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网中之鱼
没忍住看了对章明的访谈,发现影评人(或电影研究专家)对《结果》的解读和导演所拍所想之间的差距有十万八千里。对我来说,这是一个电影祛魅的过程,不过正好让我可以表达对本片的个人理解。
影片由是情节相似的两个段落构成。第一段讲粤语的阿亮受人(王勃)委托来到北海的一家海边宾馆寻找一个叫李重高的男人,碰上另一个在找李重高的女人虞染。虽然手段很多,但阿亮找到李重高的希望日渐渺茫。和虞染共同寻找的旅程中,阿亮逐渐爱上了这个已经怀了李重高孩子的女人。但他不够自信,经常用粤语对虞染表白,然而流水有情,落花无意,最终阿亮独自离开。
第二段,确认自己怀孕的虞染返回再寻李重高,这次她遇到了委托阿亮的王勃——亲自来找情敌(李重高)算账。经历了与阿亮几乎一样而且无果的寻找过程后,虞染爱上了王勃。但王勃执着于失去小单的痛苦、报复情敌的无望,最终游向迷茫、幽深的大海,不知所终。
在我看来,片中所有主要角色皆因陷入感情泥潭导致执着和盲目,就像片中涠洲岛礁石缝隙里的鱼一样,不能自拔、无法突围。片中变心的、王勃的前情人小单在阿亮来找李重高时不为所动;面对虞染的追问,她还在替李重高遮掩;甚至见到王勃之后,仍然虚情假意,直到被告知虞染也是李重高的情人,终于感情崩溃,一头晕倒在地导致流产。
虞染这个一直想找李重高为其负责的女人,先拒绝了爱上她的粤语男阿亮,后来又爱上了王勃,可惜王勃陷于失望和痛苦中难以解脱。几个月后,挺着大肚子的虞染再次来到王勃消失的那片海滩,目光凝视着远方,她走出了自己的情网吗?
遭受情人背叛的王勃最迷茫,他对小单的爱已经转化成找到情敌李重高的执着。无法完成这个目标后,他深陷在痛苦里,在涠洲岛的教堂里他没有获得救赎,喝得酩酊大醉也无法解脱,剪掉所有头发也无法介怀,他漠视虞染的爱,最后游进无边无际的大海求得解脱。
让两个女人怀孕,在幕后操控(让前台通知找他的人去大堂)的李重高,似乎玩弄感情于股掌之上,但他是自由无虑、主宰一切的吗?片中暗示,虞染第二次上涠洲岛发现第一次上岛插在礁石缝里的珊瑚已经被涂上了红色,她把礁石上的捕鱼手套踢开不让王勃看到,这是不是暗示李重高躲在岛上陷于困境之中呢?
海边的那个半裸的疯女人应该也是遭受了情感的创伤才发疯的。
粤语男阿亮似乎没有为情网所困,被虞染拒绝后一身轻松离去。但他其实是这个片子里最物质化、最重金钱的人,两次试图用钱来收买女人,一次是对小单,一次是对虞染。和虞染一起吃饭,他也让对方买单,甚至是和海天旅行社拉关系用的三个椰子,也被他完全吃掉,一点都不浪费,最后甚至把委托人的钱卷走。阿亮这个形象实际上是导演在影射现代化后的香港人(阿亮由香港演员饰演)弥漫的物质主义和金钱至上,以及与大陆文化上的隔膜。
爱情就像是现代人的心灵鸦片,人们以为可以依靠爱情寻找人生的意义和实现完美自我,实际上不过是欺人或者自欺。无论有没有爱情,某种程度上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就像片中像礁石缝隙里的鱼一样封闭和困顿,像退潮后海滩上的章鱼一样无助和绝望,像涠洲岛一样孤寂和荒芜,像海边工人抬的缠绕在一起的乱绳一样凌乱和没有意义。
2 ) 遗憾
《结果》
导演:章明
主演:徐百卉、黄夏夕、黄光亮、廖忠
剧情:广西北海的一家酒店里,来了一位中年男人,他受人之托要寻找的是一个姓李的男子。酒店房间内,他遇到了一位女孩,但她也同样期待得知有关李的下落。寻找的过程中,他们得到的讯息真假难辨。而且他们发现,另一位神秘的女孩也认识李,关注着他的去向。最后,中年男人悻悻离去。
一位男青年出现在酒店里,同样的房间,同样的找寻对象,结果是不是也一样呢……
简评:章明在对影片的介绍中表示,怀孕是人的正常生理机能,但给人带来的反应可以是欢乐,也可以是忧虑,在过去的年代里,未婚女性怀孕往往令人痛苦;但今天的情形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怀孕可能只涉及私人隐秘的心灵波动,这当中蕴含的是时代杂乱变迁中人们对生命、情感的不同理解。应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立意,但《结果》在资金上的拮据与过分拘泥于形式,导致有些过于滞重晦涩,损害了影片的表达。
