本文首发于文景公众号(ID shijiwenjing2002)
1999年,52岁的北野武推出自编自导的新作《菊次郎的夏天》,影片甫一推出就入围了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收获赞誉无数。而两年前的1997年,北野武刚凭借电影《花火》斩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花火》,即花与火,北野武探讨爱与死。片中,死亡如宿命一般骤然降临,无法逃避。“深沉,考究,充满诗意”——人们这样评价,《花火》散发着北野武的冷酷、神秘与绝望,成为其“暴力美学”的经典代表。
与《花火》相反,《菊次郎的夏天》充满善意与柔情,它的剧情非常简单——小学生正男在东京与奶奶相依为命,他的父亲死于交通意外,母亲则在很远的地方工作。暑假来临,孤独的正男决定去寻找只在照片里见过的母亲,他遇到了怪大叔菊次郎(北野武饰)——一个已经退休的帮派分子,二人共同踏上旅途,开始了一段未知的冒险。
两部电影先后问世,风格却截然不同。如果说《花火》是用冷厉的目光凝视着死亡,那《菊次郎的夏天》就是一株向阳而生的向日葵——尽管它也有阳光照不到的部分,正如生活总有残酷无情的一面,但它更多展现的是希望,是光明,是一种纯粹的人性之美。
两部影片有一个共同点:重要场景都在海边取景完成。《花火》结束于沙滩,而菊次郎安慰正男的动人一幕也摄制于海边。实际上,北野武痴迷于面对大海拍人物,几乎每一部他的电影里,我们都能看到海。
这是为什么呢?
在《北野武自述:无聊的人生我死也不要》一书中,谜底揭晓。原来“菊次郎”是北野武父亲的名字,而父亲在他的童年记忆中,是个内向沉默、冷漠到近乎粗暴的男人。北野武形容父亲为“恐怖的暴君”,说家里每个人都受过老爸的祸害:母亲经常遭到他的殴打,姐姐养的鸡被他炖成鸡汤,大哥很爱读书,却被醉醺醺的父亲呵斥:“笨蛋!不要再念了!你害我们没办法睡觉!”而北野武拼命存钱买的棒球棒,也被父亲当作柴火烧掉。小时候,北野武总埋怨自己怎么有个这么差劲的父亲。
“我从来没对我父亲说过话,他也几乎从来没对我说过什么。”北野武聊起与父亲之间的回忆,“我记得自己只跟他一起玩过一次,就在他带我去看海的江之岛海滩上。那是我仅有的记忆,是我跟他在一起,应该说是······快乐的、真正共享的片刻吧。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让我一直保留着对于大海的印象,而且经常出现在我的电影里。”原来频繁出镜的大海,源自于北野武的孺慕之情。
重新审视自己的童年,向父亲致意。——《菊次郎的夏天》取材于北野武的童年时光,是他所有作品里最温情脉脉的一部。北野武曾说:“每次我为宣传某部电影接受访问时,那些记者、影评人都会针对某场戏询问我,我会跟他们提到电影的内容、故事、人物,却很少有人要求我讲我的童年,谈谈自己生长的地方。”
正值《菊次郎的夏天》在国内首次公映,不如借这个机会,聊聊这部电影、北野武的成长和影响他至深的父母。
北野武成长于东京下町,一个贫穷混乱、资源匮乏的底层社会。家里七口人以最低限度维持着生活,过得十分拮据,据他说,小时候,自己的胃永远饿到抽痛。他形容自己是一个十足的、无可救药的小无赖,总是衣衫褴褛地在街上混日子。因为身无分文,所以能偷就偷,饿的时候偷饭团,从寺庙的木箱里偷香油钱,甚至白天偷玫瑰花,晚上和小伙伴偷偷卖出去,被人识破,遭到一顿暴打。他还干过一件蠢事——拿走姐姐60万日元的嫁妆钱,吃喝玩乐一个月没回家,等他回家时,全家都气疯了。
北野武的母亲佐纪聪明、严格、热心,试图用一切方法摆脱贫困。她希望把孩子们教育得堂堂正正,交给他们规矩和价值观,家中大事小事全由她做主,父亲的存在感极其稀薄。母亲的口头禅是“给我听好,绝对不能像你爸那样!”——这与影片开头“菊次郎”威严扫地的窘境一模一样。
北野武的父亲菊次郎是建筑工程的油漆工兼木工,个性腼腆,好赌也好酒。滴酒未沾时沉默寡言,一喝酒则发飙打人、胡言乱语,完全不靠谱。据北野武回忆,他与父亲之间的对话寥寥可数,但他的电影里,那些鲜明的人物身上,隐隐约约都有父亲的影子:经不住诱惑、减肥失败的拳击手,做不成恶棍的流氓……这些脆弱可怜但心地善良的“悲剧英雄”,成为北野武电影的醍醐之味。
在《菊次郎的夏天》这部电影中,暴力像泄气的气球,毫无用武之处。取而代之的,是成年人对小男孩日益增长的呵护和陪伴。整部片子传递着一个美好愿景:保护儿童免受伤害,让他们远离精神上的痛苦。同时,影片也抛出一个话题:“自我认同”从何而来?又该从何而去?
