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世纪欧洲,估计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个画面:一座坚固的城堡附近,一群武装得像龙虾一样的骑士在互殴,一名神父在旁边祷告。除了城堡、骑士和神父,还有一个词被用来描绘中世纪,那就是黑暗。历史教材中常常用黑暗这个词来定义中世纪。但事实是欧洲很多城市都是在中世纪兴起的,很多富丽堂皇的哥特式教堂也是在那个时期建起来的。中世纪真的黑暗吗?它到底是怎样呢?《圣殿春秋》这部小说可以带我们体验真实的中世纪欧洲。 《圣殿春秋》的作者肯·福莱特是当代大师级历史小说作家,爱伦坡终身大师奖得主,其作品已经被翻译成30种语言。他的作品还有一个专门的词,叫做通宵小说,意思是读起来欲罢不能,哪怕通宵熬夜也要一口气读完。福莱特的历史小说最大的特色是内容都有历史依据,他将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和虚构角色天衣无缝的融合在一起,令人产生一种穿越到过去的感觉,仿佛置身于那个历史时期。据说他的作品写完之后,会先让历史学家看,确保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境。 《圣殿春秋》是福莱特最畅销的作品,被誉为“史诗般的巨著”,总销量超过了2600万本。小说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主角也都是普通人,却折射了社会的各个层面。阅读这本小说,我们在牵挂人物命运的同时,能够强烈体验到真实的中世纪。著名作家迈克尔·卡瓦尼奇评价说:“在这本书中,我仿佛看到自己生活在几百年前,渴望着,挣扎着,用尽全力的生活着。” 一、真实源于细节 《圣殿春秋》的故事发生在12世纪的英国一座小镇上,一座教堂的建造过程中,各方势力纷纷登场,明争暗斗。其中掺杂了政教冲突、王位和爵位的争夺、爱情、复仇等内容。三个主角都是普通人:梦想建教堂的建筑匠,严格遵守教义的修士以及落魄的伯爵之女。普通人的视角能够带来更加真实的代入感,而小说中的大量细节描写极大地增强了这种真实感。 修道院副院长菲利普去寻求主教的帮助时,因为穿着过于简朴,被主教的侍从拦住。主教穿着华丽的丝绸衣服,吃着精美的早餐,对菲利普不置可否。主教吃完早餐后,对菲利普就说了一句,“你就这样去见国王吗?”菲利普忽然意识到这样有失体面,但他同时又认为真正的修士不应该过分追求穿着。这种细节描写,将教会上层的奢侈体现得淋漓尽致。 伯爵之女阿莲娜,父亲被关进监狱后,她去找国王伸冤,结果在门口就被卫兵拦住了。她很不理解,卫兵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贵族都穿皮靴,只有平民才穿木头鞋子。而阿莲娜一路逃亡,所穿的木头鞋子是半路一个平民赠送的。但是卫兵却因为这一点不相信阿莲娜是贵族。一双鞋子就体现出了阶层的差异。 衣食住行等诸多细节的描写,真实再现了阶层差异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二、为生存而奋斗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都觉得生存不易。在中世纪,人们生存就更艰难了,尤其是普通人。《圣殿春秋》中人们为了生存而奋斗的真实感令人印象深刻。 建筑匠汤姆靠自己的手艺挣钱,他带着一家四处流浪,哪里有活儿就去哪儿。他可能随时会失业,因为工程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终止。比如他一开始给贵族的儿子盖婚房,结果因为婚礼取消,房子不盖了,汤姆就失业了。汤姆必须赶紧找到新工作,一家四口需要他来养活。不幸的是,他们路过森林时,最值钱的猪还被强盗抢走了,森林里藏着很多强盗。由于战争爆发,建筑需求减少,汤姆连续几个月找不到工作,最后他不得不抛弃刚出生的孩子。汤姆的理想是建造教堂,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建造教堂需要几十年时间,足够养活他和家人一辈子了。 阿莲娜在父亲失去爵位后,从一个贵族小姐沦落到了社会最底层。