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一部用iPhone手机拍摄的华语电影(长片),不知道这个噱头是否为影片争取到金马奖提名的关键,也不知道这是否对影片的票房有所贡献。我觉得影片最吸引之处在于其背景完美映射出新冠疫情时期里的社会面貌,以及疫情期间人与人彼此交往的微妙心态。也许这并非影片拍摄的初衷,但是剧本的细节让人恍惚回到去年疫情爆发时的景象:空荡荡的街道、戴上口罩手套和身穿防护服的男女主角、极少出门而宅在家中的日常生活、频繁洗手和清洁家具的强迫症等等,这些描绘难免令人心有余悸。
这种外部环境并非引致角色心理障碍的元凶,但是去年好几部电影都在此层面上有过出色的暗示:阿莫多瓦《人类的呼声》中的女主角因长期独自困在家中而陷入对恋人的激烈反应,希腊诡异浪潮新片《苹果》描述了一种未知的疾病在整个城市里蔓延,导致人们突然丧失记忆。
意想不到地,这部《怪胎》与希腊诡异浪潮作品有一些惊喜的交集,其主题更与《龙虾》有不谋而合的探讨:是否两人要有共同点才能维持长久的爱情?影片前半段用略带幻想和童真奇趣的笔触勾勒出两个怪胎之间爱情的轮廓,方形的画幅设计可谓出奇地精准,一边指涉两人身患的强迫症,画面上的家具和场景呈现出对称的构图;另一边则暗示两人是不被世俗所理解的边缘群体。他们在相遇和相识的过程中共同对抗着危险肮脏的世界,努力维护着洁净的生活空间和习惯,并最终坠入爱河。
这对边缘男女的爱情延续了《龙虾》的核心主题:性格、习惯乃至缺点上有共同之处的两人才能维持完美的爱情。遗憾地,后半段退回到烂俗的出轨话题。导演利用画幅变形的手法(从方形变为宽银幕)暗示男主角摆脱了强迫症,重回生活正轨,却无意中打破了两人的情感平衡。但是剧本却没有深挖下去,而是沦为狗血连续剧的男人出轨情节,稍为模糊了爱情话题的探讨。
从这个剧本来看,维系两人关系的关键似乎并非在于强迫症,而是其中一方是否有定力免受外界的诱惑。这种通俗剧的表达使前半段建立起的妙趣感消失殆尽,尽管最后采用男女视点互换、重新演绎一遍出轨情节带来反转,但是这种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的手法没能深化主题,只能回到人性自私和善变的惯用套路上,或用片中的一句台词简单概括:爱的时候,所有对方的缺点都是优点;不爱的时候,那些缺点都将成为致命伤。
尽管后半段没能承接上前半段的惊艳,也暴露出创作者欠缺对爱情主题的深刻思考,但这部处女作依然彰显出导演廖明毅的功力,不论形式还是节奏感都有其新颖独到之处,这位导演的前途不可小觑。
前半段因为男主的强迫症画面是一比一大小,两个奇怪的人奇怪的在一起了。我不太能懂两个人爱情的开始,所以感觉前半部分有些索然无味。
坚持看到后面随着一只鸽子来到院子里,男主的强迫症毫无征兆消失了,画面变成正常大小。两个因为“你懂我”开始的爱情遇到了危机——两个人不再是同类。
爱的时候所有对方的缺点都是优点,不爱的时候那些缺点都将成为致命伤。 不再是同类的两个人之间的惺惺相惜终究是要发生改变的,即使拉勾约定一切都不会变。
男主向往外面正常的世界,那个之前他视为战场的世界。然后他会经常外出,一周一次、一周两次甚至会找任何借口外出,最后他会提出去公司上班,一步一步走向那个世界。
两个人从此活在两个世界,女主的世界就是那间小小的房子,而男主的世界是女主完全没有参与的世界,于是他很正常的遇到了一个更合适的人。 两个人约好的不会改变,结果全都变了。
女主回到家回到原来属于自己的生活,她躺在自己的床上睡着了,脑海里都是之前男主和她的约定。 她做了噩梦,梦醒发现一切都是梦,男主强迫症没好,两个人都还没有改变。
拉开窗帘想要透透气,一只壁虎趴在外面吓了她一跳。几次拍窗它都没有离开,于是女主气急走出门口拿起一个木棍,来到窗口哪里还有壁虎的存在。 但是一切改变都将开始,因为女主的强迫症消失了,被木棍弄脏的手不会有任何难受的感觉了。 一切都会像梦里一样,改变改变。
看到最后我突然想到看《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的时候,朋友说阿莉埃蒂和追风少年才是最合适的,因为他们才是同类。 所以只有同类之间才能有爱情吗?