适量的滞感和涩意,发自骨子里的抑郁,以及对发掘日常生活悬疑色彩的酷爱,这是章明的风格。《巫山云雨》是章明的风格体现的最完整的电影,也是他迄今最好的作品。《结果》体现出了这些特点,却不能算是一次完整的发挥。
影片明显地分为前后两部分,不同的男人来寻找李,两位女孩则与李有神秘的关联。按照章明与编剧秦海燕的构想,两部分应该呈现一种对偶的效果,但这种创意可能因为时间、金钱都不充分的束缚,显得不够精致,有时流于简单的重复。章明是那种喜欢通过人物的原生状态来暗示、隐喻其深层心理的作者,类似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然而,就《结果》而论,露出水面的冰山似乎太小了。这也可以说是剧本存在的缺陷。
有日本观众从《结果》联想到了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从漫无希望地寻找那个始终未曾出现的人物来看,《结果》确实给人以这样的观感。但章明的用意又并非在此,或许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影片的不尽人意。
3 ) 孩子还是婴儿的时候
我对《结果》的异议,其实是因为过高的期待。
它里面关于只有关感情,纯洁,现代性,处理任何时间和空间的能力,画面的意象美,每一点,我都并不是没有察觉。但我渴望它是一个因为这些而动人心魄的东西。
它是一个很标准的现代性作品,注重形式感,对古典叙事的一种洗牌。形式感的背后是焦灼,寻找的焦灼到丧失的焦灼,然后是虚空。形式和内容上的紧张,悬置,空旷,在这个片子里都没有任何问题。
叙事的每一个方向都是对的。男人A永远不会出现。女人B流产。男人B和女人A最后上床,男人B消失在大海里,女人A决定把孩子生下来。但是每一个方向都差了一点。差于过于节制?痛苦和焦灼被寻找的琐碎过程掩盖?对意象美的刻意追求反而减弱了情绪?或者还差于女演员北方女人的骨架和缺少晦暗特质的脸?还是从源头讲起,如果形式感和叙事的方向都特别准确甚至过于准确,是不是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因为对这些的过分关注,反而使另一些原本更根本的东西退隐。
我想象的《结果》是比这个更好的一个东西。从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就在想象和渴望它。它比较类似于现在的成片里,后景那个影子一样悲伤的女人,她是瘦的,苍白的,在任何光色下的海滩边,街市上,都像灵魂一样脆弱和干枯。她应该是没有眼泪的。她用流产的血来悲伤。或者它应该是另一种特别不可思忆的力量,一个已经破碎的女人,如何决定把一个孩子带到这世界上...但是这些,好像已经进入了我的想象,它已经不是《结果》本身了。
对于这个片子,我没有一个合适的立场来下判断。但是这几年的大陆电影没有这样的东西。大陆的人群和情感里都应该有这样的表达,而且因为它比现实主义的电影更容易晦涩,做作,也就是做过头或者做不足,所以更需要个人的气质和勇气。
4 ) 在北海等待戈多
《结果》无结果,藏了些许《等待戈多》的影子,它相得益彰的二重奏式剧情围绕寻找李崇高的主线铺展叙事,而一如神秘的戈多,李崇高是谁已无关紧要。连绵的椰林、旖旎的海景和鳞次栉比的帐篷等悠然惬意的象征充盈画面却着实令人压抑无比:两个北京女孩,一老一少两个男子和李崇高五人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灵与肉、情欲和理智、邂逅与别离在广西北海和不及100分钟的剧中倾泻开来教人应接不暇。难以忘怀怪诞迷离的疯女孩和寻欢作乐的游人等NPC带来的一抹惊泓,此外还有片尾两幅赤裸的无瑕胴体接连海天,余音缈缈,壮美如画!
