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常喜欢
整个片子的氛围看似平平淡淡,情节却意外紧凑,让人意犹未尽,幽默点的设置自然而然,过道空间的震撼力也足够强大。
影片让人绝望又给人希望。我们明明是满身刺青的猛兽却在生活日复一日的巨大牢笼里变得少言甚至缄默,我们得和周围人小心翼翼地相处,跟拥挤在水箱里呼吸困难的鱼没什么两样,理想生活像破碎的拼图难以拼合,那其实选择解脱也没有什么不好。
不过,如果选择苟活我们也依旧可以有所期待并活出仪式感的,我们疯狂地吃垃圾桶里的过期食品,成为沉默的话匣子让人插不上话,用美工刀切蛋糕,为平凡生活鸣交响乐,依旧充满童心,在冷冻库暂时成为爱斯基摩人,甚至为一段不会有结果的爱深情
当时是看了陀螺的推荐而且觉得海报也蛮有趣的就买了这张电影票,这也没人抢票所以还买到一个挺不错的位置。所以我觉得上影节的电影质量都还是不错的,不必总是纠结去抢那些热门影片,有更多好电影值得被发现。 #21st SIFF第二部 @卢米埃影城
十三年前,台湾女歌手阿桑将“寂寞”写成词,配上德国音乐教父Michael Cretu的名曲《Moonlight Flower》,创作了歌曲《寂寞在唱歌》。
歌中“你听寂寞在唱歌,轻轻的,狠狠的”一句,让无数孤独寂寞的灵魂在失眠的深夜潸然泪下。
2018年,柏林电影节期间,德国导演托马斯·斯图伯执导的《货架之间》(又名《卖场华尔兹》)“寂寞”上映。
孤独寂寞原来不只可以谱成歌,还可以编一支“寂寞”的华尔兹。
相较于内地译名《货架之间》,我更中意本片的台版译名《卖场华尔兹》。
终日往返于货架之间,重复乏味的卖场工作。深夜来临,寂寞来袭之时,谁不想寻一摩登女郎,共舞一支华尔兹呢?
失业许久后,生性孤僻的克里斯提安通过应聘,成了市郊卖场饮料部门的配送员。
在前辈布鲁夫的帮助下,克里斯提安学会了运输叉车,逐渐适应了单调乏味的卖场生活。
白昼,重复往返货架之间;深夜,自言自语、辗转难眠。寂寞的海洋中,克里斯提安找不到丝毫喘息的机会。
直到,他在卖场与玛丽昂相遇,两个寂寞灵魂的交会,没有昵昵耳语似的情话,却有着比千万言语更为绵长的情谊。
但,玛丽昂已经结婚。
克里斯提安只能不断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如先祖爱斯基摩人般肆意的表达自己的情感。
重复的工作还要继续,寂寞仍旧围绕身旁。
从深夜的站台、漆黑的公寓,再到不可言说的情愫,导演用琐碎的镜头,描绘着普通劳工那孤独、寂寞的生活。
哪怕是劳动者们所剩不多的自我慰藉,也被导演放置在一戳即破的幻想之上。
克里斯提安尝试新的工作环境,学习新的驾驶执照,倾心玛丽昂,结识布鲁夫,努力增加生活的乐趣,消解心头的寂寞。
可转眼间,他虚幻的慰藉就被打破。
布鲁夫自杀,玛丽昂已婚,陪伴他的仍旧是那熟悉的货柜以及反复的工作。
生活不想向他们抛出橄榄枝,更不想为他们的故事设计一个快乐且幸福的童话结尾。
深夜,他们唯一能做的只有幻想:幻想着布鲁夫陪他下国际棋;幻想与玛丽昂,踮起脚尖,共舞华尔兹;幻想明天的美好生活。
醒来,寂寞、空虚依旧充斥着他们的生活。无喜无忧、一如昨天。
这不是一部足够友好的电影,整部电影都在讲述着克里斯提安那寻常的劳工生活,既没有皆大欢喜的结尾,也没有令人悲恸的故事。
克里斯提安重焕爱斯基摩人的勇气,向玛丽昂吐露情愫时,却只是轻轻地碰触了女神的鼻尖。
唯一挚友布鲁夫去世,尽管深受触动、万分悲恸,可他依旧克制住了即将喷涌而出的情感。
寂寞来临,他们或许会渴望身材曼妙的摩登女郎,渴望为灵魂找到相知一生的伴侣;可是明早醒来,他们又不得不回归重复的生活,
虽然重复的工作无趣,但只有它才能换取饱腹的食物,只有它才能缴清明天的房租。
他们渴望与人共舞,却始终找不到那个属于他的舞伴;他们渴望成为英雄,却不再做儿时熟悉的英雄梦;他们渴望表达情感,却越来越深的隐藏自己。
用琐碎、悲凉的镜头,记录普通东德劳工寂寞却不失希望、孤独却充满幻想的生活。
《货架之间》,值得一看。
码字民工:小配角
免费编辑:威震天
关注小配角,邂逅好电影。
也许很多人都听说过鲸鱼Alice的故事。1992年12月7日,这头蓝鲸被惠德比岛海军观测站的中士维尔玛·兰奎发现,之所以能引发人类的特别关注,是因为它与其他同类有着一个明显的区别,那就是其他蓝鲸的声音频率都在15-20Hz,但Alice,却有着52Hz的频率,没有其他同类能够听得到它的声音。在被发现后的这20多年中,Alice始终孤独的在大海中徘徊,从太平洋到大西洋,所有的同类都看到了它,却没有一个能听到它的歌唱,听懂它的心碎。
