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看这是一个不错的家庭:父亲拥有不错的经济实力,家里过得殷实;母亲和蔼可亲,深爱着自己的丈夫、孩子;大儿子虽然有点吊儿郎当,但是还算没犯过大事儿;小儿子知书达理,未来前途一片光明。
这在影片的开始的前十分钟有所表现,但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瞬间后包裹在堂皇表面下不可告人的家庭矛盾逐渐在影片中被暴露出来。
母亲:因为生育小儿子后患风湿病,双手疼痛只有借助止痛药,由于不规律服用而成瘾,甚至需要到吗啡。长期初在戒除药物依赖、家人的监控和不信赖中,精神非常不稳定。
父亲:不幸的童年成为了其事业成功的动力,也造成他吝啬、对周遭疏于关心的性格。由于当年没有给妻子寻找正规的治疗,以及年轻时沉迷于酒色,致使妻子逐渐借助药物麻木自己,对于妻子的药物成瘾负有相当责任。而在小儿子患肺结核需要长期疗养治疗时,还一度考虑将其送到低廉的农场。
大儿子:因为弟弟的被宠爱,从小受到的关爱不多,长大后想法很多,但一直无所事事,职业不断变换。对父母喜欢冷嘲热讽,对弟弟有着深沉的爱但是又矛盾的嫉妒。潜意识用自己对弟弟的影响试图令其在人生选择上误入歧途,不愿弟弟的成功造成自己更被冷落。
小儿子:聪明、善良、英俊,喜爱写诗。他的出生造成母亲的患病虽然不是随他意愿决定,却成为全家人避而不谈的罪魁祸首。对父母的爱很单纯,对哥哥更是有着盲目的崇拜。不幸的是患上了肺结核,由于外祖父死于肺结核,他的诊断在家中引起不小的波澜,也是造成家庭内部矛盾爆发的导火索。
通过一家四口、父亲和大儿子、母亲和小儿子、父亲和母亲、两兄弟、母亲与仆人、父亲与两个儿子等场景的对话,近三个小时的影片只是讲述了一家人一天的事情,但不仅清楚的交待了家庭矛盾的前因后果,而且铺陈出因小儿子患病所引起的家庭成员各自内心改变以致到最后的爆发。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自传体剧作亲自改编的电影剧本极具震撼力,但深层中的真实却又不得让人不寒而栗。
其实一家四口人,单个来分析都不是坏人,骨子里他们都爱着这个家,他们按照自己的信条来做事,也没有刻意去伤害他人。但是却在不经意伤害到爱自己的人。
母亲:她的药物成瘾不全是她的错,但是她没有完全投入到戒除毒瘾中,因为从药物依赖中她能获得自己的些许解脱,所以每次家人稍有提到这档子事,她就以“别说你们不理解的事情”推塘。而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在药物作用低潮的时候,她不受自我意识控制的肆意恶言让家人伤害不浅。
父亲:性格决定了他事业的成功,加之因为妻子患病后的家庭空虚,致使他一度用酒精麻痹自己。他不想花大钱找好医生给妻子、儿子看病的初衷就他所说是不愿被医生骗钱,但是却造成了妻子、儿子对他的怀疑,“吝啬的酒鬼”就是他们对他的定位。
大儿子:从小因为弟弟受到父母的偏爱致使他不负责任的态度,但是他对弟弟矛盾的爱造成不仅反过来对父母形成伤害,同时也在伤害着弟弟。
小儿子:看似他是最“完美”的人,“完美”的儿子、“完美”的弟弟,他是家里维系关系的支柱,但是因为从小的被偏爱,造成他以自我为中心,在他和父母、哥哥的对话中能体会到他对母亲的失望、父亲的责难、哥哥的轻视,虽然都是稍纵即逝的感觉,因为总的来说他对周围人的感情还是最单纯的,但是对他人的伤害也是最大的。
影片中很好的运用了“雾号”“兑水的酒瓶”等事物来表现家庭中的不信任和自我麻醉;结尾时跳脱空间的摄影也让人拍案惊奇,这不得不归功于西德尼·吕美特 Sidney Lumet娴熟的调度与安排。他的每一个场景中的镜头切换基本用到最少的镜头数,而在不同时刻的仰视、俯视、移动都充分的表达了人物的情绪。当然这也直接造成演员表演的难度,你很容易的发现,不少镜头中,人物的对话非常多、走位非常复杂,但就是一个镜头从始至终。四位主要演员的表现都相当完美,能用完美赞扬表演,我觉得并非只有技巧上的娴熟和到位,更多的是情绪上的自我发挥让你有共鸣的真实感和冲动感。也难怪当年嘎纳电影节把女演员奖给了凯瑟琳·赫本 Katharine Hepburn,男演员奖同时给了三位男主角(拉尔夫·理查德森 Ralph Richardson、迪恩·斯托克维尔 Dean Stockwell、Jason Robards),这是前所未有的。
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将他自己家里的秘密公诸于世,这些往事我们多少都有过,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但是会像幽灵一样缠绕着人,不倾诉出来就永远无法安宁。我还没有那份勇气,所以对于尤金·奥尼尔直面内心的勇敢只能是感动和真诚的感谢!
