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开始出场的两名歹徒想要逐个迷晕屋中的四个人,但此时男孩妈妈已经迷晕,为什么还要加过量药剂让她摄入更多最后致死?所以歹徒明显是冲着妈妈来的。后来其他人都没事,所以目的是不是要让其他人目睹这一切,换句话说也就是作为这场凶案的目击证人,顺便排除自家人所为,否则妻子死了第一个被审问的是不是丈夫?不过此时推论凶手为时过早,这段看的很压抑,有点电影<趣味游戏>的感觉。
2、小姨子的扮演者是王牌特工里大反派的扮演者,是不是和王牌特工里的人设很像,都是礼貌、高雅、精致却又心狠手辣。不一样的是:这个小姨子有点蠢,情商低说话漏洞百出、智商低算数也不会。另外,她特意把头发染成姐姐的金色。这里说明她对于死去的姐姐是有崇拜之情的。她羡慕她的家庭也想抢她的老公。同时也表达了她要成为新的女主人了。
3、所有的坏人都死了:四名凶手得到了报应,而理赔调查员死于贪婪应该不是第一次威胁保险受益人了。另外,他也像观众暗示女主遭遇的车祸也是男主与小姨子谋划未遂的陷阱。
4、有人说黑人邻居的副线与主线没有关联,我认为黑人邻居在这里至少有几个作用。第一、小男孩不是racist,小男孩的妈妈也不是,因为她叫儿子去和黑人玩耍。在这里体现出这是住在这个房子里唯一的两个好人。第二、两名歹徒回来行动当天又是殴斗又是枪击又是男主在马路中间杀人又穿着带血衬衫骑自行车。如果这时候镇上人不是去打砸抢烧黑人邻居了,那情节就推动不下去了,一定到处是目击证人。第三、如果不是打砸抢烧那怎么能在宁静的小镇夜里开来消防车把胖子歹徒给撞死。
5、男孩爸爸说,两个歹徒回来是为了把剩下的目击证人给杀了,那为什么在第一次行动时只成功杀了一个人,这个失误率实在太高。说明第一次的谋杀只是为了杀男孩的母亲一个人。
6、电影色彩鲜明、房子是彩色的、女主的服装是鲜艳的,与电影的全部人死光光的阴暗主题形成反差,是对于蓬勃发展的小镇背后丑陋贪婪的人心、极端种族主义陈旧思想的讽刺。(影片开头说什么小镇是大熔炉,有来自俄亥俄州的、来自纽约州的、来自密西西比州的,却唯独容不下African Americans,这里也是铺垫)
7、演员做导演,我们不能拿它和导演做的电影比较。影片虽有悬疑的名字但并不悬疑是因为观众从一开始就是最了解真相的那个人。当然和所有人都死光了再抽丝剥茧倒叙回去的刺激程度是不能比较的。不过这样来叙事,是不是不那么恐怖了呢,简直是女性友好型的死光光电影。所以我给了四颗星!
8、所有人都对男主的丧妻之痛表示慰问,但男主每每都表现出木讷以及不想再听下去了,这个大家应该都看的出来。
9、注意下面两个图片,黑人妈妈和黑人孩子的衣服以及晾晒的袜子都是蓝红条纹的,这象征着美国国旗,折射出种族问题。刻意为之绝非偶然。同样的解释在电影《逃出绝命镇》中更为明显,有空也可以看一下。(其实黑人女主非常有教养,从容淡定不屈服,但邻居们却只看到了她的皮囊。)
10、第一次写影评,只是个人拙见,不喜勿喷。另克鲁尼现实生活中的妻子实在太美了,疯狂打call,是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女纸。
最迷的是黑人一家给了很多镜头,让我全程以为那一家会参与到凶杀之中,但却没有。除了“貌似”表现了迷镇人民的愚昧,那种放任罪恶,欺压种族的霸行外,只不过是将善良放置于被欺压的境地,以此来彰显自己的高逼格。说到底,黑人故事跟这个杀人故事分开成为两个故事又有何不可??里头许多很有张力的意象,像是男孩的小蛇都没有参与叙述。顺便问一句,舅舅打出的电话为何没有回音?
