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过的日本电影中,很少能说得出情节的,没有大开大合,全是细琐的小事。
这部《半世界》也是一样。
緓介回到家乡。
小时候的好友光彦和紘。
紘的儿子明。妻子初乃。
要我复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是不可能的。
可是片长120分钟,看得眼睛都没有眨一下,似乎又讲了许多。
三兄弟:
紘帮着緓介修缮破旧的祖屋。
緓介不计报酬帮紘烧炭。
緓介的手下因为PTSD草乙女跳海自杀,紘:那不是你的错。
葬礼上的送别。
“春日之火,山中下起太阳雨。”
葬礼之后光彦和緓介挖出三个人中学毕业前埋在大树下的盒子。
等腰三角形。
夫妻之间的顽皮:
-拜托,不要在便当里写“笨蛋”了。
。。。。便当里:尊敬的笨蛋。
-可恶,加上敬语就可以了吗?
紘的岳父:我会替你说她的。
紘:那就拜托啦,脾气真的有点不太好呢。有时候会乱扔东西的。
岳父:是哦是哦,有一天一条秋刀鱼就那么直直地飞了过来。(边说边用两个手指戳着自己的双眼。)
紘:所以啊,有秋刀鱼在的时候都不会和她讲理的。
于是听到最后的电话留言才会微笑着泪湿:
那个,今天晚上不吃秋刀鱼好么?就改吃青花鱼好了。。。抽烟的事被抓包了哦。
儿子明:
长大是一瞬间的事。
葬礼上,霸凌的大块头也来了。
抱着紘的遗像的明微微笑了。
大周日的,只想看一部日本电影,换一换看了一周美剧的脑子。
换来的却是一心惆怅,两眼泪花。
与其说是救赎,不是说是和解。
(緓介长得好像初恋。)
北影节去看了下。没太看懂。希望解答一下。
1. 一家三口,靠卖炭为生,丈夫好像跟他孩子有仇,互相谁都不理谁。
2. 妻子,心思沉重,好像有点预谋。
3. 穷苦之家,日子平淡,没有生趣,丈夫煤炭生意受阻,经营惨淡,只能整天跟2个同学,喝酒鬼混。
4. 孩子受欺负,丈夫打了几个臭流氓。
4. 突然,一天,丈夫死于煤窑之中, 可是现场并没有其他人过来的痕迹,煤窑是个密室。
5. 妻子为什么没有报警?而是直接拉医院抢救,最后,抢救无效死亡。
6. 丈夫是否死于煤炭中毒?
7. 丈夫会不会是被谋杀呢?
8.丈夫的两个同学,在树下,藏了一个盒子,里面到底放的什么?
9.她妻子平时紧张兮兮的,会不会,偷偷买了一张意外保险?
10.儿子为什么那么狠父亲?还要练习拳击,在父亲的灵堂和窑炉里,放沙袋,打来打去。
11. 神社是不是用来释放诅咒的?
12. 丈夫死后,怎么又活了?
13. 感觉是个好复杂的谜团啊,,
2018年,剧情电影《半世界》
不知道如何评价,毕竟我还是很不习惯看剧情电影,节奏很慢。
电影很平静,也很平淡,也许这更像是生活,中年危机,或许我慢慢也会开始体会到的吧,慢慢的。。我们都会老去。
就是结尾处感觉还是唐突了一些,也许想要有个剧情上的突破吧,不过我感觉一直平静下去也是挺好的选择。
日本的小山村,也是必有一番情趣,幽静。。。嗯嗯 有点意思。
看着别的生活,别人的世界,亲情友情的故事。也会感慨一番吧。
确实没什么可以说的了,有兴趣的自己感受一下吧,至少可以获得一些平静和思考。。还算值得。
(╯‵□′)╯︵┻━┻,我又编不下去了,凑字吧。
----------我是木炭的分界线---------------------------------
推荐指数:★★★☆(7/10分),幽静的小山村。
远走的人为什么还要回来?难道不是因为我们还在这里?不了解世界的我们,为什么还要努力生活?因为生活中有你们,生活即世界。
——看似只是埋头生活疲于应对的紘,却两次把瑛介从苦思的执念中拉出来了。所以,这里抛开瑛介的线,只说说紘的线。
这是一部日系的男人四十。是远离了城市丛林,摒弃了繁杂诱惑,纯粹坚守的山村野夫的男人四十,虽然紘再也去不到四十岁。
