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教授的一生可谓功成名就,但行至暮年,无可抗拒的衰颓与冷淡渐渐侵袭了他风蚀残年的躯壳,至此也许曾经的名誉著作化为浮云,人终究难抵死亡的召唤与落寞。老人的无感与苍凉也许正是源于对一生的回忆与反思,他始终对养女的亏欠耿耿于怀,人生迟暮之际万物清零,唯有爱聊以慰藉与温暖,可回首过去老人才真正发现一生忙于尘世,无暇经营爱,也终究没有得到真正的爱,他说自己错过了一些本质性的东西,一种能令我的人生完整的约束元素,当你缺失了这种比人生所有偶然都更为宏大和强大的东西时,一场病痛就能令你失去平衡,最后我被打败了,缺失了这种更为宏大的东西,继续去想,也就没有意义了,无话可说,只是等死。暮气沉沉,少了爱的余晖渲染,没了海上夕阳的空阔,终究是苍凉一片,唏嘘不已。
此生的清晨就呼啸着飞远,留下滚圆的落日,一艮一艮地从山脊坠下去。
是面包与水?《老人日记》干净朴素的不像一部电影。对话少得可怜,近乎没有情节,连人物关系都仅有那几对。或许,这样才能烘托平静之中的孤独与绝望吧。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电影的亮点,在大段的独白。一生成功安稳,获奖无数,名利双收之后步入暮年,成为一个和蔼慈祥的老人,这是多少人希冀甚至翘首以盼的。但70岁的尼古拉却不是这样。在人生中的最后一年,他亲眼目睹了用一生建立起来的城堡逐渐瓦解、崩塌的过程。这个老头睁大眼看着,缓慢犹疑地走着,走到悬崖尽头,手忙脚乱地四处寻摸,想再找出一条小径来。
燎原烈火般的感情,终究被时光消磨殆尽,又或者压根儿就从未存在。瘫痪的灵魂面面相觑,一言不发,挚爱,何以至此。一生热爱的事业,倏忽空洞而陌生,成为了恐惧与羞怯的来源。老头别无选择,连“女儿”这根紧攥着的救命稻草,都莫名其妙地丢失了。电影试图阐释的,是人类直面死亡时的心理,是看似联系紧密,实则貌合神离的现代社交网络与人际关系,还是面对人生这样的哲学命题时应有的态度?正当我感觉导演马上就要把一杯可乐变成伏特加的时候,他端着杯子的手在半空停了一会,然后咕咚一声,把可乐一饮而尽了——
关键是,我们本身并不需要一个答案阿!何必苦苦纠结于一个“为什么”?为什么尼古拉晚景如此颓唐,为什么电影情节如此缓慢平淡,为什么要和芸芸众生一样恍惚地过完一生,为什么一直相信的事物会变得毫无意义——到底谁在乎?本是壁上一幅沉静的油画,套上了大红大紫镶着金的边框,岂不让人啼笑皆非。尼古拉后悔了,后悔他没有信奉上帝,终了一生没有将自己交付给那个更高的存在者,孤独迷茫,无依无靠,畏惧死亡。电影更合理了,代价却是变得索然无味。
“你会来参加我的葬礼吗?”
冬日。过膝的雪地里,白发苍苍的老头杵在那儿,与他唯一牵挂的“女儿”四目相对。朔风。话到嘴边儿,还没来得及呼出一口热气,就被冻成了冰块,只能咽进肚里。两人身旁,漆黑的树枝蜷缩、沉默,抵挡不住这雪虐风饕。
女儿就这样转身走了,再没有回头。
然而,对于有朽的人类而言,死亡是唯一能确定的事情。这些,还不够吗?
看到老人回到老房子才回忆起曾经看过。与其说是关于老人的日记,感觉更像是在探讨活着的意义。
在迟暮之年,他已经麻木。当养女问他“你活了这么久,告诉我该怎么做。”生命走向终结,他也无法解答,一个精神在死,一个肉体死去。对于人生的无穷追问,从未有过准确答案。
所有的问题,都与你曾经的选择相关。年轻妻子与女儿的问题,他选择逃避,我们看到的是所有压力都指向他,但从妻子的角度,“他”应该肩负起丈夫/父亲的责任,无论年龄。女儿成长中的问题又由谁来承担呢?
