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封建守旧势力非常顽固,他阻挠一切进步思想进入天云山。他为自己歌功颂德,好像咱们中华民族的文明已经发展到了顶点,再也不能发展了。 2.党委书记给知识分子牵马?他新鲜花样太多了,会不会引起别人议论? 3.你爱他,就该探究他的灵魂。 4.——听说特区党委把你尅了? ——是,说我讨好知识分子,有失政委身份。 5.现在我们有些同志,官大,架子也大,连说话的真理价值似乎都大了,这不是正常现象。 6.这个白马,也和某些人一样,好(去声)欺负怕它的人。 7.你这么着急找这份材料,是不是有哪位首长吩咐了?哦,吴尧书记打电话来了?要不就是,有什么重要人物有暗示? 8.宋部长,有几句话我不知该不该讲。你是吴尧书记爱人,我是他的老部下,我觉得,我们要认真领会吴书记的指示。吴书记的指示是最明确的,不予复查。这不仅因为,这个案件当时是吴书记亲自处理的。就罗群本身来说,他的那些问题也是不能平反改正的。……当然,现在看来他可能是正确的,但是总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吧?……要考虑这件事的后果。 8.我悲观过,也失望过,可是后来我想,有人把我开除了,但革命没有开除我,人民没有开除我,我自己更没有开除我自己。我想,要在可能的范围里,继续努力,为党工作。 9.——你知道你会遇到多大的困难吗?你的家庭怎么看你?社会又怎么看你?你们怎么生活呢?靠你们的几十元工资吗?还有,你为什么要背上这么沉重的十字架? ——我要去看罗群了,他现在正病着。再见吧,谢谢你。 10.——沉重的包袱,我一个人背,一个人背。 ——走吧,傻子。我现在身上还有五块钱,五块钱结婚,也够了。 11.我们的生活是清苦的,甚至可以说是穷困的,但是我们的精神生活却是昂扬而丰富的。 12.我一开始就告诉你了,即使今天就离开人世,我是幸福的。宋薇同志,你呢?……再见,我青年时代的朋友。 13.这么多年来,我怕犯错误,怕挨批评,怕被人瞧不起,我丝毫也没有敢想过要独立思考,丝毫也没有啊。 14.——她说,一个非常非常好的人快死了,她很难过。妈妈,那个人是谁呀? ——一个女人,一个不可多得的女人,你妈妈远不如她。 15.人家整你是错的,你整人家就是正确的,有这个道理吗? 16.吴尧同志,你就这样对待人呢?你现在不能随便整人了,就整自己的老婆,太可怕了! 17.不要这么说,是你给了我最宝贵的——革命的理想、信念、情操和爱情。 18.我望着他们,我忽然感到羞愧,我在想些什么呢?失去的永远是失去了。人生应当有更高的境界,有更重的需要我完成的任务。 (以上皆为影片台词,前面加破折号的是对话。) 摄影、美术、剪辑俱佳,尤其运镜非常喜欢。那时候的海报也好看。 人物扎实,人物关系紧凑,故事完整、流畅,且自始至终与人物及人物关系严密黏合。表演真实可信,细节动人,尤其对人性细微处的表达传神,无论阴暗或温暖。不回避问题,同时也给人希望。 这样的电影,我们再也没有了。
影片结尾谢晋导演的升华令我念念不忘,宋薇在二十年后重上天云山,她似乎是想挽回当年的爱情和友情,但是“物是人非事事休”,冯晴岚已经不在人世了,而罗群也被平反昭雪,恢复了工作,并且好像找到了新的伴侣。终于宋薇没有鼓起勇气和罗群见面,而是悄悄的躲了起来……或许善良的冯晴岚根本就没有怪过宋薇,可如果宋薇与罗群再次见面,罗群会原谅她吗?就算罗群原谅了她,她还能和罗群在一起吗?我们不得而知。我个人认为,于情于理罗群原谅宋薇很容易,但还和她交往在一起很困难。爱情就是这样,一旦错过就不在。任何事物只有等到失去了 才知道弥足珍贵。反右,文革那个疯狂年代,颠倒了黑白,泯灭了人性,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撕的粉碎。虽然冯晴岚品德高尚,人格伟大,但我们不可能要求那个时候千千万万像宋薇一样的弱女子都立场坚定不移,不畏淫威。毕竟她们也是极左路线的牺牲品。谢晋导演正是看透想通了这些,他才会在影片末尾呼吁当时正处于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时期的人们:不管过去怎样,都抛去历史包袱,吸取经验教训,团结一致向前看!过去的不会重来,失去的一切也不可能挽回,一个国家一个党也好,一个家庭一个人也罢,对过往的伤心苦痛我们要铭记在心,但不是纠缠不放,更别幻想挽回损失,因为还有更大的事业等着我们去做;还有更大的梦想等着我们去实现;还有更美好的未来在向我们招手!