这头世界上最孤独的鲸鱼其实就像我们很多人一样,生活在群体之中,却几乎没有人能够听到我们的声音,久而久之,我们便也不愿意再吐露心声,把自己活成了一头身处人海之中的52Hz蓝鲸,陪伴我们的只有海浪的声音。今年上映的德国电影《货柜之间》,讲述的就是这样一类人的故事。
这部长达两个小时的电影将视角放在了一个沉默寡言的男人克里斯坦身上,讲述了他在一家大型超市当理货员的日常工作生活。这是一部非常非常平淡的电影,就像平静时的海浪,几乎没有什么起伏,就是平静的冲到岸边,又平静的回到海中,但却有一种吸引力,牢牢地抓住了我,等到故事看完,我才发现,这个奇怪的吸引力,名字就叫做孤独。
每天打卡上班,穿上统一的制服,换上统一的表情,做着重复的工作,连偷懒的方式每天都一样,然后在每天同样的时间里下班,坐上每天都坐的同一辆公共汽车,跟司机相互问候每天都一样的话语,然后回家,洗漱完毕躺在床上等待第二天的来临,天亮了,一切有重新开始循环。这就是片中克里斯坦每天的生活状态,相信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生活也是这样的。
片中有这么一个场景,工作搭档布鲁诺带着克里斯坦来到了超市的水产区,超市的理货员们管这里叫“海洋”,在两个大水缸中,挤满了一条条活鱼。“他们在这里游泳,直到有人买下他们”,布鲁诺的话音刚落,一条鱼奋力的跃出水面,然后又重新跌落回水中。看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在之前的剧情中,几次会在满满的货架之间,听到海浪的声音。这并非是错觉,而是导演的一种含蓄的表达。
货架、工作、人群、海洋,其实都是一回事,身处其中的我们,总有那么一两个有着52Hz的Alice,也总有那么一两个想要奋力跃出水面的鱼,但对于其他人来说,这类人是奇葩、是怪胎,他们不理解,也不愿意费心去理解;而对于那些与众不同的人来说,他们不知道如何向别人表达自己不同的声音,到最后就成了不愿意去表达,宁愿自己拥抱孤独,做一只频率不一样的孤独的鲸鱼。
所以说,这是一部观众区分很强烈的电影,在一般观众看来,这只是一部讲述了一个小青年日常生活琐碎之事的拖沓电影,但对那些内心时常感到孤独的观众来说,这部电影就像是Alice收到了另外一个52Hz的同类发来的讯息一样惊喜。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如同印象派风格的画作一样,让我们在看的时候有一种似真而非真的感觉在其中,电影讲述的是克里斯坦的日常生活琐事,但却又含蓄的表达了许多生活中看不到的东西。生活被工作所占满,工作是机械的重复,找不到任何的快乐,却又为了糊口而不得不做,所有的情感在一天天中被磨平,热情被熄灭,唯一能让你感到慰藉的,只有升降机履带摩擦时发出的海浪般的声音,听到那个声音的时候,你才能感觉到,自己曾经是生活在大海之中的,逼仄的水缸不是海洋,而是你等待死亡的温床。
为什么有人会突然走向死亡?为什么你认识了一辈子的人却突然做出你无法想象的事情?因为他们的外表和他们的灵魂不是一个样子的,他们就像那条突然跃出水面的鱼一样,突然发现自己只是生活在水缸之中,却无法让自己不去听见海浪的声音,于是他们想跳出去,即便回不到海洋,也不要继续生活在这逼仄的水缸之中,而做出这个决定的时间是不确定的,有人用了几个小时,有人却用了几十年。“真怀念过去在路上的生活啊”,当与克里斯坦亦师亦友的布鲁诺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考虑了几十年的决定,终于在此刻做出了。只可惜,这句话如同Alice的歌声一样,没人能听得懂。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非常非常喜欢这部电影,因为从其中我能找到自己的投射。这几年来,我过得不快乐,最根本原因就是我知道自己要活在海洋之中,却无力跃出逼仄的水缸,而身边的人都觉得这个“娶妻生子、安于现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老老实实工作熬到退休享受天伦之乐”的水缸就是海洋。因此我把自己活成了一个想法古怪的大龄单身青年,“别人家”系列中的失败案例。但好在,我找到了听到大海声音的方法,那就是把自己内心的文字敲击出来,在支离破碎而又机械重复的生活中寻找慰藉。
写于2018年11月11日夜,人生中的又一个光棍节。
