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子也搁置了好久,梅索斯兄弟的经典纪录片,这段时间看电影的耐心有限,风花雪月特技动效等一切假惺惺的靠边站(当然有人请我看变形金刚除外),我宁愿看两个风烛残年的老女人对着镜头喋喋不休。
片头的各大媒体的报导交待了这部片子的来由:25年未打扫的房子,到处是跳蚤、猫和浣熊,政府勒令清扫,但毫无成效,这不禁开始撩拨我的好奇心,谁住在里面?
就是艾蒂丝和她母亲住在这座靠海的别墅,远观这所房子,绝对是那种拍恐怖片儿都不用加任何道具场景的屋子,斑驳灰暗,周围林木茂盛到看不见太阳,那是一个最好的西班牙园林设计师的杰作,但是25年的疏于照料,使它如原始雨林般肆虐疯狂。
一个扎头巾的中年女人在镜头前喋喋不休,自己为什么在短裤外面罩裙子的原因,因为待会可以把裙子脱下来当披肩,多好的主意!别指望她会在某一刻摘下头巾了,这部90多分钟的电影她换了不下20个头巾装束,比起那个什么花样年华的张曼玉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那不是道具,全是她自己的!因为她提前掉光了头发,所以头巾是她的缺陷补偿。这个女子似乎没那么正常,邋遢,雀斑,语无伦次,有个整日呆在床上老母亲,皮肤松弛地如沙皮狗,做过白内障手术的眼睛带着比啤酒瓶底儿还厚的眼镜,白发披散,一样的语无伦次和邋遢。
直到有一刻娘俩拿出了一大堆照片(她们似乎把旧物保存的非常完好,也许这也是她们一直不愿好好倒拾这座别墅的一个原因),我们才知道两位主人的身份:母亲是一战前著名的歌唱家,曾经灌录过好多著名的唱片,系出名门,带犹太血统的英国移民后裔,似乎家底不止是殷实,可谓贵气。而这位带头巾的妇女年轻时竟是这般模样:五官精致、气质动人、名门淑媛的派头,姣好的身材使她当时还是模特界的红人,当时的模特界啊,三四十年代吧,不是哪个大高马都可以上的,楚楚动人的照片挂在了大街小巷的照像馆。
现在这般田地……还真不知道是因为什么?不交待也罢,但观众还是喜欢看贵族没落这种戏码的,也许是人性弱点吧,这个反差让这部片子更有看头。当摄影机也学会凝视那些黑白宁静的肖像照片时,主观镜头制造的遐想令人不安和惋惜,时间带走的不止是昔日的辉煌,那些照片仍然如幽灵般闪现灵光,带着独立的悲怆,只是这悲怆在眼前的情景下多了一份浓度。她们在看照片,嬉笑怒骂,我们也在看照片,但还在看看照片的她们。
这座灰色别墅里住着的人们有不为人知的生活,他们足不出户,养猫养浣熊顺便养了跳蚤。老太太伴着旧唱片带着宽边草帽哼着昔日自己灌制的唱片时是如此的动情陶醉。女儿似乎改不掉模特的习性,每天打扮特点十足,可圈可点,风格各异,花八小时连一段年轻时的进行曲舞蹈,花一分钟表演给摄影机后的导演看。是单纯的吧?我宁愿这么想,不管是母女二人为了谁该进这座花园谁不应该,该唱谁的歌不该唱谁的歌经常闹别扭,不管艾蒂丝回想起过去的公子哥儿来追她被母亲拒绝而终身未嫁整天抱怨,不管艾蒂丝翻着星座书确信自己需要一个水平座男人,也不管她整天抱怨着要离开母亲去纽约也不喜欢这里的冬天,但她还是因为心理所谓的贵族的责任和一些其他的仍然25年如一日得留在这里并在冬天穿上了裘皮大衣。她们在镜头前从容得要命,这怎么又能被说成傻气呢?我慢慢开始喜欢上她们。
是单纯的,深入她们的生活,虽然不免有种罪恶感,但是谁又能说这样的日子是不正常不快乐的呢?晒太阳,养猫,伴着唱片唱歌,游泳,去昔日的房间检查旧物是否完好。她们只是呆在了过去的场景中过自己的生活,也许这座灰色花园有太多昔日荣耀照耀下的阴影,但她们还是在阴影底下活得很自在坦然,这不是一部励志的电影,但是看过之后却让人在悲伤中渐渐释怀快乐。
就像艾蒂丝在电影中反复背诵着的一首诗一样:
黄树叶的分岔小路。
我选择走,人少的那一条。
因为我知道,那是多么的不同。
