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世纪空灵的歌声传来,蔓延数百年的神学霸权与黑死病纠缠着这个时代;Benedetta的属灵性的信仰逐渐有了理性,现世主义在她身上萌发生长;而Bartolomea则是个从愚昧糟粕中逃生的追求自由的个人主义的化身;当她们相遇,在愚昧与理性之间左右摇摆的信仰崇拜和自由与堕落杂糅的个人追求触发了那个时代禁忌,人文主义就像彗星一样划过历史的天空,之后愤怒的人们砸碎了教会统治的枷锁,信仰开始变得理性,先锋者在勇气与淫靡的诱惑下开始审视美丽,复原人性,解放自由;当《圣母》站在了文艺复兴前夜彗星划过的苍穹之下,用这样一部电影寓言着新的时代在迷雾中缓行而至!
在文艺复兴的历史上,有三个不可磨灭的势力,他们分别是罗马教廷、人文主义者、以及神秘主义笃信者;在本片中也可以很容易找到导演为他们设定的角色
一、人文主义的化身伯纳黛特与巴托洛梅娅
伯纳黛特更倾向于人文主义中的现世主义;
觉醒
伯纳黛特从小被家人以重金送到修道院成为修女,从小她是一个虔诚的信徒,映证着中世纪前期的属灵性,例如强盗来了不去逃跑抵抗,却依靠信仰来驱散,以及对于成为圣女之前的各种幻想;直到伯纳黛特遇到了巴托洛梅娅,有一幕伯纳黛特对巴托洛梅娅说:“你很美,你可以从我眼中看见自己的倒影”;承认眼前看到的事物的特征便是觉醒,从此欲望涌动,现世主义萌发,对于美的感性认识,世界的理性观察冲破多年来的信仰禁锢;
成为“圣母”
伯纳黛特因为突然疼痛,影片中医生交代尿液在有黑色物质(肾结石,那个很疼);喝了医生留下的罂粟汁,它有缓解疼痛的效果,强力麻药,这将是她完成各种圣痕必备法宝;于是,“神迹”在她身上显现;
第一次神迹显现,伯纳黛特身体上出现了圣痕,但是头没有伤口,被老嬷嬷指出后,在走廊圣母像之前,伯纳黛特头就出现了伤口,很明显,圣痕是人为的结果;此时她已经决定放弃追逐虚无缥缈的神性追求,从此基督的幻境再也没出现在她的梦中;
理性的痕迹
菲丽西塔嬷嬷因为女儿克里斯蒂娜跳楼身亡,去佛罗伦萨去找教廷特使告状,此时伴随着巨大彗星照耀着天空,瘟疫开始肆虐,伯纳黛特又一次开始忽悠,借基督的名义,承诺瘟疫不会侵袭佩夏(修道院所在地区);同时要求城中的守卫不要开门,谁也不要放进城来;这样手段就有有一石二鸟的作用:第一,可以阻止菲丽西塔嬷嬷带着佛罗伦萨大主教的到来;第二,可以阻断瘟疫传入城中;这是一种夹带着私心和权谋的理性;其实成为制造“神迹”,变成人们心中的圣母,赢得群众的支持本身就是一个很理性的做法,因为这样她便可以与巴托洛梅娅私饱淫欲;最后与菲丽西塔嬷嬷合作利用人们的恐惧和愤怒击败了教会的特使;以及电影结尾风波平息后,拒绝了与巴托洛梅娅私奔的要求,重返佩夏;现世主义中的理性与享乐当下在她身上体现的很充分;
导演的另一个意图
读这里你会有疑问,文艺复兴与本片到底有什么关系;作者的猜想是否牵强附会;与我们对于传统的文艺复兴的认识有偏差;因为传统文艺复兴明明是宗教统治处于对立面的,而片中主角却与教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虔诚的信仰,哪怕是欺骗,也是因为信仰而来?
其一、文艺复兴其实源起于宗教教会内部,并且文艺复兴的整个过程,一直有很强烈的宗教色彩,这个内容下面有一节专门说明;
其二就是导演的另一个意图,就是要把文艺复兴中“圣母”形象的人性化过程表达出来;
中世纪期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艺术被当做异教文化抹除,同时yisilan教义是反偶像崇拜,不准为真主画像,只有拜占庭帝国少数画师还掌握着绘画技能,这些画师被请来完成教堂的画像工作,准确来说就是描出了一个信仰的符号;于是早期圣像以拜占庭马赛克圣画像为主;
锡耶纳画派的开山鼻祖杜乔的作品,他早年去过拜占庭帝国学习绘画,所以他的画作有着拜占庭画派的特征,马赛克风格,金色底色;但是已经开始对人物进行了写实描绘,开始有了立体感;杜乔的画作具有非常明显的过渡性;
西方绘画之父乔托的作品,他之后西方文艺复兴艺术正式轰轰烈烈上演;乔托开创了以客观现实的绘画方法忠实自然和生活化的佛罗伦萨画风,被后来的无数大师继承并发扬光大,其中就包括达芬奇的那副文艺复兴的巅峰之作《蒙娜丽萨 》----其画作的人性已经达到了微妙境界 ;
提香为代表的威尼斯风格主义画派,色彩绚丽,造型生动;
此刻众人围绕的圣母,与提香作品有异曲同工之效,圣母的形象已经无限接近人化;这也是导演设计的文艺复兴艺术进化史的演绎;
人文主义首先源自宗教内部
中世纪欧洲的JD教会的对属灵性追求,以及对异教文化的清洗,使得当时社会对于理性的认知抛于脑后,他们反对人们学习更多的知识,公元529年,查士丁尼大帝强令关闭存在了900多年的柏拉图学院,教皇格里高利一世时期古罗马图书馆也被付之一炬;当时普通人家是没有书籍的,富裕一点的人家也只有一本书-《祈祷书》;整个社会荒诞且沉迷虚无的信仰,宗教神秘主义也对医学的发展上了一道巨大的枷锁,人们宁愿祈祷,也不愿去找医生,直到中世纪末期黑死病的来袭,彻底打破了人们虔诚的仰望;
当社会环境中人们的信仰发生动摇的时候,那些更容易有机会识字的教会内部成员,开始悄悄寻找那些曾经被禁止的书籍,而JD教中的各种故事传说中,魔鬼撒旦通常以博学多才、智慧的形象出现,于是那些知识饥渴的修士开始和魔鬼打交道;
在欧洲的东边,一直有一个宗教在于JD教处于竞争的状态,这就是YSL教,但是YSL教在当时是更加开放的,YSL的创立者默罕默德告诫MSL们要努力学习,不盲从、不迷信。
不少语录还有:
“求知是每一位男女MSL的天职。”
“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在如此这样智慧的指导下,YSL世界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和扩张,其中阿拉伯世界的城市拥有整洁宽阔的街道,宏大的建筑;而与之对比的欧洲中世纪城市,街道狭窄,大小便遍地,肮脏恶臭,甚至在清晨的小巷中徘徊的时候都要时刻注意从天而降的屎尿;其中YSL阿巴斯王朝的哈利发是个智慧而热心的“拿来主义”,为吸收先进的文明遗产,他组织学者们进行了一次规模浩大的“百年翻译运动”,将得到的各种古代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其中最重要的是叙利亚语的希腊罗马的哲学和科学手稿,如亚里士多德、波拉图、阿基米德、希波克拉底。
阿拉伯人的无限求知,不过百年使得阿拉伯人在工程设计、城市规划、医学和人体解剖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水准,甚至可以说当时阿拉伯世界的科技水平代表了世界最先进的文明;
在与阿拉伯有着频繁接触的意大利南部沿海、西班牙的JD信徒们见识了阿拉伯世界极度繁荣的天地后,内心中空灵的信仰也产生了严重的冲击;
于是西尔维斯特二世教皇提倡向阿拉伯人学习,也就是他把阿拉伯数字传入欧洲;MSL占领者在西班牙建立了欧洲的第一批大学;公元1085年发生在西班牙托莱多城光复,JD徒得到了城内的YSL图书馆;
为什么要如此费口舌的说这个事情呢?
