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人是无法准确的谈论自己的历史的,因为如果他们站在美国的土地上谈论历史,他们大多数谈论的主体应该是印第安人,如果他们要站在美国人的角度去谈论历史,他们谈论的应该是欧洲殖民史。不论怎么谈论,最终的结果都是很尴尬的,因此,历史对于美国人来说,只要是你谈论一下,总是会显得顾左右而言它。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谈论的就是美国的一段历史,这段历史中充满着血与泪,充满着命令与征服,充满着一方对于另一方的屠杀,本片就是《西部开拓史》,一部看上去荡气回肠的美国史诗片。
《西部开拓史》聚焦的是十九世纪美国人从东部开往西部的过程中遇到的艰难险阻,他们克服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强盗横行和印第安人等不利因素,最终将荒蛮的西部开拓成为属于现代美国的标志性区域。从这样一场长达半个世纪的开拓史中,我们可以一窥美国人眼中,自己的发家史。
本片上映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这是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主流之下,美国奉行的价值观是开拓以及不断地对于亚洲事务进行干预。我们所熟悉的越战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干预亚洲事务的产物。而在美国大肆干预其他国家的事务的同时,自然需要有一个名正言顺的借口来为自己的行动找一个理由,而纵观《西部开拓史》,本片中阐述的观点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借口。
《西部开拓史》开拓的自然是西部,这里要明确一个观点,西部是谁的西部,西部真的属于现在的美国人吗?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是原来的欧洲的英国人的殖民地,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开始,英国的殖民者们逐渐的拥有了这块沃土的所有权,一直到波士顿倾茶事件,英国殖民者内部发生了分裂,一部分英国人占据了美国后作为自己的新国家,并以此来抗衡英国人的殖民统治。于是,莱克星顿的枪声响起来,华盛顿后来宣布美国成立。
美国是美国人的美国吗?自然不是,美洲大陆上的原住民是印第安人,他们才是应该对美国本土拥有主权的主人,然而当英国殖民者们占据了美国这片土地之后,印第安人自然成为了眼中钉肉中刺。而《西部开拓史》中的印第安人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他们烧杀劫掠,无恶不作,他们肆意攻击西部的移民者,且大肆杀戮。这群人被描绘成了恶魔,并以此来衬托出美国白人的善良与勇敢。
白人们不畏艰难险阻,千里迢迢地从生活优渥的东部来到穷山恶水的西部,并将西部开拓成为现代最能代表美国的地方。这种精神用在别处自然是不必说,但是用在对于别人的土地侵略上就显得欠妥当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对于越南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武装干涉内政,并在朝鲜战争结束后,继续让意识形态方面的战争在越南发生,对比《西部开拓史》这是多么似曾相识的场景啊。
占领了西部的美国人将印第安人丑化,进而将印第安人的屠杀进行了合法化,最终导致原本的原住民在美国白人的屠刀下奄奄一息。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开始,1500年的印地安人口就有3000多万,而本片中的故事线中,一直到1890年,印第安人只剩下38万。这样将近一百倍的灭迹,很难说是正常的人口演替。美国在美国这片沃土上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然而在本片当中,杀戮印第安人倒成了政治正确,因为印第安人被塑造成强盗,劫掠者,匪徒等等。
第二次英美战争的英雄安德鲁·杰克逊将军后来当上了美国总统,他在第二次英美战争期间就宣布:“有必要灭绝全体印第安人部落”。南北战争的英雄谢尔曼将军说:“我见过唯一的印第安好人,就是死人”。南北战争后,获胜的北方军队无事可干,讨伐印第安人就成为另一场战争。南北战争后的北方士兵去西部开拓发展正好印证了这一理念。而且你很难想象到这是一国总统对于本国土地上的原住民的态度。
时至今日,印第安人人口只剩下几十万,而且美国人将大部分肥沃的土地抢走后,只划归给印第安人一些林地,并逐渐地用各种各样的政策慢慢的让印第安人逐渐的衍化直至消失,最终印地安人数量剧减,他们失却大片的土地与尊严,却只能生活在美国政府划给他们的保留地内。
历史不容篡改,但是一个族群一旦失去了说话的机会的话,自己的历史就会被人扭曲甚至是改写。时至今日,西部片虽然已经是一个昨日黄花一样的影片类型,但西部片彰显的概念却一直残存至今,牛仔,枪战,印第安人。一部美国的发家史,死了多少印第安人。美国人大可以说这是他们开拓进取的证据,然而对印第安人来说,血债何曾忘记?