1980年的作品,从时间上来看,谢晋导演是一直憋了10几年,20几年后,政策一放松,立刻就推出的作品。其实片中的一些对话,呐喊,在今天仍然有人不停的在喊,官僚主义,那个秘书那种左右权衡,揣摩领导心思的做法不还是到处都在吗!不同的是,干部们不仅有特权,而且还有了大量的金钱。
意识流与双重结构尝试,命运悲剧英雄,文革反思道德批判,“怯弱的调和”。谢晋自身矛盾体现,伦理喻示、家道主义、戏剧传奇相结合的以家庭为核心的政治伦理片的一脉传承。男权主义下的雪地板车
说真话,做好人,办实事。面临政治风暴, 或者说面临真正的考验时,人将展现出真正的本性。片刻的软弱在葬送他人生活的同时,也会将自己青年时代的本心完全摧毁。一开始还有“雕刻”人物的嫌疑,随着影片的发展,剧作与视听不断对人物进行打磨,以至于“塑像”到最后栩栩如生了。最难能可贵的是摆脱了二元对立,转而挖掘人物的复杂性。在这个意义上,对党员干部的刻画超越了对所谓正面人物的书写。通过“反思三部曲”,谢晋成为中国影坛绝无仅有的对文革做出如此系统而深刻的反思的导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拍至《芙蓉镇》,他的史观与艺术表现力均抵达巅峰,人物彻底挣脱“卖惨”之嫌,而以强大的生命力与苦难抗衡。所有人都应该了解那段历史——为了不重蹈覆辙,也为了重蹈覆辙时能坚定地站在善的一边。
28年过去了,这部影片中对话的节奏腔调和对一些问题的表达已经不太符合当下的观影习惯和审美需求,但无疑这部电影蕴涵着某些永恒的潜质,也有着对曾经的那个时代的某种解释。 资料馆2014.7.16.7pm 开头的女声引入颇似《小城之春》,宋薇、晴岚视角的戏份大抵相等,对人物使用各类褒贬修辞。
之前奇爱博士将《天云山传奇》里的吴遥和《芙蓉镇》里的李国香并提过,说这是“理解中国式悲剧历史循环运转的关键所在”,这句话很有洞见,但还应该再补充,吴遥自己是不够的,还要加上宋薇,甚至加上罗群,才可以更充分地解码。
谢晋往往能够准确地把握历史洪流的前进方向,转变自己的创作思路,在电影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找到富有弹性的平衡点,这使得他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并拥有旺盛的创作活力(贯穿“第三代”和“第四代”)。他绝不是投机主义者,而是一个有胆识、能审时度势的弄潮儿。作为“反思”三部曲之首,本片透过三位女性的视角,完整地展示了“反右”活动前后人物的命运与生活图景,带有浓烈的悲剧色彩。尽管演员的台词存在着反生活化、反常理化等问题,但却真实突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为谢晋打上了别样的作者印记。选择通过一部政治伦理剧来回望那十年,现在看来确实一个大胆而高明的决定。
谢晋真的是一代大师,从《芙蓉镇》到《天云山传奇》,拍伤痕文学完全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而且,摄影方面也是极好的,镜头的运用和画面的衔接都恰到好处。时代的悲剧,人生的无奈,咿咿呀呀。历史如镜,观之可以知得失。
独裁者的淫威之下,天下之大莫不是他的后宫,芸芸众生都不得不千方百计乃至互相倾轧放弃人性讨他宠幸,煌煌上下五千年,罗群少,甄嬛多。独夫、愚民,从来少不得对方。从来奢谈各种理想信仰宗教,却没有人,有尊严有自由的人。推拉镜头组甚是惊艳。
厌烦那些用今天审美趣味口吻评价影片表演夸张的文艺青年们。三部曲的精神内核在今天的中国依然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我觉得这便可以称之为巨著了。正如雨果在《悲惨世界》里所说的:只要世界上还有愚昧和无知,它的价值就永远不会被失去。
