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一梦千寻
从去年金马奖的入围名单出炉,就已经很期待这部电影了,终于等到4月30日上映的这天,查了影讯,只有下午五点五十这一场(很尴尬的时间啊)。影院里一共有四个人,除我之外一对父女,一个单身男子。心想这才上映第一天就这个情况,这文艺片票房肯定悲剧了。看完电影,那对父女喊着:“这电影太无聊了。”那个男娃也是一结束就飞奔走了。不过,丝毫不影响我对它的爱,就是符合着一切文艺片的特质,美的一塌糊涂,也果真像片名那样,如梦…
构成片子的美是多方面的,首先画面颜色处理得很干净,其次音乐搭配的很应景,还有纽约上海杭州,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味道,当时最后还有养眼的袁泉和吴彦祖。Daniel里面的造型够宅的,但整个看下来却是最自然亲切。袁泉当属里面最大的亮点了,演技好的惊人,两个角色处理的差异很鲜明,或许那个“乡土版”的有点过,可一回到文艺气质的她,又是那么吸引人。齐头的刘海,白色的长裙,弱弱的话音,温柔的动作,还有分裂到歇斯底里的神经质,一切都是那么的match,很美好。
以下有剧透,观看请慎重:
吴彦祖演的Marx,从母亲去世后,独自生活在纽约,猫的去世让他悲痛不已,同时这样的情绪也把他带入了一个连续的梦境中:他遇到袁泉饰演的艾玲,女子正遭受着男友自杀的痛苦。于是,每晚梦境中的Marx装成艾玲前男友与她一起分析男友跳楼的原因。但每当演到真实时,艾玲总是濒临痴狂,仿佛又一次把她带入爱的绝望,而与此同时,Marx也对艾玲产生了爱意。Marx因公差的机会去到了上海,临走时去冲洗店洗照片,老板误把别人的拿给他,结果一看,照片正是艾玲所拍。于是Marx开始寻找自己梦境中的她,这次的公差让他去到了杭州,在路途中,他竟然遇到了一个和艾玲一模一样的女子依依,依依出去好奇,开始帮Marx一起寻找,可是在这过程中,她也爱上了Marx,甚至还假扮成艾玲的出现。后来Marx放弃了寻找,回到纽约。但艾玲又进入了他的梦境,在电话里呼唤着Marx。正在此时,依依打来了电话,说找到了艾玲,于是Marx赶回上海,依依把艾玲的地址给了Marx就转身离去了,因为Marx脑里想的只有艾玲,依依只是渴求出现在他的梦境中一次。可是没有。最终Marx见到了病床上的艾玲,两人一起共舞,从此梦境也就这样结束。
影片的主线是寻梦的过程,两个截然不同的女子让Marx不知所措,也为影片增添了悬疑与梦幻。或许很难说明白哪个是梦境,哪个是现实,因为来男主角都分不清他真正要爱的是哪个了。影片如果用现实的方法解读,就是依依与艾玲是一对自幼失去父母又分开的双胞胎姐妹,毕竟艾玲最后是死于依依父亲遗传的脑病。可是影片中依依又说自己的亲戚都没听过她又任何的兄弟姐妹,所以我放弃这种观点。我觉得,艾玲这个角色从头至尾就是虚幻的,只存在于梦境中。男女主角都是病态的,他们从小父母离世,独自长大,社会中的不美好一度让他们陷入崩溃,给他们心里都或多或少都蒙上一次阴影,觉得自己是被遗弃下的。一个突发的刺激,如前男友和猫咪的死亡,都是引发他们精神崩溃的导火索。于是他们不敢面对这个社会,选择去梦境中逃避。男女主角的梦境偶然的交织,男生把女生从失去情人的悲痛中带出来,实际上也是自己找到抽离母亲死亡痛苦的解脱方式。于是,梦境太美好,这里他们只有彼此,不用思索现实的痛苦,也不会觉得是被遗弃的。而偏偏男生又在现实中遇到梦境中那般的女子,女孩帮男生寻找他的梦,也偶尔私心的把自己换成梦境中女子,可他陷入梦境太深,执着于追求那些美好的,却忽视了现实中的女孩。于是,女生把对男子的失望幻化成自己的梦境中,让那个不美好的自己与男主角相遇,自己选择了离开。男子终于如愿的见到梦中的她,两人从那个黑暗的世界中走出去,完成了共舞,那样的绝美,让人如痴如醉。