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一个发生在客栈的故事,像极了《新龙门客栈》的前传,说后者溯源于此,毫不为过。
有人吐槽,本片叙事过长,前面一大半都在刻画客栈里三教九流之徒,倒觉得江湖百景,市井风俗,浓缩于客栈一间里,煞是好看。
且论这官僚嘴脸,痛哉快哉,讽刺绝伦。
一、官大就是好,啰啰给我跑
总爷与两随从,来店里就是为了寻滋闹事,仗着是小吏,鱼肉百姓,无所不用其极。你看看,总爷小哥来到一旁赌台,掷骰子时,默念“要大要大”,结果不过是非酋运气,“一二二”引得众赌徒嗤笑,小哥却不由分说卷走台上所有银两,赌徒们先前还互相内斗,反而在此时默不作声,说道由着官家的人罢。
一顿吃饱喝足,肆无忌惮的霸王餐后,还想着吃美女跑堂的豆腐。一开始并不知道总爷算几等官职,还以为是县令之子。谁能想到这副嚣张跋扈的嘴脸,竟然立马在见到比自己高级别的镇台大人后,扑通跪了下来。
红红火火恍恍惚惚,果然官大X级,就是能够压死人,能降维打击的不是智商,不是武功,是权力。
这仨儿听了镇台大人的训话后,赶紧麻溜地道歉付钱,不过最后也是挺惨,被所谓亲民的王爷和其实冷血的郡主以寻衅滋事咔嚓示众了。
二、结巴不要紧,对上可还行
镇台大人,官职亦称都鲁哈赤,大概就是本地县令。
跟老板娘万秀,外号万人迷(哈哈,突然穿越了下《粉红女郎》),是老相好。
有镇台大人撑腰,生意还是比较兴隆的。
但很有意思的是,影片里一开始塑造的镇台大人,讲话很不利索,尤其是训斥下属总爷三人时,组织语言都磕磕绊绊,一个昏庸无能的官员印象就此生成。
而在说完类似“此地由我罩着,常客只管安心消费”的表态发言后,戏剧性地安排了王爷一行的杀到。
这镇台大人一下子从组织语言不畅到立马精神抖擞,“请王爷和郡主移驾到下官衙门”吧啦吧啦,这场面话也好、官僚措辞也罢,一套整下来,让人不服不行呢。
后半段最有趣的是,镇台大人还被王爷临时破格举荐提拔,真傻人有傻福。
1.无法不迷醉于非常胡金铨的那些高光时刻,而不仅仅是冲着“新龙门客栈母本”的盛名。2.武侠世界里的女性群像,着实戏趣横生;不动声色的徐枫最亮。3.结尾的荒漠大战,凌厉之余也不乏笑点。整体不错,构思剧情以及反间等情节都可以。武打在那个年代如此也还好,最让人吐槽的是最后的群戏pk,明明可以一起上歼灭敌人,非要等着同伴一个个被干死才出击,也有点太低龄了。对了,胡金铨骨子里绝对是个女权主义者。73年呢!这场景、服饰、台词,没话说,极具元末国风时态,非常地道,那几个老戏骨都是教科书里的人物,你细看每个人物每个表情,丝丝入扣极尽匠心。客栈内里里外外进进出出各色人等,这场面调度极其考验导演功夫。片尾打斗确实是流俗了,倒是喜欢反间计戏中戏。不妨看作是《龙门客栈》低配版,内涵格局跟后来《新龙门客栈》如出一辙,思想上充满了对强权暴政对腐败官僚的强烈反抗,本质上还是为了自由。
在看过七武士以后,有一个人也想像他那样做一个扎实的时代剧,感动现在的人。
这个人就是胡金铨。
所以他会对片中砒霜放多少的量都会有严格的要求,更不要说里面的服装和道具了。当然对一个考古学家的我来说,他用的黄花梨的木箱子,还有他们的荷包,都和元代不太一样。
但我觉得最有趣的是一开始半小时的人物介绍。你本来认为这是看到的一场插科打诨,后来特别讨厌的人物,其实恰恰是片中的主角,那个弹唱关汉卿的账房跟班。这个人物是片中戏剧性和调动感情的关键。反倒衬托出白鹰饰演的王俊是一个基石一样的人物,不动声色。
片中的6个女角值得大书特书。老板娘和达鲁花赤的情愫咱们不说,光说黑牡丹的妖艳,就让人觉得有古典戏曲里面娇滴滴的感觉。里面还有小红娘的角色,他们最后都在和李察汗的斗争中牺牲了。
李当然是笑面虎。电影中制造紧张感的都是他。所以这很像传统戏曲当中,黑白两方的人物都很鲜明,有的涂白脸,有的涂黑脸。
下面就靠洪金宝的动作设计了,我们看到的就是最后的大撕逼。
什么都好,外国人觉得尤其的好,但是就没有了韵味,没有什么东西是耐琢磨的。