2007-12-19
剧中陈列的是四具尸体,已死的,将要的,都面目清晰.母亲是靠着毒药生还的童贞的躯壳.虽然她的手,眼泪.她的每寸姿态和言谈已因婚姻的袒护滋养和祸害成为怨恨的进攻体.对她来说,童贞最为外观的是她缀满花饰的服装.除了那因美好的回忆而深刻的形象重又让自己无染,纯洁而虔诚(这是她借尸还魂的意义),她已经成为一种动作,一位镇定的预告以及用来结尾的面目苍白的收获者.因为她是母亲.
父亲是墓地的建造者,他利用强势和契约建造了它,并让妻儿追随他规划的手势.他不仅在伦理战场上攻陷了他们,并支配了每次的分配.他是白手起家,刚愎自用的中产的典型.他作为父亲的位置吞噬了他自然的行为.他的贪婪和吝啬成为家人的共识,也是他们的消遣之一.而这消遣却严格的埋葬着他们.
大儿子是最复杂的国王,因为他清醒,所以也是最早死去的人.他只能残暴的在自己的领土里实施权威.他是瞬息的载体,失衡的存在着.他擅于分享死亡一样分享自己的爱.
小儿子用不谙世故的想法,用单纯的态度劝导母亲,他试图去协调,挽回这种亡魂般的游走,他是年轻的,所以必需体验了那种造物的自由与融合,象我们将要诞生时那样.虽然之后,某些优柔与沉迷的情感注定成为那盘踞与清醒心脏的鬼魂,让人们在剧烈的振痛后能寻得仪式般哀乐的苏醒.
黑夜遮蔽了谎言的面貌.大家围坐着.谈话的是母亲,她轻声细语的谈到自己在少女时代的向往,严肃的修女和修道院里的琐事.她一件一件,象跟往昔的密友攀谈一样,数清自己一些哀乐的感受.雾号从远处传来.人们渐渐湮没在母亲泛起空旷的声音里."那是在高年级,冬天时.之后的春天,有些事降临到了我身上.啊,没错,我记得.我爱上了詹姆士提恩.并很是开心了一段时间."
