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茶馆

第39集完结

主演:陈宝国,梁天,谢钢,周里京,石小满,张惠中,崔杰,马恩然

类型:电视剧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0

 剧照

茶馆 剧照 NO.1茶馆 剧照 NO.2茶馆 剧照 NO.3茶馆 剧照 NO.4茶馆 剧照 NO.5茶馆 剧照 NO.6茶馆 剧照 NO.13茶馆 剧照 NO.14茶馆 剧照 NO.15茶馆 剧照 NO.16茶馆 剧照 NO.17茶馆 剧照 NO.18茶馆 剧照 NO.19茶馆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茶馆电视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世纪之交的老北京城,巍巍大清气数将尽,苟延残喘。各方势力相继抬头,救国救亡的队伍中各类投机分子时隐时没。老北京城的一个角落里,王利发(陈宝国 饰)经营的裕泰茶馆见证着时代每一个席位的变化,更收纳了汹涌大潮之下多姿百样的平凡众生相。没落势力的庞太监(张惠中 饰)、松二爷( 石小满 饰),紧抱时代大腿的宋恩子(梁天 饰)、吴翔子(刘惠 饰),以民族救亡为己任的秦二爷(谢刚 饰),生活在底层的社会渣滓刘麻子(崔杰 饰)。三教九流,世间百态,汹涌的历史洪流之中,一出令人唏嘘不已的悲喜剧……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名门绅士之曼舞云霄第一小分队恶棍少爷别碰我叶尔羌河失踪女孩雷横与朱仝借枪塞莱斯特·巴伯:我很好,谢谢整容室第五季女子感化院全能侦探圣嘉勒传X 放射线少爷与我的罗曼史十四天第一季狐门秘事第一季坏蛋先生3蜿蜒永不消逝的电波37号我家来了个怪男人理查三世2016战火黎明