电影中伯纳黛特教巴托洛梅亚写阿拉伯数字——其实这里就是导演在电影中埋下的历史线索!
巴托洛梅娅更倾向于人文主义中的个人主义;
缘起
在基督教问世之前,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就是以人为主体,反映人的智能、潜力、人体的力量和美感及人的七情六欲的,个人主义便是源于此,就像一把双刃剑,她带来了自我的意识得肯定,美感的获得,力量得崇拜,同时骄奢淫逸也在其中徜徉,一方面促成了人文主义者向罗马教会的乞怜,另一方面腐蚀了jidu教会的信仰,甚至引导了整个西方文艺复兴向另一个极端的倾斜;
种子
影片中当伯纳黛特遇到巴托洛梅娅时;巴托洛梅娅被他的父亲追杀,被父兄强奸,此刻其实在暗讽中世纪的愚昧宗教统治在强奸的个人意志;接着逃出生升天的巴托洛梅娅,带着解放的个人主义,用她美艳动人脸庞和裸体勾引伯纳黛特,让她欲望缠身、困顿、愤怒、直到迎接自我现世主义的降临;
同时巴托洛梅娅的个人主义狭隘也贯穿影片,她无所谓信仰,只为自我而活;她包庇伯纳黛特的假圣迹,面对质疑时的各种谎言,以及酷刑后的背叛,甚至影片最后还自私的要求伯纳黛特放弃城中的居民,与她一起远走高飞;她为自我享乐而活,并无伟大的决心,意志的动摇全凭自己的立场,自私的个人属性本就是人类内心中一直燃烧不停的火种,曾经的JD教试图去规范人类的私欲,但接着就变成了变相的压榨,宗教出现了阶级之后,自私的火种又被那些执掌宗教的特权阶级释放了出来。而巴托洛梅娅就好像是哪个大时代下,顺应那些特权阶级审美的一种思潮,她用看似庄严的表述,打开了千年来压抑的宗教束缚,告诉那些道貌岸然的宗教特权者,这些才是你们的珍爱;
巴托洛梅娅个人主义的创造性为淫靡服务
巴托洛梅娅在文艺复兴大师身上的影子,文艺复兴三杰的但丁的《神曲》首开偷情文学之风,接着就是彼特拉克的十四行爱情诗,然后薄迦丘的《十日谈》,都有不伦爱情的描述;
美国当代历史作家威廉.曼彻斯特在《燃世唯火——中世纪思想和文艺复兴》一书中这样谈到文艺复兴的艺术家们的制黄贩黄行为:那些文艺复兴大牌艺术家们扬名立万,而才华差一点的艺人则在亭子间冻馁难捱,但高利润的色情作品和淫秽插图让许多人过得滋润;
巴托洛梅娅个人主义的创造性就是那个圣母雕像作的淫具;当锡耶纳画派和佛罗伦萨画派们的大师们在礼拜堂的墙面或则教堂的穹顶为宗教献技后,他们也用剩下的颜料描绘出了人类最原始的欲望;
这是西方经典的绘画题材天鹅与丽达,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画师们最爱,成年人应该都看得懂这幅画是啥意思,这幅画表达略显含蓄,所以贴了上来,文艺复兴时期其实最畅销的是画师创作的春宫图!为了金钱,艺术家们可没少进行过这样的创作。
伯纳黛特与巴托洛梅娅纠缠象征着人文主义的高潮——柏拉图人文主义
公元1439年,在君士坦丁堡的希腊教会并入罗马教会,拜占庭帝国的学者们带来了一批西方失传已久希腊罗马文献,其中最珍贵的是希腊文的波拉图文集;柏拉图主义的回归,在文艺复兴的火堆上又大大的浇了一把油!
文艺复兴从此有了新的内核和兴奋点!甚至部分西方历史学家把1438年当做文艺复兴的起点 !
这时候,如雷贯耳的梅第奇家族终于出现了,佛罗伦萨的科西莫.德.梅第奇起了关键的作用,他花钱赞助了东方学者(拜占庭、阿拉伯)的柏拉图哲学讲座,他买下了柏拉图的希腊文手稿并请人翻译成了拉丁文,他出钱创办了鼎鼎大名的柏拉图学院!
那么柏拉图主义与电影有何关系呢?
柏拉图的宗教神秘主义
柏拉图哲学具有高度的神秘主义色彩,他的《对话录》中讨论的是神、人的灵魂和永恒真理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不信神就不能强盛。他的神创造宇宙观,和《圣经旧约》中的创世纪高度契合。他认为灵魂先于肉体而存在,所以必然独立于肉体,并不受肉体腐烂的影响。
自从15世纪中叶起,随着柏拉图主义的登陆,文艺复兴从此有了一些反理性、反世俗的色彩,主流的人文主义者开始趋向宗教神秘主义了,异教哲学和JD神学结合在一起,于是JD教人文主义(Christian humanism)出现了;他们通过把柏拉图的神的崇拜与JD教义的结合,加强了教会对于民众的思想统治,尽管柏拉图的神是古希腊的诸神,但是解释权在教会手中,柏拉图主义给了教会一个哲学理论基础,告诉民众来自东方(拜占庭和阿拉伯世界)先进的思想哲学柏拉图也是有信仰的,并成功的排挤了社会上渐渐无法控制的亚里士多德理性派。
柏拉图主义的反作用
教会对于柏拉图主义的趋之若鹜,他们希望柏拉图主义可以振兴教会,蠲除社会上日益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
电影中佩夏的主教大人默认了伯纳黛特的圣痕,因为圣痕会给教会带来巨大的利益。
但是柏拉图哲学还有一个重要的信条“避免过度、逃脱痛苦、喜乐当下”!权贵们接受柏拉图还有一个深层的原因,就是柏拉图的道德观比较宽松,比较中庸,比较实际。它主张可以适度的享受、及时行乐。人文主义JD徒们既可以用柏拉图哲学来抵制享乐主义的无神论,又可以用它来反对道德苛刻的信奉苦行得救的神秘主义笃信者。
总结一下,柏拉图对人生的态度就是,要有精神追求,但不排除适度享乐,不要委屈自己,只是不要过分,要顺其自然,甚至可以随意。
但是人性使然,既然玩起来,怎么可能不过分呢?
电影中伯纳黛特和巴托洛梅娅就越玩越嗨!
梅第奇时代的佛罗伦萨全城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赌场、还有林立的妓院,一年一度的狂欢节、整晚的音乐会,整晚的歌舞,为体内的荷尔蒙分泌旺盛的男女们提供了乱性的机会。
佛罗伦萨上流社会流行同性恋,这种风气显然跟文艺复兴中古希腊的性观念复活有关。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同性恋是上等人的风雅之事,甚至是高贵之事,文艺复兴中,曾被JD徒唾弃的同性恋在佛罗伦萨重新成为半公开的雅号,在的德语中“佛罗伦萨人”(Florenzer)就是指鸡奸者,法语中“意大利方式”就是指肛交。十五世纪的佛罗伦萨,有14000人因鸡奸而吃了官司。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波提切利都受到过同性恋的怀疑!
柏拉图式爱情的谎言
1484年,费西诺专门写了一本书《论爱》,来宣传“柏拉图式的爱情”。
柏拉图将爱情的精神因素和肉体之欢对立起来,让男女们体会爱,却不让他们做爱。有青春体验的人都知道,人体内的荷尔蒙的巨大力量足以摧垮人的意志力。在性饥渴下,人们会偷窥、自慰、强奸。
男女之间的“精神之恋”只适合患性无能的男女,而对发育正常的人来说,“精神之恋”只是柏拉图信徒们自欺欺人的哲学梦呓。
到头来,柏拉图式的爱情为那些想着偷情和通奸的上流社会的男女提供了一个高尚的借口,一个道德面具,他们打着“精神之恋”的幌子,先是书信、诗歌、礼物,走出男女深入对方的感情生活和私生活的第一步,扭扭捏捏地说这是纯洁、美好的感情,与肉体欲望无关,最后大都美好到了床上去了!
