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一次写影评,以前看别的电影从来没有这样的习惯,但是上星期看完鮀恋之后却让我有了打开电脑留下感想的冲动。我不是一个潮汕人,但是这部电影里面家庭的羁绊,爱情的抉择,现实的无奈,都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我文笔不好,就随便写一点感想。
奕新走过了青涩懵懂的青春,把他心中的梦洁留在了那段时光里。走过了逐渐懂事的大学,把心蕊留在了那段时光里。青春莽撞后,和曾经不起眼的普通的女孩晓楠在一起了。想到这里,觉得结局不免有些残酷,但这恰恰就是现实的写照。其实我们大部分人都这样,沉醉过,执着过,迷惘过,然后选了一条普普通通的路,成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经历普普通通的快乐或是痛苦。在未来的某一天里,你突然回想起曾经你暗恋过的女孩,想起你曾经执着过的梦想,想起一段曾经以为会天长地久的恋情,想起逐渐在你世界里褪色的人或事,你可能只会笑一笑,便把他们搁置在记忆的深处。
我觉得鮀恋已经并不是潮汕人的自娱自乐,而是发生在这一个特定地方的青春。可能潮汕人看到里面熟悉的场景,熟悉的人会心生感触,泪流满面,但是这并不代表一个没有经历过这些的人无法看懂其中的苦涩。
其实我非常佩服心蕊,她虽然是一个女孩,但是为了不确定的爱情可以付出那么多,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去,认识他的城市。可以为他改变,为他牺牲。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今年年初的时候我因为周末没事做去参加了一个小型比赛,遇见了W,她是汕头的。当时她穿着黑色的裙子,白色的上衣,扎着马尾辫,带着黑框眼镜,在走廊上打电话通知报了名参赛的人。从侧面看过去有点可爱,有点傻。W并不是很漂亮,但是却给我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很舒服。自从那以后,我偶尔会在她的微博上留言,qq上聊一下天,但是一直没有勇气去追。我一直都尝试着去了解W,听她喜欢听的歌,看她喜欢的动画,了解她长大的环境。这次去看鮀恋也是找了个借口跟她一起去的,结束之后有一种寒假就一个人去汕头的冲动。就在前天,晚上11点过的时候,我和朋友约出去骑车,经过宿舍的时候看到了她和她前男友走在一起,然后就想着,这个故事应该有结局了。
那天幸运地在图书馆偶遇《鮀恋》的试映,站着看完了全片。当了解到这部片子是2个普通年轻人靠微薄的工资,历时三年拍成的。那种油然而生的崇敬和佩服,差点让我流下眼泪。不得不让我这个没有豆瓣的伪文艺,激动得跑来豆瓣一定要说两句。
我不只一次问自己,同为80后的年轻人,同样拿着每月一两千元的工资,每天同样朝九晚五。而,我毕业这么多年,曾经想过无数次做一点点额外的事情,却无数次被自己的借口打断。借口工作忙,借口应酬忙,借口没有钱……所以,一事无成!碌碌无为!
而,对方。一部时长九十分钟的电影,而且拍得如此成熟!堪比专业电影。
想想那些商业电影,内容浮躁,哗众取宠!观后一点却共鸣也没有!强奸了多少普通观众的审美!纵然投资几百万几千万,拍得画面似乎唯美,演员似乎闪亮夺目!场面似乎相当唬人!都是一点营养也没有的!
我们不能用几百万、甚至几十万的投资去要求他们的设备。用这个靠每月几千块钱省吃俭用才挤出拍摄资金的片子去对比商业投资片的设备画质或者收音。但是在内容上,它所引发的观众共鸣是无法比拟的,它的真诚上,是无法用金钱去衡量的!
它是属于汕头的,是属于每一个潮汕人最真挚的回忆!
追梦人,加油!
