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完《笨鸟》首先蹦到我脑子里的一个词就是 “生猛” 。
实在是太少看到这样生猛的影像了。我非常佩服导演黄骥。她把自身经历的痛苦和伤害作为素材,以最直接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她关注留守儿童的困境,关注家庭中爱与教育的缺失,关注社会对青少年的忽视和犯罪。她主动揭开伤疤来对抗现实的肮脏。
影片中的女孩林森是一名留守少女,她因为缺乏关心和陪伴而被迫成长。她的成长是自毁式的:盗窃、被校园霸凌、被迷奸、好朋友自杀、不适当的初恋性行为。这甚至都不太能称得上是青春期的叛逆,她只是在寻找自己失去的东西。她渴望爱,却偏偏得不到爱,她渴望性,却经历了毫无愉悦感的初次体验。她在人前伪装自己,又把自己暴露给不爱她的人。
林森的自我迷失反应了当下社会最不可告人的事实,是一个社会的残疾和堕落。
故事大多数时候发生在雨天,其中透露出的阴冷和潮湿让人感到生命在腐朽,带有一种绝望的顽强。唯一一场充满阳光的戏,到最后看来,也不过是一时的幻影。
观看笨鸟和评价笨鸟是一个自我反刍的过程。前者不由分说,过程中也看不出端倪,只隐约感到疲软之处(母女关系交代的过于单薄)。而回味笨鸟时则像是一个解压缩的过程——性教育严重缺失的留守少女陷入了一场接二连三的青春期危机:校园霸凌,偷窃报复,失贞恐惧,在一个雨季的清洁之后让从主人公被动走向主动,而其中每一处都照见了我们自己是怎么长大,并且怎么变得更好或更坏的。围绕林森身边的辅助人物(祖父、梅子、大威)的刻画也都饱满精彩。
蒙太奇与长镜头,
揭示了影像的本质;
前者尤甚。
有两类蒙太奇:
短镜头的前后组接,
长镜头的跳跃连接。
前者完成简单叙事:
动作分解为几个画面;
后者揭示前因后果:
情境由几个动作揭示;
小动作与大情境;
手与身体。
前者来自于布列松的遗产:
比如喝水:手、杯、手拿杯、水入嘴。
后者借鉴自小津的电影:
比如《礼物》:老人-色情照片-女人肉体-死亡
前者:布列松体系的电影
考里斯马基、贾木许、拜加津……
后者:弗兰马丁诺的伟大发明
(以及黄冀的《笨鸟》:通过镜头叙事)
《礼物》与《四次》在21世纪
通过长镜头回归了默片艺术。
蒙太奇的新发明:“间”蒙太奇,
两者都还电影以影像本身:
内容被直接看到,不是思索获得。
因为文本(台词)被放弃了,
影像因之变得纯粹。
这是一部有味道的电影,阴道的潮湿味。
同龄男孩沉迷于网吧游戏,留守乡镇的女孩子过早面对现实丑陋和恶意打击。少女一次次穿行在县城冷清无人的街道。肥大的运动装校服套进去了紧身牛仔裤,她像偷东西那样熟练地完成变装。平行于城市的青春故事,见证了情感冷漠,被拒绝、侵犯和伤害,没能得到温暖回应的独自成长。
有欧洲青春片的影子,但编排成分太大。在现代通讯社会(网吧、手机)下,人与人之间存在沟通障碍,校服成为进入社会的伪装。剧本将少女性意识、校园霸凌、学生犯罪等问题尽数展现,很多无助却只能通过性解决。
女导演拍少女总是比男导演细致、狠心,放得开,导演的故乡湖南安化县,破旧小镇外景选得好,摄影、剪辑不错,调度工整,完成度高,一群非职业演员自然真切,像是日常生活纪录;手机这个工具用得准确,拍出了小镇留守少女的叛逆、迷惘、空虚、挣扎,音乐挂了林强的名字,却基本没配乐,结束时才有那么一两声。
年度华语佳作。影像质感、叙述风格、剧作…尤其是人物状态,极其精准——难能可贵地捕捉到一种“奇特”的青春能量,比「现实主义」走得更远。诸多议题复合而成的当代中国小镇侧影,这里野蛮、疏离而隐秘。◎北电
#11th FIRST# (7分)想起[杨梅洲]。影片肯定是好过[黑处有什么],至少不尴尬也不挠。有廖桑和林强加持这故事也真是奔着侯导一路的云编剧和藏叙事去了。选题和完成度都不错,结尾感觉也不错,就是连看那么多部廖桑林强杜笃之真要审美疲劳了……
意欲过度?把少女及附加值都消费得透透的………
2.5 Exhibition
笨鸟一点都不笨,笨鸟惦记着先飞,挂满鲜艳的符号,飞去戛纳做凤凰
感谢黄骥、大冢和姚红贵,让我们得以记录和目睹中国社会(电影)里长久缺位的少女力。坚硬的柔韧,笨拙的轻盈,有很多挣扎和折磨,却有抑制不住的生命力不停在生长。
聚焦边缘个体而且是少女的的心理生理状态。对外界因素的呈现和批判是非常具体的,无论是家庭关系里父母的缺位,校园霸凌的压制,成人社会的强奸,无一例外都是催熟少女,让少女变得不再相信一切的推力。
just soso. 导演谈话确实是无才华。
小镇留守少女青春物语,偶有灵光,但叙事过于庞杂,最好的竟然是摄影。整个电影给人一种经期中潮湿黏糊又疼痛不安的感觉。
黄骥导演真厉害啊。性、性骚扰、精神压抑,都来自于自己残酷的体验,然后又把她拍出来。有人问黄骥,为什么会设计那个在网吧自慰的情节,黄骥说,人在很无助迷茫的时候,就是会通过性来解决情绪。
质感不错,完成度也可以。少女的小世界展现得丰富、平实,有一些叙事的小硬伤,整体新鲜感和深度也还不够,但已显示了作者不凡的能力。
糙、拖
外公人物塑造太有效了。他要做传销组织里的“明星”。当他拿起枪去山上打野鸡的时候,我们知道了他的一切,却又觉得一切好像都不是真的。
实话讲,很一般。师姐有适合拍纪录片的能力。很难得看到一些细腻真实的细节:被迫口交,校园霸凌的真实写法直接扒衣服,老人被骗等等,但仅仅是堆砌,是去还原了一种状态。对这种落后小城孤僻少女觉醒电影审美疲劳了,和嘉年华一样后半段好看点,镜头动起来才觉得有点意思,但嘉年华胜在叙事脉络清晰。
只有独立电影在深入地处理社会现实,或者说只要认真说点现实,电影就必然被当局拒绝
是我太肤浅,总觉得中国独立电影界流行着要么手持晃死你、要么定焦看睡你,加上破碎的叙事,好像除了文艺都不知道还能怎么夸了。但《笨鸟》拍到这个程度,竟能感受到电影有那么点诗意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