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贫穷的中国电影
对于一个导演最难的是什么?是要你去拍一部电影,还是你要去拍一部电影,其间的取舍。太穷了,所以看到的都是群众演员;太穷了,所以忽略了背景音乐;太穷了,似乎连导演也在悲鸣。
每当有乞丐经过我身边,我总会给他们钱,哪怕是个美丽的姑娘乞讨几元钱的回家路费,我也会给。我并不同情他们,这是一种消费,消费了一种优越感。我给你钱,是因为我比你所富有,我比你存在得更有价值。我可以用钱买高高在上一种感觉,这与善良无关。
所以钟阿姨充其量只是个有钱人,她也只能消费她能力之内的玩物,奢侈品,她玩不起。这也与善良无关。都是贫与富的关系,弱者只有沉默,离开,茫然不知方向。所以痛苦的人只会更痛苦,那些聪明的人老早就远离痛苦了,何来贫穷可言。只有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让他们富足的足以消费一切贫穷。
2 ) 人性有没有极恶?贫穷有
有关拐卖儿童的题材。看到一半时候,有点想逃。因为这是一个很沉重、悲痛的社会话题,让人有点不忍直视。
但导演处理的不错,并没有强行要给观众展示“血淋淋”的现实,而是平铺直叙,透着淡淡的无奈。
破旧的城镇,贫穷爬满了每一处缝隙。你说人贩子有多丧尽天良吗?但现实在逼迫人去做出很多事情,如果你有得选择,当然可以一身正气地回答“有所为有所不为”。但也许有的人并没有太多的选择。这并不是企图想为人贩子说话,只是有一些很可怕的社会问题,不是只让犯罪的那一群人承担就解决了的。他们当然需要承担违法的罪责,但拐卖儿童这问题的本源,需要承担的是整个社会,是每一个人。
观影后,有一场小小的讨论,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有个男孩非常认真地问导演:为何你们这些独立导演就喜欢拍一些破败的城镇、痛苦的生活?难道生活没有一些有趣的事情,是同样有价值被演绎出来的吗?
彭韬导演苦笑说:我没有刻意把这个城市拍得破旧,它们原本就是这样子,我也没法把它们拍的焕然一新。中国并不是只有北上广深的漂亮大都市,事实上,除了那几个漂亮城市,全中国大部分的二、三线城市以及数不清的小城镇、小农村,它们就是这个样子,甚至还更加糟糕,这就是中国。北上广深并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国。
其实“独立电影”的定义究竟是什么?我也不甚了解。回想看过的一些国内独立电影,确实都偏重于这一类风格(以揭示各类社会问题为主)。以及听过的一些独立电影导演,似乎都与“困苦”相伴?但我总觉得“独立电影”的对立面并非一定是“商业电影”(比如很多有思想、有深度的书籍,同样也可以被商业市场接受,让作家得到丰厚回报。既然书可以,电影不可以么?),但商业化确实不可避免会带来很多问题,这其中就需要很多权衡了吧?
彭韬导演说:走向商业是一种必然。因为只有这样才会进入良性的循环,比如拍出的影片能有更多人看到,从而有资金的回流,才能保证下一步片子质量的提高。
但导演也承认说自己并没有太多商业化的作品,以及在场的其他独立导演的状态、以及言语中流露的很多观点。其实也很明显地透露出对“商业化”的不屑。(比如在被问到“独立电影能不能赚钱?”时,子默导演就斩钉截铁地回答“我们拍电影就压根不是为了赚钱。”)
不可否认,独立导演们大多都很有骨气,“不为五斗米折腰”,一腔热血想拍出心中所思所想的影片,令人敬佩。可能目前来说,“独立电影”与“商业”真的很难平衡吧?需要一个探索过程....