关于主旨:理解。无关原谅和救赎。紘与瑛介两个世界线的理解(紘理解了往黑暗之海中倒酒的瑛介,瑛介也理解了不懂世界却一味执着生活的紘);紘与小明亲子线的理解(虽然小明在海边说了原谅,但这是果,去海边之前已经理解了紘少年时的倔强,中年的坚持,最后理解了紘不敢面对背影的胆怯情深)
关于亲子:年少时倔强地要向父亲证明自己的紘,在生活的重负扑面而来的时候,中年紘也是这样坚持的。哪怕因为把力气都用于去生活了而忽略了亲子关系中的细节。紘烧炭是因为倔强,小明烧炭却是因为理解和尊重。看似相同的子承父业,内核却已更改。
关于爱情:初乃的爱情是这样的:忙于生活的紘也许无法感应便当上的笨蛋之爱,所以把留言升级为尊敬的笨蛋,不被理解的小俏皮也要认认真真用心去表达;与其去参加早已相忘于江湖的同学会,不如去饭店推销神仙眷侣的牛排木炭,与紘一起分担生活相濡以沫。
紘的爱情是这样的:今天就别买秋刀鱼了,换青花鱼吧。还有,抽烟的事被发现了哦……嗯,你的脾气,你的小秘密,我明明就知道,但是就让你一直是你。我努力生活,你玩得开心点。
关于死亡:终生在炭火高温中劳作的紘,得到一场清净透彻的大雨送行,导演如此刻意描绘了一场大雨,庄重而温柔,正是日式生活美学中对死亡一贯秉持的尊重之意。另外,烧炭的细节颇见匠心,碳敲击的清脆之声也是对工匠精神的表白吧。
如果思考是半世界,生活也是半世界,对于芸芸众生来说,也许不需要知道我是谁我从哪来到哪去,只知道既然我存在,就认真努力地去存在,如此,1/2或者1/n的世界,便是我们所知的整个世界了。
虽然是电影爱好者,但对日影看得并不多,而且之前从未接触过阪本顺治导演的作品,影评只是一家之言。
什么是半世界?我自己的理解,其实是每个人不同于他人对自己评价的世界,或者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世界。
在我看来,整部电影所刻画的亲情、友情等主题,是围绕着三段救赎展开的,陷入中年危机的高村纮在好友及家庭的帮助下获得救赎,叛逆的儿子在瑛介的鼓励及父亲纮的相互理解下获得救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瑛介在两个儿时伙伴的帮助下获得救赎。三段救赎互相关联,恰似电影中提到的等边三角形,得到救赎的人,无论生与死,都放下了。
可以看得出来,导演很善于刻画小人物的生活,不是去描绘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在人物的自由展开中,揭示人性背后的东西,那种活生生的情感,压抑的欲望。这种普通人的生活,格局确实很小,就像我看过的很多日本小说一样,哪怕只是一花一叶,都能写出一段故事。从细微处着手,就必须足够细腻,因此导演在前面做了铺垫,埋设了一些伏笔,后续在慢慢解答,有点类似剥洋葱,一遍下来可能有些点不能领会,会有人觉得主线混乱,想表达太多却又没说清楚。
主人公高村纮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却又不善于与父亲沟通,父亲并不想让他继承家业,但身处叛逆期的他明知烧炭工作异常辛苦,却非要一意孤行继承下来烧炭工厂。不善于表达与沟通,直接导致了高村纮与妻子的隔阂、和儿子无休止的冷战、生意受阻之后又无法有力地争取商业机会,因为繁重的体力劳动连身体似乎都出现了异常,已经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了。好在纮有号称等边三角形的两个好兄弟,尤其是退伍返乡的瑛介的出现,让纮沉闷的人生出现了转机,他开始思索39岁的自己的人生价值。于是在海边,纮终于和儿子和解;在心梗突发之前,给妻子语音留言“晚饭不要买棱鱼”、“我知道你偷偷抽烟哦”,无一不揭示着他在敞开心扉,再次融入家庭的尝试,也完成了内心的救赎。影片两次出现了纮身处茂密森林中心,阳光洒在身上的朦胧场景,尤其是生命终结之际,纮的眼中再次映照这个场景,而且被火焰慢慢吞噬。我个人感觉,这个朦胧场景,其实就是纮的世界,这个世界燃烧,是有一种涅槃的禅宗意味在里面的。