片中,一放暑假,离开学校,没有双亲陪伴的正男失去了他唯一的“社会身份”——学生。他感到无所适从、孤独不安。他必须一个人面对一切,用自己的力量直面生活。而“菊次郎”也是一个“失落的存在”,他是没落的黑道分子,也从小缺乏母爱,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脱序、被边缘化”的经历十分相似。
正男与菊次郎结盟开启了“公路历险”,二人在途中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无形中与社会产生了更多联系,获得了更多“自我认同”。电影中,二人虽没有与母亲团聚,却彼此结下深深羁绊。那些被当代社会忽视的人,在北野武的电影里得到礼赞。正如北野武所说:“我们太轻易、太不经心地把他们扫到一边,连想都没想过就这样做,就像在扫门角一样。”《菊次郎的夏天》之于北野武,不仅是对童年的反思,更是对人性的致敬。
“在《菊次郎的夏天》这部电影里,我面对了我自己的童年,以及我的母亲、父亲——不止生父,还有教我剧场艺术的师傅深见千三郎、给我第一个电影要角的大岛渚,他们都可以算是我的父亲······”在《北野武自述》一书中,他阐明“菊次郎”一角的深意。
深见千三郎是北野武的恩师,他教北野武演戏、唱歌、踢踏舞,不断教导他表演的真谛。多亏了他,原本是“电梯小弟”的北野武得以登上剧院舞台,开启喜剧演员生涯。1983年,功成名就的北野武回去拜访师父,师父高兴又感动,喝得醉醺醺的回家。没想到意外发生——没掐掉的烟屁股引发火灾,深见千三郎于事故中丧命。这件事让北野武大受打击,直至今日仍有苦涩的罪恶感。为了纪念师父,北野武几乎每天练踢踏舞——《菊次郎的夏天》中,也出现了数个踢踏舞镜头。
大岛渚对北野武的影响也非常深远。1983年,36岁的北野武出演了大岛渚执导的电影《战场上的快乐圣诞》,这是北野武第一次踏入电影的世界。大岛渚在片场的工作方式令北野武震撼不已,在他心中,大岛渚不只是电影大师,更是有远见的梦想家。北野武对电影的志向,也是从遇见大岛渚之后开始萌芽。
说回这部影片,《菊次郎的夏天》结构简洁,很像一本“如何过暑假”的相册,观众不断翻页、一路往下看。如果说这是一部“公路电影”,那北野武的拍摄方法是全然颠覆、不可复制的。我们会发现——它不是一部强调“时间流逝”或者“与时间赛跑”的公路片,相反,时间在这里慢慢流淌、近乎静止。角色们在旅行,但我们看到更多的画面是他们静坐着、玩耍着。我们看到,正男和菊次郎仅凭双脚完成旅途,他们搭便车、等巴士的时间,远远多过于“旅行”本身。
北野武用一种最单纯、最显而易见的方法,来描绘人物各自用不同方式去感知的时间,那就是:固定镜位,静态构图,不变焦,不俯角。这既可以将与影片无关的信息统统挡在门外,也可以带来一种深邃的神秘感。北野武曾说,“我的每个镜头都是一个心理方程式的结果”。在他的精心设计下,沙滩、大海、绿地、庙宇这些司空见惯的事物,都具有让观众陶醉其中、触发感性的魔力。
北野武43岁时开始拍电影,在此之前,他是日本家喻户晓、活跃在电视节目上的大牌主持人。他主持过一些很是疯狂的恶搞节目,也能严肃地针砭时弊。他认为做电视更像在“玩乐”,他玩得很疯的时候,往往也是收视率狂飙的时候。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对于他来说,写企划案可比在海边度假有意思多了。他痛恨无趣的人生,他唯一的追求是:永远不让自己无聊。
他说自己真的不是很懂电影,从没接受过正式训练,一切全靠工作中自学。一来,他拍电影是为了娱乐自己——“我发现没有比拍电影更开心的事了,而我仿佛看到自己像个在玩陀螺的孩子”;二来,对于他来说,电影是表达和思考——拍电影让他发挥自己的批判意识;三来,他痴迷于电影作为“第八艺术”的造梦能力——“我们从时间中抽离,置身时间之外”。