《长夜漫漫路迢迢》(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是部美国黑白片,派拉蒙出品,拍摄于1962年。
主要人物有四个:父亲詹姆士、母亲玛丽、大儿子杰米和小儿子埃德蒙。影片改编自同名舞台剧,因此场景极少,主要靠对白来推动剧情,题材,就是好莱坞非常热衷的,剖析中产阶级家庭的不幸生活。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这个家庭的不幸,很大程度上源自一家之主——专制又吝啬的詹姆士。
说起吝啬鬼,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葛朗台是作者批判的对象,过分的丑化和浮夸。跟葛朗台相比,詹姆士这个角色更复杂,更立体,因而也更有人性的真实。
詹姆士的吝啬是有原因的,他有个不堪回首的童年,从小就看到了人性最丑陋的一面。
父亲是爱尔兰移民,酒鬼,渣男,他混的穷困潦倒,居然拍拍屁股跑回了老家,留下老婆和孩子自生自灭。
母亲带着四个孩子被房东扫地出门,仅有的几件家什被丢进臭水沟,一家人在寒风中抱头痛哭。作为唯一的男孩,詹姆士过早地承受起养家的重担,十岁就进了工厂,夏天一身汗,冬天一身泥,从早忙到晚,一周才能挣五毛钱。
为了生存,詹姆士换了一份又一份的工作,最后在剧团才安定下来。当时,詹姆士已经长成一个帅小伙,他敬业且努力,靠自学啃完了莎士比亚全集,丰富的阅历锤炼了他的演技,他从龙套做起,又从配角熬成了头牌。
声名鹊起后好事接踵而来,他娶了中产阶级的小姐玛丽,生了两个可爱的孩子,生活就此步入正轨。
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为了新戏,詹姆士买了一首歌,这首歌意外地成了畅销金曲,他又拿这第一桶金投资房地产,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收益。
人到中年后詹姆士终于成了有钱人,但他骨子里还是那个没有安全感的小男孩,他穷怕了,总是做着穷困潦倒沦落养老院的噩梦。这种恐惧压倒了一切,主宰了他的思想,他锱铢必较,吝啬成性,势要将每一个子儿都捏在自己手里。
他没有朋友,人际交往就意味着支出。他爱家人,但他更爱金钱,詹姆士小气到什么程度?电影中有个很生动的描述:
天黑之后也不愿多开一盏灯,进门的埃德蒙被绊倒在地,指责父亲吝啬。父亲故作大方地将所有的灯都打开,等到谈话进行得差不多的时候,他的吝啬本质又发作,借口灯光刺眼又将所有的灯都关闭。这是整部电影中唯一的笑点,笑点中却又透着莫名的悲凉。
对家人来说,这种习性也就没那么好笑了,他的吝啬,直接造成了妻子的悲剧:
玛丽生小儿子的时候患了产后抑郁症,为了省钱,詹姆士找了个不靠谱的廉价医生,庸医乱用虎狼之药,把玛丽变成了一个喜怒无常的瘾君子。
大儿子杰米,百老汇的三流演员,一直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他从小就被父母忽视,养成了玩世不恭的性格,尖酸刻薄,夜夜笙歌。
