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乐的运用—开头就让气氛肃穆,紧张;而男主说:“我们会没事的。”
一段配乐进一个年份,一直都是同一批人物,配角有所变动,黑出字幕的同时出配乐;很不错。
8分钟,第三个年代才出片头。那个纳粹军旗在镜前,人在镜头深处拉提琴,一个镜头,表明一切。
这个男主真的好像伊德啊。
画、生孩子、邻居孩子、纳粹朋友,寥寥几笔,全是戏剧冲突。
用香肠和茶壶来做象征,寓意德军一定会胜利。
亲纳粹的豪斯特是不请自来的,“不请自来的人”似乎也是个“标配意象”,拍得好了是豪斯特,拍不好就是《房间》。
大卫是偶遇,偶遇也算是个“标配意象”。
等于说用了两个标配意象,引出了最重要也是唯二的两个配角。
钻车的时候配乐欢喜,像是默片,哪搞来这么多吊的配乐啊。
视听语言视听语言,往往会忽略听吧。
写作意图:还真的可以参考那篇《鬼子来了》,可以的。
捷克人的这种奴性,(或者说隐忍?)悉心为德国人修车。
“墙中屋”,能听到屋子里有什么动静,战前许多人都做了这个。
“有事轻轻挂门版,像老鼠一样。”
似乎一个逃犯也算是有了自己的小天地。
【配图用】两人中间放了一头猪,颇具荒诞意味。
一切都安顿好之时,不速之客又来了。
节奏真好,刚松又紧。
“之前是我有困难,明天可能是你们。”
“有谁会当英雄,你现在不过就是躺在这里睡觉要么往嘴里塞猪肉罢了。”(造化弄人,然而主角却真的成了英雄。)
一来外人,配乐又紧张起来了;有桌子的场景,就一定要穿插俯拍。
原来是亲纳粹的孩子:“这是你在良民家的敲门方式么!”
“他来看你,我只是借口罢了。”迫于局势,又绿又无奈。
约瑟夫也是个正常人,胆子小,说啥也不放他出来,吃饭必须在里面吃。
你看不到任何一处战争,却把战时的时期完全营造出来了,靠的是演员,摄影,道具等等等等的努力,《最后一班地铁》就是过于纠结感情问题,而显得不够真实,不像战时。
“你就好办了,你天生就行的。”
“一个德国士兵的命,值20斯拉夫,100犹太人。”
情欲少妇无人说话:“我没什么人说话,就只能和你说说了。”
大概是对弱者产生了怜悯,典型的斯德哥尔摩情结。
而约瑟夫却还是很讨厌这个犹太人。
对此,他说:“乱七八糟的生活。”
到了这时,剧情发展十分完善,时长过半,放个长配乐在夜色下映衬每个人算是MV吧(其实是对前半部分的总结。)
那首歌的歌词
{我站在豆角树的下面}
{这并不容易}
{我坐在无花果树下面}
{这是如此的暇逸}
{我躺在杏树的下面}
{这就像做梦一样}
第二首
{我的猩猩}
{它在动物园里有栋别墅}
德军上门搜查,大卫躲在假装怀孕的玛丽的被子里,逃过一劫。
约瑟夫假装与党卫军称兄道弟,这让他的邻居唾弃。
豪斯特给玛利亚买裙子,待她出去兜风,而这一切都是有预谋的。
生活已经如此的艰难,约瑟夫却还不能生育。
在捷克人面前,约瑟夫百口莫辩,众叛亲离。
德国人科派克也不好过,他的小儿子因为弃党而被自己人枪毙,他的老婆则已经疯了。
因此,豪斯特决定让他搬到约瑟夫家。
为了拒绝德国人,玛利亚谎称怀孕,要把一间房子留给孩子。
豪斯特因为被拒绝,因此怀恨在心。
然而面对每天来的豪斯特,必须要圆这个谎。
然而造化弄热吗,约瑟夫不能生育
不怀孕,就会被绞死。
为了保全性命,他们想到了衣橱中的大卫。
一边是生命,一边是贞洁;这次,只得在泪水中选择了前者。
纳粹旗缓缓降下,捷克旗重新升起
要被人当叛徒抓起来之时,约瑟夫说出自己忍辱负重的真相。
在寻找接生医生的时候,他意外看到了被关押的豪斯特;约瑟夫感慨万千,假装说他就是医生。