在妹妹与男主的对话里,说了男主仍然爱着姐姐,却杀了姐姐?是想表明大人的世界里必须有所选择吗?那现实部分带给男主人的压迫却没有在影片里很好的描绘出来。男主最终决定杀人的理由是什么?在连续杀人中的挣扎和心理变化又如何?丝毫没有体现。双胞胎姐妹花的意义又何在?想证明一下,妹妹是男主对于姐姐爱的替代品?在人物塑造上并不饱满,所以对于观众而言只能是观者,面无表情的旁观者。
不知导演是否有意识的借用孩子的视角去表现。说实话,零星的镜头里看不见孩子的单纯和害怕,更像是第三者在讲故事不会有代入感。从人物到情节,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真的很迷,总想告诉大家很多道理,却只能皆有男主与孩子的对话教科书式的论教。
一个情节是,尼基坐在沙发上说要离开这里,玛姬穿着粉色的裙子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地问:你要我立刻打电话为你安排工作吗?
另一个情节是,加德纳叫尼基到书房谈话,告诉他托了关系很不容易才拿到寄宿学校的录取,将介绍材料递给尼基并鼓励他:恭喜!
第三个情节是加德纳被老板叫到办公室,老板交代秘书推掉所有电话,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告诉加德纳他很难过。
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是传统的东方价值观,也是佛家的教导众生的话。
西方人信奉的是什么?资本主义的利益交换。
刚刚看了一部由乔治·克鲁尼导演,科恩兄弟编剧的电影,主旨竟然跟我们的佛教因果理论不谋而合,也表达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念。
甚至于,这部电影的导演特别极端,那些坏人(有人性缺点的人)全部死光光,只有纯真无邪的小孩快乐地生活下去了。
(电影《迷镇凶案》海报)
这部电影集合了当今美国影坛(也是世界影坛)的几个金字招牌:乔治·克鲁尼导演,科恩兄弟编剧,马特·达蒙主演,朱丽安·摩尔一人分饰两角演女主,这样的组合肯定不满足于仅仅表达“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东方价值观,影片还有更多深层次的内涵。
因此,这部电影也被很多影评人和影迷评为“最被低估的电影”。下面,就来看看这部最被低估的电影。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迷镇(英文名:suburbicon)的地方,这个地方风景优美,气候宜人,镇民礼貌阳光,走在镇子里就像行走在明信片里。
(《迷镇凶案》剧照:迷镇风光)
但是,美不过三秒,在这一派风和日丽、祥和美满的背后,暗藏玄机。
邮递员在送信的过程中,当得知新搬来的那家女主人是个黑人时,脸色立马变了。有点不知所措,也有点难以置信。
(《迷镇凶案》剧照:邮递员脸色,由笑容转变为诧异)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故事发生的20世纪50年代,正是美国种族主义猖獗的年代。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叶起,美国黑人连续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对种族歧视运动。一方面,他们反对奴隶制度、争取人身解放;另一方面,他们反对种族歧视和迫害、争取自由平等权利。
在迷镇这样的小乡镇,种族主义更是猖獗。
电影开场两分钟,短短的一个细节的刻画,已经为我们形象地描绘了故事的发生地:迷镇,一个表面看来阳光明媚、人人都幸福美满、礼貌安宁的小镇,其实深藏着歧视和不平等。
种族歧视是这个镇的常态,在这种常态下,更严重的事情发生了:加德纳(马特·达蒙饰演)家里半夜闯进来两个劫匪,一家人包括小孩在内,都被从床上叫了起来。
(《迷镇凶案》剧照:劫匪半夜闯入,一家人被叫起来)
劫匪不仅要拿东西,还要绑住一家人,用药物把他们迷晕。不仅抢劫,还对有残疾下半身不能动的女主人指指点点,而且,他们指指点点的过程中,差点道破了女主遭遇车祸的原因(这个设定有点像东野圭吾的小说《假面山庄》,下文详解)。
(《迷镇凶案》剧照:劫匪的意思是这个丈夫就是车祸的制造者)
劫匪不仅绑住了这一家人,而且用蘸着药物的毛巾迷晕了他们,连小孩尼基都不放过,在这个过程中,劫匪特意给残疾的女主人用了更多的药水(原因也在下文揭晓)。
(《迷镇凶案》剧照:劫匪用药物弄晕一家人)
最终,可怜的女主人因为吸入过多药物,去世了。
(《迷镇凶案》剧照:出车祸后残疾的女主人)
(《迷镇凶案》剧照:女主人不幸去世,留下了儿子尼基和丈夫)
案发后,警察开始寻找凶手。找到犯罪嫌疑人后,让一家人去指认凶手。但在指认凶手的过程中,发生了咄咄怪事:小孩子明明认出了凶手,但来指认的大人,小孩的爸爸和小姨,都说凶手没在这里边。
(《迷镇凶案》剧照:入室抢劫并杀人的两个凶手)
(《迷镇凶案》剧照:看到凶手后小孩子紧张而惊恐的神情)
(《迷镇凶案》剧照:两个大人却坚称凶手不在其中)
咄咄怪事,指认入室抢劫杀人犯,为什么大人集体失忆,只有孩子认出了他们?
