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就如同这张面孔,
一半纯白,一半阴影。
我可以选择让你看见,
也可以坚持不让你看见,
就像是个巨大的马戏团,
它让你兴奋,却让我惶恐,
因为我知道散场后永远是——
有限温存,无限心酸。
My heart is like this face
Half white
Half shadow
I can choose to let you see
I can keep you from seeing as well
The world is like a big circus
It makes you thrilled
Makes me panic
Afterwards, I know it will always be—
Limited tenderness , infinite bitterness.
卓别林一生拍了88部电影,其中67部是在30岁之前拍的,大多是电影行业发展初期那种十几分钟的短片。后来,能够自主策划和导演默片54年,并且在有声电影风靡欧美的情况下,他的默片还能颇有利润,很多一部分还卖的比那些有声电影还好。据作者的自传中透露,他来源于一个父亲是一个舞台演员,母亲是一个舞台歌唱家的家庭背景,加之父母感情不和,故而自己很少和父亲在一起,只得和母亲以及哥哥相依为命,之后因为母亲喉咙沙哑的原因,中断了演唱的工作,也就没了生活来源,所以一家三口和父亲的直接联系就是靠每周父亲给他们的生活费,或者说孩子的抚养费。有时父亲给的微薄费用根本满足不了生活开支,因此作者的非同胞兄长去了客船当帮工,自己也成为报纸印刷厂的工人、临时劈柴工,私人家庭的打杂工等等工作,后来因为母亲的社会关系,自己被送往杂剧舞团学表演,掌握一些舞台基本功底之后应聘一家表演公司(当时为实时表演,并没有胶卷,摄像机可供记录图像),由此正式进入演艺圈。接着声名鹊起,进行多地巡回演出,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让他邂逅了他一生也是最开始最喜欢的女孩——海蒂·凯利,当时他19岁,她15岁,在作者追求她的时候,对方以年龄太小,还没打算结婚为由婉拒了自己,以致在后来作者绝大多数影片的女主角都是以她为原型拍摄的,也许是为了之前那一段不圆满的结果吧。即使后来她不幸患病死了,这在青年时期的“钢铁侠”小罗伯特·唐尼在《卓别林》电影中饰演的卓别林亦有提及。关于这部电影的前半部分都是充满喜剧氛围,到后来由于走钢丝的男二号出现才渐渐地转为悲剧的气氛,在男主偶然听到女主心目中男友形象的表述时,再联系下自己的体貌特征,感觉非常符合,而喜悦的手舞足蹈这一段与男二号的出现之后,同样的场景,也是男主听闻(第二次算是偷听)女主对最佳男友的形象复述,对此联系自己的社会现实,而觉得自己压根就没有被女主喜欢,她喜欢的是那位皮肤微黑,高大英俊的走钢丝演员,因此感到异常悲伤,再加上哀婉的背景音乐,更让这两幅画面形成强烈反差。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作者本人的自传中,也提及道,每当在生活应酬时,看见高大英俊的男子就会感到莫名的自卑感,对于作者身高外表并不及当时美国(作者并未入美国籍,只是因为工作需要,长期定居于美国)大众公民的整体标准,而在其他人眼中看来是个小个子(1.73米)。继而不难理解他的电影既来源于不美满的生活又超出于现实。正如英国作家莫姆认为,悲伤的成分反映了卓别林留恋穷苦生活的阴郁心情,他是一个生活在一个不合理的社会里,一个可笑而又可悲的社会里,而这些可笑而又可悲的成分不仅现在他本人身上,也反映在他所演绎的电影里,这就使怀抱同情的观众笑时不禁流出了眼泪,也就是本片结尾,当女主从杂剧团团长老爸那里赌气出走,找上自己时,自己却劝说她之后,又把她交付于男二号之手,等到剧团要更换场地演出时,自己却没有随同前往,只让镜头留下一个落寞的流浪汉背影!