小儿子埃德蒙,报社记者,家里最正常的一个,本来前途光明,偏偏却身患重病。
总之,这一家子各有各的烦心事,偏偏詹姆士还不吸取教训,他故技重施,又准备送小儿子去廉价的慈善医院,大儿子忍无可忍率先发难,家庭大战一触即发。
四位家庭成员间捉对厮杀,不仅激烈,而且漫长,一家人脆弱且分裂,情绪丰富转换极快。他们歇斯底里地争吵抱怨,却又在最高声的时候及时刹车,相互道歉。
詹姆士的经历,就是一部小人物的奋斗史。他这一生跌宕起伏精彩纷呈,疑似起点文男主角,拍成国产剧的话,起码能轻轻松松地水个三十集。
电影将他的过去与现在,浓缩在短短的三个小时中,靠台词一点一点地展现出来,极见功力,也因此信息量巨大。密不透风,全无冷场,看的时候必须全神贯注,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漏掉关键的细节,正是这些丰满的细节,组成了一个复杂的完整的詹姆士,你讨厌他,却又忍不住地去理解他,同情他。
影片以小见大,巧妙地截取了这个中产之家的一天一夜。一栋没有欢笑的房子,四个千疮百孔的灵魂,他们相爱,却又互相伤害。他们冲突,和解,和解,冲突,稍事休息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循环往复。
生活还在继续,问题悬而未决,心力交瘁的一家人围桌而坐,相对无言。长夜漫漫,似乎永远也看不到尽头,影片就在这一刻戛然而止,把思考,留给了每一个观众。
剧情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戏外的精彩才刚刚开始。这部戏取材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尤金·奥尼尔的自传,他,就是剧中的那个小儿子,吝啬的父亲、疯狂的母亲和浪子哥哥,在生活中都有原型。
这是一部家丑外扬的作品,却一不小心成了传世经典,自传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普利策奖,改编舞台剧,又被名导西德尼·吕美特相中,拍成了电影。四位演员的表演精彩绝伦,出神入化,他们在戛纳电影节上集体获奖,更是影史上的一段佳话。
这些,尤金都看不到了,根据安排,自传在他去世20年后才能发表,当事人皆已作古,也就不用被人追问观后感了。
真是可惜了,因为,这分明是个绝佳的续集题材:比如,小儿子的自传出版后,在家里引发了轩然大波,大家忙着推锅和指责,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互撕。站在吃瓜群众的角度,看着这一家人从黑白片撕到彩色片,想必是极好的。
如果泰伦和玛丽只有一个孩子,尤金不会死,杰米也不会没人管;如果没有埃蒙德,玛丽就不会因为病痛染上毒瘾,杰米就不会因为嫉妒把麻疹传染给自己的弟弟,他自己也不会变得堕落不堪身心俱疲,泰伦的吝啬也不会产生如此大的蝴蝶效应。如果计划生育了,这将是一个幸福的文艺家庭。SIGH!!