他的个性有大胆放肆的一面,也有幼稚幽默的一面。
他的电影有暴力残酷的一面,也有纯真柔情的一面。
北野武的前进,永远停不下来。
菊次郎的夏天,常驻你我心中。
-End-
作者简介
梨子冰
影视学硕士,日影爱好者,曾经的北漂族,处在重置人生阶段,坚信徜徉在书影音里才是正经事。豆瓣ID:summerkyu0203。
周日午后,阳光透过徐徐摇摆的白色纱帘渗进房间,音箱里,罗斯特罗波维奇的大提琴声比往常更好听。书桌上有点凌乱,凌乱之中比较显眼的几样东西包括:几十粒未洗的红色水果,一壶透明玻璃壶泡出的茶,还有今天早上刚刚看过的碟片,名字叫《菊次郎之夏》。
北野武作品。
中学时代,当我还在录像厅看电影的时候,经常从屏幕上看到“成龙作品”、“徐克作品”、“王晶作品”这类标识,那是很有“风范”的,它代表着该片将毫无疑问、理所当然地达到某一水平之上。现在,一个常看电影的观众会对更多电影人有着粗略简便的印象,比如“岩井俊二作品”关联着青春、唯美、迷惘;“昆汀•塔伦蒂诺作品”关联着暴力、黑色幽默、不俗的叙事结构;“王家卫作品”关联着小资、影像迷离、对白精致。
这种关联偶尔有例外,但为数不会太多。
《菊次郎之夏》就算北野武的例外吧。片中没有突发性暴力,没有大肆渲染的血腥,没有漫无止境的残酷,取而代之的是微微发热的温柔和感性。
小学生真男一直与婆婆住在一起,暑假来临,伙伴们都随家长去度假了,孤独的真男想要找寻自己从未见过的妈妈,与他同行的,是一个已届中年但仍游手好闲的无赖。一个是完全未被成人世界污染的孩子,一个是心灵被太多世俗灰尘所蒙蔽的大人。孩子并不代表善,他的行为来自于简单稚嫩的本性;大人也不代表恶,岁月从未赋予他恶的力量,而仅仅是让他没有力量而已。
灵魂上都差不多混沌的两个人一块儿上路了。他们路过很多人和事,有过不同的感触与收获,但我相信他们最后仍旧还是回到各自出发的地方,这段温柔感性的旅程并不会使两个人今后的生活更有秩序或者更有意义。那些曾真切的感触与收获连同同样真切的忧伤与无奈,都将遗留在那个夏天——并不非常炎热,并不非常温暖,并不非常清凉,并不非常绝望的,并不非常值得铭记也并不非常容易遗忘的夏天。
真男寻找妈妈的历程是艰难的,所幸有几位好心人的微弱温情帮小真男坚定了找寻的信念。然而,当他发现自己仅有的一个地址不知从何时起已经跟妈妈毫无关系时,所有艰难与欣喜顿时意义尽失,真男伤心失望地转过身去,不再前行。
正是在旅途的意义湮灭以后,真男和他的同伴遇到了另外一些“在路上”的人,他们的旅途同样没有任何重要的目的(也许跟真男一样,他们都曾有过某个确切的地址,但后来地址遗失、变更或者错误,总之不再具备任何指导意义)。一群空闲的大人,努力给这小孩些许温暖和欢笑,同时相互寻找点点慰籍。
欢乐没能来自我们想找到的那些东西,而是来自我们转身之后,与偶遇的人相互索取的少许体温。它因偶然、短暂、脆弱而弥足珍贵。
北野武说,他想要拍一部明朗的电影,讲述“还是不得不活下去”的电影。我们看到了所有人物都继续在自己的“轨道”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剁手指、切腹、或者开枪自杀的北野武作品。只不过这明朗始终自觉地维持在某种逼仄的可能性之内,它被导演审慎地填充到一段简短的旅程当中,以此表示人生未必是灿烂的,但终究还是可以有那么一些明亮。
如果悲凉如同黑色天幕成为人生不可捉摸的背景,那至少我们可以不去长久地凝视无穷尽的夜空,而是追寻散落无序的遥远星光,欣赏它们在黑暗的罅隙里熠熠生辉。
这种说法是不是太过悲观?