电影中伯纳黛特和巴托洛梅娅的各种色情画面,其实就是在隐喻柏拉图主义被教会中的人文主义者利用后,让整个欧洲社会变得轻浮靡乱起来,那时也恰好是欧洲文艺复兴艺术创作的巅峰时期!
二、佛罗伦萨大主教代表着的罗马教廷
中世纪晚期,道德堕落的重灾区非教会莫属;
下面的修道院有钱,修士修女们有了贪吃、懒怠、淫邪的资本,一有机会,他们就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释放人性的本能,在邪恶不公的权力社会里,哪儿油水多,领导的家属就在哪儿。修道院不是谁想进就进,得靠关系,走后门。修道院的领导层职位,通常是官宦人家的小儿子或私生子的专利。这些纨绔子弟根本无心侍奉上帝,他们穿着教士的行头,却把声色犬马、吃喝玩乐、嫖妓包情妇、养私生子的那一套全都带进修道院。
而JD教的赦罪制度,使得教会的教皇到神父一级神职人员有了创利的资源;教会的神权集中,使得让金钱和道德堕落快速积累!
三、嬷嬷与其女儿克里斯蒂娜代表的神秘主义笃信派
教会内部有一些对于神学坚定的信仰者,这些笃信者认定,教会的腐败的根源是教会的财富,教士们因为有钱而堕落。13世纪末的灵修方济会修士,坚信“圣洁的贫穷是通向天堂的大路”。他们呼吁自教皇开始、大小神职人员都应当效仿耶稣和众使徒不以任何形式拥有财富,绝弃吃喝奸淫的罪恶生活。
英格兰的“穷神父”约翰.威克里夫公开指责罗马教皇腐败微山专横,背弃了耶稣…
提出了激进改革主张的人,都是下层的神秘主义笃信者,他们过着贫穷而圣洁的生活,他们对罗马教廷的态度是对抗性的。
但是教皇们更喜欢过得舒服一点,更喜欢华堂盛宴,更喜欢美人的颦笑。
于是这些挑战教会权威的笃信者们被处以火刑,1318年,约翰二十二世教皇将呼吁教皇和教会放弃财产的方济会大小修士打成了异端,25人被移送宗教裁判法庭,4名意志坚定者被送上了火刑柱;
克里斯蒂娜因为质疑伯纳黛特的神迹而被惩罚,就是在隐喻早期被教会镇压的神秘主义笃信者们。
那时还有神秘主义者的自笞僧团也和罗马教廷过不去,他们声称饥荒和黑死病是上帝对人间诸多罪恶的报复,把攻击矛头指向罗马天主教会。成千上万的自笞僧人在城镇间串联,他们结队而行,抬着十字架,边走边用鞭子抽自己,打的皮开肉绽,鲜血淋漓。
15世纪上半叶,教会内部一部分高级教士发起了教会改革,限制教皇专权的议会运动,以挽救衰败中的教会,但罗马教皇一心想保持自己的权势;
康斯坦茨大公会议,就是以宗教大会来限制教皇专权,即以宗教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这就是民主化和宪政化改革,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点燃后欧洲政治秩序变革的星星之火;罗马教会死而不僵,在未来几百年的对抗中几次让自己死而复生;面对这样强大的敌人,也让神秘主义笃信者们不断地在失败中升级变强,最终在意大利的西北方向的瑞士,君主专制(教皇和封建君主)或寡头操纵(梅第奇家族)的统治模式被民主自治的神圣共和国模式取代,加尔文主义(由长老治理教会,长老由教徒直选,牧师由长老聘任。)的教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辐射大半个西方JD教世界,带动了撼天动地的社会革命,中世纪的社会积弊受到了扫荡,并从根本上改造了西方JD徒的“国民性”。
这便是神秘主义笃信者的化身嬷嬷在影片最后与伯纳黛特一起揭露了大主教满是黑疮身体的原因,于是愤怒的民众杀死了代表教会的大主教!
小结:
文艺复兴的过程基本就是教会、人文主义者、神秘主义笃信者的三国演义;
1、早期教会内部的腐败松动,外部YSL世界的压力和对比,让一些人们开始了思想解放,并释放出了人文主义;
2、人文主义初期对于教会由批评变成了依附,形成了JD教人文主义,他们的思想、创作都在围绕奢靡的教会进行,另一边他们的解放,也释放出了放纵和淫靡的人性,彻底腐蚀了教会内部;
3、神秘主义笃信者们开始对于人文主义深恶痛绝,在受到打压之后,才渐渐发现宗教内部的腐败问题来自于教会的集权,于是展开了漫长的宗教民主化运动;
这部电影导演的野心是极大的,保罗.范霍文试图通过《圣母》这部电影来暗喻欧洲文艺复兴的历程,这便是许多观众看后又爽又不知电影故事为什么这样发展的原因,其实我们眼前的嗨点都源自于两位女主身上体现的人文主义特征,而大主教的覆灭,是在映射曾经的那段历史!
本文主要案例和观点来自于《理想国的失衡与崩溃——文艺复兴的颠覆性证言》和《文明的故事5-文艺复兴》的内容,欢迎去购买观看,特此说明!
作者码字不易,请多多点赞,让更多人看到知识
「因为情欲和圣灵相争,圣灵和情欲相争,这两个是彼此相敌,使你们不能做所愿意做的。」
当阳光放下它傲岸的姿态,缓缓地移至教堂的顶端,我们能看到它曾威严的目光,仿佛被镶镌在浮雕壁画石墙的彩色花窗稀释了般,带着一丝哀婉的怜悯渗透进寒气冰冷的残垣。在被它的慈悲披散着的神像之下,无数的信徒们怀着自己信以为真的虔诚默念着,祈祷着,不顾藏匿在黑袍下潜动的灵魂,在对立着的圣洁面前暴露得一览无余……
这无疑是继《安妮特》与《钛》之后,今年戛纳主竞赛单元最振奋人心的电影了(后者在某种意义上确实让我们对金棕榈这一奖项刮目相看),个人认为甚至可以和卡拉克斯并夺最佳导演奖。我们在范霍文这位类型片之神的带领下,秉持着尽量抛弃主观情绪引领的原则,走向17世纪的意大利,走向那渺小的修道院,走向那对燃起爱火的女子。
比起同题材作品中所带的“情欲阻碍”元素(《小姐》中的政治敌对、《燃烧女子的肖像》中的世俗伦理等),《圣母》中的“宗教”似乎是一种更加强硬的因素,它直接承载着千百年来的传统普世观念,甚至这种阻碍可以看作是个人主观对于自身的束缚,它对角色为情感追求所付诸的行为动机的困难附加了一层厚重感,当然,对作为观众的我们来说,也在观影的旅程中增添了更多的惊险咋舌。我们深知贝妮迪塔对于圣灵的虔敬无比,所以当看到她被坍塌的石像压倒后吸吮它的乳房,甚至在与Bartolomea做爱时选择使用那个以圣母像制成的性器时感到诧异无比,以至于后来她借助圣痕继任修道院长,成为城中百姓的拥戴者,并被院中的修女陷害这一系列情节让剧本在难移的信仰与反叛的情欲间不断游移。在这两者之间,宗教所扮演的角色虽然让贝妮迪塔对对方的情感产生了波折,但毫无疑问的是,它确实让后者走向了权力的高峰,直到最后一刻,它也化身为一种精神控制的力量,帮助她得以逃离一死。我们是否可以把世俗所信仰的与贝妮迪塔所信仰的(看似是同一种的)剥离开来呢?前者是传统宗教意味上的把世界当作美丽梦幻来欣赏的超脱精神追求,后者则是具有狄俄尼索斯式悲剧性陶醉的叛乱,将个人的悲难与毁灭同世界的创生和崩裂相融合,交织着痛苦与狂欢,而她将这种复杂的癫狂状态受囊于她的爱人——耶稣的名义下,这很好地体现在她的幻想中,那不断救赎她的神之子,或揭开面具后进行杀戮的恶人。
