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通过自杀女孩的父亲、跟踪妻子偷情的侦探、看到律师男死者7点半回家的保安等多个人的口供,以及被摔碎的玻璃茶几、现场发现的各个人的血迹、沾了泥的死者的鞋等种种证据,让我们分辩出作家男嫌疑人和出轨女嫌疑人两个人编织的罗生门!虽然大部分都是口供,真正的证据几乎少到没有,但是剧本的悬念也还是挺棒的!呈现出了一个很不错的故事。
看完全片,我们已经知道了,事情最后的真相,作家全程都在撒谎,而死者的妻子,也因为要隐瞒自己出轨的事实,略有所隐瞒。
真相是,作家来印度宣传新书,因为作品反映不好,他把之前为了写这本书,采访的那个被强奸的女孩的名字泄露给媒体了,因此女孩被媒体和路人各种围逼,作家的书火了,女孩却不堪忍受其他人的白眼,自杀了。作家的妻子劝作家老实向警方交代,是他泄露了女孩的名字,作家说什么也不肯,两个人吵了起来,被邻居不小心拍到了他们争吵的画面。
两天后就是新书发布会了,作家利用妻子先天性心脏病需要每天吃药的事实,偷偷把妻子要吃的药换掉,换成每一粒胶囊都是原来三倍药量的药。发布会当天,妻子不愿意去参加他的发布会,一个人在家,吃了作家提前换好的药,心脏病发作死亡。作家开完发布会回到家,就看到了死去的妻子。妻子被他设计死了,死因是心脏病发作自然死亡,他完全没有嫌疑。
妻子死后,他发现了妻子的手机中,有她跟律师的短信记录,上面显示妻子要和律师一起起诉作家泄露采访那个女孩的姓名的事,他把妻子的手机收了起来,并报了警。他以为警察来了会把妻子带走,并检验出是自然死亡,结果警察却要带他回警局!本来他跟着警察回警局也没什么,毕竟妻子在自己的精心设计下,是自然死亡,跟他完全没有关系,可是他还带着妻子的手机,那个律师还知道作家泄露女孩姓名的事情,他不能被警察带走!
至于手机,其实也好说,把手机扔了,或者藏在哪里都行,等他从警局回来还可以找到,但是律师的存在绝对是个威胁,作家不能不逃!如果他不逃,他这么一个著名作家,死了妻子,自己又被警局带走,很容易被新闻报道,律师一旦看到新闻报道,立马就会明白,是他不肯让听妻子的话,去向警局自首,是他泄露了女孩名字,所以杀了妻子!到时候他精心设计妻子自然死亡的事就会暴露!所以他必须要逃走,跑到律师家杀了律师!
他一路逃到律师家,一开始看似是偶然遇到了律师的妻子,偶然进到他家的,但其实他本来就是要来找律师的!到了律师家,却发现律师不在!当天晚上11点开始下雨,他去律师家的时候,外面还没有下雨,他的鞋也没有沾上泥土。他到律师家的时候,茶几的确已经碎了,他挟持了律师的妻子,却并不知道律师长什么样。但是他在律师家的电脑桌面上,看到律师和妻子的合影,同时也发现了律师妻子和别人偷情的照片。
