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泣血记》:恋爱不易
这部影片是卜万苍在联华的第二部作品,也是金焰和阮玲玉继《野草闲花》、《恋爱与义务》之后的第三次合作。
影片的基调是爱情,包含着对阶级矛盾、贫富平等、恋爱自由的讨论,通过讲述一个城里少爷和乡下姑娘深爱而不能在一起的故事,展现了一出引人入胜同样引人思考的悲剧。如果你不想想得太多,想得太远的话,这部电影其实就告诉我们一件事情,那就是恋爱不易,珍惜现在的自由恋爱机会。
对这部影片,我印象深刻的有两点,一是阮玲玉的演技,《中国电影史》(李少白版)的描述是这样的:“阮玲玉的表演生动自然,她的村姑扮相可以乱真,与乡村的大自然环境交相辉映,很是悦人耳目。”有人说阮玲玉的某些表情和动作有点过于夸张了,对此我不敢苟同。首先电影是默片,情节的表达往往需要夸张的肢体动作和丰富的表情来展现;其次,相比之下,你是更喜欢现在小鲜肉的面瘫表演还是表情更丰富的演绎呢?答案不言而喻。像阮玲玉这样又美又有演技的女演员,甚得我心啊!
另一印象深刻的地方是,琳姑之父陆起,被金母辞去工作后,面对来犯的劫牛贼,仍然想要前去帮忙,琳姑劝言,已经不关咱们的事了。陆起说道:“宁可别人负了我们,我们不可负人。”我总是对这样一些关于为人处世、思想觉悟的部分感到欢喜,我认为这也是电影的教育意义所在。
电影之外,这部影片不拖沓,剧情设计跌宕紧张,又是符合当时群众口味的悲剧风格(虽然最后勉强来了个团圆设计),自然而然,这部影片会有不错的成绩。据记载,这部影片的观众在联华的所有影片观众人数中占据第一的宝座。
第一次在资料馆看默片!
完全没有声音的情况下,能把一个现在看来有点俗套的故事讲的这么动人,真是难得。
看到一半,还觉得交代父亲在牛场和偷牛贼较量有点没必要,虽然那个大全景很有气魄,近景的打斗也很精彩。但直到后面父亲被辞退了,还因为“宁可别人负我们,我们也不能负别人”而仍去教训偷牛贼,才明白这是多么好的一个对应。所以觉得全片很完整,甚至工整。
琳姑父母的身上,体现出太多美德。母亲在琳姑五岁时用桃花教导她要好好做人,这个场景在紧要关头让琳姑“迷途知返”;父亲极富责任感,为人正直,除了教训偷牛贼甚至被弄瞎双眼,还在金太太提出要给钱打发他们父女的时候,断然拒绝。他们会在主子来的时候,牵着孩子的手去迎接,帮主子抱孩子出轿子,也会在主人回城的时候带上鲜鱼特产去送行。虽然主子一直看不起他们,但他们从不在意,还一直不卑不亢,没有奴相,只是对所有人都一样的礼貌和厚道。
另外,男主也和他的名字德恩一样充满美德,不嫌贫爱富,不始乱终弃,用情专一,更不近女色,敢于和有阶级观念的母亲对抗。甚至在那个年代就说出“爱情不分贫富”这样至真的话。(觉得那时候的中国电影从剧作到观念都真不差。很自信,而且有实力。)
还注意到一个细节。从小娃娃时候开始,大家一直都管琳姑叫琳姑,但在快要去世的病床前,大家都改了称呼,德恩少爷管她叫琳妹,父亲管她叫琳儿。这一点更让人感受到爱人和亲人的悲伤,让人感动。
最后,觉得乡下被展现的很美。广阔的牛场,乡间小路,大宅子里的庭院,小家小户里纺花养鸡,宅子前的小河呈现出倒影,桃花林里开满桃花……
最最后,金焰可真帅啊!