夜的灰白天永远不懂,我的快乐也总是分享不了。
《灰色花园》(1975)是梅索斯兄弟执导的纪录片。记录了一对母女在破败的花园里与小猫和浣熊作伴,过着矛盾、封闭但又贵族的生活。
如果抛开背景不谈,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的比较豁然生活的方式。一对母女居住在破败不堪的花园里,即使是58岁,小伊迪依旧可以随时随地起舞;即使79岁的声音已经苍老,而母亲也可以随时就放声歌唱。尽管它们在爱情、成长以及家庭相关的话题上,总会争执拌嘴,但是当我看到小浣熊来获取小伊迪放在阁楼的面包片的时候,当我看到小猫吃着母亲手里没有骨头的白肉块的时候,我不觉得她们在吵闹,只觉得她们可爱。
然而,世事变化无常,光阴的变化是人最无力干涉的。因为曾经贵族的身份,生活条件和前半生相比一落千丈,伊迪母女终日生活在争吵和回忆里。她们面对着照片,怀念着动人的外貌,雷鸣的掌声,美妙的歌喉,优雅的身段。小伊迪幻想着自己可以嫁给一个懂秩序的天秤座男人,她渴望在这个冬天去一趟纽约,她怀念自己是模特可以翩翩起舞的日子,她有自己的穿衣风格,甚至抱怨自己没有选择自己想选的婚姻是母亲的过错,埋怨自己的人生被母亲枷锁在这个海岸边的阁楼里。而母亲沉醉在战时自己录制的唱片的歌声里,也会因为琐事指责女儿,说女儿唱歌跑调,并要求她以自己的思想行事。两个人在一些生活中会遇到的小事中拌嘴争吵,尽管没有恶意。
但纽约的玫瑰花,也需要东汉普顿的阳光滋照。她们没有互相说过爱你,但是她们早就已经不能分离。小伊迪在母亲过生日的时候对着朋友们说,希望你至少可以活到八十岁,尽管现在是你七十九岁的生日。但她也在片尾独自一人对着镜头说,她不希望母亲离世。
通过“直接电影”的拍摄手法,我们更能真实地了解她们的性格,即使观看影片时不知道她们之前经历和发生了什么,但也能一叶知秋地感受她们的生活态度和状态,从而引发我们自己的思考。
这种“直接电影”的拍摄手法以旁观者的立场和多重视角,充分观察对象,然后运用不同视角观察所得之素材整合出一个完整的事物形象。它不干预,不控制主人公的想法和行为,“如苍蝇作壁上观”。《灰色花园》虽然是“直接电影”的代表作品,但是其中也有“真实电影”的影子。尽管电影制作人在拍摄的过程当中和伊迪母女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参与到影片当中去,但其实影片中我们也可以偶尔看到摄影师的身影。
对于纪录片来说,向观众提供新鲜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一些东西是很重要的。不论是“直接电影”提倡的完整记录事件的过程,使用同期声,且不干预,不加入事件当中;还是“真实电影”主张的“在场美学”,让艺术家作为润滑剂,启发主人公的内核或者影响事件发展,让表象下的真实浮现。这都是纪录片让观众引发思考的一种拍摄手法。我们通过媒介来表达对一些人和事的看法,传达一些有价值的内容,不祈求有观众会产生绝对共鸣,但想让更多的人可以和影片的内容产生一定的关联,并有自己的思考。
最近突然又想起这部纪录片,因为马上就要二刷吴哥窟,想起第一次去,在飞机上看了德鲁·巴里摩尔主演的那个电影版。查了一下当时的短评,2011年2月3日,已经七年的了!不觉时光匆匆。
灰色花园中的比尔母女,她们是杰奎琳的亲戚。对,就是那位曾经的第一夫人。
杰奎琳在肯尼迪遇刺后嫁给了希腊船王奥纳西斯。1975年3月,船王去世,临死前签下了一纸离婚状。杰奎琳一文钱都没分到,甚至还要倒贴钱为自己圆面子。
同年晚些时候,这部“灰色花园”上映,可想见,舆论一片哗然。这对住在垃圾堆中的亲戚,再一次让杰奎琳颜面扫地。难以想象,这位一辈子笔挺笔挺的女士那一年是怎么过的。