当天晚上,七点半之前,律师的妻子和律师的朋友在他家里偷情,不料律师七点半的时候突然提前回到家,并拿着之前雇佣侦探拍到的妻子和朋友偷情的照片,律师把朋友打了一顿,玻璃茶几也碎了,同时还留下了妻子情人的血迹。之后律师走了,妻子的情人也走了,只是律师7点半回来的时候,保安从监控里看到了,监控也拍下来了,他走的时候,可能是监控盲区,没被拍到。
因为妻子被作家挟持了,所以保姆来打扫的时候,妻子把她赶走了。情夫也因为打很多她的电话她都没接,再次跑了过来。她怎么可能接的到啊,她都被作家挟持了啊,肯定不会让她接电话的,难道让她接电话报警吗?因为被挟持了,情夫也被他赶走了,之后一直等到晚上十二点左右,律师再次回到家中,见到妻子被作家挟持,冲上去扭打。
律师和作家在一边周旋,妻子见帮不上忙,连忙跑出去找警察,因为她之前看到警察在这附近查案。等警察被妻子带过来的时候,作家已经把律师杀了,并且心思缜密地把自己的鞋和律师的鞋换了。警察把作家带回警局,妻子的情夫送妻子去警局录口供。一个负责他们案子的警察来负责审讯。因为作家的知名度大,而且是英国的,所以上级压力很大,只给了他三天时间。
审讯过程中,律师妻子一直在说实话,妻子的情夫也仅仅是不想暴露自己和律师妻子的奸情,撒谎说他当天不在,其他的都是真话。作家却编出了一个美妙的故事,自己是偶然闯到律师家的,律师妻子对他很友好,律师妻子怪怪的,茶几玻璃碎了,卧室门也虚掩着,故意在暗示警察,律师他妻子杀了他!他说的律师妻子的情人过来假冒律师,然后把他打晕了,等他醒来后就发现律师死在自己身边,是妻子和她情夫故意陷害他的!
事实上我在想,其实作家在杀死律师,给他换完鞋后,就已经把整个故事布局好了,毕竟他是一个悬疑探案小说家,心思足够缜密,谋局部篇也很厉害,所以在审讯过程中,也不是警察一点一点地审问,而是作家在主导着警察,第一次审问,他故意把嫌疑引向律师妻子,后面眼看自己被抓,又编造了妻子情夫假扮律师把他打晕的谎话。每一次审问他只说这么一点,后面的就不肯说了,等下一次再补充其他细节,这也很正常啊!
最后作家成功地把警察带入沟里,把律师的妻子和情夫陷害入狱,自己洗清嫌疑,坐上飞机逃回英国。
三个死者,三个案子,其实是环环相扣的,而凶手自始至终,一直都是作家一个人。
看似这个案子似乎是和作家无关,作家也把责任推到了妻子的身上,妻子是发行作家小说的发行商,是妻子为了让作家的书大卖多赚钱,故意泄露了女孩的名字,很不愿意这样做的那个人是作家,所以他才为了自杀而死的女孩跟妻子争吵。但其实是作家泄露的,妻子要让他自首,他不肯,索性还把妻子杀了。
表面上来说,女孩自杀了,就算警方知道故意泄露女孩名字的那个人的确是作家,但是和他也扯不上关系,毕竟女孩是自杀嘛,但其实作家还是应该要追究罪责的。毕竟他妻子和律师已经在准备起诉他了,说明他故意泄露女孩名字导致女孩自杀这个案子里,他的确可能是会获罪的,也许不是故意杀人罪,罪罚会轻一点,但是这个案子他也不是无罪的!
