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看的故事。过去人的兄弟姐妹众多,小时候一起分享父母的爱,可是长大后能与父母长相厮守的可能只是一个。在外地的 也许是因为求学工作在外地的。不管理由多么正确,与在家里伺候老人的那位相比较,良心上永远应该受到谴责,感到遗憾。生而为人 亦如豆萁。花开籽落,萦绕照应。深情不及久伴-------生命的意义在于陪伴。年岁相仿的兄弟姐妹,如果家有困难 一起承担。家有囍事 一起开怀。那当然是幸福的事情。如果随着父母年老 病榻缠身,在家朝夕陪伴的那位,比较远方的姊妹兄弟更有担当更能付出,理应得到尊崇。
对于安乐死,很多人的认知上还是对于宠物的。
人类的安乐死,世界上仅有几个国家是合法的。
6月7日台湾名嘴傅达仁在瑞士执行了安乐死,结束了自己85岁的生命。
安乐死,30秒睡着,3分钟停止心跳,无痛,并快乐。
没有人不愿意体面地离开,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安乐死。
能够理解这种形式的离开人世,是一种对逝者的尊重。
今天要介绍的电影,也是一次对“安乐死”的探讨。
是坎妹成立的制片公司的第一部作品,瑞典导演丽莎·朗塞斯的英文处女作,也是坎妹与这位导演的第三次合作。
带着北欧冷色调的电影,对于死亡的探讨也同样凛冽、残酷。
《欣快》
Euphoria
妹妹(艾丽西亚·维坎德饰)和姐姐(伊娃·格林饰)在母亲去世之后,很久未见。
姐姐约来工作失意的妹妹一同度假。
其实,姐姐是隐瞒了妹妹自己的癌症的病情,来到了一处专门为人们定制安乐死的地方,想要与妹妹共度最后的时光,然后安乐死。
姐姐三年前被诊断为癌症,做了化疗,但现在已经扩散到全身。
剩下的时间不多,只想“快乐离去”,所以选择了安乐死。
妹妹因为工作繁忙,两人很少对话谈心,这次,是最后一次。
她们需要面对自己人生中的三个问题。
一. 对于安乐死,妹妹的态度与姐姐截然不同。
姐姐经过了治疗,满身伤痕,对生命来说仅仅延长了痛苦的时间。这些“伤痕”,除了疾病带给她的,还有自己对于“生”的无望。
妹妹的事业正处于上升期,未来的日子还有大把要努力要去奋斗,她无法接受一个人对于生命的“不尊重”。
姐妹俩产生矛盾。
妹妹不懂这个地方存在的意义,生便是生,死即是死,来这里寻找生命最后的价值,是可悲的。
但妹妹遇到的一个白发老人,让她了解到除了“生命的意义”,一个病人更多的是需要面对现实问题。
昂贵的治疗费用、毫无好转的病情、无时无刻侵入的病痛……
还有,一个人想要开心地来到世上,同样想要开心地离开。
所有人的人生最后,都是可悲的,这与选择死亡的方式不同。
二. 对于人生的态度,姐妹俩是愁苦与享乐的代表。
母亲五年前在森林中自杀,源于父亲早前的离开,母亲郁郁而终。
但这对姐妹对于这件事,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做法。母亲去世后,姐姐独自承担起葬礼与身后事,而妹妹却独自享受“人生中最美妙的性爱”。
在姐姐眼中,妹妹就是一个十足的享乐主义,能够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拼搏,并且享受当下。
在妹妹眼中,姐姐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自怨自艾,困在过往,却不敢向前。
而在这里选择安乐死的人们,对于人生的态度,也是各种各样。
有人因为双腿瘫痪,而失去人生中最重要的足球梦想。
也有人,赤裸面对人生,等待死亡。
也有人在自己安乐死的前一夜,为自己举办告别晚会。
用灿烂的烟花,结束自己的一生。
也有人,因为丈夫痛苦地离开,而在这里创办了安乐死之地。
对于她的人生来说,她没有理由回去,倒不如让更多的人快乐离去。
三. 只有面对了人生中的最痛,才能好好道别。
姐妹之间,隔阂还在,但妹妹同意陪她走完最后一程,却总是无意间伤害着姐姐。
讲述自己大把的人生幻想,未来的期待,而姐姐却要在这里离开。
她们现在的生活早已不同,但最痛的是曾经。
妈妈死于心碎,姐姐忠于陪伴,两个像受害者一般的生活,是妹妹所排斥的。
妹妹排斥着妈妈的脆弱,排斥着姐姐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还要责怪他人。
但她也痛,只是无法诉说。
她恨自己没有完整的家庭,她恨妈妈和姐姐总是郁郁寡欢,因为恨,所以她绝情地强大了。
只有面对,才能好好道别。
姐妹俩,坦诚相待,没有隔阂,没有计较。
因为,这是最后一次。
很多人都懂这个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谁又不是一边经历,一边感叹曾经的失去吗?
