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男主演的视角看这片正是简介所称的Man was made to be happy for simple reasons and unhappy for even simpler ones 。他会因为和同事聊天的一两句无聊事情笑得天真无暇不可开交,也会因为女人使的小性子而马上消沉到无一丝生命力。沉默的他看起来是那么寂寞,其实他只是一个简单得过了头的男人。
更像部女性电影,真正的寂寞存在于女主角对爱情心中无尽的冬季,那些单调色彩和脸部特写刻画内心意识流所使用的长镜头尤为精彩:
女人半梦半醒躺在沙滩上,阳光渗出她脸上眩晕的细汗,有些焦躁有些迷幻,镜头在女人脸后拍摄男人从海里游泳回来湿漉漉的走来脸上的棱角滴着水珠凝视自己,沉醉于他把自己埋在沙里的快乐,忽然一捧沙子将头一同掩埋,窒息让她惊醒;原来极度的幸福和伴随的极度恐慌都是一场梦,现实中的丈夫只是背坐在沙滩上陌生得和自己一点关系也没有,海风不留痕迹拂过,只有无尽的沉寂和孤独个体的存在。她走开面向海浪边缘坐着,换了男人坐的位置长镜头拍这个背影,再次感受女人的孤独。他讷讷的开口排练分手台词,说着说着变作坚定而通顺的语气,等观众意识到这一变化时镜头从他侧面拉开,女人已经在他另一侧面出现倾听而崩溃的脸。原来这才是真相,她在男友分手的话之间虽是静坐倾听,但已经思绪从幸福到受伤到从无尽的寂寞中残存余念的醒来。这里精简的穿插了几个没有脱离场景的蒙太奇片段便将人物关系和内心刻画的入木三分。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近在咫尺,心中也有彼此,却无法永远在一起。
真实,耐人寻味,这是作为一部电影所能打动我的最基本的两个要素。真好,在这样一部电影里我都找到了。那种奇怪的沉默气氛,那种无可奈何的对话,离我的生活那样近。不同的人,总在不同的电影里找到自我,从这个角度看,我说这部电影好那可能是因为我情感挫折体验比较多。确实,要在这部电影里找到感觉,是需要天时地利人不和的。天时,是指要找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刻,地利,被窝或者沙发都行,要舒适(电脑前不是一个好选择,人容易浮躁),人不和最容易理解了,要是跟情侣刚吵过架,那么恭喜,你很快将要读懂这部电影了。开始的15分钟,是很考验人的,一片荒芜的场景,两个乏善可陈的人,超长的长镜头。但从饭桌的对话开始,你会发现,一部IMDB评分7以上的电影正式拉开序幕了。
看到这部电影的片名时,心里咯噔一下。适合分手的季节,怎么看都太符合心境了。
以前我常常想,燥热的夏天,连空气都漂浮不定,况且两个人黏在一起也不凉快!太容易说分手就分手了。不是夸大其词,气候对于人的影响是确实存在的,就像有的人一到雨天就心情抑郁,看到晴天心也跟着阳光明媚。去年夏天,我很长一段时间囿于“夏日综合症”,说来也挺作的,也许这个名词并不真实存在。于我,它的主要症状是心情忧郁,烦躁,食欲下降,经常哭,对很多活动丧失兴趣,甚至连谈恋爱都兴致缺缺,不止一次说不如夏天我们就分开吧,等到秋天再在一起。均被无情驳回。
那时候就觉得,夏天说分手,还挺在情理之中的。冬天那么冷,牵手拥抱都能取暖,谁舍得分手呢。
影片一开头,是夏天,妻子陪丈夫在烈日下的古迹里拍照,原来丈夫是大学建筑系的老师。前景,后景,虚化,妻子默默流下眼泪,基调已定,这段关系充斥着悲伤和绝望。汽车里呼呼大睡的丈夫,旅馆里敷衍的妻子,餐桌上的冷嘲……他们已经无法正常沟通交流了。许是妻子在赌气吧,因为察觉到了丈夫的不忠。然而提出分手的竟是丈夫,也许他再也不想容忍妻子的阴晴不定和忧郁。
季节流转,到了簌簌大雪的寒冬,丈夫乘飞机来找妻子,为她准备精巧的小礼物,言语温柔,诚心认错,说他已经变了。妻子假装不为所动,却躲在车里失声痛哭。太能理解了,从夏天到冬天,她一定没有少哭过,委屈,愤怒,悲伤,心冷,自尊,不舍……为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触。
