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四年再回看这个电影给我带来异样感动的同时也观察到了之前没注意到的地方
导演在很有限的时间内, 把很多事情都交代的明明白白的, 包括兄弟情深, 男女主热恋, 兄弟Tom如何在一两个镜头就能体现出对自己兄弟的未婚妻爱慕之情,也为后面的感情戏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后来在马厩的那场戏, Willoughby 将如何在战场发现Harry 还活着的消息, 很巧妙的以一种回忆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
在最后男主和女主又一次在教堂相见的时候, 当男主已经不在为自己的爱情做争取, 而是任由这段爱情顺从上天的安排的时候, 难免有一些惋惜, 不过顺应当时的背景条件下, 也合情合理.
女主: "It will pass, you will meet someone soon. then you and her, and Jack and I ...will set up tea and chat politely as if... as if nothing ever happened with us before."
男主: "That won't happen, Ethne."
女主:"It has to happen."
女主:"It has to because I love you.."
不知道这段台词让多少人心酸和可惜
最后的男女主的结局没有刻意的去渲染, 而是一个等待的镜头说明了一切.
Q:
在男主由一个人贩子的带领穿越沙漠找兄弟那场戏, 人贩子被黑人女用石头砸死, 且救了男主的那场戏虽然很精彩, 但是不确定在整个电影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一个烧脑的好作品,足够考验每个人思想的深度,这主要得自于原著作者的灵魂高度。首先应该了解大英帝国的武力扩张的历史,一部血淋淋,践踏着大半个地球贫弱民族(其中包括中国)侵略成性的血腥历史,是以他人的屈辱换来大英帝国的无限荣耀。作品虽然表面虽然是已主人公以不畏生死以求证实自己的尊严,但更深的内涵更在于表明非正义的侵略行径不但是有违人类社会的基本道义和发展趋势(大英帝国VS苏丹马赫迪王国势力悬殊的战争最终以英国惨败告终就是很好的证明),也是以牺牲普通英国民众的个人幸福为代价。国家的利益之上,最终应该以正当道义为准绳(譬如我们的抗美援朝)。侵略和压迫其它民族,换取的只不过是大英帝国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其中授予军人的荣耀,不过是为其卑鄙自私的丑行盖上一块光彩的遮羞布而已。所以,原著作者的真实内涵足够深。只要我们对自己提下这样一个问题,主人公为何决意辞去军职?片中已经表明不是为了未婚妻在一起的个人幸福,也不是他真的贪生怕死,否则就不会有后续的独自出生入死的经历。这不单只是自身求得道德救赎,坚持自己价值选择,更是对大英帝国所谓荣光的本质怀疑。历史终究说明了一切,大英帝国的荣光不在,以强凌弱不是作者内心那个万能的上帝的旨意,人类的尊严和荣耀终究要来自自身内心的良知!
***********************************************************
苏丹民族英雄马赫迪领导的反抗英埃统治的斗争。1881年1月爆发,1898年4月因英国殖民军镇压而失败。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主义者,是非洲近代反帝斗争史上的重要篇章,马赫迪也被苏丹人民尊为“独立之父”。
19世纪20年代初,苏丹沦为埃及的属地。70年代,英国殖民势力侵入埃及,并由此向苏丹渗透。1873年,埃及国王伊斯梅尔帕夏任命英国殖民者C.G.戈登为苏丹总督。为了统治苏丹和蚕食中非地区,戈登网罗一批欧洲探险者、退役军人充当助手。他们横征暴敛,同时以武力镇压人民的不满及反抗,以致苏丹经济凋敝,人民相继逃离。1879年 6月,英国胁迫奥斯曼帝国皇帝废黜伊斯梅尔帕夏,戈登也被迫去职,此后埃及在苏丹的统治机构更陷于瘫痪。马赫迪起义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发生的。
1881年6月,马赫迪在白尼罗河的阿巴岛上,向苏丹各地发布信函,宣称他就是众所期待的救世主马赫迪(根据***教的经典《圣训》预言:他是世界末日来临前的一个有宗教领袖性质的人物,是穆斯林的领袖,他降临世间,根据神圣的教法治理乱世,伸张正义,铲除暴虐,整顿***教内部的全部分歧,复兴***教的信仰,开创新纪元,在位7年。他出自先知穆龘罕默德的女儿发图买的后代中。什叶派对马赫迪的看法与逊尼派有分歧,什叶派认为隐遁的伊玛目就是必将再降世的马赫迪),将给充满压迫与谬误的世界带来公正与平等。他号召恢复***教的纯朴和正统,还提出“推翻异教徒”、“不交一文税”的口号。从而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拥护,阿巴岛的群众纷纷参加起义的行列。
