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真相到底有多伤人一个从小就换踹拯救世界的梦想(金) 一个只追求永恒的爱(萝) 真的 理想不同的人 就像两古道上的跑马车 开始平行 最后朝 八 字发展 于是 一个开始用自己的美色吸引男人 一个每次只是远远坐在旁边 朝反方向看 一个吸烟就像家常便饭 一个怎么也学不会 沾不上 一个出门只是会去参加反核战动员会 一个出门只为约会 面对核战 一个默默祈祷 一个说 我们应该做点什么 。。。。。。 喜欢这片子的原因 就是因为把两个完全不同的人 刻画的都很到位 也许从后视镜里的相互碰撞的眼神开始 片子渐渐转向另一个地方 萝和金的父亲搞在一起了 三个人第一次出海 金回望他父亲和萝时 也许就已经察觉了 三个人住在一起后 也许金很少能睡好觉 每晚都在读关于世界末日的书 一边读一边安慰自己的不安的内心 因为她知道她的好朋友又要和自己的父亲做爱了 当她听见好朋友萝正享受做爱的美妙的间断的叫的时候 眼泪瞬间就流出来了 读书的声音开始颤抖 内心也许已经快要炸掉了 她再也控制不了了 奋力的用被子蒙住耳朵 也许等他们完事儿之后 自己才能真正的睡去 我只是好奇 她为什么不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冲进他们的房门 给他们脸色 甚至她几次回到她妈妈家 决定住一晚 当她妈妈问 你在你爸那儿生活的不好吗 她又说假话 我在父亲那挺好的 刚才说的住一晚 只是随便说说 写到这的时候 我突然有些明白了 金也许是想看看她好朋友萝 到底能和他父亲搞成什么样子 她又不想回母亲那住 因为她又害怕母亲还是每晚会哭泣 或者也许她母亲还是要求自己要早回家 很麻烦 等等诸多的原因 没错 一件事情的决定 绝对不是因为一件事情 而是很多事情叠加在一起促成的 在大揭穿之前 金的父亲因为稍显内疚 于是找金聊 说 真正的爱情来得时候 就像是人鱼的呼唤 无法抵抗 我知道你很不好受 金回应他 世界末日都要来了 又有谁是好受的 他父亲看似很欣慰 自己的女儿如此能理解 金 为什么你现在还在用世界末日来掩饰自己内心的愤怒 后来金约了自己的好朋友萝 在餐馆见面 金告诉萝 他迟早会把你抛弃的 等你老了 他就会 萝也很不高兴 说 本来我没没打算告诉你的 我怀孕了 金最终还是崩溃了 相信她那么敏感 也猜到会有这样的结局 只是 猜不猜到 终究是一个晴天霹雳 金冲到抗战的一线 被抓走关了起来 狱中的心理医生 不停地问她 你有什么想要说的吗 她始终背对 目光涣散 一言不发 后来被医生诊断 是抑郁 她必须压抑 心里揣着这么多事情 怎么可能不抑郁 她的入狱 让分居的父母 再度出现在一个空间里 所有关心她的人 都让她说点什么 首先涌上来的 就是情绪 再也控制不住的情绪 我什么都不能说 说了大家都会死 核战带给自己的压力 以及家庭朋友的危机 她早已分辨不清 抽泣的压抑的小心的 说着 父亲和萝上床了 我想写到这的时候 我已经舒服了 至于后面发生了什么 都无所谓了 原不原谅谁 都无所谓了 我也觉得自己更像金 但我比她压抑的时间更久 我也同样关心世界末日的事情 同样在性的问题上 家庭的问题上 朋友的问题上 压抑着 但我不如她 最终还是敢讲出真相 真相到底有多伤人 也许只有说了才知道 不说真相 是更善良 还是更邪恶
2 ) 莎莉•波特作品《金吉尔和罗莎》观后座谈会纪要莎莉•波特作品《金吉尔和罗莎》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3年4月27日(星期六)上午10:35—10:58 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底层讲堂 (恒庐艺术影吧莎莉•波特作品《金吉尔和罗莎》观后现场) 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何吉、金爱武、高月建、丁云珍、黄洁慧、钱家舵、池云飞、彭婉寅、刘新颖、陈杏生、庞健(观影者:姜希珍、罗昕垚、余涵、方永根、杨德康、徐树红、姬伯庆等) 主持人:范达明 记 录:彭婉寅 影片有生命与成长的焦虑不安的氛围,世界的破裂与家庭的破裂交织在一起 范达明:到今天为止,我们4月份安排的“欧美女导演电影月”的四部新片就献映完了。