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荒诞喜剧的类型吧 细看会觉得有点恐怖 其实描写的都是很casual的港人生活 每年都去香港所以能很清楚地感受到那种拥挤感 不断的大楼从夹缝挤出来 混乱忙碌争吵的家庭 高物价和低收入 压力无处不在的感觉 总体还行 但只能说是还行 阵容倒是很经典港片
全片充斥的都是城市焦虑 大城市常有的问题 将要崩塌的家庭 很平常 很窒息
上来看了一眼才知道内地版本改了结局 怪不得觉得连接性很差 感觉港版的更无力
看的还是国语配音 💢
为何难忘?因为看完后决定以后都不看电影了,太伤了,连睡觉都嫌吵的烂片,叽叽喳喳吵吵闹闹烂的印象深刻极了,感觉这部影片完全有实力让我对所有电影绝望。看完之后那种失望和绝望感,至今记忆犹新,真是太惊了,但不是惊喜的惊,是精神病的精,是惊呆了的惊,还我票钱,还我车油钱,还我时间,还我对电影的那么一点点期待……
继续记录豆瓣观影团的足迹,对港片真的没有抵抗力,尤其是喜剧或者犯罪悬疑类的,冲着导演和强大的演出阵容,也一定要去院线支持~
舞台剧改编的电影,总不会太差,尤其还是张达明的戏,看到很多影评人觉得这个戏很吵,是真的,从头吵到尾,但超级真实,从开头切入的“本周全家省钱记录”,全面展现了香港中产(也可能是中下)一家的生活~为了供楼,香港人可以多拼?吃过期食品,拒绝一切活动,一个人打三份工,为了一点零钱在菜场上跟人大打出手……那套房有多大呢?祖孙三代,五口人,目测60平米到头,五十年的贷款,上有恶邻,下有疯子,这居住质量,在内地估计一般人都会拒绝,人家一家还其乐融融,为啥?因为有一扇可以看到维港的窗户,四舍五入就是海景房了呀!香港人民对房子的执念,远比内地人民要严重。因此,当有一天,一个钻体制和法律空子的家伙突然出现立了个大广告牌挡住了海景,后面发生什么事儿我都不意外~只是吵架就觉得受不了,哈哈哈,要不杀个人?
据说香港和内地版本对结局的处理是不一样的,我也觉得是,9120年了还有如此其乐融融的大团圆结局——共享广告牌,风景无限好?别逗啦~等港版出来要二刷一次,看看是不是和心里的结局相符~突然想到,那些觉得吵的,会不会看粤语版好一点,毕竟我从头到尾听下来只觉得心酸~
在香港这样一个寸土寸金的城市,吴镇宇一家五口,三代人一同蜗居在一个拥挤、嘈杂且高龄的老城区旧楼之中,看起来破旧无比的房子却让全家背负上了三十五年的房屋贷款。
邻里、家庭之中的矛盾不断,唯一能够让全家人感觉到一丝慰藉的便是家中那扇对着海边的窗子,遥遥望去涛涛海浪安抚了每个人焦虑的内心。
每一个人物,都不是一锤子决定他的好坏。
楼上的猪肉佬, 每天都要剁猪肉,哪怕可以做排骨、肉片、腊肉,他都要按着自己喜好来,吵到楼下也不管,这么一看,作为邻居,他是属于让人讨厌的那一类了。但是,镜头一转,他会每天给楼下的野猫喂吃的,甚至哥哥在录歌的时候楼下的猫叫声,他可能是下去看了,才会被哥哥砸到。所以,对主角一家来说,猪肉佬是坏邻居,但是他本人,有另外的一面。这么想,或许,他每天都要吃肉饼,是因为只有这个时候,才会有人来看他,哪怕是来吵架。
“反派”为了赚钱,竖起巨大广告牌,挡住别人海景视野,各种诡辩,甚至到最后还想到了通过这个办法毁了别人房价,从中赚利。但是,工作被朋友背叛、父母相继在其人生低谷时离去、看到主角一家的温暖想去自杀(最后不敢),甚至妹妹都说“他一定是小时候被欺负,现在来欺负我们”,一个又可怜又可恨的人。
