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理想主义者的无力
又是Ryan Gosling, 一個墮落的教師.
理想主義者一旦投身于現實, 就會發現自己與周遭是多么的格格不入.
他的ex-gf說, some people changed, 然而他肯定, not me, I'm still an asshole.
他的家人在談論一些演員, 一些明星, 他們跳舞, 他們歡愉, 卻沒有他的份, 他不想迎合別人改變自己, 他情愿去酒窖吸毒.
他在歷史課上大談矛盾, 談國家機器, 讓學生們背誦大段矛盾的歷史, 然而他的校長對他說, 照本宣科.
他在寫一本講述辯證法的兒童讀物, 然而別人問他的都是關于小說或者童話, 沒有人懂.
他的同事看到他的書架上有一本<切.格瓦拉在非洲>就問他是不是共產主義者, 我猜他當時肯定很郁悶, 盡管他們都是老師, 盡管他們做愛, 他們的思想卻不在同一個水平線上, 多么另人悲哀.
他不跟別的老師一起吃午飯, 我想一定是因為那個禿頭的偽善, 讀著報紙亂評論, 走到他面前說要給予幫助.
他吸毒大概是為了麻醉, 他試圖改變世界, 但是發現自己只是宇宙中的一粒沙塵, 他無法改變, 甚至無法適應.
他沒有朋友, 以致于他只有去酒吧隨便找些派對女孩兒傾訴他的想法, 然而沒有人理解, 她們終究不是他的朋友, 而他的朋友又在哪里, Frenk告訴我們, 癮君子沒有朋友.
他喜歡孩子, 喜歡教他們他的價值觀和理論, 但是孩子們又能懂得多少呢. 他還是厭倦日復一日的沒有希望沒有未來的日子.
他才30歲, 卻形容枯槁, 胡子拉渣, 永遠處于半夢半醒的狀態.
他終于有個人能理解他, 那是他的學生. 他們站在同樣的岔口, 他們互相救贖.
2 ) 个体救赎的话题性
按照学院派的标准,对于边缘话题的探索永远是上佳的题材,正如如何面对生命这样一个类似复杂的命题一样,就本片而言,故事情节相当模糊,瘾君子的老师与家庭支离破碎的学生之间因为互相为维护某个秘密而使得彼此之间关系拉近,从而引出沉溺痛苦者试图在救赎与被救赎之中的挣扎。
片子恍惚是高二时候看的,数年后某天夜里重新忖度一遍,其实就如同某些难以觅得的隐秘情绪在脑海中,经过长久的时间磨砺和发展,最终能够在某天夜里能够迸发出新的情绪一样,如同新生的迹象。
1:救赎乱象生活
有一天你起床,刷牙洗脸,穿上昨天干洗店拿回来的衣服,赶在上班前到达办公室,周而复始,至始至终所有的生活轨迹都是按照所固有的行迹出发,倘若日日如此,你还能发现生活的美好么?主角DAN是一所中学的历史老师,他不按照学校给的固定教学纲要授课,企图以自己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在另外一方面,自己是沉迷毒品的瘾君子,害怕生活,躲避自己的女友,用逃避作为反抗这生活的防御。而DERY的哥哥为朋友入狱,母亲忙于工作,13岁的自己开始独自照顾自己的生活,机缘巧合让DERY看到DAN吸毒的画面,原本两个人的关系模式没有变化,而两人的距离也是固定的,但是皆由这件事情让两人彼此之间的关系有了悄然变化。
如同所有理所当然的念头一样,生活无非就是创作最重要的母体,这其中蕴含的万物过于庞大,以至于不能去认识清楚或者准确的判断是非,救赎如果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被谈论,是不是该持反对态度的:归属于精神层次的相互了解,而复述着对于生活的意识形态话语下的潜在情绪是完全并且可以轻易的改变的,正是由于DERY窥探到DAN的秘密,所以才让DAN对她的角度开始转变,我们都明白萍水相逢的意义所在,也知道对于关键时刻所产生的情愫都是极为重要的。DERY与哥哥的朋友走的太近让DAN心生恐慌,从他的角度而言,他试图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帮助解救女孩,而DAN并不明白,这个行为本身就是极为无力的,DAN本身而言才真正是需要被救赎的角色,角色自己一开始定位就出现了问题。