故事进一步推进,直到,小孩在家里撞见了父亲跟小姨偷情,反应快的观众就猜出了迷镇的谜底。
小孩子半夜被小姨奇怪的“求救声”吵醒,拿着匕首去查看,然后就看到了父亲跟小姨很不堪的一幕。
(《迷镇凶案》剧照:小孩子拿着匕首查看情况)
(《迷镇凶案》剧照:小孩子的父亲和小姨正在不堪的一幕)
迷镇的故事继续,白人们在这家黑人的房子周围围起了一圈木板,以隔离他们。
而那两个劫匪趾高气扬地去孩子爸爸加德纳的公司追债,并把加德纳打得一脸伤。
(《迷镇凶案》剧照:趾高气扬的劫匪)
(《迷镇凶案》剧照:孩子父亲被打得一脸伤,但并没有报警)
此时,孩子尼基的舅舅登场了,他是一个很有正义感,很爱尼基的人,也很有童真的人,比如:给尼基几美元零花钱,他会把尼基倒过来,把零花钱倒出来,还要尼基承认,最爱尼基的人是他。
撞见父亲跟小姨的偷情后,尼基好像明白了些什么,他向舅舅打电话求救,但求救的过程被小姨和爸爸给打断了。
(《迷镇凶案》剧照:尼基的舅舅正在接尼基的电话,电话被切断)
因为这件事情,尼基受到了惩罚,他的父亲开始抛弃他,准备把他送到军校。
(《迷镇凶案》剧照:尼基将要被父亲送往军校)
这个心狠手辣的父亲不仅要送走自己的儿子,还跟小姨子畅想起了美好未来:拿到妻子死亡后的保险赔偿金,就和小姨子去一个叫阿鲁巴的小国,那里没有引渡条例,有全世界的美食,风光更好……
(《迷镇凶案》剧照:加德纳和小姨子畅想美好未来)
至此,一起谋杀妻子骗保险,并准备和小姨子私奔的凶案揭开了神秘面纱。
而且,死去的妻子一开始会出车祸残疾,很有可能也是这个男的预谋的。所谓的最毒妇人心?为了小姨子,这个男人杀妻弃子比女人狠多了。
而小镇的种族歧视事件继续发生,黑人家庭主妇去超市买东西,都被拒绝了。
(《迷镇凶案》剧照:一卷纸巾要收黑人女人20美金,大概相当于现代600多元人民币)
在种族歧视事件进入高潮的夜晚,小镇里的白人居民聚集在黑人家庭附近闹事,不仅用石头砸毁黑人居民家的玻璃,还烧了他们的汽车。
而小镇的所有警察都被调集到这里维持秩序,但依然阻挡不了暴躁而失去理智的白人男性们。
(《迷镇凶案》剧照:种族歧视严重的白人们在聚众闹事)
这注定是一个不平静的夜晚,白人男性和警察们剧集在小镇的黑人家庭门前,而三路人马汇集到了加德纳家。
一方是保险公司的理赔调查员。理赔调查员从小姨子口中套出了事件真相,他发现:这就是一桩谋杀妻子骗保并与小姨子合谋私奔的案件,这个丈夫做得太明显了。
而那两个帮加德纳谋杀掉妻子的歹徒,也合谋着要来加德纳家里收账,因为保险理赔一直没兑付,加德纳一直没有兑现许诺他们的赃款,他们要给加德纳点颜色瞧瞧。
(《迷镇凶案》剧照:凶狠的劫匪要出动了)
(《迷镇凶案》剧照:贪婪狡黠的保险理赔调查员,他想拿走所有的理赔金,不然加德纳就进监狱了)
此时,故事到达了高潮。
一方面,小镇里边在闹种族事件:白人们在黑人家庭门前打砸烧;另一方面,狡黠贪婪的保险理赔员要来敲诈加德纳一笔;同时,两个劫匪要来加德纳家里收账并给这家人点颜色瞧瞧;同时,尼基的舅舅匆匆赶来尼基家救尼基……
结果怎么样了?我就先不剧透了,大家可以直接去看电影,或者把本文的开头多读几遍。
