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后表示 极度舒适哟,整个影院虽然超不过8个人 但看这种电影就应该是这样的感觉 安静 纯洁 ,认真做电影应该就是不过如此了吧,简单的讲故事,不刻意煽情,美好的结局恰到好处,美好的奇迹悄然发生,演员的表演自然生动,小海蒂的笑容真的和天使👼一样,能融化每个人的心,love。
而且,小小的故事里却映射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社会现象,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现象中却又无动于衷,“你应该靠自己的眼睛去看靠自己的耳朵去听,而不是听信人民的流言”,“海蒂~他们的世界就只有这个村子,你和他们不同,你见过更宽广的世界,如果一样事让你感觉快乐,那就去做吧,去坚持吧”。
最后是我滴感觉:“社会就是这样会让你逐渐失去曾经的纯真,但不要经常把这当做是你变得势利(想不到更合适的词😑)的理由,纯洁有时只是一种理由,就像是奶奶还有塞巴斯蒂安,塞巴斯蒂安当发现海蒂和小姐偷溜出去时的温柔相待,和见到她们领养小猫时的第一反应“管家不让你们养的话,那就由我来养吧”,还有奶奶(小姐的)当大部分人都反对小海蒂留下来的时候她却“给这个孩子一点时间吧,也许只是你们的方法不对”当爸爸因为自己的一点小心思想把海蒂留下来时奶奶却想的是“她是真的很想家,也许我们不该这样强迫她”(那个医生也是)。相比之下,女管家看到小猫时的反应就更显滑稽可笑。
嗯,纯真只是一种选择。
海蒂光着小脚丫在草地上欢快地奔跑着。她清澈的眼睛和纯净的笑容都很难让人把她和孤儿联系在一起。
但确实在海蒂很小的时候她的爸爸妈妈就去世了。她的姨母德特照顾了她五年就把她送到阿尔卑斯山上,与远离小镇独居高山的爷爷一起生活。
刚开始爷爷于力并不愿意接纳海蒂。她上山后的第一个夜晚是和小羊羔一起蜷缩在羊圈里度过的。
等她刚融入了爷爷的生活,却又被姨妈连哄带骗地卖到法兰克福的泽赛曼家,当克拉拉小姐的伴读。
生活的苦难总是冷不丁地降临到这个小女孩的身上,但她却不像大多数人那样在苦难中沉沦。
苦难反而让她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善良,也教会了她知足常乐,珍惜当下。她像遗落在阿尔卑斯山上的精灵,她的笑容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1. 学会坚强,在苦难中成长
海蒂刚一看见爷爷就热情地和爷爷打招呼,她的眼里充满了期待,她一定认为爷爷肯定会收留她,但爷爷却拿起斧子重重地说“赶紧滚”。
姨妈趁着爷爷不注意丢下海蒂自己下山去了。爷爷生气地回到屋子里,还把门闩了起来,把海蒂一个人留在屋子外面。
海蒂对着屋子喊着“爷爷”,但爷爷无动于衷。海蒂没有哭闹,她平静地朝四周看了看,听见小羊羔的叫声后就径直地朝羊圈走去。
夜晚电闪雷鸣,下了一整夜的雨。海蒂就这样和小羊羔蜷缩在一起,在羊圈里度过了她上山后的第一个夜晚。
第二天爷爷松口说“你睡哪里都行”,但海蒂看到爷爷只有一张床,她就爬上楼梯睡在堆满杂草的阁楼里。
海蒂就像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只要风儿稍微一停,她就能找到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然后努力地适应这里的生活。
海蒂刚在爷爷这里找到了温暖,却又被姨妈卖到了法兰克福的泽赛曼家。
这家的女管家对海蒂非常地冷漠。因为海蒂推着克拉拉小姐出了房子,女管家就让海蒂面向墙壁、不许吃饭,还吓唬她说“下次再犯就把你关在有老鼠的地下室”。
在她的眼里海蒂不仅仅有“理解障碍”,还是一个“行为粗鲁之极、近乎疯狂”的女孩。
海蒂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小小的她努力地适应着这座大房子里的规矩和住在这里的每一个人。
压抑的生活像一张网一样紧紧地勒住了海蒂,使她觉得心里好痛,但也只有在晚上她一个人躺在床上的时候才会轻微地呻唤几声。
她从未放弃回家的希望。在睡梦中海蒂一次次地走出了这所房子的大门,她站在门外,面向着阿尔卑斯山的方向。
海蒂终于感动了克拉拉的爸爸。他同意海蒂离开法兰克福回到爷爷身边去。
那张曾缠在海蒂身上的网,一定被她悄悄地织成了一双鞋子。虽然鞋子还有些搁脚,但它却可以带着海蒂走得更快更远。
2.学会善良,用爱温暖世界
在别人的口中海蒂的爷爷是一个“没有信仰,对人充满敌意”的人,所有人都认为他固执、冷漠、无情,甚至还有传言说爷爷杀过人。