5 ) 不知道章明想说些什么
看了《结果》。
偏青色的画面,总是静止而对称的构图,剧中人扬着苍白的脸,表情沉默而木讷。
一个女人怀孕了,去找那个男人,总也找不到。寻找的路上经过两个其他男人,发生了一些莫名其妙类似于情愫的东西,最终依然擦身而过挥手作别,她还是一个人,不被任何人接受。
总觉得导演是想说些什么,可是他没能诚实的表达出自己的感情,所以让看的人也有些憋屈难受。两个年轻漂亮得像学生妹的女主角让人过多的注意的是她的美貌,而削弱了角色本身的张力,唯一有意思的情节是男二号抓住死死抓住狂欢的游客们的拔河绳子而被打那一段,也就这一段而已。
这真是一部操蛋的电影,c同学看完之后如是说,然后他就去玩卡丁车了。
对了,这个片子还有个名字叫《怀孕》。
6 ) 拒绝与等待
章明的第三部电影就这样完成了。似乎没有引起任何大的注意。我所知道的只不过是一次在电影学院内部的交流会。还有就是入选了柏林电影节这样粗线条的概念。似乎,我只能用“似乎”来说明我对以上这些记忆的感受。无论是关注章明的人还是当今饱尝DVD多姿多彩的电影观众。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看到这样的电影。它似乎就这莫被忽略了。淹没在那些走向一体化的东方武侠巨著里面。在中国当代的电影市场中,看到有如此强烈作者风格的影片,我是欢喜的。但同时所生发出来的悲凉感却仍旧残忍的蔓延开来。我想应该有人认真来对待这样的作品。我希望自己能够陪伴这样的作品走上一小段。用自己微不足道的文字,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同时花力气来完成这种被别人看来不讨巧的事,当然我的仍情也是由于未来的某些可能和这样一部电影仍有关联。
《结果》本身是一个暧昧的故事。一个神秘男人来到一间海边宾馆,寻找一个叫做李崇高的男人。遇上了一个也在寻找李崇高的年轻女人。神秘男人神秘的离去,那个女人仍然在那个天涯海角的地方寻找她的李崇高。后来,又来了一个寻找李崇高的男人。最终还是分离。我不知道应该怎莫样来描述故事本身。事实上,我后来明白。对于这部影片来讲,故事并没有那样的重要。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反故事的。章明珍惜的是,这种简单而漫长的故事之中的那些“细节”。故事并没有像影片本身的诗意外表那样在漫不经心间,给我们任何答案。我注意到的是他的故事不是由故事本身牵动的,他的故事是由无因无果的人物组成的。这些人物早已占据了那些故事的虚幻“命运”所霸占的位置。就像贝克特等待那个“戈多”一样,影片中的人物也在等待。有趣的是人物并不是自认无望的存在,而是换成了另外一种“寻找戈多”的方式。或者你可以说它是在流浪之中“等待戈多”。那个从头到尾没有露面的李崇高,就像是戈多的另外一种形式,只不过这一回寻找他的人们,还仍旧有一种寻找他的需要,就像一些相信一些事情而最终仍被伤害的孩子一样,需要向这个“戈多”寻求一个说法。章明是留有希望的,不管最终他所报的态度是什莫样的。他都同样固执的要求他的人物,寻找一个能够满足自己愿望的“结果”。那个名叫余冉的年轻女人在寻找他的情人,一个抛弃了自己抛弃责任的男人。那个叫做王勃的男人在寻找他的情敌。还有一个神秘的过客受人之托(王勃的托付)寻找他的“猎物”。最终却寻找到了自己。他们在寻找的过程中渐渐明白,强权色彩的命运,并无法真正结束人物各自的命运,他们仍旧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女人仍旧在两个同路的寻找者之间选择着自己的“结果”。而两个寻找者一个在破旧的教堂里面放弃一些无足轻重“任务”,反而寻找自己的幸福。另一个在影片的结尾,无论“结果”地消失在别人的世界里。