《鮀·恋》,在我看来,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潮汕电影。“鮀”,意指鮀城,也就是汕头。
很早以前就想说一说这部电影了,一直没动笔,它折射出来的,是汕头的年轻人与汕头这个没落特区的现实困境,对应的主题自然就是抗争与突围,是年轻人的抗争,是汕头的突围。
奕新在学业、事业、婚姻等方面都面临着来自家庭的压力。奕新的父亲生病做手术,奕新的母亲为了送多少钱给医生而烦恼,生活的变故让她希望儿子能够读医科,毕业后从医。在学业上,奕新对母亲的抗争取得了胜利,他没有选择读医科。
奕新毕业后,母亲又希望奕新能留在汕头当个公务员。爷爷则指望奕新能够光耀宗族门楣。“在潮汕,宗族亲戚间互相帮衬关心,是一种温暖,可是有时候,也是一种困扰。”这是奕新的话。
在心蕊返回苏州后,奕新想要背着家人跑到苏州,恰好这时爷爷中风,奕新最终选择了妥协,顺从了母亲的心意,留在汕头当公务员。
苏心蕊两次质问奕新:“一起长大真的那么重要吗?”她尝试过融入,去寻找奕新生活过的每一个足迹,然而正如梦洁所说,一切早已改变。
梦洁在给奕新的信中写道:“你还记得南生百货不?听说要拆了,这样的消息无论真假,听起来不免有些伤感。记得小时候特别喜欢过年,一过年全家就去南生买东西。奕新,我很难过。假如所有的老街都消失了,我们上哪儿去找回我们的回忆呢?”
这座小城已经不是奕新少年时候的那一座小城。这也是很多城市的发展困境,汕头人将“汕头”揶揄为“省尾国角”,年轻人大多出外谋求发展,汕头自身的发展则破坏了年青一代的记忆。拿潮汕人特别信奉的“营老爷”来说,当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元素加入到其中,“老爷”也就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心蕊说:“萦绕耳边的潮汕话,让我感觉置身在遥远的异国他乡。我多么希望他突然出现在这城市的街角,喊我的名字,让我不再感到这么无助。”
这里还有一点必须提到的是,影片为了突出心蕊融入潮汕文化的艰难,刻意突出了潮汕人对她这个外地人的排斥,这种“胶几人”的自我抹黑是极其可怕的,写再多澄清的文章也难以洗白。
奕新与苏心蕊的矛盾更多地缘于地域文化的差异,与梦洁的隔阂则是由时间造成的。奕新曾在信中对梦洁说:“每天忙东忙西,忙到最后,几乎忘却了忙碌的意义,唯一期待的是你的来信。”
后来,他说:“不知道为什么,我和梦洁的默契,似乎停留在了高中时代。也许横亘在我和梦洁之间的不是距离,而是不再共鸣的世界,世俗吞噬了我的内心,而她却好像一直孤零零地坚守自我的样子。”
不管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一座城市,一切都充满了变数。帮奕新传递情书的陈晓楠在奕新的同学录中写道:“反正我是不会嫁给你的,你别瞎操心了。”但是后来她还是让奕新“操心”了。
心蕊对奕新说:“忽然有一天,我发现,早已忘记了你的样子。”
也许,这才是最好的结局。
对于《鮀恋》,很久以前就开始关注了,时间太长,以至于有时会担心是否夭折。终于庆幸,最近看了试映版,故事是由女主角的寻情开始,她到陌生的城市,寻找有关于他的一切,穿插讲述了两段感情的纠葛。一句“你是说,只有相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女孩,才能融入你的家庭。”道出了多少因地域偏见而分手的情侣们的心酸。
