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途秋恨(粤语版)

正片

主演:陆小芬,张曼玉,李子雄,田丰,萧湘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 / 中国台湾语言:英语 / 汉语普通话年份:1990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客途秋恨(粤语版) 剧照 NO.1客途秋恨(粤语版) 剧照 NO.2客途秋恨(粤语版) 剧照 NO.3客途秋恨(粤语版) 剧照 NO.4客途秋恨(粤语版) 剧照 NO.5客途秋恨(粤语版) 剧照 NO.6客途秋恨(粤语版) 剧照 NO.13客途秋恨(粤语版) 剧照 NO.14客途秋恨(粤语版) 剧照 NO.15客途秋恨(粤语版) 剧照 NO.16客途秋恨(粤语版) 剧照 NO.17客途秋恨(粤语版) 剧照 NO.18客途秋恨(粤语版) 剧照 NO.19客途秋恨(粤语版)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客途秋恨(粤语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晓恩(张曼玉 饰)留学归来参加妹妹的婚礼,期间发觉与母亲葵子(陆小芬 饰)的隔阂与矛盾只增不减。直到陪母亲回日本探亲时,她才真正开始了解自己的母亲。原来在抗日期间到满洲投靠哥哥的母亲,结识了当时身为军官的父亲(李子雄 饰),并与其结婚,战后决定随丈夫一起搬到澳门生活。因 生活习惯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令母亲与公婆同女儿之间的隔阂与误解不断。然而在母女俩终于取得了沟通与谅解之时,却从大陆传来了从小带大晓恩的祖父中风不良于行的消息, 向来和他们不和的母亲却要求忙拍戏的女儿一定要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暗游记1不良厨娘夏天19岁的肖像街头舞王冲吧,兄弟第一季窦天宝传奇御史曹亦传A2Z吻 国语量产型璃子-另一位模型女子的人生组装记-夏日囧途切尔西侦探 第一季圣地亚哥,意大利20岁的恋人人民公仆2危情24小时为了头发星球大战9:天行者崛起(国语版)朗福勋爵男与女2023相对的幸福感染龙出海破绽日出东方海韵再世追魂新生1943

 长篇影评

 1 ) 重看《客途秋恨》,有关时间与救赎

这周林老师让我们找一个影片出来讲讲时间。恰巧今天为写剧本重看一遍《客途秋恨》,再看,感动更深。

这是一个有关救赎的故事啊!是现今的女儿对母亲一生的救赎;是母亲对自己过去的救赎;是透过爷爷,是新一代对中国历史的救赎。看到最后,看的泪流满面。这样的家庭与历史氛围孕育出来的善意、感悟、营养、启蒙、救赎......无怪乎成就一代有情怀、关注时事和民族命运的作者导演——许鞍华。

全片是从女儿晓恩的视角出发看妈妈的,从对妈妈的隔阂到理解为线索,贯穿起整个看似凌乱的时间与空间。观众与晓恩的视点重合,对母亲的理解有以下几个层面:
一,现在的母亲控制欲强,性情古怪,讲话酸气十足,动辄闹情绪;
二,曾经的母亲沉默严肃,被公公婆婆欺负,被街坊邻居蔑视,被亲生女儿拒绝,压抑而伤心;
三,两人来到日本,女儿重游一边母亲故土,就是重新发现母亲历史的过程:母亲当年在故乡失恋失意而负气出走,几十年未归;母亲当年被弟弟拒绝归乡,被人指为不贞;母亲当年在澳门语言不通,处境困难,正如现在的自己;母亲现在的房子要被卖掉,真正的无归土可言......
一层一层,对于晓恩而言,日本解释了中国的母亲,通过过去理解了现在,亲情里面,你只有我,而我理解了你,终于[最远的变成了最亲的]。