真实与谎言、本相与欺诈,如何鉴定?那朴素得如同帕索里尼《马太福音》里的景别,是对真实的忠贞,但张开血盆大口的毒蛇与耶稣降临时的圣光,又将这样的真诚湮灭。我们在幽深的城堡、忙碌的百姓与贪婪的教皇代理人之间寻求的代入感,也往往被那一瞬鲜血浸染的双手和红色彗星划过的静夜所侵袭,是神秘所带来的恶意,把感官拖着往做派伪善的那一面影像方面靠近,然而其中欢呼的人群与混沌的暴乱又将可怜的、被折磨的双眼拉回到就在上一秒还陌生的现实,布努埃尔式的小把戏成功地在现实与虚拟之间横跳,在现实的墙壁上粉饰一层人为virtualize的颜料。我们被诱入被镜面环绕的镜头之中,犹如套入在佩夏城中的贝妮迪塔般,被死亡,被重生。
直到最后我们都无法走入贝妮迪塔的真实内心,她的亲吻、尖叫、祷告......平面式的流动铺满了屏幕间,我们想通过什么来立体化这位被操控的提线木偶式的角色呢?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她的头颅得以免遭腐败的支配,大可不必追究其中她在一些细节上所展现的“行为偏差”触及到了某种冒犯性的凝视,即使在为符号化走向而设置的角色模式下的行为动机会对影片进行过程的完美度造成一定意义上的反噬,但我们无法否认,当她,当她们,在被烈火焚烧中声嘶力竭,在被权力的压制下奋力反抗之时,我们能感受到那份生机的人性,那份赋予她们神之子的灵魂的触动,仿佛她们就是基督本身。
夕阳褪去,她们熄灭最后一盏蜡烛,在这之前祷告的所有言语化为人群涌散后对视着双方的两人吞咽下的唾液。理性不配被记录,纠缠的爱嗜只需阿佛洛狄忒的轻轻一吻便能化解成片,那忧郁的、被紧绑的耶稣像注视着一切,好像她们即将踏上的旅程要驶入世间最为恶孽深重的狴狱般。这时候,再神通广大的神祇也只能假装漠视地沦为被动的旁观者,任由脚边渺小的她们肆意地进行高尚的探索 。
隔着那层薄薄的纱,她无意中看到对方年轻的胴体,心中仿似燃起了一团邪恶的火焰,不断烧向自己的信仰。
年过八旬的保罗范霍文,似乎又到了一个创作井喷期。大胆的宗教题材,再搭配最流行的LGBT话题,攻击的却是教宗的虚伪。电影里信仰最虔诚的大概是越年轻越基层的修女,而到了修道院长、神父、乃至各级教宗的层面,关心的仍是权力和金钱这些永恒的主题。你很难判断老院长的贪婪是为公还是为私,面对过来送女的家长,她会把当修女的价格抬到最高。女主的父母好似送女儿到艺术院校一般,期望女儿未来飞黄腾达。女主也不负众望,很快在修道院占据一席之地。后续的剧情就如同中国宫斗戏,但发展绝对出乎意料。影片提出了一个很大胆的挑战:修女虽然是献给耶稣去当妻子,那还能否有自己的情欲?如果受到了神的指引,她是否就可以为所欲为?
大概因为上了年纪,面对片中的某些血腥暴力镜头,几乎都要掩面跑开。而对性场面的描写保罗依然是大师级别:试想下一个三点尽漏的女子在大银幕上自慰,呻吟声配上影院的环绕音响,保证让在场的男性们坐立不安。片中最重要的道具是一个小的修女像,简直就是最具有宗教意味的情趣用品。
影片再现了17世纪欧洲的风貌,你会看到大概是电影中最详尽关于如何上厕所的描绘。而关于当时瘟疫的描述很容易联想到当下。西方是否也可以做个调查,虔诚的信仰是否有助于抗疫,并借此推广自己的宗教。
保罗·范霍文的新作《圣母》在吊足观众多年胃口之后,终于在本届戛纳首映。有史可查的修女禁忌之恋,以及上映两年前已传遍整个法国电影圈的大尺度情欲戏,都有着巨大吸引力。
影片《圣母》讲述了自愿侍奉上帝的贵族女孩贝内黛塔,在修道院里幻视自己成为了耶稣之妻,并与另一位修女巴尔托洛梅娅成为伴侣的故事。
因为贝内黛塔能够通灵接触耶稣并带来神谕,身上也有类似耶稣受难时所留下的伤痕,后来便被任命为修道院的院长。
然而,由于她的受难无法被证实来自于神,甚有威望的前院长菲丽西塔修女向佛罗伦萨指控,贝内黛塔以伪神力欺瞒教众并与同性媾和,教会便开始了对贝内黛塔与巴尔托洛梅娅的查审和迫害。
这个故事来自美国历史学家朱迪丝·布朗的妇女史著作《不轨之举》,讲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叫贝内黛塔的修女与教会中其他修女发生性关系的故事。
此书不仅详述并分析了史料中关于贝内黛塔与其他修女不伦关系的记录,也展现了贝内黛塔从贵族弃女到修女、并因通灵而掌权、后又因此被查审的过程。
影片《圣母》并没有完全照搬历史,在情节上做了不少改动。
首先,在原著中,做修女并非贝内黛塔的热望。中世纪的欧洲修道院其实是弃女之所,修女并非什么真正了不起的身份。但在影片中,贝内黛塔从一出生就对奉神有着强烈的追求。
历史上贝内黛塔是有夫之妇,电影则完全去掉了贝内黛塔的妻子身份,没有从婚内不伦角度来叙述贝内黛塔的同性之爱。
影片为了全面地呈现这位修女的传奇经历,尽可能从多方面探讨她的故事。前三分之一讲述贝内黛塔所遭受的压抑。在她进入教会的第一天,就被给她换粗布衣服的修女告诫:“你的身体就是你的敌人。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聪慧是危险的。”
珍惜怜爱自己的身体,并利用它引诱别人是可耻的行为,也是需要被惩戒的罪,而聪慧被理解为心思活络不受控制。对于保守的教会来说,身体与精神的自由都是必须要警惕的。
然而,贝内黛塔在身体与精神上的解放并非她故意而为。作为从小就显露出随时召唤庇佑能力的女子,贝内黛塔的虔诚与其他修女的不同之处在于,她是在信仰中寻求自由,有了耶稣她便拥有了一切。电影以“虔诚”来解释“有求必应”,给了贝内黛塔自幼就展示出的神力一个在宗教角度不可辩驳的理由。
电影的中间部分铺开了叙事。一方面,贝内黛塔多次梦见耶稣保护她,并邀请她一同受难的场景,在被巴尔托洛梅娅照顾的过程中逐渐接受了她,两人发展成爱侣。另一方面,贝内黛塔展示出的强大灵能受人忌惮,受到来自菲丽西塔与其女克里斯蒂娜的针对。
从这个敌对关系来看,菲丽西塔修女和她的女儿克里斯蒂娜对掌控修道院有执念,两人对权力的渴望的不同,昭示着她们命运的转折的不同。
克里斯蒂娜为将贝内黛塔拉下权位,背叛信仰公开作伪证,最终受到惩罚饮恨自尽。而一心只想做耶稣之妻的贝内黛塔,即便在现实里与修女媾和,神力也在不断加强。
影片的最后将重点放在教会与民众的冲突上。菲丽西塔为了报复,从佛罗伦萨请来了教廷的特使,而同时也将那里的黑死病带了进来。特使对巴尔托洛梅娅严刑逼供,使巴尔托洛梅娅背叛贝内黛塔并且主动交出了媾和的物证,将贝内黛塔送上了刑场。然而,整个城市的民众都相信贝内黛塔的强大灵能,不愿意让她被处死,对教会进行了反抗。
就结局来看,没有像贝内黛塔一心向神的人最终都获得严重惩罚。宗教所鼓吹的对精神与肉体的压抑发生在其他人身上,转化成了对其他事物的欲望。比如菲丽西塔和克里斯蒂娜,她们完全被权欲吞噬,做出一个又一个害人害己的决定。而贝内黛塔的虔诚则如同一张免死金牌,既拯救了她自己,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着和她站在一边的人。