一舞结束,男子得到了救赎,从梦境中走出来,至此两个女孩都已不再。他也渐渐能明白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道理。梦境终究是梦境,现实才是你真正该面对的。男主角错过了现实中的爱,但梦境也让他走出往日的阴霾,也算是两全其美了。影片最后,他又“遇到”了错过的那个她,说他们闯入了对方的梦境。我想这也是男主角的另一个梦吧,梦里的她释怀了,而依依也如愿以偿的出现在Marx的梦境中。经历过这一切,该对自己有个圆满的交待了,以后的现实,希望真的能如梦般美好……
2 ) 柳梦梅的惊梦
吴彦祖来我们学校宣传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正在图书馆里晃荡,在书架前游荡N次之后,选中了夏尔。波德莱尔的《巴黎的忧郁》,出来的时候,恰巧看见他乘车准备离去的身影,一睹了有别于银幕上的风采。
不能说是特别的喜欢他,但是他的魅力还是很大的,多多少少在看见他的脸之后会忍不住在内心花痴地荡漾一下。
《如梦》里的马克是个宅男,一开始我无法想象吴彦祖这个看似有几分轻佻,魅邪的花花公子的面目如何去塑造一个有些木讷呆板的宅男。而袁泉那深深凹陷下去的眼眶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阴影,我真不知道她将如何去处理一个神经质的角色。所以在我看见海报的时候,我的心里还是有一些小小的不屑的。
但是,我还是看了,而且有一些喜欢了。
我喜欢这样的电影:主色调不能太过于鲜亮,要么昏黄,要么黑白,喜欢蒙太奇,喜欢有动人的背景音乐的牵引,喜欢主人公的以自我表达的方式来讲述一个故事。
《如梦》似乎恰巧就是这样的电影。
我喜欢《如梦》,首先喜欢上的是它的故事。
我觉得它是现代版的《牡丹亭》,只是这一次不是从杜丽娘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柳梦梅才是讲这个故事的人。
浅显的分析:一个叫马克的男人在梦里和一个女孩谈了一场恋爱,并且爱上了这个姑娘,幸而现实中又遇见了这个女孩,就而开始寻找的故事,这其中充满了偶然,碰巧,以及命中注定。更深层次的分析,爱情并非全部主导的主体,导演或是编剧可能更想表达的是当下都市人的压抑和孤独。
女孩子的男友为什么会跳楼?马克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梦?这些都是隐晦的问题。但是在故事的某些环节也不见得处理的有多好。
我一度认为马克是患了精神病(可见自己也可能丧失了一些想象力和浪漫的情怀),我不清楚导演或是编剧一开始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没能成功的将梦境处理到现实来,那么这部片子将陷入后现代主义和成为一部隐晦的文艺片的尴尬(虽然,它已经差不多是一部文艺片了)。七十年代的时候,法国出现了许多的先锋导演,题材多是隐晦,其中有一个导演根据“弗洛伊得”的观点拍摄了一部与梦有关的电影,但是太先锋了,很少有人理解,落得惨败。如果没有将故事落入现实,那么结果也是可怕的。
我十分喜欢这个故事,到处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而马克能遇见梦中的姑娘的事情又是何其的美妙呀。
我觉得吴彦祖的表演也很出彩。电影里马克是具有两面性的,当然这也暗示现实中人的两面性。现实中的马克是一个头发蓬松,带着眼镜,胡子拉碴,不善言谈,只会讲蹩脚的中文的宅男,而马克梦境中的马克是一个西装笔挺,善言谈,中文流利的人,这两种马克,吴彦祖塑造的都很好。袁泉的表演还算到位,虽然我觉得她在第二个角色上了表演有些夸张了,但是也很不错的。