但当爷爷告诉海蒂“你得自己判断是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呢,还是相信外面的传言”这句话以后,海蒂就知道爷爷是无辜的。她紧紧地抱住了爷爷,还愉快地和爷爷道了晚安。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大凡善良的人总喜欢把别人往好处想……”。我想,也只有善良的人才会看见别人内心的伤痛吧。
海蒂还深深地记着皮特的奶奶咬不动硬的面包。在克拉拉家每次吃饭的时候,海蒂都会悄悄地留下一块面包,因为她要把这些软面包带回去给奶奶吃。
为了不让皮特用鞭子抽打山羊,海蒂愿意每天都分一半的食物给皮特。不仅仅是山羊,山洞里的田鼠她都不舍得伤害。
雨果曾写道:“善良的心就是阳光”。海蒂真的像阳光一样,她温柔地照耀着阿尔卑斯山区,并用心地守护着山上所有的生灵,从不忍心它们承受一丁点的伤害。
不仅仅是阿尔卑斯山,无论海蒂到了哪里,她都能给人带来温暖。
因为妈妈的离世,克拉拉大病了一场,从此她就再也不能走路了。她整天只能坐在轮椅上在屋子里转来转去。
当海蒂遇到克拉拉以后,她每天都会给克拉拉分享很多关于她和爷爷、她和皮特以及小鹅、小熊等等发生在阿尔卑斯山的有趣的故事。
海蒂像春天的阳光一样,她照进了克拉拉单调、冷清的生活,使克拉拉的世界变得五彩缤纷。
后来在海蒂再三的邀请下,克拉拉终于来到了阿尔卑斯山。在海蒂和爷爷的陪伴下,克拉拉居然奇迹般地站了起来,她可以走路了。
如果世界上真的有奇迹,我相信那一定是善良和爱创造的,而海蒂就是它们的化身。她是遗落在人间的天使,她让周围所有的人都感觉到生活并没有那么糟糕,世间还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去珍惜、去享受。
3. 学会知足,珍惜已经拥有的
放完羊回到家的海蒂惊喜地发现屋子里多了一把椅子,当她确定这是爷爷专门为她准备的以后,她激动地抱着爷爷连声地说着“谢谢”。
虽然椅子很粗糙,但这可能是海蒂收到的第一个礼物。它让海蒂体会到了她盼望已久的亲情,这一刻海蒂是满足的。
当海蒂看到皮特的家更加贫苦,皮特的奶奶眼睛还瞎了,牙齿也掉光了,连硬点的面包都咬不动了的时候,她深深地感受到自己还算是幸运的,就像她对爷爷说的那样“我们还过得挺好,对吧”。
皮特家的贫寒、姨妈无奈地“放弃”,让海蒂知道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爸爸妈妈过早地离世、皮特奶奶的苍老无力,更让海蒂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亲情的珍贵。
而现在她还有爷爷陪着她,她和爷爷还有着健康的身体,他们还有面包和奶酪吃,这些对历经苦难的海蒂来说已经足够了。
所以当海蒂被姨妈卖到克拉拉家以后,海蒂却并不想留在这座富丽堂皇、佣人前簇后佣的房子里。
虽然姨妈可能真的为海蒂规划好了未来。海蒂在这里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还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但这些终究都不属于海蒂。海蒂更珍惜她不久前才拥有的、真正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生活。
在春夏季节,海蒂和爷爷会住在阿尔卑斯山上的小木屋里。这时海蒂可以尽情地在草地上奔跑,尽情地享受阿尔卑斯山上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湖水、碧绿的草地和漫山遍野的蓝莓。
到了冬天,爷爷就带着海蒂回到村子里,海蒂就可以和村子里的孩子一起去上学读书。
虽然阿尔卑斯山区的冬天阴冷而又漫长,但那里经常会下雪。厚厚的积雪总会照亮整个山区,它也悄悄地滋养着土地中沉睡的种子。等到来年开春的时候,不知道哪里会多长出几朵美丽的花朵,或者多长出一颗小树苗。
生活中的苦难就像这冬天一样总让人觉得寒冷、压抑和悲伤,但也因为有它的存在人们才能体会到阳光的温暖和春天的美好。
它悄无声息地教会了我们很多东西,也让我们明白了生活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