借由OCD的隐喻,其实探讨的是普通情侣之间遭遇重大改变时,双方该如何处理彼此的亲密关系。
第一部分:常规展示。一开始先介绍男生“怪”的具体表现形式,而女生的出现打破了他一如既往的习惯,开始自发寻求改变,而女生的主动则加持了这种改变,两个人在一起同时做出自己规则范围内的跨越:进行垃圾大挑战,都是彼此所不能接受的事物,属于同等公平的改变尝试。两人针对彼此吸引的支撑——怪,做出灵魂约定。
第二部分:危机降临。男生对于鸽子——外部世界的原始好奇,使得OCD意外被治愈。女生如临大敌,希望停留在彼此熟知舒适的区域,并做出极端反应想要通过寻医求神拜佛巫术手段找回男生的OCD,未果只能让自身被迫接受这一改变,自己在抱有不甘委屈等情况之下,进行妥协,然而心不甘情不愿的让步伴随着必然的得寸进尺,然后走向任何末路爱情都必然的俗套走向:另一个与改变后自己更为合拍的人出现,一步步试探原本伴侣的忍受边界,在突破边界后将脏水泼向对方并说破分手。
第三部分:角色反转。或是梦境,或是臆想,或是假象,看到那个象征着外部对人类无限永恒吸引的蜥蜴遇到的人变成了女生,她完全脑补出了之后会发生的一切,当她满眼泪痕转头时,已经跨越了能够回头的路径。
前一半有多甜,后一半就有多伤心。iPhone真的是太出片了,这长片居然拍的这么好,前一半竖镜头完美表现了男女主二人世界的美好与甜蜜,随着男主打开门强迫症消失,镜头变成了横版,这也就是说,他们的世界要出现其他人了!
后一半男主真的是渣到要痛骂一顿,不过最后归为一场梦,看的倒是舒心了一下,虽然紧接着是女主视角。
我身边有这种强迫症人们,我能理解到电影所表达的含义,希望每一类人们都能找到能接受彼此的人们!
工整的劇本,成功執行了三幕劇。
《怪胎》宛如好萊塢盛行加入奇幻元素的賣座浪漫愛情電影,沒想到臺灣可以不透過青春/校園/熱血等本土賣座元素卻依然可以執行。原本以為劇情發展會如預期發展至結尾,導演竟做出反思安排,拉高了劇本格局。
林柏宏與謝欣穎在前半段的喜劇段落也表現地恰如其分,可愛逗趣成功引發觀眾的哄堂大笑,後半發展亦揪心地創造出投射共感。(儘管有實力,兩者是否具備票房吸引力,我認為這有待商榷,畢竟愛情片很吃卡司)
文本的同質性擴及本片了些微酷兒、女性電影命題。像是同性戀與雙性戀的相戀、出櫃者與櫃內者的交往、男女的職涯發展不同等等,這都明指出《怪胎》不單單是純粹的愛情劇。
真要挑毛病的話:
1.這部片是不是iphone拍好像沒差別,(除非是為了節省拍攝成本),我看到入迷沒發現電影到底是何時比例改變,也不像《親愛媽咪》有那種震撼力。(《我不是潘金蓮》的比例變換也沒玩好〉)會這樣說是因為,畢竟iphone拍攝只能當作新聞行銷點操作,但以臺灣觀眾來說,我個人覺得這無法說服人購票進場,反而更某程度會讓覺得電影「便宜」降低進場意願,愛撿便宜的臺灣人最愛以「划算」評價每一件事物。用iphone拍攝可能只在影展入圍有加分效果,或增加被看見的機率。
2.承上,攝影組幕後名單只有四人,看得出人力節省。這限制了《怪胎》的鏡頭魅力,例如情侶爭吵橋段無法透過對攝影調度發揮出演員實力,反倒限制表演框架;同理,無法做出大幅度的場景移動,必須快速分鏡切換來表演,這在前段喜劇段落或許可行,但後面認真戲情節時,減損了力道,有點可惜。
-20200701觀賞於台北電影節
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这个世界上会有百分之百契合的伴侣吗?那朋友呢?