再说儿子的救赎吧,我觉得从主人公儿子那个角度来看他的世界也是很有意思的,儿子一开始就是个很悲剧的人物,在爸爸的沉默冷暴力和妈妈的严厉管教下,儿子没有形成自己的健全人格,反而体现出一种对外人懦弱、对亲人强横的性格特征。在被同学霸凌的情况下唯唯诺诺,甚至为了加入他们不惜去偷东西,但换取的只是被更厉害的欺负。而在家里,他敢一把推倒自己妈妈,在父亲面前大呼小叫然后离家出走,活脱脱一个无可救药的熊孩子。好在瑛介出现了,他先是打跑了欺负他的同学,请主人公儿子吃饭并传授防身格斗技,还把他父亲人生很多故事和盘托出,这让儿子第一次知道,自己的性格居然和他父亲是如此地相似,也明白了自己父亲的很多苦衷。整部影片一共有两场海边戏,也是我觉得刻画得非常好的两个场景,一是三个大男人盖着一床被子聊天,二就是父子海边和解这场戏。这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儿子第一次规规矩矩地穿好了自己的球鞋,而不是再像穿拖鞋般趿拉着鞋子走路了,在此之前,父亲曾经不止一次怒斥儿子连鞋都不穿好,儿子却如耳旁风一样置之不理。这里导演想告诉大家,从这一刻起,叛逆的儿子终于理解了父亲。之后,儿子拿着家里烧好的炭条作武器,将欺负他的小混混同学教训了一顿,摆脱了被欺凌的状况。在父亲病逝后,母亲问他之后想做什么,他说想做拳击手,于是影片的最终,儿子仍然回到了烧炭工厂,与父亲不同的是,他在烧炭工厂一边工作,一边挂起沙袋练习起了拳击,既实现了子承父业,也展现了从为别人而活到为自己而活的蜕变。
最后说瑛介那个角色,瑛介是整个影片发展的催化剂,推动了其他两条主线故事的开展。瑛介作为自卫队军官,曾经参加过战争,战争结束后,饱受战争摧残的他及战友都得了创伤后应激障碍,和他关系非常好的战友因为心理创伤而跳海自尽了,他为此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之后瑛介又遭遇了离婚并丧失了女儿抚养权,心灰意冷地回到了家乡。死党纮和光彦非常热情地招呼了他,给他修缮房屋,拉着他喝酒玩乐,希望他忘掉苦恼,开始新的生活。纮还让瑛介和他一起做烧炭职人,并要他和自己儿子好好谈一谈,调和一下他们父子的关系,瑛介慢慢地从抑郁中走出。然而有一天,光彦的车行被黑社会找茬,瑛介为救朋友忍不住出了手,创伤后应激障碍一下子爆发了,他完全控制不住自己,像野兽一样将几个黑社会暴打了一顿,并差点失手杀人。瑛介为此更加自责,认为自己的存在会伤害到朋友,再次离去,期间虽然纮找过他,他仍然不愿回来。直到主人公去世,在纮的遗体旁,他开始责怪自己,如果不是因为自己一意孤行地离开,纮也不会因为失救而死,这像极了他的战友自杀后,他内心的那份自责。直到影片最后,他和光彦挖出多年前埋于树下的盒子,发现了那张等边三角形的照片后,忽然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在登上公交车的时候,他说自己一直得不到解答的东西,其实从光彦这里得到了。这段情节,我其实是不太明白的,个人感觉是,主人公的死,其实让瑛介感受到人生永远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先到来,既然如此何必背负这么多呢,这一刻他得到了救赎。
最后聊聊其他,如果不是粉丝请不要看。
其实一开始去看影片,我是有着深深担忧的,因为作为GORO酱的粉丝,肯定会带有粉丝滤镜,很容易出戏。但看着看着,我居然渐渐忘了荧幕上的那个人是稻垣吾郎,而真正融入到了角色中。尤其是作为烧炭职人,高村纮的动作是相当合格的,一丝不苟的匠人精神得到了很好地表现。
当你年少轻狂,发誓要离开故乡去更大的更远的更美丽的世界去闯荡的时候,你觉得故乡还有什么值得眷恋?而当你历经沧桑,离开了那个曾经向往的世界回到故乡的时候,你又会觉得故乡意味着什么?还剩下什么?
