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金牌编剧高满堂编剧,安建执导,陈宝国、赵君、赵奎娥、李小冉、印小天、张歆艺等众多实力派演员主演的大型史诗巨制《大河儿女》正在中央一台热播。该剧时间跨度从20世纪2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以河南钧瓷为切入点,通过风铃寨贺、叶两家互斗互帮的命运变化,讲述中原儿女自强不息、抵御外敌的事迹。
时间跨度虽大,但是《大河儿女》中出现的人物却并非高大全的英雄人物,甚至他们的内心里都有着自己的小算盘。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每个人都无法完全把握自己的命运,然而,时代在变迁,有的人主动迎合潮流,而有的人却被新卷起的浪潮推送着往前走,从1926年到新中国成立,风铃寨贺叶两家早已物是人非,而历史变换更是沧海桑田。《大河儿女》往小了说是河南钧瓷窑里走出来的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不同人生境遇,往大了说,却印证了毛泽东的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王家卫在《一代宗师》里有句台词让人印象深刻:“人活一世,有人成了面子,有人成了里子,都是时势使然!”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大河儿女》,起码适用于播出至今的贺焰生跟叶鼎三之间的争斗。当叶鼎三的“飞龙在天”在京都世博展上独占鳌头时,叶鼎三是面子,而贺焰生却不甘做里子;当柴旅长带着大队人马为贺焰生送来“瓷霸中州”的牌匾时,叶鼎三正疯魔的守在自家的窑上,发誓要烧出龙凤盘。贺焰生跟叶鼎三数十年祸福与共,贺家跟叶家数百年生死同当.....在当时看来都是天大的事,但是放之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下,这些都不过是沧海一粟,面子也好,里子也罢,最终都消弭在茫茫尘世中,也可谓都是时势使然。
《大河儿女》尽管播出至今依旧在河南风铃寨兜兜转转,但显然该剧的野心并不止于此。贺青跟叶飞霞青梅竹马,但两个人之间却永远有着格格不入的隔阂。风铃寨七十二窑放不下贺青的远大志向,他在做着想要改变这个世界的事情,信里却写着让叶飞霞等着他,在老家照顾好老人......尽管叶飞霞如今的脸上洋溢着藏不住的笑容,但历史车轮前进的速度快的只会让她猝不及防,贺青时刻准备着搭乘车轮一起前进,当他走在历史新生力量的最前沿回头时,只怕叶飞霞依旧在俩人当初说好的原地等着他......历史在变革,爱情似乎也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陈宝国似乎对展现民族史诗题材的电视剧总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从《大宅门》的“百草厅”到《大河儿女》的“贺家窑”,从白景琦的玩世不恭到贺焰生的坚韧不拔......他总能将一个历史洪流中的小人物演绎成属于自己时代的大人物。无论是否真实存在过,陈宝国塑造的人物都让人无一例外的选择相信,他饰演的角色都曾经让那个时代因为有他而变得不一样。
《大河儿女》洋洋洒洒40集,如今播到四分之一,叶飞霞依旧在满心欢喜的等着贺青的归来,而贺焰生仍旧在风铃寨为着龙凤盘而苦恼.....这些故事里似乎“沧桑”的痕迹并不明显,而这也证明故事的高潮远未来临,个人的命运依旧历史的漩涡中不断盘旋,变革一触即发......
贺青这个角色,家里人有难的时候他永远不在,要么永远帮不上忙。平时表现得自己枪法多准,但友军牺牲前他的枪永远开不出来。整天满嘴大义,却又从来都保护不了对自己重要的人,让人觉得窝囊。反观贺晨这个角色,一直守在父母身边,凡事跟他爹一起扛,行为一直以义为先,到社会上却被欺辱,被拔掉刺又插上刀子,死前从来不被别人甚至父母待见,让人觉得冤枉。与其一直神话贺焰生,抬高(实际上没半点屁用的)贺青,不如让邓绍光在日本敌人入侵后坚守民族信念,最后英勇就义来得更能体现主旨。一味把所有好品格全堆砌在一个主角身上而完全忽略其他角色的灵魂,这就是国产剧最需要跨过的坎。再加上那个像是爱剪辑做的转场特效,观看体验极差,两颗星给贺窑主和他夫人的演技。
大河儿女一路收视率遥遥领先,高品质高剧情,霸气的台词 男儿的豪情,看的我大呼过瘾,而且收视率还是第一,但是,超级雷剧宫锁连城来了,于正于杂碎这个该千刀万剐的畜生来了。。。。。竟然超过了大河儿女,不过想想也正常,现在就是雷剧当道,垃圾 恶俗 毁三观 没道德底线的剧就会越红!!悲哀,天大的悲哀。。。大河儿女靠的是质量是精气神。和宫这种下三滥的剧比收视率吧,绝对是对好剧的侮辱,对所有用心创造的文艺工作者的一种玷污!!!雷剧不死,国剧没戏!!!!!!!!!!!!!!!!