但它可能已是北野武最大限度的乐观了。
附:
1. 该片另一个亮点是日本配乐家久石让的音乐。他曾为《风之谷》等宫崎骏多部卡通电影及北野武的其他几部电影挡纲配乐。在久石让为《菊次郎之夏》所作配乐中,个人最爱的是那首《少年的黄昏》。
2. 看到最后,才明白这部影片为什么叫《菊次郎之夏》
相对于社会的现实,我更愿意说人性还是美好的。北野武饰演的中年痞子可以为了男孩一个小小的梦想而奔走,暴走族为了让他开心而表演各种各样的节目。夏日之下人情人性都变的如阳光般透彻。
影片诸多情节十分搞笑,但整体的氛围却是充满了温情。所以,用搞笑来形容这部影片,显的俗气,我想我们应该称其充满了幽默。正南和那个中年人的表演极为到位,正南大部分的时间一声不响,低着头,是一个温和的、顺从的、可爱的小孩子;而中年人就像个大孩子、小流氓、黑老大,他偷人东西,但不显的龌龊;他砸人玻璃,却显得可爱;他忽悠别人,却意外的显的纯朴;我想,这在演技之外必然有更为深刻的内涵以及更为本质的温情在影响着整体的效果。而这种效果,使我们仿拂能够透过中年人的玩世与粗鲁,仍然能够读出他的无奈与自怜,读出他对母亲那始终挥之不去的情愫。抢来的天使之铃与其说是给正南的一个希望还不如说是给他自己的一种安慰。
正男多次经过他家附近的那座大桥,以前每次经过时都是低着头“阴沉”的,但是最后我们才发现,影片一开头正男欢快地跑过大桥,穿着花衬衫,并且身边有叮叮当当的铃声,原来是在和菊次郎先生经历了一段奇特旅程的时候才发生的。这种叙述的提前使人感到心情豁然开朗。
据说这部片本来不叫《菊次郎之夏》,打算叫什么《正南找妈妈》一类的开门见山的题目。纵然,这个片子有大片大片的绿色,久石让的配乐,我个人最喜欢的还是这个题目,实在得让人汗颜。这条找妈妈的漫漫长路上到底是正南的学到了更多还是菊次郎呢,到底是孩子的快乐大本营还是成年人的幡然悔悟呢,似乎是后者
又逢六一,儿童节的大好时光。六一国际儿童节,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根本算不上一个节日,原因很简单,学校不会放假,妈妈也不会因为六一儿童节给我买什么东西。像儿童节,清明节这种,欢乐主体没有能力自己过的节日里,那些不再是儿童的人谁会管你过得怎样...不知道我是否表达清了自己的意思...其实我就是想说,小孩在这种情况下和死人真是差不多了,自己没有能力胡作非为翻天覆地,就只能等待他人为自己庆祝了。反正,当时的我,很不满意这个冠冕堂皇的儿童节。
似乎当我已经完全脱离开童真的时候,我又开始了假惺惺的试图蹭过儿童节的努力了。开始缠缠绵绵的呼唤自己逝去的纯真,好像是自己的疏忽把彼得潘弄丢了,实际上人家本来也没觉得我有资格心灵够美丽能去neverland。
电视节目,影视作品,文学创作,大凡是关于孩子的,不成功也很难走向失败。拿电影为例,《白气球》《小鞋子》《美丽人生》《中央车站》《菊次郎的夏天》《天堂电影院》《再见童年》《狗脸的岁月》,这名字数不胜数,绵绵长长无绝期……哦对还有《看上去很美》
