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感动的一场戏是卢卡斯问伯纳德:"玛丽安爱你,你对她是什么感觉?"
这里的卢卡斯是一个丈夫,要在险象环生的现实里为玛丽安找一个依靠;是一个玛丽安公开仰慕者,一个爱人,痛并快乐地成全玛丽安,也成全他自己。
让他先于玛丽安,先于伯纳德揭示出这段感情的,是丈夫的、爱人的直觉,也是导演的直觉。男女主角互生情愫,这种事或许他看得足够多,多到能让他把直觉诉诸例证,把感性化为理性,然后用理性去撬动那个集体践踏个体的时代。
这个小景的揭示用得很巧妙,一方面极大填补了了主线高潮(搜查地窖)结束后的空虚感,也免去副线男女擦枪走火的陈腔滥调。另一方面对卢卡斯这个人物的形象塑造(深爱、睿智、担当)而言是点睛之笔。
我能告诉您这是我最爱的法国电影,我这十几年翻来覆去看了不下100遍,每当我低沉失落的时候,《最后一班地铁》,还有《莫斯科不相信眼泪》都能给我人与人之间所没有的那种精神填充感。生活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虽然侥幸身为原住民,不会为房子的事情烦恼。可是情感上是个贫困户。这两部电影一个共同的特点,没有荡气回肠的情节,却都有跨越时代的普通人的情感历程。
当你的国家被敌人占领时,你将怎样?奋勇的反抗?顽强的生活?继续事业?在爱情中苦恼与快乐?特吕弗的《最后一班地铁》就讲述了二战期间,德国占领区内的法国人的日常生活,看完电影,我才明白了在那段时期的日常生活一样是复杂和多样的,你无法用一个“屈辱”来概括,因为其中也有抗争,有欢笑,有幸福,有趣味,在敌占区的生活没有改变生活本身的多样与复杂,但是,敌占区的背景又为它抹上了一丝平常不见的顽强与坚韧。
影片并没有太跌宕起伏的情节,故事线索很简单,吕卡斯和他的妻子本来经营着一座还算不错的剧院,但是他的犹太人身份使他不得不藏身于剧院的地窖之下指导演出,而他美丽的妻子玛丽翁则走向前台,维持着剧院的运营。在排练一出新的话剧时,具有反抗精神的演员贝尔纳走入其中。一方面玛丽翁要掩护他的丈夫,另一方面她又要牵扯于与贝尔纳的爱中,直到战争结束前夕,她紧握两个男人的手,完美谢幕。尽管有犹太人深藏地窖,躲避纳粹的情节,但是影片中处理的没有想象中那么惊心动魄,特吕弗更多的还是为我们展示了被德占领下法国的人情百态。
我们习惯于歌颂在外敌入侵时,挺身而出,以生命捍卫民族的英雄,对于默默生活的人们往往有些不以为然。那些挺身而出的英雄们当然值得赞颂,但是那些顽强生活的人同样有他们值得尊重的一面。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普通法国人的生活,他们或许没有直接的向敌人发抗,但是他们以一种继续生活的态度进行着默默的反抗,影片中随处可见这种无声的反抗。比如一个德国兵摸了孩子的头,孩子的母亲说“我们现在快点回家洗头”;比如贝尔纳在夜总会正要将衣帽托放在前台,却发现那里许多德国军帽时,马上收回了衣帽。更多的体现还是剧院在巨大的压力下顽强的坚持他们的事业的故事上,在吕卡斯在地窖中藏身八百余天继续他的戏剧事业的坚持中。吕卡斯在地下世界通过一个通道倾听着地上世界的演出,他也有焦躁与不安,有沮丧和失落,但是,我相信他更有对事业的爱和希望,否则他无法在地窖里倔强的生活两年多的时间。当然,还有他妻子玛丽翁的支持,玛丽翁是片中真正的主人公,一个令人可敬的女主人,她希望平安的生活,希望可以继续上演她和丈夫的话剧,为此,她在地下与地上的世界里穿梭忙碌,要与当局的审查周旋,更要为生活操劳,更令她疲惫的是,她要在丈夫和贝尔纳之间陷入感情的纠缠。而贝尔纳是个非常复杂的人物,有些像个玩世不恭的花男人,但是他却又支持着同伴的抵抗事业。在他和玛丽翁的关系上,导演处理的颇具悬念,一直到最后才揭示了他和女主角那深藏的爱情。在这部片子中,三个主要演员的演技都非常出色,使这部描述相对平淡生活的影片又很亮色。