或许是当初《大宅门》太过于成功,陈宝国与传统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接下来拍了《大宅门1912》还不过瘾,于是又有了这部《大河儿女》。尽管从中药转向制瓷,但是其中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内涵却仍然韵味十足。客观地讲,传统手式艺在走向现代的过程中经历了难以想像的艰辛,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史又是一部战争史的情况下,能保存传统文化的火种实属不易。同时,传统手工艺在其精湛的技艺传承中,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制作机制,而这些机制反过来又成为它们的文化特色,在这场近代转换中,传统手工业者需要改变的不仅是技艺的流程,还有因为这些技艺而形成的生活方式。
由金牌编剧高满堂进行剧本创作,安建执导, 陈宝国夫妇、李小冉、印小天等担纲的《大河儿女》取材于河南名瓷钧窑复兴的故事,向观众展示了一段传统手式艺复兴的艰难历程。其实早在《大宅门》中我们既已经看到传统工艺给从艺者的巨大影响力,它不仅是一项技术,还是一种精神文化的象征,是民族传统的凝聚。《大河儿女》中的钧瓷同样如此,它传承了上千年的文化积淀,从某种程度上说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
《大河儿女》一开始即切入到传统文化的内部,叶鼎三(赵君)代表钧瓷参加京都世博展荣获金奖,回国后获嘉奖“钧瓷魁元”却引来同行贺焰生(陈宝国)的砸场,展现了传统手工艺内部的竞争与行业规矩对工艺本身的制约,而斗瓷之后对败者的严厉惩罚则进一步可见这种内在的文化压力。或许对传统手工艺来说,它们的生存境遇一直如此,在压力中生存发展,最后也成为了这压力的一部分。
而关于龙凤瓷的传说,则使得钧瓷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它甚至演化为一场现实的灾难。或许不仅钧瓷,差不多任何一项手工艺都有类似的传说,这些传说将该手工艺推向了巅峰,但同时也在神化它们,最终使得成为神坛的一部分。而不一小心,从事该行业的手工艺者就有可能成了这一神坛的祭品。
《大河儿女》沿袭了历史体裁的基本故事构成方式,通过贺、叶、杨、邓等家族的兴衰及主要人物悲观离合的一生来纵向把握钧瓷的近代历程。围绕近代的这场变革并不仅是人物命运的变革,同样是生活方式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于钧瓷来说,要想传承这一技艺就必须紧跟时代的脚步,然而从民国到抗战再到建国,其中的变化太过复杂,身处历史中的个体并没有足够的眼光来紧跟时代的步伐。其实,任何时代都没有谁能完全看透历史的走向,而所能作的只是每人根据自己的内心准则行事:坚守自己所坚守的,放弃自己要放弃的。
在历史的硝烟中,有人成了英雄,有人成了烈士,还有人成了汉奸。正如萨特所言:英雄是自己成为英雄的,懦夫是自己成为懦夫的。每一条通路都是自己的选择结果。然而,无论如此,当硝烟退尽,传承千年的钧瓷再次放射出它永恒的光彩,这或许就是《大河儿女》所展现出的最核心的文化魅力。
流水线的定义大家应该都很清楚,高满堂这个名字,对于常看电视剧的观众来说,应该也算耳熟能详。这两个名词组接在一起,其实不只是从《大河儿女》开始,估计也不会因此而结束。当然我并没有说什么不好,只是或许观众想要看到的,不仅仅是这样似曾相识,哪怕做得再精致的流水线作品,他们有理由要求得更多。
2013年有份很莫名其妙的调查报告,高满堂以三千万稿酬荣登中国编剧富豪榜首位。说莫名其妙的原因,在看到高老师高片酬的同时,请也算算他这几年的作品数量。从2008年的《闯关东》开始,《北风那个吹》、《钢铁年代》、《雪花那个飘》、《我的娜塔莎》、《温州一家人》……短短五年时间,高满堂几乎霸占了中国电视剧收视排行榜的多个重要位置,如此勤劳,他赚得不多,还有谁赚得多?