豪斯特因此被释放。
接生,新生儿出生,寓意着新的未来。
废墟上的布拉格,百废待兴。
被杀害的狗,竟然复活了
死去的德国人一家,也团聚在了一张桌子上。
全篇现实,最后却出现了超现实的成分。
台湾女作家曹又方患了癌症之后,决定,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过。她曾经很严肃,之后变成个喜欢讲笑话的人。她决不把今天能做的事情拖到第二天做。她乐观面对生活,善待别人,善待自己。过了8年,她的癌症奇迹般地好了。
每天都是最后一天。
那就会舍弃很多无聊的事情。每一天都要过得有意义,有收获。蔡澜游历颇广,食经出了一本又一本,现在的他说:人生到了这个阶段,要体验最好的东西;如果不是最好的,我一定不去。
忘了从什么时候起,只觉得日子过得越来越快。每天忙于杂事,脑中混沌,收获却无多,人生就这样消磨了。两位作家的心得,予人不少启迪。
捷克电影《普通人的战争》,是二战时期,德军占领下的捷克,一对夫妻隐藏了一位犹太青年的故事。夫妻两个出于天性的善意和一念之差,收留了这位犹太人。可是随后,他们也很害怕,因为这是死罪,不仅夫妻两个会没命,还要连累一条街的人。而把这男青年推出门,男青年肯定会被抓住,那么,纳粹就会顺藤摸瓜,抓住帮助过他的人,他们还是难逃一劫,为了避免被发现,他们只能接受他,隐藏他,保护好他,其实也是保护他们自己。
捷克民族以荒谬的逻辑来面对生活,消解苦难的本领,在这部电影里又一次重演。就如看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的感受。
为了隐藏犹太青年,妻子急中生智编了谎话,说是怀有身孕不方便外人来住,拒绝了要住到他们家里的德国军官。但是医生和邻居都知道丈夫无法生育,眼下只有让妻子怀孕才能逃脱一死。于是,丈夫盯上了犹太青年。
孩子也有了,德军战败了。而为了藏好犹太青年,丈夫不得不接受德军的差事,还有讨好德国人的一系列做法,却成了他亲德的罪证,新政权要处理他。他说出了隐藏犹太青年的事情。于是,盟军军官和他一起去家中查看。
荒谬的是,被他隐藏的人,如今是唯一可以救他的人。以前要千方百计把他藏起来,现在是回到家看不到他,而要焦急万状找他出来,感谢上帝,这个青年藏在屋顶了,丈夫长出一口气。
不知道战时人们的心态,是不是也有把每天当最后一天过的心理。起码这对夫妇是在惶恐不安中度过的。他们倒不是在想每一天怎样有收获,而是想不要被发现,那是他们生活唯一的重心。他们整整藏了这个青年两年。藏在衣柜后面的储藏室里。最后他们成功了,救了犹太青年,也救了自己,救了邻居们。至于太太还跟犹太青年学法语,跟他生了一个孩子的事情,或许算得上是某种奇异的收获。
最后战争结束了。丈夫推着童车,走在一片废墟里,露出了满足的笑容。苦难总是要过去的,新生儿代表了希望。
而这出戏落幕了,人生的荒谬又会以另外的方式重演。有时候,荒谬也是一种意义。
我不相信命运,这只能表示一种乐观的精神和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对一个人活着是有帮助的,相比相信宿命,给一个人能够带来更多的better outcome。专业术语叫内控比外控更有助于心理健康,更有助于寻求生活的快乐和幸福。
我说逃不脱的命运,是说对于许多人来说,活着是个很艰巨的事情,不管hopeful或hopeless,都是可怜的survivers。如果活着的痛苦超过快乐,是否我们还应该选择活着?