比尔母女,她们都叫做伊迪,所以常被用大伊迪和小伊迪来区分。她们生活在一栋叫做“灰色花园”的大房子里,曾经很富有,但家道中落。母亲不愿意搬离,也不让女儿走。渐渐地,豪华的宅邸变成了废墟,她们喂养的了许多野猫及浣熊,那些小动物自由来去,随地方便,整栋房屋散发着恶臭,引来周围邻居频频投诉。
灰色花园建于1913,使用了西班牙进口的混泥土墙围,华丽无比。
1924年比尔一家搬进了灰色花园,那一年小伊迪7岁。灰色花园的常春藤渐渐爬满,那个时代,这一家人还是纽约名流,有头有脸。儿时的杰奎琳也常来这里看望她的姑妈(大伊迪)。
搬入灰色花园7年后,大伊迪与丈夫费伦.比尔分居。她开始追求她所谓的歌剧事业,1948年费伦.比尔去世,仅留给妻子6万5千美元。
大伊迪从此一蹶不振,她开始发胖。
3年后,小伊迪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放弃模特事业,回到灰色花园。也许是她妈妈口中那个“不会给她名分的已婚的男人”。小伊迪在留给侄子的信件中曾透露,此人是美国内政部国务卿朱利叶斯. 克鲁格(Julius Albert Krug)
渐渐的灰色花园变的荒凉。
1970年,纽约的萨福克郡的卫生局接到群众据报,彻查灰色花园。他们发现花园杂草丛生, 大多数房间积满灰尘, 餐厅里空罐堆积三英尺高,。楼上的卧室, 有人说看到了大便。这不稀奇,在比尔母女离开之后,这里的新主人在房屋内清理出30余坨猫粪便,还有浣熊的尸体,已经腐烂到只剩下白骨。
1972年,卫生局下达驱逐令,如果比尔母女再不修整房屋,就要将她们驱逐。
就这样这对母女做起了钉子户,大伊迪不再出门,因为担心离开就会失去对房屋的所有权
1973年, 杰奎琳.的姐姐李.埃斯建议梅索斯兄弟制作讲述杰奎琳童年的纪录片。这两人顺滕摸瓜,找到了灰色花园,并被比尔母女的生活现状震惊。他们决定将这对母女作为纪录片的主角。
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了一对奇怪又寻常的母女。两张青春不在的面孔,每日相互埋怨。
小伊迪喜欢跳舞,总给梅索斯兄弟展示那些“老照片”。谈论不合时宜的时尚,显得煞有介事,但事实上就是把一些枕巾桌布用别针固定在身上。
这些举止乍看上去很奇怪,但如果抛开纪录片中这幅臃肿的皮囊,将这些行为放到曾经年轻,富有的小伊迪身上,一切就变的理很。
小伊迪有很多举止依然保留着少女的天真。这或许是因为在她还很年轻的时候,就被困在这座灰色花园中,她没有机会长大。
而她的母亲大伊迪,看上去只是个赢弱的老人。但话语之中总能表现出强势。她把女儿禁锢在自己的花园中,就如图女巫“囚禁长发公主”。
当然,小伊迪并不是“长发公主”。事实上她患有严重的脱发症。头上已经没有多少头发啦。所以她总是用一块烂布裹住头,然后用一枚胸针做装饰。
这枚胸针是母女俩少数没有变卖的珠宝。(是的,她们仍有珠宝。但为生计考量,不能一口气都卖出去。)
比尔母女在遭到卫生部门清查后,也有媒体对她们进行报道,这事随之成为了“家丑”。杰奎琳自然坐不住了,她出资32000美元用于修整灰色花园。
这一段,在纪录片中也有表现。他们修剪了树木,对房屋进行了粉刷。
据说,负责清扫的人从房屋内清理出1000多垃圾袋。
纪录片中的一部分内容是在整修之后拍摄的。你能很明显的分辨这些画面,因为大小伊迪的卧室被刷成了鲜艳的黄色。
当然,整修后,生活仍在继续。没过多久那些野猫,浣熊就回来了。房屋再次变的杂乱。
1977年,大伊迪去世,她在死前对她女儿说“all in the film”(没什么好说的,都在那部纪录片中)。2年后,小伊迪遵循母亲的遗嘱,将灰色花园卖给了一家同意“不拆"的人。总共卖了22万美金。
这个被关了半辈子的姑娘终于获得了自由,她开始四处流浪,纽约,佛罗里达,蒙特利尔,总在一个地方住不了太久。2002年,她被发现死在了位于佛罗里达洲的公寓中,在停止呼吸5天后才被注意到。那一年她84.
