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片中最后一句话说完,Just start from the beginning when you saw me,下句还在录音机里时。影片就以这样让人猜疑,回忆的方式结束。片尾曲紧接,就这样,无法忘记了。
结局是亮点,因为,当我再从他们对话时开始看,我就觉得最后的那句Just start from the beginning when you saw me又把我带到开头,就像这磁带可以回放似的。
我觉得第二亮点是Glen(攻)在Russell家下的小道走的三次。第1次,头没回。第2次,头回了。第3次,回头+站了两三秒。从一夜情到感情的进展,导演好聪明!
其中有一处值得注意,就是Russell几次想穿新鞋出门,但都放回鞋盒里了。但当Glen给他说,他明天就要离开后,那天晚上R就穿上了那双新鞋。表明他对G的重视。当时G第二次离开时,走了又把们敲开,正正3次,之后R的那被打击的神情啊!
男猪脚和男猪脚都是我的菜,两人好配。影片很文艺,在导演精心安排的镜头中,(比如从墙壁到餐桌,两人在床上对话只照一半的脸,他们向车辆相反的方向起自行车...)海报那粉红中(有了!),人物的神情中(猪脚看对方),就不断透露这东西,我们可以感受到的这东西,一种似有非有的东西——爱。
这片可以被定义为:文艺轻熟同人片。因两男猪脚的也不小了,胡子型男比较有轻熟的感觉!再加上最近听张栋梁的唱片《别再惊动爱情》,感觉和这片有相似之处,从他们的争论的话语,从Glen(攻)那开放艺术家观点,和Russell那还在逃避gay这词的游泳救生员,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彼此不同,又好像在彼此撮合,都比较有文艺气息。片中对话部分也是精心设计的,这片里,几乎对话都是在两男猪脚之间进行,对话设计很逼真,不像是电影台词,就是一般生活中的对话,与一些观点。
片中多次出现有人取笑gay(早上楼下有人骂Faggy,公交上有人谈论,最后接吻后有人吹口哨。。。)也一直提醒观众,虽然这是搞基片,但是别忘了,猪脚们还是生活在一个歧视同性恋的社会里。
但最后Russell还是克服了自己的恐惧,也是对Glen的感情(一种两天周末就有了的感情),在车站站台上深深地亲了Glen,因为他知道,他爱上了Glen,想挽回Glen,但他已经没有机会了,不同的人,还是要走不同的路。就这样这Week ends了。。。
尽管week end 了,在end的那瞬间,Russell向窗外望去的画面,那声音又从录音机里响起,又勾起多少怀念,又带来多少伤感。
Just start from the beginning when you saw me,就是影片最后一句话。 戛然而止,音乐Marz的前奏迅速响起,顿时心里有了剧烈的震撼感!多少也有些失落感。 没有多余的话语,但没关系,“就从你见到我开始说起吧。”
在这寂寞的城市中,我们很渺小,我们很无奈。所以当个陌生人就好。
豆瓣的朋友,“就从你见到我开始说起吧,就从你见到我开始说起吧。”就从两人开始录音那时再看几遍吧。
这片,我认为是断背山后的另一部杰作!一部优秀,有思想的杰作!
《Weekend》可能是新世纪以来最好的同性电影之一了。这里的“同性电影”是指以表现同性情感、探讨同性话题为全篇主要内容的电影,不包括那些更泛泛的仅包含同性角色、情节的电影。
这是一部教科书级别的作品。教科书的意义在于,温故而知新,常顾而常新。第一次看到这部片子的时候,也仅仅觉得影片清新脱俗,并说不出哪里“脱俗”,后来每看一遍理解便加深一层,直至这次我觉得自己是真的“懂了”。
决定性的新体悟源于前不久的一次“争吵”:初中时便赴新加坡读书,如今在LSE读政治学的女性朋友回国参加P大的夏令营,由于她之前在坡上高中要读四年,申请季又拖了一年,我们俩虽同岁,我已经要入大四,她却刚刚结束大一。坡上四年+伦敦一年政治系的熏陶已经将我的这位攻气十足的小姐姐塑造成了半个左派斗士,饭桌上谈及女权,我来不及张嘴,她已经用连珠炮的辩论式发言告诉我:你懂什么女权,你知道sex/gender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吗?!
