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分。在中放。
很遗憾,其实还差20min没看完全片,但亲眼见到在电影史书背过无数次的第四代导演丁老爷子还是很值得纪念。
讲实话,如果不是在学校放映厅,可能自己永远都不会去看一部90s的主旋律电影。但相遇就是缘分,听完了30min的映前思想交锋,又看了2个多小时电影。丁导83岁了,但是思维还是很清晰,讲起自己拍摄电影的过程仿佛就在昨天。讲述拍摄过程中群众的激动落泪,仿佛瞬间置身于那个年代。
不知道是不是期待太高,还是放映版本问题,总觉得电影语言其实还比较幼稚。。
大量的轨道移动镜头拍摄对话,正反打很少,视听也没有设计的痕迹。但是据丁导说从场景、美术道具都是尽可能还原历史真实。其实本片作为故事片已经具有了图像史料的意义。
最让人出戏的可能是全程环境声的缺失,动效也很弱,主要声音就是ADR后的对白,几百人奔走呼号的镜头,人声却出奇的小,让人有种莫名的疏离感。而从片中动辄几百人的群众演员和道具场景来看,本片并不是个小制作(丁导自己也承认影片拍摄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至少有4个摄制组参与拍摄),而90年代初的制片技术也不是没有环境音可以做——不谈同时期的香港电影,内地其实当时也已经拍出了《红高粱》这种视听惊艳的电影,《蓝风筝》和《霸王别姬》也几乎是同时期正在制作。所以从技术方面,特别是声音技术和视听设计,本片真的乏善可陈。
另外谈表演,可能是期待太高吧,总觉得王铁成扮演的总理虽然外形相似度很高,但总缺乏一丝伟人的气质和光晕。总理应该是复杂又迷人的、他一方面应该有超人的才华和智慧,另一方面应该有孩子般的娇憨和浪漫(丁导自己说曾在十几岁时与总理有过一面之缘,他形容总理眼神明亮,气质却像个婴儿)。其实从历史上看,总理的气质最难拿捏,本来对影片期待很高,但是演员的诠释太过于单向和片面,人物的复杂和立体性没有表达出来,比较可惜。
最后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其实是影片的叙事结构和节奏也有问题,很多闪回看起来很生硬。而且可能囿于制片年代的问题,很多人物出场并没有解释,今天对历史不够熟悉的观众甚至不知道出场人物是谁,更别提人物前史和历史语境了。而且叙事主线很不清晰,总体来看是依据时间线发展来编排故事,但是其中又依据逻辑添加了大量闪回。且不说近两年的“我和我的xx”这类新主旋律电影,相比“三战”这类逻辑完整、叙事主线清晰的主旋律影片相比依然落了下乘。这也是本片即使作为史料片在今天也不能够广泛传播的一大原因吧。(年代并不是借口,相比同时期《蓝风筝》的叙事,本片叙事逻辑混乱甚至不如一些纪录片。)
这个片子以今天的审查制度其实是完全不能上映的,影片很多剧情直接涉及了文革,对林彪和四人帮人物有直接的展现,甚至第一场戏就是总理在陈毅批斗大会现场发火护住了陈老总,很多在当时习以为常的场景和对白今天看来具有某种奇观性,饶有趣味。
当周总理抱病参加贺龙老总的骨灰安放仪式,向贺总的夫人薛明道歉自己没有保住贺老总,并说自己的时间也不长了,顿时泪奔!
为了国家的安定和党的事业发展,不顾自己的病情严重,飞到长沙向毛主席汇报领导班子人选,推荐邓小平复出,并和毛主席彻夜长谈。
病危期间进手术室之前,对前来看望他的邓小平,用尽力气给予高度评价,病危之际仍不忘给自己的老战友鼓励肯定和支持!
我们伟大的总理啊!心里永远装着国家和党的事业,想着别人,自己累到了病倒了却不在意,鞠躬尽瘁,为国家为人民操碎了心用尽了力!这样的总理,人民怀念,永垂不朽万古长青!
《周恩来》电影开头写到“献给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周年”。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再回头重温这部经典影片,必定别有一番滋味。
影片开场周恩来坐在红旗轿车内看着外面。街头是喊着口号的人们,贴满大字报的墙壁,迎面驶来一辆立有毛主席像的大卡车,新中国最重要的两位领导人就这样出现在了观众眼前。玄黄的天色染遍地上的红旗。
阴阳相合,万物生长,中国新生......
