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父女重逢那幕才明白为何电影叫“巴山夜雨”,因为“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结尾处,他们在漫山遍野的鲜花中微笑,那个时代磋磨了多少人啊,像秋池这样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在直面苦难后还能热爱生活。 电影的画面非常高清,宛如在向观众徐徐展开一幅三峡景色的诗意画卷。 上世纪八十年的导演们拍的“伤痕电影”电影艺术水平之高,超出了我的预料,中国明明也是有好电影的!没有炫技的声光电影,靠着这些演员真实的表演和导演的拍摄以及好的剧本,让多年后的观众看到此片仍发出阵阵赞叹。 没有滤镜下的演员们皮肤状态真好,水汪汪的大眼睛,欲说还休。 剧情其实有点bug,全片最后无坏人,宛如“囚徒困境”,好人们互相以为对方是坏人,以至于助人都只能走旁门左道。 台词直白并一针见血,“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要用眼睛看,耳朵听。”、“你拥护的大多数就是对的吗?”“你迷信,迷信权威,他们在欺骗你,实际上你是精神上的囚徒。”
《巴山夜雨》让人欣慰的是最终让被戴上“坏人”帽子的好人彻底地变成了好人,这或许是这部电影在当年最温暖人心的部分,没有把曾经的伤疤再一次揭露给观众,而是抚慰观众的心,这个结局也是《巴山夜雨》与其他典型伤痕电影的不同之处。圆满的结局,理想的环境让这部诗意电影更使人感动。
即使专案人员刘文英在前期比较激进,但影片也给了她时间去改变她的内心思想,以及她愿意和反思自己在某些方面的冒失。大家对杏花的帮助和安抚使她重新振作精神,再次找到生命的希望。与祭奠儿子的老大娘感同身受,以及对私自登船的小女孩的照顾和不计较等体现出了人性的本善和光辉。最后在船舱的大家一同帮助秋石和他女儿的出逃。虽然电影中的叙述紧凑,还有略理想化的状态削弱了故事的真实性。但这种不同的经历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处于同一个社会,却生活在不同的层面,遭遇不同的人生,但是他们内心深处仍然保持着最纯真的善意。这种设定为观众提供和营造的一种美好希望与生活的愿景,这是当时社会百姓最需要的精神粮食。
《巴山夜雨》是吴贻弓先生1980年执导的电影,讲述诗人秋石在被从重庆秘密押送至武汉的客轮上与一群同舱乘客的故事。故事大背景是大搞阶级斗争的年代,无论是主角秋石,还是老大娘,女教师,丑角关盛天,年轻杏花,宋敏生,还是小娟子都有各自的不幸和痛苦,但是电影并没有采取白描,而是用隐喻叙事,呈现出一个诗化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不幸无法控制我们的所思所想,时间的流逝因此变得甜美。 来上坟的老大娘叙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沉重经历,她唯一的儿子“抗日、打老蒋都没死”,却死于阶级武斗,葬身长江,她往一个水流湍急的漩涡处扔红枣以祭奠逝去的儿子。电影把水流的漩涡作为隐喻,和阶级内斗联系起来,这样的叙事对于逝者是一种尊重,更重要的,对于活着的老大娘是一种抚慰,苦难也并没有将她吞噬,她乐观坚强善良。 隐喻是叙事关系,信息的叠加并不能形成叙事关系,隐喻使我们可以就事物或事件建立联系,进行交流。美就出现在事物相遇并建立关系的地方。美指的是那些具有叙事性的关联。“美是讲述着的,它是具有叙事性的事件,就如同真理那样。” 看到美,欲念就会退去。