说到怪胎,好像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怪癖吧?我喜欢闻自己放的很臭的屁,有个朋友喜欢看男生的脚趾头,有个朋友吃薯片一定要自己吃第一口,有个朋友不允许别人睡自己的床……
这些癖好奇形怪状,组成千奇百怪的人,哪有绝对标准的正常呢?我们不都躲在看似正常的外壳下偷偷地“怪着”吗?我们所坚持的怪癖,就像强迫症的不同症状表现,一定要这么做,不然就会不舒服。
所以在这个世界上,要找到懂你的同路人,真的是太难太难太难了。那种“啊!你懂我!”的感觉一定很棒吧,所以在陈静发现柏青的OCD消失之后,并没有替他开心,而是那么努力想要让他变回原样,除了要依靠相同的生活习惯维系感情之外,是那种,想要和同类人靠近的强烈愿望使然吧,是刻在人类基因里靠近同伴获得安全感的本能。
相同的喜好,一样的习惯,共同的频率,似乎是两个人吸引的重要前提。但谁又能保证这些癖好习惯,甚至性格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呢?试图用承诺来绑住这些变化莫测的东西,不是很可笑吗?
但我们都这样做啊……
对朋友说要当一辈子的好朋友,和男朋友许下地老天荒的誓言,哪怕是对自己,也常常脑子一热的立下豪言壮志,附带一些敢说不敢听的毒誓。
当然,说的时候都是信誓旦旦,认真的确信自己真的能做到的啊。
但是,明天会发生什么,谁都不知道。
连“明天太阳会从东边升起”,都不是一个百分百的确定事件。
所以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我们只能,不依赖别人,自己和自己身上的怪癖,好好相处。
7/10 这个世界有病菌、污染和僵尸,我们也有病。远处的天地我已毫无兴趣,只想和同类永远地呆在家里,让空净的滤芯和一次次不厌其烦的打扫拯救我们。过分可爱,这片放在 Social Distancing 的疫情当下未免太应景,人人都是自我隔离的怪胎原子。叙事视点一直在 OCD 患者,从男性切换至女性,从方形切换至宽幅,但借由 iPhone 完成的视听尝试噱头大于实质。
我的老天鵝,謝欣穎演技可以算的上是太好了吧?大驚喜!一直以為她是面癱一族,殊不知收放自如的很有勁。如果可以我想給這部六顆星。
吸引两个人在一起的频率如果不再一样,就会变成对方眼中的怪胎。
喜出望外,如果说第一幕仅仅停留在有趣,让人误以为只是普普通通轻喜剧的话,到第二幕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就探讨了一个深刻的话题:一段关系中的变与不变,它的原因、发展和我们究竟该如何应对。更惊艳的其实是第三幕,因为它没有停留在哀怨和控诉,而是有了一种以己度人的反思,实在是太难能可贵了。
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不要对他人报有过多期待。
裱起画像,盒中挑战,肮脏接吻,算卦符水,社会规训,新冠背景随人心“正常化”后逐渐崩坏掉一个OCD爱情童话,我要是你也一样,是否该在伤害发生之前结束一切?……鸽子出现前的4:3画幅叙事蛮趣怪可爱,画幅正常后,故事也逐渐回归到规范化的无聊狗血,所以正常人类果然不适合恋爱吧。PS:在台湾做翻译收入好高的样子?
吃出头发的路边摊、路人吐到鞋上的痰,还有爬到脚上的蟑螂,普通人也不可以......