最后,并不是很多人都喜欢这部片子的,大多数人觉得它很烂,我想这也是没有道理的,故事确实有些老套,一开始像是诡异的悬疑片,将人引入“袁泉”男友的跳楼事件中去了,但是故事“寻找”过程中的心情有点吊人胃口,而真正的高潮时“女孩再次出现在马克的梦里,告诉她也在现实中见到他之后的惊讶,失望乃至绝望。
其实,这个故事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无非是现实和梦境的差别。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不是绝望,绝望的是现实是现实,梦境只是梦境。马克至少是在现实中遇见了梦中的女孩,而我们大多数是无法遇见的。而他同样告诉我们人应该真实的活着,梦境只能是梦境,虚拟世界也只能是虚拟世界。
3 ) 强大功力
偷摸的说一句
我是在一个不该看电影的时候看的这部电影
所以看的断断续续的
但是整体算是明白了什么意思
梦
我的梦是什么?
昨天做的梦是什么?
名字里有梦字的那个人你还好么?
现在细想觉得这片子都可以算作科幻了
双胞胎之间的心灵感应就是已经很悬的一件事了
吴彦祖演的这个老爷们更是以一己之力强插进双胞胎其中之一的梦中
然后开始寻梦之旅
最后被强插的那个嗝屁了
侥幸逃过强插的和吴彦祖走到了一起
哎呀~写跑偏了……
值得肯定的是吴彦祖和袁泉的演技(嗯,有大力!)
但是影片上映之前就只有男主演和导演一个人来跑通告
累死人不偿命
也不知道这片子票房多少
能沉下心看下去的电影院观众不知道有多少……
4 ) 寻梦?梦在醒时圆。
首先要说的是,这部片子我很喜欢。
可能很多人都看出来了,它是现代版的《牡丹亭》和华语版的《维罗妮卡的双重生命》(也就是《两生花》)。
不少人说它伪文艺,这不要紧,在这个被商业片鲸吞了的华语电影市场,还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做这样的片子,这本身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了。而且,它的反响还不错,不是么。
它成功地掌控了我的情绪,但总让我觉得还有一些不完美。
一、梦可依,难成眠,怎奈醒时更远。
Max在梦里遇到艾玲,似乎相处得不错,逐渐相爱,但醒来却感到压力和排斥感,他怀疑梦境,他想要逃避,却又不可避免地被其诱惑。
柳梦梅在梦里遇见杜丽娘,同样相爱了,而他醒时依然坚信,这世上真有一个杜丽娘,且必在某处等着他,他要在现实世界寻着她,与她携手人生长路。我为你而来,你为我存在。
Max终因噩梦难缠,远赴上海,在那里,他看到了那个一袭白衣,眼神凄楚迷离的女子,那是,他梦里的丽娘。而他没有过多的时间停留,这一趟,终是要错过的。
到这里,剧情稍稍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牡丹亭》般的冲破现实距离的东方浪漫主义的爱情传说中,可就在此时,西方人文主义细胞又在导演体内复活了。
二、双生:而你是你,而我不是自己。
Max在此来到大陆,却因机缘巧合到了杭州,遇到了那个和梦中人有着同样面孔的女孩依依,而她不是她,她活泼,热血,和梦中人一点都不相似。依依答应帮他找艾玲,也是帮自己找到失散的双胞胎姐妹。
可以肯定的是,双生题材是纯西方的东西。我不是说这电影里就不能东西结合了,我想说的是导演既没有把握这两者的精髓,也没有决定到底哪个为主哪个为副,让整部影片缺乏一种协调感。
大多数的双生题材,都有一个重点:作为双生的两者,必须共有某样事物,比如共有一个身份(休.杰克曼《致命魔术》)、共有一个生命体(《维罗妮卡的双重生命》,话说《如梦》中有太多情节抄袭此片)。近年来,许多东方艺术家也尝试了不少这样的题材:共有一段爱情(岩井俊二《情书》)、共有一个身份(山本文绪《蓝,另一种蓝》)、共有一个名字(矢泽爱《NANA》)。