……
你好,再见
电影完全是一段浸润在音乐中的拓荒历程,与绘画般精美的画面一起,共同组成了一部从听觉到视觉全面优秀的史诗片,而有些零散的故事也并不妨碍电影中心的表达。这是美国人拓荒精神的赞歌,在某些时刻,你肯定能够感受到这种历史所蕴含的艰辛和勇气,并被这种强大的能量所感染。
六十年代初的美国意识形态还处在积极干预远东事务的狂热期,好莱坞也积极配合鼓吹征服和扩张,西部片就是表达这种精神的最佳类型载体,即使殖民原罪情结都要服从大局暂时抛于脑后,虽然这并不意味着印第安人一定成为剧情中的主敌。粗略算算,影片有头有脸的主要角色几乎都是死于挑战自然(女主的爸妈)和白人的内战(男主的父亲),甚至最剑拔弩张的火车改线违背协议惹恼土著的桥段,画面直呈的白人伤害也完全来自于非直接人为因素的野牛狂奔!显然影片主创试图在主动配合意识形态紧迫性与道德抵触殖民原罪的敏感性之间寻找到某种平衡点。可三位导演的分摊篇幅却是失衡的:哈撒韦一个人包办了影片的前半程,约翰福特的内战部分只有十五分钟?!……PS那听着耳熟的画外旁白果然来自一位大牌明星:斯宾塞·屈塞,时年已过花甲六十有二。
两个半小时描绘了一家三代西部拓荒者形象,时间跨度和信息量很大,人物特征明显又真实。远景镜头浩荡。第一次看西部电影大师John Ford的电影。剧情逻辑性有些奇怪,莫名的起因。因为是三节式,过渡很突兀。
美国标准电影,保祖国就是保家乡,新艺拉玛真无聊
慕课老师讲到新艺拉玛宽银幕电影推荐的这部西部开拓史,使用并置的左中右三个镜头同时拍摄,拍出同步的三带胶卷,放映时用三台放映机,分块投射到弧形的宽银幕上,营造人眼中的真实世界。所以注意力都在这60年代的宽银幕了,当年的摄影视觉中心仍放在画面正中,所以居中的人物表情竟没留下什么印象,视线都停留在人物身边的景物上了。但是很有些镜头特别震撼,比如02:06:36——08:31,一群狂奔的野牛用两分钟的镜头解释了四个字,你忽然感慨,洪水猛兽为什么会放在一起相提并论。故事比较散,还很多毛病不提了…这么一部大气的60年代电影还是值得敬畏的。
All the heritage of a people free to dream, free to act, free to move their own destiny.