 长篇影评

 1 ) Life vs Time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个问题好宏大,似乎没有人能够回答。
 一个人在世界的位置是什么,生命像熟落的樱花随风而逝,几十年前没有你,几十年后也没有你,生前身后皆是无,是否有一个我们能抓到的东西,钳住过往与现在,超越死感。
 古往今来,风卷云舒,斯人已去,大地上留下了什么,留下了奇诡的建筑,留下了田间的碎语,留下了穿越四维的人文图景,留下了生命的创造力。
 大家都以为人类的发展是单纯的线性逻辑,人类历史必定是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而科技恰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原动力,他让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无奈的是人似乎也几乎没有办法不沉溺于其中),可是衡量一个社会的健康程度,不是看他占据了多少物质财富,而是看民众的幸福指数和自杀率,看是不是许多人都在地狱中挣扎,物质的贫瘠不可怕,精神的地狱尤为可怕。中国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无需置疑,我国远高于发达国家中最高的日本,而同时日本是世界上最长寿的国家,远高于由于基因问题导致的自杀国度芬兰。真正好的世界总不能是让人去死的世界吧。原始的生活就一定不好吗,日出日没,采食桑梓,俯仰一世,生命不出划地,苦闷不过须臾,能说他们不幸吗。所以人类的幸福指数和文明程度(时代)是无关的,所以横向来说,贫富和地域也是与幸福不相关的,世界是属于有心人的。如果历史一定越来越进步那也就不必担心核战争了。
  地球始终是美好的,如果生于乱世怎么办。儒家说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人最初往往想改变世界,最后却发现连自己都改变不了。天下不管怎样,修身最难,糊涂最难,看清最难。原来天下不是凭一个人就能怎么样的。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一个认识外界和自身的历程,一个学习的过程,不管处在什么样的文明都不会变,人的成熟都是青春期以后,需要年龄的增长才能理解一些道理,而在没有一定心理经历之前不会懂,这不同于科学知识。又有多少人这辈子能修好身呢,别说平天下了。
  1966年夏老舍不堪忍受红卫兵的侮辱,他意识到这个世界不可活,穿戴整齐拿着鲜红的《毛泽东语录》来到德胜门外城西北角上的太平湖,在太平湖边坐了整整一天和大半个夜晚,然后步入湖水自尽。他的作品表现出末世感,《茶馆》中不管是晚清还是民国王利发等人的遭遇都是落魄的,而且是越来越糟,时代并没有进步,老舍以普通人的视角揭露了现实的伤疤。同时他的思想又是局限的,常四爷说“我爱这个国啊,可是谁来爱我!”,作品中所有人都因时代而崩溃。在《骆驼祥子》中祥子努力一生就是为了买一部车,人的全部生命意义怎么能转移到一辆小小的车上呢,车毁人亡,完全失去了自我。生命是不能完全依赖于时代的,更别说其他的什么了。当曹雪芹的家族没落了,他并没有沉沦,写出了那样伟大的奇书《红楼梦》,告诉人们人世的道理。为什么,因为曹公看得破,富贵转眼间,浮华过后什么才是最真!
  为什么我们有苦痛,是因为精神没有觉醒,是因为没有发现自身,人们的关注力注视着自己以外的其他,亲人,朋友,不要误会,我不是指他们不重要,而是他们很重要,和你一样重要。像我的父母,相信和大多数中国的父母一样生命中已经没有了自我,他们是为了外物而活,为了金钱而活,为什么如此,因为终究是为了他们的孩子——我而活!现实的压力往往会给他们带来压力,因为物质变成了一种符号,一种至关重要的符号,生存在这个符号线以下,就需要不停的挣扎,因为对未来没有安全感。可是开始不注意自己,当看重的东西失去后自己怎么办。没有了自己的生活,但还有想象这个空间总不至于是奢望,要注意到自己的灵魂。(这里关于那种利用关系的人际交往还有物质层面的东西就没必要说了)。
  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肉身是很容易摧毁的,而每个人内心中的生命是蓬勃的,他连接的是自然,联结着宇宙,连接着创造,连接着艺术,连接着永恒,连接你生命起源的海洋,血液和她有一样的含盐量,我们的脉搏有着和她一样的律动。真正的信仰是没有任何人为倾向的,他只能指示一个方向,那便是生命。健康比什么都重要,因为他承载着你的灵魂!有时灵魂无法超越身体的局限,不过没有关系,精神的觉醒难能可贵。
  我可以为了谋生而学习某些“能力”,妥协屈就不可怕,魔鬼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为他所害,却还为他舔舐罪恶的伤口,为恶魔歌颂,说是他给了自己一切。人就是这么可笑的自知或不自知,自己看重的却是别人鄙视的,自己鄙视的却是别人奉行的,以多种标准看已然我什么都不是。没法逃避,就偶尔出来透个气,人之而为人,我想地球才是第一性的。人类社会比自然复杂表现在真理的不确定性,“真理”以时间维度往往有多种标准,一样的东西在不同的时代往往定义为不同的类型,其根源不正是愚蠢吗。我想真理和地球一样一直是圆的,而我没有必要去等他变圆,搞不好我就死了,在我心里已经完整。即使像形容松子那样说我是卑琐的一生,那么好,至少我觉得我没有白活。
  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你不可悲,也不卑微,为了生计而苦不要紧,你还有生命感知,天是蓝的,空气是清新的,造物主设计的最宝贵的东西都是免费的。昨天中午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我悬在风筝上看到广阔的蓝天,云淡风轻,感到很轻松,下面栓着我的是生命的细线,如果他断了,是否更广阔,我还不知道。
  看到化石我会感动,看古蕨类植物的脉络,看三叶虫的纹路....如果你没有感觉请不要嘲笑我,我也不会嘲笑你。器物文明再先进,终不能取代精神,就像可以发明机器人而不能把自己的肉身完全替换成金属不腐之身一样。文明是以人性的角度定义的,当与人性冲突的社会来临时,末日便潜滋暗长了。在生命的最后十年想一想生命最初的十年,我想那是有价值的岁月,有生命的真相。当你老了,你拥有的一切都会黯淡无光(到死都抱着金链子不放的吝啬鬼除外,那不是人),你会想起你的房子还是你的车,你的iPhone 4(那时候指不定进化成什么东西了),还是你的回忆,你的亲友,你去过什么地方,在那里你思考过什么,体验过什么,而这必将化成永恒,留在这个星球不为人知的角落,但天知你知。
  鄙人写这些废话的时候,就习惯于听着忧伤缓慢的纯音乐,比如现在听的马修 连恩的《狼》,这不是悲观,生命的思考是沉重的,但这种沉重是没有压力的,是一种奇妙的感知过程,而快乐就在这条感知的河流之上,我想生命告诉我的是一种静静的体悟。我佩服这样的艺术家,能把生命的神性点滴记下,而这点滴的记录便使我们接近圣灵。而再动听的流行音乐是无法做到的。是我太过细腻吗,我倒觉得庆幸,为什么不呢。我先记下以上这些,因为我想走出这个门会再次忘记。
  “似是而非或是世事可畏,有情有义又是有米无炊 时间改变了很多又什么都没有” ,我们往往被外物所束缚,其实什么都决定不了你,真正有生命力的是自己的内心,世界给每个人的财物不同,但世界给每一个人的灵魂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神,为自己活,为自己的生命活!