在拍摄本片时,卓别林花了一周时间学会走钢丝。快杀青时由于冲洗不当,所有走钢丝的镜头都给毁了,只有重头再拍,拍了七百多次走钢丝的镜头最后用于影片的仅有几分钟。关在狮笼里令人心惊胆战的那场戏,也拍了两百多次才结束,事后,卓别林说,影片中他脸上流露出的恐怖表情绝非在演戏。
本部影片中出现了好几个可以说是卓别林是招牌动作,比如趁别人不注意,偷吃别人拿在手上的食物(这在之后的有声电影里消失了),腼腆忸怩的表情和夸张的动作(这在《大独裁者》中作者作为一个理发师对女主理发那个桥段表现的更为明显),呆滞木讷的表情(代表的作品是《摩登时代》作者作为一名扭螺丝的工人身份),还有一个就是用脚往后踢东西,当然还有拐杖。对于这些东西,在后来有声电影大行其道的情况下,作者在自传里写到:有时候我也考虑到是否可以拍一部有声电影,但是一想到这件事我就很难受,因为它永远也达不到我无声电影的标准,如果拍有声电影,我就必须抛弃我流浪汉的角色,也有人提议,不妨让流浪汉说话,但这是一件无法想象的事,因为只要一让流浪汉开口,他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物,再说他脱胎的那个模型和穿着那套破烂衣服,都是和他的不说话分不开的。所以在作者后期阶段拍的5部(《大独裁者》、《纽约王》、《城市之光》、《舞台春秋》等)有声电影都完全抛弃了流浪汉的角色。其中《纽约王》是以他本人共产风波经历改编而成,《舞台春秋》估计是他好几段有始无终的婚姻改编而成,这部有声电影与本部无声电影亦有异曲同工之妙,本片是作者年轻时期生活或者爱情观的反映,因为自己瘦小的自卑感而成全了心爱的人,后者是作者老年时期因为自己感觉自己年老,配不上一个年轻的而且有很大前途的舞蹈演员(即使一开始都在关心鼓励女主),而为了成全她与当年作为一个商店收银员时的初恋,并且后来那人也在追求她而独自一人出走。现实的生活差距带给他心理上的不平衡,由此使他不再过分向往爱情,而专心为电影事业做出贡献,这也在另一方面造就了他电影表演非凡的才能和创造力。以致于他顶着影片被禁,演艺生涯终止的风险,毅然决然地拍摄出了叫好又叫座的《大独裁者》。
六月上影节,和女朋友看了《马戏团》,美琪大剧院浩浩荡荡百十号人,来老戏院看一场4K修复的、93年前的电影。独立字幕条极其old school,在银幕下方,想要看清需要伸长脖子。偌大电影院,前面的观众全场需要左右摇摆调整,就像千头观音。
一个小时多一点,卓别林他老人家自然是有能力让人全场笑到尾。三毛流浪记式开头,到六尺巷式结尾,成全金童玉女一对,目的是让观众再对他献上同情。
卓别林在1927年拍摄这部电影的过程中:和Lita Grey离了婚,母亲去世。第一届奥斯卡,1929年举行典礼。影片四项提名都没获奖,但卓别林拿到了一个Special Award,“for versatility and genius in acting, writing, directing and producing The Circus”.全能的卓别林。
1927年的加利福尼亚,城市女士留着卷卷短发,看照片的话,Lita Grey甚至和马戏团女主长得一模一样。男士在用发油梳好头发之后戴上软呢帽子,呼喊妻子帮他买一顶新的Fedora。但全能的卓别林,闪耀着金光,走着八字步,鄙夷这高雅的一切。
想想觉得惊讶,在九十多年后,我们还是可以为相同的事情笑得前仰后合。在影院看黑白默片,卓别林永远是最简单的正确选择。
第8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1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开幕片《马戏团》,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戏团翘楚的孤独治愈的评价了!