到底有几个孩子能在童年就懂得这些个影片之中所蕴含的深意,有几个孩子懂得追跑打闹其实是一件只有天时地利人和才能促成的大快乐,有几个孩子不想赶快长大,有几个孩子明白何谓童年,何谓纯真……寥寥无几,反正我当年一无所知。
儿童节,不过是成年人以儿童的名义追悔自己逝去的东西,这看起来可悲,其实不然。就像《士兵突击》《阿甘正传》,讲的是笨人的故事,拍出来确实给聪明人看的。善良正直,尽职尽责,本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人生道理,这就跟我们应该纯真,应该富有童心一样。只是聪明人都在成长的过程中,狗熊掰棒子,把那些我们本来就有的东西早早的扔掉了,等到老了才追悔莫及,人生的痛苦,我觉着,莫过于此
最后回到这个影片,菊次郎,北野武扮演的那个游手好闲的大叔,在帮正南找妈妈的过程中,到底学到了什么,我不得而知,反正这个夏天即是正南的,也是菊次郎的。而我相信,只有菊次郎的夏天,才有所谓童真与快乐,因为正男的夏天充满了失去妈妈的悲痛和被坏叔叔骗的苦楚,虽然回家的路上坏叔叔也跟他一起玩一二三木头人,给他买吃的,带他逛游园会,但这个过程中,收获真谛并为之改变的确实那位坏叔叔,菊次郎。
以儿童的名义,祝成年人朋友们儿童节快乐
离考研还剩二十多天的时候,我开始和王树涵每天混在一起,一起去自习室学习,一起吃晚饭,然后在冷清的学校里面走一圈继续回去,晚上十点半图书馆闭馆以后再一起回宿舍。
走在路上讨论最多的是有关星座的话题,我和她都有两个星群格局落在摩羯,又都是上升摩羯,再加上她日羯我月羯,我们俩简直像一对苦逼土象星星二人组,每天在袅袅炊烟的食堂里吃完饭,带着满身油烟味出来,一副去吃饭却不巧被人吃了的倒霉样,更加印证了摩羯座真的只能等到老了以后,牛逼的人都已经彼此算计弄死对方,剩下冥顽可笑的土星守护的这颗大苦逼看有没有发迹的可能。
好巧不巧的是,居然北野武也是摩羯座。
好像我对于摩羯男都没有太好的印象吧,觉得他们大多数都比较变态而且沉闷无比,成天衰到爆却自以为是伟人附体,之前的所有倒霉的生活都只是卧薪尝胆等待勃起。
有一天晚上,我去王树涵那烤电影,她把北野武的电影放满了一整个文件夹,然后跟我说,有一次写作业分析的北野武的电影,写了两万字。
我再一次表示不理解她的这些变态行为。
于是今天晚上我看了《菊次郎的夏天》,看到开头小正男背着蓝色小书包奔跑在大桥上的时候,我想起来那天晚上在她那,她给我看这部片子的开头,然后偏着头说,你看他的小书包,好开心。
反正摩羯特质太重的人都不会有太过开心的经历,落寞又无聊的童年,倒霉并且永远无法光鲜的青春期,等到终于长大可以对生活说“你妈逼”的时候,却又发现,回忆陈旧得一碰就碎,梦想又被丢在潜意识边缘长期沉睡,一切向现实看齐,却又不甘被无趣的生活所左右,抱着悲惨的三观活在人世间,自诩脚踏实地,实际上沉重得自己都不想抬头看一看自己业已惨淡的人生。
是不是这就是《菊次郎的夏天》诞生时北野武的状态?
