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跑完步马上打车去电影院,可能太赶突然有点天旋地转血压飙升,而这部电影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没给观众喘气的时间。不断切换画面,密集的对白,连一个慢镜头都没有。班克和小琳参加电视问答节目的时候在厕所狂吐,他们演习作弊的时候班克再次狂吐,最后小琳在考场用2B铅笔抠喉更是当场大吐特吐,有点晕车的我胃里翻江倒海,差点就要吐出来。
之所以紧张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希望小琳和班克都能成功。无论是帮别人作弊狂捞一笔,还是靠自己努力得到奖学金出国。虽然有点政治不正确,但是在丛林社会,究竟是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呢,所谓道德的高地根本没有天花板。而且命运根本没有善待他们,贫穷的单亲家庭,父亲母亲没本事,哦对,他们比别人聪明,可是这种聪明也更多是后天勤奋得来的,跟班克的妈妈在洗衣店搓衣服搓到驼背的勤奋又有什么区别呢?他们就算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优等生,就保证能得到自己想得到的吗?就像班克说的,还不是出来打工,只不过工资稍微高一点而已。他们即使勤勤恳恳,还是会遇到各种困难和诱惑。而他们做的选择,其实都只是在赌博,只能说作为赌徒,也许他们不够通透,但这种所谓的目光短浅,本质上很可悲——仅仅只是因为他们早就过够了这种操蛋的生活。
这个世界留给穷人试错的机会太少,而试错的成本又太高。班克被小巴找人揍了一顿之后,错过了学校出国奖学金的考试,在他没有任何办法的时候只能选择跟小巴合作。当他知道自己被设计后狂怒,想要退出这场游戏。如果这样,之前他挨的苦头都白挨了,他只能回去那个设备落后的破洗衣店,帮着驼背的母亲搓洗衣服。
更令人绝望的是,当班克玩砸了,被学校开除,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他拿着作弊赚到的钱,能想到的也就是给自家的破洗衣店换几台好点的机器。看到这里真的哭了,穷人能想到的真的也就是这些了,反正也没有再多钱。是的,也许哪天他的洗衣店就连锁了,从此成为洗衣大王了呢。班克对小琳说:“你是活该,我是倒霉。”但是他们的活该和倒霉本质上没区别,就是穷,人的不自由大部分来自经济不自由。
还有更加惨绝人寰的是,小琳干完所有的事情良心发现了!伟光正的她要去举报,要去揭穿这一切。这不就是鱼死网破,“代噶揽埋一齐死”吗!!!那些富人原本就那屌样,她去举报了只是把他们打回原形,而她和班克这种却要付出更加惨痛的代价。虽然班克最终黑化已经无可挽回,可是我真希望小琳转身离开洗衣店的时候电影就此结束。
结尾的小琳,让我联想到毛姆在《刀锋》里改编《马太福音》写到的耶稣: 耶稣很饿的时候,撒旦说你可以把石头变成面包,他拒绝了;撒旦又把耶稣胁迫到神庙之顶,说你跳下去吧不怕的,你的天使会托住你,耶稣拒绝了;撒旦又对耶稣说,你只要对我俯首称臣,这世间万国都归你,耶稣还是拒绝了。 可是,当撒旦对耶稣说,只要你接受戴上荆棘王冠和被钉在十字架的死刑,全人类都能得到救赎,耶稣答应了,撒旦笑得两肋发疼。 “恶人作恶的时候,总是以救赎的名义”,当人类决定自我牺牲的时候,总比上帝更高贵,因为上帝充其量只是牺牲了他的独子耶稣。 上帝尚且以救赎人类的名义,可是小琳,只是可悲地想要弥补自己一时的贪念将石头变成面包犯下的过错。我更同情的是班克,他的堕落更多是外因造成的,他原本是那么纯洁。
电影为了戏剧性表达所设置的规则似乎是:所有有钱人都是蠢货,所有穷人都绝顶聪明。 可是现实生活根本就不是这样啊! 这个世界没那么好。
每次哭都是因为男主,就从他开始讲。
“他是个怪胎奇葩,四五年没跟他讲过话。”这是在演练被抓时,男二描述他的一段话,男主依然木呆呆地站在一边,也不知道被这样形容过多少次,都早已没有了感觉。