主角本身的生活就极为糟糕,面对自己的救赎无力,所以开始妥协,有趣的是,让DAN放弃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别的因素,而是DERY的贩毒行为,片中的黑人曾经对DERY说过一句:瘾君子本身是没有朋友的。而DERY出现的意义则是一个即将毁灭的人发现自己认为重要的人即将走向毁灭的边缘,这让即将毁灭的人意识到救赎本身发挥的光芒并不是存在于自己的个体,而是多个个体共同发挥的作用。
2:现世心态
我总结的现世心态,大致是对待生活,面对一切所表现出来的妥协性,诸如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日益增加,亦或是世风日下,而就人们的个体因素而言,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将自己包裹在厚厚的外衣之下,用口罩和墨镜把自己与现实的界限线深深划上。片中DERY几乎没有什么表情,对待一切事物都好像是如同昨日的老友相聚一样的熟悉和坦然,这样的心态也让人联想到麻木与落寞。DAN何尝不是这样,杂乱的房间,桌上满是烟蒂的烟灰缸,左派的书本,以及人前人后所表现出的不同面,都试图与片中的“对立”相联系。
常规的思想脉络而言,影片所歌颂的正是将自己深深埋在虚妄的泥土中,从而察觉到这一切足以令人生疑,因为这这所依据的仿佛是在这文化体系里的固有感情系统。有时候我们企图扩大边界来否定自己,否定世界,就像面对一切磨难之下人的潜意识都会处于躲避状态。两个人的生活交集本身就很少,而莫名其妙的契机让两个人彼此深入认识,从而打破人与人之间存在的隔阂,就如同老师和学生,本就是两个对立的个体,这其中的矛盾显而易见。而对DAN而言,自己本身对于理想的确带有崇高的期望,而他逃避,逃避女友,逃避自己应该面对的生活,直到最后女友远离自己,好在人物本身对于生活还是按照轨迹行进。
其实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我们常常依赖于很多自己既定的判断系统,仿佛那些判断系统使我们所使用的一个普遍的惯性形态,比如说已经习惯了在热闹的人群里沉默寡言,对待事物抱着冷漠和消极,DAN 与同事的一夜情之后的清晨,表现出的冷漠其实在另一方便,未尝不是自我防御和保护的一种方式,对于未来的莫可名状的迷茫,这些细微的情绪多化作其他方式宣泄在DAN的生活中。
所以说,现实心态本身就是一种逃避和麻木的生活态度,事实上,摒弃的二元对立,某种程度上两个人本身的距离就已经拉近很多。在生活的大环境里,这些对立使两个人在关键时刻的相知而升华。
3:独立与机制
在话题上,对于瘾君子的描述大多大同小异,焦点多集中于这个行为本身所具有的沉迷性中,纵观大多数这样的低成本独立电影,对于话题本身的内在探寻则要比剧情本身深入的多很多。
在课堂讨论的时候,DAN曾经提到这样一个命题:机器。这里的机器本身失去物理意义之后,实则是在讨论一种体制,而这样的体制则是存在各个角落,对于犯人而言,监狱便是机器,对于学生而言,学校就是机器。这也包括白人和种族问题。而另一方面,机器本身就是带有统治意味的装置,在此前提下的人们,实则是在机器的包容下生存,这种包容正是维护统治与被统治的动力与意义。
在此之前,我们先讨论一下背景,在美国,所有在龄儿童都必须享有教育权利,这分两种,一种是私立教育,面对的是家庭优越的中间阶级以及以上的家庭,而大多数的公立教育由本州或者国家机关资金赞助,面对的是一般家庭,譬如移民以及有色人种等。在本片的背景构建下,DAN的工作恰恰是这样的一个学校,学校设施陈旧,课堂上大多都是黑人或者其他有色人种,教室的墙上张贴这种族抗争英雄曼尼拉的海报,这也是导演可刻意所为的设置。
背景的矛盾显而易见,所以在这样的机器体制下,问题就意味着更明显的会暴露。这个环境下的自我防御与保护,会让人与之抗衡的唯一收获也不过是拥有具有自我嘲讽意味、完全依据的这样一种关系而被推倒。所幸的是在关键时刻遇见的DERY,面无表情的她也被导演赋予了救赎DAN的使命,另一方面看,她也在迷失的前一刻受到了DAN的救赎,而在琐碎凌乱的生活中,两个人也彼此开始相互依靠,相互救赎。