总觉得自己年纪轻轻就像老人,可真到了这个年纪,看着自己一点点衰老,会怎么面对呢?有人选择“好死不如赖活着”,看过一部日本电影讲当父母日渐衰老,子女会把他们背上山弃养,父母也自认为不应该成为负担。我们需要亲情,可当亲情和个人发展站在对立面,我们要抛弃个体的独立性吗?
活过了九十岁后/一天/又一天/是多么的清新/多么的可爱。 拂过脸颊的风/朋友打来的电话/以及/来看望过我的/好心的人们。 一切的一切/都给了我/无穷的生命力。
这是日本老人柴田丰在自己的处女作诗歌集《人生别气馁》中的诗句,出版诗歌集时,柴田丰已经98岁了。
柴田丰在面临坎坷人生时,表现出的乐观豁达几乎是不可思议的存在,但现实里,大部分人在直面衰老与死亡时,并不会表现出柴田丰这样的坦然,相反,他们恐惧未知,对不知何时会到来的死亡感到不安。
改编自契科夫短篇小说《没意思的故事》的影片《老人日记》,就以一位得知自己还有不到1年生命的老人视角,讲述了人本能的对死亡的畏惧,以及在不断反思过往时产生的心理变化。
尼古拉是一位刚过古稀之年的生物医学领域教授,有着非常瞩目的过往。在顶尖行业杂志发表论文,任职于高等学府,同事关系和谐,有着相对年轻的妻子和即将成年的女儿,通过科研成为人生赢家的范本大概也就是这样了。
可是有一天,尼古拉发现了自己身体的异样,去医院寻求帮助后更是确定了自己的猜测。他得了癌症,还有不到一年的生命。秉持着对学生的负责态度,这位老教授体面地向学生说了告别,但,却向所有人隐瞒了病情。
死亡的恫吓,并没有因为他是个了不起的科学家就对他手软。尼古拉和所有人得了绝症的人一样,即使没有危及生命的病情指征,也还是担心自己随时会死去。
不只是疾病带来的影响,年过古稀的尼古拉身体也开始自然衰老,安稳的睡眠渐渐成为一件奢侈品,难以入眠,且容易惊醒,大量的时间可以让自己胡思乱想。
开始思考自己过往的人生。在尚且年富力强时,一心想着多写些学术论文,多做些研究,然而到了暮年,前妻留下的继女与现在的太太互不搭理,而现在的太太也成了喋喋不休的中年阿姨,15岁的女儿常常与母亲发生争执,家里要么一片寂静,要么就是母女俩的争执声。
尼古拉不禁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是不是不应该一门心思只顾着工作,而忽略了家人间的关系。他开始不断地质疑自己,并为自己在死亡面前的怯懦感到羞耻。无论是对生命奥秘了如指掌的科研工作者,或是目不识丁的下里巴人,在死亡来敲门时,都只是自然规律面前,被迫选择逆来顺受的普通人。他们会害怕,会恐慌,会为逐渐对身体失去控制感到不安,也正是对生命的留恋,才足以证明活着的可贵。
尼古拉70多了,得癌症了,出门渐渐需要拿拐杖了。
可是在妻子眼里,他依然是那个可以在讲台上讲讲课,就能维持全家优渥生活的顶梁柱;继女眼里,他依然是那个困难时刻,可以给出自己建议的人生导师;在女儿眼里,他还是那个当自己捅了篓子,可以驾车大半天来给自己收拾残局的超人;在同事眼里,他也依然是那个可以与之争论教学观点的资深前辈。
一辈子的兢兢业业,在70+的年纪,他有了那么多的标签,可是,身边的人却选择性地忘记,尼古拉已经是个老人了。
明知道丈夫睡眠不好,妻子会几次“不小心”地吵醒尼古拉,然后趁着尼古拉醒来的时光,开始新一天的抱怨;继女卡迪亚在安于现状和发展演绎事业但天分不足之间徘徊,一次次的找到年迈的继父,渴求继续给自己的人生加以指导;青春叛逆期的女儿总是当着父亲的面,对母亲的唠叨反唇相讥;年轻的同事向已经不再教学的尼古拉炫耀学校的新闻,并以近乎怨毒的口吻冲击老教授的价值观。
难道这些人,真的看不到尼古拉已经是个老人了吗?