正是因为有了第一个案子,才有了第二个案子。如果不是女孩的名字被泄露,被各个媒体以及吃瓜群众围观嘲笑,女孩也不会自杀,。如果女孩不自杀,作家的妻子也不会那么坚决地要让作家去自首。如果不是他妻子那么坚决地让他自首,他也不会动起杀心,把自己的妻子杀了。所以这是一环扣一环的。如果女孩没有自杀,或许妻子也不会那么坚决,非要他自首,妻子也不会死。
第二个案子,看似是妻子心脏病自然死亡,其实不过是作家利用妻子具有先天心脏病需要每天吃药的因素,故意把她的药换掉,换成原来剂量的三倍!虽然最后作家走出监狱,把买药记录都烧了,但是如果认真去调查的话,应该还是能找到他买药的那家药店,从而找到买药记录,或者是他买药时的监控等。凭借那三倍的剂量,以及买药记录,应该可以控告作家故意杀死妻子的故意杀人罪。
其实第二个案子结束之后,本来是不会有第三个案子律师的死亡的,但是因为作家杀死妻子后,在她的手机里,发现了妻子和律师沟通起诉作家的记录,所以才会有了第三个案子,同样是环环相扣的。但也正是因为作家及时发现了记录,才有了这么精彩的一个故事,否则他第二天立马就会被律师起诉,他是故意杀死妻子的。
第三个案子律师的死亡,可谓是作家的一次超常的发挥了。律师的死是必然的,因为他知道了是作家故意泄露了女孩名字的事,同时因为这件事太重要而又太隐秘,作家的妻子应该也不会对别人说,只能跟律师咨询,所以其他人应该都不知道,只有作家的妻子和律师知道,妻子已经死了,要想灭口,必须要把律师也杀掉。
在杀死律师之前,作家根据律师家的玻璃茶几破碎,律师和妻子的电脑桌面,律师妻子和别的男人偷情的照片等等,这些已经有了的元素,再经过自己栩栩如生的描述功力,将原本是自己杀人的事实,改编成律师妻子和情夫杀人然后栽赃给他的故事。事实上,如果第三件案子不查清楚,那么前两个案子,都只会和作家无关!
如果第三个案子,最后成功地以作家诱导的那样,以律师妻子和她情夫杀了律师结案,作家无罪释放,那么第二个案子,几乎没有破绽,完全就是作家妻子心脏病突发而自然死亡,第一个案子,更是和他扯不上任何一点关系,因为是作家妻子故意泄露女孩名字,女孩也是自杀,根本算不到作家头上!反而如果查到了律师被杀的真正原因,那么其他两个案子就迎刃而解了。
律师是因为和作家妻子沟通起诉作家的事被杀的,而不是作家说的偶然来到律师家,刚好律师的妻子和她情夫杀了律师。律师的死因查出来了,那么妻子的自然死也就不攻自破了,杀妻子的动机和杀律师的动机一样。同时因为有了杀妻子和杀律师的动机,那么也可以知道,是作家泄露了女孩的名字导致她的自杀,那么他间接害死女孩的罪也就成立了。
三个案子环环相扣,可谓是十分精彩,但是推理全靠嘴炮,几乎没什么证据,的确说服力不太强。但是虽然证据没那么多,但其实也都凑合着能说明问题。对于情节的推动,虽然有些牵强,但也能解释的通。
第二个案子中,发现的作家妻子的药,虽然表面上看没什么不同,但实际上却是平时剂量的三倍。同时加上作家的小说中,碰巧有死者是因为服药过量而死,也有理由怀疑是作家自己,将书中的死法重现。之后只要找到作家买药的证据,以及用科技分析或唇语解读等手段,分析出邻居监拍视频中,作家和妻子吵架的内容,再加上其他的一些证据,基本上就可以起诉作家杀害妻子,同时间接害死女孩的罪名。
第三个案子中,杀死律师的人是6尺以上身高的,当时只有作家和律师妻子,也完全可以逮捕作家了,毕竟律师妻子的情人还没被发现!现场找到的没被烧完的律师妻子和情夫偷情的照片,因为印度警察既懒又蠢,也是到后面才被发现的,发现后才立马把情夫抓来问话。同时律师脚上的鞋的确没泥,保安监控也是律师7点半就回家了,之后没有再出去,证明了他妻子说的12点才回去是说谎,而作家说的是律师妻子和情夫在7点半杀了律师,说法符合。同时现场还有情夫的血迹,这也可以逮捕律师妻子和情夫了。
后面只要在律师的鞋上,找到作家身上衣服的纤维,或者任何可以证明这鞋是作家的,以及在律师的手机、电脑等工作内容中,找到律师和作家妻子的谈话,及律师搜索起诉作家的相关资料或者搜索记录等,应该也可以查出是作家要杀律师灭口的真相了。
为什么那么多人会觉得有很多BUG呢?有认真思考过吗?那个律师妻子情人的不在场证明,确定是认真地吗?情人都承认了,他工作了一天然后回家是撒谎的,他其实是和律师的妻子在律师家偷情啊!只是不想让别人知道他和律师的妻子这种不道德的关系,所以才撒谎的!前面律师妻子说律师12点才回来的,也是为了隐瞒她丈夫7点半回来揭穿她跟情妇奸情的事,等警察找来保安,证明监控显示她丈夫7点半回来过,她也只是撒谎说是忘了拿文件,回来拿文件!说作家杀人时,妻子在一边看的,妻子是跑出去叫警察了,因为妻子之前被作家挟持时就看到外面附近有警察!