 2 ) 变迁的年代,不变的人性

源自学生时代对于语文课的近代文学不感兴趣,没有时代背景和现实生活的感触,鲁迅的愤怒、老舍的社会写照都显得枯燥无味,一直到今天看完这部老片才有了真正的思考。少年时代我们看武侠、漫画、言情,因为这个和平年代并没有那么多苦难的感同身受,历史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历史。也许在经历过社会的锤炼,才明白,从古至今历史就是生活,人性没有丝毫变化,科技的变化、衣服的变化、环境的变化这些都是表面的变化,今天的幸福来自于珍贵的和平。小时候爱看的电影多是地道战地雷战武侠片等,爽的是快意恩仇,善恶到头终有报,正义总是战胜邪恶。第一部震撼的电影是《火烧圆明园》,最后八国联军烧了圆明园,却没有反转,没有英雄出来挽救这一切,才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好坏正义与胜负无关,今天看完这部《茶馆》更能感慨那个时代下人性的选择。茶馆中的几类人其实已经包括了社会大部分阶层形象,我们如果生活在那个年代会是谁,会是圆滑世故而逆来顺受的茶馆小老板王利发?胸怀大志想要救国救民的秦二爷?一生耿直爱国不服软的常四爷?被父亲卖掉后来自食其力的婆婆?满腔热血的游行学生?趁火打劫攀附权势的两个衙役小鬼?……各个阶层的人物形象都生动的活跃在我们心里,第一代到第二代的传承,每个时代的阶级壁垒都是如此坚硬。最后一幕中,秦二爷感慨救世还不如救己,常四爷感慨好人不好过,王利发说那些坏人活得有滋有味,但是即使时光回到第一幕,可能他们的选择仍是如此,正直的学不会那些坏坏心肠,心怀天下的人无法独善其身,市井之民也无法走出自己的阶层,年老时的感慨是在乱世之中,个人总是无法阻挡势力的,而势力之间也是相互杀伐,即便天天吃喝嫖赌、只扫自家门前雪,心中的念想也总是蠢蠢欲动。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尽人事听天命,不辜负自己就很好了吧。

生在现代的中国已经是莫大的幸福了,房子、医疗、养老是这个时代的问题,相比战乱时代的颠沛流离,我们至少衣食无忧,还有选择生活的权利。现在还有些国家和地区还处于战争和贫困的处境中,珍惜当下,好好享受我们前辈奋斗来的幸福时代!

 3 ) 打油诗一首

走狗不理龌龊事,敲诈勒索样样通。 就地正法显报应,共妻美梦一场空。 算计皆为生活迫,残喘尤遭众鬼吸。 救国报复终折戟,纸钱散去暮影凄。 太监娶亲,旗人失势,维新败走,鸦片荼毒,洋人跋扈,兵痞横行,老百姓饥寒交迫,卖儿卖女。老舍这部《茶馆》聚焦于平凡人,同时也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瓦解和裂变,是非常有价值的一部作品。 认识秦二爷是姜子牙,常四爷也眼熟,看演员表,发现原来是太上老君,哈哈。朱旭还只是没有什么台词 的小配角。