主角一家,争吵不断,但是谁又离不开谁。爸爸是辛苦的,一个人养一家五口,还要调节家里矛盾;妈妈是忍耐的,19岁开始普普通通地做个黄脸婆,不去旅游,不买漂亮衣服,照顾老爷、照顾孩子,生活只有眼前的家里长短,甚至还要继续忍耐20年;哥哥老大不小没有工作,一口毒舌,但是一伤害到家人就紧张不已;妹妹青春期学生妹,但是能给别人顺利接生这事是真的蛮厉害的(原版的镜头是一地血和手上血淋淋的婴儿);老爷虽然身体不好看似负担,但是时刻想着为家里人骗保,心态乐观。最后一家人杀人也是非常团结一心地按手按脚。(原版没有做梦,实际是先有爬天台再有晚餐杀人)
不考虑道德正义,因为里面本就没有,只有被生活挤压下的人性。每个人行为,都能找到理由,再不对的事,也只是多原因导致下的顺其自然。最后一家人坐在精神病院的长椅下,望着比以前更大更宽的海景,也算是实现愿望了。
《家和万事惊》,大约两周前看的电影,贺岁片皮囊下挥之不去的 cult 味,浓到苦涩的表达欲,令我神经亢奋了一整夜。片中卢氏一家三代五口同住一屋,终日家嘈屋闭,供满遥遥无期;旧楼中充斥三教九流,猪贩、烟鬼、暗娼,噪声异味叫人无法喘息。在极端局促的空间内,边界感荡然无存,人活得不再得体,时常丑态毕露而不自知。师奶为争一条鱼当众厮打,赢了也不忘掰下鱼头诅咒对方死无全尸;子孙为拥有一间独立房间而恨不得老人去死。每每紧张浮躁接近极限,窗外海景成为了稀释全家戾气的唯一心药。直到一天,这种平衡被一块广告牌打破。王小财租下对面天台屋,在庭院架设巨型广告牌,以规避昂贵的楼宇广告费,亦因此断送了卢家的海景。 当人性越过忍耐极限的临界点,对周遭事物的反噬,无疑更具戏剧性。广告牌事件后,卢伟文投诉无门,政府部门推诿塞责,邻里之间充耳不闻,甚至召开居民大会,街坊一听到无免费饮料派发便作鸟兽散。平日性情温和的一家之主再也无法支撑,情绪阀门失控,将怒火狠狠撒在租客身上,动作一气呵成,酣畅淋漓。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卢家众人悄然对王小财动了杀心,认为只要他一死,事情便一了百了。 《家》剧本呈现出辛辣刺激的高对比度——强行动性、弱概括性,语言干净利落,叙事却意味深长。例如片中卢伟文向父亲哭诉一幕,卢父突然从轮椅起身爬上桥边,伟文见状忙将父亲抱下。卢父自知久病连累家人,问何不任由他寻死。卢伟文半晌不言,说,「满街都是闭路电视,我不想坐牢。」卢父沉默良久,又追问,「如果这里没有闭路电视呢?」这次伟文没有回答,默默将父亲推回家。不过观众自会明白,伟文对父亲是既爱且恨,而卢父则对亲情心存希冀。作者将伏线深埋于人物行动和情节布局中,毋须透过人物语言和盘托出,不似某些发育迟滞的文艺戏,动辄「人是如何如何」,只为掩盖毫无血色的表演。 「一枝竹仔会易折弯,几枝竹一扎段折难。孤单实太惨,团结方可免祸患。」五十年代粤语残片《家和万事兴》中带有正向价值和教化意味的插曲,被用于集体施暴时的摇旗鼓噪。卢家情绪高涨与王小财气绝而亡的时间重叠与势态反差,令戏剧张力到达巅峰。这固然是作者极力营造的对比效果,又或者片名《家和万事惊》本身便是对前者的一次谐仿。而这种谐仿所指向的,也许是某种善恶辩证。 