说警察为什么明明发现了律师妻子和别人偷情的照片,却并没有使用!那是因为,本片中,除了那个查案的警察,其他警察几乎全都是在瞎胡闹啊!你没看到其他警察是多么的蠢而且懒,根本不想查案,这也把印度的警察黑出了翔,他们根本不想查案,只想上班睡觉,早点下班,领导也只是想尽快结案,根本不需要真相!法医检查出的死者是被6尺以上身高的人杀死的、警察去找律师妻子的情夫及偷拍律师妻子和情夫偷情照片的摄影师等,也都是在后面才出来的,也是因为他们的办事效率很低很低!
在我看来,本片完成度很高,并没有太多BUG!很多人说这些案子是巧合,认真看了吗?根本不是巧合好吗!是作家的临场发挥,就算律师的妻子没有和情人偷情,他同样也会编造另一种说辞脱罪的!而且被强奸女孩的自杀,妻子的自然死,律师的死亡,是一环扣一环的,都是作家一手造成的!至于为什么审讯像挤牙膏一样,一点一点地挤,那是因为,那个查案的警察,一直是在被作家带着走的!作家故意带他怀疑是律师妻子杀了丈夫,故意引导警察让他以为是律师妻子和情夫杀了律师。
每一次新发现的不利证据,都被作家完美地绕开了。发现他跟妻子争吵,他刚好把泄露女孩名字的事推给妻子,反正死无对证;被抓进监狱,又故意放出当时还有另外一个人,凭借想像,利用律师家破碎的茶几碎片、律师妻子和别的男人偷情的照片等,说是律师妻子情人进来把他打昏等。不得不说他的想象力和演技都很厉害!这点的确有点说不通。但是不要忘了,作家可是个悬疑小说作家,心思不缜密,逻辑不严谨,怎么可能写得出悬疑小说?而且写悬疑小说的,想象力和对故事整体的把控能力,都很厉害的!
何况他还长得那么帅,心里却那么渣,恐怕早就已经习惯了在外面扮演帅哥无公害作家的角色了,勉强还能说得过去,不算太开挂吧!和看不见的客人里的商人男主相比,明显这部片子的男主演技高要更有说服力。与律师的妻子相比,一个普通妻子说谎编故事,和一个帅哥作家说谎编故事,也明显是帅哥明星作家更合理一点啊!另外不要被画面骗了,本片中,律师妻子的画面描述几乎都是真的,而作家的画面描述,几乎都是他虚构的,是假的!
