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1.骂架的两伙小孩,笑死我了。
2.知道要拆迁后人们的反应,有一种不知道未来怎样的迷茫感。
3.最后剩下的几户人家里有一对老夫妻,说家里两个儿子都20多了,新分的房子没法住。
4.一个老头对导演说家里三个儿子都下岗,后面听不太清楚,好像是不知道日子将来怎么过的意思吧。
5.两个小青年玩哑铃。
6.街上卖彩票的,主持人说的话太逗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哈哈哈哈
7.出殡的灵车。
8.断水断电之后人们用雪水做饭,小心翼翼地点灯,小孩吹着灯玩。
能想起来的就这些,还有很多,慢慢回忆。
我热爱我的国家,可我也热爱我的家乡,也希望我的家乡能够利用自己的资源变的富强,无所谓,我的IP会替我挨骂,看到别人谈桌饺说东北没素质,不敢多说一句,多说一句就变成了“东北人挑事,怪不得大家都骂你们,怎么不在自己事上找原因?” 其实我知道,他们不是嘲笑蘸酱菜,不是嘲笑桌饺,他们只是找理由嘲笑我的家乡,嘲笑生我养我的地方,他们笑的是我挚爱的地方,我难过的是我的家人们都在这片黑土地上,我不知道它得罪了谁,会被这样嘲笑? 鹤岗被挖空坍陷的地面,大兴安岭被采空的秃山,大庆被用空的储备量是卡塔尔三倍的石油,瘫痪的煤都抚顺,东北三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以上,黑龙江粮食总产量连续十三年全国第一,东北有石油,有煤矿,有军工,有黑土,却只能从重工业转向农业,这是共和国长子的担当。 包括最近东北一直被骂卖国贼,没人知道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义勇军是东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哪里有难,东北帮哪里,可是东北有难,哪里有人帮东北。 东北三省受教育程度仅次于北京,因为这的孩子打小被灌输的思想貌似就是走出东北,从小便听振兴东北,这个大饼被画了一年又一年,画到如今,受到那些接受东北无偿捐献三四十年的南方十四省的无尽歧视。 本是同根生,我以手足换手足,可为什么手足要笑我不丈夫呢?
8⃣️点8⃣️,全片大概分成四个部分:游荡的青年,搬迁中的街道,钉子户的生存,及废墟中的艳粉街;大卖彩票是个极好的开场,浓缩当时社会生活状况(下岗的职工群,浓厚的东北口音,拾荒者和世纪初的音乐穿着审美等);第一部分有一定的故事线(终日闲晃无所事事,泡妞,大牌麻将,脏话),第二部分切入和进行的节奏并不缓慢,相比之下还是比较快的,开会动员,接政策,讨论拆迁赔偿,涉及到不少老而将无养,中年而无助的百态)片中仅有的两三处访谈视角使用也在此;进第三部分,本以为人们聚集的小卖部当是全街最宽绰处,还是和几家断水断电人家一道艰难求生;废墟残塬被大雪覆盖,沉睡地下的👵迟迟未出,烤番薯的孩子尚不觉人世苦辣,电话铃响,回眸的人瞬间如《四百击》的安托万,安托万那茫然的眼神也许并不是见到大海的喜悦,更是一种无可逃脱的,山那边还是山,海没有尽头的惊愕。
王兵努力在做着忠实的纪录者,并不是纪录片/艺术片便要无叙事,无时序而不知所云,艺术家永远需要现实的关怀
多么三俗的名字,多么沉潜的内涵。
有的人苦逼,在家做作业,考研一旦超越她复习的底线,她就算彻底白交了钱。学弄子,一旦碰到难写的题怎么写?
我就拿艳粉街做个示范吧。
想到了捷克的鳄鱼街,想到了马丁史柯西斯的穷街陋巷。想到了80年代的华尔街电影。讲的都是一个——人发生了什么?