她没有坚守自己的底线,选择原谅,来到丈夫的旅馆共处一夜。第二天清晨,她兴高采烈地和丈夫诉说昨晚的梦境,笑容纯真,可是换来的竟然是丈夫不痛不痒的一句“你什么时候走?” 妻子的笑容僵住了。“你不想错过上班时间吧?走吧,我请你好好吃一顿早餐,我可以从那里去机场。” 如果我是妻子,我会想什么?“我以为我们已经和好了,为什么一夜过去又恢复原状了?难道不是你自己说的你已经改变了吗?”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结局的不完美,就去质疑他所说的话是假的。人在动情的时候所表露的情感都是真的,只是在那样特定的氛围甚至气候之下,他感动了你,也感动了自己。他也以为自己已经变了,可是在重新得到你之后,发现这并不是他的初衷,可怕的婚姻的窒息感卷土重来,他始终都是一个自私的男人。
四季不会停歇呀,春花秋月夏荷冬雪,人间四季都是好时节,情不知所起,不知所终。原来分手这件事,不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也不在乎没有你的陪伴,冬天会不会更冷。
土耳其导演舍兰(Nuri Bilge Ceylan,
http://www.nuribilgeceylan.com/)的《气候》(Climates,2006)是我今年看过的最佳的电影。《气候》比之于导演的前作《遥远》(Distant,2002)还要出色,而且承接推展了舍兰所关心的问题--疏离与孤独。
本来是看《殇城遗恨》(Grbavica,2006)在先,一口气看两场。去年夺得柏林金熊奖的《殇城遗恨》风格平实,不动声色,直至最后十分钟真相揭露——少女是仇敌强奸成孕的孽种——这是原罪,但因为无私的母爱,一切罪恶都消弭无痕,借用文豪歌德(Goethe)在《浮士德》(Faust)中的神秘的合唱:「不能达成的愿望,在这里已经实现;不可名状的奇事,在这里已经完成;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高升。」《殇城遗恨》是一部关于战争与母爱的电影,令人动容,可是,这片刻的感触和愉悦在四十五分钟后实时消失。
《气候》一开始的景深镜头已说明一切,妻子在前景,丈夫在后景,但后景的影像是模糊的,不对焦的;之后又反过来,妻子在后景,也是模糊的一片——夫妻二人在情感的废墟上踽踽而行,他们已无法沟通,视而不见,过去的美好日子不会再回来,一如安东尼奥尼(Antonioni)的《夜》(La Notte,1961),情隔万重山,爱是不可能的事情。
电影分为三部分,气候和地点各不相同,一开始是阳光灿烂的渡假城镇Kas,阳光并不和煦,倒是令人焦躁难安;中段是雷雨前后的城市伊斯坦堡,风雨挑动人们暴烈的情绪与情欲;尾段是漫天飞雪的东部乡镇,寒冷封锁着窗户,封锁着道路,封锁着房子,封锁着人。
三部分各有一个固定不动的长镜头,第一个是晚餐后的闲谈时段,夫妻之间已无话可说,夜的寒风令丈夫的关心问语变成冷嘲的说话;第二个长镜头是丈夫与情妇的性爱场面,一粒果仁引发出男性的占有欲,男人暴烈一如动物;第三个长镜头是夫妻重逢,二人在车上,丈夫说不如重新开始,却没有响应。
安东尼奥尼(Antonioni)的《奇遇》(L'Avventura,1960)以一个左右对分的长镜头收结,情侣背后是坚固的房舍,而另一边是远处的火山——二人暂且得到坚固的感情关系,但未来是不可逆料的;《气候》有一个上下对分的长镜头,下面是丈夫与沙滩,上面是天空、海洋和妻子,二人活在不同的世界,妻子看着帆船,丈夫看着妻子,他无法掌握妻子的思绪。妻子好象海浪,片刻依傍沙滩的海岸,但倏然就会离去。