我认为本片很棒,和看不见的客人里的男主一样,都是一个满口谎话的超级无敌大渣男!案子也和看不见的客人有点像,都是一个案子里套另外好几个案子。风格也类似,都是几个人各自描述自己的版本,给人营造出一种罗生门的错乱感,让人分不清到底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但和看不见的客人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直接把它说成是印度版的看不见的客人,未免有些不太公平,因为它同样也是一部很棒的片子,虽然除了作家和律师妻子外,其他警察全都丑到不忍直视。
但是结尾的借助作家的口吻将真相讲出来,的确有点太不高明了,最多可以让作家自己坐在飞机上回忆,这三个案子的关联,及他犯案的经过,以他在飞机上邪魅的一笑,以及片中唯一在查案的警察面对新出现的证据的一再怀疑和否定结束。这样感觉会好一点,不会显得像现在这样低级。
本片故事足够精彩,细节和台词虽说不是天衣无缝的严谨,但也很棒了。尤其是把印度警察的懒和蠢,以及各种玩忽职守,不想着查案,就想着怎么偷懒怎么早点下班,领导也不想着查出真相,只想破案立功等,黑出了翔。
片名天作凶杀案,其实也预示了,本片的最后,真凶并不会落网。作家可真是占尽了天时地利,刚好完美地从三个案子中脱罪!完美地把女孩的自杀归结成妻子泄露了女孩的名字,完美地把妻子的死归结成心脏病发的自然死,完美地把律师的死归结成律师妻子和偷情情夫的谋杀。
而且几乎所有对作家不利的证据,全都被他销毁了,就算他告诉了那个警察真相,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也没人会相信他的。
本片改编自印度的同名老片,比看不见的客人早多了,而且据说本片的导演,还是原版同名老片导演的孙子,算是孙子对爷爷的一种致敬。
欢迎关注纯原创公众号:鱼纹
看完闲着,整理了下观影心路给自己看。
一、关于真相
看到一半以为是作家杀妻、偷情男女杀夫的套路,但在作家故事里说到眼镜男回来时便出现了逻辑漏洞:如果眼镜男和玛雅杀了夫,一般在出命案后不会留她一人在家,且他根本没有离开房间的必要,在作家讲述里缺失了男情人离开房间并且折返的合理动机。而在男情人的描述中,因被发现偷情而尴尬离开、因手机打不通担心玛雅安危而折返的理由会更合理一点。
且因个人观影预期剧情走向是作家杀妻,偷情男女杀夫,发现男情人离开又折返的理由缺失时,就觉得我的预设是不合理的。如果作家都能主动杀妻,其人物形象和故事描述基本就很存疑,反而是玛雅的叙述可信度更高。
而且就像开头警探说的那样,一个杀妻的人,这么刚好跑到一个杀夫的人家里,未免太巧。作家连犯两案的可能性更大,不,是三案,包括自杀女孩,作家也难辞其咎。
二、关于剧本编排
1、妻子死因的编排:先给出法医关于凶手是高个子、站着敲的实验推理,让观众跟着侦探信任了法医的判断,再给出妻子死因的法医判断,就可以降低观众对妻子死因的怀疑,设计蛮合理。
2、审讯顺序安排:先审问作家,有先入为主感,大部分人会相信最开始的感觉,加上后面给了很多作家流泪伤心的镜头,误导观众跟着同情并信任作家。之后的顺序都是按着作家叙述、玛雅叙述、作家推反转或求同情的顺序编排,很容易带偏观众注意力,设计挺好。
三、最后作家死没死
最后镜头给了男主的茶特写,喝下去喉结也给了特写,是否为暗示作家会被毒杀?应该不是。第一、该特写穿插在警探紧张的奔跑镜头中,一个在急躁狂奔,一个在悠哉喝茶,一紧一慢对比可以调动观众紧张感。第二、递茶的是空姐,玛雅已被关押,再说她没有职业,混进空姐不太可能,刚好混进作家的航班可能性就更低了。不过我倒是希望有反转,比如用上自杀女孩的父亲这一角色。以为他会在最后复仇作家,我还专门在飞机画面暂停放慢找那个父亲可惜没有,但如果父亲出现也会存在他怎么知道作家在这个航班的漏洞。