善恶的模糊、摇摆,是剧本另一高章之处。人性本守恒,我们所认知的善恶从来不是一个纯净的概念,而是一系列动机、行为与影响的混合物。我信一个人既能发自内心为善,也可问心无愧作恶。片中王小财自私、可恨、无赖,当他哭诉自己父亲早亡,母亲双目几盲时,九成观众认为他做戏,当中又有九成暗哂演技拙劣,唯独是原本磨刀霍霍的卢家人哭得眼泪涟涟。当夜深人静时,王小财站在天台边欲轻生,打开钱包,里面赫然是一幅白内障母亲的相片。不着一言,观众眼镜便跌了数次。善与恶,或许根本就无法厘清,终是应了那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 私以为小小美中不足处是儿子没有将猫杀掉,个体的残忍完全可以是一次集体暴行的预警。 ■
纯为吴黄袁张古组合加星,如果还有刘青云,就更好了。故事不错,就是没拍好,散的厉害,就是内地网大水平,香港这种流水线制作真的落伍了,太糙,糙的没眼看,这种粗糙的拍法全赖内地剪辑版是不负责任的。
彩蛋里可以发现导演为了过审做了很多牺牲。港版结局应该是全家一起干掉了古天乐吧。可惜,和谐了太多。
聒噪
看到一家人吵吵闹闹的,实在太有共鸣了......
大概房价问题是最能引起陆港两地民众共鸣的话题了吧,所以影片在创作立意上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依旧是港产喜剧太过粗糙和胡闹的问题,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就完全是都市家庭剧的水准。当然,如果不是大陆版的和谐结尾,本片是可以给到三星半以上的,另一个问题是,电影基本上还是请了一帮电影咖验出来的舞台剧。出于对邱礼涛导演的情怀,勉强三星
算3.5星吧,其实有点可惜,结尾被改了。张达明的经典舞台剧剧本+野兽导演邱礼涛,好一出讽刺大戏。房奴压力、邻里纷争、违规不作为、老实的中年人,负能量汇聚爆发,走势完全可以是喜剧版的《维多利亚一号》、住房版《的士判官》。但结局还是比较和谐,原因自然懂(倒是更加讽刺了)。整体水准还是可以,这才是纯港片应该有的样子,神仙阵容加分,吴镇宇黄秋生同框,总觉得下一秒吴镇宇要变斯文禽兽,黄秋生就要回归八仙饭店。。。
一种情绪堆积而非情绪累积,本来应该像搭乐高积木一样的,结果现在就是叠蜂窝煤。还好看的是粤语版,邱礼涛太行活了,明明技术过硬,却硬要吊儿郎当的,好想采访一下他是为啥。
看起来很奇怪,剧情浮夸,笑点尴尬,就不是电影。根本没必要改成电影,如果不是这几个演员撑着,早垮了。
改编自张达明93年获奖剧本的舞台剧《亚Dum一家看海的日子》,内核硬,笑点密,绝对是疲软港片市场下的诚意与惊喜之作。一家五口各显神通,“家和万事兴,家衰吵不停”。电影聚焦底层百姓生存处境、维权困难等现实问题,采用cult片的叙事诡计,最终达成「嬉笑怒骂皆文章,酸甜苦辣是人生」的高级喜剧叙事效果。久违的全HK卡司阵容,加上一众熟悉的黄金配角,共同煲出一锅地道的港片喜剧靓汤。黄秋生、吴镇宇同框活久见,靓靓袁咏仪变身煮饭婆,古天乐从头呆萌到尾!突然发现,一家人整整齐齐才是港片的永恒的主旋律。“现在的世界很恐怖,只有家人能保护我们”
这部片看得我好累啊😔两星给出现的明星,幸好我只花了10元……
贫贱夫妻百事哀……