他家境贫寒,不喜欢去餐馆吃饭,因为很贵。他努力学习,连走路都在翻看早已经滚瓜烂熟的书,时常挂着一个耳机,里面放着巴洛克音乐。
我一直认为,想要让一个人踏踏实实、努力上进的最好办法,并不是让他没有别的选择的余地,而是让他始终相信规则,相信规则是公平和正义的。
相信很多人在看到他提醒女主有人抄答案和打小报告时笑了起来。在以前的学习经历中,男主通过不懈的努力,拿到了奖学金,他的照片和他的成绩一起被挂在了教学楼上。他是相信规则的,所以也愿意去维护。于是他拒绝了东的3000元。
正因为如此,在影片的最后部分他想要拉女主上贼船时,才让人格外心酸。
对我而言,男主的心理变化是本片最大的看点。主要体现在四个部分:
1.干一票可以得到一百万。一百万不是3000元,他心里应该有把这笔钱和以后正常工作收入进行了一个比较,而且此时他已经失去了去新加坡的机会。可以说这个阶段他对规则已经产生了动摇。
2.知道了真相,像疯子一样跳过桌子,把男二痛扁一顿,然后答应男二,依旧考试。自己的梦想被有钱有势的人雇两个打手就毁掉了,却依旧要上贼船。因为已经失去了留学资格,而不加入就连钱也没有了。男主知道:原来人是可以为了自己的目的干出这么下流的事的。
3.厕所追加一百万。“不是我们在一条船上,就会有一条心。我要给你足够的刁难,我要收获足够的补偿。巴,我都是跟你学的。”
4.彻底黑化。其实我更愿意说是彻底绝望,因为作弊,男主成为了一个有污点的人,失去了stic的资格,被学校开除。既然已经走偏了,那就走得再远一点吧。“黑暗的世界啊,我把灵魂献给你,我只要荣华富贵。”
接下来,女主。
太聪明的人做一件事总是要先找找理由的,理由符合自己的认知,就会遵守;否则,明白了规则结构,再经过自己的思考却依然选择违反的事,干起来就会心安理得,没有任何畏惧。
这一方面在电影中有两点体现:
1.她骂学校收20万赞助费。她知道学校这么做是错的,是不光彩的,所以她敢在那个女老师(校长?)面前直接骂,一点面子都不给的。
2.她答应作弊。
然而,判断理由的结果却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因为即使是再聪明的人,她的认知也有可能不够完善。
所以女主的心理变化在我看来是一个认知不断被纠正的过程。
我们都是失败者,不像小巴和格蕾丝,他们是天生的赢家。
开头就是一个十五万元的计算,让我们在感受到女主的数学天才时,也给了我们一个女主家境贫寒的印象。但我觉得女主只是普通人家而已,并不会是贫穷。但是女主过于早熟,过分在意家中的琐碎的花销,所以她自己也会有一种家境贫寒的感觉。
因为如此,开头我们看到她拍证件照时,多多少少是有一些拘谨的。所以当女二,那个眼睛大大的甜美姑娘对她表示了一点点的友好时,她就认为她们是非常好的朋友,后来女二请她帮忙作弊时,她并没有认识到这是不对的,而是没有犹豫的提供了帮助,并且认为这是一个双赢的事。
此时她的关键词是“友情”。
另外从开头她为班克整理衣服的时候也可以看得出来她对于班克是发自内心的欣赏,不仅仅是对手而已,其实我不知道琳是不是把班克看成了另一个自己,看到努力想要让自己和母亲生活的好一点的班克就想到了自己和父亲。
”因此看到你被人痛扁一顿错失了留学的机会,我也会心痛得夺门而出。我看到了你所受的伤害我也开始重新思考我所做的事情到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不知道女主到最后有没有意识到她的所作所为不仅仅伤害了班克,任何一个作弊的人取得了高分,就意味着另外一个人被挤掉,而另一个人,是真真切切地付出了努力。对于一个看电影时总是爱瞎操心的观众来说,一边被紧张的情节抓住了心,一边又希望一定要抓住他们,为了公平。这种感觉真是糟糕极了。(笑)
也是为了公平,最后安排了女主自首。这却是本部影片,我认为男主悲惨到达了极点。
从头到尾,女主对于所发生的事,完全出于主动,最后去自首也完全是自己良心发现之后以一种回头浪子的还算正义的身份去面对自己所犯的错,而男主,莫名其妙被卷入了这一切,永远失去了出国留学的机会,最后终于决定抛弃自己的良知,结果女主自首。什么都没有得到,什么又都失去了?