果树:
单拆开每个段落都精彩得令人拍案叫绝,拼合成全片又笑中带泪意味深远。
淋酒:
有一种前二十分钟把才华用尽的感觉,后面故事趋于平淡,就显示出了卓别林拍摄上的单调,不过,这也是他的标签,一部卓别林电影。
飞檐:
他使得生活变轻,又给它增加曲折的重量。马戏团的种种元素太好玩了,看卓别林总觉得孤独又治愈。
晓风与你残月:
老实人才懂爱情,一个用生命和热情来诠释自己对表演对电影热爱的人真能让人不爱。真羡慕那个时代电影的创造力,如今只是创作而不是创造。
子夜无人:
我总是很开心,明明是闯入残局都有新生机;我总是很开心,因为你的笨拙让我小心翼翼; 我总是很开心,属于你幸福的一半是我放弃;我总是很开心,我在画地为牢的原点怀念你。
法罗岛岛主:
女演员爱上钢索杂技师,小丑单相思很痛苦却成人之美,我怀疑金熊《心声幻影》偷师《马戏团》。一个钻狮子笼,一个镜子迷宫,两个桥段足以留名影史。左翼色彩依旧很浓,团主压迫日,小丑反抗时,促成佳人偶,孑然空归去。
zzy花岗岩:
影片是一部笑中带泪的佳作,喜剧桥段应接不暇,镜子迷宫、狮笼逃生、吊威亚走钢丝等桥段尤为经典。更重要的是,片中主人公对马戏团老板女儿的爱,令人心碎。因为爱,他才可以逗笑众人,但欢乐背后却是他的孤独与落寞。结尾太伤感。
红:
惊艳;我头一回完整看完卓别林的电影,太好玩了,故事的结尾也很有意思,小人物朴实的内心,好像是那个时代特有物;现在很少有人这么写人物了。马戏团里,台前幕后的关系有点意思,台前的爆笑都是随机的,幕后的苦涩却是真实的。技术上也非常过关。
我略知她一二:
靠马戏团场景而联结在一起的段子集锦,并不认为这是一种表现电影很好的方式。除了卓别林的其他角色没有任何的灵魂,连卓别林本身在多数时刻也更像是一个机械的木偶。整体上概念先行而让人忽略了没有主题的事实,思想也不够纯粹,情感也不够动人。饱满而充实的配乐在默片维度中也仅仅是优秀而达不到杰出的程度。如果仅仅是为了在茶余饭后博君一笑,那么我认为卓别林是成功的,但是他的本意和最终呈现出来的东西也确实和影史没什么关系。
#FIFF8#DAY1的主竞赛场刊评分稍后会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就让我为你作最后一出戏 假装不爱你
没想到28年就可以拍出“两个卓别林”了,技术发展的还真快。
把欢笑奉向观众,把爱人牵往幸福,把悲伤留给自己。
「若你想寻找彩虹,不要低头,抬头望向天空。」马戏团老板说不要让他知道自己才是演出成功的关键,正如观众们在发笑时通常不会意识到笑的是他人的窘迫,而这正是喜剧的忧伤之所在。又要引用卫西谛老师写过的——「单纯的笑是转瞬即逝的。除非我们在发笑之后,旋即发现这个世界值得怜悯或者如此可爱,不然笑就成为一种可鄙的行为」。卓别林自己创作的片头歌与配乐。第一届奥斯卡便已终身成就加身,可镜子镜子,你能否照映出查理全部的心情?9/10|观看中想重温《城市之光》与《舞台春秋》。
虽不若卓别林后几部名作出色,但也足够五星水准了。偷吃孩童热狗,与小偷同被警察追逐,误入镜子迷宫,扮木偶打头,马戏表演示范的“滑稽戏中戏”,狮笼逃生,灵魂出窍揍情敌的效果同巴斯特·基顿[福尔摩斯二世],惊险走钢丝,善良而落寞的爱情命途,孤独结尾。(8.8/10)
看来卓别林是世界电影史上第一个吊威亚的,马戏团是带给人欢乐的地方,但其背后却是痛苦与落寞,卓别林对喜剧本质的洞察无人能及,借助马戏,他说了关于演员的孤独,每时每刻都在扮演着其他人,就像那个镜子迷宫,分裂的自我,观众永远也不知道他的真心在哪里,永远没有送出去的戒指,一出自导自演的心酸离别,封闭的内心无法被体谅被抚慰,卓别林的每部电影都在精彩绝伦的喜剧场景背后构建了复杂的寓言,《马戏团》不光是关于演员的,也是关于自由的,如同那些动物们,流浪汉的到来解放了他们的天性,疯狂滑稽的表演是对规则秩序的反叛,女孩在秋千上望向天空,同样是流浪汉让她有了逃离的勇气和爱的坚决,结局就是最完美的,流浪汉终究属于荒野,因为他永远都是自由的