虽然有对占领者的抵抗,但是我看到的还是法国普通人的生活景象,片中法国人并不是想象的苦大仇深,双眉深锁的样子,他们一样在生活,在娱乐,一样赶在最后一班地铁前在剧院里享受艺术,纵情鼓掌。我曾听说过在大萧条时期,美国人醉心于电影世界带给他们的片刻欢乐中,而好莱坞也是在人们寻求痛苦中的欢乐期待中兴起。那么,作为国土被占的法国人,他们更企盼着那怕片刻的安宁,面对侵略者,大部分人充满了鄙夷与愤怒,但是能直接起来不顾性命反抗的只是部分。那么剩下来的不愿与侵略者同流合污的人们,只能选择好好生活,因为只有顽强的生活才能等到胜利的那一天,就像吕卡斯那样,等到重见天日的那一天。像在剧院的人都是平凡的,他们很多人即使在战争中也充满了平凡的愿望,寻找亲人的老太太,渴望飞黄腾达的学生,埋身与琐碎生活的剧务,周旋于社交界的剧院经理,种植烟草玩耍的孩子,这些普通人与抵抗者,同流合污者加上占领者才构成了一幅真实的占领区生活,而对这些普通人,我们过去总是关注的太少,所以我要说,特吕弗令人尊敬。
《最后一班地铁》上映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人认为它是一部视听艺术的经典之作,不管这样的评价是否过誉,不过我承认,在视觉上这部影片确实很有特色,红色是一个片中的主色调,不过不是张艺谋爱摆弄的那种大红。整部影片始终笼罩在一种淡淡的深红色彩中,这样既给观众以美感,同时有增添了一丝历史感。该片作为反映战时平凡人的影片,没有战场的硝烟与声浪,没有生离死别的紧张与沉重,最终,平凡生活的人们等到了胜利,他们终于可以尽情的在剧场获得快乐,而影片也没将女主角置于在两个男人间选择的尴尬,在一次谢幕时,玛丽翁一手牵着战时与他在地下相伴的吕卡斯,一手牵着战时与他在地上相伴的贝尔纳,发出会心的微笑,而影片也就此结束,给我们留下一个同样悠长完美的谢幕。
http://handsomewang.blogdriver.com/handsomewang/1056725.html 当自己的国家被敌人占领时,你将怎样?奋勇的反抗?顽强的生活?继续事业或在爱情中苦恼与快乐?特吕弗的《最后一班地铁》就讲述了二战期间,德国占领区内的法国人的日常生活,看过电影才明白了在那段时期的日常生活一样是复杂和多样的,你无法用一个“屈辱”来概括,因为其中也有抗争,有欢笑、幸福、趣味,在敌占区的生活没有改变生活本身的多样与复杂,但是,敌占区的背景又为它抹上了一丝平常不见的顽强与坚韧。
影片并没有太跌宕起伏的情节,故事线索很简单,卢卡斯和他的妻子玛丽安本来经营着一座还算不错的剧院,但是他的犹太人身份使他不得不藏身于剧院的地窖之下,而他的妻子则走向前台,维持着剧院的运营。在排练一出新的话剧时,具有反抗精神的演员伯纳德走入其中。一方面玛丽安要掩护他的丈夫,另一方面她又要牵扯于与伯纳德的爱中,直到战争结束前夕,她紧握两个男人的手,完美谢幕。尽管有犹太人深藏地窖,躲避纳粹的情节,但是影片中处理的没有想象中那么惊心动魄,特吕弗更多的还是为我们展示了被德占领下法国的人情百态。