如果你喜欢大场面的科幻动作片,或者悬疑烧脑的剧情片,或者血腥惊悚的恐怖片,那这部电影不适合你看。本片是一部非常生活化的电影,像纪录片一样记录着一个叫克里斯蒂安的男人在批发市场的故事。克里斯蒂安是一个初到批发市场上班男人,在此之前他是那种无所事事的混混。来到批发市场上班后,克里斯蒂安变的沉默寡言,共事的布鲁诺对克里斯蒂安很关照,教他操作叉车。除了布鲁诺还有一个叫玛丽昂的女人,也会和克里斯蒂安有交集,两个人接触几次后,关系变的亲切了,经常在一起聊天开玩笑。克里斯蒂安渐渐感觉自己已经陷入了对玛丽昂的爱恋中,好不容易在一次圣诞活动上两个人敞开心扉了,玛丽昂却回到自己不喜欢的那个丈夫那里去了。一下子克里斯蒂安失去了生活的激情但布鲁诺不忍心看着他这样,去开导他,并且了解了克里斯蒂安的过去。通过聊天,克里斯蒂安恢复了生活的激情,但布鲁诺却在某一天自尽了。最后的结局是克里斯蒂安转正并接管了布鲁诺饮料区头头的职位,还和玛丽昂在一起了,生活也是充满着希望。饰演男主克里斯蒂安的弗兰茨很像杰昆,所有演员表演非常自然——《货架之间》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看世界电影”,欢迎更多朋友关注我
德国电影《货架之间》In the Aisles.2018(港译《超市情缘》,台译《卖场华尔兹》)是一部花不了太多预算跟拍摄期就能完成的电影。
一个大卖场里面,一个大夜班菜鸟在无聊的学习过程里,慢慢融入大叔跟阿姨为主的大家庭。寂寞的,重复的,总是在夜里等待卖场开门的生活里,因为在整理货架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微笑的女孩,生活突然出现了一道光。
在货架之中穿梭的推高机,仿佛在超市里面跳起华尔兹。一个微笑,一个问候,一个眼神,友情的,爱情的星光,让生活变得不一样。非常,不一样。
昨天晚上看过之后,实在无法入睡。因为,那个她,已婚。他后来知道了,我也知道了…。
預告片://v.qq.com/x/page/f0767eo5can.html
完整片://www.iqiyi.com/w_19rwty8rup.htm
很有触动的观影,超市理货的工作看似枯燥,然而对比团伙犯罪的过去,这份工作让男主感到踏实,能开始自食其力的普通人生活,和同事交往,有爱慕的同事,虽然由于感情纠纷情绪起伏,也不曾放弃工作。
有点羡慕男主,因为我的状态已经接近自杀的同事布鲁诺,注定孤身一人,工作也无法带来乐趣,但是不做无法糊口,被无法打破的日常囚禁只能自杀让灵魂得到自由。所以同事看不出他有任何自杀预兆,能说什么呢,说了谁懂,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鼓励几句,听了更想死,看完电影始终在想,不晓得我有多少日子呢。
没有故事,重复的日常生活乏味单调得令人厌世,夜晚的超市就像蓝色多瑙河一样寂寥。人们带着自己的过去和伤痕,缄口不语却渴望在过道上遇到她:每当靠近她时,就像突然抵达海边,耳边充斥心醉的海浪声,不然,就只能在开着大货车回到公路上的旧梦里独自死去。玛丽安是一个摆脱现状的梦,是活下去希望。
影像上营造的如高楼般林立的巨大货架,让城乡仓储大超市变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缩影。人的工作的单调性和机械性,企业兼并形成了同事之间人际关系的疏离,无比压抑。有前科的男主试图进入这种庞大的体系而寻求某种安定与认同,最终只能以细微的人情温暖来抵抗不可抗的时代外力。
从第一个镜头我就开始代入《2001》了,以为导演要按着库布里克的路子走下去,的确古典乐、对称空镜、远景和庞然大物下的人类活动有相似处,但终究是小格局的电影。导演聚焦蓝领工人的喜怒哀乐,很轻很淡,把普通的搬运工作拍出了诗意。[B]
适合夜里关了灯静静地看。男主一张丧脸写满普通群众生活的沧桑和绝望,而女主却是头顶一道白光样的希望。P.S.货仓设置好棒,其实有点希望拍成密闭空间恐怖片来着…
3.5;过道上满是有故事的人,小人物之间的守望相助令人感动,极典型的德国片---沉默、克制、疏离,人与人之间的际遇,相遇然后离开,然而生活总要继续;想要抓住的新生活,如指尖流沙,永远错失一点点,也永远在最绝望之时云开雾散;隐约透露的社会背景颇有意味,若精简一些更佳。
东德郊区的批发市场里乍到的内敛学徒与亦父亦友的饮料部师傅和爱情逆境中的甜食部女职员的故事。出色利用迷宫般的货物市场建构起关于普通人亲疏关系的微观宇宙,通过主角仅有的三段“外景”所引入的人物消极背景反衬出工作场所的安全属性,对社会环境的细致观察将幽默提取的劳动日常融入魔幻现实主义。
j'aime les films qui nous donnent des petits bons sentiments...