一、履霜,坚冰至
——双脚刚刚接触到结霜的小草,就要知道凛冬将至
本片第一件故事是关于周恩来秘密转移贺龙的。总理对贺龙说:“ 朱老总的住处今天早晨被造反派翻了,我这里也很难保证安全。运动发展到下一步,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很难预料。我想这样,你们先到西山去住一段时间,地点我亲自去看过了。”此时仍处于运动的初期,虽然周总理说事情发展到什么地步很难预料,但是他已早早开始安排部署对于贺龙同志的保护工作,防范于未然,以免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一同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这几人在一起干出了多么惊天动地的事业,但如今周总理身边的队友所剩无几,只能苦苦周旋。那一句“等秋天我去接你回来”最终成为了一句未能兑现的承诺。
影片的第一个场景交代了当时这个社会的环境状况,第一个故事更加具体的说明了周总理当时所处境况的残酷与严峻。
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正直、方正、广大
直,《说文解字》解释“正见也。”一个正直的人是可以正视自己和正视一切的,周恩来去延安视察时问了当地官员这样一个问题“战争年代都没有这么贫困,现在为什么这么苦啊?”这个问题看似简短,却非常深刻。当周恩来说出这句话时他并没有看着官员,眼睛若有所思地看着前方,仿佛在自言自语。经济和文化建设停滞的原因总理肯定要比一地方官员更清楚,但周恩来并不回避这个问题,而且自己主动地提了出来。电影借助这个问题表现了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坚持自我批评,直面问题,坚持真理的优良作风。中国共产党对于自我问题认识是极其深刻的,自我反思的能力是世界其他党派不可比拟的。
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周恩来是一个原则性极强的人。优秀的同志是不应该受到构陷与迫害的所以他说出“如果你们想抓陈毅,就从我周恩来的身上踏过去。”对待鞍钢的问题他说“生产是不允许破坏的,这一点上不容动摇”在当时波云诡谲,风起云涌的环境之中依旧能坚持自己,坚守国家的方针是多么难得的品质,所以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的杰出楷模。
大,广大包容。不论是对行为激进的红卫兵,提出无理需求的江青还是美国的嬉皮士周恩来都抱持着理解包容的态度。追求真理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中间出现什么样的事物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当发现自己所走的道路不通向真理就需要及时的改正。
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 饱含华美的文采,待时而发
周恩来的才华、学识、政治智慧出类拔群,但是在整部电影中却往往是隐而未彰的。观众观影过程中大部分时间只看到了总理的辛勤,却鲜见其聪明才智的显露。
影片只有在周恩来回答嬉皮士科恩的问题时我们才能窥见其一斑。科恩在提问时突然发难,问总理怎么看待美国的嬉皮士。
周恩来说:“现在世界青年对现状有些不满,想寻求真理。青年思想波动时会表现为各种形式。这是可以允许的。”这样精彩的回答引起了现场的阵阵掌声。
四、括囊,无咎无誉——收紧袋口,谨慎持重
在历史的波澜面前,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就连自己养女孙维世的真正死因周恩来也无法查明,这是何等的无力与悲痛。就在这波涛汹涌,惊涛骇浪的历史进程之中周恩来没有大声疾呼,而是依旧勤勤恳恳,不辞辛苦的撑起这个8亿人口的家。
陈毅在批判大会后非常地不服气,觉得自己没有问题却要向那些要揪他的人低头认错,感到非常不满。周恩来对陈毅说群众发动起来难免有过火的地方,希望陈毅带头表态尽早让事情过去,尽早恢复日常的生产工作。他既没有过多的指责闹事群众的过分行为也没有抱怨陈毅的不配合。见陈毅越说火气越大,周恩来反倒不再说一句话,带上眼镜看起了他的文件。陈毅说了一通之后见周总理没有反应,也觉得自己做的有些不妥,答应他会回去写检讨。有些时候不说比说效果要显著。
五、黄裳,元吉——居尊位而能温文谦逊
