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放在今天的现在也丝毫不夸张,联系最近的社会事件,甚至有种荒谬的现实感,穷人或者说平凡如尘埃的我们,能否在脚下的土地获得安全自由与尊重?当身穿防护服的人们为了所谓的人民去猎杀“人民”的猫狗时,当大人们都告诉你”灵活点,和领导们搞好关系”,此时的我们是否还是那个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男主走到首都用了三天,坐车回到家中却只用了不到三个小时,而人们想要获得安全自由与尊重的路又要走多久呢?联想到传言要统一tw,很多人欢欣鼓舞热血沸腾,谁想到如果真的发生,置身于时代洪流中的一个个真实的人呢,毕竟,我们应该爱具体的人啊
塞尔维亚电影《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Otac 2020)大约是想表达贫穷是最大暴政这一主题的,它的政治和社会意义大于电影本身。由于男主角尼古拉的妻子讨薪方式不当,他们的两个孩子被社会福利机构带走。为了要回孩子,尼古拉开启了上访之路。因为贫穷,他无钱坐车,所以他只能步行到达300公里开外的首都贝尔格莱德。尼古拉的惊人之举成了地方报纸的头条,到达首都后,又上了电视台的新闻,这为他要回孩子争得了广泛的社会同情。影片虽然演绎一个好人有好报的故事,但它反映出了塞尔维亚社会的方方面面,启迪我们思考法律与人情相冲突时,我们应当如何取舍的问题。
除男主角的表演可圈可点外,有两处设计的确为本片增分不少,这两处也正是我们思考人性主题的关键所在。一是尼古拉善待流浪狗。在夜宿废弃房屋时,一流浪狗尾随而至,本来就不多的食物,他愿意分享一点给这流浪狗。清晨醒来,他发现流浪狗被撞死路边,他在无法埋葬它的前提下,将狗狗尸体用塑料纸盖好后才重新上路。如此情景设计是想说明什么?我觉得这不仅仅是想表明尼古拉是个好人吧,更是想告诉我们如下的道理:正常人性对待弱小动物是有基本的同情的,一个人性的社会对弱势群体也应有基本的怜悯,这是弱小的尊严所在。若人没有同情,社会不怀怜悯,那就说明人和社会都有病了。
第二处是尼古拉吃着好人施舍的食物时流下耻辱的泪。当尼古拉饥肠辘辘龟缩在首都街头时,一个好心人给他送了一盒食物,在好心人离开后,他立马打开饭盒狼吞虎咽起来,然而,吃了几口后,他突然崩溃,痛哭流涕。这里确实是泪点所在,反映出影片创作者对人性的高明洞察,若非身有体会,哪能有如此好的设计和表演。
越落后的地方,越没有说“不”的权力。
批判官僚,腐败,但重点是对坚毅的赞扬。
一把把的把椅子搬回来,镜头在父亲吃一块难啃的面包时戛然而止。
一个开放式结局,但导演似乎又在暗示:
死物件既然可以一件一件的找回,活人当然更可以。
也许很难,但对于徒步300公里走了五天的父亲来说,
这就和搬回那一把把椅子一样。
这是一部让人窒息的电影,
最后十分钟面对福利院那个脸上长了一颗令人恶心的痦子的男人,
我差点以为电影会以他的曝尸而告终,
但是父亲用他坚毅告诉我们,椅子已经摆好。
他们终将团聚。
虽然很艰难,
但终将团聚。
电影《何以为家》通过一个孩子的遭遇提出一个灵魂拷问-----父母既然没有能力好好的养育孩子,为什么生我?在我看来,电影《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似乎从作人父母的视角,提出进一步追问,故事似乎追问一位父亲可以做些什么,如何在有限的能力下去保护爱护自己的孩子。虽然,这个电影故事里并没有给出欢喜的结尾,然而这个追问还是显得很有意义。因为,影片中也喊出了穷人也有生孩子的权利,其实这个问题也面向了很多人----如果家庭经济的贫穷是一种贫困,那么成人教育智慧的不足,在社会中资源环境也处于劣势人群,还包括家长给予孩子的养育陪伴的时间的窘迫,难道不也可以算是一种穷的状态吗?它们都从某种意义上限制了养育孩子的能力。我们又怎样爱护孩子呢?如果说每个人都能力有限,在所谓“拼爹”的时代,中国大多数父亲(家长)的焦虑,与其说是对儿女未来独立生活,女儿把握幸福的运气的焦虑,还不说是因为他们对自己能力的焦虑。