老天啊,班克到底做了什么,你对他要如此的狠心。
电影是世界的艺术,好片并不是美国特有的产物。
印度的《摔跤吧!爸爸》凭借满满的正能量赚足了观众的眼泪;日本的《人生密密缝》堪称性别题材的教科书之典范;西班牙的《看不见的客人》一部电影反转几十次,一环扣一环;韩国的某恐怖片,吓得有关部门纷纷要求封杀……
而这部泰国的《天才枪手》,又将掀起一次刷爆朋友圈的观影狂潮。
说它是神片可能有点夸张,但它绝对是不少观众心目中2017年亚洲电影十佳。
说到泰国片,我们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爱在暹罗》《初恋这件小事》的青春片,抑或《拳霸》《冬荫功》的动作片,或者《厉鬼将映》《鬼影》的恐怖片。
而《天才枪手》则是一部不带恐怖元素的悬疑片,还有一些犯罪片的色彩。
“枪手”多指代替别人参加考试或撰写论文并获取相应报酬的人,简单的说就是帮你考试作弊,这种类型的电影还真是不多见。
作弊本就是错误的,登不上大雅之堂,再天才的作弊方法也是不可取的。观影之前,想必大家和我一样都倍感好奇,以作弊为主题的电影能怎么拍?能拍好吗?这是在倡导大家作弊吗?会不会有价值观扭曲的嫌疑?
然而截止10月14日,《天才枪手》豆瓣8.5分,IMDb 8.3分,烂番茄新鲜度更是100%。
这样口碑已经不单单是“好”了,完全可以说是“炸裂”。看来导演不仅把作弊玩出了新高度,并且了规避了“三观不正”的问题,给观众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女主小琳是一名天资聪颖的学生,钢琴、游泳、数学样样精通,并且拥有极高的智商。
她先是使用高智商方法帮助同学格蕾丝作弊,让格蕾丝顺利考取了高分。
后来,小琳的同学“巴”以高额报酬请小琳为他们总共6个人作弊,
报酬为每个人每门科目3000泰铢(约600人民币),而他们一共有13门科目,这样一来,小琳就能赚到3000X6X13=234000泰铢(约46800人民币)。
再到后来,同学们又请她帮忙在国际考场上作弊,而一旦成功,她将获得200万泰铢(约40万人民币)的报酬。
然而,小琳的同学班克并没有得到满足,他开价1000万泰铢(约200万人民币)邀请小琳从事更大的作弊活动……
好的电影就是你能猜到结局,但猜不到过程。对于这部作弊主题的电影,我们能够猜到主角总是能成功作弊,但是猜不到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虽然你明确知道小琳可以顺利作弊,但观影过程中,你依然会被其中的作弊手法深深震撼,仿佛是在看一部好莱坞制作的偷盗片或者犯罪片。
事态总是螺旋上升和波浪式前进,《天才枪手》也是如此,像切洋葱一般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作弊的难度不断增加,从而使剧本的张力一直增强,电影的节奏也一直上升但又不至于脱节,让人产生“不断上升”的感觉,形成“螺旋形”效果。以至于观众越来越紧张,扣人心弦到了极点。
比如,小琳帮助格蕾丝1个人作弊就够惊现了,她又如何帮助7名同学作弊而不被发现?