这部电影有科恩兄弟的风格,但也有乔治·克鲁尼的导演特点。
在这部电影中,科恩兄弟一以贯之的世界观被表达出来:绝大多数人都是有原罪的,贪婪、纵欲、阴险、狡诈……美国中产阶级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他们所做的事情令人深深绝望。
与此同时,这部电影也有乔治·克鲁尼的导演风格:暗藏,所有的角色最真实的一面都深藏在心底,作案前都像没事儿人一样。突然一下子就爆发出来,杀了个人或者被人杀了。
电影的结尾加入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佛教教旨,整部电影充满了宿命感。如果这部电影是科恩兄弟来做导演,我相信肯定没有这么强的宿命意味,结尾很可能跟《冰血暴》,甚至很可能跟《老无所依》一样。
可惜的是:这部电影上映后评价并不高。
电影的豆瓣评分只有6.1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作为一部悬疑片,电影的悬疑早早就被观众猜到了,尤其是观影数量多一点的影迷,看到开头就差不多能猜出来这是怎么一回事。
但是,我依然给这部电影5星评价,为什么?就凭这种激烈、凶狠,绝望的科恩兄弟风+乔治克鲁尼这种小河静静流淌突然掀起波澜的故事推荐法。
去看这部电影吧,我相信你会喜欢的。
爱奇艺上就可以看这部电影。
↓↓↓↓
以前和朋友聊天,聊中美娱乐明星的差异:
中国的明星有了稳定的名气之后,要么隐退,要么继续奋斗一线赚钱,保持高水准的出品已经非常难得,更多的是晚节不保拍烂片,比如无数粉丝痛心疾首要众筹为他还高利贷赎身的梁朝伟;而美国呢,声望已稳,就开始琢磨政治、公益的事儿,无论是演艺圈还是体育圈,公共事业参与感很强,人生第二春刚刚起步,远的有施瓦辛格,近的有安吉丽娜朱莉、乔治克鲁尼。(当然这和各个国家的言论氛围等有很大关系)
克鲁尼大叔近年来进军政坛的动作频频,和律师界之花的婚姻更是如虎添翼,今天看完这部片子,这种感觉更强烈了。
片子整体很沉闷,配乐竟然有点希区柯克的感觉,虽是悬疑片,但谜底在三分之一处就已经揭晓了,通常观众想要的抽丝剥茧的探案心理在这里并不能得到满足,这是因为它的重心,其实是在展现种族歧视、虚伪宗教、人性之恶上。全片看完,有两大对比可以佐证这一论点:
其一是说一套做一套的种族歧视。影片开头是小镇乌托邦式的宣传广告,欢迎五湖四海的兄弟们来我们镇上共同奔小康啊,一派其乐融融。而事实呢?一个黑人家庭搬进了小镇,成为男主的邻居,但他们从入住的第一天就开始遭到歧视和排挤:送件员的有色对待、邻居们的是非议论,再到后来的邻家隔离墙、超市高价拒售、围殴打砸抢烧……一切的荒谬都和宣传的格格不入,而这只是因为对方是黑人,哪怕他们安分守己没做任何坏事;