本片是以1945年“二战”结束至60年代初的“冷战”时期为背景(“冷战”的最后终结应可划到80年代末)。片头一个画面是广岛遭受原子弹爆炸后的惨景,既是代表了“二战”的终结,又是代表了核力量对人类生存之威胁的开始。影片两位女主人公金吉尔与罗莎1945年在伦敦同一家医院同一天出生(比我本人大1岁),导演莎莉•波特1949年生,基本属同代人,导演对由反法西斯的“热战”结束后形成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代表两个阵营的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为首的“冷战”时期的历史状态,应该有切实的体会——由于美苏在核军备竞赛上双方的势均力敌,直接导致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的爆发(那年我刚来到杭州读美院附中),应该说,那时的境况,我们40、50后这一代人都还有记忆,当然我们这边的反应可能并不太强烈,但是在西方世界确实是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影片中展现的以一名艺术学院学生为领袖的青年学生的政治集会与参与社会的示威游行等活动,就是证明。不过在影片中,这种大背景是结合了或主要是通过两个女主人公家庭破裂的状况来描绘的。就是说,战后本该转为和平进程的历史,在形成两大阵营的对抗下反而导致了世界的破裂,而这种世界的破裂又是与具体的家庭破裂交织在一起而相照应、相映衬的。整个影片因此是处于生命与成长的焦虑不安的氛围中,这主要不是在经济与生活方面,而是在精神与情感方面。影片以青春期的女性角色为主,表现其与父母、与家庭、与学校、与社会,包括两位女性主人公之间的种种冲突,摄影上很精致很讲究,体现了女性导演作品既有的细腻风格。应该说,本片是一部典型的青春电影、成长电影,也无疑是富于女性意识的影片。金吉尔的扮演者艾丽•范宁来自美国,曾是好莱坞有名的童星,为影片增加了看点。 何吉:看了影片,让我联想到上海复旦大学最近发生的研究生杀人事件。两个研究生以前都是农村的,素质比较差。其中一个因为妒忌,就在饮水机里投毒杀人…… 范达明:哎,你说的这个事与这部影片的情况,好像没有什么关系;你说说,这怎么来与影片的故事与主题联系起来。 影片总体构筑的剧情发展与人物关系变化有其合理性 范达明:从具体剧情与人物关系上说,金吉尔与罗莎两人的友谊,除了同龄,也与她们是邻居与同学有关,但在性格上,罗莎比金吉尔更早熟些,金吉尔则更天真,又富于诗情与幻想(这点上与她喜欢著述写文章的父亲罗兰接近)。如果按照弗洛伊德的学说来看,罗莎的父亲早就抛弃了自己的妻子与女儿,罗莎的缺失父亲,导致其恋父情结最终转移到了金吉尔的父亲身上,并有真正的性的结合(罗莎怀孕了)。而得悉这一情况,对于同样深爱父亲(也有恋父情结)的女儿金吉尔来说,是绝对超越了自己的人生底线的,是无法容忍的(影片在此有一段音乐骤起与她狂奔街头的镜头,很好地烘托了她极大波动的情绪),她最终也就向家人坦承了罗莎“有了”的隐情。为了导致这个情节高潮点(此时影片几乎所有的主要角色都先后出场)形成的可能性,影片让金吉尔与自己母亲、父亲罗兰与自己妻子均有不和,后者私下在外还常交识有年轻女友,并购置了出海的游船,他最终与其妻子是分居了;而金吉尔带上自己的同学罗莎也离开家庭住到自己父亲那里,包括三人一起出海游玩等,就为后面情节的发生做了铺垫。从罗莎的角度来说,她与父辈的罗兰走到一起的内在思想原由,在于她不愿意像金吉尔那样空洞地谈论拯救受核威胁的世界,而愿意实际地去拯救具体的人,而这个具体的人,就是她好友的父亲罗兰,这是她可能具体地、直接接触到的,并正在经受原先家庭带给他很大精神伤害的一个人。影片中金吉尔在苦闷时会去她两个干爸处倾诉,其中一个有可能是金吉尔母亲的前夫,而据电影资料说,这两个干爸还是一对基佬。影片中这种种的家庭关系,也反映了60年代初西方世界掀起的性革命、性解放浪潮对传统家庭生活的影响。而金吉尔父亲罗兰在家庭与性问题上的自由主义,还可以追溯到他的生平史:在“二战”中,他就因其自由主义及和平主义思想,反对应征入伍去杀人、去打希特勒而坐过牢房。