第一遍看的时候,我只看到这第一层,然而,救赎不仅仅于此,对于母亲来讲,时间扮演着更加暧昧,更加折磨人的角色。
是年轻时候日本生活的不如意逼她来了中国,而在中国数十年的苦闷和压抑却使母亲的心时时回到日本。日本是好的,日本的房子大,日本有亲人...日本在一年又一年的母亲的幻想里。然而真正回到日本,事实是日本还在那里,而时间早已悄悄将母亲变成了一个中国妇人。母亲穿着中国的时装,不着木屐,母亲发现日本的房子没有那么大了,洗澡也那么麻烦,日本的饭菜生生冷冷,不好吃了......时间改变了一个人的身份,改变着她的心理归属,而不回来,她自己也不知道。
但是,时间没有化解怨恨,没有让她与过去和解。她怨恨的面对旧情人说,他过的哪里有我好;他和弟弟大吵,你忠,你战后为何不切腹;她对每一个故乡的故人说,这是我女儿,刚刚从英国拿了硕士学位;她面对曾经的情敌,好像瞬间穿越到过去......时间很神奇,时间又好像没有让任何事情改变,它还让情敌之间互相嫉妒着,尽管那个男人早已娶了别的女人变成了老头子;它丝毫没有化解怨恨,反而让积怨越来越深...面对母亲的背影,女儿独白道:“当我看着妈妈走远的背影,我觉得我好想了解了她的心情,一度,我不是也曾经绝望的背弃过什么吗?只是那一年我才十五岁,而妈妈已经是快五十岁的人,她还能有机会像我这样得到抒解吗?”
影片走到最后,我们都为母亲这个角色心酸心疼,时间没有让她纾解,却让她变老了,却让她对人生这么个东西放弃了挣扎。回到香港的母亲变了,忽然间变老了,变得沉默而拘谨。她为了给女儿传达爷爷生病的消息等了一整天,你说这算原谅吗?或者,这算退一步吧。时间让妈妈变老了,时间让她停留在怨恨的过去,时间把怨恨放在那里,不多不少。

爷爷心心念念回到了祖国,回到了广州,却在文革中受尽了压迫。却看着孙女语重心长的说:不要对中国失望啊!镜头停留在看着母亲背影远去的脸庞,停留在爷爷病床前张曼玉那年轻的脸庞,哦不,许鞍华年轻的脸庞,那一刻,我觉得我对了许有了更深的理解。战争,文革,中国,日本,香港,历史,亲情,这些跟人有关的厚重沉甸甸的都落在了这个年轻女子的身上,带着爷爷的善意,父亲的勇气,母亲的救赎,面对未来,面对香港和大陆,面对电影和千千万万的观众。

据说,当年这部片子公映的时候,许特意将母亲安排回日本住一段时间,可知后来母亲又把电影借回家自己偷偷看,看的泪流满面。我想许鞍华借着拍《客途秋恨》的机会让自己得到纾解,但这对于她的母亲何尝不是有着重大意义。在影片里,直到最后陆小芬都没放下心里的郁结,我想那时荧幕前许的母亲应有所变化吧!

 2 ) 客途秋恨,羁旅旧梦

昨晚看许鞍华的《客途秋恨》。录像带的画质,模糊,我记错了,认为是80年代初的片子,后来查资料知道是1990年的,难怪,张曼玉已不是花瓶的举止。

一路看来,知道是许鞍华的自传,分外凄凉——什么事情知道是真的,就在道德上倾斜了。当年看《胭脂扣》,片尾如花还给十二少胭脂扣,毅然决绝,我唏嘘不已,两个演员也是魂归天国,谁信一语成谶,把命运当绝句来做,精彩,也短小,亦发没有余地了。