这话厉害了,这几天我一直在纠结一个听起来挺无聊的问题。我是否要介绍给身边的外地女孩子看?当然哥们作为潮汕男人,秉承父母和潮汕家庭传统,以找潮汕女生为首要目标。可是,在外读书这么多年,见过不少挺好的外地女孩子,甚至有时会发自内心觉得外省女孩子也有她非常吸引人的地方。就好比说剧里的心蕊,她坚强、甜美,重要的是她还不是一味的顺从你,偶尔有点小性子。更要命的是,这个长相甜美思想独立的女生还为你跑到汕头生活,男同胞们懂的啦。另外按照达尔文进化论,距离越远结合后代越优异,比如混血儿。(纯属科学理论)
ps 哥们以上言论绝对不是说潮汕女生不好,也不鼓吹找哪种女生最好,最多说明两者各有千秋。
说个题外话,咱们大潮汕的团结性和地域自豪感真心没话说,害我在这纠结,怕广大热爱家乡的同胞们误会我吃里爬外。你说今天这是怎么了?不就一部片,至于吗?不得不承认它真的害我纠结了一下。
扯远了~
就说我自己身边的情况,现在大家出外读书多了,不小心交往到外地的,也越来越正常了。那现实情况是怎么样呢?还真跟剧情里面所展现的差不多,你能想到的困难心酸都有了。
我记得我一哥们找的一个外省的,他爸妈死活不给。他们后来确实是分了,但是我哥们真是太痴情了,现在三十几还单身一人。
而且有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交往过外地人的,特别是在外工作的,如果不是父母强烈撮合,他们依旧会找外地人为伴侣。
这一点有待考究。
片子里心蕊来到汕头后,感叹潮汕话让她每天都像生活在遥远的国度。哥们原先在上海呆过几年,也过过听不懂本地方言的生活。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还真有点感动。还真的发自内心希望这个苏州姑娘和林奕新有好结果,无奈没看到结局,等看结局!
超级期待啊!!!
好有勇气
给个鼓励性的三星,除了有植入一些潮汕风俗民情外,其他都是网剧水平。
除了主角说普通话时特感觉像在诗朗诵的说,其他的蛮精彩,有很多笑点与泪点。
青春时候的恋爱说多了满满都是泪。
第一次看这个电影但是感触好深 很多场景真的很熟悉 比如说男主角的妈妈对他儿子说找女朋友不要找外省的(其实不是指广东省而是指只能找潮汕人)比如说那些喝茶求神的片段。最后在经历了不同的女孩之后男主角最后选择的是潮汕女孩 这就是命运使然 关于某种风俗的根深蒂固 真的不是我们个人意愿能改编的
没有选择的人生
汕头版,那些年
对白不像电影中的语言,略显生硬不接地气。
太过于贴近生活,平淡与琐碎,美好只停留在那个青涩的年代。
熬着看完的。
我在这儿等着你上映啊~~
拍得有点像潮汕版的《那些年》,看这部电影时的心情完全和其它时候不同。有机会了解到潮汕文化,电影每到对白精彩之处场内都有人鼓掌叫好笑声阵阵,是消除潮汕佬和外省仔之间隔阂屏障的好平台。
好多内容都被快进忽略掉了,不过感觉还可以,比较真实。
居然是在投毒事件知道这部电影的- -问老爷、八字、圣杯、金中、对父母的听从、排外、潮剧、牛肉丸粿条汤、薄壳等等这些传统的潮汕东西,外人是无法理解的。尽管剧情不足、剪辑混乱、演技生涩,但我还是被它的诚意打动。
旁白略囧,慢镜略装,苏州姑娘长得巴蜀风情,却也有这么一些细节令我忆起一些往事,或者只是那些配乐拨动了我这锈迹斑斑的心弦吧
8.4是怎么出来的
这部电影教会我一个深刻的道理,不要妄下定论。这是一片美丽的土地,期待有人能拍出更好的片子。
之前不想看,现在自己来到别的城市之后才发现对潮汕有多眷念。快快上映吧!!好歹我也在里面当过背景
看完《恋恋风尘》之后看的,发现有很多向其学习(致敬)的镜头,例如男主角在田园中跟爷爷说话。希望有多一点用闽南话拍摄的电影。导演很用心,谢谢。电影没有给出答案,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