生死不由人。
死亡,是我们一生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这件事无法推脱,也无法选择,只能面对。
这部在豆瓣评分6.6的北欧风情片,也被不少人诟病剧情太差,人物都没树立起来,光靠姐妹俩的颜值支撑。
确实,北欧电影一向以生活细节和风景著称,这部《欣快》少了两者,则会显得剧本太差。
没能展现出好的角色,故事主题再好也不管用。
影片所展现的“安乐死”,并不消极悲观。
这是影片想要展现死亡的方式,就像姐姐解决了生前与妹妹未解决的三个问题,没有痛苦和疑惑地离开了。
曾看过一部冷门好片《道别派对》。
讲述老年人如何“自制安乐死”,全片充满喜剧效果,死亡则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在豆瓣有8.0的评分,喜剧效果都好于85%的喜剧片。
对于死亡,我们不应该太悲观。
老人们悲观痛苦的生活,有人被疾病折磨,有人丧失记忆,有人大小便失禁,甚至是忘记自我。
当所有人都反对安乐死时,只有自己才最清楚活着最痛。
不是不想活,而是活着太痛。
安乐死究竟是痛苦的解脱,还是人伦的漏洞?
这个在很多国家认可,却又失控的同时,这是个难题。
我们无法真正脱离自己和生活来看待这个问题,但对于想要选择安乐死的人们,这是一个快乐的话题。
人生的结尾,终究的痛的。
像安乐死的形式一样,一杯苦水,再加一块糖。
苦过这一生,就让结尾甜甜的结束吧。
【作者 宋俣萱 文章首发于“巴塞电影”】
姐妹二人面对父亲离去,母亲接受不了现实自杀态度截然相反,姐姐独自料理母亲的葬礼继续自己之前穷困的生活,妹妹勇敢远走放弃家庭最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二人决裂。姐姐向妹妹发出邀请一起去旅游,到地方后妹妹得知姐姐患晚期癌症将不久于人世,这里是家私人订制的为寻死之人提供七天自由和安乐死的室外疗养,出于亲情妹妹选择陪着姐姐。几天后,妹妹难以忍受姐姐的反复无常,近乎疯狂的对自己出走的谴责动了离开的念想,疗养院院长得知后阻止并开导妹妹,这时姐姐也已经昏迷倒地经诊断只剩一天生命,最后时刻姐妹敞开心扉终究放下。姐姐安乐离世,妹妹在一旁守护,临走时脚下一软跌了下去。正如鲁迅所说相逢一笑泯恩仇,至亲间的矛盾总能很平淡化解。姐姐守着过去不愿接受改变,继续学业,没有丰富多彩的经历,平淡生活,诊断出肿瘤卖房拿钱去疗养院与妹妹共同度过最后的时光。妹妹呢则是在外拼搏,不去参加母亲的葬礼,过着艺术般的生活,从事艺术创作,接受姐姐邀请时事业出于低谷,即使在姐姐最后时光也不能忍受她的对现实得逃避,逃离疗养院去追自己一厢情愿生活成全自我。热情,乐观,阅历丰富,富贵的白发的老爷爷,身体硬朗,好似看轻生死,无足轻重,跟妹妹平静互相倾诉,临终之际花巨资邀请乐队做直升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疗养院,办了热情摇滚派对,终究还是在死亡面前展现稍纵即逝的对生活的希望,还是有些不舍。如日中天的足球运动员发生车祸失去双腿,甚至不能生育,丧失对生活的动力,来疗养院寻死,在姐姐的艺术般的帮助下重拾对生活的信心,最终离开这里回到现实世界。剧情无趣之处很多,但内在有不明确的关系,姐妹二人的关系也正如影片想要表达的那种似好似坏。二位女主颜值颇高,可以抵消剧情不足,但是配乐真的不行,氛围根本就被搅乱了好吧,本身就是偏真实文艺配乐较少显得更为突出,最后的背景音乐着实败笔,太难听。影片本身要探讨的人之生死,在一个不被外人打扰,环境清幽美丽的地方,有专业的机构去满足你的愿望,尊重你的自由,这里的人会怎样去面对?
会让人想到生命的意义。影片中提出了一个问题:难道只有生命结束前,才会明白生命的意义吗?有时候会很无奈的发现,确实是如此。比如面对一个身患绝症已经不能救治,迟早会离开的人,不是再要求其非要坚强非要和病魔作斗争,债台高筑又继续受折磨。而是回到生命本身,最想要的和最舒适的状态是什么。在放下诸多纷扰的俗世后,回归到自己身上,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人生中拥有的珍惜的是什么?