许鞍华在忆旧梦。回忆幼时与祖父母在澳门的生活,似在梦境,老街老巷,黄昏的阳光,黑黢黢的楼梯吱吱呀呀,祖母打牌、买点心给孙女吃,扇子摇摇。母亲永远绷着脸,紧张又倔强。不算新鲜的题目,因为人情温婉,是旧时的经历,有份真诚和理直气壮,会撬起哪根怀旧的神经,由衷的理解。想我小时候在祖父母家,上学前班由二老接送。祖母带着我和堂妹去核桃园市场买菜,会切一方蘸着芝麻的热油饼做点心,水萝卜下来时节就着烧饼在小院子里边吃边看天。那时候祖母是权威,连天冷时能不能去院子玩儿都要她批准。现在我在家时中午送她去打牌,晚上睡觉前要给她按摩腿(老太太关节炎),我又成了她的权威。那日去祖父母的旧居徘徊一阵儿,还是熟悉,马上在里面住也不惊愕。

片中的母亲葵子(陆小芬饰)是日本人,嫁给了中国军官,言语不通,又无容禀,自不受公婆待见,丈夫外地工作,寂寞凄苦。在他乡的人未必皆苦,苦的是要彻底放弃原来的生活,去融入新的,还要被承认和接纳。语言不通是最大的问题。你不知道对方在讲什么,可以沟通,如果对方是一个群体,一个国家,本能就有敌意。我看葵子回到日本,不是舒一口气,而是尴尬。即便踏上故土,看着站牌忘情的用日语说出地名,故土也生疏了。看她马不停蹄会旧友泡温泉,是想找回故乡的感觉。可怜被新生活改造的狠了,磨灭掉身体的记号,日本料理榻榻米可以激活本能,但本能只是本能,比本能更高级的不再为日本元素所左右,是被迫接受的他乡的教化。更难受的是亲情在岁月外的纠缠,她想寻回失落的温暖,可是应该想到她当年留在中国就必须有牺牲它的准备。唯一的安慰是看着旧友老去自己有在英国读书的女儿?不是,眼泪出卖了她,若重新来过,她宁愿选择和那帮旧友一样平庸的生活,做平庸的妇人,不必把自己交给历史的大背景安排,那样太残忍。她不会在日本终老,即使那栋房子不卖,因为她不再适应日本了,所有要留下的理由不成立,泡温泉时对女儿说“日本菜生生冷冷,没味道,还是广东菜好,真想煲汤”,教化成功了。代价太惨重,在哪儿都是羁旅,紧张兮兮小心翼翼。这种教化像缠足,经历了一番苦痛,一世行动不便。

小恩对母亲的叛逆是母亲压抑的爆发在女儿这一代的投射。一个在接受教化的人没有资格去教化自己的女儿——女儿不必经历这份再教化的曲折,比母亲理直气壮的享受生活。母女的心结难打开,旁人无意的对母女说“你可不像你母亲”或“你女儿可不像你”,真的不像?母亲当年能够抛弃家庭随丈夫来中国,这种决然和女儿头也不回的离开家庭寄宿学校何等相似。许多上一代和下一代关于成长的矛盾与心结,不是因为父母和子女不像,是因为太像,不像是指生活时代变迁的表象,但骨子里的优缺点继承的很完美。想起赖声川《红色的天空》里老李和儿子养老院吵架的一场戏,儿子对父亲的指责大吼:“我就是因为太像你!我越来越发现我根本就是你!”一家三口都在垂泪,舞台无声。女儿在日本也是言语不通,一人独自出门,迷了路,摘了有农药的果子充饥被主人喝止追赶,最终在村民的帮助下找到了通晓英语的教师,解了围。女儿的这番遭遇是母亲在中国的缩影。她理解了母亲。当母亲不被小舅父原谅并在初恋情人的酒馆买醉时,母女抱头痛哭,是惨然波折后的相认。
小恩回广州看望中风的祖父。那里还是文革时代。望着年迈的祖父母,熟悉又陌生,看着熟睡的祖父,她想“这样苍老的肚子,恐怕再也承受不了这个孙女的重量吧”。我看到这里像针扎一样,想起一次和哥哥在祖母家中翻出旧时的照片,看见许多祖父的,2003年左右和朋友的照片,已是老态龙钟的样子,强打精神。我对哥哥叹道:“那时候就显老了。”都没说话。祖父2005年逝世。头一次身边亲近的人去世,接受不了。老是做梦。不相信。现在谈到祖父很平常,无伤心之意,偶尔独自一人念及前事,只暗暗神伤而已。片尾晓瑜望向窗外的广州,响起了南音《客途秋恨》,“凉风有信,秋月无边……”