这些人物是令我激动的。他们都像一个个“存在”一样,坚实有力的不断确定自己的未来。这样的人物,或许可以代表我们的这个时代的人的一种可能性或者是事实。他和与他几乎同时拍摄的电影《三峡好人》都觉察到了一个个人不断自主选择的中国。只不过可以预见的是章明的这些人物所面对的当下中国,是更加隐晦的。他在试图捕捉到一些形而上的,属于这个时期的人的处境。而贾樟柯却在现实的眼皮底下,来描绘那些更加鲜活的现实个体。有些观众可能在《结果》里面寻找到许多安东尼奥尼的影子,把其规划到那些更为个人化的欧洲式的电影的行列里。这也许是这部影片在国外没有《三峡好人》风光的一个原因。如果贾樟柯的电影是具有现实要求的,那末章明应该希望在精神上以曲线的形式去关注那些个体的现在与未来。
寻找的方式各有所长,但可以相信中国电影的倾向性上似乎就像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所预料的那样在走向一个“临界点”。个人不断强大,最终走到向群体发出宣言的路口。在复杂的环境中,我们将会明白。个体的人不自己做出存在主义者那样的选择的话,自己就有可能在顷刻之间被现代社会,连同物质和政治的种种潮流所吞并。人必须在被自己装进笼子掉在树上之前,用自己的某些倾向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的价值大于一切。这不是那些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而是一个需要在巨变的新环境下,明确自己存在的过程。自己的肉体和自己灵魂的斗争。或者是灵魂内部的斗争。人与人交流的希望变得微乎其微,就像在《结果》里面那些难以融洽相处的一个个人物。他们即使是偶有搭讪,也显得那样的羞涩和不自然。就算他们都以找寻李崇高为理由,逃离到海角天涯。也最终没有在潮起潮落之间寻找到人与人更自然沟通的可能。他们仍旧在大部分时间里面沉默不语,仍旧在决定选择的时候在“沟通”上丧失自己美好的未来。神秘男人在涠州岛的那个破旧小教堂里面的“选择”变成一句难以和那个年轻女人沟通的广东话。“你愿意嫁给我吗?”女人的回答是“你说什莫?”他们这些人物都显得不够坚定,不断地要求着能够证明自己存在的方式,比如逃离或者倔强的寻找。但是最终,他们的要求都在孤冷的隔阂里面化为无言的灰烬。这就是对这个“中间阶段”绝妙的表现。寻求存在,但是又在不断的丧失自我灵魂的边界。放任或者说是默许自己退出世界,消失在人群中间。“结果”是一个既定的概念,“结果”是一个重点。因为在“结果”诞生之后,对于先前的这件事情我们都变得无能为力了。我们可以选择其他的事情继续去完成,但是之前的这个故事已经走到了尽头。一个结果终结了,开始的将是另外一个结果。《结果》没有给我们任何的结果,我们不知道那些人物的结果,或许他们的完成这个结果的过程会变得更加长久。李崇高还是没有出现,唯一出现的他的哥哥也被年轻女人说成是“根本不像”。神秘的男人在留给自己爱的人一叠钱之后,消失在数码照片的海平线上。王勃在渡水面向彼岸的过程中不见了身影。一切的结果都似乎归于那些寻求存在的人物,而没有归于故事本身。结果都被那些结果的主人带走了。而只有那个名叫余冉的女人带着她肚子里的孩子矗立在海边等待着一个结果。这个女人或许是导演留给我们的可能的“结果”。导演将一些权利交还给了他的那些人物。他对这些人物所报的负责的态度,不是去命令他的人物在观众的眼皮底下解刨“结果”。而是这种责任还给了那些人物自己。“不去言说”,已经是一个作者对他的人物所作的最宽容和负责的事。