片中有一点很有趣,DAN的妈妈在家庭聚会中与DAN聊天,问DAN过的开心与否,DAN说他过的很开心,母亲说你开心我就开心。然后母亲说:我在年轻的时候也曾试图改变这个世界。由此可以推论出,DAN父母年轻的时候,正值嬉皮运动,所有的年轻人追求自由,对体制充满厌恶,企图通过运动改变这一状况。这样的情节安排带有很强的暗喻意义,首先DAN是一个在工作上有理想的人,希望能以与传统模式相背离的方式去授课,而他的方式受到了体制的抵抗,并且这一切引申到自己的生活之中,使之成为一滩泥潭。
在影片中,大量穿插了关于种族屠杀和压制的历史事件,呈现的方式就是采用类似于一种伪纪录片的方式,由学生做旁白阐述这个历史事件,然后配以史料记载,这样的情节安排,除了最原始的反映影片的细节,另一方面也是导演由主演DAN这样的个体为口舌所想根本呈现的意识形态,是否对于种族问题的抨击和暗讽,我想每个人的开发都不一样。
好在影片没有借此走向个体理想与体制暴力的相抗衡之中,倘若着的这样,就仿佛走进了一个死胡同,个体理想的光芒尚未消退,于是影片更加着重挖掘人物内心的情感,而体制暴力则是构建人物形象的铺垫。
4:风格
整部影片都试图体现独立片所倡导的极简主义,镜头简单,剪辑舒缓,与此伴随的是情节模糊的前提下,更加缓慢的进行,由于精致情节的缺失,所以这部影片走向了“晃动”的意识流之中,以此揭示生活大于艺术的主题。
拍摄上,影片色调灰暗,以一种冷色调的基调存在,与之并存的是镜头中前后焦点失准,怪异的对焦让人琢磨不透,我想是刻意加强对主题气氛的渲染—杂乱。这样的思想感情所彰显的的立场、行为,以及难以预料以及行为独特的人们,这样的拍摄才能满足我们对于小格局中的场面调度。
对于沉闷的话题,影片在前半部分表露的的确如此,直到八十多分钟的爆发,背景乐想起slowcore的音乐,伴随迷幻的声音,密集的鼓点,以及适时的电子,整部影片起伏有章程,张力十足,到最后情绪得到宣泄,随即中止,收的恰到好处。
除此之外,大量的主观镜头,以及塑造人物时的特写和近景,随着情节发展,深沉而又压抑的缓慢成为大多数人对于这部影片的诟病,我倒认为合情合理,影片母体本身的价值在大多数人看来就已经想打破这个桎梏。
问题在于,这些群体性的孤独让个体彼此间发生联系,伴随他们的是按照轨迹好好生活下去。哪怕是寻找或者说救赎。区分彼此特征,并不在于部分,而在于这个载体之上,所以这些差异性极强的并且彼此自身独立的个体的提法,本身就有悖于传统。
3 ) 很温暖的一部电影
这是自己最近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用温暖来修饰它表面上似乎有些牵强,因为这部电影没有描写一些积极向上的事情,也就是因为这个,反而才会从心里觉得离我们好近,看这部电影时,本来孤单的心都不觉得孤单,反之会觉得很贴心,很柔软。而且男主角瑞恩高斯林的表演也很棒,表情和行为都很真实,剧情尽管不复杂但很饱满,每个画面都很美,那种真实的美,到处都充满着感情的气息。所以是一部很值得珍藏的电影。以上观点具有浓烈的个人色彩。
4 ) 与救赎无关——《Half Nelson》
我通常是个扫兴的人,在大部分人为了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而感动不已的时候,我会突然冒出来一句,说不好没多久王子就搞上了侍女、公主就勾引了骑士。事实在于,我本来也是这么想的,生活本来也就是这样的。我通常会嘲笑好莱坞大片那些煽情的过程、完美的结局,以至于我对一切都了如指掌,在谁出场的时候就知道他会和谁有一腿,而又会被谁害死,当一切都无法避开我的意料的时候,电影变成了只剩下视觉效果的又一个空虚的工具。
索性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和我一样不相信那些神圣的存在,或者说像我一样永远无法被圣洁的光芒所笼罩,也只有在他们的作品里,生活才被真正的还原成生活本身。而《Half Nelson》就是这样一部让你用一种灰色的方式触摸到了生活真相的独立电影,来自圣丹斯影展。电影里并没有一个叫做Nelson的人,Half Nelson最初来源Miles Davis的一首歌,同样这个词原意指的是一个摔跤的动作。导演Ryan Fleck说:“这是摔跤中的僵持状态,但你可以逃脱,尽管这需要技巧。只是一个关于挣扎的比喻。”