我不敢擅自猜测这位表现欲过于旺盛的导演,毕竟王树涵有两万字的论文在前,我写什么都显得像是拿着一把卷笔刀和凶猛匪徒搏斗一样胆颤。
好吧,为什么让我承认一句真好看就那么难,一定要拐着弯去表达我对这部片子的喜爱。可能这就是摩羯座示爱的方式,就像电影一样,北野武扮演的这位菊次郎先生,以一副无赖又可笑的方式,博得了纯真孩子最诚挚的爱。
据说菊次郎是北野武爸爸的名字,我又开始暗自猜度他的童年,是不是也像片中正男一样,在漫长的夏天,独自面对木头餐桌上面一盘被白色蚊罩盖住的剩菜,翻着写不完的暑假作业,没有朋友和自己玩。
搞艺术创作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它能够让我们这群有缺憾的人类,在虚幻的文字、音符、光影中,成就自己所有缺失的梦想。比方北野武吧,这个长相凶残的男人,在这部电影里面,扮演了普通日子中每个普通人都会经历的龌龊时刻,被老婆骂、买乐透永远不中或者偷偷拿走别人的便当,还毫不羞涩地说人家放屁声音太大,平凡人在俗世中的生活基本就是这样。
然后他又不甘寂寞地充当了平凡生活中的真心英雄,为了帮助孩子圆找妈妈的梦,刹那间又从一个猥琐老男人变成了温情脉脉好叔叔,他带着小男孩顶着荷叶在夏天的田间,驼着背走在炽烈的阳光中,准备去完成一场以寻找妈妈为主题的人生旅行。
在这一路,他们遇见了很多人,有漂亮的橘子小姐和她的男朋友,跟他们坐在写有“禁止入内”的草坪中浪费掉了漫长人生中一个短暂的下午。有开车环游全国的穷作家,他的车里装满了书和用来变戏法的可爱道具。有羞涩的胖子和不要脸的光头,这一对好基友应该是北野武从外星派来专门为本片添加奇幻色彩的两位怪蜀黍。
神奇的是,这部片子是北野武先生唯一一部温情款款的电影,而有关于他其他的暴力美学的电影我却未曾染指过。不过这么一部片子,也就够了。
对于摩羯座,留给我好印象的都是女孩子。廖一梅、周琳,包括王树涵,不过要用“女孩子”概括她这个奇特的存在体,她累积在胸腔里的蓬勃生气应该很不屑吧。摩羯座的她们其实很好玩儿,总是自以为熟知这个世界,抱着悲观的态度看待人生和自己,显得沉闷又早熟,一副童年早就在上辈子就过完了的苦逼样儿,但是她们却是最纯真的人,她们嘴上说着爱情空洞,其实却是在这虚幻爱情里面最持久的守候者,甚至对于自己的每一任情人心中都肩负重任。
我认识王树涵在很早以前了,但是那个时候的我们应该都很无视对方,两个世界的人么,怎么会有交集。她应该理所当然地把我归类到神经官能症患者那一栏中。而在我心里,如前所述,她是一个怪异的个体,表面特立独行地把整个世界都蔑视到尘埃里,个子不高但是姿态简直要冲到天上去,但实际上,务实才是她的本质。连续拿了四年的一等奖学金基本可以体现这一点。我是散漫又懒惰的人,对于这种能够沉下来忍受生活的人,我的敬佩是由衷而诚恳的。
咦,本来是要说北野武的,怎么说到我的好基友了呢,好吧,其实我猜想北野武老先生也是这样的人。他的那些暴力美学啊,鲜血溅出去的优雅样子我不曾目睹,但是我却首先触摸到他对于童年和父亲最为真挚的追怀和吊唁,这让我好像穿过摩羯那些阴冷又肃穆的外表,他们柔弱又单纯的心灵就像永恒阳光一样无邪。
而我只看到了深深的孤独,两个孩子的孤独。
矬大叔也有夏天
