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祖与占,四百击,再到日以作夜,特吕弗反而是我每看一部都会发觉截然不同的导演。戈达尔和侯麦的风格非常强,有着自己突出的拍摄惯性和手法,特吕弗却是变化的,变得不那么新浪潮的特吕弗是怎么拍一部正常的非正常式电影呢?
这部电影竟然是“一部电影在「拍摄者及其拍摄者」两个视角完全并行展开的方式下”拍摄的。观者能在同时感受到两部摄像机叠加拍摄的双重体验,一部电影的短短时间内,每个角色都有上演自己分支故事的机会,以导演为中心逐渐展开,具体来说,有好几个以导演的走位为中心的长镜头,不停的跟不同的人交谈,人们提出问题,又得到答案,导演行走在一切麻烦事中,虽然一切看起来都在变得糟糕,但大部分的的糟心事还是能修修补补解决掉,上一次看到这这样玩的是《八部半》,但两者镜头下的表现力完全不同,《八部半》主角在长镜头中经历的是幻想和抽象,《日以作夜》主角经历的都是琐碎和具体。
能在这样复杂交错的剧情中,仍然保持长镜头带动视线追踪情节发展和人物行动,特吕弗对镜头的掌控感无疑是令人叫绝的,不得不说特吕弗的在电影拍摄中的技巧是最成熟自信的,虽然人物繁多,镜头却从未露出丝毫慌忙。总体言之,这部电影的节奏和镜头叙事都是相当高级的,有一气呵成的酣畅,又以最轻松的格调满足了大部分观影者对于“好看的电影”的要求,自我和观众的一种平衡。
导演毫不吝啬的让大家看到一部电影拍摄的细节和秘密,一方面感慨电影拍摄还真是个事无巨细的大杂烩,一方面对剧组工作人员各司其职的专业分工协作、导演的精准调度和临场判断有了不一样的认识。我觉得特吕弗无疑也有意刻画了电影工作是多么伟大的、宏大的、妙趣横生的工程,而导演在其中担当着英雄般的角色,又像是一家之主,不仅管着一大家子人的家长里短,还得保证这一家人整整齐齐按计划把电影拍摄完。无处不透露着特吕弗对从事电影导演事业的满足感。
不管是梦境中偷电影海报,还是毫不相瞒的真实电影生活,特吕弗让电影里的一切替他表达对电影的热爱,包括「send the cat」拍了一幕又一幕,最后大家忍不住的鼓掌欢呼,连我都被传递到这种快乐。这种热爱映射出来的是一群「电影工作者」非常正向的专注、专业、敬业和痴迷,这其中虽然掺杂爱情、婚姻、道德、病态心理、破碎童年、荒谬、甚至死亡,但最后所有人都妥协于电影事业的魅力,除了电影照常拍摄,其他一切都可以不那么圆满。
他对剧组所有人说的话,以及借所有人的口说的话,都是他对电影的告白。
他说人会孤老,人间不值得;
他说电影就像黑夜中急驰的列车,你我这样的人,唯有电影才会快乐;
他说只有为了电影放弃男人,不会为了男人放弃电影;
他说台词今天晚上写出来,背一下明天就能拍;
他说要退出电影圈;
他回答说可以的,说好了,一定要退出;
他说拍电影像坐马车去西部,起初以为是一趟美妙旅程,到最后只企望能到达目的地;
他说电影是大家短暂相聚,再各自离开。
“拍电影就像以前去西部,一开始你希望有一趟美妙的旅行,到后来你只希望顺利到达目的地。”
《日以作夜》是特吕弗的迷影之作,一次对电影的深情告白。在片中能发现许多的迷影梗,“雌雄大盗”作为电影台词出现;安东尼奥尼在谈话间被提起;关于布努埃尔、伯格曼、希区柯克、戈达尔、霍克斯、布列松的书籍被特写;特吕弗的梦境在电影中不断穿插,看的我云里雾里,最后发现小男孩在梦中蹑手蹑脚的只是为了偷走《公民凯恩》的剧照时,瞬间猛男落泪。