而从大众比较熟悉的逻辑来解释这个剧本,影片《圣母》则无疑是一篇爽文,以神来对标“男权”这个中心,而依附在其上的便处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然而因为神是无实体的存在,所以贝内黛塔成为了真正有能和有权者。
唯有真正相信神的人才能得道;而觊觎其力量的人,若不经受苦难的方式,便不配得到神的偏爱。
影片中用了大量宗教与非宗教的符号来加强这一点。比如贝内黛塔做的第一个有耶稣来拯救她的梦,是被群蛇围困的梦。根据《圣经》记载,蛇是诱惑夏娃吃下禁果获得智慧的邪灵,它最终受到了上帝的惩罚,失去手足并以腹贴地爬行。
这个场景意味着,贝内黛塔内心知道自己正在被诱惑。但在现实里,当时的她还没有和巴尔托洛梅娅发展成同性伴侣,而是处在要不要接受对方的挣扎当中。
再比如,影片中多次出现的裸露的前胸。无论是人身上的,还是雕像身上的,袒露的前胸意味着自由,而这自由也是一种力量来源,性行为也是如此。这些符号都站在了压抑的反面,引向力量的释放。
根据作者朱迪丝·布朗的说法,当时的欧洲人难以接受妇女之间具有吸引力的事实。他们对于人类性关系的看法是男性中心主义,即妇女会被男人所吸引,男人也会被男人所吸引,但是妇女之间不会对彼此有长时间的情欲。
因此,妇女之间的性关系被忽略,并从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观念中消失了。所以贝内黛塔的故事既耸人听闻又贻笑大方,在当时的语境下是一件荒唐又滑稽的事,这样的女人更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殉道者。
今日的欧洲对于女性之间的吸引已不再忌讳。《圣母》用大胆的情绪戏,将女性之间自发的互相吸引拍得非常明了:巴尔托洛梅娅自进入教会就对贝内黛塔有所引诱,两人之间的互相吸引显而易见。而推动贝内黛塔冲破桎梏和巴尔托洛梅娅发展成伴侣关系,后者的主动姿态是不可忽略的推动力。
然而,《圣母》想要囊括的东西太多了。表面上,这是用古代故事为衣装点现代内核的故事,但它的内里还是唯神论的。
如果电影强调贝内黛塔作为修女的牺牲,这可以说是一部传记作品;如果贝内黛塔对巴尔托洛梅娅的感情出于纯粹情欲,那这是一部女权主义作品;如果电影聚焦在教会强权不得人心这点上,那这就是一部讽刺权力的作品。
但《圣母》显然将这三个角度都囊括了,且在这三个角度上的叙事分配比较均衡。这使电影缺乏一个讲故事的主要角度,更像戏说历史,但没有把故事讲好。
贝内黛塔的同性之爱,比起冲破性别与教规的束缚,更像是以神为名大行其道,和女伴随意玩乐。她对神的信仰的奉献给到她近乎魔幻的能力,但这能力所招来的觊觎以及后来引发的灾祸巨大,贝内黛塔也没能保护城中百姓免于黑死病的蔓延。
其他人物的动机和决策则不停在摇摆。巴尔托洛梅娅对贝内黛塔有引诱也有拒绝,受刑招供背叛了对方,但转而就立刻请求原谅;菲丽西塔对贝内黛塔的针对也时有时无,人物行为的动机都不够明确。在叙事不清时,硬要推进情节的进展会让故事变得僵硬,逻辑也不够顺畅。
唯一明晰的一点是,《圣母》的同性之爱其实是一个噱头,给我们突破女权主义的幻觉。范霍文利用了历史故事的耸动,将这个冲破束缚的故事讲成了保守派的说教:寻求神的人获得自由在世上横行,不寻求神的便都是罪人。
但真正造成突破的并不是影像,是历史上的那个贝内黛塔。范霍文的《圣母》技艺再精巧、影像再精彩,也依然在拍古代沉疴,缺乏现代对爱与自由的追求。
作者| 蓝詹;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假如耶稣真的存在,他在人间的命运依然是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只不过《圣母》里的耶稣是一位女性,贝纳黛特。和历史记录中贝纳黛特神秘难明的形象不同,《圣母》里的贝纳黛特是一位笃信自己正是耶稣之妻的狂热信徒,一位情欲旺盛且丝毫不因清规戒律而羞耻的女性,更是一位以强大的情绪力量操控人心的“圣母”。《圣母》对她亦正亦邪形象的刻画和对“神迹”真假之谜的留白,正如修道院长房间墙壁之外那一双窥视的双眼般挑衅者观众的感性和理性——重要的不是耶稣是否存在,而是我们为何需要耶稣存在。
贝纳黛特的父母在她出生时即决定将她献给修道院。有趣的是,为了将她送进修道院,父亲和修道院长即夏洛特·兰普林饰演的老修女着实砍价了一阵,最后以100金币成交。贝纳黛特长大后,常常看到幻象(vision,别人称为幻象,而在贝纳黛特口中则是她能看到别人无法看到的神的视野)。幻象里,耶稣以牧羊人的样子出现,要求她追随。
一个滑稽的场景是,在一场仪式中,贝纳黛特本应安静躺在床上被天使护送上升,却因她正在奔向耶稣而双脚剧烈抖动。随后,贝纳黛特被批评破坏了仪式的严肃。显然,这里构成了对一切宗教仪式的讽刺——这些仪式到底是在膜拜耶稣,还是以膜拜耶稣为名在规训民众?
贝纳黛特救下了一位被父兄玩弄的少女巴托洛梅亚。少女天性活泼,和贝纳黛特发展出暧昧情愫。与此同时,贝纳黛特的幻象日渐强烈,她声称耶稣要求她靠近他、感受他的苦难,她的手脚和腰间出现伤口,鲜血汩汩流淌不停。
最终,贝纳黛特被任命为修道院长。被她取代的老修女一开始因为上层默认这些神迹的真实性而接受这一安排,却又因为爱女之死而前往佛罗伦萨告发贝纳黛特渎神和通奸。教廷特使来到小城,也带来了黑死病……
在电影的高潮部分,被判处火刑的贝纳黛特再次“显圣”,仿佛耶稣附身于她,高喊你们亵渎了我的妻子,将受到惩罚,死神即将现身于此。她张开双手,手掌鲜血淋漓。而黑死病人拨开衣服,展示出瘟疫的痕迹——死神赫然在此。狂热的民众自发冲开卫兵,杀死教廷特使,保卫他们的“圣母”。
电影没有明确交代贝纳黛特的神迹是真是假。在巴托洛梅亚救下火刑架上的贝纳黛特时,她也发现了一块染血的玻璃片。而当她以此质问贝纳黛特时,贝纳黛特依然以孩子般的纯真说:到现在你还不相信我吗?
这个极具冲击力的结尾直接指向宗教和政治问题的最核心秘密——人们期待有一个神,一个人,一个团体,一种制度,来寄托他们的“信”。却往往不愿承认“信”或者说认同的本质不是因为正义,所以认同,而是因为认同,所以正义。《让子弹飞》那个著名的“谁赢他们跟谁”和“他们跟谁谁赢”的悖论也正在于此。
在基督教哲学发展的早期,有两种论证上帝存在和绝对权威的思想倾向,一种是后来为教会所接受并发展为经院哲学的理性辩护主义,一种则是以德尔图良(145-220)为代表的信仰主义。前者主张用理性论证和哲学方法来思考宗教问题,后者则拒绝哲学,其最著名的论证为“因为荒谬,所以相信”——圣母处女怀孕,耶稣死而复生这样的事件都是超乎寻常经验的。但如果一切都合乎寻常经验而合情合理,那信或不信又有何所谓呢?