这,就是这部令人感动的电影的主题。关于故乡,关于梦想,关于友情,关于成长。
在当年离别的时候,3个男孩在一棵老树下埋藏着一个时光盒,那里面保存着他们的友谊和梦想。许多年过去,当其中一个外出闯荡的男人回到故乡的时候,3个男人的友情似乎变得淡漠,但却依然纯真,依然温柔。
也许带着无法诉说的故事,也许带着竭力忘却伤痛,也许带着一个谜一般的秘密,男孩们就是这样渐渐长大,渐渐老去。在这个回到故乡的男子身上,我们仿佛看见了外部世界的残酷与冷漠,它扭曲着和封闭着一个人的心灵,将他变成一个四处流浪的陌生人。在故乡之中,他终于寻找到了平静和适意。
而另一个男人则在为生计拼死拼活的劳作着,将山中的枯树烧成烹煮食物的木炭,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了故乡,只剩下他一人做着原本需要多人协同的活计,随着竞争的激烈和木炭的质量下降,他因为过度劳累而猝然倒下。
影片的结尾白描着一场悲凉的葬礼。那看似人烟稀少的故乡,在男子的葬礼上却熙熙攘攘。在徐缓的慢镜和空灵的音乐中,我们见证了整个葬礼细致的过程,看见了这个世界上悲怆的一幕,那耀眼的太阳和凄凉的雨水交织成一个无比温情的故乡。
影片的另一条线在讲述一个男孩的成长。受到同学欺凌的他为一个隐忍不发的父亲而生气,他似乎恨着这位从不关心自己一直忙于烧炭的父亲。在情节的展开中,我们似乎理解了这个父亲的疏离,他的少年时代也充满了叛逆,因为自己父亲想让他离开故乡去干一份安适富足的工作,而他却偏偏要继承了这份艰苦而衰败的烧炭家业。他不想让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子,他想让儿子自由选择未来的道路。而他对自己的选择也负起责任。当初的任性,也许要用一生的坚守来兑现。
在外面闯荡回到故乡的男子,一直认为故乡的世界是残缺的,落寞的,无法寄寓着璀璨的梦想。正是这种残缺感令他一直渴望外面的世界。但作为军人的他见识到了外面那残酷且更为痛楚的世界后,他反而在故乡的好友身上发现了某种美好和完整,某种适意和恬淡。原来,故乡并不像自己当初离开的时候认为的那样封闭那样没有价值,相反,这里的人情世故,这里的一草一木,这里的悲欢离合也构成了一个小小的完整的世界,一个可以安放心灵的归宿。这里依然鸟语花香,依然生机盎然,充满了外面世界所缺乏的平静和美丽。
当外部世界将要伤害你的时候,你必须反击,这是这个外部世界闯荡过的男子教会男孩的。哪怕是在这温暖舒适的故乡,也有令你受伤的危险存在,作为男人,你必须拥有活下去的力量和意志。
扛起重担的烧炭的男子因为心脏麻痹而倒在家族传承的炭窑边,身心俱疲的回乡男子则在这片故乡的大海中找到了宁静与生机。这死去和重生,这不堪重负的责任和难以忍受的痛苦,都将一个男孩锻造成了一个男人。在这个世界上,一个男人总要堂堂正正无怨无悔地燃尽自己的一切。这,就是一个男人的哲学。
曾经有3个男孩,在毕业之夜,他们用友情立下了彼此支撑永不相忘的誓言。漫长的岁月改变了一个人的容颜,磨损了他的心灵,掏空了他的希望和意志。可当他再次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回忆起当年的自己时,他发现自己依然未变,依然站在故乡永恒不变的温暖的淡淡腥味的海风中,依然拥有纯真的笑容和晶莹的泪水。无论生与死,故乡都是自己永远的归宿。虽然这样说有点没出息,但当我们看见男孩在父亲的炭窑边进行拳击练习的时候,也许那就是梦想该有的样子,它无需逃离也无需隐藏,无需否定也无需辩解。我们也许明白了这样一个结论:这个世界从来都不只有一半,从来都不是残缺的,是我们抛弃了故乡,而不是故乡抛弃了我们。正如这3个男孩成长为3个男人的故事告诉我们的:故乡和梦想从来就不是对立的,是故乡养育着梦想,用它最甘甜的乳汁,也是故乡护佑着梦想,用它最深沉的祝愿。
\Local&����
很喜欢这部电影的波斯语译名 دنیای دیگر ,中文直译:另一个世界。它的中文翻译是:半世界。影片的音乐带有禅的意味,清脆的击打声,似乎是每个世界里的人每一次醍醐灌顶的象征。音乐不是悲伤的,却似乎有一点喜剧意味,或者更准确说是豁达 达观的意味,即使是在男主人公葬礼之上,那段音乐出来后,我感受到的不是生命逝去的悲伤和无奈,却是另一个世界里的释放。每一个世界,都不是完整的世界。我尝试去接触去理解另半边世界。“当眼睛注视着火星,便很难移开了”“这,又是一个世界。”
