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医院很好啊,前几天刚刚提出要看《综合症与一百年》。有时候我也想住个院,可惜这事不由意愿。“倾圮荒废的庙宇符合要求,因为那是有形世界的最小部分”。在决定下来这个空间的时候,情节就不重要了,这是否能作为第一幕这么烂的借口,它什么也没讲出来。空间以外,第二重要的是面孔,它俩证明了时间非线性,而是整体存在,每个位置都离散,所谓飞矢不动。
归乡、薄荷糖、杀人回忆、华丽的休假。电影是什么,一个目光连接下一个目光。胶片时代的爱情只记录脸,它没有声音,是不在场的爱情,是朴海日的视线。如《咏鹅》里说的,朴海日长相暧昧,可男可女。整个观影体验是上升的,有所启发。只可惜第一幕力量太弱,拉垮了最后的画面。其他部分是先在场,后离场,企图以此反思最后一幕河边的先离场后在场。废胶片的段落余味并没有凝视不在场那么强,博尔赫斯的中文念白则完全冷不丁地出现,同那句关于爱情的问题一样。他想让我们知道博尔赫斯在《长城和书》里那类辩驳,但又不能太明显地抖露。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推断,一切形式的特性都存在其形式本身,而不在某种假定的“内容”上。这和贝内代托·克罗齐的论点一致;佩特也早在一八七七年就断言,一切艺术都追求音乐性,而音乐只不过是一种形式。音乐、幸福状况、神话学、被时光消耗的面孔、某些晨暮时刻以及某些地点,都想告诉我们什么,或已经说了些我们不该丧失的东西,或正准备向我们传达信息;这种尚未产生却即将来临的启示,也许就是美学的事实。”-博尔赫斯《长城和书》
非常造作,非常有趣,非常诗意。 第一场:爱 精神病院里黑白色故事。 第二场:胶片 空镜头搭配博尔赫斯《长城和书》、周璇《月圆花好》、尹东柱《到凌晨时》,呈现“爱”的时空背景与奇迹瞬间。 第三场:他们 用四位主演以前拍过的胶片电影《杀人回忆》(朴海日)、《薄荷糖》(文素丽)、《华丽的假期》(安圣基)、《归乡》(韩艺璃),剪辑出默片,交代“爱”的前情。 第四场:再次相爱 “爱”的回放——重新来过。这次,抹去人物,只留下彩色画面与画面外的对白。 将电影的故事、画面、色彩、表演、声音等要素分离并重组,是什么? 张律(我自作主张替他说):爱情。 爱情的本质,是什么? 张律(我自作主张替他说):但识琴(爱情&胶片)中趣,何劳弦上声。
第16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6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胶片时代爱情》,下面请看前线追忆过去时光的人们将一切撕离又重组的评价了!
Spy Liu:
导演在玩电影,看的人也在玩电影。
果树:
实验性好强,但又是那种观感本身比较舒服并且很有文艺感的实验性。
Xavier-耐观影:
除了第二幕借鉴《杀人回忆》和《薄荷糖》比较有意思,其他几幕先锋到不忍直视。
赵小毯:
胶片、时代、爱情。越往后面,张律玩地越high,实验性地尝试却没有感动不和谐。70分钟献出了对电影的情诗。
非有想非无想:
对胶片电影几大元素的解构,这才是一封写给电影的情书。但是,真的很好睡,空镜怎么能忍住不睡,70分钟不断睡着回看也会拉成140分钟罢了。
Her Majesty:
戏中戏、念诗配运动镜头、电影检索、默片、首尾对位,理念繁多,只不过玩得太文艺青年水平了。在胶片里,我们在数码摄影机里认识中的韩国发生了变化。
布谷卟咕:
在没有怀旧情感基础的前提下很难看下去。每一次拆分通过强调不同的技术手段讲述不一样的故事,但我从抽象缓慢的,完全没有我能联系的情感和回忆的画面中找不到乐趣,拍电影不是1+1=2的完美控制。
迷幻松饼:
我既不懂胶片也不懂时代还不懂爱情。毫无美感的实验作品,除了能看到导演把电影元素折腾来折腾去,没看到任何让我有思考的内在东西。导演对精神病人的理解就是会弹空气吉他,无缘无故地大叫,在精神病院随意游荡和玩追逐游戏,呃。
欧.尹:
把要素抽离重组,又撘配了些不相干的诗篇戏乐,就有爱情了?全片只有两把椅子那个镜头让我感受到了些许诗意,其他所有镜头甚至像是一个影迷在自我陶醉地拿着手机随意拍。把杀人回忆这些电影直接塞进来也就罢了,姑且算是在致敬或恶搞吧,精神病人互相追这种玩了八百年的老段子也用进来算是怎么回事?