1881年8月,马赫迪的宣传让苏丹总督非常恼怒,他立即命令艾哈迈德到喀土穆解释自己的行为,遭到了他的断然拒绝。苏丹总督怒不可遏,马上派出两百多人的讨伐队前去阿巴岛抓捕马赫迪。马赫迪沉着机智,当即带着一支由农民、渔民和手工业者组成的三百多人的起义队伍撤出村庄,在村外的一片树林里隐蔽起来。1881年8月12日,当讨伐队大摇大摆地进入伏击圈,马赫迪一声令下,手持棍棒、石头的起义者勇猛出击,打得讨伐队溃不成军,丢下一百多具尸体,残余的敌人落荒而逃。马赫迪首战告捷,揭开了全国武装起义的序幕。但是,他的头脑非常冷静,他深知起义军的力量还很弱小,要避免与强敌过早地交锋,因此,他果断地指挥起义队伍,向西部的卡迪尔山区转移。那里群山连绵,地形险要,周围的穷苦百姓纷纷前来投奔起义军。马赫迪在起义后,率领群众迅速转移到科尔多凡山区。以此为基地,积蓄力量,训练队伍,接连战胜前来讨伐的政府军,并于1883年 1月攻占科尔多凡省首府乌拜伊德城。英国以埃及政府名义,派遣前英国驻印度上校军官W.希克斯率军镇压。希克斯与苏丹总督阿拉丁率军1万于1883年9月从白尼罗河上的杜怀姆出发,11月5日在欧拜依德南部的希甘附近的乌拜伊德地区,遭到马赫迪军的伏击,经过一上午的鏖战,敌军除了二百五十人逃生外,其余全被歼灭,希克斯上校和所有的军官都被当场打死。希甘之役(也叫乌拜伊德战役)后,起义军声威大振。12月,达尔富尔省省长、奥地利人R.von斯拉丁投降,赤道省省长、德国人E.施尼策尔退至中非地区,起义者直逼苏丹首府喀土穆。
1884年1月英国政府决定派戈登固守喀土穆,以便等待时机,卷土重来。2月,戈登到达苏丹首府,他先后发布法令、公告,许诺解放奴隶、减税和自治,以图收买人心,另外以英援军即将到来进行恫吓。他还用高官厚禄诱降马赫迪,允诺委任马赫迪为科尔多凡省的统治者,还随信送去了一份委任状和一套华贵的长袍。但被拒绝。与此同时,戈登在喀土穆开挖战壕、修建城墙,在城市周围树起铁丝网,并派武装汽船巡航,加强防卫,以待援军。3月,喀土穆与开罗间的联系中断,4月加扎勒河省省长F.M.勒普顿投降,5月起义军占领北部重要城市柏柏尔,1885年1月26日,马赫迪率军攻下喀土穆,击毙戈登。两天后,英援军被迫撤出苏丹。
经过4年的武装斗争,起义军已占领了苏丹的绝大部分土地,攻下喀土穆之后,以马赫迪为元首,建立起新的马赫迪派国家——马赫迪王国,设首都于恩图曼。在马赫迪之下,任命三大哈里发(继承人之意)。三大哈里发各拥有标志不同的军队,而以哈里发阿卜杜拉权力最大。此外,还设有金库总管及大法官各一名,负责财政及司法事务。为促进经济繁荣,在苏丹历史上第一次发行货币。
1885年6月22日,马赫迪突然逝世。临去世前,他指定哈里发阿卜杜拉作为继承人。阿卜杜拉统治时期(1885~1899),对内粉碎哈里发沙里夫的夺权阴谋,清除政敌在各地的残余势力,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对外则坚决抵御外敌入侵。在国家连年战争、饥荒时疫频繁的情况下,捍卫民族独立达13年之久。1896年,使用新式武器的英国殖民军再次向苏丹发动进攻,在1896年 9月的栋古拉战役和1898年 9月的喀土穆战役中,起义者战败。1898年4月,喀土穆陷落。阿卜杜拉率残部退守科尔多凡省,继续进行游击战,直至战死。
1899年英国和埃龘及签订英埃共管苏丹的协定,苏丹再次丧失独立地位,马赫迪派教徒转入地下活动,成为秘密教派。 马赫迪起义历时18年,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是近代非洲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反对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在非洲近代反帝斗争史上谱写了重要的一章。
虽然它并非十分出色,不过作为一名观众,我看完之后觉得有些心痛。
一个有关尊严的证明自己的故事,图比!The dance好听
服装真漂亮
价值观一片混乱!! Heath Ledger不留胡子时那个惊艳,Kate Hudson好可爱的说。
勇气 友情 信心 还有我哭得痛快淋漓
希斯·莱杰最帅气出演的一部影片,也是他最好的影片之一。虽然跟《圣战骑士》票房形成反差,但是,这部电影与票房无关。减一颗星,是因为后段爱情冗长。“我别无选择,因为上帝把你放到我面前。”
看了好久了,才知道那是大名鼎鼎的希斯 莱杰
每个人每时每刻都会恐惧,不要想着去克服它,而该勇敢面对。
没看明白那个奴隶是为什么要帮哈利,仅仅是神的旨意?
越后面越好看
一个人如果拥有这么一个朋友,他是幸福的。
沙漠搏斗很精彩啊~
和Eli一起看的 看一半睡着了 电影好看 但实在太累
cc太搞笑了
The Four Feathers 1939 BluRay Criterion Collection 1080p AC3 x264-CHD
Hello, I miss you more than you'll ever know.
价值观一片混乱,垃圾剧本。Ledger很瘦……我就是为了看帅哥。
希斯莱杰很帅 坑爹的是为了解维多利亚时期去的 结果 觉得跟血钻差不多 给我的感受。
我喜欢的调调,那是就喜欢那忧郁的男人,莫名其妙就死了。
价值观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