 4 ) 小茶馆里的动人细节

这部老片子看得我感动个不停:老戏骨们演得很走心很传神,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感觉使之连续感和戏剧性很强烈,人物衣着打扮、言语上的变化体现出来的时代感很强。尤其是最后剩的三位老友一起总结生平,然后一起欢快地撒纸钱玩的场景很荒诞却也很打动人。因为知道那并不是疯了的举动。其实看到常四爷向另外两个老朋友秀出他在卖花生米的篮子里为自己备的一点纸钱,我还忍不住笑了,感觉挺可爱的;当然也会很心酸,因为那是他跟在别人的送葬队伍后面捡来的,而他自食其力撑到现在,终究是没有钱给自己置备置备好好地走。不过他的好朋友宋二爷离去时,常也凑钱替他置办了东西。从戏的最初到最末,爱玩物逗鸟、胆小怕事的宋二爷和一身正气、耿直而自立的常四爷就总是一块儿出现,是一对性格互补又投机的至交,常当初被捕时,差人都说了只要宋去做个证,没他什么事,宋却还要在茶馆里到处找人帮常求情,而不是和常撇干净关系然后赶紧逃跑,足以看出宋其实是一个老实、善良的人,虽然他拉不下脸来做粗活,但是也不应该沦落到被人捉去整死。到底是一个多么混乱的年代。

最后的最后三个人开心过后,秦二爷要回了,他说:“我没得说啦!~再见!” 就转身了。然而当他走到门口,却又回头不舍的看着身后的两人。接着常也道别离去。明明大家都知道不会再见了。TAT

另一个分别的场景是三皇道的人要来抓那个大婶和他的儿子,大婶要在王大栓子的护送下逃走了。走之前反复对王掌柜说:“老掌柜,您硬硬朗朗儿的!” 待人走后,馆子里就老掌柜一个人。他对自己说:“要我硬硬朗朗儿的做什么呢!?”

还有一个离别的场景是王掌柜的儿子一家要去避难了,王掌柜嘱咐孙女的一番话也很伤感。虽然说突然一下背景音乐又吓到我了。。

百度了一下,发现演常四爷的演员郑榕饰演过旧版西游记里的太上老君~
而饰演茶馆王掌柜的于是之老先生在前年过世了。对于是之等老演员的逝去表示惋惜和悼念,也盼望新时期有更多像这样有内涵有张力的作品。