要不是有旁人在,我差点没忍住大声告诉她自己的小秘密,用这个讽刺性的事实把她的雄辩噎回去,话到嘴边自己却又哑然失笑:咱们又不是打辩论来了,吃饭吃饭,煲仔饭要凉了。
我总是觉得自己骨子里其实是个蛮左的人,但生活在一个政治语境早已被完全消解的环境里,并没有什么自我检验的机会,不曾想突然撞上一个对“国情”完全不在意的角色,用她咄咄逼人的“左”,胁迫着我简直对自己“不够左”要产生羞耻了。
这一次赤裸裸的政治观点冲突的经历,让我昨天重温这部电影的时候突然明白了自己之前一直懵懂的东西。
同性话题,从骨子里就注定是政治性的,关于同性话题的讨论,就是自我政治价值观与社会政治价值观的矛盾冲突,剥离了政治性的讨论,同性的故事就变成了粉色的泡泡和梦幻的糖水,不过是大家闲极无聊时发明的又一个自我消遣。即使是近来大家普遍认为最为“去同性化”的佳作《Call me by your name》,其本质也是关于两个男人(男孩)关于人生最核心的价值立场的挣扎,何况Oliver本来就是个哲学学者,remember?
《Weekend》的剧本无疑是巧妙的,结尾的一场离别我觉得可能会是影史上最重要的离别之一;两位主角的表现也异常出色;但在艺术之外,这部电影最重要的内核,在于其深邃的“同性政治观”的讨论。
与其说Russel和Glen是两个性格迥异、爱情观迥异的男子,不如说他们是两个政治立场相左的同志:Russel认为俩个男人在大街上手牵手宣告对对方的爱,已经是一种激进的宣言,同志婚姻更是一种莫大的进步;Glen却鄙夷着英国同志群体的妥协,拒绝迎合主流社会的婚姻制度,甚至,当一再背叛他的前男友John在公园被恐同者暴打的时候,他并不感到愤怒,而是恨John的懦弱;Russel在同志酒吧里不合群地独舞,更不愿在其他场合与Glen有过分亲密的举动;Glen在一家普通的酒吧里大声质疑一位中年男人对于同志的歧视和偏见,最后却发现对方的男朋友就站在身后。政治立场的分别,带来的是两个人关于生活方式和人生目标的不同选择:Russel做着泳游馆救生员的闲职,日复一日沉默地看着水池中的人影来来去去,深夜在家小心翼翼不敢惊扰了邻居,即使与最亲密的朋友们在一起时也常常有所保留;Glen一心要跑到美国这片“同志先锋圣地”,追求他的现代艺术和更加激进的政治表达,要构建独属于同志的满是精灵和鲜花的“后花园”。在两天一夜的时间里,两个人的身体和情感都越来越近,但内心中那个模糊的远方却注定渐行渐远,远远近近,近近远远,最终在离别的火车站画上了终章。导演没有那么狠心,将两人完全摆在政治天平的两端,留下一个反转的细节对照,耐人寻味:开头初见时Glen怒骂Russel公寓窗外的挑衅者,Russel慌忙制止,担心恐同者朝他的公寓扔砖头;结尾的火车站二人吻别,一旁的小流氓吹起挑衅的口哨,却是Russel怒目相视,Glen反倒是说了一句“Just ignore them”。两天一夜的共处,两人的政治价值观竟也淡淡地互相浸染了。
To be or not to be——这句话在同志的世界里代表了另一种意味的拷问。世上的大多数平凡人其实都可以在价值的选择面前浑浑噩噩、蒙混过关,没什么要紧,没什么大不了。可是没有几个同志可以选择这种中庸和含混。左边或右边,这岸或那岸,后退或前进,沉默或呐喊,人类社会似乎只给这个群体留下了两个选项,中间地带被缩减成了一根细细的线,跨过半步,就没有回头的机会。更令人揪心的是,这道原本只是关于“我爱谁”的选择题,往往被扩展到了同志生活的各个层面,同性政治观竟仿佛成了他们唯一的政治观,拿起,便再也放不下。那天与半左派斗士的饭桌上,我欲言又止的原因其实是,我不愿轻易把自己划分到左岸或右岸,然后与对岸的她遥遥相望,中间隔着一道再也缝不上的河。
当然,《Weekend》拍摄于2011年,时过境迁,近两年彩虹旗的胜利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相信在一个更具弹性的社会和文明里,那道细细的线会越来越宽,可以容纳各个岸边的所有人,在一样的白色阳光下,不必区分赤橙黄绿蓝紫。
(标题和这篇影评无关...纯粹个人爱好...)
