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漫长得熬不到头,最近的阴雨连绵总让我想起《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某个修辞:天气冷得像巫婆的奶头。
当然粗俗。然而在青春期的冲动找不到出口时,粗俗是撕裂生活表象的最肉眼可见的捷径。粗俗,倔强,铁石心肠,好像这样就显得与众不同。就像电影里最不讨人喜欢的Hortense那样。说她不讨喜,偏偏是因为Hortense的美貌才想看这部电影——在《她》里面同样诠释了一个自私暴躁到让人毫无欲望的角色。
开头说“我去求姨妈施舍也不要过穷日子”,后面偏要在妈妈面前说“我不接受救济”就为了让妈妈刺心;收到圣诞礼物就大喊妈妈我爱你,姨妈给买衣服就指责妈妈薄情寡义,得知自己妈妈能写畅销书(准去地说,是得知妈妈写书能畅销)就直接上电视台撕姨妈的脸……然而说到底,有奶就是娘虽然吃相难看,但也只是因为被类型化放大许多倍才格外扎眼。
在得知父亲死讯时对母亲的恶毒责骂,倒不见得是污浊内心的真实流露,而是对父亲的爱恋和悲伤。
撇开恶心得理直气壮的Hortense,这个法国电影偏爱的类型化群像故事其实和中国家庭伦理很像,一脉同源的那种像。从头看到尾几乎没有异物感。
姐妹俩并没有虚情假意。如果有,那绝大多数亲戚都是虚情假意。就像Hortense说的,一家人并不其乐融融。日常生活大抵如此。
比较好笑的是,Joe婚变之后通过姐夫得到一份翻译的工作——其实两件事情只是有姐夫的人情作催化剂,然而短暂的时间间隔让大脑不自觉地建立起因果关系,隐约觉得翻译似乎是个随便什么人捡起来都能做的活计,而且挣钱很容易(交付书稿Joe拿到稿费,购物之后还存了8000欧元,无聊地算了一下,保守估计全书稿费9000欧元左右,按欧洲译者80-150欧元/千字的薪酬来算,差不多正好是一本书)。另外,感觉Joe把研究成果和一见钟情敲成文字就成了书,写书和出书看起来都容易得轻描淡写。危险的安慰剂。
“如果Joe没有答应Iris去写书,事情会不会就不一样?”
不会。性格决定命运。Iris的缺心眼和虚荣心遇上Joe的优柔寡断和捉襟见肘,就像水遇上氧化钙,可乐倒进曼妥思,几乎没有转圜的余地……这样想想,人生的主线好像真的没什么大变数……难怪小时候家庭和学校教育总是急迫得几近虚伪地强调道德修养。然而成家立业以后又该怎么过,如何面对不再起波澜的日常,却没有人教过,自己也没点逼数。
喜欢Lucas认出Joe文字的那段。Lucas的某些面部特征似乎引起不适,以至于一直到他出场很久之后都觉得他是一颗潜伏的炸弹。
最后Joe和姐夫的水落石出是真的很突兀……
机智挖空老婆股份的Chef是个挺有意思的角色,感觉对秘书小情人一往情深说到做到,然而倒回去二十年想想,对现在的老婆没准也是如此。将工作伙伴发展成床伴应该也是Chef的经营策略。
体态真的很重要!Joe含胸驼背的体态让她的气质保守又猥琐,脸蛋美若天仙也架不住。
看到爸爸和乔坐在星空下的时候,我知道这一定是个好故事!
喜欢乔,躲闪唯唯诺诺却又有自己的小坚持,绝不妥协和妈妈的关系,虽然很喜欢卢卡,但在自己还没平静的时候拒绝和他滚床单,拒绝为伊莉丝写续集……
姐妹俩的母亲,继父,继父的秘书,伊莉丝的丈夫,甚至乔的丈夫……每个人性格都比较饱满,充满了看点……
喜欢这样的作品,源于生活,真实,又富有戏剧性……
有点意思的法国电影。两大发现:一是其中饰演恶姐姐的演员很有名,特意查了一下,年轻时候确实貌美,在本片中显得有些苍老;二是饰演妹妹的女主竟然是大鼻子情圣的女儿,不太像,瘦不拉几的,鼻子也不大。
性格大不同的姐妹俩,姐姐张扬虚荣,但脑中无物;妹妹弱小怯懦,却是个满腹经纶的历史学者。因缘际会,生活窘迫的妹妹做了姐姐的枪手,所著的历史小说大为畅销,同时睿智的姐夫其实很清楚姐妹俩的性格,逐渐对姐姐失望,心中的天平倾向了妹妹,而妹妹自己遇到了大帅哥小鲜肉男友,但其人总是有点小秘密。 姐妹俩有点像没头脑与不高兴,不高兴最终因为有头脑而占据了上风。
就这些不温不火又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情节,可以看下去。虽然影片中的妹妹一副受气包的样子,但是事态总是朝着对她有利的方向发展的,所以其实是有着浪漫偶像剧般的设定,即一切都会好的,俗称玛丽苏。根据小说改编,小说有三部曲,但是电影好像没有继续的意思。
姐姐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不尊重自己的家人,沉迷于不属于自己的虚荣。 妹妹呢,都说她是最隐忍的人、善良有才华、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人。 但我看来,妹妹确实有才华,但善良,我不赞同, 首先,做代笔是她自己同意的,她需要钱,姐姐刚开始也是骑虎难下,当然那也是姐姐自己的虚荣心作怪。后来,新书意想不到的受欢迎,让姐姐出尽风头,妹妹打心底不开心,其实不开心人之常情,但妹妹却有一种被姐姐夺取一切的心情。如果妹妹是爱姐姐的话,至少不会有被姐姐夺走一切的感觉,毕竟没有姐姐的名气,新书关注度不会这么高。从妹妹的感受可以看出,她不爱她的姐姐。 其次,送姐夫坐车到伦敦,居然跟你姐夫说我们错过了彼此20年,基于怎样的心理,妹妹才会对姐夫说出这样的话,毕竟是姐夫啊,好可怕。 最后,妹妹女儿上电视揭发真正的作者是妹妹,妹妹打电话给姐姐,说自己并不知道女儿上电视的事,并表示出对姐姐的担心。而一转过身,就开心的抱着女儿说我最爱你(主要原因是女儿帮她说出她心里一直想说的话:她才是作者!) 总结:姐姐不珍惜家人,皆由自取。妹妹并不善良,其实很贪婪。
到了结局才终于吐出口气。艾曼纽在这里很讨人厌。
我翻哒~在线翻的各种赶...不过还是很希望能够有人喜欢这个片子啊虽然我自己不太喜欢...
