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岁印第安小孩“小树”,在双亲逝世后,被送至田纳西州的史莫基山,与祖父母同住。小树与住在深山中的祖父母展开了一段新生活,他的新生活充满了探索与冒险,有欢笑有泪水,当然有胜利与挫折。同时,小树也认识了不少好朋友,包括神秘的奇拉几族先知——“柳树”约翰。1930年的美国,虽然经济萧条,生活困苦,但是对小树来说,却是最难忘的时光。
爷爷与奶奶润物细无声的给小树灌输有价值的思想,“物竞天择”“有回报因为有付出”“死亡课题”“自由意志”,给孩子打下正确的思想基础。从影片中也可以看到,小树很多优秀的品质,勇敢,坚毅,真诚,开朗。这与小树在寄宿学校的教育构成明显对比,学校刻板机械伪善的环境,让昔日的小树变得低沉郁郁寡欢,直到爷爷的出现,他眼中的光才亮了起来。
这部影片非常适合给有了孩子的爸爸妈妈看,同时也适合给任何一个年龄段的我们看。它不止告诉孩子如何教育,也在向我们传达对死亡的认知。
影片有一个很明的线——死亡。小鸟的死亡,爷爷的死亡,奶奶的死亡。小鸟死了,爷爷说这是为了加速鸟飞翔的速度。让小树站在物种繁衍发展的角度,而不只是眼前被吃的小鸟身上。爷爷死了,奶奶说人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死亡,有的人活着但是灵魂已经死了,爷爷奶奶即使死亡,灵魂也会与小树同在。他们不像很多人逃避否认死亡,而是勇敢的正式死亡,对死亡有着清醒而客观的认知,在“死亡”期限中,真切的热爱着眼下的生命。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八岁的小树成了孤儿,他被爷爷奶奶领回大山里生活。爷爷是苏格兰人,会用家族两百年传承下来的纯正方式做威士忌酒。奶奶是印第安人。爷爷年轻时爱上了奶奶,也迷上了印第安人的生活,于是他留在了大山里过起了传统的印第安生活。
小树来到山里以后。奶奶给他做了柔软的鹿皮鞋,让他穿着去感受大地,用字典教他认字......爷爷教他在玉米地里劳动,教他用传下来的方式做威士忌酒,教他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到报酬,教他在山里找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秘密基地(像其他印第安人一样)......爷爷的朋友willow john 告诉他印第安人的历史以及他们为何生活在这里。
山林里的生活平静,自然而又朴实。小树在狗狗小蓝的陪伴下,跑遍了山里的每个角落,愉快的生活着,成长着。
然而三十年代的美国社会,真的是平静的吗?
礼拜天上教堂,以及帮爷爷送酒到山下酒吧的时候,是小树少有的接触外界的时间。他见识了满口大话,表里不一的议员;口口声称自己是基督徒,确有把一头马上要病死的小牛卖给他的陌生人;知道他是谁,却想要打劫的三个白人男子。
儿童福利机构,强制把小树送进了寄宿学校。在那里他被抹掉了所有的印第安痕迹,穿着,语言,名字,所有都要改变。但他坚守住了自己的内心,虽然名字被改成了Joshua但他望着天狼星对爷爷奶奶讲他永远都是小树。
爷爷悄悄地将小树从监狱一般都学校里带了回来。重返山林,小树已经是一位真正的印第安人了,他和爷爷扔掉硬底靴,光脚走在大地上,用真实的触感来感受自然。
终于有一天,爷爷在往山顶去的路上,摔了一跤,这次他真的去了。他被埋葬在了他的秘密基地,山顶的一片平地上,他曾经最喜欢在这里看日出,从不厌倦,似乎每天都是不一样的。紧接着着奶奶也追随爷爷的脚步去了。奶奶临死之前说,就算身体不在了,他们的灵魂也会永远在一起。
影片的结局,小树再次成了孤儿。willow John 来接他,他带着一群狗随他而去。
很好奇,小树是不是又被送去了寄宿学校?还是继续生活在山林里?他长大后成为了什么样的人?