在中国早期电影史上,《桃花泣血记》是非常耐人寻味的。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部电影以农村为背景,和先前的《劳工之爱情》、《情海重吻》、《一串珍珠》等电影趣味迥异。1930年代的中国,农村和城市的面貌,农村人和城市人的生活水平、生活趣味的差异是巨大的。在那个城乡二元化远未像今天这么严重的时代,农村,已经代表着落后、贫穷、卑贱,城市代表着进步、繁华、和富足。然而,在影片中,悖论的是,代表贫穷落后的农村,在某种程度上却又代表着善良和正义,农村人是中国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的保留者。而城市则代表着保守、恶毒,城市人的典型特征是势利眼和为富不仁。于是,城市的价值最终屈服于乡村,农村人的美德感染了城市人,使他们回到正义和道德的轨道上来。
从前对阮玲玉的印象是,她是一个非常现代的摩登女性,和农村生活以及农村题材的影片并不相关。然而,《桃花泣血记》里阮玲玉的农村姑娘扮相让人非常吃惊。平心而论,阮玲玉的扮相算不上非常成功的,因为从气质上看,阮玲玉天生丽质,面容姣好,远不像饱经体力劳动的村姑。不过,虽然她的表情和动作时有夸张之处,但还是少见毫无烟火气和匠气,从这一点上,倒和性情率真的农村姑娘非常相似。另外,她能颇为准确的体会到农村姑娘的心理,尤其是对美好爱情心向往之,却又自知卑微而顾影自怜的矛盾心态,将这一角色把握得非常到位。
农村生活是悲惨的,虽然拥有美丽的桃树,一望无际的草场,牧歌式的田园风情,但不能回避的是,农村的标签始终是落后、贫穷。琳姑的父亲为人看管田场,母亲做农务,家里种田靠租佃,生活水平属于中下等。男主人公德恩家里是东家和财主,使奴唤婢,宅院美轮美奂,两者的差距不可以道里计。就婚姻而言,讲究所谓的门当户对。因此,按世俗的眼光,琳姑和德恩是不可能走到一起的,德恩的母亲也对琳姑一家充满鄙夷。然而,在五四启蒙运动的语境中,这种不平等,当然是要打破的。作为生长在大家庭的新青年,受到“封建”家庭的束缚,当然要实现自身解放,甚至不惜与家庭决裂。在影片中,导演既突出了阶级和身份观念实际是人为建构的观点,比如两个孩子小时候结成伙伴的情节,字幕显示说年少并不知阶级界限,也设计了德恩为了爱情,最后毅然决然冲破束缚,和一手抚养自己的母亲决裂的镜头。导演很自然地否定了旧的家庭伦理,否定了城市人的生活价值观念,对农村人的单纯、质朴、善良给予充分肯定。结尾让城市人自知悔过,反躬自省,认识到最能体现真善美的价值原来存在于农村之中,最后接纳了琳姑一家。然而,这时的琳姑和母亲都已经去世,剩下的只是他的父亲——那位双目失明的老人了。
影片的目的可能是批判阶级观念和身份不平等,但我最注意的,还是其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的民粹主义色彩。这和30年代即将在城市兴起的左翼文学的思潮暗相呼应。左翼文学青年大多来自于没落的大家庭和社会底层,他们受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影响,再加上自身的感同身受,对社会的不平等和中国农村的苦难,有了或多或少的模糊了解。因此,这部影片和之前的旧市民电影相比意义是非比寻常的,因为它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的苦难有所回应。
那么,如何才能让农村人活得更有尊严,获得和城市人一样的身份平等?要像影片一样,靠城市人的自我反省吗?当然不能。影片中的故事,无疑是高度理想化的,尤其是德恩和琳姑孩子的出世,实际上和古老中国传统的传宗接代道德话语暗相呼应。那么,要靠社会革命吗?如1949年前后天朝建政以后的土地改革以及对城市或农村富裕阶层进行的彻底革命?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条路实际上也行不通。因此,如何实现平等的问题,永远是个悖论。即使是80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在追问,到底通过何种手段,可以达致平等?