叔本华认为“审美所带来的愉悦很大一部分在于,当踏入纯粹沉思状态时,我们会消除所有的意志,即一切愿望与忧虑,就仿佛失去了自我一般”。美使我脱离自身,自我深陷于美之中。在美面前,我不再是我。 晚上,秋石走出船舱倚着栏杆望着巫山起伏的山峦,十二峰之最——神女峰,令他陷入沉思,巫山的神女峰打开了他“宏伟的时间大厦”,在回忆里绽放出具体鲜活的美,因为美的形象而回忆起曾在者,对美而言,至关重要的不是正在闪光的现在,而是可供持久回忆的曾在,他想到了柳姑。 舞台上的柳姑天仙一般翩翩起舞,站在揭开纱巾的那一刻仿若神女峰的现身,令台下的秋石如痴如醉。这样的美把他从时间的倏忽中解救出来:“一种微妙的幸福感穿过我的全身,一种不为什么而存在的幸福感,我不知其从何而来。那一刻,生命的无常于我而言突然静如止水,人生的灾难也不过是无伤的逆流,生命的短暂也只是一种幻觉。他不再感到平庸、命运无常、年华易逝。” 所以当女解差嘲笑地问道:“你又从那些人身上产生了希望是不?” 秋石平静又坚定地回答:“我对生活从来没有失望过!至于舱里的那些人,更坚定了我的信念。” 他身上被触发了只有爱才能带来的体会,他被美好的东西所充实(或许,这美好并非处于他的内心,他就是这美好本身。他看到了老大娘的苦难与坚强,杏花的无助,所以劝她吃饭,一直留意她怕她想不开;他发现曾经抄过他家的宋敏生也已知途迷返,还特地为他保留着他的诗稿;女教师还念起他的诗作,表达对他的欣赏;民警老王帮他找到了未曾谋面的女儿娟子;押解员、船长帮助他与女儿一起逃走。 还有蒲公英的隐喻。蒲公英虽然普通,但生命力顽强,即便在恶劣的环境下依然可以生长;它平凡弱小,但依然要完成美丽的绽放,只要有风,就能繁衍,给贫瘠的环境带来生机,让人们看到希望。船舱里一个个普通旅客不正是一颗颗蒲公英的种子吗?仗义执言的女教师,工人宋敏生,要卖身还债的杏花,京剧演员关盛轩,民警老王,船上大厨,还有小娟子,它是秋石和柳姑播下的希望。 喜欢将《巴山夜雨》跟2004年西奥·安哲罗普洛斯(以下简称“安哲”)的《哭泣的草原》来做对标参照。吴贻弓出生于1938年,安哲1935年出生。两位导演是同时代的人,都经历了世界的巨大变化和民族的阵痛。两部电影都用隐喻叙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与苦难、不幸相处的策略,走诗的道路,从而诗意地生活在大地上。 看到有媒体采访吴天戈(吴贻弓儿子)的采访,谈及他父亲说他很喜欢诗歌。而本片男主角秋石就是一位诗人。那首《但愿人生常聚少离分》的诗词意境,女中音靳小才的歌唱编曲,柳姑的古典舞,都切切实实展现出了中华文化独有的意境和诗意美,百听/看不厌,令人彻底忘记了那些悲苦不幸:巴山雨,巴山云,千里川江雾中行,帆似白鸥舟如梭,古往今来多少人。浅浅月唉,淡淡星唉,浅淡星月明古今,神女夜夜难入梦,素手无力撩纱巾,整飘带,摆罗裙,日日夜夜守江滨,含情迎送天下客,但愿人生常聚少离分! 吴贻弓先生肯定认同德国哲学家荷尔德林的“走诗的道路”的观点:“诗的艺术就其完全的本质而言,就其热忱、朴素、平实而言,是欢快的崇拜,从不把人搞成神或者把神搞成人,从不搞邪门的偶像崇拜,而只是让神和人们彼此可以更靠近。”
6.0
故事有点别扭 群像戏铺得还好 只是可惜了 两位解压的人到后来索性被弄得成了敌人 不也都是被害者吗?其中那位无知的女孩在思想上的转变用了相当的段落去描写 其实还是不对 怎么可能一下子就变也没见她遇到什么大事情 逻辑上都讲不通 还有那个小女孩 那么警惕 就一下子认了爸爸 这转变也是太突然了 你也可以说就可以这么突然 但…… 好吧 说不过你好吧
镜头的强烈快速推进是情绪的某种表达啊 以前都是这么玩的 儿时看过太多 每次都一哆嗦 现在终于明白了 就是为了让我这样的可以哆嗦一下