 5 ) 焦版《茶馆》,一个“民族”的《茶馆》

一个淫雨霏霏的下午,我看完了焦菊隐先生导演的话剧《茶馆》。
很早之前的时候读过老舍先生的剧本《茶馆》。先生的编剧着实不落窠臼。从一个小小茶馆的角度来看社会,把上世纪50年的中国史横向切出三块薄片,放在舞台的凸境下透视。登台的三代、70多个人物,构成世态风俗图卷,整体大跨度地辐射出时代变迁的轮廓。它冲开了既有话剧作品大多数属于叙事剧、另外一些又基本上是心理剧的“老套子”,敢以一种令观众感觉全新的方式面世。戏中没有统制全盘的矛盾冲突,没有纵贯始终的情节链条,而专门依赖于看似散在的小人物遭遇、小单元故事,四下铺展,彼此联缀,汇集出来足以反映三个历史时代的总体画卷。
但是我觉得,话剧《茶馆》演出的成功,这份军功章里,不光有编剧老舍先生的一半,也有导演焦菊隐先生的一半。话剧《茶馆》由于历史跨度长,人物多,对导演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处理不当,很容易将戏演散了,演塌了,演水了。但是焦菊隐先生的导演功夫有如一位卓越的书法家,笔力透纸背。焦先生不但以对《茶馆》的深刻把握,将其整体化,更重要的是,他把它诗化了,民族化了。
老舍先生说,《茶馆》中的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茶馆的三次历史变迁,征兆着历史,也征兆这历史必然被埋葬的命运。
焦先生要打破幻觉,打破现实主义的自然生活形态,把生活升华为诗。首先他借鉴的就是中国戏剧中音乐音响元素。 焦先生在《虎符》的试验中,借鉴了传统戏曲的锣鼓点,旨在增强话剧的节奏感。但显得生硬,未获成功。在《茶馆》的创造中,吸取了《虎符》的经验,将戏曲锣鼓点的功能,化在舞台音响效果和演员的表演之中。不是“锣鼓”,胜似“锣鼓”,使《茶馆》的节奏,具有震憾观众心灵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茶馆》中焦先生运用交通工具的音响效果变化作为表现时代变迁的主要效果,或是配以大量剧中特定环境可能有的声响交代场景。比如第一幕的开始一个秋日的上午,茶馆外响起了水车推过的吱吱扭扭的声音,小吃的叫卖声,带哨的鸽子不时飞过的声音,茶馆厨房锅碗瓢盆的碰擦声,茶馆里伙计的吆喝声,茶客的聊天声,理应外呼,烘托出裕泰茶馆的兴隆热闹。后台呢,也热闹出了一场戏,未上场的演员也发出自己的声响,在台后做效果,就像乐队的各个声部。而导演就像一个乐队的指挥,按照总谱的要求,随着旋律的起伏,指挥台前台后排练着裕泰茶馆的生活交响乐。
在焦先生想表现人物心理时,音乐音响又被运用到了该剧中。同样的在第一幕中,焦先生还运用起了中国戏剧中的鼓点儿声,不过这个鼓,是算命瞎子的鼓,在康六卖女儿的一场戏中,焦先生用瞎子的故事做刘麻子说话的背景声,鼓声一声一声响起,就像鼓槌一下一下打在康六心上,使他感到痛苦,绝望。同时这鼓声也打在了观众心上,使观众同期康六的悲惨遭遇。可当刘麻子说,“卖女儿,无论怎么卖,都对不起女儿”这句台词后,鼓声停止,这个时候茶馆只有一种单调的声音,算盘的声音,声音很脆,王掌管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打算盘?可以这么设想,二德子寻衅打架,现在又来了一档卖女儿的事情,王掌管不愿管,他不敢表态,但又不能走开,所以只好上柜台算账,当然,他作为茶馆的掌管,只要往柜台上一坐,也许他的注意力根本不能集中在算盘上,但是他作为茶馆的掌柜,只要往柜台前一坐,拨起算盘子,别人就不便打扰他了,他也就可以避开眼前的烦心事了。但是戏再往下进行,康六慢慢走出去的时候,导演安排了高庄柿子的叫卖声,舞台上茶馆的茶客们却停止了谈话,有的甚至停止了动作,他们并不同情康六的遭遇,而是由于康六的遭遇,勾起了自己的心事,因而,不约而同地陷入沉思,每个人的神情各异,坐立的姿势也不一样。舞台的静场没有使观众觉得漫长,相反在毫无动静中,鼓声,算盘声,叫卖声更能烘托康六的遭遇和他的绝望。
而在舞台调度中,也能看到焦先生独特的传统戏剧风。焦先生在研究传统戏曲时,发现了曲线的美学特点和美学价值。他说:“舞台活动的线条(即话剧导演中所谓地位的处理)是一种力量的表现。”“曲线是用力少而效果大的力量之运用。”“在舞台上,凡是力量用得最经济的活动线条都能收到美的和情绪表现的功效,所以曲线也是最高的活动原则。旧剧演员在舞台上的活动恰恰都是曲线。” 于是他巧妙地运用了传统戏曲的这一“曲线原理”,来设计《茶馆》所有人物的活动线条。马五爷的活动线条便是其中精彩的一例。焦先生把马五爷安排在一个特殊的座位上,下场时,让他慢慢站起来,很有礼貌地对常四爷说一声‘再见!’然后稳稳当当地戴上礼帽,迈着庄重的步子,面向观众从台前向台中绕了个大圈子,刚走至台正中,教堂祈祷的钟声响起来,他停下来摘下帽子,恭恭敬敬地划了一个十字,接着戴上帽子快步走出大门。这个举动使茶馆四座震惊。这一下,马五爷这个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思想性格活现在台上,这真是画龙点睛之笔!
宋恩子和吴祥子的出场,却让我们又发现焦先生有趣的构想,他借鉴的居然是传统戏剧中演员上场的“亮相”式,宋吴贯穿全剧始终的角色,老舍先生写这个人物,用意在揭露封建统治者的镇压。两人出场时,他们穿着一样的衣服,手里搭着一样的褂子,从中门上场,先站在台阶上,目光朝四处一扫,先不走到自己固定的座位,而是并排迈着方步,一直走到台前茶馆中央,站定以后看了眼其他的茶客,然后却像京剧龙套出场那样,两人反方向同时一转身,又并排往回走。焦先生这个处理,让我们观众一下子就了解到这两个人的职业和职业习惯。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舞台艺术之美。将中国传统戏曲美学灌注到演出过程中,这是焦先生最高明的地方。
但焦先生将传统戏剧借鉴到极致的地方,我认为应该在《茶馆》的第三幕。在《茶馆》剧本中,第三幕应该是茶馆被收,但是在舞台上,焦先生却将剧本改成了王掌管的自杀。“将美好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是戏剧“诗化”的表现形式。这种诗化的艺术处理,也是焦菊隐导演学派的指导原则。在第三幕中,三个老人自我祭奠的一场戏,在剧本中,不过几句台词罢了。可是,在舞台却是那么富有悲怆的诗意。这里,没有眼泪,没有悲切,是最浓厚的人生体验,是最凄凉的人生结局。透过那沉重的脚步和飘扬的纸钱, 把无限的丰富的人生诗意浓缩到最精炼的戏剧动作和场面之中,而深刻的生活逻辑和历史的哲学也深蕴其中,可谓神来之笔。
   《茶馆》让我们看到在那种年代,坏人嚣张,好人只有死路。而那些想拯救中国,又终无前途的人,他们的悲剧是没有看到真理的悲哀。这是表现一个时代无可奈何的悲剧。但是也人艺学派无可逾越的开山剧目。如果说老舍先生诙谐幽默的“京白写作”让《茶馆》“北京化”,那么焦先生让中国戏曲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结合,以话剧之形,传戏曲之神,使得话剧《茶馆》“民族化”。用学者童道明的话说:“就像徐悲鸿给舶来的油画注入了中国的魂魄一样,焦菊隐给舶来的话剧注入了中国的魂魄”。如果不是焦菊隐,那么我想恐怕中国那时没有一个导演能够把《茶馆》如此完美地富有诗意地屹立在舞台上。