桃花泣血记
詞:詹天馬 曲:王雲峰
人生就像桃花枝,有時開花有時死,花有春天再開期,人若死去無活時。
戀愛無分階級性,第一要緊是真情,琳姑出世歹環境,親像桃花彼薄命。
禮教束縛非現代,最好自由的世界,德恩老母無理解,雖然有錢也真害。
德恩無想是富戶,專心實意愛琳姑,免驚日後來相誤,我是男子無糊塗。
琳姑本正也愛伊,信用德恩無懷疑,每日作陣真歡喜,望要作伊的妻兒。
愛情愈好事愈濟,頑固老母真囉嗦,富男貧女蓋不好,強制平地起風波。
紅顏自本多薄命,拆散兩人的真情,運命作孽真僥倖,失意斷送過一生。
離別愛人蓋艱苦,親像鈍刀割腸肚,心啼哭病倒鋪,悽慘生意行無路。
壓迫子兒過無理,家庭革命隨時起,德恩走去欲見伊,可憐見面已經死。
文明社會新時代,戀愛自由才應該,階級約束是有害,婚姻制度著大改。
做人父母愛注意,舊式禮教著拋棄,結果發生啥代誌,請看桃花泣血記。
“软弱总裁爱上我”的故事
地主的儿子爱上了贫农的女儿
家里有个强硬的妈妈这个咋办呀
“嫁到我们家?说梦话呢你!”
穷姑娘怀了孩子被赶回家了
狗血剧情配上一株桃花作为意象线索
或许还是少了小小
那么
就再让这姑娘死个🐴吧
还差了一点么
那么
就再让这姑娘爸爸瞎个眼吧
还不够么?
你听听说的是人话吗
好了
这姑娘也死了
呸!
叙事功力深厚
时空的变换穿梭融在屈指可数的几个场景里面
戏剧张力巨大
虽然衣物无颜色
但阶级对比透过简洁利落的镜头处理
比黑白更有冲击力度
阮玲玉的喜怒哀乐、一颦一笑
肢体语言丰富到
根本无用字幕加以解释
每个表情都富于强烈的感染力
抨击了旧社会的封建礼教
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同情广大年轻妇女的命运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精致完美的剧本,灵动自如的摄影,杰出感人的演出,不逊于《神女》的水平!英文名直白且恰当「桃花姑娘」,全片以花喻人,琳姑的一生,起于桃花枝、长于桃花畔,恋于桃花下,终于桃花林。阮玲玉在本片里的形象,恍惚有几分丽莲·吉许的影子,天真烂漫、情窦初开,而后又饱经苦难,也都出现照片之中。PS.这个实际有配乐版,油管上一搜就能找到94分钟版。
同样是一个低阶级和高阶级之间的禁忌之恋,但是采取了一种对青年文化、五四文化、新文化的认同,不是站在权力、利益和贵胄的一方,而是站在贫穷的、落后的、乡村的一方,同时,在五四一代成长起来的演员、导演、制片团队的心理结构或潜意识中,也可以看到,他们不同于西方同时期导演,对于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化,以及城市的问题:污染、礼仪、混乱,仍然缺乏一种现代主义美学的理解。因此,在郑君里、卜万仓等导演的镜头下,城市往往意味着堕落,而乡村则是挽歌式的,朴素、自然、诚恳的。影片描写的低下阶层仆人/佃户跟地主、公子哥的恋爱,一方面是乡村与城市结构的复刻,一方面是自然与堕落之间的二元思想系统,其实也是阮玲玉本身经历的缩影。
画着浓妆的金焰和阮玲玉演了一对苦命鸳鸯,这时的阮似乎还未懂得神女里那种较为内敛的演戏方式,脸上尽是夸张表情。影片不愧是在三十年代,非法同居,未婚先孕,最后结局倒也有卜万苍想达到的嘲讽和警示。
以桃喻人,花自凋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结尾蒙太奇用得好,实现时空延宕;灰姑娘遇上有情富家郎,终究又一出孔雀东南飞;阶级观有较明显的左翼倾向,也成为悲剧源头,大半个世纪过去,又改观多少?阮玲玉与金焰好一对银幕情侣,虽表演夸张,看起来真是赏心悦目。
和神女一对比,发现演员果然是需要成长的……