上面说的种族歧视不过是副线,完全拿掉也不影响剧情,但导演留着就是为了突出接下来这个第二处对比——和黑人无故受辱相比,高人一等的白人男主表面风光无限,受人尊敬,实则作恶多端,丑陋至极。宗教这件伪善的外衣之下, 男主厌弃了自己瘫痪的妻子,和小姨子勾搭成奸,甚至雇佣杀手演戏杀死自己的妻子以骗取巨额保险金。劣行逐渐败露后,毫无悔改之意,最后甚至要挟自己的儿子说谎,否则连儿子也杀掉。连最起码的人性都丧失了,还谈白种人优越性?和黑人邻居虽被外界排挤、但一家人善良和睦相比,男主所代表的的白人家庭简直一地鸡毛,礼义廉耻全部踩在脚下,不可不谓讽刺至极。
影片中的坏人,基本都得到了一个恶有恶报的安排,心疼目睹一切的小男孩,演技很棒,尤其是被爸爸要挟要杀掉他时的眼泪;女主摩尔姐演的也不错,但达蒙感觉不太在线,人物塑造得好像片中他抛尸之后骑着小自行车回家的背影——矮小到背负不起来这个角色。也许大导克鲁尼和达蒙就想要这种感觉吧——和《美国丽人》中的史派西异曲同工的美国中产形象,外表光鲜,实则不堪重负,脆弱至极。
片子不错,但是能看懂的人很少,如果像你想的那么简单就好了。在一个美国宣传中最伟大的核心,美国梦的概念的理想国中上演着最丑恶的行径。任何宏观上的叙事都是那么可笑,而成千上万的人向往着某种宣传,成千上万的人为了某种远在天边宣传在网络上吵的面红耳赤。
所以说当网上少量的反川分子,与大量的精神美国红脖子战斗的时候,我就想笑。当反工分子与挺工分子战斗的时候我就想笑。
笑就完事了。
GC和科恩兄弟混了这么久居然反而只剩一个形,如果单纯说老派也没啥大问题,就是非要写点东西来符号一样地陪衬主线就很没劲了,go live in that suburbicon
#Venice2017# 果然是个老本子改的。还是「血迷宫」路子的黑色电影,喜剧混着惊悚,分寸拿捏得不错但是简直是年轻版的科恩们自己拍的(可惜无法完全走孩童视角)……另外蹭了美国文革热点,虽说到底还是点缀,而且全是stereotype,比较生硬,但是比起「缩身」那种还是好多了
两星半。拍的太表面太刻意了,而且整体非常散乱,还是想玩黑色幽默,典型的科恩风格,只是这俩兄弟把自己可能不太满意的本子扔给了克鲁尼,完成度还是差了点。加半星给小男孩的角色和结尾十五分钟戏份,破碎的眼镜应是致敬《稻草狗》里的霍夫曼。科恩自己拍的话光是双胞胎这个点都能耍得更漂亮。
只有两个小善:妈妈说你去跟那个男孩玩棒球,舅舅问谁是最疼你的人。相当满足期待了。3.5
感觉这个片子导演是谁都无所谓。妈妈是双胞胎的点没有利用好,如果能更多着墨于妈妈死后阿姨如何代替妈妈的心理活动就好了。
3.5星,不愧是科恩兄弟的剧本,故事我非常喜欢,黑色幽默+讽刺格局,科恩自成一派的罪恶体系都有呈现,不过电影拍得非常含蓄,这是乔治克鲁尼导演一贯风格,把所有角色和动机都隐藏的很深,也许很多观众不适应。最喜欢结尾,种族主义暴乱虚张声势,结果黑人家庭人没事;隔壁白人家庭静谧,结果杀人越货
不知道是不是拿了科恩兄弟的本子,克鲁尼这次导的片子比以前都有意思。虽然他也加入了轰轰烈烈的“怼川”大潮,还疯狂的开着“丑陋的美国人”这样烂大街的玩笑,但不能否认这部片子够黑色够幽默也够娱乐。
很好奇科恩兄弟执导这部影片会是什么样子,比较典型的科恩故事,一个人因贪婪与欲望,一部部走向深渊。不过整体执导还是差点火候,风格不太对,剧情也没那么抓人。有点可惜,