“我们生而破碎,用活着来修修补补。”作家尤金•奥尼尔的话正映衬了这部自传性电影的忧郁气质。这出改编自尤金这位诚实剧作家写出的美国悲剧,关于父子、兄弟、夫妻之间的不和谐家庭关系。导演吕美特通过成熟内秀的表现手法描绘了现代人的精神信仰危机以及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
“我的悲伤来自于离开所爱的人,而非死亡。”原小说作者尤金对自己的家人是充满爱意的,但正是因为深沉的感情,家族成员之间互相推诿、埋怨、排斥,导演吕美特将人性的情感藏于琐碎的叙述里。通过倒叙、闪回的形式将母亲父亲的过往哀愁一一揭露,两个儿子迥异性格又殊途同归的症结正源于父母扭曲的人格和压抑的家庭教育。
小说的场景设置在父亲蒂龙家消夏别墅的起居室里,餐厅、前客厅、后客厅,共有四幕,分别是1912年8月的上午、中午、晚上与半夜。小说的划分尤为明晰,电影则将其融合,互相穿插,四幕戏基本在影片中打散,包括舞台感和戏剧性的对白。在情节展开上借鉴了《俄狄浦斯王》中的“回顾式”结构,一天的事件浓缩在三个小时的片长里。
爱尔兰天主教的家庭,喜欢莎士比亚的父亲(作者尤金父亲原名詹姆士•奥尼尔),百老汇这个有着最英俊脸孔的演员,彼得莱尔、王尔德、基伯林信手拈来,却因为年轻时候的错误选择让自己桎梏在同一类型的角色形象,进而陷入经济危机,让全家颠沛流离。母亲玛丽(作者母亲原名埃拉昆兰•奥尼尔),家境殷实却因为理想和爱情嫁给了道貌岸然的吝啬鬼父亲,因为没钱看病无意中染上了吗啡毒瘾,小儿子夭折,成天神叨间歇病情发作,对两个儿子爱得炽热却又陷在自我的迷失里无法自拔。大儿子杰米(哥哥原名小詹姆士奥尼尔),不受父母待见,源于小时候将病传染小儿子尤金导致其夭折,成日酗酒无所事事。埃德蒙(作者自己),遭受哥哥妒忌的文艺青年,热爱阅读却身患肺痨。
“如果你把谎言撕碎,那些碎片就是真理。”正如本片的叙述结构,先通过阳光底下一家人絮絮叨叨的玩笑展开,有着中产阶级父权意识的父亲却始终无法融入家人的对话。从第二幕开始,天色暗沉,浓雾袭来,矛盾展开。大儿子杰米对母亲半夜进房间行为的怀疑,以及对小儿子埃德蒙的妒忌和爱,不断萦绕又如迷雾一般,慢慢推出母亲吸毒父亲颓丧的家族秘史。全片好像一堆细碎的谎言,每个人都佯装若无其事,但又暴躁烦闷,然而每段细说和哭诉,都是家庭内部真正正正的矛盾,充满了现实主义力量。
母亲的信仰,父亲的专制,儿子的忧虑,这些爱是给人悲剧性的。原作《长昼的安魂曲》前言里说:“是母亲的苦闷和疑惧先天就遗传给了他。”尤金写作它是一个漫长的旅程。年轻时曾考入普林斯顿大学,又因犯校规被开除。生病疗养期间,热爱上古希腊富有悲剧色彩的戏剧,阅读了众多名家剧作和希腊悲剧,后开始习作戏剧,被冠以“美国戏剧之父”之称。从20世纪30年代起,尤金就想构思一部包括11个剧本的连续剧,而完成后的《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务必于他死后二十五年才可发表。尤金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那个美国现代史上最混乱的时代。有人曾说,“这个天才和酒鬼的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谢幕”。
雾让所有看起来悲哀而伤感,这是尤金•奥尼尔小说中常用的意象,尽管仅出现在七部剧中,却拥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地位。在奥尼尔最初的海洋意象剧作中,就曾有一部叫作《雾》。吕美特也将它化用在电影里,雾灯反复出现在家人的对话之中,“那是什么声音?”所有的主人公都用大雾明指或暗喻周围模糊不清的环境,犹如家中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解不散,化不开。影片中所描写的环境是人们在社会的牢笼里挣扎喘气,导演以物质繁荣与精神荒原的对比催醒人们反思。这正是尤金创作后期返璞归真的风格。电影贯穿一种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融为一体的写实倾向,在非常生活化的场面和言行中,蕴含着深沉的悲剧性冲突。