这部电影从一个最基本的维度,让我们可以凝视一名父亲,他只有付出自己,将有限的能力---步行三百公里的诚意,风餐露宿的忍耐,天真的执著使用到最大。尽管这样的能力,还不足改变事情结果成为英雄;这样的能力,还算不上能让他配上“乐观”,“自信”,“勇敢”这些词来形容。但那种能力是发自于爱,存在与至亲连接的自然情感中,也因为渺小的力量的发挥到最大从而伟大。观众可以质疑这种“爱”还不足够让他成为一个强大的父亲,因为他并不能摆脱家庭的贫穷,然而观众却不能怀疑他的爱就是用来承受住这生命之重。当他一言不发,似乎用一种特有的无声的对抗意识,径直走进那些偷拿他家东西的人家,从容的拿走自己家的东西时,他对爱的诠释,从来就是一份为爱付出所有么。这样的人,他可不可以有个孩子,可以接受他的拥抱,对他信赖。
诗人纪伯伦写过: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这句诗的含义说通俗些有些接近中国人常引用的“儿孙自有儿孙福“这句话,似乎不管怎么爱护甚至不“爱“或”不那么“爱”,孩子自有他的命运,命运里自有他的福分。孩子成长了,有了自己的思想,大多数是父母是再也操心不来的,也就是想爱也起不了作用。而且我们也不乏知道好几个名人故事,他们经历家道中落,自幼不幸,但因为磨难受苦反而成就伟大的身名,那么,问题是穷人要提供什么养育孩子,物质,精神上的要求为什么否有标准?事实上,除非尊重孩子的意愿,否则任何他人之爱都可能将其撕裂,这一点就像在电影《帕尔默》指向每个人都拿出善念,而在《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就是父亲,母亲和孩子一家人都在遭受恶意和被迫。
估计没有人以为苦难是应该的,特别是看到接受“精英教育”的孩子更大机会进入自然高的阶层,只有爱孩子的父母懂得,所谓舔犊情深就是总是希望孩子一帆风顺。若观众们了解生活的真相,经验或许也告诉我们其实少年人成长在富有安全感的好家庭,教育得当的话,他的未来生活更不容易陷入某一些要命的问题,获得幸福感几率多一些,因为他们更有完整的人格结构。然而,对于所谓“先天条件”不足的家庭及人,应该永远回味《沉思录》中的这句话:记住:好的东西,究其实质,只会在你能控制的事物之中找到。如果你把这一点谨记在心,就不会再有那些虚幻的嫉妒或悲惨的感觉,也不会可怜巴巴地拿自己及自己的成就去和别人比较了。
这位父亲是悲伤压抑的,他的一切话语在周围的世界中那么轻,唯有他的面容凝重和眼神深沉。我看到他只要能倾附自己所能,去寻找自己的孩子,这样的父亲哪怕路上遇见的一只流浪狗都可以分走他那可怜的一顿餐食,只要这样的父亲在,他的爱却并不贫困。这也使作为观众的我忽然明白:一个人承认身处在不完美的世界,与接受这个世界的不完美,应该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若将它们视为一个问题,也许确实会对养育孩子的责任而感到焦虑和恐惧,而事实上无论如何,我们都将能力有限,父亲或者母亲,所能付诸于子女之爱,正是凭借所有的力量,上路,哪怕踽踽前行。按斯多葛哲学教导的,生活中有自己不能掌控的部分,只有忍受和接受,估计也包括了自己的有限的能力。
从金鸡奖颁奖名单关注到的这部电影,电影译名让我很自动地代入现在在做的寻亲群体相关的公益项目,也导致我看电影的时候会自动联想到《失孤》[允悲]不同的是,影片中的寻子是一位父亲对不公的抗争,孩子必须要留在自己身边生活。