她和弟弟查理因为什么都不会,沦落街头,连饭都吃不上。他们尝试去打工,却因为力气不够被拒绝。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阿莲娜差点被骗进了妓院。后来阿莲娜发现了做羊毛生意的商机,但是却因为年龄小受到歧视,奸商只肯给一半的价格。 农民被禁止自己把小麦磨成面粉,必须去磨坊里磨面粉,因为这样贵族才能抽税。市场也不是自发形成的,必须得到国王的许可,而且只有星期日才可以开市,两个市场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能低于20英里。商业日趋繁荣,但商人们可能会因为一场火灾瞬间破产,从此一蹶不振。 普通人生存艰难,上层的人日子也并不好过。教会和贵族虽然拥有领地,但是如果经营不善,很快就会陷入生存危机。菲利普所在的修道院一开始就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菲利普当上副院长后,要求修士们亲自劳动,情况才有所改善。而骑士们没有钱,就无法负担战马和长剑,也就无法打仗。 战乱加剧了生存的艰难,小说中写到了王位之争,爵位之争以及政教冲突。一场战斗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对城市的烧杀抢掠,战败的贵族成为俘虏之后会被勒索赎金。战乱还会引发饥荒,导致更多的人破产,也会让更多的人铤而走险,成为强盗。 不同人群的生存状态,使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中世纪的混乱与黑暗。 三、对梦想的坚持 真实的世界由真实的人构成,小说中的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他们的思维和情感表达方式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生存环境越恶劣,人们越需要精神支持,宗教精神是中世纪无法避开的话题。12世纪,教会的世俗权威在削弱,人们对神圣精神的追求却在提升。12世纪发展起来的哥特式教堂,其艺术风格就体现了这种精神追求。 艾伦和汤姆相爱,但因为某些原因,教会要求他们分居一年。艾伦用当众撒尿的方式表达了对教规的蔑视,然后带着儿子杰克回到森林。 杰克的梦想是造一座哥特式教堂,他被迫离开英国,一路流浪,在法国和西班牙辗转。流浪途中,他不断学习,吸收了大量建筑和雕刻知识。最后,他成为了大教堂的建筑匠。 作恶多端的贵族会恐惧死后被地狱之火燃烧,犯了错的修士在晚年会通过忏悔来为自己赎罪。 菲利普修士敢于对抗国王、伯爵和教区的主教。国王亨利二世默许手下贵族谋杀贝克特大主教之后,菲利普手持证据,走遍英国,又渡过英吉利海峡,在整个欧洲大陆上控诉亨利二世。最终,亨利二世不得不向菲利普屈服了,民众胜利了,强权被压制了。 对梦想的坚持,支撑着人们去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也让故事更加真实饱满,同时引起我们的心灵共鸣。 《圣殿春秋》作为一部商业小说,提供了畅快的阅读体验,同时也让我们领略到了中世纪的壮阔画面,正如《芝加哥太阳报》的评论所说,“它会使你屏住呼吸,目眩神迷,并久久不能忘怀”。
一只百灵落入猎网,却唱得益发甜美。 在《圣殿春秋》作者的自序里面,作者说这是一片修建教堂的主题的作品。在读完整个作品后,我不得不佩服《大都会》的那句话:“这个恢弘的故事似乎触及了所有的的人类情感——爱与恨、忠诚与背叛、希望与绝望。” 庞大的背景元素让小说本身的人物形象和性格,以及错综复杂的任务关系更加饱满生动,通过参考,中世纪的英国,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之后,欧洲本就民不聊生的社会持续动荡,在此期间基督教变成了可以和建贵族阶级抗衡的强大势力,那时的欧洲宗教和上位者对普通百姓的精神生活以及物质生活压制极大,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群平民、建筑匠和教士共同修建了一个教堂。 