2006年,在这对母女相继离开后,当年制作这部纪录片的梅索斯兄弟将剩下的素材单独剪辑成片。这就有了《灰色花园中的比尔母女》一片。
全新的纪录片推出后,这对母女再次引发关注。
2008年Gallian以“灰色花园”作为春季大秀的灵感,那一年Gallian还是人们竞相追捧时尚先锋,未因酒后妄言跌跟头。
同年,百老汇以此为题创作了舞台剧。
紧随其后的2009年,德鲁·巴里摩尔主演了电影版《灰色花园》(事实上这是一部电视电影),巴里摩尔凭借电影中对小伊迪的演绎,拿到了mini剧单元的最佳女主角。
那几年,这对母女红的发紫。各大时尚杂志只要提及丝巾,胸针总要说说那部“灰色花园”。事实上,小伊裹在头上身上那些烂布绝称不上丝巾。但她那可笑的时尚,终于变成了真的时尚。她无需再嫉妒她那个嫁给美国总统的表妹。现在,她更知名。
时尚总是如此谄媚,他们最爱的就是那些破落的——贵族。
2014年,灰色花园再次被转手。
2017年,也就是刚刚过去的一年,“臭名昭著:的灰色花园由一次出现在拍卖市场。外网打出的广告是,长岛最受欢迎的居所。售价2千万美金。
同时挂牌售卖的还有比尔母女留在房子内的一些私人物品,包括电话,小摆件以及纪录片中频频出现的那面镜子。
一些今昔对比图。
事实上,你可能找不到比《灰色花园》更平淡的纪录片。除了“第一夫人亲属”这一身份,比尔母只不过是一对再平常不过的母女。我们周遭也总能见到这样的人,过分强势自私的母亲,仍保留些许天真的“老女孩”,她们生活在那些稍微干净一点的mini版“灰色花园”中,共生,依存,禁锢,却自得其乐。
我曾思考过,为何这样一部絮絮叨叨,无起承转合的纪录片我会看的如此津津有味?
大概这就是生活,而生活永不令人生厌!