“大家都笑我,因为我想写故事” “那是因为大家知道的太少,而你看过更大的世界。如果你觉得这个世界有那些东西会让你快乐,就去做,无论别人说什么” 老奶奶和小Heidi的对话让我不断反思当下的社会,当你想要追随自己内心的声音,总是能听到一些质疑,不俏甚至是讥笑,然后我们害怕了,收回想要漫出的脚步,成长的我们总是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甚至难以判断这些评价的是非对错,转变成一种只渴望所有人认同自己的情绪,而忘记了别人看到的世界和自己看到的原来不一样,以至于我们看待一件事情会有不一样的想法。 干净而纯粹的阿尔卑斯山和Heidi,结合得太美好以至于当我看到她灿漫的微笑时,会忘记她经历过父母早世,阿姨收养5年后硬生生扔到貌似不吃人间烟火的爷爷家,后来又被阿姨卖到一个贵族家庭当伴读女童。 一个人经历常人看来不堪的过去理应是满带对社会的怨恨,像这位贵族家小姐,妈妈早世 ,她重病残疾,爸爸又常年出差,好不容易找到喜欢的玩伴,她只有一个念头,不顾一切代价把Heidi占为己有,一辈子。“你们都走,全部都离开我吧”这是她内心最真实的声音也是对这个家庭的怨恨,她长期感受到最多的不是爱,是被遗弃,即便住在皇宫一样的家。 然而,Heidi经历的一路谁能说谁更可悲?但她选择的是在每一个阶段用心的真诚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情。见过一次的奶奶,她看到软面包就收起来带给没有牙齿的奶奶吃。一个人心里要装下多少善良和真诚才能惦记别人,特别只是一面之缘的人。那么Heidi教会我们活在一个不幸的环境里,除了苟且还可以用心和真诚去面对,即便无法改变周遭的人,我们也能保留内心善良和快乐的净土。 2016/7/4
《海蒂与爷爷》,当看到海蒂在教堂顶寻找山峦时,深有感触,配乐是Niki Reiser的Miss RottmannWrath,温暖的大提琴音十分动人。
克劳拉这两幅图太美了,让人想起莫奈撑洋伞的女人,而那种阳光自然的美又进一步让人感受到油画里女人的美,这是一种反哺。克劳拉的站立实质上也喻示着被压抑的精神的重生。
海蒂在教堂顶远眺山时的配乐,电影中刚好是低音提琴主奏的时候,悠扬的旋律渲染出郁结的乡愁,山是海蒂的精神坐标,平民是海蒂的人文坐标。 十八、十九世纪的德国正是理性精神旺盛生长的时候,由理性精神直接影响的写实主义在日耳曼地区的开花结果从北方文艺复兴起就已落地生根,丢勒、勃鲁盖尔等人在绘画上将平日生活的神圣感推向极致,这种写实传统让人们面对更真实的生活,这是褪去宗教神圣和上层社会严格礼仪的人性的本真释放,有深刻的悲剧精神,也有不悲不喜的对人生存的肯定,就像雪中猎人一样,人既不渺小,也不崇高,对待生活该是一颗平常心,但这种理性精神在后来走向了社会生活的极端,连同工业的迅速发展带来的社会财富的剧增,理性精神由原来的真实变成了外在形式的严苛,写实主义也变成了矫饰主义,浮华表象下内囊已尽上来了。 这部电影除了展现出来人性的温暖,还描刻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固化的社会结构和风俗与本初的人性格格不入,这种变革将率先在美的领域发生,后来的浪漫主义、印象派,自然呼之欲出了,音乐更不用讲。海蒂来自阿尔卑斯群山,来自森林、草甸、雪峰、溪涧,她自带的人性原本的纯真野性、向往自然代表了时代的发展。 实质上在任何一个时代,这种人性都引领着时代的变革。海蒂代表了一个即将诞生的时代,代表了已经生长了成千上万年又即将到来的时代,海蒂代表了遥远的未来,这是永恒的人性。
这幅片尾的定格图,让人想起人性复苏时期的蒙娜丽莎,但相比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和掩藏在微笑之下达芬奇对于人性幽微地带的探索,海蒂的微笑自然明畅很多,她大大方方地站在我们面前,自信真实不矫饰,背后是绵延的阿尔卑斯群山,她的微笑直白而亲切,她喻示的人性不卑不亢,落落大方,谦卑而伟大。
寄养的地方就像[唐顿庄园],睿智的老祖母,故作姿态又可爱的管家,优雅不落灰尘的大宅子,可海蒂最后离开了这里,她回到了祖父的小屋里,那里有鹰和雪山,那里有第一个真正疼爱她的人,那里有自然的怀抱。人类走出山野为了进步,人类回到山野,为了放置一颗不安的心。
有一些孩子只属于旷野 山林 和 自然。而 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个孩子。疗愈 释放 重生 你需要拥有他 并 拥抱他。with Katherine @ Elements
人老了,由頭哭到尾。
愿意穷尽这一生,去守护海蒂洁白无瑕的笑容。Peter失手推下山的轮椅,反而成了帮助Klara重新站起来的助力,真的给人一种生命的美好会创造无限miracle的感觉。“If something in life brings you joy, then you simply have to do it, regardless of what people say.”