热可可加盐:
对于电影的暴力拆解在前三部分将色彩、主体、声音分别剥离,并在第四部分自反地(甚至有点博尔赫斯地)对空间和时间进行回溯。但“情感表达”凌驾于“实际表现”之上,以元素引出解读空间的意图过于明显。如果一部电影的趣味完全藏身于表面的形式主义而缺乏内在张力的话,那只能说导演,这个电影不能这么拍.....
鲍勃粥:
近乎失控,甚至一定程度上已经失控的一场作者游戏。除去对图像本身的解构和重塑之外,数个洗手台前的镜头似乎呈现类似对于胶片的处理步骤一般,如暗房一般。中间对于《杀人回忆》《薄荷糖》的重构甚是有趣,文本的多样性从外界文本到内部文本的变体,被张律信手拈来,形成对电影史的轻松对话,默片的形式使得这样的互文不是后置而是先置。物体性和光的自我展现。
子夜无人:
70分钟时间里完成对电影格式更迭史的构建,胶片是被淘汰的、黑白是被淘汰的、默片是被淘汰的,连同导演在片场的绝对话语权也是被淘汰的,以及围绕张律他自己的身份迷思同样是被淘汰的。所有已经报废的边角料重构成这部电影,从某一刻起,不要演员、不要画面、甚至不要镜头,那些原本附着在镜头之上的怨灵又活了,那些所谓的经典韩影落在他手头好像捡来的,而说到底,能做人的,谁愿为伥鬼呢?
#FIFF16#无人知晓单元第6日场刊将于稍后公布,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庆州》《春梦》映后交流:“影片中某个地方为什么这么运镜这么拍,我也说不太清楚,只是我在这个空间的感受,我如何感受这个空间,我就如何拍。”听导演一席话胜过看十篇影评,也让我第一次学习到独立导演对于其电影是怎样的个人化。不要过度揣度某个细节,有时真的是不知缘由的个人想法而已。 《福冈》映后交流:“时间没有意义,只有时间形成记忆时才有意义。”这恰巧点醒了我,电影中混沌交错的时间线带给我的奇妙感受。 我很喜欢《胶片时代爱情》,映后还没交流导演首先发话说“感谢你们坚强的毅力看完了这部可能让你们失望的电影”,我内心大喊“一点都没失望,太有趣的电影了!”第一回黑白转有色的瞬间,第二回声画分离的新鲜感,第三回在大荧幕上短短出现的《杀人回忆》《薄荷糖》,第四回结尾无形的吉他演奏。《胶片》是所有作品中最私人的一部,它把导演的“怪”展示得一览无余。但这在我看来,是有趣,电影是有趣的电影,人是有趣的人。“我在那个空间里的感受,就是我拍出的东西。” 最后,张导说:“导演和观众不需要太相互在乎,不用故意讨好迎合也不用故意疏远,一部电影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总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就像深巷里的卤煮店,那个味道有人喜欢,十几年都是回头客,有的人不喜欢,闻味道都绕着走,卤煮店开了几十年,还是那个卤煮店。”深以为然,敬佩。 (感觉张律导演是个可爱的人,说话很慢很慢,两场放映间隙一个人去光谷遛弯,交流结束后坐在大厅的小桌旁喝饮料)
摧枯拉朽的主观空镜。开篇“ please set your ssreen to 16x9 ”。将色彩、画面、表演、镜头逐一去除,对应胶片、时代、爱情的主题。最好玩是用经典胶片电影片段混剪重新叙事。很有趣。
形式是有趣的。关于黑白与彩色,可见与不可见,有声与无声,胶片与数字,影像的重构,人物的剥离。好处是多元的,空间更加清晰,也可以容纳更多想象,人物如同幽灵一般神秘……然而一切的一切最终又都服务于一个目的,让观众更聚焦于胶片本身的魅力。但还是觉得放弃展现人物的张律是自断双臂。
三星半//#大路//实验性与趣味性相辅相成//好玩的成分更多 这一部里导演对于时空重建的好奇堆就成有趣//“电影的现场也是一种权力的结构。”//剧组就是个时期限定的夏令营//谁能想到七十元还能在大路看到默片版《杀人回忆》和《薄荷糖》和《华丽的假期》和等等呢//是导演对电影的自我反思