不由得想起最近艺术联盟展映片《海边的曼彻斯特》,同样是丧子之痛带来的人性弯曲,一位是表现得隐忍克制和拘谨压抑,一位是间歇性发作的神经质。尤金小说最关注的主题,是外在压力下人格分裂的扭曲。文字里烙下了现代各种心理分析学的印记,弗洛伊德精神心理学被融会贯通,又弥漫着古希腊的悲剧色彩。吕美特将这种悲剧力量细致地渗透其中,让人看来如鲠在喉,又觉逼真好似近在咫尺。观众与荧幕的距离就是对话于耳膜的鱼贯而入,凯瑟琳赫本的演绎将一位悲痛母亲的决绝分散在眼前的稀疏平常,似乎还不够生猛有力,但是敏感多疑的形象依旧跃然纸上。
“一出真正悲剧中的幸福,要比迄今所有具有幸福结局的剧本中的全部幸福还要多。”痛苦长夜里的母亲玛丽,和安提格涅、俄狄浦斯、哈姆雷特一样,都是典型的悲剧人物。生活本没有问题,可它是如此疯狂,在每个悲剧人物的身上,又能找寻同样感悟的共鸣,尤金是如此坦率和诚实,他用血和泪水刻出了这记忆的残片,将家庭伤疤撕开予人,探寻人类精神异常关系的病症。
载于2017年外刊,此为原文,禁止转载。
这部电影是为奥尼尔和吕美特而来。
首先谈谈奥尼尔的剧本,因为是他半自传体的戏剧,所以期待值相当高。略失望的点有两个:①主题之于我无甚惊喜,所有那些折磨、歇斯底里……的情绪都太过熟悉,以至于都不像是艺术作品了。②挺赞同豆瓣有人“奥尼尔是理念戏剧”这观点。以这部电影为例,开头就能理解到奥尼尔想要表达的主题,但或许就是因为这种主题先行,台词显得相对单薄,因此每个人物形象都不够丰满。不过这两点都掩盖不了这部伟大戏剧的光芒。奥尼尔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家庭中的复杂情感:每对关系(夫妻&兄弟&父子&母子)中都有爱与恨,他们互相伤害、怀疑、折磨,却又无可奈何地谅解并继续深爱彼此。每个人的无理行为都有完全正当的理由,但又对家人造成伤害,这个矛盾点奥尼尔处理地太妙了。也是关乎生活,“生活总是在定好的地方绊住了我。”而结局则表明,就如同标题一样,这段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还远没有结束。
导演吕美特不愧是群戏电影大师,四位演员的表演非常精彩,不过对比赫本大帝(感觉固定小动作过多)我更爱三位男演员的演出。雾角声和房子都是象征,并且在结尾处达到最大作用。将近三小时布景只有几个房间的电影 吕美特的调度、打光和面部特写都上佳。尤其是结尾处四人围坐桌前,由大远景拉镜头突然切到面部特写再回大远景太妙,还有神乎其神的光线在窗子中的变换。教科书版的戏剧改编电影。
看到一半想停下来思考人生 pause
代餐是不对的但我控制不住……看完深入理解了几个点:1.其实是部大女主戏 2.FM绝对是当时演Tyrone的最佳人选(他就是HE版Tyrone……)难说为了大赫本舍弃FM是否是更佳的选择,但拉尔夫的Tyrone无法让我相信他年轻的时候是个万人迷= =说回电影本身,吕美特摄影绝了。结尾那片黑,观众和角色一同心死了
看了50分钟,剪辑有点怪怪的,尤其是一开场显得是个跳跃的错误,明显违背了好莱坞经典剪辑原。表演我也不可以……赫本拿腔拿调的姿态太明显了(即使对于一部戏剧改编电影而言
真的好爱撕逼戏尤其家族撕逼戏,话剧好适合家族撕逼,相比《八月奥色治郡》多了绝望和忧郁和文采。家庭每两人遇到就捉对开撕,歇斯底里喜怒无常沉浸在回忆和痛苦中,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没法blame任何一个。好喜欢小儿子,看他无奈的面对这种家庭我也很无奈。这戏角色设计就是为给演员拿奖去的。
前半段有些累赘,174分钟的篇幅可以缩短;改编自尤金·奥尼尔的同名作品,所以自然采取了舞台剧的呈现方式,因而考验演技,而四位演员的演技一流,特别是扮演父亲的Ralph Richardson,隐忍和爆发都流露得极其到位,四位一起问鼎第15届戛纳电影节的影帝影后也是佳话一段;家庭戏,中段夫妻的那段对话塑造出婚姻的矛与盾,此前,此后,同样的人,又再也不是曾经的人,感情发生变化,却没有发生位移,痛苦就此蔓延,好的家庭戏一直是我的软肋,容易使我联想,这次是站在了自己爸妈的位置上,他们是怎么想对方的,他们的眼泪我又何曾真实了解过呢?失语;后段集中于父子对谈,兄弟对谈,让家庭的关系暂时“脱离”,观众眼见的是家庭里的个体,他们如何理解对方,如何表达自己,这种情感上的爆发又让我联想被家庭关系长期扭曲下的自己,呼~千言万语不足道啊。
每一个伟大的戏剧家都有一个悲伤的童年,于是我们看到了Eugene O'neill这个自传性的充斥着痛苦、烦躁的剧本。吸毒的母亲,吝啬的父亲,大儿子是纨绔子弟,小儿子得了肺结核,无时无刻充满斗争性的争吵使全片笼罩在一种压抑的气氛中。Ps:Dean Stockwell帅到掉渣啊!