因为实在太爱这部片子,第一二次无字幕低质版,第三遍有字幕低质版,第四遍高清,看样子是第四遍。于是想记下来这部电影里面的很多小点,可是看电影被打断的感觉还是异常难受,记的不多。
电影里面的台词、动作、镜头都是布置得很合理的。
“
鞋子的铺垫(这都注意到了吧);
Jamie家要盘子时候显现出来的不合众;
和Russel给Glen说得一样,除了在家之外他都会觉得embarrassed,Jamie家也是,而生活的快乐也是一种表现;
帽子,Russel总是戴着,除了公车上怕被人认出来是gay和在Jamie家被那个胖子脱下来,而即使是脱下来了也还是很“娇羞”地整理头发;
公车上下车的时候镜头突然对焦到后面的一对BG情侣,看第四遍才看见有这么个小镜头,和G和R在家门口第一次分别看到的那对BG情侣一样;
在家里时候对于吵闹声音的控制(第一次sex之后调咖啡弄响之后皱眉头)
自卑?两人对话中关于分级的关系(不知道字幕会不会有问题,这个地方一直没有听懂),R说自己是C-,然后G说恐怕你不觉得你是C-吧:看得出R对自己的自卑或者谦虚(总之不是自信的表现),也看得出G觉得R等级是很高的,所以之前G说R是他的第二备胎我是不相信的;
两人床上record的谈话,刚开始一直假装不知道晚上发生了什么,其实只是他说不出来这些sex有关的词和句子,也是铺垫;
游泳池段,工作和生活的类似,are you happy? I'm totally fine;
救人,虽然Glen会觉得无聊:“我没觉得当救生员有什么不好”,但R觉得很合适很满足,说到有一次他没有值班于是那个人溺水死了的时候他会有种自豪感。两人的对比很明显;
接下来就没有继续记录小台词了,除了一些很喜欢的对话:
那段很多人喜欢的canvas就没有记下来了;
I don't have a boyfriend, I don't do a boyfriend.
I can see myself through his eyes, I see what I look like.(G和R在游乐园的时候,G说他小时候打飞机的时候在那个室友眼睛中看到了真实的他。
That's awful Glen. that's what it is.(接上面R回答G的句子)
Concrete.(记忆很深的词)
You're condescending me, it's like you're always attacking me.(不管是对R对朋友还是对直人,G一直都是aggressive的)
Why can't you just understand that some people just want to be happy. Are you happy? I'm fine. And you know, it could have been fucking better and easier, but I'm absolutely fine.(最爱的一段对话,很明白地告诉了R的生活)
It just makes me angry, and you know I feel angry because it's so much pathetic.