就此来说,影片总体构筑的剧情发展与人物关系变化还是有其合理性的。 金吉尔最后的成熟、理性,对于对方的理解与原谅,都让人感动 金爱武:金吉尔对于家庭、对于女友罗莎,矛盾那么深,最后她写诗,用了一句话,就原谅了,影片也在此结束,这是带给大家的一种信息,说明了金吉尔此时的成熟,她的理性、她的对于对方的理解与原谅,这些都让人感动。 有爱,世界就会美;有这样的经历,才能长大成人 高月建:金吉尔不论是经历反核运动,还是面对家庭,她最后只在诗中说:只要母亲能在今晚熬过去……这表现了她对母亲的爱。有爱,世界就会美,生活,就该这样。 丁云珍:金吉尔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这么小,还能承受下来,很不容易;她还有社会责任;连想到现在我们的一些人,他们何来什么社会责任与良心? 黄洁慧:看完后我有两点感受:第一,觉得这个片子不太看得出那种英国的味道。其次,导演自己既是导演又是编剧,可能是自身的亲身经历。她是40年代生人,也经历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生活。而这个女孩的经历很不一样,只有有了这样的经历之后,才可能长大成人。 人一定是要有追求的才行;不能麻木不仁 钱家舵:中国的思维,与外国的独立思想,就不太一样。回想原先年代的学生,一直是处在时代的前列;而现在的学生,包括他们受到的教育,已很不一样,这直接导致现在的学生不关注社会,不关注国家与世界的事情了。 金爱武:人,一定是要有追求的才行;不能麻木不仁。 池云飞:金吉尔的父亲是个喜欢写作的文艺作者,以前还坐过牢;母亲曾经是个画家;金吉尔自己也喜欢写诗。应该说,金吉尔实际上还是崇拜自己的父母亲的。 影片背景的美苏核导弹危机,与今日朝鲜半岛的核危机有非常相似的地方 范达明:金吉尔的母亲知道了自己的丈夫出轨的事而服药自杀,说明她实际上还是爱着自己的丈夫的。金吉尔与其父亲守在医院,等待母亲抢救的结果,也暗示了这个濒临破裂的家庭有最终和解的可能性。就像金吉尔父亲跟女儿解释的,这个世界面临被核毁灭的可能性是极小的。这或许不是一句单纯宽慰的话。这部影片在2012年拍摄,故事中主人公等一些人们在担心世界末日的来临,与传说2012年就是“世界末日”来临非常合拍,而这离故事中的1962年刚好是50年。影片背景里讲的那个发生在1962年的美苏核导弹危机,与今日朝鲜半岛发生的主要由朝鲜引发的核危机,也有非常相似的地方——这或许也是历史的巧合吧。 对于父亲罗兰所作所为的对错的评判 彭婉寅:我自己的感觉也是处在矛盾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所以每个人对于他人也应该是包容的。对于父亲罗兰所作所为的对错的评判,我觉得自己也是矛盾的。另外,对罗莎的行为的评判,刚才说的不多,应该是怎么样的?但是应该承认,金吉尔的母亲在家庭关系的处理上,还是有一定的责任的。 影片提出的家庭精神暴力问题,出自一位女导演作品非常难能可贵 范达明:父亲罗兰受不了自己妻子的那种东西,当然不是通常所谓的“家庭暴力”;罗兰提出了(或通过罗莎转述)的实际上是来自妻方造成自己的“感情上和灵魂上的受伤”,这应该是属于某种家庭专制的东西,是家庭的语言暴力或精神暴力问题,它们特别是存在于某些知识家庭,尤其是女方有较高文化的家庭里;而女方对于男方了解的片面性,或者自以为是、自以为处处比丈夫强的那种盲目的自傲与自强感,是女方可能对男方构成精神暴力的主要心理原因。罗兰的出走,应该说主要不是对妻子的喜新厌旧,而正是对于这种东西的抵制,更何况他原本就是个自由主义者。这一点应该是影片思想中的闪光之点,尤其是出自一位女导演的作品,非常难能可贵。 2013年4月29日整理
首先,标题的《金吉尔和罗莎》以及开头两个女生因为产房里两个女人互相支持而延续的情感,让我深深地关注着,我以为会是两个女孩之间的感情纠隔,然后又以为会是两个人遇到不同男人分道扬彪的过程,然后怀疑是不是lol里金克斯的故事,最后层层否定,发现是两个近似于双生双长的女孩因为信仰而在路口分离越走越远分道扬彪的故事。