小小年纪就已经是坚毅,勇敢,善良,朴实的男子汉了。我想他总不会让人失望的。
很喜欢这部电影。让人反思颇多。要把原著小说《少年小树之歌》找来认真拜读。
你好呀 今天推荐是加拿大1997年改编自《少年小树之歌》的一部的电影 小树的故事 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叫“The Education of Little Tree” 顾名思义这是一部关于成长、亲情与爱的电影。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1930年的美国, 年仅8岁的小树失去双亲后被祖父母接到田纳西州同住。 而在这个充满着诗意的田野中, 祖母教会他穿着柔软的鹿底鞋用脚去大地的温度, 用字典教会他认字、教会他所应熟知的知识, 教会他孤独的时候抬头仰望那颗最亮的天狼星。 祖父教会他学会遵循自然法则、尊重生老病死; 教会他劳动、教会他制作醇厚的威士忌; 教会他学会感恩、承担和分享。 在这里他还认识了教会他作为印第安人历史的约翰叔叔, 以及最好的忠犬小蓝。
孩子的世界其实是最单纯的, 在他看来“看见动物的交配就像自然的一切一样又有什么好羞耻的呢” 所以后来他被关进教会学校时面对动物的图片只有他能坦然道 “很明显他们在交配,雄鹿跳到雌鹿身上,还可以从树的颜色看出来。” 但却在刻板的教会老师看来大逆不道而罚他关了很久的禁闭。这就是教育的力量, 即使远离了亲人、剪短了头发、甚至被改了一个美国化的名字, 在内心深处,他仍然是那个纯真又坦然的Little Tree, 或许这就是教育的力量。 在他经过教会学校的磨砺回到家的那一刻, 小树真正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印第安人, 脱掉鞋子和祖父一起用脚感受大地, 和祖父一起感受或许每一天都有着新的惊喜的焕发生机的日出, 真正的去领略天地之道。
这是一个很美的故事, 也是一个很容易因为片名就错过的故事。 整个影片浪漫而诗情, 仿佛与小树一般在美到极致的山野之中历经了四季, 与自然为邻,沐浴晨光而起,星辰作伴而息, 脱掉硬邦邦的鞋子,在天地间自然奔跑。 或许正是因为这部电影像小树一样干净而纯粹 才能如此轻易的俘获了我们的心吧。
16世纪欧洲白人殖民者抵达美洲大陆,大肆屠杀和奴役印第安人,并掠夺了他们的家园。影片的年代已经过去三百年,白人在别人的家园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要求印第安人遵守自己制定的歧视性法律、信奉自己的宗教,还要把赤裸裸的欺压包装成善意的施舍。
想到在澳大利亚Ayers Rock看到的土著人,他们几乎被圈养在有限的地区,像动物一样(在过去很长的时间他们就是被澳洲政府当作动物对待没有人权),慵懒瘫坐在户外,被澳洲中部的大苍蝇围绕。生活好一点的会说英文,可以在景点为游客表演土著音乐和舞蹈。两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他们失去了自己家园,失去了狩猎的技能,失去了自己的后代(混血土著孩童可以被随意带走接受教育),已经没有归处了。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叫“小树”的8岁印第安男孩,他的双亲离世后,被住在田纳西州史莫基山的祖父母接走同住~ 自此,小树在自然而静谧的深山中,开启了一段充满探索、新奇、自由且冒险的生活~ 祖父母住在山里的木屋,他们并没有世俗所定义的实质性工作,也没有养老金,然而作为印第安人,他们从小就学会了生存的本能,即使没有积蓄,也能“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生存下去,而且生活的非常开心自在~ 来到木屋的第一天,祖父母带小树去田地掰玉米,遇到了老鹰捕食,小树被这一幕吓到,祖母安慰小树说:这就是生存法则,猎鹰捉走慢的鸟儿,慢鸟没有后代,就会帮助鸟儿越来越快~ 这是祖父母教给小树的第1堂课:生存法则~ 第二天,小树跟随祖父来到山林深处,看到一个简易但新鲜纯净的威士忌蒸馏器,原来,祖父有着制作优良威士忌的手艺,他就是以卖威士忌来赚钱的~ 祖父要把这个技艺教给小树,并告诉他:即使你未来不做这行,但至少你懂得一门手艺,这个意思也很简单:掌握一门手艺,未来总会有饭吃~ 这是祖父母教给小树的第2堂课:生存手艺~ 夜晚,祖父的好友-神秘的奇拉几族先知-“柳树”约翰,来家里做客,给小树讲述了一段关于印第安人的“悲惨”历史... 看回真实的历史,美国的发迹史,就是一部印第安人的血泪史,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印第安人口从500万骤减到25万,热情好客的印第安人几乎惨遭灭绝;1830年,印第安人被迫离开家园,踏上了后人所称的“血泪之路”,在自己的土地上,却失去了生存发展的权利... 