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撞车》的原著小说,香港版的。巴拉德被奉为“Cyberpunk电脑朋克”的文学导师,一点也不为过。大陆只发行了巴拉德的另一部同样被改编成电影的小说-《太阳帝国》。《撞车》这样充斥着性描写的异色小说估计大陆暂时是发不了的啦,发了的话估计也会有半本的口口口。甚至这本书在英国初版的时候也曾处处碰壁。电影看过了,书也看过了,再坐上驾驶员的位子时,心脏已在狂跳。
对于《撞车》的评论楼上诸位已经比较全面了,张元在《我的是摄影机不撒谎》一书中也有评论,俺就不再罗嗦了。仅抄录原著章节里的一段结尾给各位吧。
”我看着夜晚的天空,感觉整个景观都仿佛沐浴在他的体液中,它驱动着成千上万的引擎,电路板与个人命运,灌溉着我们生命中最微小的姿态。。。”
大卫。科南伯格的电影基本上是忠于原著的,拍出了那种冰冷的性感。真遗憾大卫。林齐没有事先抢到巴拉德的剧本,要么,说不准就没有《迷失的高速公路》了。
非常好的一部片子,趣味和手法都比较对头,洗车的那一段落尤其精彩,比较喜欢里面的洛甘。导演还可以,但也并没有什么出乎意料的东西,有的地方稍微矫情了一点,比如那个伤疤女的造型,被撕破的黑色网纹长筒袜,感觉又落入了虐恋的俗套。那女出现的地方我都不喜欢,包括最后与女医生双双来到洛甘的车处,觉得有点滑稽。
《 Crash 》
中译《 極速性追緝 》/ 《 欲望号快车 》
来自 大卫.柯南伯格 David .Cronenberg
一方面 ,这无疑是一部充斥大量性爱镜头的情色片,但这只是最表面的解读。从影片内涵来讲,导演讨论的是人和钢铁金属(机器)的关系。在这种关系的讨论中,大卫又是在追问在整个现代化工业世界洪水猛兽的洗礼下,人情感的变异和无所适从。
而这种无所适从的表现,就是性。人们通过撞车,事故,疼痛,伤口,支架等等冰冷的金属与痛苦来获得追寻某种生理高潮。在这个框架下,貌似是文明世界文明职业的理性人群,却在一次次的碰撞中,变成迷失的甚至野蛮的不断追求性快感的动物。
要想知道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我们先得学会如何和充斥这个星球的钢铁机器们相处。在现实世界里,会让我们变异的,不仅仅是影片里的性爱,也许还有一些更珍贵的东西和更加严重的后果。 当然,这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讲,某种意义上,更具有启发性。
⭐️⭐️⭐️⭐️⭐️推荐
机器是这场SM中的S 现代人越发麻木的感官(性冷淡)与推进现代化的机器以及车代表的消费主义有着间接关系 车祸更是带来生命威胁和肉体折磨 但有人经历了车祸后反而爱上了车祸 对车产生了恋物癖 对车祸受害者产生了慕残癖 疯狂与变态背后其实是对人类社会某种灾难的敏锐预感 并发出了绝望的呐喊和求救信号
让人既没有解读的热情,又没有批判的欲望。只能说,大晚上看这个不合适。不过换个角度,也很合适。
阴郁的诗意
分数对该片来说很苍白:]想说的仿佛可以有一卡车,也可以套简单一句:JUST A CRUDE SCI-FI CONCEPT:) 要是被限定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考究]!当其他人都七嘴八舌讨论性的时候,CRONENBERG已经在用通篇的性讨论别的东西了。谁爱理解为畸态的速度和激情就爱谁谁吧。呵呵
性和暴力的侧写——通篇充斥连绵的撞车和做爱,除此几无内容。表现颓废虚幻的生活观,竭力在高亢事件中寻求刺激的空虚都市青年。的确没啥好看的,连詹姆的帅脸都迷离失魄撑不起场,作为小众片类型片,可能有不少文艺男装逼犯会喜欢。
一部讲述高潮却没有高潮的电影。
7.4 撞车做爱,伤疤阴唇。曾经黑转路,如今继续转粉受阻。柯南伯格总是像写论文般进行电影的前半段,而后一路驶向疯狂危险阴郁粘稠的氛围。Sometimes we get addicted, sometimes, this time for example, after all this drive and drive and drive and sex and sex and sex and drive and sex, well, frankly, my dear, I don't give a damn.