John Ford 執導那一段看來是最好,也確實需要電影院內看才感受到電影技術層面上的強大,但不代表這就是好,Cinerama技術令三位不同導演統一了風格(還是片廠制犧牲了他所有的性格,相比電影,確實對製作背後更大興趣),也變相消解了個人風格,每一個鏡頭都是一點透視,重要人身和事都放置於畫面中間,長鏡頭,人物全身完整地站在鏡頭位置,這種種限制應該來至攝影機技術問題吧?話說Wes Anderson的遍執風格不正是來至此?只因為今天再沒有人願意用此觀念拍電影,他變得獨特。也看到舊荷里活對西部電影世界最傳統的想像,就算集結當時最紅男明星,人人有戲做,但就不見得表演可觀,每個人由如回到默片時期的表演方法。是否證明50年來,又或者從影史以來,例如默片時期的意大利豪華布景時代劇,到今天CG當道的《復仇者聯盟3》也好,我們對大片概念其實不變
题材宏大,名角众多,剧情极度无聊,透着XX伟业的假大空范儿。美国人几乎拍不出史诗感,这是明证。所看的蓝光修复版中,新艺拉玛技术三个画幅的色差问题被解决,但依然存在景深不一致的缺陷。所谓的“技术革命”被淘汰也是历史潮流,众望所归。
剧本扎实,环环相扣。那个年代的大片,必须看高清
新艺拉玛超宽银幕比例,场面恢宏;基本召集齐了50至60年代好莱坞西部片的各路大明星和大导演,星光闪耀;剧情跨度几十年,涉及三代人家园梦想,不可不看的西部史诗。
美国建国时,领土只有东部海岸线的十三个州。在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美国人把边界扩张到了西海岸。西部拓荒的历史塑造了美国的民族精神——自由大胆地建立新世界、新秩序。[西部开拓史]是一部颂扬“美国梦”的电影。拓荒者向西移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土著居民的双重威胁下,开启新生活。四位导演负责了一个家族三代人的故事,涵盖了西部拓荒、南北战争、淘金热、西部社会制度建设、以及抢夺土著土地的历史。它将“美国梦”的实现归功于积极冒险的美国人。他们勇于挑战权威和传统,为了家庭和个人的幸福,克服不利处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个体都将发挥巨大作用。正是他们的付出,才创造了各种奇迹。上世纪六十年代,这样一部美式主旋律电影,也算是逆潮流而行。
西部西部,大牌云集,史诗巨制
1.三镜头组合的画面信息量非常辽阔深远。2.历史背景比故事本身更引人。3.美国梦的开始处,绝对主旋律。4.讲开拓者的悲苦,其实也是掠夺史,印地安人才是最终牺牲品。5.由此想一个国家建立,必定是一部分人的幸福凌驾了另一部分人痛苦,世间事,大概如此。6.可能主要为演史,演员着力均匀。
虽然还不到三个小时,但给人的感觉真……长!!!线索太散,与其说是「西部电影」倒不如说是「关于西部历史的小故事集锦」。从圈地、淘金热、南北战争、印第安人到车匪路霸,都齐全了。妈妈谈一会恋爱,儿子打一阵乱枪。从「信息」的角度上来说倒算量足料好,而且当中也不乏动人的桥段。
连我这个乐盲都知道配乐和插曲太牛掰了!!!太牛掰了!!!音效也非常赞,可我的电脑已经是四五年前的了,我越发幻想一台好音响配上这部电影。大牌云集,可一半是路人。
8。这么大制作的老片还真是没看过,各位巨星轮番登场,还有各种熟脸。通过一个家庭来展现美国的西部史,虽然带了点白人主义的色彩,不过史实就是这样。另,这种环幕不知道怎么拍的,效果好像不大好。
7/10。扩展空间范围的弧形画幅,摄影机被架在木筏、牛头上制造呼啸而来的氛围,火车迎战劫匪的仰拍跌落物和反方向的运动镜头,都极富构图张力;每段少不了跋山涉水的爱情偶遇和剑拔弩张的族群冲突,泼辣女性不做生育机器堪称形象突破。对西部神话缔造美国精神的认同,时间跨度大、主线模糊也不觉腻烦。
Home in the meadow
大牌导演,大堆头明星,讲述19世纪美国征西历史,场面壮观,布景华丽,有一流史诗大片的气派,但故事讲得比较枯燥,说好听点叫编年史,说难听点就是流水账,将一些特定年代的具体事件做了罗列,几段故事的风格过渡也不佳,像是看了冒险片、动作片、战争片、西部片、爱情片的大合集
波澜壮阔的西部史诗,以一家三代人的命运展现蛮荒之地百年间的变迁与斗争。虽然某几段剧情太过琐碎平庸(最后一段竟然直接抄了下High Noon, 被雷到= =||| ),配不上“史诗”这俩字,但宽宽宽宽宽到头晕的宽银幕和宏大的场面实属震撼(大爱每段开始时旁白配的介绍性长镜头),数星星也很快乐。md, 威德马克太出挑了!吉米的角色Linus原定由Coop扮演,生前最后一片不是Western真的太遗憾了,况且还是作为经典西部片明星和西部人之父形象出现在这种规模的大片中,好在有挚友接过帮忙完成。很奇妙的是没去查trivia之前窝就隐隐感觉Linus像是Coop的角色,感谢吉米的呈现,虽然miscast确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