以上这些都无一例外地抓住了双生题材的精髓,两者是独立而统一的,两者因相互依存而完整,而作为不同的个体,却是要完整一段故事或是发现生命的不同可能性(此前的东方艺术家更习惯用轮回来达到这一目的)。而本片的导演却违背了这一宗旨,不但没有突出他们共有的事物,还活生生地把她们撕开了,摆在两个有着极端冲突的对立面上,更是残酷地让男主角择其一,让这对双生花拼个你死我活。
双生这个元素的渊源,我觉得应该是西方强调个体独立性和多样性的结果。也可能是强调独立意识后人们为填补内心的孤独感而产生的美好想象:这世上还有这样一个我……
如果这个元素运用得好,同样可以成为文艺片中的经典,只可惜导演在东西方主色调之间一直在徘徊,此时,她的东方主义情怀又发酵了。
三、影子或者替身
原来你爱我,不过是因为我像她,只要她一回来,我的一切就都结束了。
这样的桥段曾是多少东方式经典爱情悲剧的主题啊。
改编自歌剧《图兰朵》的魏明伦的《中国公主杜兰朵》就有一个任何西方导演都想不出的东方式结局:公主杜兰朵后悔莫及,披上被她害死的女奴柳儿的外衣,放下身段,成为柳儿那样的平凡女子,去寻她的爱郎。
没有一个西方导演会这么做,因为他们强调个体意识:我就是我,我为什么要像别人呢。
而《如梦》中依依这个角色也确实有着这样的背景和骨架。
一个乡下女孩,仅管有着和Max梦中的艾玲一样的面孔,却没有她那样的城市气息,她那样的时尚感,冰冷的气质。
依依,土里土气,热情,活泼,单纯却因善良和质朴而显得可爱。比起艾玲神经质的冷漠,我当然更爱依依,爱她,是个有血有肉,脚踏实地的人。
当她换上精致的衣服,干净的妆容敲开Max房门的时候,Max问她:“不是很累吗?你的头发。不是说,不吃饭吗?”她忍住了,她并不是想要扮成别人的样子去偷来一点不属于自己的幸福,她只是不想让Max白来一趟,失望而归。她宁愿暂时不要做自己,放下自尊和自我,也要成全他的幸福,哪怕只是一个没有逻辑的梦。可是这太可怕,这亦是她的噩梦,她离他越近得到越多就感觉越失落,他抱着的是她,想这的却是另一个人。
当Max吻过她以后,她不得不让自己清醒,她失魂落魄地走了出去。第二天还要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出现在Max面前,继续帮他寻找艾玲。而Max对她的态度的急转直下,越发让她觉得自己可悲。她给他留了一张纸条,劝他回去。
当Max在纽约迷失自我的时候,她却清醒地做着傻事,她在上海工作,要继续Max未完成的梦。
直到Max再次来到上海。
其实当Max在午夜的广场再次把她错当成艾玲的时候,她完全可以将错就错地演下去,此时她已经可以演得没有破绽。而她没有这么做,因为她期待他喊出的是她的名字——依依。
她留MP3的那一段,像是一把利刃,刺穿每一个当过影子的人的心。
她想赌一把,只要他也梦到过她,哪怕只有一秒,她就有信心 把这个信梦的傻瓜唤醒。可是没有,她还是输了。她退出了,让他继续那个可悲的梦,去寻那个真正的梦中人。
其实她可以自私一点的,任性一次的。
故事讲到这里,我几乎把全部的爱和同情心都给了依依,而狠心的导演却又把天平硬生生地倒向了艾玲。
Max根据依依给的地址找到了医院里昏迷的艾玲,还有她那本记录他们共同的梦的日记。他把她从梦镜中救出,团聚了,最后艾玲还是不可避免地死于脑部退化。
这样一来,艾玲就成了绝对女主角,那依依算什么,既然大篇幅都是以依依的视角切入,前面大半的浓墨重彩都是放在依依身上,现在又突然这么来一下,你让观众之前对依依付出的感情情何以堪啊。
当然你可以说,Max不是说过吗“再精确地机器也计算不出,他到底爱她们两个中的谁更多一点。”他爱依依吗?笑话,你不觉得这句话很牵强很违和吗?