在必须以种族议题怼川普才能体现好莱坞公知存在感,与科恩兄弟式黑色荒诞剧本结构间,乔治克鲁尼做到了哪头都不靠的彻底失衡。感觉科恩稍稍再帮他点,完全可能把丰富的主次线巧妙交织到高潮,至少也该到阅后即焚那样的水准吧
在保证可看性的基础上夹带私货,复古氛围营造仍旧是一把好手,几场惊悚场景通过灯光和节奏的控制制造了很好的效果。佳句偶现,但全片仍旧差一口气,原因大约在于黑人家庭副线于犯罪主线相对剥离,未能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对种族问题的涉及难逃主题先行的窠臼。
科恩兄弟的风格还是挺明显的,黑色幽默加惊悚。但是角色有点脸谱化:窝囊老公(马达蒙和Fargo S2那位真要撞型了),神经老婆,变态杀手。主次线分配有点不均衡,主线略拖沓,副线篇幅又太少。克鲁尼在Q&A说主要想讨论种族问题,但电影还是很流于表面。
这剧本可以说相当科恩相当冰血暴了,虽然胖子和变态老爸死的有点强行。至于邻居设定明显有个更宏大的价值观代表,然而下场都是一团乱糟,真是很讽刺啊。
蠢爆了!高高在上的乔老五根本不明白当今困扰民众的症结所在,他的眼中只有表象,就像他自认为从这稿落满灰尘的"作业"级科恩剧本里发现了可以在当下掀起舆论的特定情境,然而实则都是他的自我灌输和自我麻醉,还不如做一场演讲来得正常实际一些。
还行,很科恩兄弟的本子,有犯罪有悬疑也有黑色幽默误打误撞,层层拨开凶案背后真相,通过小孩视角看尽大人世界虚伪残忍,再看着他们因事态失控自取灭亡,但也没精彩到拍手叫绝的地步。喜欢最后,随着镜头缓缓拉升,隔开两位孩子并向远处延伸的篱笆消失在没有隔阂的街区,预示平等融合终将实现。7/10
只能说用“科恩兄弟的故事+希区柯克式扣人心弦”这句子形容了。创作者不仅把故事本身设定在几十年前,就连影片风格,包括情节起承转合、镜头转换、表演、用盛大的配乐营造悬疑等等,都带着旧片的味道。创作者不忘记考量当下的政治背景,添加次线辅助主线引发思考。
野心还挺大的:50年代所兴起的战后贷款和保险事业侧写,中产阶级化区块住宅的兴起还有彼时仍然严峻的种族冲突--开头部分一个更适合电视剧的画风慢慢铺开,不禁在想Clooney什么时候要执导一个电视剧。进入中段后,黑人家庭的单薄故事线,把主线完整的故事数次做了破坏,影响观看-倒是特别惊喜小朋友。
马特达蒙的脸你们真的觉得可以演变态吗
很难看了,应该是克鲁尼最差的一部,作为一个喜剧悬疑,一开头就很烂根本没有看下去的欲望。后面也没啥挽回余地,除了看看演员(摩尔很好但是一人分饰两角除了炫技意义也不大)和场景基本没什么了。两条线根本没有交叉在一起拍成一部片的必要,严重怀疑科恩兄弟总是把自己写坏了的剧本扔给别人…
这是马特·达蒙离奥斯卡(·伊萨克)最近的一次。
小镇氛围,时代气息,人心叵测,能get到意图,但总体上不管是横向比还是纵向比都显得很平庸,悬疑黑色荒诞惊悚塑造情绪酝酿很一般,呆萌家的条线与受到歧视的邻居家条线叙事上的联结并不密切,浪费一众银幕内外上下如雷贯耳的名字,心疼全宇宙最迷人的飞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