张律的实验之作,胶片时代爱情,没有故事。
与其强调实验性,不如讨论趣味性。四场让我看得大呼过瘾,极其享受,完全是我的口味!第一场是古怪又精彩的戏中戏(色彩切换),第二场用极具流动性的空镜记录医院空间,第三场把家喻户晓的韩国电影重构成默片(与第二场中的意象勾连),第四场在无演员的情况下用相同声画进行富于变化的叙事。实在展现出电影人在资金等限制里所能达成的最大创造力,映后交流也说明导演必须拥有对环境敏锐的感知力。这么多天的映后谈,归纳起来两句话:1.从人物出发;2.随性地创作。
张律不知不觉成为了“洪常秀二代”,但,问题是,一个洪常秀已经足够了,韩国似乎不需要第二个洪常秀。
【UCCA·张律作品展】非常有实验风格的影像。第一段只是简单戏中戏与黑白转换;第二段用过期胶片摄录下诡异的段落,配以诗歌文字旁白;第三段抛弃叙事和场景拍摄,用演员曾出演的电影素材删掉音轨、重新剪辑并配上台词;第四段再抛弃掉演员,只有场景,重新演绎。并在结尾与首段形成互补呼应。银幕上看到《杀人回忆》《华丽的假期》等我很喜爱的影片被恶搞成默片,有点意思。最后一段虽无演员,却仿佛时刻能感受到幽灵般的表演画面。结尾画龙点睛,余音袅袅
影像叙事,碎片延续,错位拼凑,声音重构,是为爱情;另外还有博尔赫斯中文版节选之焚书坑儒和筑造长城互为抵消,玩得挺溜挺开心
有趣
你向前门奔跑,我从后门逃逸。无论哪条路,都通向自由。
《华丽的休假》安圣基,《杀人回忆》朴海日,《薄荷糖》文素丽,《归乡》韩艺璃,共赴胶片时代音画分离的爱情质感
张律真是适合我们这种无聊沉默内心又风起云涌的人啊 杀人回忆那一段太搞笑了
韩国导演真是会玩儿形式,前有洪尚秀《这时对那时错》一个故事讲出两种况味,这边张律干脆来了个音画分离,任观众脑补场景,意思倒是挺有意思,不过情感方面还是隔涩了些。
嗯,没劲透了。
3.5;「“人们厚古薄今,我和我的刽子手无法改变这种状况,但以后可能会出现想法和我相同的人,他会像我一样毁掉我的长城。那人抹去我的名声,却成了我的影子和镜子而不自知。”始皇帝筑城把帝国围起来,也许是因为他知道这个帝国是不持久的;他焚书,也许是因为他知道这些书是神圣的,书里有整个宇宙或每个人的良知的教导。焚书和筑城可能是互相秘密抵消的行动。目前和今后我无缘见到的在大地上投下影子的长城,是一位命令世上最谦恭的民族焚毁它过去历史的恺撒的影子。」语出博尔赫斯《长城和书》。张律也玩了一次结构回环和致敬,第二段可美死了。
“导演,我也觉得电影不能这么拍.....”
爱情的单一主观盲目不可信,而电影是通过多项元素集合在一起编排的,被拿走了一卷胶片令其不完整,就像焚书坑儒后的历史,但通过重新组合拼凑,那些缺失的还会找到本该原有的记忆。张律的实验性电影,怎么解读也不为过,韩国经典电影大串烧的默片改写,满场抑制不住的憋笑,尤其小白脸时期朴海日的《杀人回忆》。朗园林象词语展映。
这太深情了。“在拍摄的系统里,是导演去做决定的。然后那些群演、演员们的思想因为那决定而消失。既然消失的部分已经消失了,那些消失的东西和那电影,在之后到另一个现场里面的他的情绪又会怎样呢?会起什么作用呢?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所以才拍的。”
电影被导演玩出花来,前面半小时还以为我又离文艺这个词远了一步,结果看到后面愈发觉得精彩,把胶片电影中的故事、镜头、人物表演和声音色彩通通分离出来,用先锋实验的前卫方式去回忆往昔,看完之后真是意犹未尽。
这电影我看了一个礼拜,因为我在第二章“胶片”的空镜中睡着了五次,这一次之所以看完,是因为我是一边儿啃鸭头一边儿看的。好吧,我只能说太实验性了,以致于我啥也没看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