这是祖父母教给小树的第3堂课:勿忘历史,以史为鉴~ 祖父带着小树去山下的商店,把新鲜酿造的威士忌卖掉变现,并给了小树50美分,告诉小树:辛勤劳动就会有收获~ 某天,祖父穿上了从来不爱穿的硬皮鞋,因为他们要去一个“不得不去”的地方:基督教堂~ 信仰本是人生自由,然而打着传教幌子的“传教士们”,为政客跑腿,被利益所驱使,将原本美好的信仰与祈祷,变成了一次政治演讲,成了“假传教,真骗子”~ 当议员在台上“激情”的演讲,小树被一头小牛吸引,牛的主人也在一旁“激情”的游说小树买下这头牛~ 小树掏出他跑腿赚来的50美分,买下了这头牛... 然而,才走到半路,小牛就死了... 因为牛有肝病也不能吃,所以小树花了50美分,买了一个教训~ 此时祖父告诉小树:没有别的办法,如果我阻止你买牛,你会一直惦记着,如果我叫你去买,你会把牛的死怪罪于我,只有你自己亲身经历才会明白~ 这是祖父母教给小树的第4堂课:敢于亲身去经历,把经历当做经验,超越经历去觉悟,而不是沉溺在经历之中悲伤~ 小树还学会了很多与大自然相处的课程,比如:祖父让小树去寻找一个秘密基地,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天然的、秘密的地方,一个可以在工作之余,全然放松身心而不受打扰的秘密基地;还教给小树如何在河里徒手捕鱼做晚餐~ 然而在捉鱼时,祖父被响尾蛇咬到,陷入了昏迷,祖母使用原始的办法“以物克物·以毒攻毒”来帮助祖父疗愈,小树担心祖父的安危,祖母告诉小树:人生充满着各种各种的死亡,吝啬和贪婪的人,和死人没什么两样,最重要的是,通过过往的生活,去磨练灵魂到足够强大~ 这是祖父母教给小树的第5堂课:人终有一死,然肉体可亡,而灵魂不灭,我们可以在活着的时候,保持对生命的觉知与清醒,去磨练自己的灵魂~ 第二天太阳升起,祖父健康醒来,然而,让人更加揪心的事发生了... 当时的美国制度与法律规定,所有小孩都要被送进学校学习知识,尤其是印第安人的小孩,要被送到美国人的学校,去学习外邦知识、学习外邦规矩,以及学校订制出来的“书本教材”知识~ 祖父母自然不愿意将小树送走,但依据法律规定,他们也无能为力... 小树被福利院的人带走,并送进福利学校,被挂上了统一的标签,穿上统一的服装,接受统一的问话,看统一的教材,回答统一的问题... 然而,每个人都是特立独行的个体,每个人的天赋与才华都不尽相同,面对条条框框,小树向星星祈祷:虽然他们拿走了我的衣服,给我剪短了头发,还起了美国名字,但我依然还是小树~ 正式的学习开始了,老师在台上讲着各种知识,当问到图中的动物在做什么的时候,同学们机械式的统一回答:在跑步... 老师说:很好... 然而,小树却说:他们在交配... 还给出了为什么是在交配的证明,从动物的形态讲到树木的颜色与季节~ 这句话瞬间惹怒了老师,教棍一甩,狠狠打了小树几下,又被关到禁闭室里,让他好好思考:自己错在哪里了~ 被关了几天的小树,到底还是不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里? 不过好在,禁闭时间到了,由于感恩节的缘故,小树被放出来了,去参加感恩节晚会~ 有关感恩节的来历,美国人是这么讲的: 1620年那年冬天,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处在饥寒交迫之中;这时,土著的印第安人给移民送来了生活必需品,还教会他们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等;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终于获得了丰收,在欢庆丰收的日子,按照宗教传统习俗,移民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邀请他们一同庆祝节日,于是,就有了感恩节~ 但是小树听过另一个版本的故事,一个印第安人讲述的悲惨故事,完全是两个故事... 经历过被骗的事实,小树自然懂得,应该相信谁! 事实就是事实,任凭怎么用语言伪装,也无法掩盖事实;小树有了自己的经验和逻辑判断,而不是相信一个人的一面之词~ 也就在这天晚上,祖父用刀撬开了铁门,把小树接回了家,小树脱掉重重的靴子,快乐的飞奔回家~ 那个乖巧的小树,不再乖巧了,他开始懂得“叛逆”了,然而这个叛逆,只是为了追寻自己热爱与喜欢的生活,去掉那些统一的标签,活出特立独行的自己,活出:自己想要活出的人生... 影片的最后,小树的祖父母都相继离去,小树跟随先知约翰继续生活,学习如何生存,学习成为一个真正的、自由的印第安人... 这部影片,心萍几乎看了有十多遍,虽然剧情很简单,但内容很温馨,或许你会获得更多有关“教育”的启发~ 不管在现代人的眼里,是否认同印第安人那种较为原始的教育方式,但至少,小树学会了最重要的人生课题:生存的能力~