导演预言未来人类生活随着科技发展而改变。冷峻的汽车外壳撞击与肉体交融的对比手法值得称道。情景渲染也颇为成功。整个灰色基调却让我感到不适。
搜了搜Pornhub,基本每段性爱戏都有单独的小视频,评分还挺高。这部可以说同时是Porn和Anti-porn了,刚开始看得情欲高涨,到最后化为苍白虚无。有点像《蓝丝绒》,只不过林奇式主人公能回到日常,James就回不去了。影片前50分钟可以称得上完美。
对于慕残者的畸形快感仍旧是一种外部视点的猎奇式描述,尤其是没有找到一种适宜的影像形式将汽车空间内产生的特殊快感表达出来(也许如后来的《大都会》一般主要在汽车内部取景,效果会更好)
欲望,始于撞车,止于车震~~
以色情的心态去看,过程就好似窥视他人做爱时一样忧虑.
男1跟女1做,男2跟女2做,男1跟女2做,男2跟女1做,男1跟男2做,女1跟女2做,最后回归 男1跟男2做
只有观赏性是问题,但即是最致命的问题。和帕索里尼的缺憾相似,影像中反面乌托邦(dystopia)的扭曲和狂热并没有渗透到影像之外的电影语法,柯南伯格缺乏一种特殊的“语调”为他的世界设立足够的可信度,以至于我们仅仅能从感官上将车祸和性体验联结起来,两者之间的譬喻降格为生硬的换喻。同样的问题在柯南伯格身上并不是第一次发生,专注于解构阻止他撕扯出更广的维度。
【A-】看呆了,也看硬了。从未想过「性」与「车」的关联会如此紧密,亦或是令人错愕的定位交换:前者在工业化进程中愈发“机械”,而后者则转变为“情人”般的存在。当镜头缓缓掠过阳台缠绵的二人,聚焦于下方车水马龙的世界,我们便能直观体会到这一联系的构建。被缝合的伤疤,被修复的车辆,都带有残缺的共性,在性爱中我们寻求残缺,正如我们本身就是残缺的一般。在无数体位的探求中,个人情欲的宣泄与工业社会的意象逐渐不可分离,是前者重塑后者,还是后者改造前者?柯南伯格最擅长的事,大概就是用最机械、最冰冷的镜头去营造出最奇情且暧昧的影像氛围吧。
crash.1996.uncutAhaShare.com by Garfield.avi 畸形的欲望
柯南伯格又一部冰冷迷离的异色之作,获戛纳特别奖。将车祸与性快感相连,恋物癖、慕残狂、自毁冲动与颓废的纵欲错杂交织,后现代社会中人与科技若即若离的关系,恍若一部过于漫长的A片。亲吻车标纹身一幕恰似老柯一贯热衷的身体变形与人机合一主题变奏。结尾压在车下的草坪造爱颇有意味。(9.0/10)
大学时就知道这部著名情色片,但当时因为无聊没看全过,可直到现在也无法看出个究竟所以来。只能解释成资本主义后现代的空虚症了么?PTSD、扭曲的性心理、车(机械)作为现代文明带来的异化、人体改造、同性,这些哪怕拿到现在也都太前卫了。可见90年代汽车对美国人的影响之深,不过现在这种议题已经无法上升到讨论层面了,毕竟已经司空见惯,直到《钛》又拿来做文章把人、机械、女权联系到了一起。电影还致敬了 詹姆斯·迪恩的影史风流人物车祸事件。看到还是当年1996戛纳评审团特别奖,当年的《电影手册》第一名。
我觉得这是那种看后越来越回味无穷喜不自胜的片子,不光光是情色,是那种因车祸,近死,而爆发出的欲望解放,把撞车上升为图腾崇拜,把死亡看作终极高潮的,无限扭曲又合情合理的人性变态。
在线看的删节版,性爱镜头全都被消失,变成一部莫名其妙的太监片。期待重看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