”
有关有人说电影很混乱,我倒是不这样认为,电影通过的是各种两人在一起的小片段来深入Gay People的认识和两人感情的深入,后者应该都很明了的,即使只是通过G三次出家门在楼下paths上看R的三次不同,而前者就更要focus了:
Glen和Russel大致就是Gay People里面的两种典型了吧,前者是完全出柜、为了同志权益而抗争,后者则是出了柜的但是其实还是无法面对自己性向现实的人的(因为毕竟是外国的片子,所以不会出柜的还是少数的吧我想,而国内即使是85后90后这代(我也不确认)出了柜的也是多数吧,即使是和亲密的朋友出柜而已)。两人的除了性向方面的比较外性格的对比更强烈:G更有攻击性(当然也奠定了他1的基础),直男朋友少;R温和,家庭主男性质,好男朋友(所以bottom我也认命了,虽然个人更希望他反攻哈哈(题外话))。
而整个故事的发展就是沿着两个人的性格缺陷进行的(下面的记述有点不清晰了,可一扫而过,):
Sat. morning,初见,带着很多铺垫;
Sat. afternoon,进一步发展,(厨房那一段G勾引R的时候真是美妙,而R还一直羞涩不敢太放肆,同样铺垫、比如R的身世之类;
Sat. evening,酒吧里面G和直男的对话是导演给现实中直男的宣言吧,除此之外也有太多(个人记不太清了);
回家后则是两个高潮了,G和R的激烈争吵关于boyfriend关于G的性格,G对于男朋友、婚姻的思考,是G性格缺点的揭示(我相信太多Gay people如此了);
而Sun. morning则是R的了,前一页激烈的争吵和第二早亲密温馨安静的谈话真是对比,关于R的身世,关于出柜,而这一点同样是太多年轻Gay people和即使成年仍未出柜的同志的展露吧。
故事发展随着两人的感情层层深入,其中并带着导演编剧对于现世同志世界的思考。
(我很喜欢我这句话的总结(真是丑不要脸))
差不多了,有人拿这部和断背山进行比较,正和有些人说的一样,一部是gay片的开山鼻祖,怎能相互比较,但我本人也是更偏向这部(也许个人经历的关系吧),现在还有多少20岁的人以后会形婚呢?(当然我也不晓得到底真实是什么样)
而很多人或者很多gay喜欢这部片子都是将自己带入了这部片子,因为这部真是现实的深深投射,希望大家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出路
:)
最后附上几首我个人找到的三首配乐:
预告片里面:I Don't Want Love The Antlers
最后一场床戏的配乐:TC and Honeybear John Brant
片尾曲:I Wanna Go to Marz John Brant
P.S.求其它配乐T.T
2nd edition:
两则翻到的短评:
“真实不文艺”、
我是真不懂现在文艺的定义到底是什么了?是慢?无聊?话多?色彩?现在一说到文艺我心里面出来的还是 明亮的星,毕竟是济慈和那个时代,说话穿着,生气的原因和方式,即使慢但爱也爱得文艺。但Weekend,我真心理解文艺无能,不就是一对gay419后的两天?何必那么做作,如此做作还不如多想想里面的台词,想想glen从小到大的歧视,想想russel为何要对glen出柜,想想glen为什么如此obsessed with concrete,想想glen在酒吧里面和那个直男的谈话,想想弯和直两个世界的结局......电影太多可以思考的了,哪儿那么多无聊的文艺?
