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梁文道讲的《神议论》之后,我曾一度有个假想。他说人的局限性有三个方面:一是先天的局限性,就是我们不可能像上帝那样完美;二是物理上的局限性,因为再怎么说,我们人体是由物质构成的,构成我们的物质本身就有局限性;三是道德的局限性,即我们不可能是完全善良的。而道德的局限性是由物理的局限性决定的,比如人体会衰老,人会死,所以人会惜命,惜命就会导致自私。
然后我观察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或者说大家都知道的一个现象,就是同龄的女人,往往比男人更“成熟”。大家都在说“成熟”这个词,但它具体是什么意思呢。后来我明白了,“成熟”就是一个人越来越能认清自己的局限性,并且根据对这些局限性的判断来行动。结合上面“物质”决定“道德”的理论,针对“同龄女性比男性更成熟”这一现象,我的假想就是:造成上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女性有例假。因为这种先天的不同于男性的生理现象,会使女性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所以她们会比同龄的男性在心理上更成熟。
当然这都是我的胡思乱想,我也没有办法证明它。但在这部影片中,故事确是由此展开的。故事以血开始,以血达到高潮,又以血结束。
主人公Carrie生活在一个极度封闭的家庭中,她的母亲是极端的宗教狂热份子。她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任何事情都是自己的错,自己受到的任何伤害都是来自上帝的惩罚,惩罚自己信仰不坚定被邪恶诱导。她动不动就被母亲拳脚相加,动不动就被关禁闭。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我们可以想象她的性格有多懦弱多自卑。因此,她经常在学校里被同学欺负。终于有一天,她来月经了,但是她居然不知道那是什么,没有人跟她说过。而且直到高中才来月经的她,被同学们认为是怪胎,大家都嘲笑她。
仿佛这一切都要怪她的母亲。但是她的母亲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从她母亲的自述中我们了解到,以前Carrie的父亲和母亲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虔诚到夫妻生活没有性爱。但是父亲在一次酒后的冲动中,与母亲发生关系,生下了Carrie。之后又由于种种原因,父亲丢下他们母女和别的女人私奔了。在这种境遇下,这个女人会怎么想,她会认为丈夫因为受到淫欲的诱惑而背叛了自己。而在这个过程中,她提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那次酒后的冲动中,自己也是很享受的。因此,她把这种享受看成是一种罪孽,把之后的丈夫的私奔看成是对这种罪孽的惩罚。而这次冲动带来的直接后果——Carrie——那真是罪孽深重了。她的出生本身就是罪孽,一次她要净化她,不要她被罪恶污染。
于是当得知Carrie来了初潮之后,她非常愤怒,她认为那一定是Carrie信仰不坚定,受不了魔鬼的诱惑造成的。当她阻止不了Carrie去和男生约会,她知道她完了,她一辈子的心血都白费了,Carrie还是让魔鬼带走了。因此她要杀了她。
我们想想看她这一整串的逻辑:丈夫和别人女人跑了——》他不该酒后冲动,他有罪——》我不该享受,我有罪——》Carrie不该出生,她有罪——》我要净化她——》她被魔鬼引诱了,她该死。这是一种由事情结果推测行动的逻辑,当结果不尽人意时,就认为当初造成这个结果的行动是错的,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想法。因为如果你顺着这个逻辑一直往上想一直往上想,你一定会想到一个终极,那就是:我其实不应该存在,或者说我不该以这种方式存在,如果我能换一种方式存在就好了。或者会想,这个世界不该以这个方式存在,如果世界是另一个样子就好了。而这,恰恰是毁灭一切的源头。
本片之所以恐怖,恰恰是因为这种想法一直贯穿其中。首先是Carrie,她是很封闭很自卑,但是凭借书籍的力量,她开始了解自己,了解世界,打破环境的封闭。又因为好心人的帮助,她开始由防御姿态变为主动状态,大胆的迈向世界。可是,一盆猪血淋在她头上,打破了所有这些努力,使她想起了妈妈对她说的话:They`re gonna laugh at you!当她杀死了所有人回到家里,扑到在妈妈怀里哭着说:妈妈,他们果然嘲笑我了。而房子坍塌时,她又回到那个禁闭室躲起来,她一直想从这里逃出去,可到最后,她还是回到了这里躲着。