初看此片名,只觉得花园如此明媚的词语前,添上灰色二字,竟生出一种时间的腐败气味,心中已是一阵不详之感。看完后,心中一阵凄凉与空洞。繁华之后的衰败阴暗,时间延伸的刻骨孤独,逃不出的束缚,让我心中一阵一阵泛凉。
正处于人生中最灿烂的时光,我完全不能想象三十岁之后的人生,从来都没有想过我的身上出现时间的痕迹究竟会怎样;从来没有想过当父母去世,朋友散去,儿女走远,只剩我一人的时候会怎样;从来没有想过,也不能想象。而这部片子却真真切切地反映了代表着曾经的传奇的一对母女不复年轻后在灰色花园的生活,那么赤裸裸,那么一针见血,拽着我越过时间的界限去看看那个灰色的未来。
这是Maysles(梅索思)兄弟在1976年拍摄的纪录片。
地点场景极简——灰色花园,一栋靠近海边年久失修的独立建筑。电影中一个远景,我们可以看到,相比邻居家洁净体面的花园和矮树丛,这座灰色的花园就像是童话中那个恐怖的被邪恶的巫婆诅咒的小屋。植物肆意奔放,那抹绿色令人窒息。铺满灰尘的楼梯,随意摆放的物品,保留着半个世纪以前模样的老屋,触手可及的范围内的简易餐桌、收音机。
人物关系极简——一对母女。相比于《中国》、《墨西哥万岁》《拿摄像机的人》这种反映一个国家人们生活的纪录片,这部片子简单而专注于两个人,一双母女。
但是,内容一点都不简单。我想,这种不简单来自于矛盾。虽然它是一个纪录片,是一个真实拍摄的没有剧本的纪录片,但是通过导演的选材和剪辑,这部片子呈现出了惊人的戏剧矛盾。
来源于选材本身的矛盾,这一双母女本身所背负着的矛盾,曾经的辉煌与今日的衰败荒芜。
老伊迪79岁,上个世纪的见证人,著名的歌唱家。曾经优雅如画的女人,走了将近一个世纪,却走到了一个封闭至极的屋子里。一个背负着辉煌的骄傲老人,更难以忘记过往,更难以获得平静,也更容易被虚无和孤独吞噬吧。
小伊迪58岁,跳舞,做时装表演,是30年代的时髦人物。她总是神经质地唱歌跳舞,总是在镜头前中终日带着头巾,总是对生命抱有孩童般与年龄不符的热情,总是希望搬到城市。而在灰色花园的她是被束缚的,束缚她的真是她老去的母亲。虽然她留下来了,但对母亲满腹抱怨,抱怨母亲剥夺了她嫁人的唯一机会,只因为对方才32岁。
她们每天争吵着,不时地闹着。
Maysles(梅索思)兄弟无疑是伟大的纪录片导演,他们的剪辑选择和拍摄手法都为这个悲伤物语添砖加瓦。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幅油画总是在镜头前出现,画中是一位穿着华服面容姣好的女子,气质出众,可谓是脱俗明丽。一开始我并不了解导演的用意,但是当镜头多次从油画移向老伊迪,我心中冒出了一句可能不大文雅的话,岁月是把杀猪刀。昔日的美丽少女变成卧病在床的老妪,岁月的痕迹是多么触目惊心。而无论我们旁人多么遗憾,都难及当事者的万分之一吧。
当老伊迪命令小伊迪播放唱片,并且紧张地重唱当年的曲调的时候,当小黑猫从那她那美丽得让人难以相信的大幅油画肖像背后露出一个可爱的小脑袋的时候,当她赶走了小伊迪的追求者,只想留着小伊迪在身边的时候,我只想流泪。很多人说老伊迪自私,自私地束缚小伊迪的一生。但是当我看到这些片段,我无法去谴责老伊迪。如果我们不站在道德批判的高台去审判她(事实上我们根本没有资格这样做),如果我们能换位想一想,看到的只是生命的荒芜和绝对的孤独,心中已是一阵悲凉,只有理解而无谴责了。
Maysles(梅索思)兄弟所选的片段都是极典型并且能够穿透人心的。从整部片子来说,他们都流露着对这对母女的尊重和欣赏。大小伊迪有时裹了毛巾在阳台晒太阳,而有时毛巾移落时,镜头会自动移开,并且导演会善意地提醒她们。我觉得,在这部片子里,她们是被赞叹着的,虽然灰色花园弥漫着邋遢衰败的气味。
这部电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悲伤物语,有很强的悲剧性和宿命性,让我看了心中一阵悲凉和绝望。但这部纪录片的价值不仅于此,它让我悲伤的同时,看到了真实与未来,驱使我想到了更深更远的地方,学会用另一种眼光去审视人生。这才是它最大的价值,也是它经久不衰的原因。
在2009年,HBO电视台翻拍了这部经典的同名纪录片,老牌女演员杰西卡•兰格和巴里摩尔饰演一对古怪的伊迪母女。这部影片获得了金球奖电视类最佳迷你剧集。但是在我看来,总有些不对味。当然我觉得导演花了很多心思,在剧情,在人物重现上。但总有些不对味。