2020-9-25重看;久石让+北野武=无敌,主题曲一响起,便堕入所有有关夏日记忆的怀缅中。典型公路片模式+老少配,冷面幽默+铁汉柔情加持下,别有一番感人。仿佛是相隔几十年的镜像互照,菊次郎遇见另一个菊次郎(可能也糅合了阿武本人真实心态),同样缺少母爱的成长环境,同样的孤独;你会成为另一个又怂又渣的我吗,若干年后你也会以这样的眼光凝视母亲吗——不,你一定不会,因为你已遇到过我(们),太喜欢北野武偏爱的这些无所事事的小人物们,以自己的单纯、热情、友善、幽默,在稚拙的游戏中帮助孩子相信天使的存在。这个故事的主角无疑是菊次郎---可能这是本片最大的“反转”,你以为是你在付出,其实你才是那个被救赎的人。抬头望见北斗七星,周围是无数看似遥远、然而默默陪伴的星辰,每一次闪耀的微光,相信你都看到了。
天使终究是不会来的。可是我们还有北斗七星。
从没见过那么流氓的温柔,从没见过那么温柔的流氓。
看到最后我哭了,巨大的孤独感将我摧毁。
北野武与老母不和。事业稍有起色,老母就每月催他寄钱回家,偶有延迟,便来电破口大骂。母亲的贪婪势利让北野十分气恨,老母去世时甚至不想回家奔丧。后来,北野武的大哥交给他两件母亲留给他的遗物:一封信和一张存折。信里写道:我儿,你从小就生性浪荡,我担心你日后一无所有…存折里有一千万圆
奇怪,明明夏天总会有能烧焦皮肤的太阳,讨人厌的蚊虫,闷热的空气。但只要有一阵风吹过来,夏天就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
北斗七星的来由:一个小女孩走了很久的路为她发烧的母亲找水,晕倒在路上,醒来时看到自己的水斗里盛满了水,她开心地要跑回家,这时来了一只很渴的小狗,她把水喂了它,水斗就变成银色的,升上了天空。 即便自己缺少爱,也带给别人爱,因为头上有北斗。 每个人都在旅行,有目的的,没方向的。有的人一直在走,有的人原地呆着,但我们都会经历很多人事,去遇见,或是被遇见。夏天,就这么结束。
充满爱的北野武 有点木讷总是低着头的小男孩正男 细节总是让人感动和莞尔 在久石让美好的配乐中最后才恍然大悟 原来他才是是菊次郎呀
日本从小津时代就开始刻画人物内心,但人们对《菊次郎的夏天》的过誉是否是一种对久石让音乐迷恋的错觉。
大叔,你叫什么名字?菊次郎.……
爱有很多种~跟一个流氓过暑假会有这么好
相比久石让的音乐,影片相形见拙。电影像是《中央车站》+《完美的世界》的结合,不同是《菊》以小清新喜剧基调和章回体叙事呈现,主角的可爱流氓性格,自始至终赋予影片乐观积极的情绪操控,即便孩子遇见母亲后主题仍能迅速回到积极一面;缺点是一些幽默元素是强加进去的,看似自然却不真实。
幽默,小伤感,公路电影,难得的好片子,大陆至今无法涉及并能拍的片子
讲述一期一会的电影,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却让人感到清凉和温暖,真正的笑中带泪。碎片北野武,好心的菊次郎先生~
100个人看到片名,都会以为菊次郎是片中小男孩,哪怕看过了,以后看到片名,还是会这样认为。
石头能变成糖果,橘子能变成饭团,河里能变出八爪鱼,郊外能变出外星人。习得了将水斗变出星光的魔法,却没有了将夏天留住的神力。拥有了治愈疼痛的纱布,却没有了治愈自己的风铃。去过最不幸运的赌场,最不热闹的车站,菊次郎仿佛牵着儿时的自己,发现长大以后竟然不能像正男那样抹眼泪,真叫人难过。
哈哈哈哈哈哈哈肚子都笑出波浪了。夏天真是一个奇怪的季节,明明实际上经历的只不过是黏糊糊的一身臭汗,可是总是忍不住将其与青春之类相联系,然后在夏天以外的季节回想起来的时候就特别特别怀念。每年都要陷入这样骗局似的怀念里。
过强的风格化有损叙事部分的流畅度,但反而造就出一种非常奇特的空白效应,与人物的怪诞乖张相得益彰。久石让的配乐为影片增色不少,是一部非常有趣而诚挚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