爬行动物的黄色眼睛或许代表了恐惧或许代表了警惕或许代表了某种伪装//似乎没有人能够趁意地成为自己 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是女性对自我的严苛和他人对女性的严苛 被人审视的惊恐至少目前来说很难从女性身上彻底消失//电影缓慢且平淡 几乎没有什么起落 文学作品本身应该会更好看
一般吧,比小说少了很多内容,不过相对来说也更紧凑。她差点淹死在海里的那段保留了,很好。
女人何苦为难女人///////////法国人为何要为难中国人 哈哈哈
女主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就是女主和她姐姐的翻版!
四颗半颗星。。。。角色有些薄。还致敬了沟口健二2。最后一幕女儿上电视。画蛇添足。中国老不值得信任的。
的确女主的大女儿最后问妈妈的那句 所以你想好下一本书写什么了吗 让她像极了女主的姐姐TAT...真心是卖妈又卖姨
可看做一部關於droit d'auteur尤其droit de paternité的人間喜劇,但原文的父權雄性基因被這群XX染色體帶原者大搞元素替換,雙螺旋成了繫著領結的麻花辮:肉食女兒給軟妹子媽媽出頭,幫她從(更像她媽的)壞阿姨手中奪回小說生父的名位。當然,再怎麼翻轉,結構變不了:法國人一向迷戀作者,怎捨得他死
前半段琐碎有趣,后半段转折太突兀 至少女主女儿的转变就交代得太突然,并且越来越狗血。女主和美男在一起的部分太玛丽苏。故事结尾也非常负能量,女主最后什么也改变仍然非常没自信没自尊
结尾太潦草,人设太极端。
精彩的法式生活剧!看着很有读小说的感觉。贝阿老了居然脸上这么多斑,嘴巴也有些怪,真是明星迟暮的感觉,所以并没有在本剧中把姐姐的美貌优势令人说服的展现出来。
结束的好突然。。就是很主流价值观的故事,女主老公外遇女儿叛逆终日碌碌无为做家庭主妇为姐姐代笔写书时偶遇帅哥最后成功逆袭,这么想来也是够俗的(实在无法忽视贝阿整坏了的嘴唇!)
编剧很懂得玩腹黑,把女主身边的家人亲友都写得比较阴暗,比如男主不仅失业生意也倒闭,欠下一屁股债要女主偿还,女主高学历还替妹妹代笔让其风光无限名利双收,两个女儿都跟父亲比较亲,还黑了一把中国生意合作伙伴,哈哈哈。这种人设怎么看都像是电视剧的套路。【哔哩哔哩】
不知道原著是怎么写的,但是总感觉前半段的铺垫太长了一点,但这样做也尽量的保持了故事和人物的完整,整体还是有点平,但电影属于慢热型,过半之后才开始入戏,特别是两姐妹之间的关系随着剧情的深入,不停的让人反思,结局留白大,除了大快人心还有一丝感动。PS:艾曼纽·贝阿的嘴巴怎么了?三星半。
好人终有好报,贱人自有天收 我想书会写的更酣畅淋漓
贝阿姨的容颜实在不堪直视超过2秒钟,尤其是看了那么多她美好形象的作品后更是不能接受荧幕上的她。中年感情危机的背后源于原生家庭亲密关系的裂痕,所以对于代代人的影响是那么的深远。同时也看到了法国家庭妇女有担当的一面,亦可谓巾帼不让须眉。
三星的beginning&middle;五星的结尾。好久没被一部电影的结尾惊讶到了,这部的结尾太妙了。一条前面部分可以摒弃的复线在结尾bling bling!!!一语道破母女关系里很少人提及的、又那么私密那么动人的一个秘密。还有一条复线是老大和秘书,秘书人物形象塑造的非常讨喜呀。
妹妹约瑟芬的样子,是一个作家在生活中的样子,眼神胆怯又机敏,走路时慌慌张张,日常生活中做事,总无法安稳下来,总像是临时的,随时要离开去某个地方,但有一种坚定的东西在,比如不接受继父的帮助,比如对母亲的责问,还有对女儿和面对爱情的时刻。
不拍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