 6 ) 茶馆-历史变迁

   旧时代“莫谈国事”的裕泰茶馆却一派繁荣景象:提笼架鸟、算命卜卦、卖古玩玉器、 玩蝈蝈蟋蟀者无所不有,茶桌上的人们聊天、侃侃大山,鱼龙混杂、三教九流都相约在此地见面、办事。一个大茶馆折射一个小社会,不免让我想到《Friends》中的六个人常常休息和聊天、聚会的场所——Centrel Park咖啡馆,挺叫人羡慕的地方,二者虽然代表了不同的东西方文化,但相同之处都提供给人们聚会交流的好场所,在此听听八卦新闻、笑话、传奇故事,还可以认识四面八方不同的朋友,应该是相当有趣的。不知道,为何我们现在生活的周围相当缺少这样的场所,或许是过于孜孜不倦地追求吃喝了吧,街上现在唯一不缺的就是饭店和酒店,连周围的咖啡店都紧紧是西餐厅而已,常里面昏暗得像是偷情的地方。

    茶馆中的三个好人,不断改良一心只想做好生意的顺民王利发掌柜,好打抱不平、敢喊“大清国要完”、自立更生的常四爷,想通过办实业救国的秦二爷,最后都落得个悲惨的结局,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
    剧中的三幕,让观众看到了历史的变迁,裕泰茶馆的改变,某些古老职业者算卦、说媒、官差的演化,如唐铁嘴、刘三麻子、狗奴才宋恩等。茶馆就是一个中国社会的缩影。