慰问地震灾区邢台民众一事,开场便是一架直升机缓缓而落,这里的直升机一来可以显现事件之急迫,二来可以显示周总理地位的与众不同,从故事全局上来看亦可为后面的内容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周恩来一下飞机就迅速融入了涌来的群众之中,一同走进受灾一线,倾听百姓诉求,表示深切慰问。随后就在直升机前面,灾区现场,两块方砖之上振臂高呼,鼓舞当地灾民奋发图强,重建家园。晚上周恩来同百姓一同吃饭,吃到最后,还用一口干粮刮净了碗底的稀饭,其行为与身边的村民别无二致。去到延安考察时,他依旧吃的是抗战时期的小米饭。虽然自己身为总理,但周恩来依旧是人民群众的一员,不论走到哪里都保持着自己的中正本色。
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这部电影逼真的还原了周恩来的生活工作的场景,王铁成的演技也是令人震撼的,神态举止刻画的分毫毕现。对于周恩来的近乎本人的形象是这部电影令人称道的地方,它另一个有价值的地方在于本部影片最大程度的描绘了九一三事件,让我们了解了周恩来在党和国家最危难的时候如何临危不乱,当机立断,稳定有序地逐渐掌控住局面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用六、利永贞
周恩来就如大地一般心系着亿万中国人,整部电影中的他一心恢复生产,改善民生,电影中各种故事穿插,但这一主旨贯穿始终。
周恩来就如大地一般虽广大无垠但位于万物之下,拖举着天下生灵。周恩来在被推入病房之际仍紧握着邓小平的手大声地说道:“做工作你比我做得好的多!”病危之时周恩来也不忘肯定、提携邓小平,把自己置于邓小平之下,确保这棵仍在风雨飘摇之中的小树稳稳地立在大地之上,护佑着他以后成为一颗参天大树。
天可以恣意的风云变幻,有时天朗气清,有时风雨大作。但大地不同,不论什么情况都要岿然不动,因为他的肩上是亿万万的人民。
许久没看老电影了,没有字幕,那些有年代感的表达有些费解。
影片的历史情节总体上看还是较为真实的,尽管将时间架构在文革如火如荼的阶段,但为了尽量全面地表现总理形象,仍然特意使用了插叙手法,将巴黎求学、南昌起义、鞍钢生产、邢台大地震、中美建交等片段穿插其中,个人命运与历史的波澜壮阔交织在一起,展现了总理传奇而操劳的一生。
和当下戏剧影视表演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主义”为主不同,那个年代的表演更像是布莱希特的“表现派”,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具有很强的“镜头感”,人物的表演痕迹很重。比如为了表现总理在思考,一定要让总理突然扭过头去,眉头一皱,这种人物心理外化型的表演虽然有“脸谱化”的嫌疑,但在历史剧中,确实无可指摘。
原以为影片中会避免直接出现主席的形象,但总归来说,主席的几次出现确实是情节脉络所必不可少的。
其中有个镜头甚为有趣。
主席在火车上请众干部“喝茶”这个镜头,莫名令人联想到《让子弹飞》开头的“大风起兮云飞扬”。主席前脚说:我就不相信我们的军队能造反。后脚镜头一转,黑魆魆的山洞里几个人围着沙盘密谋炸掉主席的车列。(谋害主席可还行?!)
主席的台词也有些令人忍俊不禁,比如“有的人说我的话,一句顶一万句?屁话,一句就是一句。其实他一句都没听进去。”再如“你们不要搞‘’四人帮’,四个人搞在一起,不好。”…
影片快要结束时,泪眼朦胧中,忽然想起小学时的一个男生,在全班面前朗诵《十里长街送总理》这首诗,读完后哭倒在自己的座位上,老师也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了。
最近,好像越来越多的人在怀念那个风云际会、枭雄争霸的年代,但我想,也许我们真正怀念的,是那个人人都怀抱着开创基业的豪情壮志的年代,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之下,流淌着的是真实的青春、真正的热情。这种精神是跨越时代,也无关国别的,具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使一个九零后的小男孩也会为伟大的消逝而痛哭失声。
“但是台湾的回归,总是有这么一天的吧?”
会的,会有这么一天的。
最近比较空,看了电影《周恩来》,黑夜中,一辆大红旗在北京街头穿梭,年迈的总理面坐在车里带着忧愁,急着赶往哪里呢?是去保护老干部,是去看望工人农民,是去处理外交事务,他像救火队员一样赶来赶去,身心疲惫。 总理的一生经历丰富,旅欧学习,工人运动,白区情报,南昌建军,遭遇了挫折,也留下了功绩,党的生死存亡关键时刻,他坚定支持并追随人民领袖。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那位昔日的红军之鹰,首捷英雄,常胜司令,在最后时刻,为了小部分人的利益背叛了人民。 总理兑现了儿时的诺言,为人民鞠躬尽瘁,带着遗憾离世,令人感到酸心。尽管处于不同的时代,但总理的形象是如此的真实和亲切,共产主义者是存在的! 总理,您是共产党人不朽的旗帜!