迁徙了很多次的人,哪儿都是羁旅,停不下脚。未被荒疏的记忆成了旧梦,对葵子来说,故乡是旧梦,对小恩说,祖父母的家里是旧梦。旧梦再好,也回不去了,羁旅是宿命。

画质模糊,片尾的字幕统统看不清。看片头字幕知道编剧是吴念真,总顾问是胡金铨。看在日本远山乡村的清幽淡雅,有胡金铨的风格。许鞍华的镜头是急促拥挤。胡金铨也是一生漂泊未曾有家。拍这个故事,可能有感触。

 3 ) 那年的大年初一……

    本来打算写《The Books Of Secrets》的评论,不知为什么却想起了这部电影,事实上,这部电影在我的记忆里,从来没有被抹去。

    5年前的大年初一,我在家看这部电影,泪流满面,被妈妈狠狠教训一通。那时的我,在异乡求学,和父母一年团聚一次。时隔多年,电影的情节已经忘记,但正值青春年少的张曼玉灿烂的笑脸和看这部电影时被触发的悲伤的心情却至今不能忘记。

    一个坏毛病,真正深深打动我的电影从来不看第二遍,看完以后在心底一遍又一遍的回味,直到再也想不起来细节。离那个泪流满面地大年初一已经五年,在今天的这样一个夜晚,远离家乡的我,想了起来。

 4 ) 他乡故乡处处为乡

看着觉得我跟我娘的结都在里面。

《客途秋恨》的色调特别妥帖,许导的色彩一贯美得不张扬,都很舒服,跟她潺潺的叙述节奏配合得刚好,日本香港澳门广州。澳门老骑楼上穿旗袍的年轻母亲,婆婆的蒲扇,晓恩的草帽,似乎永远不会凉下来的天,曲折的回廊摇曳的荷花,暖绿是澳门回忆里的主色调。日本的场景要稍微深一点,深浅不一的山与田地,老林里黝绿的颀长乔木,炊烟斜在风里,因为母亲仓皇的眼泪暗下来的天。香港永远燠热,大红的色彩卷起的头发,高楼里的灯光,家里藏在阴影里一半永远剑拔弩张的母女。最后到了广州,颜色变成素白和旧蓝,筒子楼里逼仄的目光,外面阴暗的天,爷爷和婆婆苍老的躯干似乎暖不回绿色,粤剧的唱腔里秋天到了。

会结尾真是个特别有本事的活计,话说完了就不符合审美,含在嘴里的分寸最重要,邹静之的《我爱桃花》戏中戏翻转用得纯熟,偏偏要怕人看不懂一讲再讲三讲,看不见桃花就够了,说出来就踩着桃花了。《客途秋恨》的结尾,一江水,穿过大陆和香港,脉脉地,要说不要说的都在里面。

怎么镶嵌家国也是个难题,《绣春刀》的结尾,丁修和沈炼跑去截杀赵公公,若没有酷似《十三太保》的三骑并驱,在我心里要算烂尾了。《客途秋恨》整个片子最后那句台词,想看多少家国大义都在里面了,能拿家长里短容纳这些又不让戳出来硌着才见功力。异乡者主题千百年来讲多少遍,怕只怕故乡也非是昨日的故乡,回溯也只能去梦里找寻,算是真的《客途秋恨》。

片尾曲梅艳芳演唱的《秋天复秋天》,是个激烈的调子,歌词说“到最后才明人生客路永没平,情既是恨,恨也是情”,便可知道其实有一肚子浪涛翻涌,最后却选择潺潺而流。这个故事里母女俩的对峙到和解,真是每看一眼,都心生多少滋味,听说是许导半自传的作品,原来有这样的情结在。