再比如,老师出了2套不同的考卷,每个学生收到的只有其中的1套。那么,小琳在作弊人数大幅增加的同时,又如何帮助所有持2种不同考卷的人作弊?
而国际考场上,监考非常严格,并且有选择题、填空题和论文,她又将如何应对?
对于一道难题,是出题的人更厉害,还是解题的人更厉害?不管出题的人更厉害,还是解题的人厉害,都没有编剧厉害,因为他要先给自己出题,再自己解题。
《天才枪手》的结构让人联想到了《诈欺游戏》《猫鼠游戏》《暗战》,两方人员争锋相对,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无论如何主角总是要技高一筹。
还让人联想到希区柯克的电影,他的电影惯用两种手法:一种是一浪未平一浪又起,另一种是一浪高过一浪。
《天才枪手》则是将“一浪高过一浪”的手法运用到了极致,“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之类的词语都远远不足以形容电影营造的气氛了。
整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戏剧张力一直在增强,电影越来越刺激,氛围越来越紧张,这种方式制造的“惊悚感”,不知道比那些故弄玄虚、一惊一乍的惊悚片高到哪里去了。
除了剪辑、配乐的高超技法之外,导演对全局的把控能力也是顶尖水平,他非常善于带动观众的情绪,可以引导观众往特定的方向思考,轻松将观众“玩弄”于股掌之间。
这里我简单的举个例子:
《猩球崛起》系列作为猿族和人类交战的电影,导演怎么拍,才能让观众反对人类,从而支持猿族?
很简单,他只需要将人类描绘得惨无人道,丧尽天良,罚猩猩做苦役,将猩猩折磨得生不如死。猩猩过得越惨,你就越希望它们战胜人类。
对于《权力的游戏》,导演怎样拍,才能让观众反对兰尼斯特家族,而是支持史塔克家族?
很简单,他只需要尽可能地把史塔克家族拍得很惨,又尽可能地将兰尼斯特的国王拍得残暴无度,人神共愤,这样一来你就想杀之而后快。
对于《绝命毒师》,导演怎么拍,才能让观众去支持一个制毒贩毒的主角,而不希望警察抓到他?
很简单,他只需要将警察、以及警察的女友刻画得非常小人,你自然而然就会站在主角这一边了。
虽然这些都是套路,但很多导演都做不到,所以不少观众会说《夏洛特烦恼》《太空旅客》《情圣》这样的电影“三观不正”,实际上三观正不正,关键还是看导演怎么拍。
比如《赛末点》主角是渣男,但没人说电影三观不正;比如《教父》主角是黑帮老大,但没人说电影三观不正。这就说明导演的功力很强。
比如主角欺骗盲人就是三观不正,但如果这个盲人是杀人放火无恶不作,那主角骗他就不是三观不正;比如主角偷东西是三观不正,但如果他偷的是坏人的钱然后送给贫困人民,那就不是三观不正。总而言之,主角可以犯罪,但必须有一个让人信服的理由。
(当然,这种逻辑只在电影中成立,现实生活中并不适用)
同样的道理,小琳作为一个帮助他人作弊的枪手,导演怎样拍才能让观众支持她?