“是由于太鸡巴真实才能够感受到生活偶尔的阵痛”
相信很多gay看这部片子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一是两位演员的火花擦得如此完美以及很棒的演技,另一个就是编剧了,很好笑的是我居然在短评里面看到有说编剧功力不够的,我只想说你太弱。导演在剧本里面设置了太多真实生活的gay才会导致如此的结局,甚至你会在g里面找到你的个性在r里面找到你人生的追求和生活方式态度,又或许你也会在公车上那群嘲笑gay的一群人中找到你的影子,不管你是一个恐同还是一个伪直。
噢对了,还有,更新里面的插曲。
感谢“周末时光”贴吧里面那位极极极极好心的朋友,你太好了~:
http://www.myspace.com/sawtooththedentist/music/songs?filter=POPULARhttp://www.myspace.com/hookandthetwin/musichttp://www.myspace.com/milknoise确切哪几首我也不晓得了,但是都很好听:)
《周末时光》打动了我,不仅仅是因为结尾的缺憾让人无法释怀。相遇相知,同骑一辆无法载人的自行车,亲昵地抚摸下巴上的胡须,将一件本该悲伤的事变得欢乐,无意识地真情流露,注定的别离,与回忆。一段感情中最美好的时刻,见证这些本身就已是弥足珍贵。
Russell温和、善良,Glen激进、自我;Russell总是迁就别人,容易满足,Glen习惯自我保护,不愿妥协;Russell说他喜欢呆在家里,Glen说他周围的人总爱“藏他的铅笔”;Russell害怕让他想要隐藏自己的外面的世界,Glen想要跳出现有的生活圈子重新开始。他们性格迥异,对生活持有完全不同的态度,不是一路人,但确是不意外地彼此吸引。
虽然他们自始至终都没有说过“I love you”,但别离时分,Glen没有料到的无法抑制的眼泪,Russell之前一直躲躲闪闪如今终于敢于给予的吻,不是比千百年来一直被人说说说说烂了说到最后连说的人自己都迷惑自己是出于真情还是假意说出的那句“我爱你”要真太多太多了吗?
这份爱,也许驱散了他们骨子里的孤独感,也许使他们孤独更甚,但又有谁能拒绝这生命的恩赐?
"You know what,son?It doesn't matter to me.I love you just the same.And guess what?I couldn't be more proud of you than if you were the first man on the moon."
我会感激生命,让我听到了这些,无论是谁,说给谁听。
两个人相遇了,相识了,动过心。义无反顾的并肩走过,也曾回头, 却最终只是擦肩而过.
而这一切都不重要. 因为你们彼此填满了对方心中的那个洞, 饱满了彼此.
一个周末的跨度。压缩了太多的情绪。却又抽丝剥茧般的精雕细琢出感情那细腻却无法捉摸的纹理. 深刻的那么浅白--其实这就是真实的你我.游走在情与爱之中的你我. 你触摸到的那一个我,其实就是真实的你自己. 就像你的那句台词: "于是我从TA的眼里看到了我.看到了真正的我." I know the fcking me, that's the fcking true me.
"你试着独处过么?就你自己一个人?"你是个喧嚣的人,你是个从不懂得妥协的人。你唯一的妥协就是逃离。re-draw yourself. 你真正害怕的正是那个你一再高调向于世的你, 那个浮华于世的你.你锁住了自己的心,用浮夸来掩饰你的苍凉. 你渴望被爱,渴望依赖, 却总是希望自己冷眼与爱之外. 你不需要别人赞同你,却希望从别人眼中读出肯定.
而当你试图去了解TA,试图去记录TA的感受, 你开始陷落进自己编织的甜蜜陷阱. 你害怕下坠,却又享受逃离周遭禁锢的快感. 或者说,逃离自己的快感. U are obssessed to conctrate, but u broke the fcking conctrate. TA让你欲罢不能, TA让你无路可逃却慌乱的逃走. 在你决定逃走的那一瞬间, 你幡然醒悟. 你终于不再是那个你,而是一个更完整的你.
TA就是另一个你. 安静如水, 游离在人群之外. 害羞腼腆. 相信爱情相信美好. 即使在独处的时候,在油盐酱醋茶的日复一日里也能找到活着的乐趣. TA的怯懦是你的安慰剂,TA的坚持和对简单生活的热爱,就是你心里的那一个洞.
爱是什么?爱是你终于觅得了你的精分。冥冥之中的另一个你。那个被你丢掉的你。那个你未曾谋面却注定会相遇的你. 让你沉沦让你平静让你怅然所失的你. 你构成了TA的风景, TA吟唱了最温暖的那一首送给你的情歌.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PS: 最近迷恋上了英国腔. 油滑中的那份自持, 清高傲气的表面下的温情脉脉. 换一个词,闷而略骚. 就像嚼完了巧克力棒,听着Russ安静讲话时,Glen的感受: it's sexy. 有人说,这是另一个版本的"before sunrise". 只是在我看来,它少了些琐碎,更精巧,更安静,更打动人心.