而这里讲的沈阳的彩票贩子怎么弄舌?讲老百姓在街上怎么样杀时间?讲我们的日常与四季。讲我们的生命如何做作业。
在一个废旧的工业城市里将迎来一次凤凰涅槃,中国的经济虽然没有从东三省里走出,却在肥沃的黑土上曝出了一个个地王价格。这就是艳粉街在世纪之交的变化,从本质上说他和二战后的华尔街也没什么区别,和我们说的捷克破败的鳄鱼街也没什么区别。
他们是辉煌的谢幕,他们是牺牲的哥哥和姐姐。
它叫艳粉街,但却没有任何颜色艳丽的事,有的都是那些无所事事的年轻人,家徒四壁的普通人,无比生动而真实。没有刻意,没有编造,没有伪饰,更没有煽情。在中国,其实不需要编剧,光怪陆离的现实拍出来就是电影。
第二部《艳粉街》长三小时。记录了在沈阳市铁西区艳粉街生活的几个整日无所事事、吃饭睡觉闲扯打牌的青年的生活以及街区拆迁改造给这条街上居民的影响。福利彩票热闹场景的开场很好,但中途剪辑又散了。这些生活在大城市角落里,生活困窘前途渺茫的人,扯淡玩闹看起来无聊但非常真实贴近生活,值得关注。//20191220北京UCCA新亚洲影志9小时马拉松放映。无论男女老少,张口闭口必粗话。王兵记录了一条街区的死亡,就像《方绣英》。
176分钟,依然是刁钻的镜头,电影中一直有一条隐线:老一代被辞退,离了厂,没了前途,未来是茫茫一片,年轻人无所事事,提及理想纷纷闭眼耻笑,未来亦是茫茫一片,在理想溃败的年代,一切正常也显得怪诞。铁西区,毋宁说是中国文化、甚至中国社会的缩影。
片长9个多小时,而且结构非常松散,因此,建议最好把它当一电视剧分成几集来看,每次看上那么1小时半小时的,有消闲解闷提神醒脑的功效。
“开始我没有就此放手 我以为可以用我的真心来打动你 可是这一切全是在浪费时间 既影响了你的学习 也耽误了我的工作 所以现在想开了 既然你不答应我 我也不再打扰你了 这个你可以放心 我现在依然喜欢你 自从我第一次看见你 我的感觉就告诉我 我喜欢你 我独自去你学校好几次 都没有叫你 我觉得看你一眼就是最大的满足和快乐 也许这一切都是我一厢情愿 也可能是单相思吧…如果你相信我的话,你有什么不开心、不能向别人倾吐的事 可以给我打传呼 我愿意作你的忠实听众…”
这就是我记忆里世纪之交的东北,就连混有尘沙的干冷日光也异常真实。艳粉街消失在深深的雪里。
国产纪录片《铁西区》我是慕名已久,断断续续终于看完了,除了怀旧的感觉,一是感觉影片太长了,二是觉得东北人太爱讲粗口了,男、女、老、少几乎个个满嘴脏话,汗~~
百度百科:创作背景 → 王兵以前在沈阳上学,经常到铁西区拍图片。在他眼里,铁西区首先是一个中国几十年政治、经济、生活历史的一个缩影。王兵本来想在铁西区拍个故事片,但在铁西区这个突然变得纷繁和沉重的题材下,这一想法似乎变得无法实施。更让王兵苦恼的是资金的问题,当时王兵的口袋里只有几千块钱,他没有钱组建剧组,摄影器材也只有一台精度并不高的DV。题材和资金的双重问题,让王兵为铁西区拍摄一部故事片的想法走入了死胡同。如何把单薄的DV和体积庞大的铁西区联系起来,王兵左想右想,他发现只有纪录片这一种方式能完成 。→ 导演王兵及作品简介:http://culture.ifeng.com/niandaifang/special/wangbing/jianjie/detail_2012_08/14/16795831_1.shtml