如果生活中有什么使你感到快乐,那就去做吧,不要管别人说什么。风景好美,三个孩子也好美。我们的天性呢,总感觉没有恣意地释放过,也想在满是蒲公英的山野,赤脚张开双臂奔跑一次。克拉拉的奶奶真的是个很睿智的教育者。
小姑娘很有灵气,给人的感觉就好像天生属于大山,光着脚奔跑在花草山峦中,风般轻盈,鸟儿般欢乐。电影中的感情都很真挚,也很友善,没有绝对的坏人,而且大家到最后都得到了所希望的幸福,这种幸福让观众看着也幸福。
世上,我最溺爱俩人,老人与孩童。一个是处世未深的烂漫,一个是过尽千帆的从容。什么坏情绪都没了。
这是一部被翻拍多次的剧本。小的时候看过秀兰邓波的版本,只记得阿尔卑斯的山景。不知为何,看过这部电影,仿佛回到了上个世纪,简单地剧本,没有特效,专注于人物的情感与内心。这才是艺术真正动人的地方。
“大家都笑我,因为我想写故事”“那是因为大家知道的太少,而你看过更大的世界。如果你觉得这个世界有那些东西会让你快乐,就去做,无论别人说什么”
在大自然的力量下,所有偏见都可以化解,所有误会都可以原谅。被世界遗弃的孤儿,还能在阿尔卑斯山上快乐自由的奔跑,感动是因为我们真的在城市呆了太久太久…“如果世界上某件事情让你开心,那就尽管去做,不用去管别人怎么说” 就像在看20多年前的《佳片有约》,那种纯粹的讲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故事,单纯而美好。小海蒂露出门牙的微笑太迷人了…
人至善,景至美,故事细腻,淳朴动人,人生本该如此,温情永存,何惧苦难?
5颗星完全不够用
难怪看到片名有种莫名的熟悉感,看正片后才知道这与高畑勲导演、宫崎骏担任场面设定的动画片《阿尔卑斯山的少女》改编自同小说《海蒂》,简直惊喜到不行。……故事温情脉脉,风景怡情养目,一段醉我心脾的观影历程。……有时,我以为看过几千部电影,会审美疲劳,可当碰到心仪之作依然能看得身心愉悦。
喜欢 很温馨 我泪点有点低
海蒂失去了父母,于力失去了孩子,他们是两个被抛弃的人,恰好填补了对方缺失的部分。来到克拉拉家,海蒂有了新衣服、新鞋子,有了食物,有了温暖的大床,她什么都有了,可是没有了爷爷、雪山和羊群。你给了她物质生活,其实她要的是精神生活,要的是亲情和自由。无数的规矩和礼仪把克拉拉压得喘不过气,让她产生了心病。不仅身体寸步难行,心理也被牢牢困住。你以为你给了她一切,其实你根本不知道她想要的是什么。正是蓝天和白云,青草和蝴蝶,让她打开心扉,融化了她内心的病魔。当然,城里也有柔软的面包,山里也有人没有见识。城里并非一无是处,山里的人也不一定都是对的。电影还有一条暗线,老师强迫海蒂认字,然而欲速则不达;奶奶鼓励她自己看故事,从而培养了她的兴趣。果然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好喜欢克拉拉的奶奶,“你见过更多东西,有更宽广的视野”
想说的是:这才是人生中最美好的童年时光。
有生之年不去瑞士还有啥可活?
成功之处在于每个角色都很立体,都有优点缺点,海蒂不守规矩却天真可爱,克劳拉自私骄纵却优雅美丽,皮特淘气却耿直,爷爷脾气古怪却默默付出,女管家严厉却谨慎。山里的人没有那么朴实无华,“宫殿”里的人也没那么惟利是图。
看完了想去瑞士,看的时候一度害怕克拉拉被坏人骗,害怕外婆嫌弃海蒂,害怕克拉拉嫌弃山里的日子,害怕她和海蒂因为什么争吵,看来我真的已经如履薄冰太久,不敢去相信在童话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美好了,这是成长的代价嘛?真的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