在《气候》的尾声,妻子到酒店找丈夫,舍兰以一连串特写镜头(例如一支燃烧着的烟、墙上的绿色花边的灯)与不对焦的镜头交待二人重逢的夜,引人遐想。到结尾,二人分道扬镳,妻子回到工作的地方,雪下着,落在她的帽子上、肩上,更多的掉在地上,没有了爱的感情一如寒冬的雪。去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帕慕克(Orhan Pamuk)以雪的静默来打开不能被揭露的真相,真相老是令人难以接受,且带来威胁,结果是——谎言与面具慢慢地吞食纯真的自己,人本来的面貌与灵魂。然而,雪的静默带来另一种声音——The Blanket of fresh, white snow had buried the empty streets in a silence so deep that we could hear only our footsteps and breathing.(Orhan Pamuk”Snow”)。静默,原来是聆听自己灵魂的声音,那听不见的音乐与呢喃。
电影的最后是女主角发现丈夫根本没有改变后的心冷,这其实只是一个三星的结尾。如果是毛姆来写,我觉得女主应该是笑了,知道爱已死,不是一种解脱吗?对于感情,所谓的痛苦就是看不清,看清了,什么事都好解决。
3.5。大雪收尾,片场(戏中戏)的外延与现实重叠。适宜反复咀嚼的细节与肌理,气候与两性的内部关联,长镜头张力十足;锡兰仿佛用安东尼奥尼、老塔的方式拍了一部洪常秀式的旷男怨女。
长镜头用得好
4分钟的MV就能说明白的情感故事,愣是拍了一个半小时。前半个小时,只知道女主要离开男主,后一个小时,我以为至少能让我了解女主为啥哭,为啥离开男主,或是这段感情曾经的些许过程,剧情片不就是让观者感同身受嘛!文艺片至少要主角文艺吧!但这部片子带给我只有两字——游离!
6/10。运用有距离感的空间关系和虚实转换展现情感经历:大远景虚焦处理的丈夫游览遗迹拍照/特写的妻子暗自垂泪,妻子梦见丈夫用沙土掩埋她/窒息的婚姻生活,相对的机场观望妻子的身影也被大曝光模糊化;摩托车翻倒代表情感矛盾爆发,强迫旧情人吃豌豆粗暴做爱象征性征服,秋雨挑动情欲,冬雪送别爱情。
在現實裡,原來你對他而言仍一如以往地沉悶,只是他的回憶和渴望把你美化了。
牵手靠运气,分手看心情。心情好不好,只有天知道。杀人都选月黑风高夜,分手多在下雨下雪天。
妻子总是突然间就哭了;情人总是突然间就笑了...
摩托车蒙眼那段真是惊喜。掉在地上也很干净。抽屉当枕头。锡兰太擅长跟踪了,尤其是女人。对锡兰来说什么天气都适合分手。妻子的演技真不错。最后朦胧的雪景是因为湿润的眼眶
真是吃锡兰这套啊,这么小格局的爱情文艺小品都看得让人津津有味,还最后悬着一颗心。从夏天的分手到冬天的求和,在两个季节里的两人总是在周旋游离,艳阳和白雪都成了见证和道具。有几幕的构图真是漂亮。锡兰可以靠颜值吃饭偏要靠才华也是另辟蹊径。
cultural centre
2007-5-6,淡风格……。
風格練習片?三個片段很棒。第一,海灘邊女主角的惡夢、男主角提分手,及之後騎車女主角蒙住男主角眼睛,險釀意外;第二,男主角找舊情人動物般地做愛(先前拋零嘴的梗很挑逗);第三,最後那場做愛,與找舊情人洩慾的前場做愛戲,鏡頭語言完全不同,也帶出兩段性關係的差距。
适合分手的季节,名字我喜欢~~
070619午后宁静。女子总是要想清楚的。男人为何不再多等下。说到底,还是爱的不够。接到复试通知。而想要的,还再等。
诗意的片名,但片子有点慢,有点闷!
无聊
想不到土耳其导演也会把性爱戏拍得这么生猛…
爱之微妙与多变,自然是个永恒题材。季节变换是个亮点,但问题是如何将私人的体会讲成共性的寓言,和侯孝贤比比就很明了。
如何用镜头语言表达疏离的夫妻关系101,案例丰富,效果显著,包教包会。锡兰的片子里总是有阳光有白雪,而且阳光就是灿烂千阳,白雪就是皑皑白雪,气候弥漫,人物的情绪和天空的情绪共同组成一种银幕生态系统,非常统一。还有锡兰的脸,越看越像土耳其张艺谋(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