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卡车上男孩突然坚持不戴塑料袋 这一行为给我带来了违和感,因为这种行为未经解释,我也没法脑补出一个常见的合理理由说服自己。而我本来已经进入了影片,这种违和感突然强行把我从电影中轰开,所以即使后面剧情对这行为做了解释,但我心里还是萦绕着这股不舒适,无法再自我代入。解释如果放在上车前,观众会有更多期待故事进展的兴趣和紧张感。 【2】丈夫为什么在被律师,警察和妻子告知留宿难民违法的情况下还是留宿男孩?影片呈现的只是男孩学游泳有天分,没有更多刻画个人感情的画面,无非是男孩给丈夫看了张女朋友的照片而已。甚至即使有,这种感情可以浓厚到让人忽略自身安危么。 【3】结尾突然莫名其妙地告诉我们金牌在男孩身上,而影片却未做更多解释。这个细节想告诉我们什么?我想观众第一反应肯定是男孩偷了金牌,而导演不做任何解释似乎默认了这种想法的正确性。所以,透过这个细节可以看出这部貌似打着控诉政府主题的电影还是在迎合政府:看吧,难民果然和宣传一样坏,我留宿他,他竟然还偷东西。
太令人绝望了,看男孩在大海里翻江倒海地游泳,真心觉得恐怖,不幸的是他没到达目的地,只差800米。主题是多样的,因为伊拉克和偷渡的关系,人的情感表现似乎有点节制,因为背后有着更宏大的意义需要探讨。
名字翻译的不太好,welcome对于本片来说具有讽刺意味。
他将自己对爱情最后的挽留和深情,全部付诸于那个17岁情窦初开的伊拉克少年,在10摄氏度的海里,游了近10个小时,离成功的彼岸只差了一个800米,离婚姻的挽回只差了一个电话的骚扰。但愿不止被打动,还能有行动。
为了爱,如此疯狂。最后的800米,杯具!
赶上电影节的末班车,21号晚上在别的票的卖完的情况下看了这部《Welcome》。开始想看粉红豹2的,不选择这部是怕它是文艺片,结果还可以,至少没有因为沉闷而睡着,而且题材很边缘化,内容安排得也比较有起伏,结果更是让人惋惜。一个想从法国偷偷入境到英国去找爱人的伊拉克男孩,在卡车入境失败后在法国游泳教练的帮助下决定游泳过去,最后葬身海洋。而教练的角色刻画也很出彩,从开始只是向前妻证明自己的正义感到最后的确情不自禁地鼎力相助……不过这个welocome的含义是什么呢?
1、他没有参加他的婚礼,她也没有参加他的葬礼。2、生活就是如此不能得偿所愿。3、人类被国境和律例割辖成块,人与人之间的墙壁与巴别塔,何止语言。4、如果换做是我,是不是也会像他一样长眠大海。
本片在2009年的柏林电影节获得欧洲电影标志大奖和天主教人道精神奖两项大奖。
法国凯撒电影节上,有史诗黑帮气质的《预言者》狂揽9项大奖,而Welcome提名9项却颗粒无收。不知是对弱者的同情还是抵触心理,个人更喜欢Welcome,虽然影片有多处画蛇添足的细节,但总体能让观众在平淡的剧情中经历震撼感动和思考。值得一看。
striking music unbelievable courage heavy mood
一个把爱情当理想的小男人,和一个理想远去的老男人
将爱情视为理想的男孩,被生活磨灭了理想的男人,距离理想都只有800米……
难民问题就好比是两片面包,中间夹杂了“少年之恋”、“中年危机”、“忘年之交”等等佐料,于是,电影就成了一份可口的三明治。
死在距离梦想800m的海里,也比游荡在30公里外的岸上强。或许活着才是一切的基本,可是人始终无法仅仅只是活着,哪怕是流离失所的难民。所以我们注定为了远方而痛苦。我想起了米兰昆德拉这个生活在法国的捷克老头,有着无法排解的飘零感,他的幸运在于他还有支好用的笔。伊拉克啊~战乱苦痛新载体
素材很好,把中东90后的浪漫之爱描述的可悲可泣而不俗腻。
杯具,曼联复兴的希望就这样的葬送了!
“如果自己的世界能够容下陌生人,即使他们让我们的生活看上去变得‘不那么美好’,那么这是一种了不起的善。”
横渡了差不多整个海峡,那是壮举!只有那跨不过去的800米,是现实!
如果有一个人,肯为我这么奋不顾身......PS. 看这片想起了《不速之客》
没有希望的希望比绝望更伤人。他失去了一个孩子。他失去了一个父亲。从同一棵树干上慢慢分枝出来的人类,逐渐异化,高处和低处的枝干变得截然不同,而泥土还在巩固着所有。严重的事件,无论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都不会改变一个人的灵魂,但是它们会让这灵魂变得明确起来。闷骚男你的评论真到位。
为爱横渡拉芒什海峡,结局却注定悲凉。思考移民问题时,人道主义的关怀显得伟大和崇高,welcome的地毯讽刺和冷漠,然而法国最近频发的恐怖袭击不知道会不会让这部电影形成吊诡而强烈的反差呢?那枚古老的戒指,那颗闪亮的金牌,电视机中进球庆贺的c罗,落泪转身的米娜,哀伤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