可以说是一部同志版的Before Sunrise,用细腻真实的剧本镜头和表演刻画了两人从相遇,相识到相爱的“话唠”全过程,构建了一个期限为48小时的完美二人世界,片中营造的具有说服力的亲密感使结局异常揪心,同时还满足了期望看到露点和床戏的观众...在同志片当中算是上乘之作了!
重口味小清新 掩面奔出
离别是爱,等待是爱。放下了爱,然后又为你拾起来。
1:非常小清新,非常碎碎念,却格外真实。2:这年头弯男们都爱留小络腮了,满世界都一样。3:这算是Before Sunrise同志版么?4:从各个层面来说都非常精致,对话精彩、感情细腻、表演真诚。5:11年最好的同志片,没有之一。6:两位男主都很有爱,男一傻气可爱,男二骚气可爱。
四星;48小时的相遇结束了,而我们的爱情却永远不会画上休止符。就像大多数人的恋情一样,他们也爱得平凡,简单,却在平淡中感人至深。导演是有心机的,他把电影拍在了爱情最美好的时机,懂得在细小的地方雕琢角色,每一个动作都勾勒出Russell的羞涩和Glen的开朗以及两人感情渐变的梯度。
又一部经典的同志电影诞生了!每当导演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对人生的感悟,把自己的世界观和爱情观投射到故事了,拍进自己的电影里,一切总会想显得真实迷人。真诚有了,能再有点情调或情怀,人物和性格再迷人点,爱情再富有点感染力,一切就可以等同于完美了。很高兴,这一切,这里几乎都有!★★★★
由于中途睡着了,就不评分了。
两个人从相遇到相处到分离的过程都很有爱,拍的挺真实。很喜欢Glen的性格。【e6pngz08 ©QAF】
看得心都融化了,流满脸颊。
模糊地迷恋你一场,就当风雨下潮涨。
第二遍看改成五颗星。
话痨、文艺,小情小调,寡淡而始终没投入剧情。我的第3000部豆瓣电影收藏。
15层的公寓亮起的灯,城市里孤寂落寞的旅人,不过都是匆匆过客。三次从公寓望下去,他步调轻快、犹疑、惆怅。把大量笔墨放在性向与现实的讨论上来,借助两个话唠主演开启了平缓刻骨的思考。他的行为艺术自知无人欣赏,就像在偌大的城市寻觅不到真正的朋友爱人知己。离别时车站告别拥抱成为最后的回忆。
爱情就是妈妈织的屎黄色毛衣,你明知一针一线凝聚心血,却依然没脸穿它示以众人。可即便这样,每次怀里抱着它,都依然会觉得,心里暖洋洋的。
就像我和你度过了一个周末,我有Russell的性格,你有Glen的想法。我和你向着对方谈啊谈,笑啊笑,看啊看,滚啊滚。只有在自己的房间最放松,不用担心,不用在意,不用假装,这样很好,也许哪一天我走出去了一点点,敢作出曾经太过在意而不曾做的事。我想告诉你,那是因为你,因为那个周末,因为你离开
两天,我们像相遇了一个世纪。
又是一部絮絮叨叨的爱情片,这种片子我一向都很喜欢,再加些清新的写实,龟毛的细节,还有从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迷人的浪漫气息,这样的一个周末,我不了解你,你也不了解我,可是我们就这样互相吸引了,真是奇怪。
在感情处理上其实与《爱在黎明破晓前》类似,都是在一个限定的时间内,将感情燃到最高,在双方还没来得及发现彼此的缺点的时候,一切已经戛然而止。而且同样聊了很多,不过更多局限于对感情、同志等看法上。
很来电的两人啊~“我不是来阻止你走的,真的不是啦。。。”“你来干屁啊……嘤嘤嘤”
怎么基片都如此小清新了尼玛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