重温。90年代在大荧幕上看的。目前为止最成功的一部主旋律周恩来电影。应该说,如此重大敏感题材,拍成这样实属不易。涉及的史实都有据可查,基本做到了真实准确,还原了周恩来广为人知的一面。
本片一大看点是林彪、江青及四人帮集体亮相,特别是江青有不少场景,且没有妖魔化,真实可信,难能可贵。
全片笼罩着压抑和悲剧气氛 ,很多场面催人泪下。制作精良,场景摄影音乐道具服装都非常考究。
演员阵容强大。王铁成的表演神形兼备,接地气,令人印象深刻。
作为一部故事片,将诸多历史片段叠加排列在一起,影片情节缺少主线,特别是前半部分显得肢零破碎。
期待以后能够看到另一部不同于此的周恩来电影。7.8
文革中的周恩来。开场三分钟妙极,从车子里看见的局部,恰好暗示了本片的结构。写人仍是从二三事原则,以小见大的典型报告文学路子;段落大都点到为止,闪回较多,感性而破碎。当然这种片子今天无论如何也审不过了,反派们戏份真的不少。视觉结构上很强调门窗台阶的权力空间,颇有看[雍正]的感觉
这电影严肃悲愤到了境界,好像在啼哭,中国传记片翘楚。
看这部片子根本分不清哪些是史料哪些是再拍...
周总理呀周总理,你可知道,你的人民想念你——你的人民想念你!
一朝开济老臣心,十里长街送总理
我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完全忘记了是在看故事片,身心完全置入到情境当中。特别是王铁成扮演的周总理,浑然天成,达到了神与魂的一致,所有观众被深深感染,人民的好总理的形象成功地再现。我记得整个影院里一片悲声。这是中国电影史上再现领袖人物最为成功的故事片,我认为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虽然被剪辑的七零八落,但对比二十年后的今天,当时的创作勇气仍是石破天惊
虽然手法很老,但是细节很赞,也看得出是平心静气不取巧的作品。拍者用心,观者自然也尊敬。希望有生之年可以看更多党内斗争的片子……
太像了……太像了……到了一种甚至无法分清是电影还是纪录片的地步……王铁成的演技真的是震撼,一举一动、容貌神态举止语气步伐气度,没有一丝不是周总理本人,哭得撕心裂肺……
学校组织的,当时老师们都哭了
在豆瓣目前对主旋律电影莫名的普遍低分的情况下,这部92年的旧作上8分可能说明了两点,一是片子确实拍的好,二是早年的豆瓣们打分还比较中肯。150分钟片长里有着太多的内容,烈士遗孤总理义女孙维世的惨死,对贺老总“待到平稳我去西山接你”,对延安地委干部“五年粮食产量翻一翻,只要我不死就回来看你们”,太平湖边问随从“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今天是老舍先生投湖的忌日”。来不及,做不完,办不成,可还是心甘情愿耗尽了自己的生命。质朴和克制的表演,就如总理在贺老总骨灰前那将哭未哭,强忍嘴角抽泣一样,蕴含了深情,汹涌着历史的磅礴。一部遗珠,在学习强国等你。
当周去世后,妻子邓亲吻他的嘴唇做遗体告别时我痛哭流涕~
建国60多年来,国际战略方向一直没有脱离他设立的框架。
无论怎么黑总理,无论别人说什么,他对他的国家和民族对得起这八个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生学习……请您安息吧
1、就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来说,根本就还没到拼智商的时候。同样的,就目前国内电影的质量,大多数导演根本还没有抱怨制度的水平或资历。2、至少从这片子的尺度来看,国内导演抱怨的审查问题基本都是个人水平问题,制度成了失败的借口。
十三四岁看这部片子的时候一度哭到感冒,周总理是我整个少年时代最敬佩与爱戴的人之一 (另外还有鲁迅,杜甫和岳飞,不得不说小时候真的很刚)
加里.奥德曼的"丘吉尔",在王铁成的"周恩来"面前,绝对是小巫见大巫了。丁荫楠擅长人物传记片,他将故事范围缩小至总理的最后十年,由不同时空推进,主题与事件即可独立成章,也能根据人物视点串成一条脉络。好的传记电影正是这么做的,找到人物生命中的一个或两个时刻(两个可以辩证看),而不是全部。王铁成也运用他多年的修炼,掌握好了所有节拍、动作跟腔调,化妆亦功不可没,先有形似,再追求神似。这片其实还有一版250分钟六集电视版,方可见全貌。
我小时候看过这部电影,非常震撼,片头音乐沉重,悲怆而压抑,影片一开始就是在那疯狂的年代,周总理就像一艘满是窟窿的破船上的大副,心力交瘁硬撑着。这样的片子,2018年是拍不了了!
拍摄于90年代初,主旨理所当然是反对dongluan,听说当时树上某只鸟给予了方便,未尝没有拿周自比之意。片子极有诚意,大量真人真物件出镜,特型演员发挥了得,纪录片气质爆棚。另,实诚到自相矛盾的地方也保留下了,前面说延安困难是因为政策,后面却又指出农业条件、农田水利等现实问题,还提了一嘴翻一番在全国也偏低,让人不禁想到“春风”之后贫富差距更甚。
(7/10)当年的经典片子,也就那个时代氛围允许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