很多时候,大脑还不足以给人以正确的答案。我们的智力不够。话说回来,人不是靠智力活着的,人是靠本能活着的。智力本也是为本能服务的——是你清醒的头脑让你自卑吗?是你清醒的头脑让你虚荣吗?是你清醒的头脑让你欺骗、撒谎、自私、好色、逃避、猥琐、害怕、焦虑、high、要面子、追逐名利、追求金钱、爱上某人或讨厌某人吗?很可能不是,很多时候不是。
恶劣的环境会把人变成shit。你伸出在恶劣的环境中,人们难免不贪污受贿、相互监视、相互仇恨、相互欺骗、勾心斗角、相互嘲笑、相互防备、相互利用。
我并不信奉书本华,我对生活并不悲观。只是生活本身并不是美好的,并不是天生就美好,或者就应该美好。当这帮心理援助者无法回答四川地震中一个老师关于遵守纪律的好学生准时或提前坐在教室里,结果楼倒人亡,而散漫的不遵守纪律的“坏”学生逃课迟到却幸存下来——“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的问题时,我只能说愚蠢的教育把人都愚蠢化了。而某个政府,某一批所谓教育工作者,是要为此负责任的。但这批人可能愚蠢到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愚蠢,以及自己的愚蠢所造成的后果。毕竟,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历史长河一路走来,有多少无辜良善死在野蛮、残酷、愚昧之下,文明、智慧、爱只是人们一个美好的wish而已。
所以,原谅也好,宽容也好,寻求正义也好,或许都没有太大的差别。当你希望一个让你心里舒服的结尾时(好人好报,正义伸张),你能说是你清醒的头脑经过仔细的思考该你带来的这种舒适心理吗?
戏很丰富啊!!
一女三男,温馨版本的《布达佩斯之恋》,不同的是那片总三男皆死;而该片则三男都活
开始觉得挺一般,而且入戏很慢,有些拖,到后半部分渐入佳境,被打动了,视角非常宽容。
电影的后半段是整个电影的精华,越看越温情的片。因为爱,所以才温暖。
新闻报道中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共同生活,就让人觉得节操全无,但是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呢,还有这个点晴之笔的孩子,就更为觉得荒唐了,但是放在战争的背景下就被允许了。至少故事上是被释清楚了。导演想要营造一种笑中带泪的高度,显然能力不够,技巧过于生硬太工匠气,敢于这种尝试,勇气可嘉。
LA VIDA EN LOS TIEMPOS DE LA GUERRA。
Devided we fall.开头以为会是《失明的向日葵》,后来觉得像《左右》,最后发现它拥有谁都不像的跌宕起伏。四个人无需共同的约定,抛弃了种族的偏见,只是凭着一种内心的选择,共同演绎了一出完美的谎言,从而迎来了重生。把捷克电影标志性的幽默感与平民色彩做到了最好。
18-3-2008 2:45pm ua taikoo
彈孔篩下的陽光,照拂著通敵者丶庇護者丶猥褻者丶接生者。從辦公室裡走出的告密者,在產房中是慈愛的長者。殉國者的父親,送出了棄黨者。私欲交纏的暗湧在對流中消解,在軌道上疾駛的鏡頭也漸漸落定,撕裂的未曾且永不彌合,但仍可拼出完滿。"當彌賽亞出現時,所有死去的人都會復活。" 《分道不揚鑣》
本片获第7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剧情总觉得有点儿牵强。这种类型的影片反而淡化了纳粹铁骑践踏下的黑色恐怖气氛。
每个人在最后都得到了救赎。
幸福都是相似的,只有不幸才是多样的
一些小语种国家的电影真的很感人
2007年10月,成都王府井 捷克电影节看的。非常棒的欧洲电影。开场仪式上,导演说“欢迎大家到布拉格来”。记忆犹新。
這部從荒謬情境出發、以二戰為背景的喜劇非但不黑色,反而因磨滅不了的人性而溫暖。
前面节奏有点慢,后面渐入佳境,从怀孕到生孩子一段真是心酸。“普通人的战争”但又不那么普通。
虽然人性表现很善,剧情总觉得有些许牵强
以另类的手法讲述战争
特别的捷克黑色幽默,怪诞欢快的OST, 剧本太赞。Wir müssen zusammenhalten, 又是贵公司早年的收购,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败给了《卧虎藏龙》
导演技术有点粗。否则电影可以上一个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