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读完了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又顺势看了电影,内心五味杂陈。想谈一下看了以后的一些收获。
首先,人们都在讨论的精神胜利法,有人说阿Q的方法是自我欺骗,我想说的是,自我欺骗是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了,阿Q找了很多办法,欺软怕硬,后来发现自己是最软的一档,无亲无故,无名无姓。不自我欺骗,在老百姓里也混不下去。。。我不赞成当代青年用这种 精神胜利法 去逃避责任,逃避现实,但阿Q这种境况,如果还不让自我欺骗,太残忍了吧。
第二点,让人又怜又恨的百姓的健忘,盲目与跟风简直可怕又真实,同一最低层次的人尤其喜欢互作。阿Q对吴妈只是说 我跟你睡觉 ,吴妈便哭着昭告天下,被整个村子骂为流氓,以至于后来,甚至50多岁的老妇看到他就跑。后来 发财 以后,女的又好像都忘了这码事。其实,他们根本对阿Q的所作所为不关心,自己在别人面前,表现的像个贞洁烈妇才是自己关心的。
第三点,有人说阿Q是个笑话,不对,很多人说中国乃至世界阿Q这类人很多很多,也不对,多的是平头百姓,多的是小D之流以及每天在酒馆里赊账八卦的人,多的是吴妈又或者见到阿Q就好像失了贞洁的50多岁的老妇,多的是平时在一起喝酒的人知道阿Q被杀后,只是增加了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笑料。
最重要的一点感受——阶级不同,思维不同,差距太大,平头小百姓基本不可能翻身。首先是获取的资源差距巨大,阿Q字也不认识,连画押之类的都不懂,没钱也没谋略,却满脑子搞什么革命。阿Q的可悲就在于,他是一个稍微见过世面的咸鱼,根据自己做咸鱼的经验和理想,妄图翻身,最后只是被人翻过来撒了孜然。。。
这世界怎么了?
酒馆的平头百姓不知道,他们知道有酒就喝,有八卦就谈,别指望抱团取暖萌生出什么狗屁友情~
这个世界怎么了?
吴妈不知道,赵老爷有二妻合理,至于你,就算把 我想和你睡觉 换成 我喜欢你 也不是爱情~
这个世界怎么了?
阿Q不知道,这世界走了一遭,不知道来时的路,走时的路也没看清~
本片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而拍摄。《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中篇小说,讲述辛亥革命前后畸形的社会状况。形形色色的普通老百姓共唱一出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风雨欲来满城飘摇,这个看似闲逸的小村镇也深受波及。后路无法回头、前头一片迷雾,立足中间浑浑噩噩惶惶不可终日,阿Q的存在,烘托出了当时人们精神娱乐和寄托何其荒谬。
取材于小说而翻拍的电影最难得地方在于:人们因为对小说的熟悉不仅在情节上已了然于胸,而主角的形象也早刻画于心。而严顺开老师版本的阿Q令我感到惊喜,所谓“演活了”也就不过如此吧:阿Q耍牛逼时的人模狗样和瞬间认怂的窝囊状都十分形象,不论是远景的走路姿势还是特写表情,都像是阿Q真的从书里走到了现实中。
阿Q这个人,当真是可怜又可恨的最好例子。他自私,根本不知道革命是什么只想借势作威作福一番;他可怜,活到了30岁还是孤家寡人且债务累累;他可恨,看见比自己弱小的就要欺负一番才痛快;他也老实,做短工踏实卖力灯油少他就不休息的舂米。只可惜他始终都是烂泥扶不上墙,沉浸在自己的白日梦里,用精神安慰法慰藉白天受到的侮辱。骨子里还有恃强凌弱的奴性,加上天生家中一贫如洗,所以当穷人也当的四处被人瞧不起。
然而一个人被毁掉,不能说不是被社会泥潭淹死的。愿意跟阿Q喝酒哄闹的都是一群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人,只会怂恿阿Q做无良之事;有可能是本家的赵家,却嫌贫爱富欺软怕硬,从来也不想拉阿Q一把;尼姑庵里的尼姑看似一心向佛,放心不下的却是有着四百年历史的明朝香炉和灭亡了的清朝牌位,面对快要饿死的阿Q也是嫌弃至极乃至放狗来撵。唯一一个真心对善待阿Q的老人,虽然竭尽所能,但也力不从心。
阿Q未被善待过,他的内心还停留在见样学样的孩童年纪。他的所作所为正像是一面镜子,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丑恶和变形。良好的教育和正确的引导从未发生在他身上,而他耳濡目染的也尽是“金钱万能”这一简单粗暴的道理。酒帮助他麻醉白日的痛苦,精神胜利法弥补他软弱无能的天性,吹牛皮和说闲话何尝不是他驱赶孤独的手段。尽管这种交流方式令人不齿,甚至卑鄙可笑,却是他抓住的一根救命稻草。
影片的服装很用心,角色经历变化前后都会用不同的服装表达处境。水镇上容人生活的空间变小,拥挤的同时也让冲突更为戏剧化。阿Q调戏吴妈的一场戏处理的很是细腻,然而阿Q这种直男癌深入骨髓的人获得同情已经是多福。做了一场春秋大梦却被狗吓得从床上跳起来,对于一个灵魂病入膏肓的人,如何能救得了呢。他可笑,更多的却是悲剧。
一、创作背景