最后,90年的张曼玉真美,还没穿上旗袍的美,所以结尾由她来哭,真是到位。

 5 ) 《客途秋恨》:望极天涯不见家

原创首发于“澎湃新闻”

拍摄《客途秋恨》时,正值许鞍华的创作盛年,盛年过后,她的作品就透着一股云淡风轻的佛系,哪怕触及的题材再残忍再沉重,也未见她投入过多的主观情感。此片几乎可以看作是许鞍华的自传,当时张曼玉的演技日臻成熟,风华正茂且开始独当一面,请来张曼玉饰演自己的原型,足见许鞍华对这部自传投注的感情之深。 张曼玉饰演的女主角晓恩,有着和许鞍华一致的履历——父母结识于战乱,父亲任国民党文职,母亲是日本人,自己则在英国修读电影,获硕士学位,学成后回港,进入电视台工作。 许鞍华的绝大多数作品,都以叙事取胜,她也被看作是文艺电影的代表人物。毕竟,她的灵魂底色是文学的,这或许和她早年在香港大学修读文学有很大关系。许鞍华是有文学执念的,众所周知,张爱玲的小说很难被影视化,许鞍华迎难而上,硬是把《倾城之恋》和《半生缘》拍成电影,尽管成品毁誉参半,但高傲如张爱玲者,如果看到有人如此执着地将她写的故事诉诸影像,想必也会在天堂挤出一丝俾倪却得意的微笑。 说回《客途秋恨》。《客途秋恨》表面说的是母女和解的过程,实际喟叹的是有关归属感的亘古难题。这对母女的矛盾虽算不上尖锐却格外复杂,这当中包含着乡愁、国仇家恨、代际沟通、梦想即将实现时又被扼杀所带来的焦虑和愤怒、手足之间的相爱相杀。 和许鞍华的母亲一样,片中晓恩的母亲葵子,是个日本人。葵子的娘家,在日本家世显赫,战乱期间与晓恩父亲一见钟情并喜结连理,婚后随夫婿定居中国,却因为语言和文化的隔阂,让她与公婆无法和谐相处。孩子出生后,丈夫常年在外工作,葵子母兼父职,以一己之力与公婆对抗,因此在晓恩的印象里,母亲是个古怪的女人,隐忍、沉默,有时暴怒。晓恩的童年回忆最甜美的部分,和母亲无关,而是祖父祖母为她熬的木瓜甜汤。 因为受不了原生家庭的压抑,晓恩十五岁便离家在外求学,在英国拿到硕士学位之后,本来已经收到BBC发来的面试通知,却因为母亲来函让她回家参加妹妹的婚礼而放弃面试。放弃面试的晓恩回到家后,依旧无法与母亲和谐相处,在母亲振聋发聩地发出“不如独自老死在日本”的怒吼后,晓恩决定陪母亲回日本走一遭。 当葵子风尘仆仆地走下车辆时,看着阔别多年的故乡,情不自禁地用日语说出“我回来了”。这句意味深长的话语,包含的不只是如饥似渴的思念,还透着企图扬眉吐气的复仇快感。葵子有个心爱的胞弟,但因为她的远嫁中国,胞弟唾骂葵子“不贞”,这给她留下心结,让她把娘家的亲人们都当成假想敌。 晓恩虽有个更讨母亲欢心的妹妹,但是姐妹两人的关系颇为微妙,不像葵子和胞弟这般图穷匕见、势成水火,这让她理解母亲的同时,对母亲又多几分怜悯。葵子在晓恩面前痛斥胞弟的狼心狗肺时哭诉:“我生得出这样的孩子,他们生得出来吗?”随后在晓恩怀里嚎啕大哭,像个受尽委屈的孩子。一向倔强的晓恩,突然不知所措,她从未料到,自己在母亲心目中竟有如此崇高的地位。 晓恩在日本的生活,仿佛是在致敬当年母亲初嫁到中国时寄人篱下的心酸往事,生活在母亲故乡的女儿,和当初生活在女儿故乡的母亲一样,身处人群之中,心情却宛如离群索居,但不同于葵子在孤独中变得拧巴而冰冷,晓恩却在孤独中越发温润、柔软。 《客途秋恨》使用大篇幅的人物内心独白,香港导演并不喜欢连篇累牍的内心独白,印象中频繁使用人物独白的香港电影,除了王家卫的作品以外,只有陈果的早年作品和杨凡的《游园惊梦》。大篇幅独白的电影有股真实的勇气,内心独白与全知视角的旁白不同,独白是角色内心深处的秘密,那些不足为外人道的秘密无法与剧中人言说,便将观众当作树洞,隔着屏幕向观众推心置腹。 《客途秋恨》的诚实,还透露在其满溢的文学气质中。除了木瓜甜汤以外,晓恩的童年回忆,还充斥着爷爷教她背诵的《乌衣巷》、戏曲名伶吟哦的粤曲唱段《客途秋恨》。晓恩童年家宅的院子里,是一副“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景象,这幅景象足以让她的祖父祖母盛气凌人,也足以让她出身高贵的母亲嗤之以鼻。波澜不惊的表面下,是剑拔弩张的家庭矛盾。 返港工作的晓恩,回家看望祖父。虽然院子依然欣欣向荣,大宅子却抵不过时代变迁,渐显颓势。祖父褪去气焰,变成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面对这一切,晓恩潸然泪下,剧情戛然而止,留下大宅子里的人,在呼吸与叹息中承受着难以承受的生命之轻。