从形式上讲,一天之于一地,Lumet是上佳人选。但略出乎我意料,四位家庭成员间捉对厮杀不仅炽烈,而且漫长,表演和摄影两方面都深受欧洲影响。美国评论界称其强硬而沉闷,正是最佳褒奖,因为那就是尤金奥尼尔,一个戏剧界真正的当代人,从过去和外围证明了当下仍是不断延续的过程。
“STORY OF A ROTTEN FAMILY”。剧情让我想起去年的《八月奥色治郡》看似普通的一家其实有着不堪回首的过往,随着剧情深入四位成员的矛盾冲突不断显露,愈发复杂。但是三个小时毕竟长了些,有些地方的大段台词(的确经典!)略显冗长。赫本演的最棒,说实在相比下男角们就舞台感过重。
<August: Osage County> 与这个故事太像了——滥用药物的母亲,酗酒的父亲,烂泥沼泽一样的家庭关系,再多的独白都都无法消解的祸害。单空间冲突导致《典当商》中克制出色的表演没了,只有用力、眼泪和For god sake,无节制嘶吼叠加成了催眠曲,让人昏昏入睡。
最后房间的超大远全景切四人的面部特写再切远全景(光线在窗子中变换),真是好厉害,大胆的使用朴素的方法。赫本大帝的表演相当强悍,牢牢控制住了本片的神经,她又挣扎,她将不同的触感放在不同的关系里,既像在舞台上,又像在自己的领土上,超越了时空的柔软的令人追忆的表演。
全家人都处在一种爱恨交织的氛围里,他们责备彼此,仇恨自己,沉浸在自我所谓“辉煌”的过往,为脱口而出的真实又恶毒的话语道歉。吝啬鬼爸爸,瘾君子妈妈,酒鬼哥哥,而最具生活希望的小儿子即将面临死神的召唤,白天仿佛有一辈子那么长,而黑夜更是如同地狱无边无际。Lumet电影非常考验演技也同样捧演员,他在摄影机后如同一个冷静的旁观者,把一些刺耳的声音放心地交由演员替他表达,让观众面对难堪的现实,残忍又直观。
两小时煎熬换一小时震撼。父母的戏重复冗长,兄弟的独白精练深刻。这兄弟爱必须影史留名啊哥哥再废也不忘关心弟弟,不管他如何把自己说成毒蛇弟弟一刻也没有怀疑过他对自己的爱,演得好到吓人,只能陪着哭了。结尾母亲独白长镜头和普列文配乐也是绝杀。
影片立意深刻,细致感人,几位演员的表演精彩绝伦,颇具震撼力。
毕竟是美国人.拘束非常多,所指也非常明确和现实.奥尼尔无疑是个悲观主义者,困圄他们的不是往事,而是经验和人物自己成为生活的那部分,奥尼尔让那些经历过生活的人继续自己的尘世无变故的惩罚,让一个新生的无辜的青年,这个唯一的希望与融合得疾病而死.最后一幕使人们回到初生的起点,那里,人们象幽灵一样诞生于自己的齿唇.
舞台剧风格浓厚,四位演员的表演堪称完美。西德尼·吕美特娴熟的调度与安排将每个场景中的镜头切换基本用到最少的镜头数,而在不同时刻的仰视、俯视、移动都充分表达了人物的情绪,结尾时跳脱空间的摄影让人拍案惊奇。影片最大的成功之处要归功于奥尼尔的伟大剧作,当之无愧美国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终于看了这部神作。大爱戏剧式电影。虽说有点冗长,不过四位演员精湛的表演和张力使得影片抓人眼球,情节之外的内容颇多。
戏剧式电影的典范之作之一。改编自Eugene O'Neal同名自传小说,Andre Previn作曲,Boris Kaufman摄影,泰隆家的漫长的一天,是他们家的每一天,是所有问题家庭红尘炼狱的每一天。令人惊叹的结尾:我们无意间闯入了一个家庭,窥探到它不堪回首的丑闻与内幕,然后又被逐出或自我放逐,这是无人能拯救的伦理悲剧。
家庭里各种残碎和纠结之事,长期隐痛,一触即发。于你于我,对错难辨。心中的爱演变成别人的痛,痛到责备,痛到逃避,痛到麻木。完美的剧本,完美的表演,完美的镜头调度,叫人怎能不赞叹西德尼吕美特的功力~
3.5。感觉就像是导演憋了很久,终于倾诉。台词比较考究,可看性挺强。对往事的痛苦追忆。爱是戏剧性的和悲惨的,所以你会上演那空虚的一幕。ps:看完这片,更加觉得伯格曼的厉害了。请参阅《野草莓》《呼喊与细语》。
吕美特62年的电影版production实在不能配上这出可跻身英语最佳剧作之列的伟大作品。整个节奏有些太赶,扰乱了整个绝望情绪慢慢爬上来的从容。四位演员(某些很棒某些miscast)并不是在同一个世界里演戏,其结果就是每个人的独白都不错,但彼此的对手戏就都没打到要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