四、它值得更好的结局
我看到一大半的时候,曾经做过这样的假设,而且我觉得这样的结局更能让人接受。
1.艾玲和依依是同一个人
先前Max梦中的艾玲,其实是后来得了脑部退化将不久于人世的依依,穿越到从前Max的梦中的结果。
也就是说,那个上海女孩艾玲,其实就是依依的后来,她为了帮助Max寻找梦中人,留在上海工作,逐渐成为了一个如Max梦中人般的时尚白领,而她因经历了与Max的感情,性格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梦中男友自杀的情节可以改动一下以前后呼应。
接着,就可以安排依依留给他“大学医院313”的地址其实是她自己的病房。
然后可以有一个人告诉Max全部事实,Max才发现一直错过的忽视的就是一直要寻找的。
2.艾玲和依依是两个人
艾玲就是个配角,也确实经历过男友离世,但并没有那些与Max相同的梦,不接受Max,态度恶劣或者接受Max只为骗他钱,当他一穷二白后离开他。
而依依始终对他不离不弃,在他无法接受梦与现实的落差时帮助他重现站起来。最后,Max解开了童年的心结,认清了梦境与现实,选择走出梦境,真实地生活。
以上两种结局的好处就在于,主调明确,也不用把对女主角的喜爱割裂,依依的存在显得举足轻重,增强协调感。
所以我说,这部电影最大的败笔在于:导演一直在东西方精神哪一个做主旋律的问题上犹豫,在两个女主角之间徘徊,亦在“梦与现实”和“梦是什么”哪一个做主题之间踌躇。电影的确很精彩,但是却显得老练而不够成熟。
5 ) 如《如梦》般梦吧
观看这片是在香港电影节的首映,隔了如此之久才来写影评(其实也不算篇负责的影评),可见本人的拖延症非同一般了。(画外音:好吧,我是二班的)。排队入场前,惊见Daniel携杨千嬅现身,内心澎湃不已,疯狂拍照之余,猛的发现从身边穿过的一席轻飘的身影竟是汤唯童鞋,气质好得出神入化,观影前已经飙升的肾上腺素让人更快的进入影片情节之中,华丽且美好的一夜。进入正题。
《如梦》是一部带人入梦的影片,
吴彦祖与袁泉在梦境中的话语,
句句真实得深深扎入内心,
冷色调的场景却虚幻得犹如只有梦中的自己才能进入一样。
“他死了。”
袁泉瞪着被泪水浸湿的双眼,虚弱得无法呼吸,
故事从这里开始。
吴彦祖心心念念的寻找着梦中的那个袁泉,
却意外在杭州遇见了一个长相一样的姑娘,
美得似花儿一般,行为却大大咧咧如初始的儿童,
无数次现实与梦境的交织都源于此,
姑娘爱上了他,
依然无怨的把他让给了梦中的她,
他们落泪,
他们起舞,
都是在梦中才有的啊。
他找到了袁泉,她睡着了,很美很美,很弱很弱,
他亲吻她,这一幕好似《睡美人》中的经典桥段,
神奇有爱的心跳就这么回来了,
其实故事在这里终结就已经很美了,
导演还是有充满现实主义理想的,
在由意念编织的抗争里,尘世间的一切都被渐渐腐蚀,如现实中每个人的内心一般,
渐渐脆弱,无力,直至崩塌。
他抱着她,逃离这个芜杂的世界,而又能去哪呢?