乍看之下,《迎春阁之风波》并不像胡金铨的作品。
没有了熟悉的云烟雾与水墨画风,少了戏曲配乐,故事背景从明代移植到了元朝,就连客栈都变成了窑洞。
但是随着剧情的推进就会发现,《迎春阁之风波》还是《大醉侠》《龙门客栈》那一套,只不过相较于前两部电影,这部片子更像武侠版《茶馆》。
片中的角色定位与《茶馆》有几分相像,尤其是唱元曲的高英杰,其作用跟数来宝的大傻杨一样,借助他们所唱之曲道出电影的主旨,并成为故事发展的重要引子。
胡金铨作为老舍先生忠实粉丝,在《迎春阁之风波》中采用了与《茶馆》如出一辙的叙事手法。
胡金铨运用京剧中出将入场,入相退场的舞台表演方式,让人物一一出场,带来一个个相互交叉的小故事,拼凑出“捉内鬼、抢兵图、杀王爷”的大概轮廓后再下台。
最后王爷一行人到场,在迎春阁这间客栈内上演明争暗斗、你死我活的戏码,这个时候考验的便是胡金铨的导演功底,让故事如何在一间小小的客栈内变成电影,而非舞台剧。
在单一空间里拍电影,一向都是难上加难的,因为那意味着表演、剧本、技巧都得是上品才行,不然就会成为一部电影不像电影,话剧不像话剧的四不像。
很显然,胡金铨在《迎春阁之风波》里并没有露怯,剧本结构严丝合缝,每一处细节都与主体故事相连,演员表演恰到好处,老板娘、店小二,账房、跟班等角色都塑造的极其用心。
在场面调度上,胡金铨充分利用了客栈的每一个空间,让一眼窑洞,见天知地,只是片尾岩山上的大决战让空间分裂,破坏了空间的整体性,导致剧情前后的割裂感严重,观感不佳。
不过,这场戏并非胡金铨的本意,他是想像《茶馆》一样,故事由这里始,再由这里终,可投资方要求胡金铨必须加这么一场精彩的打戏,以便卖票房,这才让结尾成了电影为数不多的败笔。
但也正因此,让《迎春阁之风波》有了更多的改编空间,如动作设计、故事节奏,徐克的《新龙门客栈》便借鉴了片中许多设定。
金镶玉是万人迷,店内的伙计是水蜜桃、黑牡丹、夜来香等人,龙门客栈内的叙事逻辑与迎春阁中的方式一模一样,徐克甚至直接照搬了片尾烧掉客栈的那一幕。
由此可见,在武侠片领域,胡金铨就是一个大宝藏,只要拍此类型片,必然要从胡金铨的武侠片吸取养分,这就是大师与导演的区别。
7。这部风格象有点回到邵氏时期,喜剧色彩突出,惜高潮决斗场松散不力,智力设定亦小浮动。徐枫在这部里的表现倒是比客栈值得圈点,心狠手辣冰美人跃然而出。客栈、谍战、空镜头、继续发扬侠女中创造性假连击镜头的使用。p.s. 为参加上戏的胡金铨研讨会补片之一,石隽老来儒雅笔挺,真人气度真棒。
哗,徐枫真是惊为天人啊,以前只叹服她凌厉刚硬的眼神,只能说蒙古郡主不太女性化的服装更配合这种眼神。万掌柜和四个跑堂姑娘,是那种鲜活妩媚精明的俏生生的美,容易亲近。最惊喜的是沙云山唱的那一段关汉卿别离曲,才想起:哈,元朝啊,元朝有元曲。这就是底蕴啊。现在的古代电影其实都是牵强附会。
73年胡金全客栈三部曲。这场景、服饰、台词,没话说,极具元末国风时态,非常考究,那几个老戏骨都是教科书里的人物,细看每个人物每个表情,丝丝入扣极尽表演匠心。客栈内里里外外进进出出各色人等,这场面调度极其考验导演功夫。片尾打斗确实是流俗了,倒是喜欢反间计戏中戏。不妨看作是《龙门客栈》另版,内涵格局跟后来《新龙门客栈》如出一辙,思想上充满了对强权暴政对腐败官僚的强烈反抗,本质上还是为了自由。8.2
万人迷和手底下四朵金花,再加上一个时时刻刻杏眼怒瞪的凶恶小郡主,满屏幕的春色让人移不开眼呀移不开眼~~~~
人物没弄好。过于符号,忠奸分明,且前后半段未对人物命运做出对应。出场很亮,退场潦草。
能凑齐这么些长得特别古的演员不容易,或者说他们一到胡金铨的片子里就变得特别古。
延续龙门客栈风格,不过相比之下少了些武侠,多了些文戏。胡金铨电影真是一丝不苟,有板有眼,辨识度极高。遗憾是斗智那么久,最后还是得靠火拼解决,真应了那句话,干就完了。