片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戏中戏的结构,实现了演员和他所饰演的角色的相互映射、双重错位。朱莉饰演的角色在戏中爱上了丈夫的父亲,戏外又从年长的男人移情年轻的艾方斯,最后朱莉对导演抒发痛苦的自白作为台词从角色口中再次说出的时候,似乎已经分不清朱莉是在表演还是在演她自己;亚历山大闲聊间谈起他所饰演的角色总是以非自然死亡作为结局,最后亚历山大的意外身亡无不暗示着戏如人生的道理。
《日以作夜》揭开了电影拍摄的神秘面纱,蜡烛下的补光,泡沫堆砌成的雪地,凭空搭建的窗台,演员的提词器…电影的奥秘就这样如实地对观众进行展现,虽然脱离了大部分现实的经济基础并进行了美化,因为毫无疑问真正的电影拍摄只会更脏更乱和更现实,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正如在开头制片人所说的,电影已经不赚钱了,但我还在继续,因为我深爱电影。
“电影里的情境比人生美好多了,电影里没有塞车,没有死寂,电影就像在黑夜中疾驰的火车一样。”
特吕弗,一个载入影史的导演,但是好像我还没怎么接触他的作品,熟悉的陌生人啦。 一去豆瓣,《四百击》看过,感觉怪怪的。这个导演的路子有点多变。 说实话,这种全程以拍电影拍其本身,还是见得非常少的,而就这样,还能够涵盖不少的事故情绪,有张力有人情冷暖的一面。 可能自己没有去过片场,对一切的操作还保有很大的好奇,哈哈哈,所有的看似简单 顺利,之间都会夹杂出乎意料 欲盖弥彰 隐晦难明的东西,电影的整个拍摄过程给出了一些仓促却又温和又符合着多方人物的价值,可以说剧本本身还是挺不错的。 但是呢,看完之后,好像没啥留下,属于我忘的比较快的那类。 导演似梦非梦的片段结合近期实际,我觉承受常人难以承受的压力,经受住了你就是赢家。可怜社会定义的赢与暗含的勾当足以压力精力智力情感double消耗啊。 最后再说一句,特吕弗电影中似真实又梦幻,还很突兀的镜头,却是他的特色。
累死,终于看完La nuit américaine,影片里用的短语是Day for night,美国人拍电影时经常用到的术语,意思是日以作夜(在白天拍摄夜晚的镜头),但特吕弗这部看得我心神不宁,期间走神加犯困无数次,显然是哪里不太对劲。可能是安托万系列给我留下了太多天真的幻想,也可能是片子里的人物过于繁杂,我发现以前自己从没有看过任何谈论“拍电影是怎么回事”的电影,所以拍电影的过程完全无法预测,甚至有很多不堪的部分,磕磕绊绊的片场,各自怀揣心事、背不好台词的演员,不可或缺却毫不起眼的制片,甚至还有不肯配合的群演小猫咪,这像极了每个人的生活,片场的混乱情形完全让人很难理解最终一部电影是如何诞生的,那些镜头怎么会如此顺畅(而过程却如此糟糕!我想象当时的人们对电影的神圣感受,也会在瞬间受到冲击和瓦解),加上美国电影业对时间的苛刻要求,当时的导演大概只有更加坚守自己的理念,同时要在现实里摸索出道路,因此比起其他艺术创作领域的人,电影是多么劳苦又缺乏回报的工作!