四、遗憾
除了父亲角色未被充分利用上的遗憾,还有好多闲笔没用上,白白标记了。
鞋子线索暗示蛮明显,其他细节却都是烟雾弹或者说欠处理,比如作家妻子和律师手机聊天记录,虽然手机被作家扔进了下水道,但手机丢失的线索未去跟踪;比如眼镜男说到给玛雅打电话,通话记录也未跟进;比如提供情报的夫妇,住所附近到底在装修什么,夫妇两人有没有什么潜在故事之类。
或许是因为案件时间安排比较紧迫,只有三天,而且基层警察猪队友蛮拖的。基本线索都得靠警探想着推动,想靠证据逻辑链和他人助力比较困难。
胖警察真的很嘴碎,总感觉说的都是伏笔,又大部分没用上,毕竟是悬疑片,太期待能把伏笔在最后都用上、串联起来的爽感了。
不过也讽刺了基层警察的庸碌怠惰、性犯罪受害者保护不足、媒介伦理缺失之类的社会现象。英国压力那块还有一点点点点霸权殖民与司法公正较量的色彩,不过也只是浅浅地涉及。
总体来说,剧情还行,就是有些遗憾和套路。
《天作凶杀案》:没有爱情、没有歌舞、没有开挂,简直就是印度电影界的一股清流。同样作为一部犯罪悬疑片,它并没有特别离奇或是不可思议的案情。有趣的是,在西班牙电影《看不见的客人》中,主角是在律师的有意诱导下,不断变换着口供以图打赢官司,故事着力于刻画的是人性的阴暗面,而《天作凶杀案》则是两个嫌疑犯在互相指正,互相拆穿中,交替更改着口供,以求洗脱嫌疑,故事更看重的是逻辑与推理。此外,影片在情节的细节方面做的也非常巧妙。两个嫌疑犯每一轮口供,都是对同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进行详细复述,两人的口供在大框架和主线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在一些小细节上却有一些小变化。这就导致嫌疑人的身份在受害人和凶手之间来回互换,让人看着非常过瘾,而与此同时,两名嫌疑人的口供都非常严谨,可以说是毫无破绽,这又让人觉得非常烧脑,大脑会跟着电影的情节与思路来思考,到底谁才是凶手?至于本片中的两个嫌疑犯的饰演者是“马洛萨”和“辛哈”,一对俊男美女。虽然两人明明有颜值,但实际靠的都是演技征服了观众。总体而言:《天作凶杀案》是比较出彩的悬疑犯罪类型片,片中故事全程烧脑,情节紧凑,一次次反转,一次次解密,似乎都在意料之外却都合乎情理之中。甚至可以说这部电影悬念控制极佳,整个剧情的发展过程就如同“罗生门”一般让人难辨真假,是部剧情悬念重重考验脑力的佳作。
在某平台上看了电影剪辑,迫不及待地找来原片看。不得不说,剪辑版剪出了所有精华,不看原片也不会有遗憾。
是冲着反转去的,可感觉每次反转都那么草率那么敷衍。作家编的那个故事,听着太假了吧。一个是家里忽然被陌生人闯入的独自在家的女人,一个是刚刚逃离警察抓捕的嫌疑犯,担心自己的性命比较重要吧,还搞什么色诱;还没有彻底逃离印度之前,作家干嘛告诉警长实情?我还以为,警长会被误导航班号,所以才没抓到人,没想到连这点小心机都省了。诚然,时间有限,巧合众多,可怎么看情节还是有点粗糙。
最后,警长会怎么了结这个案子呢?继续关着玛雅还是放了她?
剧情很有意思,罗生门事件。罪犯与被害人完全两套说辞,都是利于己方不利于对方的。逻辑上还算完整,bug出现的并不是很多,一波接一波的反转很过瘾。 能把自己的设定给圆上。
女主从房间逃到楼梯的长镜头很好啊,身临其境般感受到紧张的气氛。
bug:1、女主逃的时候不应该扯破嗓子般大喊大叫吗?这样被救的成功率能高很多。
2、最不理解的一点是,电视台的主持人凭什么说男主就是杀人犯,没问男主人任何问题,短短两个小时就确定了凶手了?还要全城广播,深怕群众不知道杀人犯就在自己身边?印度警察是神牛哇。超神了。
3、本片最关键的证据是鞋上的泥,丈夫12点回来被害后换上的,但为啥法医也说是20点遇害的?