开头蛮讽刺的,官员给这位父亲提了很多要求,他回家每一样都照做了,最后家访的时候却被为难“你应该有一份工作”、“孩子们应该有一台电脑,这都21世纪了”????看似为了儿童权益,面对一个失业的家庭、妻子还因为讨薪想自杀,你跟我提这个??达不到要求,孩子就这么被带走了。
一个普通的人如何去跟权力抗争?那就得是最极端、意想不到的方式,所以他徒步5天去了首都,一个塑料瓶子在水龙头接水路上喝,带的吃的每天咬一口,数着吃……所以引起媒体关注,上了报纸上了电视,也因为这些报道才被接见,得到了自己以为有用的建议。可是这些都没办法管到地方政策,最后他只见了孩子一面,没办法从养父母身边带走。
影片最后也挺可笑的,回到家里,邻居们以为这个父亲回不来了,所以把家里的东西都拿走了,他一一去每户人家要回了桌子椅子碗筷各种东西,重新把家里弄好,最后坐在餐桌上吃起面包,慢慢嚼着,然后电影就结束了。我还在怀疑自己看的是不是完整版,再想想,结束得也挺符合现实的:普通人的抗争,不是一时半会能胜利的,但也别小看这位父亲。
极简的事件动作与漫长的日常展现,无配乐与突出的画外音效设计,主人公只身穿越高速公路与默默倾听或注视途中遇到角色的遭遇,诸如此类的叙事选择都不禁令人想起《罗塞塔》。
16mm胶片拍摄的影片被投影到标准画幅比例的银幕上时,看惯数码无瑕影像的观众甚至会对这满屏的噪点产生不适感。媒介传播的落差主动或被动地参与表达了其内容之隔绝——在这里我们看不到自己的苦酒,如今放映这部影片时寥寥几人的影厅何尝不是侧证我们也忘却了胸中有块垒,就像院线片观众不会知晓在无瑕的数码影像之外的电影的可能性。
而画外的音效设计既不能称得上新鲜,也没有比粗粝的画面精良几分,但它仍然用力所能及的放大音量以构建完整的表达。主人公在高速公路上行走时擦身呼啸而过的车辆,他耳边听到的引擎轰鸣声就是我们听到的,同时用声音做到无时不刻点明权力背后的力量,即通过对油力电力的充分榨取培育血盆大口之怪物。
另一边厢,是无任何油电支援的主人公,只有随处可接的浊水供他继续漂流到首都;而到事件发展最低落的时分他甚至要同时被电力通信公司抛弃,失去了联络医院知悉妻子病况的权利。它聚焦的不单单是一个穷人,是油电暴政下一丁点资源都没有留住的人。
经济来源被阻断时,他只剩肉身可以蜷曲;自焚未遂的妻子与即将骨肉分离的子女,令他只能站出来抵抗,此刻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赤裸裸的人,而非虚伪的家庭英雄叙事。一个人也有朴素而长久的动力,以肉身为阶梯诉求道义公正。
因此他只能看着和他一样的生命被子女抛弃在在医院,或被加油站的顾客羞辱,或被碾死路边发不出一声呻吟……当人失去油电象征之现代资源的庇佑,可怜程度无异于随时可能倒下然后血液浸入柏油路面的狗。
既然以肉身为阶梯诉求道义公正都是奢望,无幻想之幻想的破灭了,转身也要以躯体为藩篱蔽我寒舍。结尾言简意赅,但又是此前行走这一动作的延续,去贝尔格莱德社会部上诉公权和私力拿回属于自己的一桌一椅都成为了动作的补语,是那点可怜巴巴的目的限定。
从不同邻居家搬回餐桌将本聚焦于主人公的镜头横移到他周遭的家庭,每当他拿回属于自己的一部分,其它家庭又有一部分幻明幻灭了,在资源垄断下底层侵犯同阶层的她人物权甚至显得滑稽,但影片不打算透过这一静默的攻守暗示什么行动的可能。或许末了不得不再次提及《罗塞塔》,结尾拧开煤气决定与母亲同归于尽的罗塞塔发觉煤气用完,才起身拎出去换。不过是同样悲惨的荒诞现实搬演到塞尔维亚,只有一个人怎么在浊水中一遍一遍地漂流,一遍一遍地试图以身躯扎下藩篱。
霍 贵塞都不截访的啊……唉 /美罗城
到海南电影节第一天看的入围金椰奖的塞尔维亚影片,非常不错,“哪哪儿都对”!编导演均十分扎实出色,如果今年的评奖不是因疫情取消的话,它应该有所斩获。导演是个屡获殊荣的中年塞尔维亚著名导演,实力不凡。值得推荐观看。
刚开始以为只是塞尔维亚版的《秋菊打官司》,但是结尾部分一下就把本片的立意和深度拔高了!最后男主默默从邻居们那里取回自己家产那段真的是又好笑又心酸!