影片的结构是整齐而严密的,这些部分在我看来才是一个导演应该有所作为的地方。他可以设计他的人物的环境,在环境和味道里面那些人物应该可以自然生成。我们用段落分析的严密态度来纵观整部影片的话,就可以发现这部影片是一系列两分法的平衡体系的繁密组合。首先,在整个影片的框架中。可以分成两个明显的段落,王勃出现之前和王勃出现之后。第一部分的开头的构图和镜头组安排与第二部分的开头的构图和镜头组安排几乎是一样的。两个寻找李崇高的男人,两个来自大堂的呼唤,两个人分别在同一家餐馆与女主人公吃饭。而且价格都是六十元。两次男女同行的涠州岛之旅,两次钻进破旧的教堂,两次面对客轮启航的焦急等待。两两成对的安排还有,一共四对情人出现在影片之中,同时也相对的出现四对情敌。在陆地和涠州岛之间的来回摆渡,是一个巨大的隐喻。就像此岸与彼岸之间来回飘荡的那些冤死的灵魂,那些由于无法交出自己能够说服自己的身份证明,而永远在两岸之间徘徊无家可归的人。在两边,他们都可以得到一个确定的结果,但是他们都错过或者说放弃了自己的结果。或者我们可以将他们的这种痛苦的漂流看成是我们在前文中所分析的那种中间状态的矛盾处境。在两两成对的抉择和错失之间,我们看到了一个被分裂的世界。一个无法马上选择自己去路的地方。一个需要自己在多等一些时间,将孩子生出来(达到结果)再做选择的的阶段。这种状态就是我们如今的处境。贾樟柯和章明同时觉察到了这种状态中的人的境况。也都同样将自己的希望或明或暗的表现为对一种最终结果坚定地等待。花开最终结果,在动词的“结果”背后,还需要走很长一段路。只有这种结果最终产生出来,那样无论结果本身如何,人都将更加自主的生活下去。中国电影的希望其实就在这里。人应当解放出来,才能有所幸福的生活。或者是我用词过去激烈,不应该是“解放”而是获得选择自己结果的自信心的的诞生。真正真实的人物应该在不远的未来诞生。
影片之中存在着许多的细节象征物,这些细节对于我们了解作者的想法是重要的,而且看来是不能轻易忽视的。在影片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两个工人用木棍所抬的两大捆绳子,在前后两个大部分都出现过。这个被人抬着的绳子,所蕴含的意义是复杂和多义的。对于这个细节的认识,我们应该参照在影片中的其他细节加以理解。在王勃喝醉的时候他抓住了一根拔河的绳子,他死死不放。被周围拔河的人们所攻击。那末这绳子似乎是需要争夺的边界。就像那个分割此岸与彼岸的海一样,是一个存在。王勃在醉酒中死死将绳子固定在最最平衡的地方,似乎是一种和人物本身的中介阶段的处境相关的可能。当然绳子还可以成为救生的用具。就像在整个影片中我们在宾馆的电视上所听到的关于救援印度洋海啸的新闻一样。这些人物看起来是需要一些救助的。李崇高甚至不是贝克特的“戈多”。戈多尽管并不出现,但是对于人来说是可以拯救自己的。而李崇高就算出现了,似乎谁也无法拯救。李崇高更像一种破坏的力量,他伤害和迁带了这莫多的人物。这些人物在争夺着无所是事着。这些寻找他的人不是为了寻求拯救,而更多的是谴责或者寻找理由。事实上这样的一个李崇高对于当代中国来说,远比戈多有意义。人物由于这个无法寻找到的破坏者,而变得重新对自己看重了。绳子被木棍悬起,意味着来自未知的救助已经没有可能。意味着界限已经被模糊。那团绳子就像是一团麻。在某种意义上那就是生活状态的抽象。也是无望结果最终的一次亮牌。没有什莫可以继续依靠,我们在这个时代的沙漠上应该在自己手里寻找超越苦难和孤独的可能。章明似乎用这个多义的道具撤销了所有虚假的时代温情。
