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字幕的原因,还是因为背景的不同,好多对话我都没看懂,尤其是前半,但故事我还是整明白了--马克思马努斯,我看他就是一个为战争而生的人,一直在为打仗而打仗,战争结束,和平到来,却没有使他感到快乐和如释重负,相反,他显得手足无措。
他在战争中表现出了十足的冷静和勇敢,却缺乏足够的谋略和智慧:多次脱险纯属超凡的运气;炸掉敌人舰艇的代价是敌人疯狂的反扑和大批战友的死亡(这让我想起了二十年代共产国际在中国领导的城市工人运动)。马克思马努斯成为战争狂人,是他的个性决定的,而最终能成为国家英雄,只不过他恰好选择了正义。
电影描写战斗英雄的角度与一般电影有所不同,马克思马努斯整天绷着脸没个笑模样,雪地中手刃苏军年轻士兵时毫不留情,完全是个冷面杀人机器;面对爱情时表现得笨拙而失败……总的来说,这应该是个情商分数较低的人,搁今天和平年代,他会是那个被叫做loser的人。
片中的大部分角色是有原型的,并且演员和原型还都颇有几分相似,如果你在片尾仔细辨认的话。看来,导演多少有点想把它拍成传记片的意思。
除了字幕老看不明白,片子的结构也有点儿碎,节奏不好,诸多地方语焉不详,再一看,是挪威丹麦德国合拍片,唉,北欧片,不让他带点文艺味儿也难,这么一想也就认了。
以上是我的解读,相信大部分人看到的,不是这个马克思马努斯。
全名:Maximo Guillermo Manus
生卒年:1914.12.9-1996.9.20
马克思·马努斯是二战期间挪威最著名的抵抗组织战士之一。
1914年生于挪威卑尔根。其母为丹麦人。父亲原名约翰·马格努森( Johan Magnussen),因曾侨居西班牙语国家,改姓为西班牙语发音的马努斯(Manus)
1939-1940年作为志愿军到芬兰参加苏芬战争抗击苏联侵略者,1940年4月9日德国闪击挪威,马努斯匆匆回国,成为第一批地下抵抗组织成员。同年逃出挪威,到英国加入挪威流亡政府的部队。在经过严格训练后,编入专门进行敌后破坏活动的挪威第一独立连(以第一任连长命名为“林格连”),返回挪威执行破环任务。马努斯是连里的舰船爆破专家,擅长用“扇贝雷”(一种粘附在水线下船体的磁性炸药)炸沉德国海军舰艇船只。最著名的战果有1944年炸沉德国海军运输船“蒙特罗莎”号(SS Monte Rosa)和1945年1月16日炸沉德国海军排水量9035吨的大型运输船“多瑙”号(SS Donau)。战争结束时,马努斯的军衔为中尉
马努斯因其二战时的战斗功绩而被挪威人称颂,战后他写过几本关于自己传奇经历的回忆录。马努斯退役后开了一家名为Max Manus AS的办公用品公司,生意红火。
由于战绩突出,马努斯先后两次被授予挪威军人的最高奖章——佩剑战争十字勋章。英国人也向他颁发了不列颠战争十字勋章和勋带
马努斯晚年移居西班牙,1996年去世。
【自传】
战后不久,马努斯就出版了两本自传,其中一本叫Det vil helst gå godt (一切总会好起来)描述了他早年在南美和拉美热带丛林的一些经历。由于他在二战爆发前不久回到挪威直接参军并到芬兰作战,因此当时未能成书。
苏芬冬季战争结束后,纳粹入侵挪威。马努斯作为挪威国防军士兵参加防御战。挪威沦陷后他到奥斯陆参与组织地下抵抗运动,出版反纳粹宣传品和制造武器。他甚至曾经计划在希特勒和戈培尔访问奥斯陆时进行刺杀。
他的行动很快引起了盖世太保的注意。不久马努斯被捕,在逃跑时跳窗受伤(电影《马克思·马努斯》有所反映)并被送往奥斯陆一家大医院救治。医院的医生骗盖世太保和傀儡政府的人说马努斯摔断了脊背,肩膀脱臼还伴有严重脑震荡。事实上马努斯只是轻微脑震荡和一些擦伤而已。27天后,在一名护士的帮助下,马努斯用一根绳子从二楼滑了下去,逃跑了(因为这两次跳/爬窗,他日后被戏称为跳窗的马努斯)。他先到了瑞典,正赶上苏德战争爆发,于是他通过苏联到达土耳其、辗转阿拉伯然后到了开普敦,在那里上船前往美国,打算从那里回欧洲。
在此时他遇上了在美国的挪威流亡政府军事人员,于是他先去加拿大受训再经贝尔法斯特到英国。在苏格兰他接受了爆破和伪装的相关训练。训练结束后他和一个破坏小组被空投至奥斯陆附近的森林里。
马努斯回到挪威后即开始回复秘密抵抗活动,主要是针对奥斯陆港的船只爆破行动。他利用自制的“扇贝雷”炸沉炸伤了多艘船只。这是一项长期的但是艰巨而危险的工作。他还经常冒险穿越挪威和瑞典的边界,到瑞典以放松他巨大的体力和精神压力。他的许多战友都遇害或被捕,但马努斯总是一次次化险为夷幸存下来。
马努斯的第二本书是Det blir alvor (形势严峻)。在书中他续写了自己在战争后期的一些任务和经历,包括1945年炸沉两艘德国大型运输船。战争结束后,挪威国王哈康七世亲自挑选马努斯为自己参加欢庆游行时的私人护卫。这是一项极高的荣誉,他也因此成为挪威最富盛名的战争英雄,当时他只有29岁。