生命的挣扎被Ryan Goslin完整的演绎了,他的帅气掩盖在他茫然若失的眼神里,他的脆弱在他每次意气风发的背后,他在陈旧体制的背后做着一个循循善诱深得学生欢心的中学老师,而面对生活的压力与黑暗的他又是一个沉溺在毒品里寻找解脱的瘾君子。勉强维持的双重生活总是不可避免的走向崩塌,而这个时候女学生的出现,就好像设定了一个救星,马上要展开一场救赎行动一样。可是电影出色在于Dan和Drey并没有想预料的那样走进互相的生活,他们始终保持那样一个陌生的距离,自己挣扎在自己的困境中,面对彼此,早已经没有力量和能力去做什么救世主。
我记得Dan在给学生讲辩证法的时候说,生活不是一个圆圈似的循环,而是一个了螺旋,每一天看上去像前一天的重复,但是每一天都已经有所不同。从平面的角度看,螺旋也只是若干个重合在一起的圆,但是在第三维的空间里,它在Z轴是有位移的,每一天都不一样。对于从小被唯物主义辩证法熏陶长大的我们这没有什么好难理解的,但是我们又何时把这些真理贯彻在自己的生活里呢。就像Dan,他了解很多,他明白很多,但是在他自己的生活爱情上,他又怎么能有办法不把一切搞糟呢。真相是我们总是祈祷期待会有那么一个人来拯救自己,可悲的是,这个世界,谁都没办法拯救谁,谁都不会是谁的Wonderwall。
PS:此电影充分贯彻了独立精神,使用类似Dogma 95的DV摄像,镜头时常晃动十分厉害,对此敏感同学请自动跳过。
5 ) 那些无助的日子
生活是需要理由的,我原来只是觉得应该为自己而活,而现在,算是清楚地理解了。不同的身份赋予你不同的希望,也带来了相等的绝望。当找不到出口,我们便会陷入深深的无助之中。那时,我们便渴望得到那些所谓生活的理由。
身份一:教师
【半个尼尔森】中的丹是一个普通的中学历史老师。很瘦,年轻的脸上却有着浓密的胡须,加上乱糟糟的黄发,总显得佷疲劳,永远没有精神的样子。即便是沉溺在灯红酒绿烟雾缭绕中,他仍然是慵懒的,眼皮都不会费力抬一下,嘴角的笑容都显得飘忽不定。
午夜,酒吧后的巷子里,有些醉的丹对着两个女人说,“我的生活一团糟,不过我写过东西,”他顿了顿,“是的,我是个老师,但是我应该教他们什么?明白我的意思吗?我应该教他们什么?如果可以改变一个学生,那我就可以改变他们全部。”这就是他认为的救赎,做着可以有所改变的事情。此时,写作者和教师这两个身份像是有意识地把自己同他人区分开,象征着自己还有纯真的理想和高洁的灵魂。可是女人们还是走了,对话戛然而止。这样的尴尬,这种不被接受不被理解的苦闷总让人觉得万劫不复。
丹无疑是个理想主义者,他甚至用用辩证法,矛盾,甚至是中国的阴阳学说来给学生们讲历史课。他讨厌同事的照本宣科,无视校长交给他必须讲的民权运动。他讲他认为的学生们必须理解的知识,和自己对历史的理解,让学生背一些正义但同时也总被历史所试图掩盖的事实。学生们站在讲台上背诵这些历史的镜头穿插在电影的中间,配合过去的影像资料。异常孤独的镜头却扎醒了麻木的人们,我们应该记得这些被苍茫历史所掩埋的人和那些事,这样才能唤醒我们快要被麻痹的良知。
由此可以想象,年轻时期的丹定是个充满热情,有着政治抱负,希望有所作为的年轻人。他想挽救这个世界。而如今,所有的想法只能对着这些尚对理论似懂非懂的孩子。他们之中又有几个可以真正理解在讲台上发着梦的老师?所以,看着丹上课时的眼神,总让我觉得有些悲凉。
当丹的学生对他说,“你也是‘机器’的一部分”时,丹的话似乎在告诉我们他承认自己也是这个他一直抵触的国家机器中的一部分。他说,“我们可能和这个机器是背道而驰的,但我们仍然是这个机器的一部分。我虽然为政府和学校工作,但我同时游离于众多的政策之外。”是的,这就是残酷的现实。即使我们有再多的不满,即使我们非主流,我们仍然是这个国家机器的一部分。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接受现实的人,一个不知怎样能够改变哪怕一点点的弱者。
当丹在上课期间躺在办公室沙发上接近崩溃的时候,我们便了解,曾经作为生活支撑点的理想主义已经薄如蝉翼,甚至唤醒学生们的使命感也不再强大。每次讲课的内容都是揭开他伤疤的利刃。那些理想主义理论究竟能够改变多少这个让他窒息的世界?