   经典的东西很多,不过其中幕间的数来宝,很是不错,

唉,我大傻杨,是打竹板儿,说一来来到了大茶馆儿。这大茶馆儿是老裕泰,买卖兴隆真不赖。这茶坐儿多真热闹,也有老那个也有少。这有的说是有的唱,那穿着打扮一人一个样。说有提笼是有架鸟,那蛐儿蛐儿蝈儿蝈儿也都养得好。那有的吃是有的喝,您没有钱儿的只好瞪眼干瞧着。您爱下棋这来两盘儿,赌一盘儿那干炸丸子外洒胡椒芽儿。说讲摆场是讲规矩,咳嗽一声都像唱大戏。可有一样儿,您听我说:这莫谈国事您得老记着。国家的事可不好了,那黄龙旗的那个威风一天倒比那个一天小。说文武官可有一宝,他们见着洋人赶快跑。那外国货堆成了山,外带着贩卖鸦片烟。最苦是那乡村里,他没吃没穿逼着卖儿女。说官人阔是百姓穷,那朝中出了个谭嗣同。这讲维新可主意高,还有那康有为和梁启超。说这些个事儿可闹得凶,气得太后是咬牙切齿地直哼哼。她要杀她要砍,说讲维新的都是要造反。得,这些事儿可别多说,说着说着就许掉脑壳。

唉,说大傻杨,是我又来,这数来宝它还是没发财。说现而今到了民国,铰了小辫还是没有辙。这王掌柜,他动脑筋事事改良讲维新。他动脑筋是白费力,胳膊拧不过大腿去。闹军阀是乱打仗,白脸的进去黑脸的上。说赵打钱,是孙打李,这赵钱孙李乱打一气谁都不讲理。为打仗得买枪炮,一堆一堆地给洋人老爷送钞票。说为卖炮为卖枪,帮助军阀你占黄河他占扬子江。老百姓可遭了殃,这大兵一到粮食牲口一扫光。王掌柜他会改良,把茶馆改得好像大学堂。那后边住的大学生,他说话文明真好听。那就怕是兵野蛮,要进来几个这茶馆准玩完儿。得,这我先别说丧气话,给他道喜是个好办法。说他开张那么我道喜,这编点儿新词儿我也了不起。


树木老,叶儿稀,人老猫腰把头低。甭说我混不了,王掌柜的也过不好。他钱也光,人也老,身上就剩了件破棉袄。说自从那日本兵,八年占据了老北京。那人人苦没法提,不死也得搓层皮。好八路,得人心,一阵一阵地杀退日本侵略军。那盼星星盼月亮,盼到胜利大家有希望。哼哼,国民党进了北京,送来了是横行霸道的美国兵。这美国兵、美国货,咱们的日子更难过。这王掌柜他委屈多,跟我一样地半死半活着。老花馆破又烂,他想尽了法子也没法办。说天可怜,说地可怜,就是官儿老爷有洋钱!


三段不同时期的快板唱词,道出了多灾多难的中国,北京在戊戌变法后的三个不同阶段的社会百态,晚清末期回光返照的“繁荣”、军阀割据的混乱、抗日胜利后如狼似虎的国民政府。

 短评

芸芸众生,人间百态。经典台词: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

3分钟前
  • 大熊猫
  • 力荐

“打一个学生,五毛现大洋”这也算认主归宗了。片子拍得很话剧腔,不过味道还是很好,演得也好,有滋有味。秦二爷最后那段自白,现在听着还是有些伤感。

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我呀,作了一辈子顺民,……那帮狗男女们,可都活得有滋有味,……我爱咱们的国啊,可谁爱我啊!……让我们来祭奠祭奠咱们自己,您把那纸钱啊,撒起来吧,……”老舍这《茶馆》啊,也该禁了。

6分钟前
  • 严彬
  • 力荐

我觉得这部作品不朽的原因是它的立意与故事的悲剧性,但最讽刺的是,创作他的人因为文革迫害投湖自尽,比他书中的角色还要悲惨。我真的要大笑三声,流下泪来。

8分钟前
  • 我亦鬼也
  • 力荐

“我看这大清要亡国啊”。

11分钟前
  • 少年 遊
  • 力荐

如果中国电影一直都是如此水平,不敢说世界第一,亚洲第一绝对轻松……

12分钟前
  • 刘振华
  • 力荐

虽然不是很喜欢老舍,但这个剧本写得还真不错。六十年一场大梦,老掌柜看尽花开花落,我看你,你看我,都是梦中人物,戏中人物,梨园中人物。只要人类社会还在,这个梦都会继续下去。