我们习惯于歌颂在外敌入侵时,挺身而出,以生命捍卫民族的英雄,对于默默生活的人们往往有些不以为然。那些挺身而出的英雄们当然值得赞颂,但是那些顽强生活的人同样有他们值得尊重的一面。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普通法国人的生活,他们或许没有直接的向敌人发抗,但是他们以一种继续生活的态度进行着默默的反抗,影片中随处可见这种无声的反抗。比如一个德国兵摸了孩子的头,孩子的母亲说“我们现在快点回家洗头”;比如贝尔纳在夜总会正要将衣帽托放在前台,却发现那里许多德国军帽时,马上收回了衣帽。更多的体现还是剧院在巨大的压力下顽强的坚持他们的事业的故事上,在卢卡斯在地窖中藏身八百余天继续他的戏剧事业的坚持中。卢卡斯在地下世界通过一个通道倾听着地上世界的演出,他也有焦躁与不安,有沮丧和失落,但是,我相信他更有对事业的爱和希望,否则他无法在地窖里倔强的生活两年多的时间。当然,还有他妻子的支持,玛丽安是片中真正的主角,一个令人可敬的女主人,她希望平安的生活,希望可以继续上演她和丈夫的话剧,为此,她在地下与地上的世界里穿梭忙碌,要与当局的审查周旋,更要为生活操劳,更令她疲惫的是,她要在丈夫和伯纳德之间陷入感情的纠缠。而伯纳德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有些玩世不恭,但是他却又支持着同伴的抵抗事业。在他和玛丽安的关系上,导演处理的颇具悬念,一直到最后才揭示了他和女主角那深藏的爱情。在这部片子中,三个主要演员的演技都非常出彩,使这部描述相对平淡生活的影片又很亮色。
虽然有对占领者的抵抗,但是我看到的还是法国普通人的生活景象,片中法国人并不是想象的苦大仇深,双眉深锁的样子,他们一样在生活,在娱乐,一样赶在最后一班地铁前在剧院里享受艺术,纵情鼓掌。我曾听说过在大萧条时期,美国人醉心于电影世界带给他们的片刻欢乐中,而好莱坞也是在人们寻求痛苦中的欢乐期待中兴起。那么,作为国土被占的法国人,他们更企盼着那怕片刻的安宁,面对侵略者,大部分人充满了鄙夷与愤怒,但是能直接起来不顾性命反抗的只是部分。那么剩下来的不愿与侵略者同流合污的人们,只能选择好好生活,因为只有顽强的生活才能等到胜利的那一天,就像卢卡斯那样,等到重见天日的那一天。像在剧院的人都是平凡的,他们很多人即使在战争中也充满了平凡的愿望,寻找亲人的老太太,渴望飞黄腾达的学生,埋身与琐碎生活的剧务,周旋于社交界的剧院经理,种植烟草玩耍的孩子,这些普通人与抵抗者,同流合污者加上占领者才构成了一幅真实的占领区生活,而对这些普通人,我们过去总是关注的太少,所以我要说,特吕弗令人尊敬。
本片上映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人认为它是一部视听艺术的经典之作,不管这样的评价是否过誉,不过我承认,在视觉上这部影片确实很有特色,红色是一个片中的主色调。整部影片始终笼罩在一种淡淡的深红色彩中,这样既给观众以美感,同时有增添了一丝历史感。该片作为反映战时平凡人的影片,没有战场的硝烟与声浪,没有生离死别的紧张与沉重,最终,平凡生活的人们等到了胜利,他们终于可以尽情的在剧场获得快乐,而影片也没将女主角置于在两个男人间选择的尴尬,在一次谢幕时,玛丽安一手牵着战时与他在地下相伴的卢卡斯,一手牵着战时与他在地上相伴的贝尔纳,发出会心的微笑,而影片也就此结束,给我们留下一个同样悠长完美的谢幕。
盛佳蓝光标注