“孔雀公主”(赵静,后来一查才知不是她 搞错了)还是美丽啊 哈哈
# 一个即将死去的世界
你说 我死了吗
还没有
你说 我活着吗
也不是
就是说
我正在一个即将死去的世界里
徘徊 游弋
我正在一个快要死去的世界里
迟疑 思量
请问 做什么可以阻止这一切
没有 除非
从头来过
真可怕 你就要死了
不 死不可怕
可怕的是
继续活在这个就要死去的世界里
动弹 不得
# 精神上的东西 可以吃吗
可以的 但不管饱
# 一个混沌的时段
用什么来指引去往前方的光明地
你内里一直秉持的正念
还有 继续等待
张瑜当然必须比庐山恋要朴素很多,赵静闪回出镜一身古代靓装在为笔中情预演?仲星火白衣警服已不复今天我休息时的意气风发,只有李志舆还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典型特征再度苦恼人的笑……这片子今天看来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只在政治理念上进行了大胆批判拨乱反正,而表达方式美学追求上非但没有顺势跟进,反而还照搬它所批判的那个世代的形态方法!借用主人公自己的台词,“看得出来,你这还是在用抽象的概念看人,看一切事物。”
“中国诗电影”代表作。有些地方还是蛮诗意的(比如“这就是我这些年的遭遇”那个点的剪辑),精确刻画出文革后期那种幻灭感。对文革依然不能言说,位置依然只有两个“无辜受戮”+“挺身抗暴”。全片木有一个坏人,结尾更是神展开,全场哄笑已然说明问题。
「30年前的老电影,描述乱世里的人心滋养,现在看来还觉得安慰。押解反革命诗人的红卫兵,在江轮上觉醒,决定放走自己的囚犯。她这样做了,从而不再是时代的囚犯。张瑜她可真动人。总导演吴永刚,拍《神女》的。导演吴贻弓,拍《城南旧事》的。」
有民国老电影的质感,诗意十足。算是反思动乱时期的开端之作,也拉开了金鸡奖的序幕。相比于后期的伤痕与控诉,这部电影还有着民国走过来的老电影人特有的人文气质。电影中丝毫看不到戾气,只有一个红小将女孩最后也发生了转变,轮船上仿佛远离炼狱的乌托邦,只是巴山夜雨下,悲伤更甚。
多么理想主义的年代......另外仲星火这扮相和人设简直是直接从405粘贴过来的......
如今看来也许显得过时的电影语言、表现手法、表演方式,有的镜头遮片布景未免太明显,“特效”也好捉急,但那又如何,它的内容何其值得铭记和反思,有些台词写得胆识过人简直震惊极为可贵,这在如今都不可能达到、无法再现的程度;中国式的诗词意境,知识分子悲悯情怀与社会责任,全程催泪,整个影厅抽泣此起彼伏,“出门在外要好好照顾自己,别让送你的人担心”诗人所言简单却剖心,全员皆善人真是美好而心酸的传统的理想主义;随后吴贻弓纪念活动上,杏花张闽老师拿到话筒欲语泪先流,戏里戏外都好感人
40年前的电影,我们回不去的开明与温情。劫后余生的一群人,是非判得通透,对“小将”的“围攻”与感化,是如此质朴、到位而有力。太多如今竟说不出的真理。“写书的罪,就这么大?”“还诛连九族呢。”诗人被冠上“黑”字,“你只知道杀人犯罪,你不知道,有时候没有一点罪,也能是罪犯。”他对满嘴标签的小将说,“带着抽象的概念看人,看一切事物,你把人简单地分成革命的,反革命的,而且往往是颠倒的。你迷信那些所谓权威,实际上都是些骗子。你迷信他们的谎言……反正我是个囚犯,不过,你才是真正的囚犯。你是精神上的囚犯……你想一想,现在有些人,他们实际上是不要文化,不要科学,甚至不要物质生产,就像世界不要阳光,不要森林,不要花朵,不要色彩,这将是一个死了的世界。”“这太夸张了吧?”“你自己去判断吧,要用自己的大脑。”
看得我心惊肉跳。中国不是没有好电影。只是中国电影人一代不如一代了。
主题先行了,但是表达得很好嘛。秋石的回忆留到医务室去讲出来不是更简洁有力,片子整个味道也好很多