贝纳黛特正是以荒谬的“神迹”获得了人们的信任,又因为人们的信任而拥有了力量。而当她以这种力量对抗教廷权威,和发挥了连世俗权力也没做到的对抗瘟疫的作用时,她“神迹”的真假,她个人的纯真或狡诈,也就不重要了。
《圣母》从始至终都以一种洞若观火的精微展示着人类的脆弱、愚蠢和因此而滋生的对权力的需要——前任院长老修女将自己的整个生命都献给了耶稣,却不愿相信神迹。然而,倘若从心底不相信神迹会发生在人间,那么所谓坚定的信仰到底是自欺还是欺人,还是兼而有之?直到死亡的阴影将她笼罩,她又孤注一掷地将希望寄托在贝纳黛特身上,希望自己能进入天堂。
而教廷特使在死亡面前也问出了同样的问题:在你所见神的视野里,我是去天堂,还是下地狱?而当贝纳黛特幽幽说出“天堂”时,他才绝望地说道“到这一刻你还在撒谎。”这位教廷特使显然清楚,倘若耶稣存在,那么他的所作所为自然是要下地狱了。但若其不存在,他在死亡前的最后一点寄托也荡然无存。
这些人对耶稣存在的将信将疑并没耽误他们在现实中循规蹈矩,扮演好耶稣仆人和信使的角色。而贝纳黛特的深信不疑则导向一个可怕的局面——当一个人全心全意相信她是耶稣之妻,被耶稣庇护,那么一切人间的律法和秩序都不能制约她,她将成为人间的耶稣——其所言所行超乎寻常经验,其所作所为不可为人的理性所理解。这便是“荒谬”。
而值得思考的是,这样一种态度,竟然在很多意义上更加靠近神学本身——
圣经中有一段经典的亚伯拉罕故事:上帝要亚伯拉罕杀死他的儿子作为忠于上帝意志的证明。亚伯拉罕照做。在亚伯拉罕动手的那一刻,神阻止了他。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在对这个故事的解读中尖锐地指出,杀子不为任何人间的律法所容。亚伯拉罕要遵从上帝的意志便必须违背人间的律法。正是在杀子这一荒谬的举动里,亚伯拉罕超越了作为“人”的普遍性而进入一种与上帝的一对一的特殊的、超越性的关系之中。
当贝纳黛特和巴托洛梅亚进行同性性行为的时候,她的逻辑也正是如此——耶稣的爱光被四海,无所不能容纳。在耶稣神圣之爱的光芒里,没有羞耻的容身之地。耶稣以无穷的面貌爱着世人,而巴托洛梅亚对她的爱正是耶稣爱的面貌之一。
在这一“诡辩”中,贝纳黛特正是诉诸耶稣的超越性而蔑视人间的律法,为自己的情欲辩护。而颇有讽刺意味的是,连她的爱人巴托洛梅亚也在执着于她是真情还是假意的问题,却不能理解,对贝纳黛特这样从小坚信自己是耶稣之妻的狂信者来说,情欲之流也是生命之流。
在一般人那里,宗教作为寄托被放置在经验的彼岸,日常生活的另一头。而在贝纳黛特那里,耶稣的存在不是一个需要被论证的问题。耶稣的存在就是构成她日常经验的“真实”。在这样的真实里,羞耻确实没有容身之所。
因此,在对《圣母》的观影中,必然因为观众个人精神生活的迥异而产生天差地别的观影体验。例如,在电影的评论区,一部分人指出,在电影结尾处,前任院长老修女态度的突然转变有些粗暴。笔者却认为,愈是老修女这般自以为圆滑通透的人,愈会在人生最绝望的时刻挣扎于信和不信之间。因为绝对的不信者和绝对的信者都拥有一个自洽、完整也密不透风的安全世界。而徘徊于两者之间的人,则成日面临自由意志的无休挑战。
然而,无论观众本人信与不信,《圣母》都以其绝妙的构思和贝纳黛特极有力量的演技挑衅着观众——当贝纳黛特一次次鲜血淋漓,当修女喃喃着“这是圣痕”而匆忙跪下,当高级神职人员也被“神迹”震撼,当她以耶稣之名要求指控她的修女克里斯蒂娜自执鞭刑……你的心中会不会有种“爽”的感觉?如果没有,到她以耶稣之名承诺保护城市,在世俗权力遁形时下令封城,当她于火刑架上为万人膜拜,你的心中又有没有一种“爽”的感觉?如果有,那正是权力的滋味。
人们习惯以契约、暴力、传统等作为权力合法性的来源,而往往不愿意识到,合法性本身就是一种精彩的虚构。而当人们沉醉于权力,沐浴在它的光芒之中,合法性的问题,也就无人问津了。
因此,《圣母》最精彩之处不是同性之爱,不是神迹真假,正是其对权力关系的剖析。这也是范霍文最得心应手的叙事手法。一些评论指出,《圣母》中对同性性行为的刻画居然用到了模仿男性生殖器的圣母木雕,反映出电影对女性亲密体验的误解和男性视角下的狭隘想象。而笔者却认为,这根原著中没有过多提及的木雕正是改编的绝妙之处——
当贝纳黛特拥有了人们的认同因而拥有权力,她的性别亦不再重要。她的形象俨然是任何一个统治者的样子。在她和巴托洛梅亚的关系里,她一直是被服务的一方,是享受的一方。那根宛如男性生殖器的木雕正是权力这一特点的象征——
权力与“同意”冲突,它关乎侵入、强迫、操纵和夺取。这也正是巴托洛梅亚后来“出卖”她的原因。巴托洛梅亚一直百思不解的正是,她们之间到底是爱,还是欲望和权力的乐趣?《圣母》结尾处,面对巴托洛梅亚的恳求毅然转身回到城中继续做“圣母”的贝纳黛特已经给出了显而易见的答案。
于是,“圣母”虽以女性形象出现,却不是那个宗教传统中贞洁、奉献、受难的圣母。《圣母》中圣母正指向耶稣为世人蒙难而死这一神话的本质,也指出一切曾经的、现在的、将来的宗教和世俗权威的本质——他们寄生于人群的想象和希冀之上,顺应人们精神中被统治的倾向而统治人们。人们追求自由,也为自己创造的权威奴役。
在这个意义上,《圣母》是对我们的一次痛快的刻画和拷问——不管这个世界上有没有神。当人需要神时,就出现了神。
电影《圣母》改编自 朱迪丝·布朗 的调查报告《不轨之举——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修女 》。
1590年在一个亚平宁山脉的遥远山庄贝内代塔(寓意接受福赐)降生,为了感谢上帝拯救难产的妻女,贝内代塔父亲发愿要将女儿奉献给上帝,于是这个婴儿从降生那刻开始就注定会成为一名修女。在她9岁那年,她父亲履行誓约将她带到了山区附近的佩西娅镇上的泰亚延女修会,自此贝内代塔就开始了她的修女生活。
1613年23岁的贝内代塔向忏悔神父科尔达蒂报告了自己产生梦幻(梦幻被承认为上帝引导人类寻求得救的方式)的事情,神父要求她向上帝祈求苦功以避免恶魔的诱惑。
1615年贝内代塔产生了连医生也束手无策的某种病痛,这病痛被解释为是她承受特殊神恩的表现。
1617年贝内代塔再次产生梦幻并伴随持续的肉体疼痛,这次修会的尊长们都变得非常关心贝内代塔的安康,如果她真是梦幻者,仰仗她神恩特选的力量,能支持他们得到完全封闭的特许要求,成为正规修道院。于是他们给贝内代塔指派了一个陪伴,此人就是电影里的女二巴尔托洛梅娅。
1619年5月贝内代塔报告说耶稣出现在她的梦幻里,并要求举行一个庄严的仪式来与她结婚,而修道院的其他修女果真给她安排了一个婚礼。这事引起了大教长特斯凡诺·切基的注意,过去曾经有一名修女凭借圣痕和梦幻力量的作用,成为欧洲最有影响力的女人之一,而实际上此人只是个追求权势名利的骗子。这次的公开婚礼闹得满城风雨,很多人都对贝内代塔的神秘力量感兴趣,如果相信并且倾向于认定她的人越多,教会权威将难以控制。于是针对贝内代塔的调查开始了。