但是显然,勤劳,并不是高老师可以就此开始按照工厂流水线的模式,打造一直以来都被当做艺术创作的影视剧作品的理由。
之所以这么说,还是先以事实说话,从《大河儿女》说起吧。
先说类型和题材。《大河儿女》从上世纪20年代一直写下来,历经军阀混战、抗战、解放战争,跨度几十年,是标准的年代剧。而高满堂的几乎所有作品,从《闯关东》开始,几乎清一色年代剧。当代题材,家庭伦理类型只有《家有九凤》等几部而已。
类型和题材或许有偏好和擅长,甚至还有市场选择,那么说说人物和时代、地域设定吧。最简单也是最明显的对比大概要说《温州一家人》,《大河儿女》与之相同,都是为某个特定地域(具体到市、县一级),某些特定人群、甚至是某些特定行业量身定制。故事现成,甚至有特定原型;套路固定,只要稍作艺术加工即可。这种带有“软文”性质的电视剧集,即便主题拔高、升华到历史和匠人精神传承高度,就算故事编制得再跌宕起伏,精彩绝伦,那也还是流水线作品。
再说说幕后班底。《大河儿女》导演安建,同时也是《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的导演,算是高满堂的老熟人了。所以剧情架构,镜头语言、影像风格基本上都能抓住高老师的历史感和厚重感,唯一的缺陷是稍微有点小家子气,调度沉稳有余,没啥创意,当然年代戏也不需要什么调度。
陈宝国是《钢铁年代》的男主角,那里头他演的是个军人出身的钢铁工人,到了《大河儿女》,他演的是个一身正气的大瓷匠,本质上都是工人、匠人。角色定位,陈老师的表演风格基本上也没啥可改的,背背词就能上,上了还能演好,演完观众还都拍巴掌叫好,也不管这其实就从高满堂流水线模子里倒出来的一件“高仿瓷”。
其实非要说起来,隶属北影厂的资深演员赵君(也叫赵军),虽然声名不象陈宝国老师那么显赫,但是在《大河儿女》里的表演反倒张弛有度,更有特点一些。不过从人物性格设定上来说,跟《钢铁年代》里的冯远征,《雪花那个飘》里的张译也大同小异,算不上创新。此外李小冉和印小天的组合显然不太般配,一个太洋气,一个是标准土帅,都不像那个年代的人,虽然多少给这部流水线作品带来一点新鲜的感受,但效果不好,甚至有反效果。
当然,对比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两宋”之争,高满堂作为老编剧、老艺术家,真是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大河儿女》这么平淡无奇的故事,他依然把剧本做扎扎实实,起承转合清晰明了,冲突线索合情合理,人物性格鲜明有特色,还有高氏剧作独特的风格印记。作为高老师的粉丝当然无话可说,但是要发展更年轻的新观众群体?那估计就不太容易了,当然,河南人,尤其是烧瓷的河南人除外。况且,已经写了五年同类题材了,以高满堂的水准和艺术追求,似乎不应该只满足于原地踏步,靠流水线作品赚钱,抢收视率,而毫无突破。
做剪辑的能不要炫特效么,那俩老头子能不要这么基么,还手拉手跳黄河呢!!!那年头的人都不画眼线更别说这么细的了!!~
不想给星评价,编剧是在自黑的节奏吗,老贺这个人物说好听点是纯爷们,说实在的不就是一个蛮人吗,不尊重人,不尊重文化,固守心底那点小的可怜的自以为是的自尊,尊严不是自己往自己脸上抹的,而是相互的.
突然间大儿子就爱小女儿死去活来了 突然小儿子又有艳遇了 这什么年代的片啊
高满堂啊高满堂。。。
高满堂为了重塑河南人形象真是煞费苦心,陈宝国夫妻齐上阵,李小冉,印小天的偶像派,再到张歆艺的本色出演,都为本片增色不少... ...
宝国老师的剧我还是很喜欢看的
明星太多 分不清主角
画面好美 李小冉好美~~~陈宝国还是那么炫酷 央视就该做这种水准的剧!
作为一个脸盲,发现李小冉是飞霞的时候惊呆了。公路电影,全部观众都在期待贺青赶紧挂,到最后他身边的人都挂了,唯独他一个人活着了。真是太伤大家的心了
陈宝国演民国剧真是绝了
真讨厌贺青,真讨厌贺青,真讨厌贺青!!!!!
要是没那些狗血就好了
好多大咖啊,但为啥没什么水花
陪爸妈看电视机其实真的很幸福
在家陪我爸看的 看了一半时候无意搜到这里的剧评了 就不太想继续看了 无奈我爸一直坚持看着 后面几集就变成每天两人在家一边看一边骂骂咧咧 从来没这么讨厌过一个男主 简直就是扫把星 剧里几乎所有人都因他而死 六姑 飞燕 弟媳妇 弟弟 尤其弟媳妇那里 你拿着枪你是革命者的 弟媳是保护你的群众啊 出了事你也不出来 你就藏在屋里?听不到么 我不信 不可能 鬼子走了也没见你出来 再到弟弟这里 你的革命行动 有必要跟你弟说么 说了不就促成弟弟去帮你杀鬼子么 都瞄准了 你开你的枪啊 你回去看班主做什么 你开了枪你弟弟需要跳下去么 气死我了 最后一集了 我看剧里的人都要因你而没了 这编剧和导演想表达啥?啊 编这样的故事自己心里没数么
日本人没出现前看得挺过瘾,后面拍的没有前面的好。中间有好些的漏洞。2014.5.7
跟着爸妈看了一些,央视的剧就是高端大气!剧情演员都好棒~
总感觉剧情不对
什么都挺好,尤其是手工烧制的道具...只是每次吃饭的场景里菜都不会动
陪👩看的 不错的主旋律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