小琳第一次帮格蕾丝作弊,是因为老师通过补习班透题给学生,是老师有错在先。
小琳第二次帮巴等人作弊,是因为校长以不正当理由收学生“赞助费”,是校长有错在先。
当然,并不是说老师和校长有错,小琳就是对的,但是你会同情小琳。就好比动作片中反派干尽天下坏事,而主角将他杀了,你只会觉得主角是为民除害,并且希望他不会被警察抓到、不受法律制裁。
而《天才枪手》最妙的地方在于,你都接受了小琳当枪手,结果最后她却不干了,她要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于是,我们的内心戏变成了:小琳你快答应班克啊,我就想看你去从事更大的作弊活动。
这种方法对班克同样适用,巴雇人把班克打得遍体鳞伤,班克不能白挨打,观众会去同情他,自然而然就觉得他通过帮同学作弊赚钱的行为无可厚非,即便是再加价100万也是情有可原。
在影视作品中,你很容易下意识地站在受害者或者弱势群体这一边。
导演多次采用了欲扬先抑、欲擒故纵的手法,当班克发现巴雇人打他而决定收手的时候,我们又希望他帮忙作弊。这样一来,班克再怎么帮人作弊都不是三观不正了,毕竟你们都希望他这么做。
同样的,当小琳因为巴雇人打班克而收手的时候,我们也是希望她继续下去。这样一来,小琳再怎么帮人作弊都不是三观不正了,毕竟你们都希望他这么做。
所以说,“三观”正不正,关键是看导演怎么拍,能力高超的导演,他会让主角受尽百般屈辱,然后让你可以支持主角做出杀人、出轨、作弊等等任何坏事。
《天才枪手》是介于犯罪片和青春片之间的电影,它比犯罪片更像青春片,又比青春片更像犯罪片。
犯罪片中,我们知道主角可以顺利杀死反派,所以我们想知道主角的作案手法是什么,又怎么塑造不在场证据;而《天才枪手》则是将“杀人”换成了“作弊”,我们知道小琳可以顺利作弊而不被抓到,那么怎么作弊,又怎样才能只让同学知道、却不被监考老师发现就成了关键。一旦谜底揭晓,你就不得不佩服小琳极高的智商,以及编剧过人的想象力。
但《天才枪手》又和常规的犯罪片有一点不同,《碟中谍》《十一罗汉》《速度与激情》这样充斥着偷盗、杀人、飙车、飞檐走壁等元素的电影都离我们过于遥远。
但上学的时候有周考、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中考、高考,毕业了也要考驾照、考各种执照,所以人生就是不断的考试。
因此,《天才枪手》更像是一部青春片。事实上和其它青春片比起来,《天才枪手》显得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你的青春不一定有青春片中的恋爱、堕胎、打架等元素,但你一定有过考试和作弊的经历,所以说考试和作弊才是学生时代的生活啊。
当然,光是有一个好的剧本是远远不够的。电影的摄影、剪辑、配乐配合得非常之好,使得观众能一直保持紧张感,整部电影130分钟毫无尿点,没有一秒钟是多余的。
伟大的电影太多了,但有些佳片过于追求艺术造诣而拍得很沉闷乏味,让人完全看不下去;而视觉感官上“好看”、趣味性高的电影又往往没什么深度和内涵。
《天才枪手》则是做到了艺术性和娱乐性的两全其美,在剧情绝佳的同时又不至于让人觉得枯燥,这样的电影就太难得了。
更令人震惊的是,电影是根据2014年轰动一时的亚洲考场作弊案改编。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总是会比完全故事的电影更有魅力,因为它是真实存在的。
《天才枪手》的看点并不仅仅是小琳作弊的手法,否则也不会有这么高的评价。它还批判了泰国的教育制度和当今教育盛行的“唯分数论”。
比如,学校要求学生交“赞助费”,而且越“笨”的人交得越多。而如何评判一个学生笨不笨,自然就是看他的成绩,这就完全是以分数论好坏了。小巴给学校捐赠了20台苹果一体机,格蕾丝交了40万泰铢(约8万人民币),聪明如小琳也交了20万泰铢(约4万人民币)。
我们何尝没有这样的体验?如果成绩不好,做的一切都是错的;如果成绩好,做的一切都是对的;一旦成绩下降,做的一切又会变成错的。
除此之外,小琳能通过作弊赚到23.4万泰铢,到后来同学开价200万泰铢、1000万泰铢请她帮忙作弊,更是以夸张的手法凸显了“唯分数论”的问题。学生为了取悦家长,会做出花高价钱来作弊的行为,说明他们认为分数比金钱更重要,也更反映出家长眼中分数的重要性。如果家长不那么看重分数,也就没有学生愿意花那么多钱来作弊了。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三观”的问题。
可能有人要问了,这样一部帮助他人作弊的电影,是否在鼓舞观众去作弊,是否三观不正?