身份二:朋友
丹与杜瑞尔的友谊是故事的主线。他们真正相识是因为丹在卫生间里吸毒的时候被杜瑞尔发现,瘫倒在地上的丹一直无助地说,“我佷好,对不起,我佷好。” 他需要帮助,但身边的人离开太多。所以杜瑞尔要离开的时候,丹一直说“不要离开,就一分钟”,然后握着她的手放在自己的额头上。丹是如此的孤独而无力。
无疑,他们是朋友,从最初的试探对方到之后的深信不疑。可是老师与学生的矛盾却总让丹有些犹豫。丹想保护杜瑞尔,送她回家,只因为他害怕杜瑞尔会受到伤害。丹习惯上课前看着杜瑞尔的座位,习惯开车送她回家,把杜瑞尔带回家并且一同做饭吃……矛盾似乎在杜瑞尔替毒贩子卖毒品给丹的晚上上升到了顶点,丹掉进绝望之中,他觉得自己要完了。他觉得,杜瑞尔就要离开他了,像他原来的女朋友一样。
记得公园里,看到女友的结婚戒指,丹痛苦地靠在椅子上。女友说,“有些人确实变了。”丹低着头说,“不是我,我不可能变,因为我仍然是个混蛋。”女友望着他说,“你不是个混蛋,你只是个大孩子。”
是的,丹只是个大孩子,他拒绝改变,自私地用自己的理解看待身边发生的一切。所以丹总会让身边的人痛苦,继而离开他。而丹又怎会觉得好过?不断的失望与无助蚕食着他的身体,每当受到伤害,无力的他便用毒品来麻醉,毒品麻醉了他的痛苦,所有让他无能为力的事情,全部融化在汗水中。脑子空白了,什么都不用想了。这种软弱他无法面对更没有勇气承认,所以他拒绝和杜瑞尔提及毒品。
丹说,“我努力过,振作起来,这对有些人确实有用。我曾经的女朋友就要嫁人了,所以它确实有效,但是对我却没有用。我太专注于我的学生了……”缓慢而忧伤的音乐满满想起,我为这个努力抹着眼泪的男人而觉得难过。是的,是的,每次在他收拾屋子,锻炼身体,倒掉烟灰缸里的满满的烟头时,我感觉他都是要试图振作。可是,女朋友离开了,朋友离开了,家人的不理解,猫死了,理想破灭了……重新找到继续的勇气怎会那么简单?
当所有的理由都不再成为理由,我们怎样理直气壮地继续生活?
不过我们还有杜瑞尔,这个可爱的天使到了最后,仍然不离开丹。杜瑞尔到丹的房子里找他。两个人面对面地坐着,她递给他一根她非常喜欢的那种棒棒糖,然后问,“想好了吗?”丹定了定,沉默着。之后我们就看到他刮了胡须,梳了头发,换了衣服,准备新生活的样子。看到这里,不禁松了口气。之前总是觉得绝望,丹似乎只有自杀一条路可以选择了,可是我忘记了杜瑞尔,此时她给了丹新的理由,或者是丹从她身上又看到了新的,可以继续从新开始的理由。总之,丹可以新生活了。
我们应该开心,这样一段无助的日子,终于结束了。
电影
影片的镜头经常摇晃,对焦也略显生硬,不过也因此让人觉得更像纪录片,真实的仿佛就是身边的事情。我不是佷喜欢翻译的中文,或许是“nelson”太容易让人误解成为名字吧。其实,“half nelson”的解释可以是从后面架住对方的胳膊然后用力压,以制服对方。这貌似是一种打斗方法。我是更喜欢这样的理解,因为这让我觉得电影在陈述人们一种状态,仿佛是弱者对生活的抗争,让人觉得无助,也更让人觉得悲壮。
6 ) where is the other half?