结尾处的游泳一段也是很有意思的部分,王勃和余冉在海里游泳。在影片前部分,海边的女孩用生硬的普通话来“拉客”。“先生,要不要游泳?才50块耶。”在水中的一男一女暗示的正是性爱。只不过游泳者的态度并不相同,取向也各有所异。面对一个疯女人的“流浪”,两个人漂浮在海上的段落。就再也难以否定其对死亡的优雅滑行的偏爱了。他们向彼岸游去,在中间阶段再次分离。一个失踪了,一个在此岸观望生命的可能。死亡与性、希望和绝望、可能和不可能。又似乎再次达到了一种对立的平衡,最终把走向“自主”的“人”留在了此岸与彼岸的中间。影片是如此的看中这种彼此对应的关系的建立。在两次行走在涠州岛的片断中,相同的构图和场面调度一再出现。第一次,带墨镜的神秘男人入境。然后再中景处女人从岩石后面站起来。第二次,女人出现在前景中,之后中景处的王勃从岩石后面站立起来。
但是在种种相互对应中,两次旅行的变化也是明显而值得注意的。第一次当两人来到岛上的破旧教堂时,神秘男人似乎更为主动地将手穿过门锁的小闸门将教堂的门打开。然后和女人站在圣像面前,用广东话问“你愿意嫁给我吗?”而第二次,当王勃和女人来到教堂的时候,甚至有没有进入教堂里面。我们都不得而知。教堂的出现明显的表明了维州岛彼岸世界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次旅程中那个看守教堂的人是在门缝的金光中探出头来,问他们来此的目的的。而第二次旅程中,那个看守教堂的人却是在屋顶上对两人问话的。这种横向关系向纵向镜头关系的转换,是具有明显象征意义的。个体的人渐渐成为被怜悯的对象,当他们错过可能,充满执著得面对命运(李崇高)的时候。人的流浪般的悲凉极其明显的现露出来。就像在第二次的旅程中在大雨中遇到的那位给他们芋头吃得老人一样,某种象征性的超越自然的存在发生的作用。但是人们却在一种难以沟通的沉默中略带隔阂的快速结束了与“上帝”的对话。人最终似乎也将离开上帝的保护,人只有靠他们自己。等待是痛苦的,但是影片结尾的长镜头给与我们的苦涩的力量是不是可以让我们真正寻找到自己的结果呢?那种剥夺命运的干涉,而毅然站立的可能?那个在海风的吹拂下显得尴尬的遥控飞机的左右微微摇动,让人看得辛酸而漫长。当一种暂时的可能,终于出现在此岸与彼岸边界眺望的时刻起我们似乎又获得了一种继续坚持的可能微弱信心(这更像是无路可退)。
在影片的色调上,章明非常恰当的运用了蓝色。在这种孤独和疏离的色调中,这样的人物才可以在世界的颜色中寻找正当存在的理由。也是由于这个色调和摄影追求苍凉的构图实现了。人物、故事、思想和存在之间的统一。对于《结果》来说,我必须得好好地予以赞扬。因为这部极其追求思想和艺术化的电影对未来意义重大。当然如果我们根本不重视它审视他的话,那末我们就很难更加强烈感受到一种可能的到来。我也应当将许许多多的溢美之词送给这样“孤独着”的电影。出于责任感也罢,处于共鸣也罢,处于要求也罢。我要说这是一部优秀而重要的电影。
就像我不遗余力的说明《结果》的重要性一样,同样的现实将不断地告诉中国电影中那些仍旧思考的“作者们”继续前进的可能和希望。年轻的一代应该会尽快加入这个推动新电影观念确立的历史过程中。正如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所说的,电影的革新中对于电影语言的重视固然重要。但是,真正起作用的是我们的思想是否已经明确我们应该描写什莫样的人、事、现实与明天。当我们明确一些关系到灵魂最深处的变动的时候,我们才能明白我们需要什莫样的电影语言为之服务。而且,不仅仅对于艺术电影。而且对于商业电影来说,明确这些问题也是根本性的需要。