特吕弗晚期的《最后一班地铁》可被认为是对戈达尔责难的正面回应,他们两人的隔阂在于电影是否需要政治化运动,结果,特吕弗拍摄了一部加入历史情境中的戏剧版《日以作夜》来证明政治对于电影的无用性,并在电影里运用隐喻和嘲讽手法,来反击戈达尔强烈而富有攻击性的政治观点,自然,戈达尔在经过“毛崇拜思潮”后,作品愈发晦涩难懂,而特吕弗一如既往的在迷影里发掘电影的魅力。
如果对电影的形式做出探讨,那么此部电影则是完整的“戏中戏”结构,不同于《日以作夜》,角色在戏中和戏外并没有紧密的联系,而唯有导演深受电影进度的“毒害”,和电影在梦中相遇,角色情感影响的只是一些人的离开,另一些人的到来,电影,依旧被圆满完成。而《最后一班地铁里》,斯坦纳夫人和葛兰格的感情是从戏剧中得以抒发出来,由内而外的,情感的延续在于戏剧《陌生的女人》中,三幕式分别是“到来”“噩耗”“订情”,参照两人在戏外的关系则是“葛兰格驾临剧院”“葛兰格拳打达歇特”“葛兰格订情卡特琳”,而戏剧的大圆满结局和电影的结局也是不谋而合的。实际上,电影的开场和结局都用了红色作为背景色,这也暗含了电影作为戏剧的“开幕”和“谢幕”,而作为故事的叙述人,也可看作是这出戏剧电影的最高叙事者,电影本身就是一出原始戏剧“说书”,而“说书”的舞台就在曾经的蒙马特戏院,那么,此部电影作为“戏剧”想象产物的实体化,完全可以和电影里的戏剧《陌生的女人》形成非常工整的对仗,“戏中戏”因此而来。
虽电影的背景设置是在残酷的二战时期,但可以看出,特吕弗是从人道主义的关怀出发,并没有对纳粹或者法军做出严厉的批判,他所关心的是大背景之下人的生存现状,而非武装和斗争。相对于角色的设置,涉及环境笔墨最多的当属葛兰格,他作为犹太人,在进行和蒙马特剧院签约之时,甘于放弃自己作为犹太人的身份,而在经历战局一系列的变化后,他离开蒙马特剧院,加入反抗军的斗争,观众可以自然而然的认为,葛兰格是作为民族情绪的“救赎”情感而做出这番抉择的,但从电影背景给出的时间来看,是盟军解放巴黎之际,要知道,德军占领巴黎也就仅仅四年,那么葛兰格的行为从电影前半段(德军进攻非占领区)和后半段(空袭警报的频繁)的转变,是否随着战局的变化而对自己本身做出最好的行动,这很符合他的“浪子”属性。另一个有趣角色就是达歇特了,他作为戏剧评论家,有着很高的造诣,这从他的戏剧评论和发现《陌生的女人》是卢卡斯的翻版所体现,但是,他作为文化部长,就是执行纳粹的命令,对犹太人进行毁灭性的打击。在这样两者身份的混合下,达歇特作为电影里明晰的反派角色,是非常有趣的,一方面,他是影评人,他的评论被戏院所唾弃,另一方面,他是纳粹的喉舌,是遭法国人所唾弃的,他在双重唾弃之下,还能对此视为不见,就如同他所说“他是个强大的男人”。于此同时,他对艺术的热爱,却是显得可爱的,但对蒙马特剧院来说,这可不是个好消息。
说到对艺术的热爱,就得提提当时的法国人。他们无论在多艰苦的环境,都要去剧院看戏,这证明电影开端卢卡斯所假设的现象:剧院会因为亏本所倒闭的事实,并不成立,前提戏剧足够的好。卢卡斯处于黑暗中,痛苦,且自我怀疑,但因此却诞生最好的作品。他并不知,未经成年的犹太女孩会无视危险来看他的戏剧,德国军官会带头为他的戏剧鼓掌,达歇特会承诺保护卢卡斯,只为看到一部“像样的戏剧”。由此看,艺术是没有国界之分的,只要是完美的艺术,它都能积聚起来自五湖四海,懂得欣赏艺术的人。