自然之道,爷爷从带小树回家就开始教他。告诉他“隼吃掉飞得慢的鸟避免它生出一堆笨鸟是好事”,“付出就会有收获”,“学习之道是让他自己去做”。不着痕迹在生活中教会他一些道理,让他自己去选择,死亡和离别也是生活的常态,但要学会去争取。努力才是提升自己的唯一方式。黄昏的时候,遥望天狼星,爷爷奶奶和柳树约翰也在望着天狼星。柳树约翰就那么站着,什么也不说,却一直温暖着小树。最后小说对那几只狗说:通通都来吧!太暖了(。・ω・。)
童年,需要在心里构建一个纯真,私有,无攻击力的空间。脚踏实地,亲身经历,才是人这一生最好的学习知识的方式。9分,目前8.6。
三星半//是很扎实的剧作 包涵了朴素和谐的种族观念以及坦然超脱的生死观念 生活在自然中的人总是要比生活在钢筋水泥堆里的人多一些天然的灵性//在这类电影中 自然和文明往往呈现出对立状态 但也显然在私人范围内能够找到更好地平衡
一个关于“little tree”的故事 不需要夸张的情节修饰 只需要简简单单 平平淡淡地讲述那个故事 有感动 也有一丝忧伤 “little tree, you do well, and the next time will be better”
原著《少年小树之歌》非常优美感人,文字美妙深情,心理刻画更深刻细腻。转化成电影画面,心理刻画上的东西反倒没那么容易表达出来了,感染性差很多。小演员的演技比较生硬。故事还算流畅地讲述完了,但远远达不到文字的力度。文字有画面感,想象性更广泛,可图像却没有文字的力度和深度,这就是差距了。
6799+隐隐约约能够看到美国当时的大背景,对于这一家人来说,法律和政府就是有强盗性的约束。白人与印第安人之间的种族歧视,死板滑稽的政客表演,这些因素入侵着自然原始的异族生活。这部电影没有刻意渲染感动的点,可是当看到小男孩趴在窗口看天狼星,思念祖父祖母时,看到小男孩独自坐车去寄宿学校时,看到祖父母相继离世时,使我从落泪到哽咽。形成一种文明的同时,另一种文明会被挤压排挤甚至最后被消灭。
看见动物的交配,又有什么羞耻的呢,那与看见自然的一切有何区别。
一部因豆瓣8.6高分、片名《小树的故事》以及好看的海报而被吸引的电影,预感自己会喜欢?果不其然。剧情有些许加拿大男孩版《海蒂》之感,不过电影的故事情节与片中的自然风景于我而言还是逊色《海蒂和爷爷》一筹。此外,此片的观影过程中还回想起一些曾经在影院观看《征服者佩尔》《木屐树》的记忆。
美国人处理这些故事,除了简单,最多设计点抛物线,一切都程式化,无聊,这类的片子,一定是东欧南欧的导演操作起来才迷人
能看到这个片子算是圆我愿望了.
童年如果能在大山之中度过春夏秋冬,与大自然为临,与山中精灵为伴,沐浴晨光,迎接朝阳,你会看见she's coming alive,拥有无限乐趣。人生中能拥有这样的童年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I'm learning the way and my spirits will know.
山脉林间的自然风光是《小树的故事》唯美的基色,而纯真美好的童年则成为了电影打动人心的所在。在电影中淳朴的印第安风情被赋予了一种静谧平实的力量,孩子的成长与爷爷奶奶的爱和亲情被电影细腻质朴的呼之欲出,而与之对立的殖民侵略者对原住民的迫害也被揭露了出来,工业文明与自然的对立,耐人寻味。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电影原名叫《the education of little tree》,education. 教育,电影很简单,从生活中的小事来讲述一个道理,讲述一个“生存法则”比如买牛、生产伏特加、送小女孩鞋子……讲述了原住民和白人之间的社会地位不平等,这样的童年……
那些白人过感恩节是多么的虚伪可恶
朴实的电影,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亲情。孩子眼神很有灵气,不知道为啥的给我看的热泪盈眶。
通过小树的成长故事来讴歌印第安人崇尚自由的精神,批判白人的歧视与同化。
其实对北美白人当年对印第安家庭做的事:强制印第安孩子与父母家庭隔离入住宿学校,加拿大政府是道了歉的。电影对这点有点轻描淡写。
他们不叫白人口中的印第安人,他们是切罗基人,文化和民族要平等对待,保持多元性。小树是一个切罗基人和白人的孩子,注定他要接受双重的文化教育,并产生一定的撕裂感,30年代美国的种族歧视和民族政策和法西斯无异,值得反思。小树最终回到了自己的家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法则去生活!
9,剧情跟《海蒂和爷爷》很相似,但最后的神来之笔让我感动了,有时候还是需要这样温情的电影来滋润一下心灵的。优美的自然风光,淳朴的印第安风情,还有最纯粹亲情,不禁让人向往。天南星不禁指引了家的方向,也昭示着对亲人的思念,让我想起了家里的爷爷奶奶,作为亲情片,还是很打动人心的。
大河恋导演的作品,失去双亲的切罗基孩子的成长与教育。祖父母温情而慈祥,“你会明白你无法改变生存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