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寥寥无几的对白,当时的画面一度沉默寂静到以为没有配乐、没有字幕,直到听到一声枪声,当然,当时的我并不能明白为什么整部影片的第一声是是抢声,后来发现是战争题材,醍醐灌顶。
“极简”是我最大的感受
整部影片真的无比安静
对白少且平实
情绪起伏平缓
特别适合在深夜看
全程没有困意 没有尿点
这也是我觉得最神奇的地方
人安静的生活
哪怕是静静的听着风声
亦能感受到诗意的生活
我不知道导演是否也想表达这样的一个理念
最后的结局很生活
爷爷、庄稼和岛都沉没了
只留孙女一人独自面对这个世界
这个结尾有点让我想起宫崎骏千与千寻的一句经典台词:我只能送你到这里了,剩下的路你要自己走,不要回头。很写实的一部影片,而人生也的确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
一片土地的开垦,一个少女的长成,没有声音的生活,最终都烟消云散
以静制动。
想到了《弓》,想到了《春夏秋冬又一春》,想到了《陷阱》,然而这却是一部严肃的社会片。可以叫《枪》。
庄稼之岛,在河之洲,溯游从之,在水一方。关关雎鸠,坎坎枪响,蒹葭苍苍,彼黍离离。明知易毁,还要建造,明知速朽,还要播种。硕鼠硕鼠,又食我黍,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还真路过了格阿边境这些旱季时的庄稼之岛,但宏大的立意并不能被一个小岛所支撑起。
风景很漂亮,没了。
台词和音乐都几乎为零,气氛如《雪崩王子》一般的静谧,直接把故事都削弱了。实在是有点太无聊了,本身就是想要表达战争的残酷无情,但严重却缺少震撼力。唯一让人觉得还不错的只是它安静得让人发憷,让人切身的感受到了小人物在战乱中忐忑不安面对未来的迷茫。最后木屋倒塌被淹没那一段还是挺感人的。
东欧版的春夏秋冬又一春。从战乱边境回归到个体生存,祖父与孙女,衰老与成长,玉米地的四季轮回,女孩带着一船玉米驶向未知,祖父与小木屋一起淹没在洪水里。人生轮回。
一首自然,人性,共同谱写的诗歌
有些闷。
河中的季节之岛,祖孙俩平静而艰苦的生活,本来应如他们在岛上所造木屋一样,虽是破旧,尚可遮蔽风雨。不过战争的骤然而至,却让他们在面临自然的同时,面临着更多的风险。整部影片对话甚少,镜头很讲究,故事虽则平淡,却极富表现力。只是结局不太好,导演想要点戏剧性,反而有损真实。
幾乎沒有對白的故事,發生在一個不能再小的島上。然而卻充分體現了弱小個體(亦可引申為弱小國家、民族等),無論是面對相對強大的權力爭戰,還是來自自然的不可抗力,都是一樣無能為力命運不由自主,苟且偷生直到死去。哲學意味十足。
6.9 剧本最终的着力点还是落脚于主角二人与自然的角力,而因主角与交战双方关系的微妙变化而营造出的张力很可惜地无疾而终。另一方面,在台词缺乏的情况下,镜头的构图并不精致,而是比较倾向于对主角生活的原生态展现与情绪的放大,但也只是太过于随意散漫了。
政治隐喻让人想到去年个提名奥斯卡五强的【金橘】,这一部的格局变得更小更极简,你甚至可以说它极少的对白显得有点刻意,就像俄罗斯导演亚历山大·科特那部无对白的【测试】。规规矩矩的那种剧作文本,创作者可能担心观众会无聊死,就让思春的少女没事儿把衣服全部脱光光。
前三分之二平静到有点乏味,没什么对白,只有慢慢构筑的木屋,一点点生长的玉米,和日复一日地捕鱼为食,后三分之二随着受伤士兵枪声的出现,依然幽静的自然环境中暗藏杀机,最后暴风雨冲走庄稼房屋。创造的过程缓慢,而毁灭只在一旦。这部电影的没在能量挺大的。
格鲁吉亚有说不完的素材
太过文艺,真心看不懂啊!
記得前幾年翻譯過導演的《岸的另一邊》的字幕,便一直關注導演的新作。莊稼之島屹立於阿布哈茲和格魯吉亞的「界河」之間,最後的嬗變似乎意味著連聯繫兩國僅有的交界都不復存在,更深一層不就說明了兩國難有和解的「餘地」?近幾年涉及阿布哈茲爭端的格國電影都呈現這種意味。這島幾年前還真夢見過……
彼黍离离,在河之洲。汉有游女,居之维鸠。不稼不穑,不忮不求。3.5
老人与海的政治版,小岛开垦建屋指南。爷爷和孙女。窝藏了逃犯,到底是干什么的?最后一场好,暴雨来袭,淹没小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