从技术上来分析,整部电影所营造的红色基调不仅是建立在戏剧的幕布上,象征杀戮的纳粹是深红的,象征爱情的戏剧是粉红色的,光源大多使用暖光,弱光,尊重事实,回归本真的同时,消弭了电影的冲突性,迎合生活琐屑之美,这也许就是造成电影平淡的重要原因吧。但作品同样是大胆的,特吕弗从人道主义出发,打破道德的禁锢,一女拥有两位男子,且和平共处的情节让人倍感不可思议,同时,同性恋的舞美等,法国的开放也许就来源于此。同时,电影的模糊性和多意性被特吕弗运用的非常到位,电影里大多都使用的是长焦镜头,造成如同扁平的二维效果,像戏剧形式看齐,并多数运用中景的方式,以控制单个镜头的信息量,来造成场景狭小的假象,将焦点聚焦于剧院的内部,而非这个世界,也同样能做的更好,特吕弗也许是这么想的。电影的结局,特吕弗玩了一个小花样,使得电影的叙事和戏剧的叙事完全捆绑在一起,造就了观众误以为“戏剧就是电影的现实”这么一个假象。但谁又说清,开头和结尾夹叙夹议的电影,和现实并没有实在的联系,故事的整体,只是现实的单面反映呢。
这是唯一一部没有打破“一女两男”三角关系的电影,特吕弗的《占与祖》被弄死了两个,戈达尔的《法外之徒》弄死了一个,而在这部作品中,三人手牵手,葛兰格代表的是随风飘摇的政治,而卢卡斯代表的则是亘古不变的艺术,在特吕弗看来,这两者,是可以和平共处,携手共进的。
刻画的最圆满的角色当属玛丽安,一方面照顾丈夫显示出一个好妻子的坚贞,一方面在情人面前有所克制又是一个好女人的柔情,很少喜欢上银幕里的女性角色,西西里美丽传说的玛莲娜是一个,她是一个。当真的裸看,完全不知导演是特吕弗,虽不说喜欢的紧,但至少人物饱满
被军官摸头后要洗头发,用颜料和钢笔画丝袜,把火腿藏在大提琴盒里,用汽车尾灯照射自行车发电,在屋旁种烟草。可是,电影和名字有啥关系来着。
制作很考究,技艺很精湛,可惜没能在思想深度上更进一步。1942年、二战纳粹占领区、戏剧院、抵抗组织,题材设定很容易联想到刘别谦的《你逃我也逃》,对比之下特吕弗没拍出足够的危险临近紧张感,就是顺顺利利地排演了一部新的戏剧,而这舞台上戏剧的内容似乎也没和电影剧情本身形成互文,稍微有些可惜了这么好的选题和这么好的制作。总体看更像是仅仅延续《日以作夜》的形式结构,挪移到舞台上而已。德纳芙刻画得很贤良坚贞,德帕迪约就像是个愣头青小伙,演着演着突然被告知二人爱上彼此,这俩也太没铺垫出感情火花,
德帕蒂约年轻的时候真帅~~~~这算怎么回事。。。。这2个人这么克制压抑,最后算是不了了之了吗。。。。。
细腻,特吕弗的片子确实细腻,关于那些爱和误解,结尾很好,既是戏剧的结尾也是电影的结尾。但名字太无厘头了,这跟地铁有关吗,只不过是电影的时代背景。
还是不要对大师太崇拜的好
@小西天。二战时期犹太裔戏剧导演被迫隐于地下指挥排演,他的妻子则爱上了剧团的演员。情节剧的设定抓马但有着极其丰富的开掘空间:可以见出占领期的巴黎众生相、可以做戏剧与真实关系的思辨,也可以在又一个三人行中探讨爱情关系的诸种可能。然而,特吕弗却没能完成任何一层的立意:群像戏杂乱无章,配角故事有头无尾,更谈不上什么时代缩影;戏中戏只沦为了单纯的情节元素和结尾的小花招;三人行的故事,则是祖与占的草率赝品。特吕弗的新浪潮以反抗“优质电影”起始,《最后一班地铁》却褪尽了新浪潮色彩,拍成了拙劣的“优质电影”,一个意味深长的轮回。
这不就是特吕弗当年反对的优质电影么?回家又看了一遍译制片版本,其实译制的真心还不错,把片子本来的那个俏皮劲儿也翻得挺到位(比如“戴高乐”那个笑话翻得很硬但是也翻出来了,以及里面两处同性恋段落还都留下了)。就片子而言,最厉害的可能还真是结尾那个实景转舞台的处理(整个自指结构一下就拉起来了)。男女主角确实都在巅峰,俩人之间没按欢喜冤家套路写(德帕迪约的角色简直就是《痴男怨女》里的痴汉嘛),但女主和导演老公的戏写得是真不错。另外才终于理解到《那时花开》为什么要cue这部片子。