 6 ) 故乡啊故乡

片子看了二分之一的时候,我脑海中出现的一直是:祖国啊祖国,多么令人魂牵梦萦,但是看完这部电影,我想那个说不出道不明的感觉,更应该是“故乡”是一种乡愁。众所周知,1990年,澳门和香港还没有回归祖国,但是隔过20多年的岁月再去看,我更愿意将他定义为一种乡愁。
电影的一开始,是年轻的张曼玉在英国的青春飞扬,一张火红的喜帖将下一个镜头切回香港。晓恩走进家中那讪讪的神情和母亲不愠不火的迎接,就已经看出这对母女之间存在着问题。许鞍华仅用几个镜头就说明了一切,一个镜头是婚礼前母女三人去做头发,母亲说,谁谁谁家女儿出嫁,母女烫了一样的头发,一看就是一家人。然后,她又黯然的接到,就算烫了一样的发型,你也不当我是一家人。另一个是晓惠出嫁的前晚,母亲拿出珍藏的项链送给她,并且答应等大女儿结婚的时候再买一条。晓恩很漠然的回答道,也许回了英国就不再回来了呢。晓惠嫁人离开香港,当晚妈妈和晓恩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她说她要回日本。这个时候,我们才知道,这位香港气十足的母亲竟然是日本人。
电影的节奏一直很缓慢,没有明显的高潮,但是从晓恩和母亲回到日本之后,很多悬而未决的误会都慢慢有了缓和的松动。晓恩看着母亲和舅舅交流母亲和从前的朋友聊天玩乐却一句话也听不懂。在妈妈离开的清晨,晓恩和舅母因为语言不通,互相不理解弄出了很多不愉快。晓恩骑着单车出去遛弯,结果迷路了。她回来陪着舅舅和妈妈去赴和小舅舅的约会,结果妈妈不见了。晓恩在街头寻找妈妈,站在日本的街头,张曼玉的眼中都是惶恐和不安。想象一下,在一个你一个人也不认识一句话也听不懂的地方,站在傍晚的街头,看着热闹却完全不知所为的陌生节庆形式,你是一种什么心情。晓恩慢慢的理解了二十多年前的母亲。
看过一本书,写的是日本战败前那些去“满洲”的日本人,在战败后,回到日本或者没有回到日本的一些人的生活。于是在电影中很仔细的注意了葵子大哥的表现。他毫无疑问,是当年去“满洲”讨生活的普通日本人中的一位,但是电影没有过多的表现他们的寻根心理,唯一有点牵连的是,这位舅舅藏了一辈子当年葵子的丈夫送给他的酒,在做出卖掉祖屋的晚上,和晓恩喝了这瓶一直珍藏想要和自己的小舅子喝的酒。电影的背景是宏大而且复杂的,从40年代一直到70年代,有多少人丢掉了故乡,又有多少人找到故乡却圆满不了自己的乡愁呢?
葵子是回来了,回到了她魂牵梦萦的故乡。然而,到了故乡的她,却也终于失去了故乡。从前,她总归还是有个可以思念可以追忆的地方,然而,祖屋被卖掉了,她不在习惯那些生冷的食物,甚至,她说起中文来更为流畅,最终,他乡为故乡,故乡,只变成了一种可望不可及的乡愁。同样的,是晓恩的祖父母。不管怎么样的阻碍,他们最终还是回到了广州的老家,就因这一份乡愁,他们也抛下了最最疼爱的外孙女。即便是生活再怎么困顿和艰难,却还是要和赶来看望他们的晓恩说,不要对中国失望。
祖国情怀,有的时候可以简单的归结为乡愁,但是,历史风云变幻,不过二十年,我们就在不可以将乡愁和祖国情怀混为一谈了。所以,这怅惘的情怀也只能说是一种乡愁。独在异乡为异客,多年后,他乡为故乡,故乡成为一种乌托邦的寄托。在那个纷乱的年代里,多少人找不到故乡,多少人认他乡做故乡。在时代的车轮里,那微小的个人情怀又算得了什么呢?电影的结束,张曼玉为自己的爷爷拍打着扇子,阻止不了眼泪的泛滥。秋天是一个伤感的季节,乡愁是最适合在秋天感怀的。她只是惆怅岁月的老去,可是谁说,她不是在忧伤那说不出口永远也缠绵不绝的乡愁呢?