13分钟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力荐

结尾当年看哭我。芸芸众生有你我在那里,等着一切结束。

16分钟前
  • Eve|Classified
  • 力荐

慢慢长大工作之后,开始理解什么是知识分子永远埋在心里的热血理想对国家土地的感情,还有跟现实的矛盾,是要做坚持一辈子对得住自己内心却碌碌无为的秦二爷,还是曲意逢迎的掌柜,还是倾其所有想所有改变最后还是后悔自己的付出的四爷。可悲的是,一代一代的知识分子,这种矛盾不解伴随他们的一生,看十三邀的采访我豁达了很多,接受这种矛盾,有些人选择荒诞不羁,有些人沉迷于苦难,有些人逃避享乐,或者先迎合市场,但可悲的是,这种矛盾一直在,并不会消失

18分钟前
  • 徐一白
  • 力荐

“我爱我们的国啊!可谁爱我呀? ”捡到的纸钱为自己祭奠,道一句再见留个念想,都混在时代的洪流里佝偻着。

23分钟前
  • 达令
  • 力荐

打课本中看茶馆那时候就喜欢常四爷,有骨气,也看得清。“大清迟早要亡啊”,“我爱大清,我怕她完了”,“我爱这国家,可谁爱我呀”。要是最后一把火把老裕泰点了才痛快呢,反正这茶馆不管是谁的,也不是王利发的。正是因为他是王利发,所以他不可能烧了老裕泰献给那世道。三人最后的道别,真让人心酸。“人要有钱了,吃喝嫖赌抽都可以,反正别想着做好事。”这话里头得有多少心酸啊,一声叹息。

27分钟前
  • 每天都有坏消息
  • 力荐

总想做常四爷,做来做去却还是成了王利发。

28分钟前
  • #瞬间收藏家#
  • 力荐

话剧味儿还是挺浓,《茶馆》本身剧本搁在这儿就没话说了,老舍写得好啊,金句无数。三幕,三个时代,好像时局是变了,可照旧还是民生多艰。爱国者、实业家、圆滑者、顺民……都活不成,活不好。最后一幕,笑泪相加:“那帮狗男女他们可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可干嘛不准我吃窝窝头啊!”

29分钟前
  • 易思棠
  • 力荐

资料馆2013.9.11.7pm 心内恻恻,看之流泪。撒完纸钱,秦二爷、常四爷相继离去,黑屋中只留一线光明,王掌柜再撒一把,摸下黑布,转入里屋,无限的凄凉绝望。京片子的热闹、诉苦的牢骚,在最后的空空里化为沉沉的哀痛。在老舍所投太平湖旁的资料馆看此片,百感千绪。

31分钟前
  • xīn
  • 力荐

盼哪,盼哪,只盼谁都讲理,谁也不欺侮谁!

34分钟前
  • 南国之风
  • 力荐

打洋人的短评被删。20220310。

39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我总是以为过去的人善良单纯,但是看了老舍的作品之后,发现人们还都那样,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些人偷奸耍滑,坏事做尽,有些人善良耿直,却没有好下场,坏人坏事时时有,而好人好事也并非无,简而言之,那个社会,活着已经不容易了,一切都慢慢来吧,油嘴滑舌,鸡贼心眼的人太多

41分钟前
  • Kerala
  • 力荐

老舍先生怎么也想不到,最后自己竟然成了逆产。

45分钟前
  • 轻河y
  • 力荐

管他什么时代,原来丑陋的现实都是一样的ps:京味十足啊,那才叫演戏!!!看演员每一个比一个精彩,配角也不例外,和现在的国产电影相比,差距显而易见!!!

49分钟前
  • 毛毛毛读作cuì
  • 力荐

以前吃不着花生米,现在能吃了,可牙嚼不动了。

50分钟前
  • bird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