3 ) 说事儿
这种现实题材的片子首先就有一种吸引力
明明知道里面的人和事都不是真实的
但是社会上又真真存在着这么一种真实 让人无法撇开旁观者的情怀
羡慕这种独立电影人默默地追求自己的画面 自己的故事
这里的演员我相信都不是科班出身
其实这本身不重要 我倒觉得非演员才本色 才自然
甚至连一举一动的稚拙都是动人的
记得贾樟柯电影里就有不少群众演员
戏拍完了 继续务农上班打牌抽旱烟。。自由的活着
这才是培养艺术家的摇篮
再说电影 这电影的背景恐怕是真实的 真实的足够被和谐
就这么一种状态 剥出来给大家看
管你爱看不爱看。。我们这正说事呢 说中国滴事
汗颜 。。“什么时候心软了,也就完了”
我应该知道有那么一群人是冷眼旁观的
就跟影片结尾呼呼作响的警车在小女孩之前匆匆开过一个样~
4 ) 直到结局,悲从中来。
整部电影没有一首配乐,贯穿始终是刺耳的街道车流声跟人物对白,更像是一部纪录片的感觉。小蛾子自始至终没有说过几句话,只是安安静静地任人摆布——被桂花背去乞讨、被小春背着逃跑、被保姆背进新家、再被钟大姐抛弃……整部影片的基调平静得可怕。
人生 往往是苍白而无力的。小娥子被亲生父亲以1000元的价格卖给了乞讨为生的人,幸运的是,桂花对她很好,耐心地给她熬药、耐心地给她擦脸。我甚至不觉得小娥子如果还在原来的家,会过得比这还好。生活进行地很平稳,没有波澜。直到小春的出现,直到钟大姐的出现。
男孩背着女孩快步走在夜色中。干爹搬家,原先的计划泡汤。他们从乞讨人家逃出来,却不得不再次走上乞讨的道路,甚至连伙食水平也从桂花的家常炒菜降低为了盒饭。对小春来说,这意味着得到自由;但对小娥子来说,这意味着失去关爱。
一张慈祥而平和的脸、一块蛋糕、100块钱。最开始,我在怀疑导演加进这段戏的意图。是想要展现“世上还是好人多”这个影视中一直在宣扬的道理吗?但后来,当钟大姐面对10万元的的手术费跟术后将会是一个失去双腿的小娥子时,她犹豫了:“先不忙交钱。”她在挣扎。“伪善”最初的本意其实还是善的,只不过结果跟预想的差距太大,导致她没有办法继续行善。
其实,小娥子是幸福的,历经这么多变化,她始终有人关爱:不把她当外人的桂花、带她逃离老骆的小春、把她当作死去女儿来疼爱的钟大姐……
结尾的时候,小娥子仍然安安静静地坐在桥边,镜头一转,车来车往,钟大姐始终不再出现。紧接着,字幕上升,看到这里,突然 悲从中来。
是的,她终究被可怕的人性抛弃了。
5 ) 我关心结局来着
悲剧应该怎样结局?为了这个问题我把对本片影像风格的介意驱退开。
有的悲剧是尖刀,让人在寒光面前绷紧脊梁,有的悲剧是不给你水喝,让你口干舌燥两眼发晕,有的悲剧是上天抢走你的爱人,让你此恨绵绵绵下去,来得清淡却持久。有的悲剧是大清早吃炒饭把苍蝇当成花椒吃下去,还把50块当成10块付给了老板,这种对观众来说其实是喜剧。
我在小县城长大,并且常识告诉我独立电影总不至于cctv吧,于是看到那些面无表情的角色的时候首先就屏蔽掉他们的尊严,并且开始担心他们的性命,导演营造的紧绷的机械沉闷分明是在告诉观众说我就是要搞把他们搞得很惨。这样导演手法就成了我关心的内容,我想知道剧情会不会在某个点上爆发开,让刀子穿过荧幕插到观众皮肤里,或者是刮掉我们心头的油,让人此恨绵绵绵下去。
随着剧情的展开,人物利落的布局到影像里,故事开始朝预设的冰冷的终点推进,所有戏剧性都被角色本身的力量替代,男人都在啥子都不顾的求生,女人都在为情感寻找出路,所以有了呈递减状分布的无情,有了穿着红衣服的桂花,也有了可以映射我们所有人的,现实的钟阿姨。
如果所有人都是因为类似搓麻将的某种具体的目的聚到一起的话,那么小蛾子就是麻将牌,如果要给牌局一个尾声,该怎么给,赢家揣着钱回去买房子或者买个茶叶蛋输家回家被老婆扇了三耳光或者买包最便宜的香烟用最短的时间抽完或者大家被破门而入的警察按倒在地彰显暴力机关的风光?
导演选择了孤零零的麻将,牌局散去,每个人都转身离开的时候,最后的画面停在了小蛾子身上,这里她不过是看不到未来的一个工具,这里我看到全片都缺席的生命的尊严,它没有被讲出来或许是等着观众觉得似乎缺点盐味的时候去想起盐巴,当我们被小蛾子没有未来的命运拖到同情和难过的气体里的时候,或许有人和我的疑问一样,为什么他们的尊严都没有了?
悲剧应该怎样结局?
和现实一样,现实中的所有悲剧的当事人都在努力回避结局。
6 ) 套
纪录片如何定义?
真人真事,艺术性地表现.还是镜头豪无保留的实拍?或等等....
很高兴又看到了先锋光芒举办的电影展.--第五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
之前有几部想看的,错过了.
晚上在南都看了《血蝉》.我给它打了一个"推荐".
总觉得电影名称可以起一个更好的.
血蝉.
是片中小女孩蛾子患的一种病的病名.
【剧情】
一对夫妇骆江和桂花,花了1000元买了一个女孩,在街上乞讨为他们赚钱,他们患她小蛾子.小蛾子患了一种血蝉疮的血液性疾病,下肢不能走路。桂花想把小蛾子的腿治好,经常偷偷背着骆江为小蛾子熬中药治病。
他们租了一个小房子,每天白天桂花就背着蛾子出去乞讨,晚上就回到小房子里.很多好心人给钱他们,所以他们的日子还算过得去的.有一个女的还想收养蛾子.
因为地方的一些小混混,他们要收"保护费",所以三人不得不转移到别处.