不同于纪录片,商业电影可达到的时间跨度长得多。这部电影穿插了很多伊迪母女年轻时的片段经历,并且展示Maysles(梅索思)兄弟拍摄纪录片的过程。在的确扩展了故事的可看性和对比碰撞的可能性,然而也折损了许多真实性。这种时间跨度是由演员创造的,一个演员可以靠化妆表演少年青年和老年。然而演员也意味着不是本人,无法完全体会本人的苍凉孤独,并且有可能出现过分的表演痕迹。我总觉得,纪录片那种触目惊心的震撼,是商业电影无法企及的。因为 这是不能忽略的真实。
现在又很多人都没有耐心去观看纪录片。的确纪录片没有商业电影那么多的刺激点。但是一部电影是靠人为的刺激点来维持观众的注意度的,这不仅是电影的悲哀,也是观众的悲哀。如今快餐文化盛行,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也越来越难沉潜到一步影片的背后去思考,去品味。电影品味也逐渐趋向于追求刺激度,这是多么可悲。我不能否定商业电影也有它的价值,它也在通过影片传达思想,但是抛开炒作话题噱头,以真正的电影评价标准来评定电影的话,有多少部电影能够过得了及格线呢?在2009版的灰色花园中,梅索思兄弟说了一句话,一般纪录片和利润是不能共存的。然而,还有那么多导演致力于拍纪录片,就是因为纪录片极简却真实,具有商业电影无 法匹敌的价值。
我想,是该回归电影的本源了
Edie and her mom, and an abandoned damn house. Cinema Verite. Impressed by Edie's performance as herself, presenting in front of the camera. Imagined her description of the off-screen past. 2 roads in ur life, choose one n say bye to another. Refer to HBO Grey Gardens (fiction).
关于疏离的直接电影。
史上最强宅女!
真实生活的捕捉
其中有一段母亲的泳衣掉下来了,导演立刻把镜头转向了一旁,没有去拍她的裸体,看到了梅索斯兄弟的善意,而这一点是很多中国纪录片导演做不到的。
不喜欢,看着很乱
宅
3.5.母亲节看到这片子感觉真心塞。
记录
贵族陨落的故事有千千种,这对死宅母女的后现代贵族生活没有跌宕起伏却也足够精彩。那种反复对往事的执念,母女间彼此折磨让人们看到人痛苦的本质生命的本质,就像花园外的野草和花园内名花匠打造的花艺连成一片成绿色的波浪,我们的痛苦都是一致的。
life can be so ruthless當年你們都是傾城傾國,年華大好,豪宅舒適,現在你們老態龍鍾,醜陋不堪,住著將倒塌的房子,不停的爭吵真實生活的捕捉,世態炎涼的感覺,稍縱即逝的磨損比之前翻拍更具感染力
奇异的剧情,奇怪的组合。拿下巨多奖。Jessica Lange青春不在。 Drew还是有实力了,不是光靠父辈的荫庇。
要走随时可以走,可为什么一直没有走?
30岁,时光在身体里划开道口子,精致的五官慢慢漏气,挺拔的乳房慢慢漏气,聚光灯下的笑颜慢慢漏气,曼妙舞动的身姿慢慢漏气,直到某个早晨风韵全部漏尽,只剩褶皱紧贴着皮囊。60岁,时光开始缝合这道口子,……算了,编不下去了,玛德只想发泄两句,老女人一开口就很头疼,劳资跪服推荐这片的人!
不可思议的是这两个女人竟然曾经如此名流,如此美丽。母亲锁在这个灰色花园里,抑或逃避,抑或自私。女儿天天嚷着要去纽约寻求自由,却仍然心甘情愿的在这栋房子里面一待就是几十年。了无终日的争吵,并不能掩盖她们的彼此欣赏。她们的生活已有自己的模式,或许外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但自己却很快乐啊。
天哪朱同学你会不会在这片子里看到自己的未来- -
腐坏以及其它
房子象征了母女的生活 及状态
呼~
上帝啊。。。这就是个巨大的杯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