《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创作于1921年12月,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该小说创作于1921年底,共分九章。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由于鲁迅母亲娘家在农村,所以他从小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村与农民)描写了未庄流浪雇农阿Q,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名姓都被人遗忘的故事。
那是在辛亥革命时期,鲁迅先生写此小说为了严厉抨击当时政府的腐败与人民的无知,揭露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下等社会的人被虐待的事实,也严厉的讽刺了无知的人民不懂革命而整天喊革命的口号。
二、阿Q特点
(一)阿Q是一个落后不觉悟,带有精神病态,受到阶级压迫,被剥夺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
(二)阿Q是一个深受封建观念侵蚀和毒害,带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守旧落后特点,不觉悟的农民。
1.吴妈的大脚他不喜欢——反传统。
2.厌弃“假洋人”,没辫子——反传统。
(三)阿Q是一个性格乐观,妄自尊大,用精神胜利法解脱现实中的烦恼。
(四)阿Q是辛亥革命的“代表人”——农民的愚笨,无知,单纯,淳朴,揭露了中国真正的革命,需要一场思想革命和觉醒了的人民。
被当替罪羊,无知,不识字,临死前都以为被送回家,表面仁慈,一副佛像的知县大人,而实际在金钱地位面前,讽刺的还是人性。
三、创作的艺术风格
(一)外冷内热,性格环境的典型化
(二)白描的手法,从衣着,环境,性格,心理,服装,佩服严顺开老师的演技。
(三)讽刺手法,批判像阿Q一样的落后,愚蠢,传统农民,鞭挞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人的凶残,悲劣
(四)形喜实悲,喜剧的场面,可笑的愚蠢,隐藏着深刻的悲剧
四、影响
《阿Q正传》通过病态的阿Q揭露社会,反映了国民性的弱点,鲁迅的呼吁目的改革社会重铸国魂的革命热情表达出来,典型的揭露了这个历史阶段中国人的精神面貌,说明了改造国民性的重要性。也正如《狂人日记》一般,用其讽刺手法,在这个“吃人”的社会,现代国人的灵魂该如何拯救,,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方方面面,作品这种形喜实悲的悲喜剧色彩,正是作品产生巨大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给“五四”新文学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阿Q虽没有女人,但并不像小尼姑所说断子绝孙,而是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鲁迅先生一生知己——瞿秋白
有思想一致,共同的理想追求“道不同不相为谋”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闲来无事,想起并重温了这部三十年前的看过的鲁迅经典小说改编。让我惊讶的是,这部二十年代的小说,里面的各人物形象居然就是在身边各种形形色色的存在着,正像剧末所说:小尼姑咒骂阿Q,断子绝孙,可惜不能遂愿了,因为阿Q的子孙真的世世代代繁衍不绝,血脉相传,生生不息! 熟读小说的都知道,阿Q本人,自负自大,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欺软怕硬,奴性,麻木而不仁,自欺欺己的精神胜利法。被人打了,自己打不回去,便抡自己俩耳挂子,感觉是自己巴掌打的,不是别人的巴掌,再不然,打自己的人,都是在儿子打老子,自己就是被打,那也是被儿子打。对于能欺负的,阿Q却也一样不放过,柿子捡软的捏。如此劣根性的自我麻醉,现在不一样比比皆是么?! 其实阿Q也并非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一样也继承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勤奋能干,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可他悲惨人物命运,跟现世下那些同样勤劳却没文化没有任何思想的劳苦大众,何尝不是一样呢?甚至包括你我在内,不都是被待宰割的韭菜么...
如今,股市,楼市,各种生意营生,各种投资,谁不想着投机取巧,争当暴发户?谁又不想从碗里分一杯羹?只可惜,此时彼时,如今怕是连自己都被榨干到连渣也不剩了吧!这层面上,多少人不都是如阿Q般贪婪自私么?!甚至在自私这个层面,我们可能更甚于阿Q吧...
