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真实历史题材改编的电影 看过后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加深我的爱国情怀 而且震撼我的心灵 从开头到结束一直都在紧张的气氛中度过 尤其在中间一场戏 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 更突出的营救时危机重重的使命感 演员的表演更加无可挑剔 老戏骨就是老戏骨 精湛演技 丝丝入扣入目三分 充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对现在这个社会主义的强烈控诉
正在全国各地影院热映的《香港大营救》,凭借跌宕起伏的剧情、精准到位的表演、酣畅流利的剪辑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好评。
看过电影的观众,一定对剧中南华日报主编王雅堂留有深刻印象。大部分观众一般都会如此解读王雅堂:曾经留学日本的王雅堂,在日军的威胁下,丧失民族气节,开始跟日本人合作,并在《南华日报》上刊发日本人的相关信息,后来,日本人要王雅堂到人群中去辨认爱国志士和文化名人,在辨认过程中,王雅堂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与日本人产生矛盾,最后被日本人开枪打死。
上述解读,应该和电影主创的真实意思表达,有很大的差距。光头编剧刘宁波认为,王雅堂在剧中的真实身份,应该是共产党的地下工作人员,至少是暗藏香港受党指挥的进步人士。当然,王雅堂的这个身份,电影主创们并没有在剧中交代得清清楚楚,这正是他们高明的地方。
观众朋友们不妨这样想想:如果香港所有报纸都都不与日军合作,都不刊发日军消息,是不是所有报纸都有停刊的可能,如果没有报纸,叶伟强就没有了“密码本”,行动就得失败。我们应该可以这么认为,王雅堂答应与日本人合作,其实是用暗度陈仓的方式协助营救行动顺利进行;影片结尾部分,王雅堂与日本人争吵的戏,不是因为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而是为了掩护同志而舍身成仁。此解密是否有道理,观众朋友可以二刷电影进行验证。
饰演王雅堂的演员有些特别,他的身份也隐藏着一条有意思的信息。剧中王雅堂日语台词极为流利,让人印象深刻。这些日语台词完全由演员亲自说出,没有后期配音。演员能如此流利地说出如此多的日语台词,这个演员要么是语言天才,要么日语是他的母语。没错,饰演王雅堂的,确实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日本演员,他的名字叫大冢匡将,曾经在《厨子戏子痞子》、《永不磨灭的番号》、《恋人路上》、 《玩酷青春》、 《天安门》、《国歌》、《虎刺红》等影视作品中有过精彩演出。我国的影视剧中,中国人演日本角色很普遍,但日本演员饰演中国角色,而且表现得如此出色,却很少有,这应该也算《香港大营救》的亮点之一.
香港大营救是一件真实存在的事情
但是,这个事情怎么演绎,怎么编写剧本
学问就大了
所以,这种电影都是现有原著,然后再改编
要么就得有个牛X的编剧,然后再拍
没错,说的就是同题材的电影《明月几时有》
看《明月》还不觉得很优秀,但是,凡事就怕有对比
有了这部《香港大营救》,我想,电影学院的老师都有教学内容了,
直接比较《香港大营救》和《明月几时有》就能凑成一节课
一部电影有多好?往往是另一部电影的衬托。
一部电影有多烂?烂的看过的人都觉得浪费时间,不值得为它多写几个字。
可惜了,本片的演员,上了贼船
给大家分享一个刘一君导演版的《香港大营救》地址://pan.baidu.com/play/video#/video?path=%2F%E3%80%8A%E9%A6%99%E6%B8%AF%E5%A4%A7%E8%90%A5%E6%95%91%E3%80%8B.mp4&t=-1
在刘一君导演微博里看到的,和发行版完全俩概念,剧情、人物、叙事策略都极其讲究,可能是刘导的定稿工作版,不少画面、声音没有后期处理,音乐也是贴的。但能看出导演完整的构思和艺术处理,真的和发行版两码事,不可想象,这部电影为何以目前的面目面世。
从导演版和发行版巨大的差异能想得出来电影背后导演和片方之间经历了怎样的博弈,但是不管怎样,我们最终看到的是目前这个样子的成片,这大概也是中国电影生产现状的一个缩影。
这点破事 这种剧情 真是够烂的了 和CHC的水浒系列一样糟糕 完全没有所谓大的感觉 看完就觉得是一件很小的事被人为放大一样 说的想国魂一样伟大 却是一两个特工➕一两个混混轻描淡写简简单单就办完了 这些泰斗们也是历经千辛磨难才逃回来的好吗 尊重一下人家的苦难好不好 本来挺伟大的是 硬是给你们这帮人拍的小气了
刘一君之《香港大营救》:很文艺,很深刻,很火爆
文/笑傲江湖
集导演、编剧、制片人和诗人于一身的刘一君身上带有一股文人的气质,有悲悯和傲骨之心。这种气质使得他的文字,他的镜头变得柔软,柔软中又带着如刀一般的锋芒。就像他的先锋诗人的身份标签一样,总会在镜头里流露出那藏于骨子里的傲气,既是对生活的关注又是对现实人生活之困境的表达,既是敬畏又是对文人身份的恪守。以至于,圈中许多人都称他为“文人导演”。不过,从他之前拍过的电影来看,如《爱情在线》、《一百万》、《留守孩子》、《父子返乡》等电影,都流露出强烈的人文气质,又颇具故事性与艺术性,令人充满了期待。