如果说其他艺术家还能在最后时刻躲进所谓美的世界,或高高在上评判那些不够资格的同行,导演却需要考虑所有的因素,不能放弃对人物和场景的展现,不能放弃节奏和细节,更不能放弃不如意的现实,他甚至要想办法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愿意同他合作,至少不反感于他的想法,这种不断解释的工作,居然有点像女性对周围人做的情感劳动,所以我认定,比起艺术家,电影人更像是一丝不苟的工匠,在完成任务之后快速离开,他完全没有时间“好好欣赏”自己的作品,需要更大胆,更果决,也许因为他的作品不仅仅属于他一人(更像是大家一起喂养长大的孩子),而其他人也必须学会告别(即便大家认为剧组就像大家庭)。
今晚我好像有点开始理解,为什么人们会情不自禁在电影里相爱了。特吕弗镜头里的男人似乎总在情感受到打击后向另一个女人投怀送抱,现实让他必须这么做,而之后他还要像做调查那样一遍遍问:女人真的是神奇的吗?比起安托万,这些突如其来的逃避和诘问,显得更消沉和愤世嫉俗,让我忍不住感觉厌烦。但不能否认特吕弗对电影毫无保留的热爱,这种热爱一定走到了近乎偏执的地步,比如每晚他都会在梦里回到童年,成功偷走了心仪的电影海报,但这组镜头停留的时间并不长,又是属于特吕弗的逃逸吧……
多多少少美化了拍电影的过程,有点甜腻。戈达尔攻击的还是挺准的,剧组所有人都在乱搞性关系,就你导演那么纯洁。
因为Super 8而奔去的,果然是影迷必看~剧组真是一个神奇的东西。theme music配着那些剪得行云流水的蒙太奇嘟嘟嘟响起时我的心都飞起来了
那堆书,有布努埃尔、徳莱叶、刘别谦、伯格曼、戈达尔、希区柯克、罗西里尼、霍华德霍克斯、布列松……(好像还有威尔斯、大卫里恩、弗里茨朗、雅克里维特?)
那个门太坑爹明显设计失误别怪人家开错,猫咪够累的,借我点钱去嫖妓吧,我他妈也瞧不起你们这样搞电影的都乱搞 哈哈,Nathalie Baye很文青女
特吕弗用一种轻喜剧的方式去讲述拍电影的不易,戏里戏外都令人啼笑皆非,从导演亲自上阵能看出这故事中应该投射进了他自己的影子,对观众来说能近距离了解幕后也很新奇,最后肥皂泡制造的雪景点出了电影的造梦本质。
1974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特吕弗献给电影的一首深情长诗。2.幽默温和,平淡隽永,展现电影摄制中的困难与内幕。3.高达因此片与楚浮决裂,然本片用了高达的跳切和间离手法。4.拍电影就像在西部赶驿马车,开始时你希望能有一趟心旷神怡的旅程,但很快你只希望能平安抵达目的地。5.偷凯恩,中空蜡烛。(9.0/10)
《日以作夜》不同于《天堂电影院》(电影和人生)、《艾德伍德》(关于电影的奋斗与挫折)、《千年女优》(女演员影片大串联)、《法国中尉的女人》(电影和现实情节交织)、《八部半》(导演的精神焦虑)等,它是直接描述电影拍摄过程的影片。并没有刻意模糊各层次间的界限,有趣、精致、严谨、优雅。
我们都爱特吕弗,就像我们都爱电影。每一个迷影导演的宿命,是拍一部拍电影的电影。基顿,戈达尔,杨德昌,阿巴斯…
特吕弗其实一贯都擅长这种生活小情趣的电影,一个又累又乱的剧组,大概拍戏之于他真是痛并快乐着。几个梦境好有趣,真是痴迷电影的人。并且——哎?!里面那个Pamela的剧情梗概真的不是路易马勒的烈火情人么?!