赵太爷,白举人,县长,警察头子等权贵们的腐败与贪婪,阴险与狡诈。假洋鬼子,赵秀才等读书人的势力与虚伪,自私与自利,吴妈等众底层人的漠视,懦弱,无知,贪图便宜,
如今,我看,这些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就像病毒一样,繁衍壮大,蔓延开来,
很多时候,我也总是这个那个的看不惯,可能也连我自己也被感染吧......
小说是真好 电影是真囧 完全是一群基本功扎实的演员支撑的。ps:结尾 据史学家考证,阿桂(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唯一获得国际喜剧类奖项“金拐杖奖”的演员,严顺开
阿Q正传可供深层阐释的东西太多了,国民性不过是中学语文教学层次的理解。这版电影最大的败笔就是片末那句旁白,故作深沉之状,自以为清醒,实则画蛇添足,把鲁迅的层次瞬间拉低到了胡适的段位。
默哀。伟大的演员在作品中永垂不朽。
影片出品的1981年正是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严顺开真是为阿Q而生的,他完全让这个符号化的人物鲜活了起来……
几十个机位,小小的制作成本,全靠编剧和导演,还有主演们揣摩人物的深度!佳作!
……阿桂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选修课看的高清版 很清楚 看电影特有的质感 有种特别的亲切感 至于它所表达的 课本上应该都学了吧 喜欢电影中和阿Q在一起的那个老头 淳朴老实
作为一个生活的弱者 阿Q无力抗拒黑暗和恶势力的迫害 丧失了普通人的思维规律 近乎精神失常 赵家遭抢 被人陷害 一步步走向刑场 他丝毫没有意识反抗 为自己辩白 最后要画押了 阿Q还担心自己画不圆 被人笑话而烦恼 这是多么的愚昧和悲哀 阿Q是鲁迅对病态国民深痛感受的结晶 是无数麻木愚昧的中国人的代理
高中语文课
不看不知道啊,文革结束后就5-6年时间,多年压抑的创作才华就这样的迸发出来。看过一些中国电影百强片单,这些名著改编作品罕被提及。偶然间在哔哩哔哩上发现了这些宝贝。水准真高,色彩,空间、建筑,我们的美学实在比日本要丰富、大气、随意很多。这样的作品才能让人有民族自信啊!打算一点点看。
原作带来的优秀基因,即便影像化改造,依旧让人拍案叫绝
改变了吗?没有
据史学家考证,阿桂(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电影还是由鲁迅的作品和演员表演撑起来的,其他都挺逊色的...
人活着总是有太多不顺的事,特别是那个人吃人的社会,精神胜利法必不可少。阿Q的梦中翻身做主人就是变成剥削阶级。最后他死了,虽没有女人却有后代,子孙繁多至今不绝。鲁迅对阿Q是讽刺更是同情,是从阿Q的遭遇控诉剥削的社会。
内容形式和表演风格太话剧,台词感觉很鲁迅文学。如果说吴妈因为阿桂一句“我想跟你睡觉”就弄出这样的风雨,放在当时的背景还算可以理解;那阿桂做贼偷东西的事情可以在似醉又清醒的状态下跟地保“实话实说”而一分钟后便后悔不已,这样不合理的情节设计于我就说不过去了。阿桂-阿Q;妈妈的,王八蛋。
编导本着“宁可拙笨不使滑稽”的严肃的创作思想,避免把阿Q塑造成一个仅供人一笑的滑稽形象,对于原着中的那些”滑稽和笑料”既不照搬无误,更不任意夸大,也不从生理上和外形上丑化阿Q,而是抓住阿Q国民劣根性的实质——精神胜利法,从阿Q的思想上和行动上表现他的可笑而又可悲、可气而又可怜的精神特质,更多地赋予这一人物以同情,主要笔力放在“哀其不幸”这一点,以“怒其不争”为辅,以求最大化地保持住原著的基调。影片在改编上另一个成功之处就是十分巧妙地用鲁迅的画外音贯穿全片,既是写人状物的点睛之笔,又把原著中蕴涵的深邃思想表达了出来。——《中国电影史纲》
看此片仿佛见芸芸众生近在眼前,鲁迅笔下的国人至今遍地,从不过时。大师啊大师,这样的人性洞察真是深刻!文本改编很贴合原著,个人感觉略显得浅白的地方在于,表述为镜头语言的旁白消解了原著文字的讽刺意味,而且颇以评价的口气。原著的“我”贵乎以一个局外人的口吻阐述。各个演员的演技非常传神和到位,尤其是严顺开老先生,这演技也入教科书了,真是牛X。8.4
阿Q从书里活过来了,变成了阿贵,没书里那么令人厌恶,还带着点亲切感,不像是隔了一百年的人物。至于连阿Q都觉得自己是赵家人,可以理解为什么世上那么多精神“赵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