那时候的默片要采用极为夸张的方式表现相对内敛的故事情节。人物极度夸张的表情、肢体动作和化妆配上老电影胶片的严重跳帧,以现在的眼光看来或惊悚、或滑稽,有着浓浓的时代感。阮玲玉这名字好熟
第一次在影院看无配乐的默片,声音的无把听觉空间让渡给中央空调的风声呼呼呼呼,同时赋给观众保持安静和发出声响这两种矛盾的本分。观看真正的默片,观众始终在寻找声音并愈加重视,所以影院保持着前所未有的安静,却热烈回应有些笨拙的幽默感。起码我有被打回原形,觉得俗套剧情和夸张表演方式都无所谓,因为本来就该是这样。终于见到阮玲玉,也明白她的好了。
富家子德恩和穷村姑琳姑青梅竹马,相爱却不能成婚,以至于玉女早逝,金童绝望,家人伤怀,观众落泪。虽是老套故事,却有其鲜明特色。故事有些人为痕迹,表演也不无稚拙之处,但那一份凄凉迷离的美感却能深深打动人心。片中桃花开谢似能泣血倾诉,与人物命运紧紧相连,成为重要的悲情象征。
影迷里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奶奶,颤巍巍的排队,安静的坐下。这场人不多,整个影池安安静静地陪着老奶奶,跟她一起穿越时空,追忆那或许是在她年轻时心中最美的女神。@美琪SIFF2021
好像是第一次在大影厅看没有配乐的长默片。承接前天的阮玲玉。我终于能get阿阮的迷人。哪怕是默片自带的过度表情,还有Maggie说的那句“骚到骨子里”(她居然没有用hau这个字,是不是粤语里这两个字还是有subtle dif)。从头到尾我都不相信金焰动了情……但大抵不是他的错。韩兰根年轻时候已经是移动的表情包了!也是天赋异禀。#SIFF2021# @和平 以及我每次都离人民警察坐得好近……
浅显明白的立意,中规中矩的叙事,新旧杂糅的理想主义。小孩脸上的两道黑眉囧死了。同样囧的还有金焰的那口大白牙,可惜了一张帅哥脸。要不是阮玲玉,这片没法看,虽然她也演得夸张做作,但我见犹怜啊。
门第观念,可以预料的悲剧。遗憾的是多少有些概念先行,以花喻人是全片妙处,阮玲玉的天真和楚楚可怜真是招人喜欢。过度表演是难免的,不过演母亲的李时苑从头到尾的摇头显然是帕金森或是原发性震颤.3星半
阮玲玉后半段“枝折花落”时的绝望劲头,要比前半段“人面桃花”时的扭捏作态要好,或许这也注定了她戏里戏外都只能演悲剧,有时候金焰都比她会卖萌。影片整体还是阶级观念扼杀美好爱情的套路,只是以桃花的荣枯作比兴,添了几分人文气息。“打泥仗”那段蒙太奇组接、花下约会时的俯拍摇移有亮点。
6。两年半前标的想看,看之前现存最早的想看电影,记得当时是想看下阮玲玉长什么样,虽然也一直没看过她的片,可已经没有了兴趣
4.4 沒有愛情。我只看見了她自己一個人。
首次纯默片体验,肃静到精神兴奋。同一时间既有阮玲玉在大荧幕演绎苦女,也有讲述阮玲玉一生的影片在放映,这也很奇妙。但上海人为了维系文明观影的自尊所发出的怒吼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ὢ・᷅ )
20210612 SIFF No.1 | 其实夸张表情很可爱啊。就是男主虽然靓仔但老让我想到百老汇时期专演小白脸的鲍嘉。另外完全默的默片还是第一次看,在影院里还适应了一会儿
supervised by LO MING YAU~~WRITTEN and DIRECTED by RICHARD POU~~PRODUCTION MANAGER LAY MIN WEI~~
金阮三度携手,从青梅竹马到后继有人,封建伦理与轮回观。既有湖光山色农田牧场,又有庙会西洋镜裸体画照相机,大全景阔气非凡。阮玲玉巧笑倩兮的农家女孩形象,琳姑垂死呼唤与德恩少爷奔跑绊倒的交叉剪辑,舞台妆太浓,韩兰根跑龙套
全班同学倾情配音着看果然不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