整体不错,构思剧情以及反间等情节都可以。武打在那个年代如此也还好,最让人吐槽的是最后的群戏pk,明明可以一起上歼灭敌人,非要等着同伴一个个被干死才出击,也有点太低龄了。对了,胡金铨骨子里绝对是个女权主义者。
“在武侠世界里开一家客栈首要注意什么?”——“墙上贴大字:要打出去打。”
8.0/6.9 在强手如林的香港武侠电影领域,在张彻的大开大阖,楚原的优雅唯美之外,胡金铨导演创造了一种只有胡氏作品才有的独特风格,特立独行并且不可复制,这使得他的电影至今追捧者甚众,却模仿者寥寥,但胡导对华语武侠电影类型的开创与确立有着其他导演所无法比肩的影响。正像一位著名影评人说的那
依然高清修复,胡金铨大导演对《大醉侠》和《龙门客栈》故事模板的一次沿用和改造,别问徐克、李惠民版《新龙门客栈》抄了胡导的多少创意多少猛料,总之连结尾都如出一辙!元末北方统治集团和朱元璋义军的间谍战,就在小小的客栈里展开,趣味性十足,尤其女掌柜和四个女侍,配角“不配”,千娇百媚,身怀绝技,难得胡锦老师这一次性感娇媚当中有豪侠之气;片子80%左右都是内景,近乎接近室内剧,镜头调度、叙事节奏、故事张力却丝毫不受影响,无论正派、反派都是有棱有角,英姿飒爽,群像鲜明,大导演的执行力确实厉害!
在叙事的有效性上有人能超越胡金铨?没有!
煞是好看。孤山客栈,颇有点侦探小说的味道。有大陆的考究也有香港的肆意。衣服真好看,妹子真好看,耍眼神和耍剑一样。配音也好听,不是低嗓播音腔,而是字正腔圆又有腔调。一段数来宝一段胡琴,有俗有雅,有韵味不是瞎来的。《天将雄师》里成龙唱的歌真是太没文化了。
细节上的优秀设计不能掩盖文本的糟糕 反正都是要全杀光的 为什么还搞那么复杂 客栈里的室内戏明明很好 最后却偏要拉到室外去解决战斗 胡金铨这么干了太多次了
一波未平一波起,风波接连风波恶。节奏明快,毫不拖沓,故事同样是集中在一间客栈之内,同样先要派先遣人员打探情况,大人物在中段才来到客栈,结尾同样要跑到野外围攻反派大Boss。框架结构表现上近乎和《龙门客栈》一模一样。在香港取外景,也能拍到如此的地貌风景,就很不寻常了。主要的女性角色有六个之多,与男性角色平分戏份。还是头一次听到李丽华被他人配音,降低调门更显沉稳。徐枫的蒙古郡主扮相英气十足,艳压群芳。从时代设定看,就是恰逢《倚天屠龙记》的时间点,而服装设计上和近年翻拍影视剧花哨风格截然不同,有古韵也符合各种职业身份,有粗麻布料也有锦衣华服,就像武打风格也是低武招数,看的就是这一拳一脚间的力量分寸。
室内戏真是太精彩了,各色人等进进出出,杂而不乱,而且没想到可以幽默成这样,还各种京式粗口张口就来。收尾的打斗戏就实在不够好看,果然不是导演本意么。徐枫真是太酷了。三十岁前的最后一部电影,再见了我的二十岁。
到这部才真正觉出徐枫的漂亮来,真是英气。白鹰演的也好,胡金铨还真是喜欢客栈啊
还是什么都可能发生的一爿客栈,前半部很茶馆很生活,可能是胡金铨甚至同期港台电影里含他妈量最高的一部作品。原来金镶玉的原型在这里,徐克《新龙门客栈》的改编也结合了这部;说着“放你妈的驴屁”的万人迷真得很迷人,走路带风身手不凡的跑堂姑娘们天天出武戏;依旧是好人没那么好,客栈工作组甚至有些邪里邪气 ,坏人也没那么坏,王爷和郡主雍容华贵不怒自威求贤若渴甚至通晓元曲…对特定空间和人物们的聚焦带来了一种客观…在香港取景竟能达到片中的戈壁效果,可惜最后的大决战草草结束。感慨胡金铨真难模仿啊,属于古代,活在古代,现在说的古装,大概是装装看的装吧...
最大亮点就是徐枫了,不说话、不作态,但是杀气凛凛,气场十足。结尾为了表现她的肃杀之气,不惜暴露大bug。不过,胡金铨也确实不满意结尾大战,说是片方要求加的动作场面。只是资料馆……可惜了这漫天的沙子……
演员浑身有戏,情节处处是戏…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波三折,波波是好戏。第一部胡金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