我当年被剧组拉去拍了个镜头,当时叫《怀孕》,现在才发现改名了。在结尾处出现了一秒,两个航模少年之一。那年的我才初一,还有很多梦想。
北海的故事 銀灘的清晨 那還是一個未未開化的時光
一个喜欢内射的男人引出的事情。结尾很给力,全片一共用了三次音乐,值得注意。另外频繁出现俯拍的特写,新奇的感受,节奏很好。很多镜头的运用难度很高,设计的巧妙,值得强烈推荐。
结构极其精妙,分为两段,许多细节相互呼应,两组故事达成严密的平衡体系。依旧是戈多式的人物,依旧是无望的寻找,只是失去了救赎:穿插期间的各类新闻正说明每个人都在寻求救助。等待是痛苦的,甚至是绝望的,但我们还是会持续挺立。并非出于信念,而是无处逃遁。色调极美,孤独感与疏离感跃然其间。
总有一些自娱自乐的导演
七年前在电影院看的。最烦别人说章明是中国的安东尼奥尼。好在终于过了被媒体编唬的阶段。回想起来观感仍是一身的不舒服,这与欧洲导演以静默开启感悟明明就是两回事。
失之交臂的感情。故事很闷,很平淡。几乎没高潮可言!而且还分上下两段一样的剧情重走一遍!当把它们重叠在一起时候,不得不佩服导演把暗示性的蒙太奇手法发挥到极致!尽管相当简陋却不失水准! 再看第二遍时,彻底折服了!
似乎比洪尚秀还牛X一点,章明话少,洪尚秀话多。
没有结果的结果
结果呢——实在无法不联想到同时期洪常秀的三部片(女人是男人的未来、剧情前和海边的女人),也再次说明,人在哪个阶段看到一部电影,似乎大有影响。而通过看这个片子,我似乎也倒过来,搞明白几条老友痛骂洪常秀的原因。其实,若以镜头美感来说,章明显然预算宽裕,组合变化也更多,但人物一个个不开口说话,海边瞎晃悠的劲,就有点受不了了😖。印象最深的镜头,是在滴水丹屏那插珊瑚(涠洲岛景点还包括五彩滩、圣母堂)。咬甘蔗和铰头发这种剪切,又刻意到不行。砸玻璃和结尾游泳完全在意料之中。电影里的北部湾,显然是藏污纳垢之地,同时,它也能孕育和净化一切。
空荡的海边,两个素不相识的人,找一个永不出现的人。然后一个走了,一个留下,换一个人,继续找那个永不出现的人,所有的细节重来一遍,一切似乎都没变,一切又都变了样。章明玩得很高级,结构堪比洪尚秀。
越来越安哲了
补加。
2020-11-1三刷;章明式结构的完全展现,两段式互映——运动轨迹几乎完全一致,而其间的偶然与差异却才是重点,他们曾踏入同一条河流,目睹的却是不同的风景;细节对应严实,结尾玩味颇有意味。通篇幽蓝,悬疑氛围始终,那个无法找到的戈多是否存在(李重高成为联结各人物的节点,亦是镜像映射的晶体),涠洲岛像是一个时间回流的空间,说有安东尼奥尼神韵我觉得不为过;配乐运用极好。
中国情事#很难想象章明如果坚持这种风格会达到怎样的高度,有些地方甚至让我感觉他在故意炫技。9.1
文艺片,对于我来说有些晦涩。
电影中的巫山派,恰似锦瑟无题诗,曾经北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一半海水一半云,君问结果未有果,此谜本来无谜底,一半海水一半云
寡和高曲,世中避世。章明国产安东尼奥尼!
祝章明抽到彩票一夜暴富继续拍片
不經意間的形式和符號讓我看得很爽。如《巫山雲雨》一樣,章明在電影中安插了很多詭異的未知和不清的交待(可以說是風格,也可以說是伎倆)。另外,從片名的被迫更改到電影內某些不安定或者不合規範的因素來看,我還真摸不著廣電的「標準」(比蘇聯的審查部門更難捉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