其实,电影是源自生活但高于生活,电影中的故事往往是虚构的,导演只是把它拍出来,并没有说自己是支持这种做法,或者不支持这种做法。
比如动作片中主角都会杀人,犯罪片中主角都会违反法律,我们只能说明主角做得不对,但不能说电影三观不正。现实生活中都没有圣人,我们又何必要求电影中的虚构人物要十全十美呢?
同样的道理,《天才枪手》中主角做了弊,只能说明这个虚构的角色做得不对,但并不代表电影就不好。
除此之外,导演还给《天才枪手》安排了一个比较完美的结局,解决了电影可能会“三观不正”的问题。实际上即便是小琳答应了班克,我也不会觉得三观不正,更别说她决定要改过自新了。
而故事的最后,小琳和班克心态和思想的变化更是神来之笔,不仅一举实现了“好人黑化、坏人洗白”这样戏剧冲击达到极点的剧情,更是直接让一部普通的悬疑片上升到了探讨人性的高度。
PS:小琳改过自新和黑化到底,你更喜欢哪个结局?
2015年5月30日,美国一家华人网站报道,一名中国留学生特地从美国德州飞往加州南部参加托福考试,因为全美同一天的托福考试使用同一套题,且在同一时间开始考试。当处于中部时间(EST)的德州于上午10:00开考时,处于太平洋时间(PST)只处于上午8:00,距离开考还有2个小时。德州的考生可以利用中途休息,想办法将题目和答案传给位于加州的考生。而且,身在中国大陆的考生,有的甚至不远千里前往泰国、越南、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进行作弊。
在2014年10月,ETS接到泰国曼谷的考官在SAT考试结束后发去的邮件,邮件称:“一名中国女生偷偷查看iPhone答案被我们抓了现行,这些答案都来自当天早些时候澳大利亚举行的同一场考试。”澳大利亚时间要比泰国早三个小时。SAT又称为美国大学入学考试。
ETS对这一作弊手段瞠目结舌,为了防止时差作弊,ETS对题目做了修改,例如现在SAT的写作部分就有四道作文题目,分别对应美国东部、美国西部、欧洲考区、亚太。
但即使是两个不同大区,重题率依然“较高”,远远无法阻止中国考生的作弊行为。在托福考试中,这一时差漏洞已于2013年被堵上。 中国已是美国大学最大的外国生源“供应商”(占31%),但ETS从不公布中国学生的作弊数量。可以知道的是,除了“时差作弊”,中国学生将本土考试的作弊方法原封不动地也搬到了出国考试上,这些“常规手段”,仍然让美国人头疼不已。 中国考生会聘请各式各样的枪手,枪手使用合成伪造、与本人相似的一代身份证进行考试。
美国最大的中文媒体《世界日报》报道,2013年11月9日,一名参加托福考试的女生被当场逮到在大腿内侧写有小抄,女生起初声称没有作弊,随后改口称“在中国都这样”(everyone does this in China)。
本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而导演本人对老师作弊这件事也是笑着说:我只敢想不敢做
从小怕老师怕考试的我全程像在看恐怖片……
三星半。胜在新奇,几乎是杂糅了一个全新的类型片(教育谍战片?),尤其后半段拍的很燃。然而这片坏就坏在一切都太刻意,特别是为了增强戏剧感而呈现的作弊手段,如橡皮塞鞋子里、弹钢琴等等,这种费力不讨好的方式看起来也不像天才会做的事…以及结尾也处理的仓促。不过抛开这些整体还是很值得一看。
@2019-08-21 00:36:19
万万没想到高中生考试作弊竟能拍得如此高潮迭起精彩好看。最后还有跨国悬疑谍战大片范!既有对公义和利益的探讨,贫苦优秀生在金钱诱惑下的铤而走险。也有正义少年的堕落黑化,少女初恋情怀的崩塌。更有好笑的喜剧桥段,聪明机智的作弊手段,紧张万分的考试现场。男女主颜值演技俱佳。秒杀国内青春片!