 短评

陆小芬总感觉太年轻,而且表演情绪过度

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因为是吴念真X许鞍华,这样的组合甚至是超越侯孝贤的。

7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以家庭个体经验,呼出香港本是客途,却最终变成归地。而隔岸遥望国家,已成秋恨。以小托大,全片皆是个人的体验。却让人感到能与历史相接,收尾时气魄很大。那句 要相信中国,中国会好起来的。令人垂泪。自传题材能读到导演不少个人密码。那些东西在以后的作品反复出

9分钟前
  • melonking
  • 力荐

这么苍老的肚子,恐怕再也承受不起这个孙女的重量了吧。

11分钟前
  • 夏木
  • 力荐

许鞍华自传,“不知身是客”,伦敦-澳门-香港-别府-广州以及闪回中的满洲。前半段真是不怎么抓人,完全就是在看演戏,陆小芬的表演痕迹尤重。后面到了日本,才慢慢开始找到感觉。剪接既像害怕煽情,又像生手操作,好在母女故事情真意切,哪怕是念旁白都会感人罢!以及“不要对中国失望”

13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181215许鞍华真是毫不掩饰人坏的那部分,母亲回乡让女儿重受自身之苦,将“英国”女儿与“加拿大”女儿只充当炫耀的筹码,讥讽旧情人,母亲最终用一种复仇的方式夺回自己的人生,也是对历史的复仇。//半自传的影片,起伏的母女关系。张曼玉美得脱俗,远走他乡的追逐最后仍然要回归。

17分钟前
  • 刘浪
  • 还行

不理解是因为不曾想过去了解;越亲的越远,越远的越亲;记忆里长辈的模样,永远也忘不掉。

2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爷爷的故乡是广州,客途是澳门;妈妈的故乡是别府,客途是满洲和香港;我的故乡是澳门,客途是伦敦和香港。故乡与他乡,家国与天下。这样的格局大概只有吴念真能写出来,而许鞍华的手法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这番格局。张曼玉最后一场哭戏还没到《甜蜜蜜》的火候,不过演员全然不是本片的重点。