我想,爱的伟大是编剧最用力呼喊的一点吧,
最终,他们在一起,于一片霓虹世界中,
云淡风轻,花开花落。
故事并没交代这个姑娘来于梦境亦或现实,
谁还在乎呢。
整部片音乐很美,镜头很美,人很美,
风很美,呼吸很美,连一次次的触动都是美的。
在旁边两个小盆友看得昏昏欲睡的时候,我默默的擦着眼泪,
看来,梦才是我的致命伤。
如果你还有梦,《如梦》会带来些许感同身受的慰藉。
6 ) 一部只有MV剧情的文艺电影。
明明是一部5分钟的MV就可以诠释的情节
偏偏花了将近两个小时;
就像一部两个小时之内就可以诠释的情节
却偏偏拍成30集电视剧。
我们有时就是心甘情愿把时间
任某些文艺精神病践踏
~~~~~~~~~~~~~~~~~~~~~~~~~~~~~~
所以是我手贱
非要点开某些影视作品。
更因为我花痴
为了吴彦祖
才看的《如梦》
一部只有MV剧情的文艺电影。
我真不好意思说这是一部大烂片
本来就不喜欢袁泉
一开始我以为袁泉是一只鬼
更加受不了结尾二人的舞蹈
所以台湾人有够装13的。
海报上的祖哥一如既往的帅,但实际片中,他憔悴颓废,穿衣邋遢,我不知道他接拍这么彻头彻尾的文艺片,是不是想要突破自己。可是袁泉这种歇斯底里的话剧腔调太抢戏。她是个为戏痴狂的好演员。可能我老了,可能时机不对,我些许悲凉地发现,要不是这两位演员,我肯定看不完这么节奏缓慢的电影。还好,结
我真的不喜欢这种做作的电影!
袁泉演的真不好。
电影就是要好好说故事的。意识流浮于过多只会让人觉得故事太闷画面太唯美像是超长共鸣太少mv
想法是好的,落实是有困难的,结果是有点失望的。女主角过了。最后那段舞还行,白衣飘飘的男和女。Daniel还真是帅的哩!
理想中的文艺片
感谢豆瓣主办方,喜欢袁泉的念白
袁泉演戏太用力,吴彦祖没突破,剧情不知所云,某些细节还天雷滚滚,形式远远大于内容,打二星是我手软了。
好假好假
假如女主不是袁泉而是周迅,或许会更有戏剧张力。但周迅已经在《明明》里分饰两角过,对手恰巧也是吴彦祖,所以袁泉还是最合适的女主人选。可惜两部影片的风格均大过于内涵,只能算是又一部超长版MV。
好台湾 好文艺 好神奇= =
袁泉演的有点太用力了,好生硬啊。这个故事还是没能打动我。
第一部让我想中途离场的片子 也就摄影还不错 整体就是小成本版的《无极》 遍布吐槽点
沉闷到歇斯底里
虽然片子有些让我纠结,到是让我亲眼看见了吴彦祖,人超级帅说话也超nice,我鸡冻啊!
文藝得抽筋兒
袁泉的演技,吴彦祖的国语,完全在一个水平上,袁泉太做作了,打了鸡血一样莫名其妙又闹又疯又神经,完全不知道她在干吗,吴彦祖国语真的是个障碍,当然,没人不爱他吧,换了刘烨演这个角色可能好点儿
这应该是部话剧~~~~~~~~~~~~
一般
宅男遇见两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