青春不只是堕胎与恋爱,作弊才是学生时代的主题啊!
作弊都能拍得这么燃,这么热血,真是激动到让人想鼓掌啊!剪辑很帅,节奏很好。虽然是青春片,整个的节奏更像间谍片或动作片,这就是侠盗的设定嘛。影片带出很多曾经的回忆,还借机探讨了泰国社会结构、教育制度等问题。几个小演员也不错。还有就是羡慕与嫉妒了,看人家青春片都拍到什么程度
日本小伙伴说全程精神紧绷,因为日本电影不太有这样的节奏,也不太触碰这样的话题。我说,其实泰国电影也不太有这样的节奏。泰国人今年值得为这一部难得的佳作而骄傲。导演很聪明用商业片的包装来批判教育体制,对比冷峻现实下迥异的个体命运。唯一不满是结局太正面,bank和lyn黑白分化过于刻意
与宣传语正好相反:作弊改变的只是成绩,这世界——出身和地位说了算。
说神作有点过誉,但绝对是今年最具话题性的泰影。天才学生要么不作弊,要做就做成一部跨国谍战大片。惊险、跌宕、刺激,就最后错失的少女心让人有点唏嘘。看看我们的校园电影还在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我无语...(关晓彤/吴磊/刘昊然,中国版的饼先画起来!)
女主和女配不就是所谓的vogue脸和瑞丽脸!男主好帅喔!
exo me??那些说女主不好看的,女主明明长得这么高级,而且演技在线你居然还跟我扯长相?我chutimon气场全开好吗!夏日十佳之一,就是喜欢一本正经的反讽。
我们读大学的时候,接受了非常严格的“反作弊”教育,作弊被认为和偷窃性质一样严重,是人品的极大污点。我直到现在也不懂,很多人嘻嘻哈哈地说出“我们的青春就是抄答案”,“论文就是靠复制黏贴啊”,如何轻松又得意。你想过吗?很多人成年后的“坏”与“贼”,源头或许都是在学术态度崩塌的那一刻。
文戏武拍的极致,屌到不想讨论,跟朋友看完出来感觉很绝望,彼此不想干这行也不想搞闯作了,下半辈子做点小生意凑合过吧
( 注意有点剧透,没看过的快用手盖住。)说实话除了女主角天资过人,那些作弊手段真的很烂,暗号动作大而浮夸又没效率特别不实用。还有从起初渲染作弊的成就感,到之后因为叛逆变本加厉,最后又因为内疚失望产生的转变,都特别中二。结果牺牲了所有人,自己化作一朵白莲花,特别虚伪。
结尾过于政治正确,可惜了。
壞學生失敗的代價多低,一點點小成就就能歡欣雀躍,即便那是別人的成果,長大了還能叫囂逃學作弊打架才叫青春。而好學生的呢,一步錯便有可能滿盤皆輸,代價甚至是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崩塌,而這正是最讓人難過的一點。
确实是今年看过的最紧张刺激的电影,女主根本是美籍亚裔版金高银,男主已经完全是我的年度泰国小男孩了!
男主二宫和也,女主杜鹃,男二彭于晏,女二新垣结衣。
女孩果然比同龄男孩成熟地早啊,女主发现有比成绩更重要的东西的时候男主还在打小报告,女主发现自己需要承担错误的时候男主正打算大干一票……总觉得男主的成长落后女主一步。
虽然结尾很弱也不同意那种「何不做一对鸳鸯大盗」的假想。男女主根本不是同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