而她妈妈呢,在被刀子钉死的时候,分明发出了如性高潮般的呻吟声,因为她达到了精神的高潮,她终于如愿以偿受到了该有的惩罚,像耶稣一样被钉死使她认为可以洗清自己的罪孽。
最可怜的其实是Sue,那个真心想要帮助Carrie的女孩。是她贡献出自己的男朋友来邀请Carrie参加舞会。可是最后呢,虽然她活了下来,却时时受到噩梦的侵扰。Carrie的墓碑上写的那句话:Carrie White Burns in Hell.其实不是Carrie “burns in hell”,Carrie已经死了,这个世界跟她没关系了,有关系的是活着的人。是Sue“burns in hell”,因她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自己本是出于好意,可事情的结果怎么会这样呢。她以后会怎么想,怎么活,好人没好报??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那桶猪血,那份邪恶和怨念。邪恶之所以为邪恶,是因为它总能躲在最不被觉察的地方,潜伏在平庸之下,在你最松懈最洋洋得意的时候,给你当头棒喝,让你失去自己,怀疑一切美好,抹去一切迈向世界的进步成果,使你又退回到本来的地方,把自己重新封闭起来。
嗯,我对1976年版的《魔女嘉莉》一见钟情。
经典,实在是太经典了。
这部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经典影片,如同史蒂芬·金自己说的:“我写的是恐惧小说,不是恐怖小说。”我并不认同将它单纯的定义为恐怖电影类型,它带给观众更多的实则上是心理层面上的震撼和思索。
在故事中,嘉莉是一名拥有超能力的中学生,拥有意念力量,而影片的传神之处在于没有将重点放在主人公超能力的“炫技”上,而是把对于恐惧的渲染放在了心理层面,并通过人物行为进行外化。嘉莉的愤怒和绝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件严重性的加深不断地滋养着,在这过程里就对嘉莉受冷落、欺辱进行了高效的铺垫,才让真正的报复爆发有着雷霆之效。
影片叙事视角以主人公嘉莉切入,着重刻画围绕主人公身上所发生事件时人物性格及内在心理的外在表现和爆发。它并不是单纯的描绘如何杀人,也没有为血腥而血腥,而是重在精神层面的描述和传达。(这里不得不赞叹一句茜茜.斯派塞克的演技,简直为人物形象赋予了真正的超能力!)
这些特质就奠定了电影与通俗意义上理解的恐怖片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作刻意吓人的描绘,只为内涵表达而存在。
在情节上和视听上电影迎来真正的高潮当属最后的晚会场景,嘉莉被同学戏弄全身被倒血水后彻底触发,这样的崩溃不再停留在心理,而是转换成惨烈的大屠杀,对所有人的大屠杀。
一身血水的嘉莉站在整片的红灯舞台上营造了视觉上的恐惧, 嘉莉的愤怒意念使得电线走火,梁架崩塌,消防喷射,老师吐血身亡……全场覆灭。这种行为化的心理表达和刻画十分直接,对于观众而言,这样的影像也更具视觉和心理冲击力。晚会的疯狂混乱在此时已达到高潮,在声响上更是配合的真实而刺激,画面上运用万花筒镜头强调了讽刺嘲笑,加上音乐的诡异气氛让画面和声效达到了高度呼应。
而后,嘉莉离开会场,导演在此处设计了一场车祸。全身血水的她从现场走出,至一片旷地公路,嘉莉的三位同学开着车欲险欲撞,而身心都极具恐怖气息的嘉莉充满怒意仇恨的一瞪眼让疾驰的汽车方向失灵,当场翻覆爆炸,简洁有力的画面冲击让观众内心的震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回到唯一可以或者说是想要寻求安慰的家中,嘉莉在同样“疯狂”的母亲面前,失去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心灵的稻草。母亲本身的恐怖形象在影片中塑造得也是惟妙惟肖。盲目的宗教信仰扭曲了她的人性,对女儿的苛刻无情甚至可以说是恶毒,逼得嘉莉最后在绝望恐惧中弑杀母亲。
影片的又一经典片段诞生了,一刀接连一刀的飞射直至画面呈现母亲被钉成祈祷室的圣塞巴斯蒂安像,讽刺意味十足。被宗教洗脑以至于走火入魔的母亲,也就此成为了影片中最为经典的角色之一。
她的死亡是极富思考价值的,最后是堕入地狱或是得到救赎,也许连当事人自己在最后时刻都无法参透。这种恐惧是人类所自创的,思想上的恐惧。女儿弑母,也喻示着人与人之间情感关系的危险恐怖,不禁让人深思和审视。