最好的楚浮 总留到最后 刚在天津路看完 兴奋坏了 强卡斯 强故事 强表现力 嘲英国人和德国人那些小段子真经典 最好的戏中戏 出入无痕 最好的三人行 携手炮火间 特吕弗的私人印记 首尾呼应 作者电影与商业片 完美平衡 几首歌也好 慢点找 PS 有提及希区柯克的煤气灯下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 还有…
虽有喜感欢愉,远不至你逃我也逃的力度;有创造悬念,那个偷盗的女贩子,缺乏呼应不了了之;有危机时刻,盖世太保搜查地窖,流水账走过场毫无紧张感觉……整体趋于平庸,只有两性关系和吐槽剧评保持了高水准,因为这是法国人的强项。最后时刻看到北非谍影的影子,而主导者也顺应法式从鲍嘉变成德纳芙。
德纳芙真是美,有一种即便被乱局、被波澜冲刷,也依然维持得了体面的优雅与贵气,而这克制的体面,会放大战乱、情感本身的惊涛骇浪。身份的杂糅,注定了秘密的交汇,也注定了要用额外丰饶的感性来滋养皲裂的理性,所以这人物有越来越深远的层次,愈发迷人。也所以,以她为中心的戏院众生,也有一种干涸岁月里的丰富,暧昧丛生,却又暗涌明流。男人多是不顶事的,要起码两个,才比肩得了一个女人的繁复,因此糊涂起来,就多为小丑与弄臣,朽木与沉疴。那很多时候,就尚不如那两位在半世纪前亲在一起的女人。@ 资料馆
拍给法国人的好莱坞,不像特吕弗的特吕弗,展现出非凡的商业艺术平衡力,晚年中庸是姿态成熟还是品味蜕化,见仁见智,我觉得是前者。
特吕弗倒数第3部作品,横扫10项凯撒奖。平庸之作,沉闷乏味,冗长拖沓。当然,楚浮背叛新浪潮也大可美其名曰"走向成熟,平和,圆融之境"。舞台剧戏中戏,巴黎占领时期的日常,德纳芙在白天地上与夜间地下徘徊于两个男人之间。细节精彩,主线没劲,前半部分很难熬。结尾戏中戏噱头和三人牵手赞。(7.0/10)
★★★★ (2005-03-11) [资料馆] 艺术的力量真强大。最后那场戏是神来之笔,似真非真,分不清戏剧和现实。
这是我至爱的法国电影,谁都撼动不了它的地位。ok,没有绝对的完美,那我可以说它是相对的完美。
看了好几遍居然都看不完。怎么回事?
法国人的抵抗,法国人的爱情,法国式的情节。没有大起大落,没有鲜明极端,始终谈论着中庸之道的艺术和生活。自由、宽容、理智、高贵地接受和理解着人性的软弱和挣扎,包括结尾处的ménage à trois.
也许没有品味到电影本身真正的好但就想给满分。。新浪潮代表作。。贵妇人Deneuve大鼻子Depardieu。。以二战中巴黎的戏院为背景编织爱情爱国故事从舞台恋人转为地下相爱又不能爱。。结尾差点被骗还以为这就是宿命原来是一幕剧。。听上译配音享受。。
电影名字很浪漫,只可惜内容好像和名字关系不大。其实是很有发掘空间的题材呢。犹太舞台剧导演躲避搜捕藏在舞台下面暗中指导新戏等待战争结束什么的,虽然我们总是抱怨好莱坞电影多么多么俗套,故意制造惊险和矛盾等等,但… 本片这种温吞吞、最后还莫名来个毫无火花的三角恋的做法,也实在夸不太出来唉。德帕迪约的角色这写的,活活浪费了好的设定,败笔
2022.10.16资料馆。本片我愿称之为“德纳芙和她的两个男人”。凯瑟琳·德纳芙的熟女脸非常适合在大银幕盛放,这个角色很少有情绪起伏过大的时候,仿佛一切事情都能搞定,反观两个男人,很有才华但非常情绪化。最后,这部电影跟地铁的关系是啥?我没搞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