23分钟前
  • 私享史
  • 力荐

许鞍华自传式的书写,倾注了大量私人的情感和记忆,但丝毫不影响整个影片的情绪力量。“在路上”的辗转追寻母亲记忆的痕迹,人物的挖掘带出时代的隐匿变化。许鞍华的笔调轻描但却无比深情,同时也蕴含着对时代或是个人的和解。尽管结尾爷爷口中的语义是“不要对中国失望”“希望在你身上”的希冀,但于晓恩、于许鞍华,可能更是一种对新时代的惆怅和迷茫。

25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力荐

通片探讨两个字:隔阂——文化的隔阂,语言的隔阂,母女的隔阂,历史与现在的隔阂。英国、香港、日本、大陆,一部中华儿女的流亡史。极容易用力过猛但成熟圆润,讲的是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力。满腔家国情怀,但没有上升到史诗视野,而用年轻一代寻根式的视角代入。未曾想不到100分钟的电影可以承载这么多内容,足见许鞍华的掌控力之强。

30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胡金铨监制,取材家事,情真意切。每个角色都演得很好,情感的展开有条理,有力度。看过这部,才能理解许鞍华作品中的古典文学情结、历史感和她的政治热情。

34分钟前
  • 风间隼
  • 力荐

二战对个人家族境遇产生的后遗症,整个东方人对家国及故乡的情感真挚而又暧昧。这种电影越经过时间的洗涤越能呈现出其价值,六七十年代的港澳,以及电视上的广州(内地)及日本,时间这把杀猪刀啊。

36分钟前
  • 水怪
  • 力荐

母子两代的心结,惟有在寻根之旅中才徐徐化解,因为——路途是最能看出一个人品格的。《客途秋恨》可能是最政治的一部许鞍华电影,然而抗战、解放、文革,国仇也不过是家恨的画布。咿咿呀呀的“阳关三叠”催动离愁。

4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借碟的时候,朋友说,就听歌好了,电影不好看,可是看完后,我倒是不赞成他的说法。是很旧的片子了,有问题也不奇怪,但是感情上,我觉得还是不错的,其中三段是印象深刻的,其一是母亲和小舅吵架后酒后大哭,“我要让他们看看,他们有的我都有”;其二是母亲回忆父亲当年挽留她留下的情节,“我的记忆中,他是这样说的,‘我希望你留下来永远和我在一起’”;其三是爷爷对晓恩说,“不要对中国失望”。回头再想那首歌,更增唏嘘,大时代下的小人物的命运是那么可悲,“生命是一条任性的河川,急急缓缓,甜甜酸酸。秋天

45分钟前
  • 半袖
  • 推荐

背景是巨大的国族历史问题,处理得比《人在纽约》踏实。剧本降落在母女关系的和解,而客途、秋恨并不仅止于此。这片子大概是理解许鞍华的钥匙,若文艺便要谈生命,若政治便要谈仇恨,“越亲的越远,越远的越亲”,刚刚好找到一段暧昧的距离。

48分钟前
  • 57
  • 推荐

总是要把对方撕碎,才能重新整理出一段原本缺失的感情...

50分钟前
  • 大宸
  • 还行

我总觉得妈妈是张艾嘉演的...

53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推荐

这才是许鞍华最好的片子哪。

57分钟前
  • 易老邪
  • 推荐

每次看许鞍华的片子,总觉得他无法是个香港导演,更像是一个温情而犀利的脱北者。让我想起她的《千言万语》和《投奔怒海》,连片子的音乐都这么没有任何香港的脚气。

1小时前
  • jimmy
  • 推荐

许的自传式电影,有很多怀旧的元素,香港澳门广州日本……爷爷说的“不要对中国失望”那一段看得人鼻子发酸。而编剧,竟然是吴念真呢。

1小时前
  • Ashes of time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