他睡眠不好,常常在书房里睡着;他去家附近的林子转转,也要带着拐杖;他胸腔疼痛时,会忽然一言不发,这个得了癌症的老人,明明没有刻意掩饰老态,但他一次次无意的示弱,却被家人选择性的忽略了。
人总是选择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东西,对自己不乐意知晓的事实选择性失明,于是,尼古拉的心渐渐冷下来。他依然思考过往,但却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变得冷漠,冷漠是灵魂的死亡。
“我不信上帝,我后悔了”,影片的最后,尼古拉的旁白说。
这种后悔并不单纯是因为宗教信仰的缺失,带来的无以寄托,更多的是年轻时为了争名逐利忽视家人,导致的晚景孤独的反思。
因为忙于学术研究,他错过了大女儿的辉煌,也错过了她的失意;因为一门心思只想着工作,他忽视了妻子的微妙变化,所以猛然有一天,他发现那个曾经的热情活力的小女人,早已变成了一个喋喋不休的更年期大婶。
“当你缺失了这种比人生所有偶然都更为强大的东西时,一场疾病就能把你打败”。所以,当卡迪亚来跟尼古拉告别,并最后一次向他征询建议时,尼古拉终于袒露了自己的脆弱。这位辉煌了一生的老人,终究被疾病打败,他再也不能满身正能量地劝女儿要积极乐观。失去了寄托的尼古拉,余生只剩下了等死,而这几个月的时间,会比一辈子的时间更难熬。
年轻的时候,总想成为别人口中有一堆头衔的名人,年迈看清世事后,才发现做一个谁也不是的无名氏更让人高兴。
最终,影片以尼古拉孤零零的站在雪地里的画面收尾。尼古拉终究没能向继女问出她是否还会来参加他葬礼的话,虽然她一转身他就后悔了,但他依然保持了缄默。
死亡的主题,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最后一课》中,92岁的玛德琳为了维持生命最后的尊严,选择安乐; 《教授》中,查出绝症后转性纵情生活的教授,选择离开亲友独自面对死亡;以及《老人日记》中,半生光辉的尼古拉,最终也没向家人说出自己患病的事实。这些故事的主角,无一例外地希望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守住为人的体面,死亡本身在这种抗争中,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生命之旅中,活着不是重点,活色生香地生活才是终极目的。人间很值得。
短小精悍的电影,改编自契诃夫《没意思的故事》.故事是真没什么意思,无非是一个老人临终前的独白,生活片段的展示,没有矛盾冲突,没有起承转合.但是和《一一》,《天水围的日与夜》诸多电影一样,静水流深,看似平静的独白背后暗藏对死亡这一宏大母题的思考,解构细腻真实,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非常打动我的是影片对死亡焦虑的细腻刻画,层次极为丰富.尼古拉的功成名就并没有让他在面对死亡时候轻松洒脱,他的恐惧沉甸甸地架在灵魂之上,而又因为这种恐惧,他感到羞耻,觉得自己像一艘沉船,于生命的最后时刻感受到存在于世界上的空洞. 他突然意识到,死亡有如深渊,一直在凝视他,而他也因为这种沉甸甸的凝视变得冷漠.冷漠是灵魂的瘫痪,这位一直内心对世间美好存有希望的老教授在生命的最后感受到虚无和空洞的威力,他突然意识到自己被打败了,而他一直笃信的,一生中最美丽最有用的科学却救不了他,这是来自死亡和虚无无声的讽刺,让他感受到一种宏大的、本质性的缺失.
影片的结尾不落俗套,不是尼古拉躺在病床上等待死亡降临, 而是雪地里和养女卡迪亚的一场告别. 这个场景的隐喻含蓄而震撼,令人心惊. 身体衰老的尼古拉和灵魂虚弱的卡迪亚,一个即将面对死亡,一个面对生活的空洞,无法寻找到生命的意义,他们在雪地中拥抱、别离,试图向对方寻求解药,却无法彼此救赎.一时间不知道哪个更无助. 面对茫茫雪地中两个无助的灵魂, 突然惊觉,尼古拉所说的宏大、本质性的缺失,可能不是信仰,不是科学,而是爱和具体,用于对抗虚无、死亡和空洞.