暗含隐喻的画面让我们看到了导演对镜头语言的把握精准而到位,不光成功地将主人公嘉莉内心的绝望彻底的影像化,更是在画面元素的组合中透露出宗教、信仰、人性的意味。演员更是到位绝妙的诠释了角色的心理变化和性格特征。
嘉莉的超能力是天赋礼物还是灾难诅咒,母亲的死亡是地狱还是另一种解脱,同学老师覆灭的原因是一种自我作孽还是拯救;这些问题均牵扯着对惩戒和救赎的矛盾。
影片所营造的恐惧气氛真实而渗入人心,嘉莉的心境也透过导演独特的分镜手法展现出来。恐惧元素真实存在,又给观众以心理暗示和投射,因此将诡异效果强化到了最大力度。
影片本身带给人的恐惧是一时的,而衍生出的心理思考上的、心灵感触上的恐惧是久久未平的。一部优秀的作品必定是带给人触动的。《魔女嘉莉》的经典在于它对恐惧别具一格的诠释方式,这里面包含着青春的无助和迷失,对校园暴力的充分表现,更甚至时刻体味着对宗教信仰的思考,无处不直面人性。
最后的剧场和家中的两个高潮处理的非常漂亮 血红的视角 杀杀杀
擅长精神虐待的母亲,校园霸凌,相当深刻的现实意义。斯蒂芬·金写《魔女嘉莉》,原型是他的两个女同学,学生时代穿得老土,皮肤不好,就被所有人欺辱。其中一人突然改头换面,换来的不是友善,而是加倍的霸凌,他们恨她“越界”,等她恢复原状,受到的欺辱也恢复原状。她们没有嘉莉的异能复仇,都死得很早,一个独居癫痫发作,一个生完孩子朝自己肚子开了一枪。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永远不要欺负同学
我的妈呀!迷信上帝真可怕,单亲母亲真可怕,女同学的恨意真可怕,被撒旦诅咒的女生真可怕。不要嘲笑同学,善意有时候给自己带来的是一生的噩梦。一切都是妈逼的!可怜的娃!约翰·特拉沃塔从小时候起就注定是当坏人的。
拍得着实邪气,很实验性也很电影化,镜头运动,灯光效果,分屏画面,帕尔玛从一开始就是个对探究电影本体十分痴迷的家伙;而且这帮演员真是太棒,从外在气质到内在表演。
一个小时略显沉闷的铺垫后,终于迎来了高潮。帕尔玛一直是个执着探索影像的导演,到现在仍是,这也是我一直很喜欢他的原因
203 K,还真被那只手吓到
牛逼就牛逼在放到宗教维度还是反宗教维度都是自洽的,重溯会发现恐怖的根源并非一方所造就,而是两种极端的碰撞:导火索是委咎荷尔蒙过剩的最常见校园问题,而所谓反派与灾难土壤只是一个信仰至上化的母亲,是人乃万物尺度还是存天理灭人欲?史蒂芬金和帕尔玛选了C。舞会戏调度只能用上天入地来形容。
对于成长的痛苦,这个付出的代价最惨烈
布莱恩·德·帕尔玛作品,斯蒂芬金小说改编电影的第一部。西西斯派斯克演技棒极了,凭此片首获奥斯卡影后提名。本片涉及同学关系、宗教、性压抑等内容。拍摄手法尤为出彩,尤其是嘉莉血洗舞会前的旋转镜头,以及之后的分屏屠杀场景。梦魇结尾的处理方式此后被各类恐怖片效仿。
没有恐惧只有悲伤。想起了自己的一些经历和一个得抑郁症的同学。孤立与群嘲真的是世界上最可怕的冷暴力。希望每一个灵魂都可以得到善待
又见帕尔玛的招牌分屏。可怕的仪式感和绝望感,还有史蒂芬金的招牌吓人结尾。在知道结局的情况下,嘉丽前面笑得越幸福观众就越难过。茜茜斯派塞克好神奇,前面看着不好看,化了淡妆突然漂亮了,淋了猪血后又丑得恐怖。不求新版突破了。
我们没有复仇只因为我们没有超能力
经典 女性恐惧的代表作 慢镜头和特写部分精彩绝伦 从平淡到梦幻再到毁灭 一脉而起
不惊悚,不恐怖,它只是悲伤
猪血浇头,猪油蒙心,若体验其一,便难以摆脱穷其一生的粘腻,从幸福的峰巅一下子坠入无底的黑洞,从慢慢铺垫到迅速展开,粗砺的慢镜头,记录下悲婉的圣歌,血洇校园,焚毁家园,一切是有多不甘心。
天哪苏原来是真心帮她的!…………一对大好的百合就死于那个贱人之手了。男主和老师也冤。贱人拉绳子前那个舔嘴唇的镜头极好。
最后那只手也太!恐!怖!了!吧!真的不要随便欺负班上的同学啊!最后二十分钟真是太刺激了叹为观止
镜头和配乐都超棒,后来的很多电影都有该片的影子啊。我觉得讲女性主义这部比《末路狂花》更好。我倒真希望每一个被bully的小孩儿都有超能力来教训欺负他们的人。如果我以后有孩子(并不大可能)我对她的教导只有一条:Never be and never fear a bully.
一边营造少女梦幻,一边编织梦魇,两条线索汇合,激发出无比强烈的悲剧感与恐怖感。影片最黑暗的地方是对善恶的处理,没有做简单的厘清,而是讲其中的复杂性。善念与恶念交织,酿成一桩悲剧,由果索因,皆为恶。于是,复仇的对象就难以区分了,只得一同湮灭。女教师和母亲的行为也颇有暧昧之处,前者行善,用的是恶(暴力);后者的恶,在这场悲剧面前倒成了善。场面调度无比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