【战后】
马克思·马努斯战后做起了办公用品生意。1945年秋他和一位叫Sophus Clausen 的生意伙伴前往美国进购办公用具,开设了Clausen og Manus公司。在此期间他曾雇佣了一些前吉斯林政府人员,其中包括一名叫Walter Fyrst的挪威籍盖世太保官员(军衔一级突击队中队长),这在公司内部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最终马努斯力排众议,认为应该给他们机会用自己专业知识赎罪,留任了他们。1952年公司分成了Sophus Clausen AS 和 Max Manus AS两家公司。马努斯的公司成为著名的意大利奥利维蒂公司(Olivetti)和荷兰飞利浦(Philips)在挪威的总代理,它至今仍在(官网
http://www.maxmanus.no/)。
马努斯和一位叫Ida Nikoline 'Tikken' Lindebrække的女子在1947年结婚。Tikken当年是英国驻斯德哥尔摩领事馆的工作人员,负责联络抵抗组织。其父曾任卑尔根郡行政长官,其兄后来担任了挪威Høyre银行的董事长。
马努斯常常出现梦魇、酗酒等战争留下的心理创伤,不过在面对媒体时,他还是能比较平静的叙述当年的事件。退休后,马努斯夫妇侨居西班牙,1996年马努斯在此逝世。
2007年,一部根据马努斯生平事迹拍摄的同名电影《马克思·马努斯》在挪威开拍,由Aksel Hennie饰演马努斯。2008年12月19日首映。
总结一下,影片讲的是一个民族英雄和他的朋友在敌后进行破坏行动,他的朋友相继牺牲,只有他一个人熬到了战争胜利。尽管战争胜利了,民族英雄并未感到高兴,而依然沉浸在失去朋友的痛苦中。中心思想就是:战争给人带来的痛苦是持久的,战争结束并不意味着痛苦结束,所以我们要坚决反对战争。
为了实现这个中心思想,我们的男主角成了007,怎么打都打不死,而他的朋友则跟纳粹一碰面就死。欧洲小众电影的特点就是决不跟好莱坞大片为伍,所以男主角绝对不能死,不然就成了《拯救大兵瑞恩》了。
导演特意找了一个天生就长了一张忧郁脸的男主角,影片的最后,在鲜花和掌声中,那张脸所表现出的欲笑还哭的神情成了本片的点睛之笔。
显然编剧把笔墨重点都放在了人性的思考上,在其他细节处理上非常随意,导致我有多处迷惑之处。
1. 雪地上的战争不知跟主线有什么联系?
2. 划着小船在大船中穿梭居然没被发现?探照灯明明都照到了他们,这都没发现,探照灯还有什么作用?再说,只要穿上潜水衣就可以放上炸弹,何必要去划小船呢?
3. 男主角骑自行车在逃,纳粹开着摩托车追,开枪打了半天没打到,男主角回头一梭子就把两人打死了,有这枪法,一开始也甭逃了。
4. 第一次看到放着交响乐审犯人的,犯人还求纳粹不要放音乐了,纳粹把音量调大了,然后犯人就自杀了。什么交响乐有如此魔力?
最后半小时加分
乏善可陈
传记电影——导演心中永远的痛!
一个成就是牺牲太多东西换来的,该叫人如何欢庆成功?
字幕太差,我就不评价了,但是这片儿可以跟《傲气盖天》比较着看,而且明显比《傲气盖天》差一个档次
最难的就是鼹鼠,得独自抗下所有的死亡
挪威战争片,画面不错,战争场面控制的很好,有压迫感。对于英雄的描写很主流,也很人性
我觉得这部片子很好看 不知道为什么差评这么多 要看清晰版的英文字幕的 才能体会出其中的感情 细腻中有震撼 让大家知道了北欧战争时的状态 人们的情感和信仰 是个值得一看的好片子
欧洲和好莱坞对待二战的态度差别由此可见一斑
看完了也不知道在讲些什么- -对战争片没有兴趣。
英雄也会恐惧,也压力重重,也站在崩溃边缘。挪威二战电影《马克思马努斯》还原的二战间抵抗组织领袖贵在浓墨突出英雄人物的心理负担和生存压力。全片制作精良,故事性尚好,可谓敌后武工队的挪威版。
脆弱的英雄,血腥的战争。人物刻画粗糙,情节缺乏铺垫,内容过载。
跳着看的,因为不怎么喜欢男主,好吧主要是为了看肯杜肯_(:з」∠)_果然是个好的衣架子,穿军装贼帅。
英雄不但是普通人,甚至是个精神病。所谓时势造英雄啊
还真是传记'白开水
我上了《看电影》评论的当,以为这片如何精彩,结果闷的要死,流水账一样的剧情,没有重点的斗争,毫无英雄气概的领袖,倒是党卫军的头头很有味道,可惜,他是反派。和同样是欧洲拍的相同题材的《弗莱蒙与希特伦 Flammen & Citronen》相比,这片简直就是个垃圾。
2.5,2011/12/12
形散神也散,几乎没看懂,再加上糟糕的字幕,只能勉强知道主人公这一辈子干了些啥。主要工作就是炸船、在德占区搞破坏。然后还幸存下来了。Duken的角色没啥存在意义,片尾给了段尴尬的福利,半裸了,虽然俺不明白被俘虏的德占区SD人员有什么半裸的必要,跟主人公的最后会面也不明意思所在啊。
不够彪悍
反抗,永远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