患绝症的姐姐她不是故意要放弃生命,而是她也积极努力的抗争过,却已知无法救治。在生命结束前能有最重要的人陪自己走完最后一程,是一种安宁,也是一种幸福。而通过这趟生命最后之旅,留下来的人也终于面对藏在内心深处的心结,不再逃避了。
看结局两姐妹相伴着走向那个最终的地方,忽然热泪涌出……要走的人可以安心的走了,可是留下来的人却要面对最亲的人在自己面前死去的痛。
我印象中这是看Eva第七次演绎死亡了,这一次是安乐死,是演绎一种真实的状态,呼吸慢慢由平和到急促的深呼吸,是药物起作用后呼吸困难,人本能的反应,眼睛不停的一闭一睁……最后终于闭上眼睛,头一偏靠,平静离去了……这种自然真实的表演其实很考演技。
结局中姐姐死后,妹妹做直升机返程,来的时候是开开心心两个人,走的时候却只剩一个人形单影只。想到此,固然让人悲伤,但是看到那个残疾的足球运动员也一起回去,因为姐姐之前的鼓励,竟让他重新开始了自己的人生,也让人有了一丝安慰,如果将要逝去的生命我们把握不了,那么能继续前行的人生一定要好好珍惜。
讨论安乐死这个话题,还是很深刻和沉重的。不想活的没尊严,人不能选择如何生,但应该允许选择如何死,这是对人类自由意志最大的肯定和证明。我们看到不管你是什么人,凡人皆有一死。像球星风光过,腿断了也想死。泰温富可敌国,也不得不死。但是他最后搞一个晚会还是挺好玩了,请明星,搞声光电。最后却孑身一人,连个见证人都没有,甚是可悲。其实大资本家可能也是有真心朋友的,这有点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意味。深黑了一把。
姐妹之间的矛盾自始至终,以伊娃生命的消逝作为和解。这一幕其实是十分震撼的,别看只是人喝下一杯水然后就死了,当人直视死亡,一切原有的执念都烟消云散。没有什么事大过直视生命的消逝。何况还是自己的亲人。
全片可以用静静的深刻来概括。正因靠近和直面死亡,才能更清晰的审视当下的生命和生活。
支持一下绿娃和砍妹。故事节奏把控的不是很好。绿娃越来越man了
delicate, sensitive and emotional
对于人们为什么会选择留在那个奇怪的地方——将余生压缩至六天,影片并没有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两姐妹关系的破裂与缝合也显得不那么合乎逻辑。P.S.坎妹的颜值怎么忽高忽低的,完全打不过兰普林和伊娃·格林。
Eva老了应该会变成Rampling
我本来以为会是两姐妹一趟旅途打开心结的公路电影,结果却totally different。傲娇炸毛妹与病娇忧郁姐,坎妹和Eva之间的化学反应感人肺腑。没化妆去看是对的,因为我强忍着翻了一小时45度眼,还是落下泪来。
我觉得吧,看看兰普林和eva就很欣快了。
道理我都懂 可是为什么我不能嫁给伊娃格林??
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特别是坎妹的角色.兰普林为什么穿衬衫那么好看!!!!!!!绿娃,我该拿什么形容你的美好呢!!!!!!
白瞎了这么好的主演
有女神就五星系列!这么多年了Eva一点都没老感觉状态比AV妹子还好,这个角色有点像低俗怪谈Vanessa的延续 凄凄惨惨的最后要死。。。另一位女神兰普林阿姨也是很出彩,感觉就是三四十年后的Eva。总的来说演员都很喜欢 场景服装都很唯美 但就是很无聊,很北欧。。。
主题是沉重的,表达是压抑的,但有点矫揉造作,学得应该是伯格曼吧,北欧的压抑路线,可坎妹真得是太可爱了,嘴巴和下巴腮的肉肉都写满了可爱。我绿娃的病娇真得是教科书级别的。那片树林啊,真静谧,很多池塘的画面,像莫奈晚年的作品。
坎妹第一次当制作,效果有些平庸。虽然两位女神的搭配充满了噱头,但两人本应该传达的那份感情并不强烈,完全没有打动观众。但难得见到兰普林和两位新生代女神搭戏,私心还是多给一星。
我还蛮喜欢这一部的。安乐死题材的电影这几年也不鲜见,好像很难拍出新意,重在讲述家人之前的爱与纠葛。短发的伊娃格林特别好看,小男生的清隽感。看了这电影,让我想起一句烂透的话,爱比死亡强大。
坎妹成立自己制片公司就找来和自己几分相像的绿娃来演姐妹,殊不知短发憔悴的绿娃在我这也比你个厚刘海好看!亲情在病魔折磨、彼此个性差别的争吵打斗和既往要咎的过去中找个搁置地方,慢慢就变得有点惊情,叙事还是平淡,感情无法隽永。兰普林越来越神棍,坎妹那出门后才哭的表演是看了《甄嬛传》么。
2017.9.12 tiff 7.3/10。我居然在期待德国骨科,我太猥琐了……电影没有太深入探讨什么,仅仅是捋清了心结,然后,坦然结束。女主们太好看了呜呜呜,加分加分!工作日白天regular场还有Q&A,坎妹好可爱,好好看,声音好好听!
道理我都懂,所以evagreen什么时候嫁给我?
第四颗星给绿娃,短发病娇的样子太美了,故事把控的不是很好,北欧风格。期待绿娃这片这么久,作为一个欧洲人你就多演演欧洲片嘛,太高兴绿娃和兰普琳奶奶合作啦,两位太像母女。
剧本平庸叙事缓慢,人物之间情感生硬。可惜了这么好的卡司。
45/100 掐头去尾,中间一团浆糊。
跟片子里的cliche论调相比,兰姨真是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