第一次调查,检查了贝内代塔的圣痕与询问了她关于梦幻的各种问题,也搜集了其他修女包括巴尔托洛梅娅对神秘婚礼和贝内代塔进入梦幻时的证词。此次调查结果是贝内代塔看来是一位真正的梦幻者。
第二次调查开始于1622年8月到1623年3月的某个时间,出于某个零散材料无法推导出的原因,已做了3年院长的贝内代塔引起了教皇大使的注意,针对她这几年梦幻事件的调查也随之开始。而这次调查几个修女报告了目睹贝内代塔自行伪造了圣痕与那枚戒指。巴尔托洛梅娅则说出了她与贝内代塔的性关系。“ 这个修女贝内代塔,连续两年每星期至少三次在晚上宽衣就寝之后,总是要等着她的陪仆宽衣,然后诡称她需要帮助,叫她到她那边去.巴尔托洛梅娅过去后,她就抓住巴尔托洛梅娅的手臂, 把她推倒在床上。她就像个男人那样拥抱巴尔托洛梅娅,压在她身上亲吻,还对她说些情话,她对巴尔托洛梅娅的挑逗是那样的火热,结果使两个人都玷污自己.她就这样强迫巴尔托洛梅娅待在她身边,有时是 1 个小时,有时长达两三个小时......”巴尔托洛梅娅的证词与几年前第一次调查时的证词大相径庭,当被问道为什么不把此事告诉其他人,巴尔托洛梅亚回答到第一是当发生这事时贝内代塔是以斯普伦迪泰罗(天堂天使)的名义说话的,那时她的声音与平时的声音完全不同,有时还说些可能是天堂的语言,而她的样貌也改变了,看起来就像个十五六岁的少年,而巴尔托洛梅亚害怕神因为她的不服从而降临可怕的惩罚到她身上。第二个原因是由于害羞和对忏悔神父的不信任。
另一方面,贝内代塔断然否认曾与巴尔托洛梅亚发生性关系,而教会的审查者也在这问题上表现出了踌躇。于是他们搜集各方证词整理好报告呈交给教皇大使,希望由他个人决定如何处理此事。
1661年8月7日,从一个不知名修女的日记中我们得知:贝内代塔·卡莉妮在病了18天之后,死于发烧和腹部绞痛,终年71岁。在作了35年的囚徒之后,她在忏悔中死去。而修女巴尔托洛梅亚在1660年9月18日去世,她因为与贝内代塔丑行的曝光吃尽了苦头。
《不轨之举》并没有关于贝内代塔与巴尔托洛梅娅确切关系的记录,我们无法得知真相的确如巴尔托洛梅亚所说,这一切的发生都是贝内代塔的诱导,还是因为还怕惩罚,她只能设法减轻自己的罪行。毕竟在16世纪,并不缺乏女性同性恋被判处死刑的案件。但是从巴尔托梅亚两次调查证词的巨大差别,我们可以看出巴尔托洛梅娅远比她所承认的还要深入卷入这件事。1623年的证词中,巴尔托洛梅娅说她经常自愿走到贝内代塔床边,主动帮助她在同恶魔斗争坚定信心,有时,她还把手放在贝内代塔乳房上或者是拥抱她。而4年后的证词却充满了暴力和恐惧一类的字眼。巴尔托洛梅娅的矛盾心理多半是反映了她内心的混乱,这种混乱同想要保护自己的愿望一样强烈。她与贝内代塔的关系或许会招致害怕与羞耻,但也可能带来深深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首先是来自一个超自然的存在,或是恶魔或是天使所许诺的那种难以想象的恩宠;其次吸引力又来自一个比她年长的女人,她的权势、教育和个人魅力提供了一种更加丰富、更有价值的情感生活的可能性。因为她们关系中的肉体亲昵和性快乐不可能与其他因素截然分开。受人怜爱和牵挂,让人爱抚和亲吻,无论这人是天使还是俗人都一样,这种需要温暖和情谊的热切肯定是巴尔托洛梅娅依恋于贝内代塔的重要因素。
电影中贝内代塔使用“物质器具”这一点,原书中并没有描写。我之所以特别指出这一点区别是因为16世纪对女性同性恋的惩罚会因其性行为方式的不同而不同,在判处死刑的一些案件中,“依靠不正当的工具来弥补性器官不足”被认为是特别恶劣情节。还有在另一些案件中两个同伙中的一个穿着和姿态都像男人的被判死刑。因为这种异性模仿者冲击了欧洲人的性别和权利关系的核心。她们被认为是想要篡夺男人的权力,为了保护现存的社会组织形式,处死的判决就成为了必须的。而贝内代塔受到终身囚禁的惩罚很可能不是由于她的性犯罪,而主要是由于她自称领受了神恩,她欺骗的臭名和她的修女身份。在那个宗教氛围极其浓厚的年代,圣女的身份能给她赢得普遍的追随者,而在类似事件中,这些圣女甚至还影响了教皇和国王的决定,她们欺骗的本领越大,对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危害也就越大。
贝内代塔的一生都被囚禁在修道院里,从出生她就被安排成一个修女饱受修道院的清规约束,到青年时期她遇到了巴尔托洛梅娅,她付出了自己的爱教育她帮助她,也恳请对方回报以爱,她并不是单纯的追求性满足,而是各方面的爱。但那个时代的人无法理解女人之间的情谊,他们认为女人生来从属于男人的欲望,为男人所支配与拥有,而女性自身也渴求着男性。女人与女人的性关系被认为是模仿、境遇性、替代性的快感倾向(即因得不到男人满足而只能彼此发泄),16世纪的人是如此认为,可笑21世纪的今天依旧还有此等自高无知的声音。
年度十佳。不拿奖只能说明评委会集体瞎了。那些说什么,好乱,没有重点,什么都想拍又没拍清楚的短评,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没看懂这片,理解能力有问题还怪在导演身上。
在一部好电影中忘记时间的流逝、忘记身在何处,被牢牢钉在座位上不想动弹,且看完后只想激动地满世界宣布“好看!”时至今日范霍文依然能交出这么一部混合着生猛与柔情并存、奇观与讽刺兼具的作品,堪称创作力惊人;剧本走向的控制几乎不受观影经验影响,尽可以在叙事的酣畅淋漓和飞速转折中享受失控的快感。部分情节想起赫胥黎之《卢丹的恶魔》,尤其在表现(集体)谵妄症状、对教会的嘲讽方面以及大众易受权力和狂热情绪煽动的盲从感;benedetta不仅从上帝的“妻”(附属)演变为其化身(因此还隐含了性别议题),更是创作者操纵观众的指挥棒——他根本无意落实所谓真假,而是藉由神权的人间代言人之祛魅,表达人性的多维棱镜和电影多义性/丰富性的留白魅力。
你要神迹,我给你神迹;你要爱情,我给你爱情;你要我,不好意思,我只属于我自己。
由雀屎造就的「神蹟」開始,已無法嚴肅態度看待戲中神聖事物,聖母像變假狗,戰神耶穌和你談情說愛,可笑得如港產片一樣的神蹟展示方法(還有不理細節都要被迫接受的速度感),這無關信仰也不具寓意與批判性,而是滑向了可笑與道德暫停的境地,看Verhoeven 有如看Stand-up的快感,意想不到的段子接種而來,無法深究故事意識,各種與觀眾之間暗合形成而來對俗套的期望,也借此將意義一直消解的過程,有時候他成功的讓事物曖昧起他,但也教人煩躁,上一場定下來的規則到下一場完全消失,電影粗糙得無法細嚼人物心理變化,Virginie Efira 無法發揮係Justine Triet 電影中的真假能力,電影亦導向了平庸的奇情與真正的陳腔濫調方向。一直認為他的誇張與癲狂,令他成為最具港產片氣色的歐洲導演,問題也在當遠離荷里活那濫觴的創作環境後,還可以發揮幾多。
疯狂的荷兰导演保罗·范霍文用两个小时的篇幅描绘了这样一个罕见的女性形象——修女贝黛塔。她是狂热的信徒,高超的操控家,是宗教史上唯一一个有明确记载的女同性恋。更重要的是,她是权力的拥有者!