错把巴山作巫山,翻云覆雨总无情
台词很大胆,比如:“这简直是暴政”。矛头直指某……
多年后重温修复版,如看新片。片名取自李商隐《夜雨寄北》的诗句,两者的关联恐只有对妻子的怀念。电影在小空间内做了布局,同舱的人们各怀一段伤心事,都是十年浩劫苦难的见证者。以环境、对话和点滴回忆,窥探每个人难以抚平的创伤,有的痛还在,有的已经愈合。最喜欢的莫过于“神女夜难入梦”和“红枣寄哀思”两段,是极富有诗意的。
欢乐的狗血大放送啊~~~来来来推荐一下大龄文艺女青年我娘亲~我跟她说我去看巴山夜雨了。她说,哦,吴贻弓的文艺片啊~文革后刚解禁的时候拍的,张瑜还在里面演了。男主角叫李志兴哦。你知道这个导演还拍过城南旧事吧?我沉默了五秒钟。。。娘亲你太猛了,给你跪了。。。。
剧情巨简单,演员巨好看,音乐巨好听。迷死人的朗诵腔,一句顶一万句。《天字第一号》式的结尾。
茅为蕙吹蒲公英,很不自然但是很好看。
本片告诉你『权威都是错的』,而你随便看见的一个小样本代表了世间真理。披着独立思考的外皮,贩卖着反智的内核——妙就妙在这里。此外,女主角重新沦落到需要被男主角救赎的地位,从这一点说,这部80年代的名作,不但比不上样板戏,甚至比不上片中谈到的玉堂春。#无良索隐#
3.5;远离尘嚣的浮动国土,短暂营造了充溢着生命微光的乌托邦,在一个是非颠倒非黑即白的荒诞年代,人心并未全面冻结,善和美作为人类共通的伟大力量,让我们在堕到最暗黑洞之前抓住攀援的绳索。修复版太美,80年代的审美简直太棒,每个姑娘都美如画;自然风物诗意十足,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源流得以承接。船舱如舞台(表演虽动人,但亦镌有时代特色的戏剧表演痕迹),进出走位的调度有意味;空镜令人印象深刻——江心的漩涡指涉吞噬生命与卷进政治斗争的湍流;夜里巡航的浮动灯塔,暗指被诗人打动/指引;蒲公英作为贯穿的主线,也是奔向自由的象征。“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回头看看这些电影所批判所赞扬的,真是让人感怀无穷。
很难想象是吴永刚导演的,意识形态意淫,所谓的伤痕文学,伤痕电影,在剧情质量上就没有太出色的。所以所有人都是善良的都是友好的,那么坏人是谁?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责任和罪恶推脱干净,获得大家原谅。每一片雪花都是无辜的,那么恶从哪里来?没有坏人只有好人,其实就是没有“人”,一部没有活人,没有人性的电影。
电影名来自古诗夜雨寄北,电影本身可以用另一首诗来总结:人间正道是沧桑
让我想起中国新诗的起步阶段,带一点古典的余韵,想要除旧立新但又不知道步子该往哪儿迈,选词造句就显得笨拙了些——特写,反应镜头,快速变焦,夸张的表演,煽情的配乐,剧作上的巧合和反转——所以那时多数人的作品用今天的眼光看都难免过时。但什么是诗?诗最让人感动的是真心和真话,然后才是技巧和激烈的语言实验。诗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风,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现在没有人这么拍电影,但你无法否认它的能量是充沛的,是和反思三部曲同宗同族,是活着并且满怀希望、重新开始。尽管对人性的检视还太天真,但它大声地教人独立思考。这声声疾呼难道不是最重要并且如今稀缺的吗?从《巴山夜雨》到《巫山云雨》《三峡好人》《长江图》,在诗的范畴里,谁言之有物、掷地有声,谁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