在乞讨的途中他们遇到了同行一个叫老杨的人老杨带着一个名叫杨小春的,没有一条胳臂的男孩乞讨。骆江和老杨一见如故,骆江邀请老杨到他租住的地方喝酒。深夜,为了摆脱他们的控制,杨小春背着小蛾子逃了出来……
因为桂花始终对小蛾子有感情,担心蛾子腿走不了,不能生活下去.于是不顾骆江的反对,执意去找蛾子.独自走上了寻找之路.此时叫老杨的人借着去找小春的名义跟着她,其目的是想卖她的肾.
骆江回到家中跟姨父说了这件事.姨父一沉脸,说,怕这个叫老杨的人恐怕是老常.他卖人的肾,是赚大钱,能赚8万.骆江一听,完了,媳妇的肾要被卖了,就要姨父和他一起去找桂花.
到底姜还是老的辣.姨父在这行上还是有势力的.不久就打听到这个人确实是老常.但是就在这中间偏是骆江喝醉了,打了电话报警,说老婆被人拐走.姨父看自己恐怕也难保,趁骆江在酒醉中走了....
桂花在无意中听到了老常和他那个所谓的姑妈的对话,知道自己要被骗被别人卖肾的事,就逃跑了.老常的计划也就落空了...
此时的小春背着蛾子,去找干爹.可去到干爹的住处,干爹已经搬走了.他们只好又要无处可归了.正当他们流浪时,遇到了当时想收蛾子做养女的女人.张阿姨.
原来张阿姨也是有目的,大概因为蛾子长得像她某个亲人吧.她对蛾子特好,给好吃的她吃,买新衣服她穿,还带她去医院治病.但是当医院要10万的手术费时,张阿姨还是丢下了蛾子,跑了.
而小春,早在看到张阿姨对蛾子亲如女儿的时候黯然离去了.
电影最后,蛾子一个人坐在桥边,不哭也不闹,头上还扎着好看的头花,无奈地张望着四周……
镜头的另一幕,桂花在执着地张贴着一张又一张的"寻人启示" ……
【人性】
复杂的东西.
如桂花,虽然说他们夫妻俩是非法买来了蛾子,但是桂花对蛾子还是挺好的.背着骆江给蛾子熬药,吃饭时往蛾子碗里夹菜,晚上给蛾子擦身子...知道蛾子腿有病但还是想照顾她.
张阿姨.因为蛾子长得像她某个亲人想收她为养女,开始对蛾子万般的好,但当听到昂贵的手术费时,还是留下了蛾子自己跑掉了.
虽说张阿姨她是有目的地对蛾子好,但是当她落下蛾子走掉时也不能说她完全有错,对啊,原本她自己就没有义务要付这手术费的.只是...
姨父还是老练的,虽说是自己的亲侄子,但是要明哲保身的..
老常好恐怖.拐小孩骗钱不止,还要拐大人卖肾....
白描的镜头总是给人很大的冲击力.
看那些镜头时总会心情沉重.
是的.现实.无论怎么也还是不可避免的存在的.
后来,蛾子的命运将会是怎样呢?小春和桂花呢?
一个人的命运就这么被人卖来卖去的,感觉命运的脆弱.
有的人的命很高贵,有的人的命很便宜,犹如一片落叶.
眼见光是美好的,但也应当想到光的背面.
小说改编纪录片手法,虽然拍得一般,还是值得一看
臭狗屎
人性,大多也都虚假,真情都在默默只中。
粗糙的画面使用大量的特写与近景拍摄(演员演得根本不行)只会让人觉得肮脏、乏味与做作...何不试着用一种冷漠的视角切入,或许能弥补表演上的不足?
这个太不专业了,镜头粗糙晃荡的让人想吐。我怀疑摄影根本不知道该拍什么。
粗糙,但是深刻。
聽不懂 看的畫面
没有电影美学,一切免谈,反例。
呈现太多,文学性和小说性质太强
墙内开花墙外香。片尾时小蛾子短短的一下叹息包含了太多内容。
2010.6.3.北影标放。不错的,回头找原著比对一下
主题真不错!
拍的太真实了
这些业余演员去演僵尸更合适
成本低,于是技术上实在没法说,倒也可以理解,故事还是比较强的,尤其后半段出现了几处颇有戏剧性的段落。事实证明,电影小青年依附文学作品才是王道。
不错的DV电影
早几年看的话,一心往文青艺青堆儿里靠的我很可能会打个5分满分,但现在来看,该片诉求和表现欲望过重,让人感觉导演和那个富有的阿姨其实没什么区别
這算是紀實麽.毫無美感可言.衝擊力也看不見.難道挂着個獨立的名字就可以隨便不剪輯隨便亂晃鏡頭做紀實長鏡頭麽.可能是有點期望過高了.但獨立這種精神還是可嘉的,勉強給個三星吧.
晃得不亦乐乎的摄影师
这男的肯定会癌症的 肺癌每每见到小春这样面相的人 我都忍不住心存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