在七十年代末和五十年代末两个时间段穿插,通过三个女性的视角去拼凑出一段天云山哀史。解放前,有种迫害叫地主阶级的剥削;后来,有种迫害叫反右派夸大化;现在,有种迫害叫做996的福报。在掌权者话语中的理论永远正确,固执的理想主义者却总是不合时宜。影像中也不动声色地记录了1978年时官僚阶级的特权生活,可以住别墅、有佣人、坐专属轿车、听外国音乐,
小说一般但影像化后的效果放大无数倍。谢晋简直中国斯科塞斯。技术上推拉摇移绝不消停闪回jump cut和still shot又大玩新浪潮。内容上将心比心。看似苦情情节剧。政治正确宣传片。又何尝不是自己亲历的往事回顾。可惜资料馆修复版的音效简直太烂降噪降得有点过导致充耳皆是机械音。
siff11。放到现在肯定是作天作地的台词,但从那时的人儿口中讲出却没有丝毫尴尬。那个时代真的可怖,吞噬了无数可贵的青春和热血。可以作为党的教育片了,没有过分打造其高大全的形象,也痛斥了曾经走过的弯路,还顺带讽刺了体制内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关键主题依旧是积极向上的,高明。
“有些人后退了,反对革命了。为什么呢?作了大官了,要保护大官们的利益。他们有了好房子,有汽车,薪水高,还有服务员,比资本家还厉害。社会主义革命革到自己头上了,合作化时党内就有人反对,批资产阶级法权他们有反感。搞社会主义革命,不知道资产阶级在哪里,就在共产党内,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走资派还在走。”——毛泽东。除去拍摄年代1980年的主旋律(歌颂实际掌权者,抹黑掌权者的对手),此片神作。完美刻画了什么叫官僚主义,什么叫形左实右。论证了wg的必要性,并隐晦揭露了破坏wg者所使用的手段。
谢晋真是威武啊~在反思影片却被政治口号吞没完全失去声音的八十年代,谢晋不厌繁琐将每个沉痛的画面展现,且看王馥荔冷的不屑,仲星火恨之入骨的愚。颂后有余音,今生向谁问?
重看谢晋,内心不平静。一是感慨纯真朴实的时代不再。二是感念其发自肺腑的不讳直言,伤痕反思钻心入骨。三是钦佩他在情节剧上的处理手法,深入浅出的策略运用自如。既能照顾普罗大众口味的商业意识,又有文学性意识流的作者风格,二者并施,功底了得。四是有灵魂的电影,耐时间考验。
重温《天云山传奇》,无论叙事、剪辑、声画关系、视点和镜头设计,都体现出谢晋的大师级水平。尤其倾斜式摄影构图对强化人物内心情景的运用,让人不仅联想到伊利亚.卡赞的《伊甸园之东》,难怪谢晋的电影能被广泛的世界观众所认可。宋薇这个随波逐流的人,正是谢晋自我忏悔的折射。【资料馆14.7.16】
就算不是关于文革反思影片,这部影片也具有它的普世价值。关于人的选择问题。宋薇因为现实问题放弃了罗群,而晴岚因为精神世界的共鸣选择了罗群。这太有普遍意义了。但是罗群就是先会对养眼的宋薇动心,最终才知道真正应该欣赏的是晴岚的内心。这跟现在的年轻人是对物质投降还是停留在精神世界多么一致
那个年代的人动作应该就是这么夸张吧 看了谢晋模式再看电影 依然被煽情一把
谢晋伤痕文学式的反思三部曲,光影没问题,煽情多,略生硬,演技最好是仲星火,演正面反面人物都是栩栩如生。东方电影频道修复画质还不错!这样的片子、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时代不能细说、细想,想了就会以为片中的人都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希望历史悲剧不要重来!
个人的给予敌不过时代的横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