白天,都是为这世上不易的生存所做的辛苦操持,人生的碎片枝枝桠桠地扎入心中,无法消融,只留沉寂。
夜色伴着沉寂渗进骨髓,痛入心肺,只能借着一点白色的粉末沉沦,不用再做挣扎。
Party,都是他人的浮华,他们的舞台如火如荼,兜不入我。犹望肆意恣意,嗜毒嫖妓,只为一分醉意三分轻狂。
清醒过来再一次勉强拼合起一个还算完整的生。生着去承受那一场场人生中难奈的重复与疲重。
觉人间,万事皆罢,肃杀无色。
內心其實早已崩塌了,每天醒來卻又要裝作沒事繼續生活。這個容易叫人沮喪的世界,要多努力掙扎才能擺脫人生的僵持與絕望?努力與自己鬥爭,清醒地活著,卻與全世界格格不入。導演一定很清楚這感覺有多痛苦,才能寫出如此引發共鳴的劇本。有深度的電影,完美的演出,值得一看再看
这翻译真让人吐槽无能。还有这蛋疼无比的摄影。完全没有顾及观众观影感受的意思,看完眼睛那叫一个累。不是通篇特写就能标榜你独立的气质,也不是晃几下镜头就表明你是先锋实验派。过犹不及的卖弄技巧只会弄巧成拙。
高司令的演技真的;令人惊艳,几乎是一个人撑起整部影片,那种迷茫,那种痛苦,那种挣扎表现的淋漓尽致,只是在观看这种电影的时候确实需要一定的生活积淀,否则只能表面理解,并不能真正体会。
由于是先看了Detachment,所以感觉这部比起前者从力度和节奏上都要稍微弱一些;而彼时刚刚展露实力的Gosling也与已是影帝的Adrien有一段距离。观影中被几处历史背景和无关紧要故事的插入给打乱,好在Dan和Drey的故事很深刻也很有趣,所以继续观看了下去。(而这也算是Gosling比较好几个的演出之一了)
“One person along means nothing.”救赎题材并不新鲜,Ryan Gosling的演技也无可挑剔。但是总觉得通篇下来没有高潮可言,结尾匆匆刮了胡子便算洗心革面。配乐倒是出色的很。而且Half nelson是摔跤运动一个动作的术语单臂扼颈。通常这是一种被对手控制住的情况,但有反败为胜的可能,如同影片两主角。
单臂扼颈,胜负未定,艾利略特史密斯,戒毒的slowcore,洗
演员很牛逼,实在看不太进去,那天从看一遍
结尾真你妈让我失望,把脸刮干净了就真能和过去一刀两断么
迷上高司令从这里开始。
赤裸裸的真实和Ryan Gosling的暗藏汹涌
ryan gosling很出彩.
矛盾也好 颓废也好 需要的不是有人带你走上正轨 而是有那么一个人能在看到你最不想暴露人前那一面的时候还能懂你 陪着你
高爷那屌帅爱理不理的死样子太秒杀,哎~沦陷吧凡人颤抖吧灵魂 都去做高爷粉吧跟着他每个人都能拽起来!所以说有一个喜欢的演员撑着再闷再不对胃口的片子都能原地复活。
瑞恩•高斯林 盯着人看到时候,总有种楚楚可怜、可爱的感觉,虽然角色很颓废,但是他演来很稳重很温柔,其实片子还蛮闷的,不过我认真看完了
在相互救赎的路线上Detachment真的和它有点像,前者的力道用得更狠一点。用生命和大麻在上课的反类型教师典范:高司令。
不如預期好看。Ryan Gosling的演技很好嗎?我覺得一般啊。
好片!学生能遇到这样的老师多么幸福,但又是一部能看出美国中学老师多么可怜可悲的电影。
一个理想主义者在功利社会上一定是孤独的,对吗?
高司令太帅了,没错他还是瘦点好看。其实他只是个孤独的理想主义者,只能靠毒品来麻痹自己失望的灵魂。电影设定有点像《超脱》,但当然两者都无可救药地犯了拧出个光明结局的臭段子。。。
去年教师节没看的《半个尼尔森》今年「9.10」这样补上了。第一遍:鉴于腾讯视频时长对不上,因而找到 107分1秒 再观影,糟糕的机翻中字,再加上自己精神状态不佳甚至一度犯困,导致电影看得迷迷糊糊;第二遍:休息过后决定重看。没搜到匹配的靠谱字幕,于是就在腾讯视频观影。我去,「老师丹吸毒被女学生德丽发现」这个情节段落竟然大部分被删减掉了,这可是故事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呀!没了这段,后面德丽问的那句“你大概什么时候开始吸那玩意儿的”也显得莫名其妙了。…… 尽管如此,精神饱满的第二次观影还是收获了远胜第一次的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