8.7 溃烂到根了,就觉得熟悉了。siff
编剧挺厉害的,让这个角色一路上遇到的问题不断的突破底限,最后用了一个神来之笔的结尾,直接戳到了社会问题的根源。这样的题材,这种力度的故事,我们国家的导演只有羡慕的份儿了。
步行300公里的勇气,标题即剧情。
这剧情,这设定,即便换到当下脚下的土地也毫不违和。这世界到底已经撕裂和分化到了何种境地,我不知道,也没有一个真实、准确、可视的数据但我知道:一面是流量明星的代孕丑闻冲上热搜占据各大版面;一面是东北五六线小城的疫情导致差点断粮却无人问津……一面是豪门二公主凡尔赛自诩撕掉“名媛”标签出道唱跳rap;一面是年轻人因贫穷在出租屋内去世的罗生门……不是我不想理解这世界,只是这世界好像又回到了那个吃人血馒头乃至直接吃人的分裂
换个国家的话,男主连村口也出不去
其实按照我们的生活经验,男主应该没走到贝尔格莱德,甚至还没出村就会被寻xin滋shi拿下了。
前面还是比较传统的现实主义路数。后面突然有了些讽刺和寓言味道,整部影片也一下子就高级了。
#70th Berlinale# 全景单元观众奖剧情片第一名。德国观众竟然投出来这么一个[一个都不能少]式的东欧片我也挺吃惊的。对父亲这个人物塑造得极为讲究,沉默寡言,并且相信政府(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到了几乎逆来顺受的程度了,而且非常重要一点是不给别人添麻烦,只提最最基本的要求(比如灌点水),而只有一次反抗、一次哭泣、一次爆发,细节做得非常妥帖,而且里面各种人的好、坏与鸡贼都拿捏得很有分寸。影片结尾实在是太亮了,完全神来之笔,这一个段落把前面讲的各种社会问题的根都挖出来了。
#Berlinale70th 33# 我太脆弱了,我根本抵抗不了这样的题材,我哭了个全场,哭到隔壁观众频回头看我却也控制不住。
一贫如洗的家庭,他们要求电脑。空徒四壁的房屋,邻居赶来劫掠。翻山过川,原来在哪里都是穷光蛋。想给妻子苹果,想给孩子巧克力,想给自己一个家,竟都这么难。上了电视有人送来便当,可他不想当乞丐。想有尊严地活着,却只能伤害自己。像黑狗一样惨死,像汽油一样自燃。把桌椅扛回原位,假装家还在。
惨就一个字,我只说一次。塞尔维亚版“秋菊打官司”,开放式结局和背后的寓意都很有意思。“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一个父亲的寻肝之路”...想问国内影展到底会不会起名,不但敷衍而且有文盲之嫌~~~~~~
近年来最痛苦的一次观影体验。劳动者的宿命就是行走在漫漫长路上,忍受无穷尽的苦涩,从这里、那里到世上每一个权力生成的所在。平静扎实的叙事,没有一笔可预期的煽情,但又层层加码到喘不过气。最后的镜头,在一切的残缺后,活下去,仍然就这样活下去。
#siff2020# 非常稳,看得揪心。这哪是张艺谋,分明是一个达内式的故事再套用一个泛公路片的类型,男主角的表演相当精彩,隐忍、怯懦、偏执,来自底层和陌生人的善意,甚至将隐含的阶级问题也处理的舒服且自然。这个故事或许还有另一个结尾,忍无可忍的男主角终于奋起反抗,一夜之间血洗全村后再一把火烧了社工中心,但现实只能是,他一个人落寞地坐在残缺不全的“家”里,看着周围的一片空寂,无助、无奈、无能、无望。
感觉还成啊!至少儿童权益是在政府关照范围内的,而且一路都有人帮助,媒体可以报道,而且至少没有遇到拦截,说明政令是不能够顺利在各个部门之间通行、配合无阻的。而且体制内有良心的人是存在的。
#SIFF 2020# 十分苦涩,与其相比肯·洛奇镜头下的英国底层人民都要幸福许多。十分隐忍,很写实地描绘出“穷即原罪”的社会法则。一直在等像《我是布莱克》和《开战》那样的爆发式高潮,却一直没等来,镜头中只有一个父亲在用力地活着。十分感慨,自己今天能坐在影院里看到这部影片,是何其幸运。
一根筋式大男主,徒步三百公里,上访讨回孩子,途中社会群像匆匆一瞥。这题材完完全全的“柏林口味”,但拍得过于一五一十,和张艺谋一比相形见绌,流浪狗之死和家具被偷的戏码更是蹩脚。|SIFF2020第1场
终于有一天 你不必再向命运行乞。底层人民总是越温顺越老实越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