跟昨晚那部Rossy de Palma的“Madame”有异曲同工之妙,热情或是冷静,“通道里不见天日”,人和人之间的点滴情愫有各种的表现,但局内人和局外人都能感受到,不是吗?尽管是截然不同的质感,喜欢的电影,看个开头几分钟就会知道。
消费时代的古典爱情,在庸碌平凡里寻找轰轰烈烈。
德国小清新爱情喜剧,「过境」男主主演,聚焦超市货架员工之间的友谊爱情,实质是想要表达人际关系里的亲疏和孤独,同事之间总是略带一点点神秘感,你以为很了解对方,其实连对方结没结婚也不知道。
赫拉巴尔式的人物与纠结,同是夜班与超商,没用 Cashback/老笠/夜店 那种密集的剧情冲突,极尽所能淡化剧情,在日常生活的平淡轨迹上加入变奏,把每个角色写得很满溢很肉感,连看两部Rogowski萌他的大舌头 #berlinale18
相对于工作外环境的萧索和凋敝,超市内[过道里]反倒找得见同事的友谊和萌发的爱意。施图贝尔走考里斯麦基路线的悲喜剧展现了东德题材的某种细腻化转型。尽管从人物关系到剧情走向都有刻奇的嫌疑,但凭借构图和表演得以散发出真切的“人”的气质。鱼缸里的鱼也能听见海的声音,就在叉车平台的升降之间。
#Berlin2018# 7分。调性偏喜剧看来是今年柏林主竞赛一大特色。影片最亮的是大型仓储超市的空间(尤其是“后台”空间),以及空间和人的关系;事儿比较琐碎,又非要去找一个情节剧的线,但又拒绝搞成标准情节剧,所以最后弄得一面有点狗血一面也有点无聊。
你知道爱斯基摩人见面怎么打招呼吗?从没在这样的时刻以这样的视角长久地凝视货架、过道与升降车,人与空间都寂寞又性感。不断重复的日常与镜头里,稍微出现的异常就成了变奏。每晚搭乘同一班夜巴,如果睡过头了,司机会过来叫醒你下车,整部电影就像这样,是极度分裂的人际间,存了一点点关联。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写道:“编造神话是人类的天性。如果超群出众的人物在其生涯中遇到某些令人感到惊奇或神秘的事情,人们就会极其贪婪的地抓住不放,将其演绎成一段传说,然后狂热地深信不移。这是人们对平淡生活提出的浪漫抗议。”《货架之间》却在用一种“反神话”姿态去演绎平淡的生活,如果有人问我这部片子讲了什么,我会说“这是一个普通人的普通生活”,生活总是像货架之间的男主角一样在不经意中重复,昨天、今天、明天,梦境、现实、幻觉,原来过去那么久,景色依然没变。
深夜空旷的超级市场,要孤独到多浪漫,才能在叉车里听出海浪声。
同样是办公场合恋情,比无病呻吟的“灵与肉”要好。导演对仓储超市员工生活刻画得非常写实,男女主角的爱情也点到即止,最后一章带着对东德社会主义的缅怀情绪。在叉车履带的起落中听海的声音...(剪短30分钟可能会更好)
像一个十分内向的人给你讲故事,不见得讲得好,但还是觉得他讲得很萌。
如何创造有效空间布置精准运动,何谓视听调度,皆清楚明白,太聪明了!
叉车落臂聆听大海神秘的声音,冷冻专区体会西伯利亚的严寒。打烊后的超市是员工的游乐天地,营业时的货架是人际的迂回迷宫。你疯狂开叉车,说明你恋爱了。他不再开卡车,怀念路上的日子。抓娃娃和抓酒瓶哪个更有难度,听平安夜烟火和吃过期食物哪个更寂寞?待明天商场开业,我们又是熟悉而陌生的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