拍电影就像以前去西部,一开始你希望有一趟美妙的旅行,到后来你只希望顺利到达目的地。
其实导演在镜头面前很羞涩滴,一直在走路,都没有正眼瞧过观众。另外戏里各种元素都有了,连结尾的“死亡”都是,虽然不是谋杀,车祸也算是“死亡”吧。
法国新浪潮导演中唯一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这是一部关于拍电影的电影,一连串的人物搭配着不好笑的笑料,结构上很随意,确实体现了新浪潮"不重视影片情节"的特征。难得的是终于知道滤镜是如何将白天拍摄出黑夜,又看到了逐渐走向大众化的特吕弗导演那张极其慈祥的脸。(最近真是到看电影的低潮期了)
“拍电影就像在西部赶马车,开始你总是希望有一趟心旷神怡的旅程,但很快你只希望能平安抵达目的地”;特吕弗从来没有“欧洲大师”的“气质”,在我眼里,他只是一个比我们更加热爱电影的普通人,仅此而已;PS,在“导演”的研习书籍中,疙瘩的名字赫然在列~~~
片场二三事,风流点滴尽是,影调却很朴实。这个题材其实很伍迪·艾伦,但交给特吕弗讲,就全无调侃和戏谑,只有本真的情怀与饱满的热忱,唯一共同点就是浓浓的自传意味吧。这样的电影后劲是有多足,大概也只有迷影人士才能感知得到了。
饰演了导演的特吕弗在本片里拍了一部电影,更像是特吕弗在拍自己的人生,不外乎表达了一种关于拍电影的情怀,以及对电影本身的热爱,影片真实又饱含戏剧性,招牌的配乐与长镜头玩得依旧很溜,以及长大了的安托万真是俊。
迷影情结的一次创作,特吕弗把自己对于电影的思考、致敬、反思、戏谑、讥讽都融合到这部和好莱坞合作的电影当中,导演的梦境、明星的丑闻、体制内的混乱,电影之外是另一重电影的结构,游走在体质边缘的创作,特吕弗太爱电影了。电影中特吕弗收到的包裹里的那几本书上的导演分别是:1、路易斯·布努埃尔 2、卡尔·西奥多·德莱叶 3、恩斯特·刘别谦 4、英格玛·伯格曼 5、让·吕克·戈达尔 6、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7、贝尔托·罗西里尼 7、霍华德·霍克斯 8、罗伯特·布列松 9、最后一张电影海报,暂时没找到电影和导演。
以此片結束影展不錯。好多台詞看得出對電影的愛,樂不可支。會是很有潛力的演員 v. 我還是放棄電影吧/三層故事:要拍的尋找潘蜜拉、日以做夜本身以及,真實世界中高達與楚浮分道揚鑣。仔細想楚浮在本片真的是有意隱藏自己,不很坦率。但揭露這點不在我的期待範圍內,畢竟這還是強人所難。
真诚表达了一个导演从开拍前“我要拍一部好电影”到开拍后被一群可爱的事逼儿包围很快堕落为“我只想把这部电影拍完”的“苦难历程”,深度力度或许不足但广度足够,吐槽精准、技术过硬。Valentina Cortese演的过气酗酒女星背不出台词演示了一番说为啥不能让我像演费里尼电影一样抑扬顿挫报数字就好,导演快哭了:不行啊我们法国片是现场收音的,只能到处贴提词纸片,这段我快笑死了。本片中的特吕弗演技怎么说,全场棒读,但他都用一部电影来表示我任务多重,你还忍心跟他计较演技吗?不计较了,能看到他事实上指挥安托万,就很可爱了。
原来数字小姐是来自这个电影拍电影就像去西部旅行,一开始你希望有一段美妙的旅程,到后来你只希望能顺利到达目的地
2013.04.27 视听语言。一个电影剧组在拍一场戏:在一个喧闹的街道上,儿子打了父亲一巴掌,因为父亲抢了儿子的女朋友。—— 2022.03.28 初次观看《夜以继日》,本想同一天也顺便重看下《日以作夜》,然而由于观影计划过多、时间又不够,最后只看了本片的开头而已。然后就这么拖啊拖啊,直到 04.12 才从头到尾完整看了一遍。—— 第46届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又提名第47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最佳原创剧本三个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