4、众所周知法医检查是否过量是看胶囊数量的,而不是看胶囊里的药粉剂量。
很喜欢坏人最后活下来的电影,很真实,正义很多时候都是迟到的
其实很多情节经不起推敲,和《误杀瞒天记》比起来还是差了不少。
推理的过程有点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感觉
一个故事用不同的口供反复演绎,看观众更愿意相信哪个版本,话说印度底层警察还在用竹棍抓人,经常在工作时间睡觉。#20180219
警察辦案靠臆想,兇手脫罪靠自信
故事情节还是比较吸引人的,唯一遗憾的结局,最后一个乘客应该是自杀女生的父亲,然后毒杀作家。
印版蓝光原盘
“有人利用真理获益,有人利用谎言,而我利用巧合” 罗生门格局,每个人讲述的都不一样,真相交给观众去猜。演员请就位、坏人逍遥法外系列。
确实是小成本的悬疑推理烧脑片,但是后半程明显发力不足了,总有新的证据出来,刷新警察对于整个事件的认知,但结尾还是有bug。罪犯杀人的时候,死者的老婆特么在哪呢……但印度能拍成这样我已经满足了,至少没有歌舞,我很感激。
为什么最后最后居然不是凶手被抓!!应该再给一个反转啊我的妈!!!我不服!!我不服!!!
终于看到一部没有歌舞的印度片了,结尾反转不错,只是有点急....
虽然也是建立在常规刑侦手段之外的真相翻转,但好在存在的环境是经渲染而成的印度无作为警方环境。电影是一个说服人的过程,主角亲身示范将不同意象组合利用巧合打败真相,是绝佳的心理战,也算是非常切题了。两个主角的的叙述感都不错,这个推理的演绎比被拿来比较的《看不见客人》要好许多。
满眼《看不见的客人》的痕迹。明明有个最大漏洞,男主说他被偷情男砸了,那验一下那个钝物的指纹和血迹不就知道了。要是没有男主的血迹,那就是他说谎呀。。。
看完《催眠·裁决》再看这部,更觉一路都在不断加星。一出罗生门,无非看如何隐瞒与嫁接,这次天平上上下下间,真能越来越引人。分寸拿捏得好,就连喽啰都有戏感。猜得时对时错,很有兴味。院线电影里,也就只有外片能用这种结局了,虽说过于有恃无恐,差点就败了氛围。还好,顺利收尾。
挺好的,很悬疑,最后翻转,真凶逃跑了。
本片确实是一部非典型的印度电影。悬念、谜团、推理、反转才是本片的灵魂。杀人一定要偿命么?答案是逮不到就不用。剧情、对白、节奏推进都相当好。但结局一般。如果多年以后,德夫偶然读了老婆买的涉案作家的新书。然后发现新书里的谋杀情节才是当年凶杀案的真相。这比作家逃逸前自嗨自爆强多了吧……
《看不见的客人》+《误杀瞒天记》,依靠一次次叙述,混淆也寻找真相。把控很好。结尾没有被抓,更赞。
又见高智商犯罪片,可惜无论从剧情逻辑还是细节推敲方面,不合理的漏洞都太多了,制作也相对粗糙,最关键的是整个片看起来非常无趣,讲故事的手法过于平淡,不知道啥时候能出现下一部《误杀瞒天记》啊
1、私心偏爱的反转片,《看不见的客人》式的层层谎言迷雾,两人各执一词的罗生门案件;2、“有人利用真理获益,有人利用谎言,而我则利用巧合”。
一个案件,两个证人,同时也是嫌疑人,故事以此开始!通过悬疑推理,层层解谜,以真相大白结尾!总体而言,摆脱掉歌舞的印度悬疑片还算及格!不过剧中的巴格有点多,且结局牵强,让观影效果大打折扣!
除了印地语跟英语交杂装逼有点烦,整体的套路设置高过那些西班牙烧脑很多,而且比较合理。是的,主演说了,借助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