前半段轻巧,后半段老套
3.5 前半段真可愛,使眼球舒適的置中構圖、亮黃配色,加上新穎題材OCD(雖然只是外殼),但可惜後半段的劇情落入俗套,若拍成短片更好。
明艳的色彩,一派鲜活特异的南国风致。画幅比和明暗变化,1:1本身给人一种完美不缺的感觉,16:9则是一种大众随意的。非常新奇的切入点,一种开放的讨论,一面精致的影像。能从电影里感到很大的导演的真诚。依旧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但是加入OCD之后就是一种自我重视的体验。说起爱情,我们嘴上谈着都是谁都知道的言论和感悟。但是这个电影很直接地让我们看到自己在情感里的各种异类举动和想法。同时也看的到,寂寞和距离的累积总会把情感逼到死角。就像你站在爱人身后,你本有足够资格上前,但是时间拉开距离和面对着生活中的种种变化会把你定在原地。我们都很怪啊,各有自己的执迷和任性。上升到这个层面看,有没有OCD,是男是女,交往一天还是三个月,冷寂还是欢愉,我们都一样。
所以,爱情里没有性,无法维持长久!
的確有不少可愛俏皮、讓人會心一笑的段落,但就是把短片拍成了長片。
开始以为是两个怪癖的人相遇的可爱的故事,后来剧情急转直下好窒息,描述的亲密关系,感情里面的易变,家庭主妇的困境,渣男,厌倦,争吵,出轨,无力感,卑微,相互推卸责任,和女主强烈共情,想起之前的ex们,想起那种感情末期痛苦压抑的感觉,像恐怖片。
除了手机拍摄,骨子里还是小清新爱情片,颜色使用得很突出。整体前半部更好看。
3.5 洁癖OCD、细菌导致的与外界隔离等设定,防护服、口罩等元素的全程使用,仅以家与外界的5-6个极少场景,都令人无法忽视与这部电影同生的新冠语境。整个电影非常追求形式趣味,但无论视听还是剧情,创设出的新鲜劲都是来得快去得也快。后半段聚焦边缘人的怪奇之爱背后,揭开亲密关系逐渐流逝带来的沉痛与伤害,走向老套的议题。回过头看,基本还是一部靠表演撑着的电影。林柏宏主持前半段,把设定统统落地,之后多次切换形象与人格,令人信服。谢欣颖主持后半段,纤细的心境私语在情感上有穿透力,最后还来了个“《你一生的故事》时刻”。两个演员都很注重片刻的失神、失语、呆滞、静默带来的节奏感和力量,是爱情偶像剧的天花板演法了。
4.5星左右。比想像中更喜歡,前半段特別有趣也很可愛。「愛的時候,那些對方的缺點都是優點;不愛的時候,那些缺點都將成為致命傷。」很多很多的人在踏入關係之前,總覺得只要夠愛就能克服一切困難,可以為了對方而改變自己,對方也將因為愛而為自己做出改變,但又是否有想過,在不變的情況下,是否仍能維持一樣的愛?世界上亦沒有不變的事,可是在茫茫大海之中,又豈能去細思那些變與不變對愛情的影響,只是在踏入任何關係前,總得好好思考過,才能不後悔。然而在現代社會追求速食愛情的趨勢之下,這些又豈是容易的事,要有一個和你同樣認真、同樣想為一段感情負責的人更是一件再難不過的事了,與此同時我竟只能雙手一攤、聳聳肩,期待下一個遇見的人能如我一樣認真。
前半段是很可愛的愛情喜劇片,後半段話鋒一轉變成探討社會化與非社會化之間的隔閡,以及生活迎向變化的逆來順受,立場轉換,改變依舊是必然的,《怪胎》是一部執行的相當工整的實驗電影,但也許全片維持著像前半段愛情喜劇的調性,我會更喜歡。「我們都在尋找著可以懂我、瞭解我的同類」
两个人相识、热恋、冷淡、变心、吵架、分手,这似乎成了现代人爱情的必经之路,那只鸽子或者那条壁虎甚至OCD的背后就是你变了 就是你变了 就是你变了 然后所有的东西全然没有了任何意义。看似甜甜的爱情 到结局的旁白出现 才发现原来现实那么残酷。
以为患上相同的怪病,就能携手相爱。当他突然痊愈,她却不想康复。感情里谁变成了留在过去的壁虎,谁变成了向往窗外的白鸽。爱时所有缺点都是优点,不爱时所有缺点都是致命伤。患了相爱的顽疾,不能丢了自由的药引。中了解铃的诅咒,不能忘了系铃的侥幸。若爱情是超市偷来的巧克力,最终还是要还回去。
無論怪胎與否,當兩個人行為節奏想法漸趨不同,難免有天由情人變成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