小镇三友,人生海海,相聚相伴
阪本顺治的正常发挥,三重县海边小镇的日常生活,家庭关系,友谊修复,创伤治愈,理解信任,继承守望,葬礼那一段拍得很有质感,稲垣吾郎、长谷川博己、涩川清彦三个男人各有性格、各有味道,尤其稲垣吾郎,组合解散后,好像获得身心自由了。没想到日本还有这么古早味的烧炭作坊,伐木、修柴、运送、入窑、封窑、点火、烧制、开窑、出炭、冷却、包装、推销……太辛苦了,我们老家山区的土法烧炭工人,都没他这么辛苦。
#BJIFF2019#不能说是剧情片,有种复古的说法是彩色故事片或是台湾八点档的大爱剧场那种质感。好的是人物写的真好也演得好,这种兄弟情写得很高级了。
去年的旬报排名第二的电影,感觉这些年日本电影一直在走下坡路,社会矛盾不激烈了,阶级之间闭合了,青年人也佛系了,导演都没了生猛的表达欲,执着于小情小爱,姐妹情,兄弟情的东西。所以能理解北野武的心情。
只有日本电影,还会在如今选择拍荒废小村的煤炭作坊里的绝望与救赎的故事了吧。温暖冰冷如一体两面,拉扯着复杂隐晦的各线情感关系。散落的冷戏剧处理如《海边的曼彻斯特》,三中年男子的人物设置则如《夫君》。稻垣吾郎和长谷川博己的表现出色,稳且细腻。
半世界:友情越烧越坚硬,即使是每个人都只看到半个小小世界的悲欢,那也是全部的人生。
确实能通过影片体会到阪本顺治拍完那部一言难尽的古巴合拍片后回归本土的出发点,格局很小,但也是在这小格局上发出强有力的内心呐喊,是捕捉到了挺不错的岛国特点。
我们看错这个世界,却说世界欺骗了我们
爷们之间的友情好看,池胁千鹤真是太美了
也许我们永远无法回答现在的世界是不是我们年少时描绘中的世界,但这世界本身,也许就是最好的回答。#TIFF2018
导演差劲
“要不今天别吃秋刀鱼了,吃青花鱼吧,就这样,同学会玩得开心~啊!抽烟的事情暴露了哦~”
日影的魔力在于,你不必始终看起来很强大,才能够贯彻自我意识。春风化雨般的温柔同样也可以……最后,好喜欢长谷川博己啊
全场95%以上的日本女观众!可以说smap的力量依旧很大了!!!旁边小姐姐问我们为什么会来看,这票很难抢的,然后查了一下发现二手票网站已经卖到了10000日元一张!不可思议。另一边是男生陪女朋友来看。男生长得真好看啊,手又长,拿可乐的时候那么轻柔。
原以为是个大丧片,但是丧片喜拍,还蛮有趣味。阪本顺治对自己手边的材料还是不够狠心啊,几处无意义的抒情性语句可以删掉其实,咬牙下狠手,让叙事再寡淡一点、缟素一点,再“闷”一点。片末非要借男主之口来个述题或者点睛,也是好多导演总担心观众阅读理解不过关,总想把中心思想帮你点点透的老毛病。
难以形容池胁千鹤有多好,看过 jose与虎与鱼 唇膏 只在那里发光 编舟记的也许能懂~灵得不得了~虽然经常是小配角,但跟出色的下酒小菜一样,有了她剧都多几分滋味~几个转场的镜头有点奇怪,很不自然…吾郎的演技和高等游民一比真的相形见拙啊,喜欢长谷川叔的气质 演技 大酒窝哈哈哈
中年男人的生活。“这边也是一个世界。”
过誉。画蛇添足的台词太多,演员演技也还有调整的空间。
这是一部关于男孩、伙伴、丈夫、父亲的群像剧。高村纮、冲山瑛介、岩井光彦、高村初乃是一个小村长大的同学、好友,纮继承了烧备长炭的家业,和初乃结了婚,生下儿子高村明,光彦一直单着,瑛介加入了自卫队。八年后瑛介退伍,离婚回了老家,老友重聚。故事从这里开始~最后纮心梗死在了烧炭所。而在这之前,他和儿子关系改善了,他和妻子的感情更好了,他和好友之间郁结释怀了。他不在了,而剩下的人们的感情更浓郁了。人生啊,就是一次又一次跟自己跟他人的和解。瑛介和光彦去挖小时候埋下的时光盒,里面有一张照片,拍立得拍的象征三人关系的等腰三角形才是三人关系的真相。导演拍得面面俱到电影当中很多场景出现了两次,巧妙运用BGM使片子不那么沉重,也告诉观众,生活要继续。世界,一半是自己,一半与别人相连。30岁以下就不要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