其次,信仰的重要性,一个用一个宏大但虚无的核的影响来掩盖自己对所有事件的真实判断,所有的判断都是在这个虚伪命题下给出的自我安慰,而另一个则更现实,要在现实中补足年幼时父亲离开的原生家庭的痛。但是相反而言,接触现实的Rosa过的随意,但延续着上一代人的悲哀;而逃避现实的金吉尔,承受着最好的朋友成为背叛自己和母亲的那个父亲的女人并怀孕的事实,却还在虚无的挣扎着如果世界毁灭了她该何去何从?两个人似乎都信仰耶酥,但其实每个人都只是对自己的行为与未来亦或是明天有所寄托。当两个人互相道对不起时,他们便形同了陌人。
再次,随着两个女孩衍生出去的其他人物关系也可圈可点,是那个社会下的极致个人的缩影,絮絮叨叨有着自己理论体系的bella,两个在安逸下顺应"教义“的教父,喜欢追寻自己和真正自由的父亲roland,无法承受家庭的琐碎而寻求安慰的母亲等等。
最后,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吗?婚姻与爱,其实是两个世界,爱可能会是因为两个人外在的吸引、内在的吸引,而婚姻则是不同关系的迭代。排队因金钱显示出来的经济上层建筑而拥有情感并维持着的婚姻关系,外在的吸引是第一层次的,但当有人外在褪去,追求内在的成长时,如果另一个仅仅只是外在保持人没有跟上对方内在成长的,终究会走向岔路口,因为只有内在对内在,才会维持一个平衡。
又是女性導演啊,拍得挺好看的,但就是柔軟了點。
要不是女主的红发好看和打赌rosa会和roland搞一起赢了一顿晚饭,只会给一颗星的。
范宁妹妹确实漂亮,电影里也全是给她的各种角度巨大特写(另一角度来说这也是单一了),蓝色的眼睛泪珠滚滚让人很怜惜啊。敏感系青春,也是萨莉波特的自传性质的电影,没有很特别之处但也看得出用心,一堆配角挺搞笑
开始的时候节奏是曼妙而神秘的,我享受着享受着就发现:这部电影超越了我的心里状态的承受能力嗯...我不应该在深夜看这样一部描述The End of the World的电影的...而且还是Sally Potter的...
欠火候/太喜欢这种生活化的电影了
Autonomous thought, personal truth, freedom of action, these have been my guiding principles. 独立思想,个人真理,行动自由是我的原则。
人物刻画丰满,但主角的心理矛盾太弱,政治观点幼稚,且细节部分稍显稚嫩
我覺得我的道德觀有點過不去這種劇情。。不過ginger真心好美~
通篇死气沉沉,故事越看越迷糊。
前面76分钟范宁写真视频看预告片就可以了,最后十分钟真是一场好戏啊..
两个小姑娘确实漂亮。
想用一个家庭的毁灭来映射六十年代的社会动荡。但是只有困惑,不仅主角困惑,也让观众困惑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一群自誉为精英的革命派,打着反抗的旗号摧毁家庭,仿佛他们曾经珍视的东西现在一文不值。剧本也写得似是而非,那些所谓的诗很难表达什么,根本就是在玩小清新。
影片情绪饱满刻画流畅,演绎诠释的不错。"当爱的电流袭来,只有接受领略!" 现在记忆深刻...还有我与导演的对话。Sally Potter (和JD合作过), 交流时 我们说了些[爱情&婚姻;人性的一些哲思],欣赏她。故事内容并不新鲜,结合时代背景,拍摄手法充实了些
人物都很丰满,剧情略狗血,台词也被拖累了。
流水账般无趣,本以为fanning可以为本片添彩,可谁知。。。话说sally以前拍美丽佳人奥兰多的那份细腻跑哪儿去了啊
妹子你还是好好演戏别发展时尚圈了。你动态比你平面美多了= =
早就知道他俩得睡。。
不错!
这个故事本应该很heart hitting的 两个小姑娘关系挖得不够深 有点on the nose 这片也是A24发行的
love the tone and all that sentiments: now it seems that may not be tomorrow, but spite the horror and the sorrow, I love our world, i want us all to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