人生走到最后阶段,明白了什么样的生活是他厌恶的——妻子和女儿的没完没了的控制与摆脱控制的琐碎;什么样的事情是他热爱的——教学;什么样的人是他能够沟通想要交流的——前妻的非亲生女儿(也许并不是特别好的交流对象,但起码是他孤独世界里少有能聊上的);什么样的信仰是他错失的——以为金钱地位和成就是最重要的,却在无神论的世界里感受到了人生的失衡;以及最后一点点的留恋——谁会不会来参加他的葬礼。
他没有在这段时间里去做些什么特别的事,一如往常,只是这些平静的日常生活里加上了对自己一生的思考。但这更接近真实。
结尾结束的有点突然,认真想想,可能是他养女从他身上找到了“人生不能再这样下去”的答案,也完成了教授回顾自己一生的价值后进而希望养女能明白“人生意义”的使命。
总体来说这部影片更像是对于生命追问的感悟文章而不是带有剧情的电影。虽然叫《老人日记》但日记更多的是给年轻人看的,就像影片里他不断地和他的养女对话一样。
写到这,忽然想起去泸沽湖的飞机上看的那本《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以及当时看那本书的心情。
我的躯体还年轻,灵魂却已垂垂老矣。
人之将死 ,其言也善。读一位老人娓娓道来的孤独、无奈以及祈愿,不禁让人思考人生,思考过去的现在的以及余生的各种,这种问题,也许早点思考早看透。好片子,值得好好看看。
台词过于卓越的电影,其实整个片子无非就是讲一个老人生病了快去世之前的心理状态和生活,年龄与阅历让他把生活看得通透,而面对生命的结束依然手足无措。故事性不强,看点都集中在台词中老人的生命感悟,把面对死亡的彷徨、不安与不舍刻画得淋漓尽致,相比于《遗愿清单》通过剧情来讲述生命,《老人日记》的讲述更见功力。
感悟生命,品尝孤寂
老了以后,一天好像是一年。过得慢。
我的想法和一个七旬老人一样了,现在的年轻人真的很丧
突然之间觉得功成名就也好默默无闻也罢,人这一生努力的找寻活着的意义,其实到头来又哪里有什么意义。活着然后死掉就是全部的意义。
可能有人觉得暮气重了些。但这不就是真实的人生吗。电影意外的好看。教授自言自语的每一句话都那么精致而深入人心。恰到好处的美感。
正能量都是拿来骗人的。负能量才是最真实的社会表现
人都需要温暖 明天接着看
虽然整部电影都太浅很空,但是有几句话:冷漠是灵魂的瘫痪。“过得比她幸福,我感到很羞愧”。我担心的是,我那可怜孩子的灵魂。不要这样子走
老教授和养女都在逐渐丧失生命力。可是,老教授一生大部分时间都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追求世俗的成功,最终如愿。只人生最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老教授对之前的成功名声开始感觉冷漠,对妻女尽力照顾,可在内心感觉疏离。对于陷入人生困境的养女,怜惜却无能为力。可是,有些人啊,在年纪轻轻就已经这样了
此生有没有可能在湖边森林里拥有一座房子呢?
我真想問了她,所以,妳不回來參加我的葬禮了嗎
他们看不见自己的言语慢慢陷入憎恨,看不见自己沉溺于自身的无能,错将冷嘲热讽当作知识才智
一个人会不会感到孤独,是心灵有没有和这个世界有所连接,不然就算是妻子和亲生女儿,也会觉得和自己没什么关系。行至暮年,名声和金钱更是帮不上忙,要解决的问题是自处,以及自我满足。老教授说他后悔没有问他女儿最后一个问题,就是“会回来参加我的葬礼吗”,养女是他唯一的连接,可惜她并没回头。
值得提的还是独白写的很好,内心细节非常棒以至于很多地方感同身受,配乐真的好悠扬诗意的丧,节奏到剧情也是一气呵成的拍完。如果让我修改的话,可能我会在机位分镜上下点功夫(想到了哈哈哈)
竟然能身同感受一二,没有答案是最好的结果
等死之前的一堆废话,这些所有感悟在这个艺术世界里是确切的值得的,而每个人的生活都不一样,只有死是一样的,所有死亡都是无力的,伤感的,真正的颓废。
奇怪的是,一个将死老人的所有情绪,我竟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