他的背影越来越远,那薄雾中弥漫着他所有的孤独和痛苦。但他也依然是快乐的,他曾经追逐美丽的花儿,可后来终于知道自己不是花儿可以生长的土壤。于是他做了浇水的园丁,在旁边静静的看着她变得美好。
这部片子就很好地证明了卓别林作品的艺术造诣远高于一般喜剧。棍棒喜剧的其中一个特点就是重视演员的即兴表演,在这部片子里面,查理如果选择按照马戏团的剧本有预谋地愚弄别人或被人愚弄,演出效果反而不好。老板发现了查理的过人之处,发现让他做自己,完全即兴,马戏团的观众才会买账。同时,卓别林一如既往地关注下层劳动人民,老板拖欠工资,或让查理卖命表演,都揭露了资本家的虚伪和利己主义,隐含了对那个经济萧条的年代的反思和审视。结局甚是伤人,查理为心爱的女人做了最后一场戏。爱情,就像一场马戏团表演,逗对方发笑成了终极使命,最后把悲伤留给自己。
这应该是默片时代卓别林的最后一部影片,虽然进入有声片时期他依然拍了那两部牛逼的默片。这也是卓别林的喜剧中笑料相对比较集中的一部,称其为卓别林最爆笑的喜剧也不为过。当然卓别林不会忘记在结尾来一次落寞和伤感,不过这次伤感也只是爱情的得失,社会意义上的悲剧元素则相对较小。
卓别林才是真正的艺术家!那种对表演深入骨髓的掌握让他完全可以舍弃对话,现在真的很少有演员是纯依靠恰当的肢体语言让人天真的笑出来的了,他的搞笑一点都不需要荤段子,贫嘴,或者故意的笨拙。他的角色总是用卑微的身份卑微的爱着一个卑微的姑娘。虽然每一部都是喜剧,但其实每一部都残酷苍凉。
我只想逗你笑,結果我卻哭了。那小小的背影和長長的寂寞誰懂了呢?
听到片头卓别林的歌声表示再次被惊艳。很喜欢这部电影,与我而言笑料很足,也有一个让人感动的结局。最好的一场表演是不爱你什么的,在最后一个镜头定格在马车开走后孤单的流浪汉,肿么就觉得那么心酸。
卓别林的伟大之处在于,面对再艰辛的生活也能永远微笑面对,而且永远不会改变自己的善良。
好悲凉的大团圆结局,背影孤独得让人心碎。
这片的片段出现在卓别林第一次获奥斯卡的现场,这片的结局被无数次的作为卓氏特色被引用,但《马戏团》真正完美的阐释了什么是小人物,什么是卓别林式的喜剧,它丝毫不逊色于孤、独、城、摩、淘。尤其是那最后的一分钟,真的应当作为影史经典永远保存啊。
我知道这个结局是故意的。。。但是。。。。唉。。。片子很精彩,28年,不算太早。脑海中分出一个幻影把情敌揍一顿,但其实什么都没做。28年,拍出了这个。
后半部分开始都是悲剧吧
他为了不拖累心爱的人,就亲手把她托付给一个能让她幸福的人,这结局太虐了。
⒈查理·卓别林凭此片获得第1届奥斯卡金像奖荣誉奖;⒉时过境迁,那些搞笑桥段依然让我捧腹不已,感觉妙不可言,这便是经典的魅力;⒊前面警察抓小偷部分有些似曾看过,尤其是流浪汉站在门旁边假扮人偶的部分;⒋他的君子成人之美,让她得到了幸福,而他最后却孤身一人继续流浪;⒌马戏之王→马戏团。
在1928年的默片时代,卓别林就已经把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展现的淋漓尽致。结尾成全他人,让我想起初中听的那首《太早》,我明知道你走得太早,还要为你帮他买对车票。镜子迷宫那段也被后世众多电影致敬。简单明了的剧情,完胜那些连故事都讲不好的大师文艺片。灵魂出窍特效,影史吊威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