感谢豆瓣观影团~!剧本改编自张达明的舞台剧,在如今遍地是合拍片的当下难得能看到的纯正港产片,能看到吴镇宇和黄秋生同框对戏不知道有多开心(而且这段非常搞笑)。电影名其实还可以叫《一块广告牌》哈哈哈。以荒诞喜剧手法将买楼穷,供楼耐,投诉难等一系列无办法“上车”的香港小市民心酸拍得非常过瘾,客串个个都是惊喜,但喜剧的内核其实讲的都是悲剧,就算是一家之主也总有撑不下去的时候,但“一枝竹仔易折弯,几枝竹一扎断节难,心坚似毅勇敢,团结方可有力量。”那些烦恼的,霉运的,伤心的,总会过去的。
一块广告牌挡住了他们的窗户,让他们失去了海景和阳光,失去了化解隔阂的依靠。但与此同时,也正是因为这块广告牌让这样一个总是吵架、总是产生矛盾的家庭转为同舟共济、共同克服困难。他们应该感谢王小财,因为王小财让他们变得团结起来。或者说他们应该感谢自己的团结,所以才没有被王小财打倒。直到最后他们也没有成功通过法律途径拆掉广告牌,但是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了生活的辛酸和美好,重新认识了自己,也更加热爱家人,这就是这件事的意义。PS:内地版改了结局,是无奈,也是遗憾。
卧槽!终于在大陆院线看到一部没有内地演员的港片,而且,吴镇宇+黄秋生,再加上袁咏仪和一众黄金配角,超级满足。即使有舞台剧蓝本,还是处处体现着邱礼涛早期“本土性剥削电影”的作者存在,像人物被外部压力逼到崩溃状态时的戾气,以及一些惊悚手法的使用,完全从《的士判官》里延续而来。而非B级片属性反而使得社会观察充分融合在喜剧土壤里。(“本土精神/特色+煽情”真的是独属于香港电影且无法被模仿的杀手锏)
假哭了,角色都是神经病。只能理解成“反讽”,演得越假越好。
比想象中好看很多,前半部分在荒诞性和现实讽刺的把握上极其出色,依托于话剧的基础呈现出了电影感的最大化,几段室内长镜头颇见功力,遗憾的是后半部分的剧作急转直下、过长的梦境展现拖慢了节奏,莫名其妙的结尾总让人觉得影片遭到了剪刀手的无情删减,不过这个年代还可以看到如此鬼马并且纯正的港片还是很难得的,努力一下真的没准儿就是中国的《家族之苦》系列了。
镇宇哥也该拿一回金像奖影帝了吧。
纵然有张的文本筑基,但依然是邱的电影,以态度和情绪作为“粗糙”转场的节点,在一片荒诞苦笑中声讨,形成激烈潦草的“战斗缴文”观感。仍旧是九十年代“过火癫狂”式的愤怒,却掩盖在了尾声一幕幕细思极恐的表面和谐下(就内地版而言,港版更为直接与狠绝),当类型的盘越接越大导致个人表达越来越少时,如此策略,对于一直保持思考的长发邱来说,或许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过于舞台剧,演儿女的两个年轻演员用力过猛(但女孩迷之像吴镇宇X袁咏仪,特别讲道理),老黄演得最好,特别好,以及太久没看到的达明,冲着吴黄张林同台再附一个充值送的古天乐以及一大堆老伙计怎么也算是值回票价了。本来想吐槽后半场一泻千里不讲道理,但刚刚得知这是阉割过的版本,先打三星观望,如果真的看到传说中的原始版本,那是值得四星甚至更高的。
香港人民压力极端表现,全片几乎都是抱怨,看得很压抑,说是喜剧但是一点都不搞笑,剧情很套路。说吴镇宇用这片拿影帝是在搞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