拥有金色眼珠目光专注能看透他人内心的艾伦,平凡现实却热爱建筑的建筑匠汤姆,强壮温柔的埃格里斯,第一次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是埃格里斯看似毫无征兆的离世,就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严寒、饥饿、甚至都没有一个人可以帮助她生产。不知道是什么吸引了我,或许是这一大喜大悲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头再读了一遍埃格里斯生产到死亡的这一段,她死去之前与汤姆的闲聊,她说起她从来都不反对他盖大教堂,又谈起他们相识相恋的那些美好瞬间,以及在汤姆看来不算是十分理智的那句“给我盖一座大教堂”,或许那个时候她就意识到了死亡,只是迫于现实的无奈,以及对丈夫和儿女的爱,不忍心让他们做无谓的挣扎也不忍心让他们看着自己离去。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一千个埃格里斯都是了不起的伟大的母亲和爱人。是爱让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也散发出一种伟大。 关于理想和信仰,汤姆虽是一个小人物,但是我们能发现他身上又有和其他普通建筑匠不同的东西:他对修建教堂的执着和热爱,由他主持修建一座精美的大教堂算是他的理想。虽然他也曾经被现实逼得水深火热,连自己的建筑工具都保不住,但是在汤姆的内心深处,他没有一刻要放弃过修建大教堂的这个念头。在王桥修道院副院长菲利普的身上,也可以看出信仰的力量。菲利普信仰上帝,并且在自己的人生中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他痛恨威廉的残暴并且勇敢的面对他、在汤姆一家遇难时他热心的给予帮助、在阿莲娜走投无路的时候他伸出援手、在雷乌吉米斯忏悔时他给他机会。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在每次遭遇挫折的时候,镇上的所有人民都能够重新慢慢振作起来,重新获得生活的希望。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除此之外,还有美好的爱情:艾伦对汤姆的爱恋以及在汤姆离世后许久还不能忘记爱人的痛苦让我记忆犹新,阿莲娜勇敢地生下小汤米并且追随杰克的流浪足迹寻找爱人、反面人物威廉和沃尔伦的性格塑造:威廉凶狠残暴,却害怕神的力量最怕神的诅咒,沃尔伦瘦弱白皙,神情冷漠阴暗,想要一座大教堂却不用正当途径来建造。关于杰克,痴迷建筑、勇敢地追求爱情,懂得打破常人思考的思维,他拥有出色的思想,和伯爵的女儿阿莲娜拥有同一个思想高度,阿莲娜也是一个勇敢正直的女性,自己为了生存被迫杀人和独自照顾弟弟的坚强,这些都使我震撼,而这些让我震撼的来源,不过是读者平易近人的叙述口吻。 勇敢追求理想的汤姆、不惧世俗眼光的艾伦、坚韧独立的阿莲娜、始终善良务实的菲利普、真挚执着的杰克,他们就像序幕歌谣里面的那只百灵,最后,他们也都觅得了属于自己的那一方天地。每个人都不相同,每个人都给我们各种启发和激励,现实生活不是事事顺利,但是,对于生活的态度,始终积极才是正解。“做自己喜欢的事,知道世界为你而改变。”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相同,若你快要忘记了自己喜欢的事,那就像参加一个仪式一样,再听一遍“一只百灵落入猎网,却唱得益发甜美,就如那哀婉的曲调,就让它破网而飞。”
这个假期很漫长,很长时间用来读书,大概花了半个月断续把原著读完了,还是很喜欢这个故事的。从本人建筑学本专业的角度来看,原来西方建筑史书上的罗马式到哥特式,拉丁十字罗马十字,拱券,飞扶壁,玫瑰窗,能够融汇在一部小说里,是一种回忆,带着特殊的兴趣。
人们为什么建大教堂?有宗教信仰是什么感觉?中世纪的历史和人民生活,修道院的职责和权利,宗教和王权,这些问题在这部书有了更多理解。甚至读完后我也能可以对基督教有了一些理解。神奇的并不是圣经故事,奇迹,上帝力量,神奇的是一个有着信仰的心灵,和这些心灵的人们的集体力量。就像Phillip 和jack 不一样,但都有着信仰的力量。
说多了,看完书搜一下发现居然还有剧集,主角还是纽特演的,对这个剧和书的安排做一点评价吧:
主角们,剧里的副院长菲利普变高了,好像呆萌又有雄心,没有书中的那种时时反省,谨慎又聪明的感觉,但整体还可以接受,最后书中有菲利普的朝圣和鞭打国王,其实主旨有了更高的拔高,剧中削弱也可以理解。
Jack我觉得让他演太合适了,兜帽太帅了,就是原著那种有点古怪长大了又很帅的描述,唯一是想象中书里的他会再壮一点。
阿莲那没有想象的美说实话,也没有书里的惨,性格感受不那么极端了,其实她性格是有一点傲娇,对父亲的誓言让她备受压力,夺回伯爵title那一刻她是重新自由的。
Tom感觉没什么好说的,艾伦还挺符合林中女巫的形象,阿莲那弟弟理查德在剧里挺帅的,也削弱了他的白眼狼行为,阿尔弗雷德在剧里反而变得让人可怜,书里其实他基本没做过好事也不爱阿莲那。
反派主教想象中更白,更瘦,是那种倨傲的感觉,这里也把他丰满了,安排了很多自我鞭挞的戏,最后安排,其实感动我的是杰克对他伸出手来,这种对比让杰克太帅了,太光明了。
威廉!也是,让人感觉可怜了,好像他的恶不是书中那种纯粹的恶了,而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其实演员也挺帅的……书里应该更高大,骄傲,残暴,看他最后结局都好像没泄愤,剧里反而可怜,但是这种乱伦的设定确实丰富了他和他妈的人物。
差不多吧这些主要人物,可能剧情对比来说销掉很多,有仓促感,把教堂建成的过程之艰巨减弱了,多次起起落落体会的不深刻。
有地方很遗憾剧里没有,一个是坏修士雷米背叛了菲利普出走最后穷困潦倒成为老乞丐,被菲利普遇见,菲利普宽容的说让他回到修道院做一个普通修士,用祈祷和忏悔度过余生,其实救了他的命,也救了他的灵魂,雷米泪流满面的答应。我觉得菲利普并不是可怜雷米的情感,他是救赎别人的情感,而且菲利普当天是采石场争夺失败之后,但他很开心,虽然失去了采石场,但赢得了更宝贵的一个人的灵魂。我这么说好像体会不出来,原文很震撼,这种心灵的力量是多大啊?
我好啰嗦。
另一个是篇幅原因,没有表达杰克出走和阿莲那追寻的过程,所以最后相见感觉轻而易举,其实原著感受是非常不容易的。
剧里突出了国王的戏,可能是为了表现统治者的种种问题战争的不易吧。
写累了。
好吧 我再仔細看看 Harley Atwell 到底有多像我~~~//草菅人命吶~~~2號 這算是先苦後甜么~~~
原著被改得面目全非啊~特别是那个结尾!!很多细节也省略了,不过要把跟砖头厚的两本书浓缩在8集里也实在为难编剧了。。。里面当妈的真是一个比一个厉害,怪不得生出来的儿子只能卖卖腐了~再说说汉姆雷一家,母亲杀父亲、儿子杀母亲,这一家人真是世界罕见的极品啊~
redmayne同学整个第一集都没有说话,结果最后已经可以当着几百号人的面跟人辩论了。eddie同学,我感到你要大红了。
有点虎头蛇尾……
好吧 其实它的收尾只值两星 太对不起开头做的一系列铺垫。
结局太乱来
后面剧本粗糙了很多
大爱,那浓郁的历史味道,堪与《罗马》齐平。将同样描述英伦史的“偶像剧”《都铎王朝》远远甩在后面。
这历史剧足让我看了半年。 。搞得好像真人真事一样。。这些女人都不简单啊 还有乱伦我喜欢~当然是冲eddie来的啦话说eddie这里嗓音压得好低啊 剧很好看就是虎头蛇尾了点
我媳妇儿问我这个八集迷你剧讲的什么故事呀?八集啊!我怎么用一句话给总结了呢?我灵机一动,说:这就是英国版的《白鹿原》啊~~~哈哈哈
Eddie还是这么萌!!有信仰的年代真好啊,结尾我的血都要烧起来了。
与人类以其渺小的力量试图亲近上帝而创造出的奇迹相比,因争权夺利而造成的生灵涂炭实在令人鄙视至极
看过小说再看剧好没劲。。。
喜欢今年罗宾汉 就一定不要错过 连片头动画都如出一辙~~ and the actors! you can't go wrong with Donald Sutherland and Rufus Sewell in a tv series
人杰地灵萌叔正太辈出的擎天V5柱。不过还是Witch阿姨最V5,Wewe鸡血外加三大件全部说中XDDD 第六集最好看!收了新欢Eddie小班比和Richard小耳朵=[]=
老百姓的日子真心焦。
这部小说的作家Ken Follet在剧中有个cameo。Jack在法国遇到了父亲的家人,给他讲故事的那个白发男人就是Ken Follet。
不带这么跳着玩的,达西同学的老年造型太雷人。
咦,制片国家是加拿大和德国?
最喜欢的中世纪题材新剧 近年来难得制作精良的好剧