Benedetta的形象如此模棱两可,在圣母与骗子、天堂与地狱的两极间摇摆不定,就像所有那些饱受争议的圣名(如贞德)一样,圣人还是女巫仅民意的一纸之隔。 在亲历那些矛盾的片段(切实的大难不死奇迹与火刑柱下带血的碎瓷片)之后,观众体验到如同Pescia城那些修女们一样的两难境地,很难看清Benedetta究竟在像玩弄提线木偶一样操控着她们,还是她自己即是那傀儡;抑或一切都是狂热的信仰与压抑的欲望结合产生的幻觉;而我们终会在生命的最后放弃判断挥舞着双臂求助一切可能;宗教的复杂性在此展开。范霍文的作品总借大胆的题材在刻奇的边缘游走,历史剧也被强烈的当代感标记,精心设计的转折与奇观带来饱满的视听,刺激精彩又时时让人感到冒犯。最后,若我做创作者,兰普林永远是我最想合作的演员。@PathéOrléans
一惊一乍得让我想到教堂静静。男的究竟哪来的勇气以为木棍插到女的下面会舒服的 ? 我一边思考这个一边走进女厕所 听见隔壁的女生说:这无疑是男的想象的女人之间如何have sex 有时候恶趣味并不恶在趣味而在出于自大的愚蠢(vice versa) This greedy, sadism yet messy storytelling only made my mind more unfuckable
有点惊喜,以为又是“可歌可泣”的同性恋故事,结果展现的是愚昧和相互残害的活灵活现的人。(我身边坐的老太太好几次或讥笑或哈哈大笑,也是个活灵活现的观众。)想要看感人至深同性恋情和神秘中世纪的人都会深深失望,而我挺喜欢这种打破幻想的感觉。人类社会tmd就是一场闹剧,哪个时代都如此。此片也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对中世纪的视觉想象,女主角长得就很像达芬奇笔下的人物,修女们演圣剧的服装给出了墨绿,深红和藏青色,不难想起《最后的晚餐》。
大开眼界,原来不是感天动地的姬情故事,而是尔虞我诈的权欲斗争。Benedetta的形象如此复杂,一面她虚伪自私自欺欺人,以致于她自己都笃信自己是天选之人,另一面也正是源于自私与自信,她才能做到反抗宗教体制,某种程度来说,她是另一个与虎谋皮的武则天,是男权与宗教体制下一个不完美的反抗者。
当女童Benedetta以圣母之名吓退路匪的一刻,她初尝权力二字的甜头,也见识了其威力,从此被开了童蒙。当圣母像倒在她身上,而她毫发无损的一刻,她对自己是天选之人的坚信更得到了巩固。上帝不止派来耶稣,还派来疯子。进入修道院、教会,这个靠谎言搭建和日常养护的权力系统,她天资聪颖,迅速悟透了游戏要领,善用谎言,在这套系统里玩得上下通吃、如鱼得水,到了人戏不分的境界。耶稣,是这个系统里的权力符号,是图腾。以处女之身产子的圣母,是代行耶稣意志的经纪人,是权力分舵,同时也化为“一柄阳具”,替耶稣把修女Benedetta操得欲仙欲死,而修女Benedetta又把世人操得欲仙欲死。宗教对Benedetta来说哪里是枷锁啊,简直是一辆驾驶权力任意驰骋的拉风超跑,是苦难人间的游乐园。
范霍文真的很敢,如果说圣像作性具还是在消解和猎奇,那么扯掉耶稣腰间布,露出非男非女的私处,绝对挑战基督教文化的伦理底线。很满意他没有把这个题材处理成一个什么用情欲反抗宗教权威/男权的俗套叙事。其实很对啊,情欲和权欲一样,就只是为了满足自己,不承担那么多旁的使命。为什么贝内黛塔最接近上帝?因为她最了解宗教的本质就是谎言,哪有什么上帝让你做的,都是你自己想做的。而老院长死到临头才终于承认这一点。所以其实贝内黛塔是最虔诚的信徒,这世界就这么荒谬。本质是谎言的,又何止宗教?
背景设定注定了叙事大多数时候是由角色的面孔所驱动,愤怒的、恐惧的、“神性”的、情欲的;唯有当宗教枷锁褪去,身体动作才会占据主导,把角色、氛围和叙事推向一个个情节高潮。127分钟的每一秒都是范霍文的“全盘托出”,情色、暴力血腥、悬疑惊悚以及讽刺幽默,范霍文如同女主,不断大胆冒犯、挑衅和反抗的同时又用不着痕迹的“技巧/自导自演”和“奇观/神迹”让观众/信众陷入自我怀疑从而绝对服从,因此整部片也可以看作是关于“虚构”的创作和电影本身。
一部必须标为18+限制级的在今年戛纳电影节上出现的新电影!它根据三百多年前意大利的一位因“亵渎神灵”而囚禁35年后死去的教会修女的史实而创作;83岁的荷兰老导演范霍文宝刀不老,犀利地探研了神性与人性、情欲及权利的复杂存在,可谓光彩与争议杂呈。“食色,性也”,对于人性中的食欲,以“舌尖上的中国”为首的众多影视表现,一直霸屏于我国,可是表现和研究人性中的“情欲、性欲”,则永远被视为洪水猛兽、禁区,这实为怪事。我们的文化管理及创作人员看看这部电影,应该思考一下,我们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有着一些应该改进的某些区别吧!
# 74 Cannes# 有亮点,对宗教的各种直接讽刺能博得现场一次次影评人的掌声,但是不足也很明显,里面每个支线人物的态度转变都太生硬,没有经过思考和过度,会让观众产生不知所措的感觉
你也搞不清楚,她坚定远去的背影究竟是奔赴理想信念,还是为了混口饭吃
对范霍文来说太轻松了,几乎所有的镜头都剥除了任何的装饰性——电影与宗教,这两种生来就令人犹疑又给予着我们的骗局,所有令它们生存下来的仪式性,在范霍文的注视下荡然无存,他并不在乎掌权者是谁,更不再需要花笔触去做任何的讽刺和夸大,但我们当然相信贝内黛塔——一个纯粹电影的角色,经由她的注视:她注视我们,我们又看着她的脸庞,我们只好相信她,骗局下最后的栖身之地,永恒的电影主题。
如果她是个同性恋圣人,那就没必要搞啥权谋,没必要为自己的正确而遮遮掩掩甚至怂恿他人行不义之事;如果她是个权谋同性恋也未尝不可,那就别从头到尾一次次显圣,最后又抛弃自己的情人,好不容易挣来的合法性在最后一刻瓦解;如果她是个权谋圣人也行,那同性未免称为绊脚石,讲到最后感觉成了一条多余线索。三者同时存在免不了要素过多,各个侧面想使劲揉捏在一起奈何相互矛盾,尽管视听完美但仍有致命遗憾,绝非完美之作。至于看完就大呼牛逼的,我只能说两个人坐在这里挠头思考了一个小时,也没有办法自圆其说。
不如说这是视觉上毫无建树,故事上又陈腔滥调的老白男对女同性恋一如即往的“AV式”的幻想。几段梦的构建无非只是凭添了一种荷兰新教徒对天主教解构的恶趣味。对Benedetta的嘲讽也是一种无情式的机械性化的简单展现,对宗教与狂热信徒亦是如此,并没有深度挖掘性欲(歇斯底里症)与癔症(幻想基督)的关系,或者群体性癔症,而是全然以一种儿戏,甚至都到达不到荒诞的水平。如果全然要走修女剥削片,也请剥削得彻底一些。换一个香港班底,基本也就是香港古装三级喜剧片的水平,可能荒诞不经都未必及。
不知道是不是我,总之virginie efira的表演不是很有说服力
保罗·范霍文这样的导演太厉害了,毫无用力的痕迹,每一个镜头的节奏却都是如此的丝滑,简洁准确有力的交代信息量,真正的做到了电影的艺术性和娱乐性的完美统一!在细节的不断积累中,真与假变得扑所迷离,当你开始怀疑真假的时候,一切就不言而喻了,它在批判的同时,主人公却选择深陷其中而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