比双雪涛笔下的艳粉街更生动,比贾樟柯镜头里的《小武》更鲜活。《铁西区》三部中私心最爱,因为那种更切近的生活的滋味,也因为有非常稚嫩的年轻人在为爱和生计奔波。孩子们站在脏冰上激烈地对骂,而只比他们大了一点的青年们,汇集在洪祥商店里,他们听伍佰、王菲、张信哲,念最蹩脚的情书,却穿皮鞋,打扮得像三十岁。他们浑然不知未来在何处。有失焦,有抖动,有“穿帮”,但这些技术瑕疵不是最重要的——王兵拍到了冰天雪地里的苟且和热烈。而就是在这一部分兵荒马乱、人心浮躁的拆迁狂潮里,我第一次意识到《铁西区》是一套关于废墟的电影——工厂,艳粉街,铁路,在世纪之交的迅速陷落。《工厂》是安静的山崩,《铁路》是无尽的虚空,而《艳粉街》是永远的黑洞。在贫穷、黑暗和寒冷中,那些亲爱的人们被吸入生活,纷纷扬扬地离开了。
“东北虎一只,就是我。”艳粉街是我虚构的场域,在这一点上我和许多人没有共识,这里头包含了虚构者的狂妄和虚构者的弱小,狂妄是因为书写记忆就是创造记忆,或者说创造属于自己的精神真实,弱小是因为确实很多事情忘记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虚构的记忆侵占了真实的记忆,两者层峦叠嶂,不可细究。所以看到艳粉街在王兵的纪录片(《铁西区》第二部分:《艳粉街》)里出现的第一个镜头,我的眼泪就“唰”地下来了。那是另一个艳粉街。虽然也经过了遴选,但是那是伟大的事实,客观的,我也曾是其中的一员,街上是泥泞小路,一进屋就没了太阳,总有几个人在街上闲晃,人在白天也能喝得醉醺醺,站在破副食店门口一聊就聊上半天,无所事事。(双雪涛《艳粉街是我虚构的场域》,选自杂文集《白色绵羊里的黑色绵羊》)
艳粉街年青人的无所事事和打情骂俏很有意思,最后老街区的推倒与仅剩下的钉子户的坚持结尾很好 总的来说这是三部分中最流畅的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
中集178分钟,x、x你妈、x样的,累计出现约1000次;那封女孩子写的别字连篇的分手信,在嘈杂的小卖部被大伙念出来,有些心疼;最后拆迁的艳粉街漫天雪地,是想象中东北的模样。
王兵说:“我们想创造一个世界,但最终这个世界崩溃了。”即使是最荒芜的土壤也挡不住幼苗的生根发芽。在贫困的艳粉街,爱情也如同蓬勃的青春一样疯长。这是是本能,是生的力量,是青春的力量。可如今,他们的家园被拆毁,他们的精神家园依旧无处安放。生活不在别处,看看这个你所生活的国家。
就是些东北人而已啊
物质从国有化里私人,人的心理却还是国有,或者说总要找某种集体,让自己被纳入。雪地的深处恍若随时有烟火要喷薄,最后却随着巨大的机器声一起消失,在这片土地上,诗是野蛮的,或者它本身就是一首诗
“中国最好的电影都是纪录片”——这话真是一点没错,这片魔幻现实主义的大地上,创作是被无限箍紧箍死的,而现实却在各个层面上极其有活力的拓展着人认知的上限与下限。真的不用再去创作什么了,像王兵这样把镜头一架,无限接近生活就是最好的作品。当然,他找到的时机和凝视的视角的确是上帝的礼物。
第一部《工廠》珠玉在前,第二部就顯得沒有那麼震撼了,反而冗長多餘。
终于明白为什么《铁西区》这系列的纪录片获得的都是两极评价,因为导演用了最简单的剪辑和最直白的镜头告诉人们,这就是改革开放时候的东北,没错,如果第一部工厂离我生活还很远,那这部一草一木一路一景已经深刻的扎进我的脑海里,这就是我小时候的东北啊。
镜头从工厂转向街道,离我们的距离更近了。我对这部的喜欢,超过第一部,因为那些无所事事的年轻人,那些家徒四壁的普通人,无比生动而真实。没有刻意,没有编造,没有伪饰,更没有煽情。在中国,其实不需要编剧,光怪陆离的现实拍出来就是电影,所以出现目前这样的局面:中国最好的电影,都是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