今年,刘一君又将镜头对准他钟情的“文人”,与成泰燊、颜丙燕等人拍摄了营救大片《香港大营救》。该片讲述的是,1941年底,为了营救被日军通缉的文化名人邹韬奋、蔡楚生、王莹、林哀南等人,中共地下党员叶伟强(成泰燊饰)联手香港混混潘葆荃(梁俊一饰),与日军斗智斗勇,成功营救的故事。透过影片,可以发现,导演刘一君的能力。一方面,指涉的是他建构故事,还原故事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他的“人文”气质的延续力。也就是说,刘一君注重了故事性、艺术性与趣味性,使得这部《香港大营救》呈现出别具风格的主旋律电影,成为继许鞍华导演的《明月几时有》之后,又一部聚焦文人的不凡之作。
具体而言,谈论《香港大营救》,显然得“重回历史语境”之中,因为它标榜的是还原历史事件,更是为了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虽说,1941年底香港沦陷,滞留香港的数百位中国内地文人、学者、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在日军的追捕下,危机重重。但是,刘一君在处理这一背景时,只是截取了营救邹韬奋、蔡楚生、王莹、林哀南等人的事件,展开一场包含了中共地下党员、国民党和日军的三方势力,从而窥探出创作者的叙事策略。这种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适当的选取,成为了《香港大营救》故事性的绝佳看点。导演刘一君为了强调影片的饿真实性与刺激感,并且减少历史的疏离感,通过悬疑的首手法,展现出叶伟强营救的紧迫感、邹韬奋、蔡楚生等文化人逃离的紧张与焦急感,乃至日军疯狂屠杀的血腥感。最终,完成了“大营救”的历史书写。
此外,在影像和镜头的处理上,刘一君仍然花费了一番心思,透过历史背景的布景,颇具力量的视觉冲击力,以及灵活自如且快速切换的带有节奏感的镜头,完成了《香港大营救》的“火爆”之气,“人文”之魅。例如,在叶伟强带领大家逃走时,他留在最后的战斗,无论是飞檐走壁,还是横空飞跃,都在枪炮中一一完成,伴随着各种镜头,呈现出营救前后的风雨历史,以此为我们带来一场扣人心弦的营救。与此同时,这“营救”本身就带着“人文”的(或者说“英雄”的)气质,而这种“气质”正是导演刘一君本身所带有的。
从诗人到导演,这些年的刘一君有一点始终没变,就是对中国现实、中国历史的关注与书写。这种书写,使得他的身上有一股“老派中国文化的情怀”,有责任,而且还浪漫。在电影《香港大营救》中,刘一君用一颗匠心,用故事性、艺术性的真诚而清醒的姿态完成了历史的书写,透露出强烈的文人气质与浪漫气息。
颜丙燕演技依然是拔尖的。。成泰燊的武戏有点跳。。。我真的高估了剧本和导演。。。一群文化人演的不如混混出彩,主旋律的脸谱化太严重。。。本来算是贡献30块为爱国电影做贡献吧。。。结果回家一看上映当天出高清资源,真是mmp的操作啊~~~~隔壁捍卫者不学一下?同样是抗日国军抗的网络平台都上不了?
只能说,有些题材还是要靠靠谱的港片导演才行。
剪辑不好,逻辑混乱
中规中矩吧。
颜丙燕好厉害;点映。
开头节奏经过剪辑处理后还比较出彩,结果后面实在拍得太烂,救不回来了。。。。
电视电影的派头。。。焦点在打斗就打得激烈点好看点嘛。。。
这种公然伪造历史的片子不看也罢!茅盾等人抗战期间从香港赴广州、重庆等地都是国统区,谁对他们下过毛线格杀令??
剧情太弱,海报很丑,完全电视剧质感,很多景别非常舞台,配角台词很多话剧腔。对不起两位主演,网络电影居然院线和网络同步上映,五月档期也算是令人无语。
没有明月几时有文艺 电影拍出了电视剧感 反正没感受出介绍中惊心动魄 跌宕起伏的感觉
有颜丙燕,成泰燊这些人演这么一个主旋律电影,其实没什么奇怪,不过。上映当天就能在爱奇艺看,但又没有评分。那后台应该很硬啊,看来是在一次强调,有现在的日子要多靠共产党。表现一下人家当年是多么的重视文化人。
实在不忍心给两星,但的确不够高超。矛盾和人物刻画不够动人,过于简单。但原本可以更有趣。电视剧演绎。许教授好讨厌
因为是电影,所以结局非要整这么一出聊表悲情是吗?脸盲了半部片,终于认清了,结果人家领盒饭了...
相信一半就等于全信
1星给单位组织观影。1星给文化人。
线索并不明晰,主角人物并没有立起来,然铁骨铮铮,在乱世中,我们能依赖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我们自己独有的民族身份,只要朝着光明方向,和同道人携手并进,我们就能走到康庄大道。我们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国家,国家的建设者正是我们自己。我们要为自己每天的行为负责,为自己做出的成就骄傲。
香港沦陷,寻找邹涛,就地正法?
这部片基本上和《明月几时有》是一个题材,但是那个是文艺范,这个是蛋炒饭。这部片让我想起了住在深圳的日子——江面巡逻船来时,那一句港普“趴下~”,让我穿越回超载的小巴上。依然是抗日神剧1:10都打不死的节奏。成泰燊搭颜丙燕不错,可惜来错了片场。
像是电视剧直接剪出来的
无论是文化名人还是流氓混混,无论是梨园戏子还是军统间谍,无论之前做什么,面对共同的敌人他们只有一个身份,那就是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